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土壤的小动物的丰富度
- 格式:ppt
- 大小:1.55 MB
- 文档页数:21
高考必考教材实验(十四)——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师说考问】考问1 实验原理(1)土壤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2)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考问2 实验流程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计划⎩⎪⎪⎪⎨⎪⎪⎪⎧ 准备:制作取样器,记录调查地点的地形和环境情况 ↓取样:选取取样地点,用取样器取土壤样本,并标明取样地点、时间等↓采集:从土壤样本中采集小动物 ↓观察与分类:对采集的小动物进行分类并做好记录↓统计和分析:设计统计表,分析所收集的数据↓得出结论:组成不同群落的优势种是不同的,不同群落的物种丰富度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环境条件越优越,群落发育的时间越长,物种越多,群落结构也越复杂名师点睛做好该实验的几个注意事项(1)从不同营养环境中采集土壤样本要分别统计。
(2)尽可能多的收集小动物。
收集小动物时,根据土壤中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和趋湿性来收集。
(3)从同样营养土壤中采集的样本,多组同学进行统计比较。
(4)识别命名要准确,并进行分类、对于不认识的动物也应作好记录,并记为“待鉴定××”并记下其特征。
(5)远离危险地带,不要破坏当地环境。
【题组跟进】高考题组——研考向 考向一 实验相关知识的综合考查1.[经典高考]下列有关土壤动物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土壤动物群落不存在分层现象B .土壤动物种间关系主要是互利共生C .土壤盐碱度不同,土壤动物群落结构有差异D .随机扫取表层土取样,可以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解析:土壤中的动物因食物来源和栖息条件不同,在土壤中也存在分层现象;土壤动物的种间关系主要是竞争、捕食、共生等;土壤盐碱度不同,导致植物在水平分布上有差异,土壤中的动物群落结构也会因此存在差异;表层土中含有的动物种类较少,不能准确反映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
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的方法
抽样调查法。
许多小型土壤动物活动能力强,体型小,不适合采用标记再捕获法进行调查。
采样器采样法常用于调查土壤中的小动物。
观察时,最好用固体镜观察。
许多土壤动物流动性强,体型小,不适合用取样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
在这类研究中,经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收集和调查。
也就是说使用一定规格的捕虫器(如收集罐、吸虫等。
)来取样,通过调查样品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可以推断出某一地区土壤动物的丰富程度。
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
记名计算法是指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中,直接数出各种群的个体数目,这一般用于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群落。
目测估计法是按预先确定的多度等级来估计单位面积上个体数量的多少。
等级的划分和表示方法有:“非常多、多、较多、较少、少、很少”等等。
制定相应的计划表填入即可。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实验原理(1)土壤条件:不仅为植物提供水分和矿质元素,也是一些小动物的良好栖息场所。
(2)取样方法:许多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且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3)统计方法: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
2.研究步骤3.采集小动物所用到的仪器(1)诱虫器(A 图):该装置中的电灯是发挥作用的主要部件,该装置利用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使土壤动物远离光源、热源。
(2)吸虫器(B 图):该装置中的纱布作用是防止将土壤小动物吸走。
考点一:实验过程和注意事项例一.(2018·永州调研)如图是“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中常用的两种装置,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甲装置的花盆壁M和放在其中的土壤之间要留一定空隙的目的是便于空气流通B.乙装置通常用于对体型较小的土壤动物进行采集C.甲装置主要是利用土壤动物趋光、趋湿、避高温的习性采集D.用乙装置采集的土壤动物可以放入体积分数为70%的酒精溶液中例二.下列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实验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其丰富度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考点二实验拓展和应用例一.下表为调查不同浓度的甲胺磷对土壤动物群落影响的结果,根据此表分析正确的是()A.甲胺磷浓度与土壤动物总个体数(N)之间的关系呈正相关B.在农田害虫的防治过程中,把握农药的科学用量,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C.土壤动物的丰富度可反映土壤农药污染的程度,S值越大,污染越严重D.长期过量施用甲胺磷,会导致土壤动物产生相应抗性,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例二.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土壤中小动物调查一、调查目的土壤中小动物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土壤生态系统中小型动物群落的组成、数量和多样性,进而探讨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以及对环境变化的响应能力。
该调查能够为土壤质量评估、生态保护和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二、调查方法1. 野外取样•选择调查样地:根据研究目的选择典型土壤类型和不同地理区域的样地。
•划定样方:在每个样地内设立足够数量的样方,样方大小一般为0.1-1平方米。
•采集土壤样本:使用土壤钻或其他合适的工具,垂直采集土壤样本至样方设定的深度,并将样本放入密封袋中。
•样本处理:将采集的土壤样本带回实验室,将其进行筛分和挑选,去除大颗粒和杂质。
2. 动物提取•湿筛法:将土壤样本加入筛分器中,加入足够的水,用手或刷子进行搅拌,待土壤颗粒悬浮于水中后,将水倒入容器中,进行沉淀。
•漂浮法:将筛分好的土壤样本加入到塑料容器中,加入足够的水,搅拌均匀,待土壤颗粒沉淀后,取上清液进行动物提取。
•萃取法:使用适当的溶剂(如盐水、甲醇等),将土壤样本进行浸泡,溶剂能够将土壤中的动物迅速转移到液体中。
3. 动物鉴定与计数•动物鉴定:使用显微镜对提取出的动物进行鉴定,常用的鉴定指标有形态特征、解剖结构和遗传特征等。
•动物计数:通过显微镜下的目测或使用图像处理软件进行计数,确定不同类别动物的数量。
三、调查指标与参数1. 动物丰富度指数动物丰富度指数是评价土壤中小动物多样性的重要指标,通常使用物种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指数(H)和Pielou指数(J)等。
这些指数能够反映土壤中小动物的种类丰富度和优势度。
2. 动物密度(个体数量)动物密度指的是在单位土壤体积或单位土壤面积内所包含的动物个体数量,常用指标为个体密度。
个体密度能够反映土壤中小动物的数量分布情况。
3. 动物功能群动物功能群是指具有类似生态功能的动物种类被归为同一类别,常见的功能群有捕食者、食腐动物、腐生动物、寄生虫等。
研究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1.教材分析本课时内容是第二单元第一节。
前两节课学习了群落结构,按照课标要求,应开展实验“研究土壤中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在观察、分析滨湖森林公园人工林地上部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地下部分的生物群落,以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促进学生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2.学情分析从知识水平上看,学生已经掌握了群落结构的有关概念,但是对土壤小动物了解较少。
从活动实践上看,学生有显微镜观察的基础,使用体视镜观察应该没有问题,但学生缺乏类似的实验经验,特别是取样和分类,需要教师提供帮助和指导。
3.学习目标(1)理解不同种群的生物相互影响,描述群落的空间结构(生命观念)(2)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解决实际问题,如比较与分析,归纳与概括、演绎与推理等。
(科学思维)(3)通过“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提问、实验设计、方案实施以及对结果的交流与讨论的能力,同时提升学生的生物学实验操作技能。
(科学探究)(4)通过与现实问题相联系,引导学生形成生态意识。
(社会责任)4.开放性学习环境实验设备器材:托盘、解剖针、镊子、吸虫器、体视镜、载玻片、体积分数 70% 的酒精、清水、滴管。
桌椅摆放:将学生提前分成12 个小组,每3 个小组集中座位,分为四个区域。
还需要黑板、触屏多媒体教学一体机、体视镜切换到大屏的转换设备及相关软件工具。
5.教学过程学习任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任务1:课前预习预习课本30-31 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学生自主预习课本实验内容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导入新课任务2:群落结构知识的应用【联系单元大情境】介绍学生课下调查的附近群落——滨湖森林公园。
展示滨湖森林公园从农田到森林的图片。
【提问】从农田到人工林,它们的群落结构有什么差异?经历了哪些群落类型?是否发生了群落的演替?展示本章的三节标题。
【组织活动】请同学们完成任务单上面的任务 1,应用群落结构的知识,分析比较农田和森林群落结构的差异。
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研究报告英文回答:Studying the richness of soil fauna is cruc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health and functioning of ecosystems.Soil fauna, which includes organisms like earthworms, nematodes, mites, and springtails, play a vital role in nutrient cycling, decomposition, and soil structure formation.One of the main methods used to assess soil fauna richness is through soil sampling and extraction. By collecting soil samples and using extraction techniquessuch as Berlese funnels or flotation, researchers can separate and identify different soil organisms. For example, earthworms are often counted and categorized based on their size and behavior, while nematodes are identified using microscopy.In my study on soil fauna richness, I found that areaswith diverse plant communities tended to have higher soil fauna abundance and diversity. This is because different plant species provide varied habitats and food sources for soil organisms. For instance, decomposers like springtails thrive in leaf litter from deciduous trees, while predatory mites prefer grassy areas with high insect populations.Furthermore, soil management practices can also influence soil fauna richness. For example, the use of chemical fertilizers and pesticides can reduce soil fauna populations by disrupting their natural habitats and food sources. On the other hand, organic farming practices that focus on soil health and biodiversity can promote a more diverse and abundant soil fauna community.In conclusion, studying soil fauna richness isessential for maintaining healthy ecosystems and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By understanding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soil fauna populations, we can make informed decisions to protect and enhance soil biodiversity.中文回答: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对于了解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功能至关重要。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方法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方法1.引言土壤是地球上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在其中生活着大量的小动物。
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方法对于理解土壤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至关重要。
2.传统研究方法2.1 直接采样法直接采样法是最常用的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之一。
这种方法通过在土壤中设置捕捉器(如漏斗、土壤缓冲器),将居住在土壤中的小动物捕获进行鉴定和计数。
然而,这种方法通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只能获取到一部分活动的小动物,并且需要大量的人力和时间。
2.2 土样调查法土样调查法是另一种常用的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方法。
该方法通过在不同土壤层中采集土壤样品,然后在实验室中进行小动物的鉴定和计数。
与直接采样法相比,土样调查法能够获取更广泛的土壤样本,并提供更准确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数据。
但该方法需要专业的技能和设备,并且对于处理大量样品来说可能是耗时的。
3.新兴技术和方法3.1 DNA条形码技术DNA条形码技术是近年来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兴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中。
该技术利用特定的基因序列作为“条码”来鉴定物种。
通过采集土壤样品中的DNA,进行PCR扩增和测序,研究人员可以快速准确地了解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组成和丰富度。
这种方法可以大大缩短研究时间,并提供更详细和全面的信息。
3.2 稳定同位素技术稳定同位素技术是基于小动物的食物网络和生态位理论的方法,用于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功能和相互作用。
该技术基于不同物种对不同稳定同位素的利用程度来推断它们的食物来源和生态地位。
通过分析土壤中小动物体内的碳、氮、硫等同位素比例,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小动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和生态功能。
4.评估与总结本文通过介绍了传统的直接采样法和土样调查法,以及新兴的DNA条形码技术和稳定同位素技术,对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探讨。
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报告示例文章篇一:《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报告》嘿,大家好呀!今天我想和你们讲讲我做的一个超级有趣的研究,那就是关于土壤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哦。
我呀,一直对我们脚底下的土壤充满了好奇。
每次走在土地上,我就会想,这土里到底都藏着些啥小动物呢?它们的世界肯定特别神秘。
于是,我就决定开始这个研究啦。
我先找了几个小伙伴一起,因为这么好玩的事情,当然要大家一起做才更有趣呀。
我们准备了一些小工具,像小铲子、放大镜,还有一些小盒子用来装我们找到的小动物。
我们跑到了学校后面的小花园里,那里有一块特别肥沃的土地。
我一铲子下去,就感觉像是打开了一个神秘的小世界的大门。
我仔细地翻着土,哇塞,不一会儿就看到了好多小虫子在土里面爬来爬去呢。
我看到了一只小小的蚯蚓,它就像一个小小的地下工程师一样。
你想啊,蚯蚓整天在土里钻来钻去的,就像我们在纸上画画一样,它在土里画出了好多通道呢。
这些通道就像是土壤里的小马路,让土壤变得更加疏松,空气和水就能更好地在土里流动啦。
我把蚯蚓小心翼翼地放到一个小盒子里,还跟它说:“小蚯蚓呀,你可别害怕,我们就是想看看你和你的小伙伴们呢。
”小伙伴们也都特别兴奋,有个小伙伴大喊:“我找到了一只小蚂蚁!”小蚂蚁可机灵啦,在土粒之间跑得飞快。
我就想啊,小蚂蚁就像一群小小的勇士,它们的蚁巢就像一个小小的城堡。
它们每天都在土壤里忙碌地寻找食物,然后把食物搬回城堡里。
我问小伙伴:“你说小蚂蚁在土壤里是不是也有自己的小秘密基地呢?”小伙伴挠挠头说:“肯定有呀,它们肯定有好多我们不知道的宝藏藏在地下呢。
”除了蚯蚓和蚂蚁,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小甲虫。
这些小甲虫的壳硬邦邦的,就像穿着一身小铠甲。
它们在土里慢慢地爬着,我觉得它们就像是土壤里的小卫士。
我好奇地拿着放大镜看着小甲虫,心想:“小甲虫呀,你在土里都做些什么呢?是不是也像蚯蚓一样在帮土壤变得更好呢?”我们继续在土里找呀找,又发现了一些白色的小虫子,它们扭来扭去的,像一条条小细线。
生物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成果概述小动物是生物土壤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在土壤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生物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土壤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和生物多样性。
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生物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与土壤质量密切相关。
丰富的小动物群落可以提供土壤质量的指示,因为它们对土壤环境的变化非常敏感。
小动物的群落结构和丰富度可以反映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土壤类型和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小动物丰富度存在差异。
土壤类型对小动物群落的分布和丰富度有重要影响。
例如,在沙质土壤中,小动物种类相对较少,丰富度较低。
而在富含有机质和养分的土壤中,小动物种类更加丰富,丰富度也相对较高。
人类活动也对生物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产生了重要影响。
农业活动中的化肥施用、农药使用和耕作方式的改变都会对小动物的生存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
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工业化也会导致土壤的污染和破坏,从而影响小动物的生存环境。
小动物的丰富度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功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们参与了有机质分解、养分循环和土壤结构形成的过程,对土壤质量和植物生长起到了关键作用。
小动物还可以作为其他生物的食物来源,维持着土壤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结构。
因此,保护和促进生物土壤中小动物的丰富度对于维护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我们应该采取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保护土壤的生态环境。
此外,加强环境教育和意识提高,提倡可持续的农业和城市发展,也是保护小动物丰富度的重要措施。
生物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了解土壤生态系统的机会。
通过保护和促进小动物的丰富度,我们可以提高土壤的质量,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实现可持续的农业和城市发展目标。
这项研究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