GDP及税收收入的关系浅
- 格式:doc
- 大小:73.50 KB
- 文档页数:6
谈税收与GDP的关系GDP是社会收入分配的对象,税收收入是国家参与社会收入分配的结果,进行社会收入分配就会存在具体分配方式的应用问题。
国家的税收制度是收入分配的分配方式,我们在研究两者之间的数量关系时,不仅要考虑税收收入与GDP之间的内在联系,也要考虑作为分配方式的税收制度状况及其变动情况对税收收入的影响。
一、税收收入与GDP的关系在社会收入分配中,税收制度、税收收入和GDP之间存在如下关系:1.在既定的社会收入分配中,税收收入与GDP之间的比例关系由税收制度所确定。
确定税收收入与GDP数量关系的税收制度包括国家的税收制度和税收征管制度及其执行情况。
2.GDP增长与税收收入增长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关系。
在一定的社会收入条件下,税收收入与GDP的数量关系是在税收制度下形成。
当税收制度发生变动时,国家就会根据变动情况对税收收入与GDP的比例关系进行相应的调整。
3.税收制度的选择和变动体现了国家意志。
税收收入的实现是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通过主观因素实现的。
税收收入是GDP在一定税收制度下分配的产物。
由于社会经济制度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产物,因此税收收入与GDP的关系并不是一种自然的、固定的数量关系,也不是一种纯粹的客观关系,而是一种客观见之于主观的分配结果。
二、税收制度与GDP的关系分析社会收入分配制度和实现方式对社会收入分配结果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社会收入分配中,GDP与税收收入的比例关系是一种事后的统计结果,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确定这种比例关系的决定性因素是国家的税收制度。
税收制度、税收收入和GDP的关系,就如捕鱼工具、捕捞量和鱼的总量之间的关系一样。
人们使用不同的捕鱼工具,付出不同的劳动,其所捕捞量是不相同的。
我们把这种税收收入参与GDP分配的过程中税收制度的作用概括为“渔网理论”,渔网和捕鱼方式的关系就如同税收制度与税收征管方式的关系一样。
我们在研究GDP与税收收入的关系时,不仅要研究GDP与税收收入的一般关系,更需要关注税收制度的内在因素及其变动对社会收入分配关系的影响。
关于税收收入超GDP增长的调研文章“十五”以来,我国税收收入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态势,且增速一直高于GDP增速。
因此有人认为,这是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过于偏重政府的结果。
事实上,从1994年新税制确立以来,国家并没有对税制进行大的变革,既没有开征新税也没有提高主要税种的税率,近年来出台的税收政策在税负上基本是减多增少。
应当说,我国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并不是国家从制度上加重税负的结果。
那么,为什么税收收入的增长速度会高出GDP的增长速度呢?一、税收收入增长与GDP增长不存在直接的、量的对应关系由于物价因素、统计口径、GDP结构与税收结构差异等因素,税收的增长与GDP的增长并不存在直接的、量的对应关系。
判断税收收入增长合理与否,不能简单地与GDP增长速度相比较。
1、价格依据差异税收收入增长率是按照现价计算的,包括了物价上涨因素,而GDP增长率是按照不变价格核算的,没有包括价格上涨因素,两者之间存在因价格差异而导致的增速差别。
在当前物价过快上涨的情况下,价格因素导致的增速差别尤其显著。
如XX年上半年CPI上涨7.9%,PPI和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分别上涨7.6%和11.1%,GDP按照不变价计算增长10.4%,如按现价计算则增长19.9%,与税收收入增速的差距相应缩小9个多百分点。
2、统计口径差异相对于税收的调节范围而言,GDP的统计范围没有完全涵盖能够产生税收的所有经济活动。
比如股票交易和房地产二手交易等虚拟经济活动,产生大量的税收,但不在GDP的核算范围之内。
据统计,XX年沪深股市的交易总额已达46万亿,是同期GDP的2倍多,产生的证券交易印花税XX亿;房地产二手市场交易虽没有准确的统计,但数额估计也相当巨大。
再比如一定资质等级以下的建筑企业、规模以下的工业企业、限额以下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以及典当、信息中介、家政服务、美容美发、洗脚等服务业和个体经济户等新兴行业,这些企业和行业产生大量的税收,在经济普查年度的GDP核算中纳入了核算范围之内,但在非经济普查年度GDP 核算中,由于各种限制因素,尚未纳入GDP的统计核算范围之内。
我国税收收入与GDP之间的关系分析一、引言税收收入是指国家依据其政治权力,按照预定标准,向经济组织和居民无偿地强制地征收实物或货币所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
它是最古老、也是最主要的一种财政收入形式。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大特征。
除组织收入的职能外,税收对经济社会运行和资源配置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税收历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目前我国财政收入中绝大部分都是依靠税收收入而取得的。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从理论上来说,税收收入与GDP增长之间保持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政府通过税收等形式集中的财政收入就是归国家集中使用的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是GDP的一部分,那么税收收入也就是GDP的一部分,那么一个地区的GDP 和它的税收收入的关系究竟如何。
在此,我们将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探讨。
二、构建模型与分析(一)构建模型以税收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解释变量,建立计量经济模型。
表1显示2001年-2012年税收收入、GDP的规模。
表1 2001年-2012年税收收入和GDP(二)相关图分析由上面数据可以看出税收收入对GDP有影响,这里的GDP取决于税收收入的值,随着税收收入的增加GDP也是增加的,并且税收收入与GDP之间呈现线性关系,因此可以将模型初步设定为一元线性函数模型。
根据相关图观测到的轨迹分布规律,现以国内生产总值GDP (Y)为因变量,税收收入 (X)为自变量,建立如下一元回归模型:Y= β0+β1X+e其中β0为回归截距;β1为回归系数;e为随机误差。
(三)财政收入和GDP相关系数判定利用表1数据用Eviews5软件作回归分析得表3Dependent Variable: YMethod: Least SquaresDate: 10/13/13 Time: 11:07Sample: 2001 2012Included observations: 12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X 4.524694 0.178088 25.40710 0.0000C 39515.14 10239.50 3.859089 0.0032R-squared 0.984745 Mean dependent var 259564.9Adjusted R-squared 0.983219 S.D. dependent var 146066.8S.E. of regression 18921.46 Akaike info criterion 22.68499Sum squared resid 3.58E+09 Schwarz criterion 22.76581Log likelihood -134.1100 F-statistic 645.5206Durbin-Watson stat 0.900702 Prob(F-statistic) 0.000000根据回归结果,得我国财政收入模型的估计式为Y = 4.524694301*X + 39515.13824 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税收收入每增加1亿元,我国的GDP将增加4.524694301亿元。
山东省GDP与税收收入关系实证研究作者:武晓健来源:《今日财富》2017年第30期国内生产总值和税收收入同为衡量地区经济总量和反映经济运行成果的宏观经济指标,二者之间关系密切,但是存在着发展不一致的问题,本文着眼于地区生产总值(GDP)与税收收入之间的联动关系。
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利用相关关系,弹性系数和比例系数对山东省GDP与税收收入进行探索,分析二者变化趋势以及弹性关系。
一、GDP与税收收入之间的相关关系GDP和税收收入在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等方面的异同,我们认为,GDP和税收收入存在一定程度的交集,但两者之间并不存在较为明显的因果关系。
因此,本文在采用弹性系数法对两者之间的联动关系做了实证分析。
二、山东省GDP与税收收入的联动关系(一)比例系数法指税收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被称为宏观税负,可作为相关部门判断税收政策执行效果的重要依据。
从比例关系上看,“十二五”期间,山东省税收收入与GDP总量之间的比例总体较为稳定,年平均比例系数为13.7%,2016年最低占比12.6%。
(二)弹性系数法税收弹性系数被定义为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反应程度,即税收收入增长率与经济增长率之比。
当税收弹性系数小于1.0时称为缺乏弹性;当税收收入系数等于1.0时称为单一弹性;当税收收入弹性系数大于1.0时称为富有弹性。
税收收入和GDP的弹性系数计算公式如下,其中分子和分母均为现价增速:其公式为税收弹性系数=(税收收入增长量/税收收入总量)/( GDP增量/ GDP )×100%。
税收弹性系数=税收增长百分比/增加值增长百分比。
2011年-2012年,山东省税收收入与GDP之间弹性始终大于1,表明税收收入的增速明显快于GDP;2013年-2015年小于1,说明缺乏弹性;2016年为2,富有弹性,税收收入与GDP现价增速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948,呈现出一定的相关性,表明税收收入与GDP虽然在增速上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在年度间的总体趋势上较为同步。
中国近二十年税收增长与GDP增长对比关系的变化与分析唐浩能(生命科学大学院生物技术13335155)摘要:中国税收与GDP分配之间的关系所涉及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是构建市场经济体系的异常关键的因素。
税收收入与GDP增长协调问题的本质是税收弹性。
中国90年代初税收弹性小,中央财政严重亏空,94年分税制改革后税收弹性大大增加,税收超常增长。
本文就这两个时期税收弹性的差异分析总结了背后的原因。
关键词:税收弹性,税收与GDP分配,分税制The change and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ax growth and GDP growth in China during last two decadesAbstract:Theories and practice related to China’s tax-GDP distribution are of critical importance for establishment of a market economy. Tax elasticity is essential for the parallel growth of tax and GDP. In 1990s, the low tax elasticity in China cause central finance to drop in seriously deficit. However, since the reform of tax system in 1994, tax elasticity has greatly increased, nation revenue has skyrockete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reasons behind those difference of tax elasticity during these two periods.Key word:tax elasticity, tax-GDP distribution, tax distribution system引言决定税收在GDP分配中的地位和作用,最基本的一点就是税收占GDP的比重即宏观税负。
浅析税收和GDP增长的关系【摘要】税收作为国家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GDP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浅析税收和GDP增长的关系,探讨了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税收对GDP增长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通过税收政策的调节,可以促进经济活动的发展和增长。
税收对投资、消费和政府支出均有影响,进而影响整体经济的运行。
税收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税收和GDP增长密切相关,税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对经济的稳定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税收与GDP增长的关系,探讨税收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为制定更有效的税收政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税收、GDP增长、经济发展、税收政策、投资、消费、政府支出、调控、经济增长。
1. 引言1.1 税收和GDP增长的重要性税收和GDP增长是经济发展中两个重要的方面,二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税收是政府获取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通过征收税收,政府能够提供公共服务、推动社会发展。
而GDP增长则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反映了国民经济总量的增长情况。
税收和GDP增长之间的关系不仅仅体现在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上,更体现在它们共同构成了经济运行的重要机制。
税收对于GDP增长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税收的增加可以提高政府的财政收入,从而增加政府支出,促进经济发展。
高税收率可能会抑制企业和个人的生产和消费活动,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税收政策的制定需要兼顾税收的增加和对经济的促进。
税收和GDP增长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税收政策的合理制定对于推动经济增长、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税收和GDP增长之间的关系,可以更好地指导税收政策的制定,促进经济发展的持续增长。
税收和GDP增长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只有在这两方面的积极作用相互协调下,经济发展才能实现良性循环。
2. 正文2.1 税收对GDP增长的影响税收对GDP增长的影响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议题,税收作为政府的主要财政收入来源,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增长。
浅析税收和GDP增长的关系【摘要】税收和GDP增长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税收作为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和GDP增长。
税收不仅可以推动经济发展,还可以对GDP增长产生积极影响,但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对GDP增长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需要根据不同国家的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改革。
税收与GDP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多变的,深化税收改革是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税收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关键词】税收、GDP增长、经济发展、推动作用、积极影响、负面影响、税收政策、税收制度、复杂关系、税收改革、持续增长。
1. 引言1.1 税收和GDP增长的重要性税收和GDP增长是两个重要的经济指标,它们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税收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通过对个人收入、企业利润和消费品销售等征税,政府能够筹集资金用于国家建设和社会服务。
税收收入的增长可以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促进GDP的增长。
GDP的增长也可以反过来促进税收收入的增加,形成良性循环。
税收和GDP增长的重要性在于它们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发展。
税收作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支柱,直接影响着国家的财政收支平衡和经济运行稳定。
而GDP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总量的重要指标,反映着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
税收和GDP增长的关系密切,相互促进,对国家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研究税收和GDP增长之间的关系,探讨其影响机制和作用方式,对于制定有效的税收政策,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认识到税收和GDP增长的重要性,才能更好地推动国家经济的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1.2 税收对GDP增长的影响税收对GDP增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税收直接影响GDP的规模和增速,二是税收政策对经济结构和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
税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直接影响GDP的规模和增速。
通过税收政策的调节,政府可以调控个人和企业的消费和投资行为,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总体规模和增长速度。
我国税收收入与GDP 关系的分析孙建丽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税收收入与GDP 关系的分析,研究了我国税收与GDP 的发展及现状,指出了税收收入增长速度与GDP 的增长速度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了促进我国税收收入与GDP 持续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税收收入;GDP ;增长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规定,通过税收工具强制地、无偿地征收参与国民收入和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取得税收收入的一种形式。
一方面税收的增长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税收又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发展:合理的税收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调节收入差距、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税收收入与GDP 都取得了巨大发展,无论从总量上还是从增长率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我国税收收入和GDP 的发展及现状分析(一)税收与GDP 的总量状况分析1.税收总量分析从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我国税收收入增长趋势大体呈现指数增长,从总量来看,我国税收收入从1978年的519.28亿元,1993年增长幅度显著,到1999年税收总收入高出一万亿元,从此增长幅度更是显著,短短4年里又突破两万亿大关,从2009年-2011年增长尤为显著,2011年税收收入即增长到89720.31亿元。
2.GDP 总量分析我国GDP 呈现指数增长趋势,2001年突破一万亿大关,高达109655.2亿元,从2005-2008这段特殊的历史时间里,中国的GDP 在2008年达到54223.79亿元,由于我国工业化与现代化的推进,我国第一产业稳步推进,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扩大,尤其是为了08年的奥运会,国家加大投资力度,二三产业在这四年里发展较快,有力的推动了在这四年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471564亿元。
内蒙古数值较低为1.29,最高与最低之间相差96%。
(三)差异产生的原因引发各地方税收负担与税收弹性出现差异的因素很多,其中:税收的增长主要取决于经济发展的速度与规模,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城市经济的发展能带动就业、商品、房地产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能带动税源的增长,从而能带动地税收负担与税收弹性向均衡方向发展;有学者指出不同的产业的增长对税收增长的拉动作用不同,第二产业对税收的拉动力最大,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最小。
1994年税制改⾰以来,我国税收稳定快速增长,国家财政实⼒显著增强。
从1994年~2007年GDP和税收对⽐情况看,税收增长与GDP的增长并不保持同步。
⼤多数年份税收的增长速度超过GDP的增长速度,但也有⼀些年份税收的增长速度低于GDP 的现价增长速度(以下简称GDP增长速度)。
如1994年~1996年税收增长速度低于GDP的增长速度,2000年~2007年税收的增长速度⾼于GDP的增长速度。
我们认为,GDP增长速度与税收增长速度不存在直接的、量的对应关系,两者不能简单地⽐较,影响税收的因素是多⽅⾯的,应作具体分析。
⼀、GDP的增速与各税种对应税基的增速并不存在直接的、量的对应关系 经济增长是税收增长的基础,但影响税收增长的最主要因素是各税种对应税基的增长。
由于GDP与各税种的税基增长速度不⼀致,GDP的增长并⾮在任何条件下都与税收增长呈正相关关系。
具体来讲,以销售额或销售量为税基的税种与GDP⼀般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如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城建税、资源税。
当经济处于上升期时,GDP增长较快,这些税种的税基⼀般较快增长;当经济处于下⾏期时,GDP增速减缓,这些税种的税基的增速⼀般也会减缓。
另外,⼀些税种与GDP有⼀定的相关关系,但相关度⽐较⼩,如企业所得税,其税基是企业的利润,与经济发展的质量密切相关,但其增速与GDP增速的关联度很⼩;还有⼀些税种与GDP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如财产税、⾏为税等税种,与财产的存量和⾏为发⽣的数量等密切相关,与GDP没有直接的数量对⽐关系。
当反映主要税种税基的经济指标(如⼯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交通运输、⾦融保险、邮电通讯、建筑业、⽂化体育业、娱乐业、房地产业等的营业收⼊,烟、酒、汽车、成品油等⼤宗消费品的销售量(额),企业利润,进出⼝额,证券交易额等)的增长速度⾼于GDP增长速度时,税收的增长速度就会⾼于GDP的增长速度。
反之,税收的增长速度就会低于GDP的增长速度。
我国税收收入与GDP之间的关系分析一、引言税收收入是指国家依据其政治权力,按照预定标准,向经济组织和居民无偿地强制地征收实物或货币所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
它是最古老、也是最主要的一种财政收入形式。
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三大特征。
除组织收入的职能外,税收对经济社会运行和资源配置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税收历来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目前我国财政收入中绝大部分都是依靠税收收入而取得的。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从理论上来说,税收收入与GDP增长之间保持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政府通过税收等形式集中的财政收入就是归国家集中使用的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是GDP的一部分,那么税收收入也就是GDP的一部分,那么一个地区的GDP 和它的税收收入的关系究竟如何。
在此,我们将通过建立计量经济模型进行探讨。
二、构建模型与分析(一)构建模型以税收收入作为被解释变量,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解释变量,建立计量经济模型。
表1显示2001年-2012年税收收入、GDP的规模。
表1 2001年-2012年税收收入和GDP(二)相关图分析由上面数据可以看出税收收入对GDP有影响,这里的GDP取决于税收收入的值,随着税收收入的增加GDP也是增加的,并且税收收入与GDP之间呈现线性关系,因此可以将模型初步设定为一元线性函数模型。
根据相关图观测到的轨迹分布规律,现以国内生产总值GDP (Y)为因变量,税收收入 (X)为自变量,建立如下一元回归模型:Y= β0+β1X+e其中β0为回归截距;β1为回归系数;e为随机误差。
(三)财政收入和GDP相关系数判定利用表1数据用Eviews5软件作回归分析得表3Dependent Variable: YMethod: Least SquaresDate: 10/13/13 Time: 11:07Sample: 2001 2012Included observations: 12Variable Coefficient Std. Error t-Statistic Prob.X 4.524694 0.178088 25.40710 0.0000C 39515.14 10239.50 3.859089 0.0032R-squared 0.984745 Mean dependent var 259564.9Adjusted R-squared 0.983219 S.D. dependent var 146066.8S.E. of regression 18921.46 Akaike info criterion 22.68499Sum squared resid 3.58E+09 Schwarz criterion 22.76581Log likelihood -134.1100 F-statistic 645.5206Durbin-Watson stat 0.900702 Prob(F-statistic) 0.000000根据回归结果,得我国财政收入模型的估计式为Y = 4.524694301*X + 39515.13824 模型的估计结果表明,税收收入每增加1亿元,我国的GDP将增加4.524694301亿元。
一、GDP 和税收的定义及其内涵国内生产总值,即GDP,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活动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包含了生产和非生产等各个领域在内的社会经济活动,常被公认为是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还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税收指国家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其政治权利,按照法律规定,通过税收工具强制地、无偿地征收参与国民收入和社会产品的分配和再分配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同样的,税收也来自生产和非生产等各产业,其中税收收入约占财政收入的90%左右。
税收收入与GDP 的比例关系,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所承担的税负的主要指标,是作为相关部门判断税收政策执行效果的重要依据。
二、GDP 与税收的核算方法、核算范围及其关系GDP 可以在三个环节核算,即生产环节、分配环节和消费环节。
生产环节上,通过计算生产过程的经济活动总量;分配环节上,通过生产成果的分配环节计算经济活动总量;消费环节上,通过财富最终使用环节计算经济活动总量。
也就是说,GDP 存在三种核算方法,即在三个环节上的核算,其核算结果在理论上应该是一致的。
然而在复合税制下税收可以在多个环节征收,各个税种分布于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也就是说在生产、分配和最终使用环节都有相应的税种,具体表现在:1.税收在生产环节上的征收当前在生产环节上征收的税种有:营业税、增值税、消费税、城建税等。
流转税在生产环节上的征收因不同的产业而有所不同,在三次产业中,从2006年1月1日起,国家全面取消了农业税的征收,只保留了农业特产税中的烟叶税。
工业、批发业和零售业征收增值税,部分消费品还征收消费税,还有交通运输业、邮政业以及部分现代服务业由征收营业税改为征收增值税,即所谓的“营改增”;其余的征收营业税。
由此可以得出,产业结构影响税收收入。
2.税收在分配环节上的征收在分配环节上,GDP 包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劳动者报酬和营业盈余,此时是从生产成果的初次分配角度来考虑汇集社会新创造的价值。
回归分析下税收与GDP的关系研究1引言税收是国家公共财政最主要的收入方式与来源,是国家存在的经济体现。
国内生产总值(GDP)可以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情况,是根据市场价格计算一个地区所有常住人口在单位时间内生产活动的结果。
税收与GDP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一方面,税收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GDP状况;另一方面,GDP是最大口径的税源,是税收的基础,二者协调发展。
政F通过税收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进而保持经济平稳高速运转。
因此,研究税收与GDP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前人对税收和GDP的研究有很多。
王婉陵等人使用计量经济的方法分析了税收和GDP的数据记录,给出了我国税收连年增长的合理解释;甄明霞定性描述了XX市税收与GDP比例偏高的原因,并分析了税收对宏观调控的意义;叶凯悦和其他研究者采用取对数回归的方法分析税收与GDP关系,给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结论。
此外,吕明等人分析了税收与经济发展状况的关系,提出了财政政策在税收中的重要性。
一方面,研究发现,XXX省的税收与多个因素有关,定性分析较多,定量较少。
另一方面,随着XXX省的经济不断发展,先前的研究时间相对较早,并不完全符合XXX省的经济状况;为此,本文选择XXX省1998至2016年的税收和GDP数据,从相关产业以及不同的税种等多角度进行系统分析研究。
2模型介绍2.1相关性相关性是描述多个变量间关系的一种,是各个相关因素的有机整合。
本文中对多个随机变量进行两两分析,进一步衡量这些变量的密切程度。
研究中的变量包括XXX省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地方财政增值税,地方财政营业税,地方企业所得税,地方个人所得税和财政税收收入9个指标。
相关系数是相关变量间的协方差与标准差相除来反映两变量之间相关程度。
具体相关系数的公式为:2.2逐步回归逐步回归的基本思想是:(1)在多个有关的变量中先选取影响最为显著的变量通过方差,标准差,协方差,拟合优度等进行建立模型,模型的基本结构是Y=β0+β1X1+β2X2+...+βnXn,其中,X表示自变量,n表示个自变量的个数,β代表回归系数,Y代表因变量。
税收收入增长因素与GDP增长相关性分析近几年来。
我国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均超过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速度。
这种格局是否合理,理论界争论不休。
一些学者认为:财政收入增速远远高于GDP 的速度是不正常的现象,说明当前税制不合理,宏观税负过重。
他们担心,长此以往会加重企业负担。
影响经济发展。
另一些学者认为:在我国经济转轨时期,财政收入增速高于GDP的增速,具有必然性,是正常的。
笔者赞同后一种观点。
一、财政收入组成与GDP对税收影响分析财政收入包括各项税收、企业亏损补贴退库、教育费附加和非税收入四部分。
各项税收的增幅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关,财政补贴、教育费附加和非税收入与国民经济发展不相关。
因而,各项税收作为财政收入的主体,其增长速度决定了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
税收的增收因素主要有三:一是“制度性增税”,即提高税率、开辟新税种、扩大征税范围、或者税制的某些具体政策调整导致税收增加;二是“管理性增税”,指由于税收部门加大征管稽查力度而带来的税收增长;三是“自然性增税”,即在税制不变,管理方式和力度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导致的税收增加。
显而易见,只有其中第三个因素与GDP增长存在最直接的关系。
2004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36875.9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增长9.5%:财政收入26396.47亿元(财政收入中不包括国内外债务收入),(2003年财政收入21715.25亿元。
)按照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1.6%。
在26396.47亿元的财政收入中,各项税收收入为24165.68亿元,比上年增长20.72%,2003年为20017.31亿元。
影响财政收入增幅19.10个百分点。
以退库负数形式存在的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为一217.93亿元,比上年-226.38亿元降低了3.73%,影响财政收入增幅0.04个百分点;征收排污费和城市水资源费收入、教育费用附加和其他费用2004年总计2448.72亿元。
2003年为1924.32亿元,比上年增长27.2%,但对财政收入影响的幅度为2.41个百分点。
我国税收与GDP相互关系研究摘要:本文针对我国税收水平是否合理的问题,研究了我国税收与GDP的发展及现状,并用比率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分析了税收总额即各税种与GDP及各产业产值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税收GDP 回归分析一、引言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上的权利,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对单位或国民个人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方式,是国家财政的主要来源。
一方面税收的增长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税收又可以反作用于经济发展:合理的税收可以促进经济发展、调节收入差距、实现宏观调控目标,而不合理的税收却阻碍经济发展、使正常的经济陷入衰退的通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税收收入与GDP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无论从总量上还是从增长率上都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随着近几年收入差距拉大、居民消费降低等问题的出现,我国税收与财政方面取得的成绩遭到了学术界与社会的质疑。
那么,现阶段我国的税收水平是否合理,我国税收与GDP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成为了我们不得不研究的问题。
二、我国税收与GDP的发展及现状1.税收与GDP的总量状况(1)GDP总量状况。
如图1所示,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总量增长93倍,2009年达到340 506.9亿元。
从总额来看,1978年,我国GDP只有3 645.2亿元;1986年突破1万亿大关,达到10 275.2亿元;到2001年,经过短短10年时间,GDP增长10倍,突破10万亿,达到109 655.2亿元;又在2008年突破3万亿,达到314 045.4万亿;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我国GDP现已超过日本,仅次美国之后,是世界第二大国。
从各产业来看,由于我国工业化与现代化的推进,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扩大,到2009年,第一产业产值35 226.0亿元,第二产业产值157 638.8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47 642.1亿元;相对于1978年的第一产业产值1027.5亿元,第二产业产值1745.2亿元,第三产业产值872.5亿元,分别增长了34.3倍、90.3倍、169.2倍。
GDP与税收收入的关系浅析,严彦等: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 08:29:25内容提要:在我国国民经济评价体系中,国内生产总值和税收收入都是反映一个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指标,也是各级政府、经济管理和研究部门、专家学者普遍关注的指标。
由于核算范畴、计算方法等的不同,导致二者不是简单一一对应的关系,但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定量关系上二者都有着紧密的联系。
本文试图从税收的角度揭示GDP与产业结构、行业结构等因素之间的关系,为在宏观层面上正确理解二者的关系、判断经济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做一些探索,为政府决策和经济管理提供参考。
一、GDP与税收的关系促进税收增长主要有三个因素,即“自然性增长因素”、“管理性增长因素”、“政策性增长因素”。
三个因素中“自然性增长因素”即经济发展和其隐含的效益对税收的支撑是基本的,经济增长因素在税收增长的诸多因素中占据主导地位。
同时由于两者核算范畴、计算方法的不同,导致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不是简单一一对应的关系。
(一)税收与GDP的核算范畴GDP的核算方法有三种,即生产法、分配法和支出法。
实际上这是从三个经济活动过程或环节核算经济活动总量:生产法是从生产环节计算生产过程的经济活动总量,分配法是从生产成果的分配环节计算经济活动总量,而支出法是从财富最终使用环节计算经济活动总量。
从理论上讲,这三种方法从三个环节核算出来的经济活动总量应该是一致的,但税收却不是只在一个环节征收,复合税制下各个税种分布于上述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即生产、分配和消费三个经济活动过程均有相应的税种。
1.生产环节的税收与GDP的关系目前在生产环节设有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关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生产环节的流转税对三大产业是区别对待的。
农业不征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只对烟叶课税;工业和批发和零售业征收增值税,部分产品还征收消费税;其余征收营业税,部分服务项目征收消费税。
由于各行业征收的税种不同,因此产业结构会影响税收收入。
2.分配环节的税收与GDP的关系用分配法计算GDP意味着从生产成果的初次分配角度汇集社会新创造的价值,即GDP包括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
理论上讲,从初次分配环节计算的GDP与从生产环节计算的GDP相等,但是政府在初次分配环节设置了所得税,即对营业盈余和劳动者报酬要课征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这意味着在GDP生产环节征收流转税后,又对企业和个人所得进行再次征税。
因此,在流转税和所得税叠加的税制结构下,只要经济发展的效益提高,税收增长就应该快于GDP增长,反之亦然。
3.使用环节的税收和GDP的关系从最终使用看,投资和进出口对税收增长产生很大影响。
固定资本相对应的物质形态为固定资产,相应征收财产税性质的税收。
GDP总量与生产法计算出来的总量理论上应当是相同的,但税收却又一次叠加了。
在进出口环节存在关税、进出口环节流转税,还涉及出口退税。
在计算GDP时,只计算进出口净值,但课税却不是按净值,而是分进口和出口,不仅征关税还要征增值税、消费税和城市维护建设税等附加税费,对出口还实行退税。
在进出口环节,税收增长与GDP增长的关系比较复杂,存在增减两种因素。
进口增加会同时导致进口关税和增值税等流转税增加,出口增加会导致部分出口关税增加,但也导致出口退税增加。
(二)税基与GDP的关系GDP与税收收入间的匹配性关系,大致对应于GDP与税基之间的匹配性关系。
税基是据以计算应纳税额的基础或依据,不同税种的税基和GDP的相关程度不同。
增值税以增值额为课税对象,与GDP核算中的增加值相对应;营业税和消费税的税基是营业收入,营业收入对应着GDP核算中的“总产出”而非“增加值”;其他商品和劳务税和经济行为无直接关系,如车船购置税以使用的车船为征税对象,城市维护建设税以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税额为征税对象,土地增值税的税基与转让次数有关,这些税收的征收和当期GDP之间几无相关。
(三)税率对两者关系的影响税率分为比例税率、累进税率和定额税率。
只有在比例税率下,税收和税基才有可能同比例变动。
不同行业的税率是不相同的,以营业税为例,交通运输业的税率为3%,金融保险业为5%,娱乐场所为20%;资源开采行业除上缴增值税以外,还需交纳资源税等。
多标准的税率削弱了税收与GDP的相关性。
(四)“管理性增长因素”和“政策性增长因素”的影响由于税收收入受体制、政策等非经济性因素影响比较明显,例如税收政策的调整、税种的开征、停征、税收征管能力的增强和征管水平的提高等,都将直接导致税率和税基的变化,对税收收入产生直接影响,但这种变化和GDP的增减是没有关系的,所以在特定的时期,税收收入与GDP增长的同步性会减弱。
二、税收收入与GDP关系的定量分析从理论上来说,税收收入与GDP存在着必然而紧密的联系,经济增长是税收收入增长的基础。
这里我们主要从相关性、弹性、税负等角度来看税收收入与GDP的内在联系。
(一)税收收入与GDP具有很强的相关性通过对1978-2008年的GDP和税收收入[1]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得出税收收入和GDP的相关系数为0.985,二者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把GDP作为自变量(x),税收收入作为因变量(y),得到回归方程为:y=0.146x-19.198,税收收入对GDP的边际贡献率为0.146,即GDP每增加100亿元,税收收入相应平均增加14.6亿元。
(二)五个行业与税收收入不相关虽然税收收入与GDP在总量上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但分行业看,科学研究、技术服务与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五个行业属于非营利服务业,这些行业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并不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创造的税收很少。
2008年五个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6.1%,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21.9%,这些行业的发展与税收收入的增长没有明显的相关性。
(三)税收收入增长一般快于GDP增长税收弹性是衡量税收增长变化对于经济增长的变化反应程度的指标。
当税收弹性系数小于1.0时称为缺乏弹性;当税收弹性系数等于1.0时称为单一弹性;当税收弹性系数大于1.0时称为富有弹性。
GDP和税收的弹性系数计算如下,分子、分母均为现价增速:税收弹性=税收收入增速/GDP增速图1 北京市1994-2008年税收弹性变动趋势图从上图可以看到,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除了1994年、2002年和2003年,税收收入对GDP的弹性系数都在1.0水平线之上波动,说明税收收入与GDP之间富有弹性。
1994年为税制改革年,政策因素导致当期税收收入与GDP的增长缺乏弹性,关联性下降。
2002年和2003年经济分别增长11.5%和11%,低于2001年以来11.9%的平均增速。
而税收增长相对于经济发展波动幅度较大,表现为在经济增长较快的年份,税收收入增长更快,而在经济增长相对放缓的年份,税收收入增速放缓的更加明显。
原因在于经济增长较慢的年份常常伴随着企业效益下降,2002年和2003年所得税增速分别下降2.6%和6.4%,而2001年以来所得税平均增速在20%以上。
在流转税和所得税叠加的税制结构下,经济运行效益不佳,可能导致税收增长慢于GDP增长。
(四)在增值税弹性系数比较中,批发和零售业比工业更富弹性;在营业税税收弹性比较中,房地产最富弹性主要税种的弹性系数计算如下,其中,分子为某税种税收收入的增速,分母是行业增加值的增速。
同理,主要税种弹性系数的计算也采用现价增速。
税收弹性=某税种税收收入的增速/行业增加值增速平均值。
从总体上看,北京增值税、营业税的税收收入增长快于其相应行业增加值的增长。
其中,2002-2008年,工业增值税年均增速为11.9%,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12.9%,弹性系数平均值为1.02;批发零售业增值税年均增速为24%,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年均增速为14%,弹性系数平均值为1.80。
批发零售业比工业更富弹性。
营业税税收弹性上,房地产业、住宿餐饮业和金融业更富弹性,平均值分别达到2.23、1.63和1.61。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弹性系数平均值为0.98,相对缺乏弹性,这与此行业多为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有关。
(五)所得税对宏观税负产生重要影响GDP与税收的比例关系是衡量经济发展所承担的税负的主要指标,即宏观税负。
宏观税负=税收收入[2]/GDP×100%比2004年提高了19.3个百分点。
原因在于近年来北京税收结构发生了变化,所得税比重大幅度提高,2008年北京所得税占税收收入比重达到60.3%,比2004年提高了15.5个百分点。
所得税是政府在国民收入再分配环节设置的税收,不影响GDP总量及其增长。
若扣除所得税,2008年北京的宏观税负为15.3%,比2004年仅提高了2个百分点。
因此,北京宏观税负的大幅提高在于所得税规模的不断扩大。
2008年北京的宏观税负水平为49%,同期全国为18%,北京明显高于全国。
由于北京总部经济特征,金融、铁路等行业的所得税均在北京集中汇缴,因此税收收入总量与经济总量并不完全匹配。
若扣除所得税影响,只计算生产税,2008年北京的税负为15.3%,同期全国为8.5%,比全国高6.8个百分点。
剔除所得税影响,2008年北京第二产业的税负为12.8%,第三产业税负为16.4%,而北京第三产业比重已超过70%,产业结构造成北京的税负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六)房地产业、工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的生产税负水平较高从2004-2008年分行业税负情况看,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三个行业的税负水平呈下降态势,其余主要行业均呈上升态势。
由于包含了所得税,各行业的税负水平都比较高。
2008年批发和零售业的宏观税负达到87.2%,金融业的宏观税负超过100%,明显不合理。
可见,包含了所得税的税收收入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较弱。
税负水平。
2008年,房地产业、工业、建筑业、住宿和餐饮业的生产税税负水平较高,分别达到21.3%,15.6%,13.4%和12.5%。
生产税税负水平较低的行业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金融业,分别为3.9%、5.4%和7.8%。
2008年批发和零售业的生产税负水平为53.1%,远高于其他行业,在增加值核算中对规模以下企业采取抽样调查推算,由于批发和零售业中个体、私营企业较多,因此推算成分较大,影响了行业增加值的准确性。
(一)要辨证看待GDP和税收收入的关系一方面,按照国民经济核算口径调整后的税收收入和GDP之间存在较为稳定的弹性、比例关系;另一方面,应用税务资料检验或推算GDP数据,尤其是在分行业税收统计和增加值核算方面,还存在诸多难点,这些困难部分是由于现有数据基础造成的,部分是税收和GDP经济概念、计算方法上的差异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