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十大学习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5
教育心理学十大学习理论解析(10)一、桑代克——试误说猫迷笼实验:饥饿的盲目的尝试--错误、学会了开门猫愚蠢联结——试误说的主要内容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某种情境仅能唤起某种反应的倾向2、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而建立3、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
桑代克认为,一定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按一定的规律养成的。
桑代克提出,试误过程主要受效果律、练习律、与准备律的支配,并把它们称为“学习的公律”。
效果律:某种问题与反应的最初联接给予奖励—联接增强,反之减弱(1930年保留奖励律)练习律:某种问题与反应形成联接后,经常使用,联接增强,反之减弱(有目的有奖励的练习增强联接提高成绩)准备律:对某种情景问题准备做出恰当反应、形成联接时:准予—满意;反之不满意。
个体不准备做出反应强迫做出联接反应---不满意;不要求----满意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铃声---狗---肉----唾液条件反射:铃声----狗---唾液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内容1.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条件反射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
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2.刺激泛化与分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就是刺激泛化。
泛化条件反应的强度取决于新刺激和原条件刺激的相似程度。
所谓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三、华生---行为习惯说(肢体、言语的习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内容(刺激——反应说)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重点是行为的塑造、控制和改变,及行为的学习华生认为,“习惯的养成和刺激与反应的条件化,两者没有什么不同,”并主张用条件反射法来解释习惯的养成问题。
教育心理学:各个流派的学习理论简介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过程中与心理学有关的现象、规律和问题的学科。
在学习理论方面,教育心理学主要关注学习的过程、原因、影响和评价,以及如何提高学习效果。
本文将介绍教育心理学中各个流派的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派行为主义学派认为学习是心理学中外部可观察的反应行为,学习是建立在强化和惩罚的基础上的。
这一理论被应用于养成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领域。
例如,在养成某项技能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将学习过程分解成单个步骤,并透过奖励和惩罚来加强或弱化学生的某种反应,以帮助学生形成习惯性的、自动的反应。
而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行为主义者通常会采用具体且系统化的训练方法,如任务分解和实际操作,以让学生掌握更多实践技能。
认知学派认知学派认为人类是复杂的信息处理者,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的、有目的、选择性的过程,学习者通过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来建立新知识和技能。
认知学派关注的是学习者的内部过程,包括感知、记忆和思维等,强调学习环境与个体的认知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提倡创造性学习。
例如,该学派指出,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与人们的个性和前置知识相适应的。
他们还支持使用多种不同的评估方法,以评估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社会认知学派社会认知学派从认知学派和行为主义学派的理论中提取出最好的部分,特别是强调了认知、情境和社会变量的交互作用。
这一学派认为学习不仅受到过程和结果的外在奖惩的影响,还受到内部因素,如学习者的信念、期望、动机和情感的影响,而社会参考模型也了被该学派广泛使用。
例如,一个学习者的“自我效能感”(即一个人的信念或价值观)会影响他们尝试学习新事物的意愿和能力,他们的成功和失败经历也会影响他们今后的学习期望和能力。
建构主义学派建构主义学派认为,学习不仅是一个认知过程,也是一个个体生态和社会生态之间的交互过程。
因此,学习者不仅要将信息转换成有意义的知识,还需要通过参与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来自我发现、自我判断。
该学派认识到,学习是通过相互作用和合作来完成共同的建设的。
教育心理学十大学习理论解析(10)一、桑代克——试误说猫迷笼实验:饥饿的盲目的尝试--错误、学会了开门猫愚蠢联结——试误说的主要内容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某种情境仅能唤起某种反应的倾向2、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而建立3、动物的学习就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就是有意识的。
桑代克认为,一定的联结就是通过尝试-错误,按一定的规律养成的。
桑代克提出,试误过程主要受效果律、练习律、与准备律的支配,并把它们称为“学习的公律”。
效果律:某种问题与反应的最初联接给予奖励—联接增强,反之减弱(1930年保留奖励律)练习律:某种问题与反应形成联接后,经常使用,联接增强,反之减弱(有目的有奖励的练习增强联接提高成绩)准备律:对某种情景问题准备做出恰当反应、形成联接时:准予—满意;反之不满意。
个体不准备做出反应强迫做出联接反应---不满意;不要求----满意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铃声---狗---肉----唾液条件反射:铃声----狗---唾液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内容1、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条件反射就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
一方面,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2、刺激泛化与分化:人与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她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就就是刺激泛化。
泛化条件反应的强度取决于新刺激与原条件刺激的相似程度。
所谓刺激分化,指的就是通过选择性强化与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与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三、华生---行为习惯说(肢体、言语的习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内容(刺激——反应说)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重点就是行为的塑造、控制与改变,及行为的学习华生认为,“习惯的养成与刺激与反应的条件化,两者没有什么不同,”并主张用条件反射法来解释习惯的养成问题。
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刺激——反应联结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2.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论俄国没有食物,只有铃声产生的唾液是条件刺激看到食物就产生唾液是无条件反应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对事物相似性的反应)与分化(对事物差异性的反应)3.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论基本规律:强化(+-)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负强化)消退惩罚4.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模式——信息流控制结构(期望执行控制)5.1-4属于联结学习理论6.7-10属于认知学习理论7.苛勒——完形、顿悟说德国基本内容: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成完形8.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美国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学习观——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过程包括获得转化评价教学观——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9.奥苏泊尔——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美国学习方式分类:接受学习发现学习学习材料与原有知识结构分类:机械学习意义学习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他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1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学习期待2.奥苏泊尔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认知内驱力(要求理解掌握事物内部动机)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人学业的成就“三好学生”)附属内驱力(获得教师、家长的赞扬)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在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习的主要动机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诱因3.学习动机的种类:社会意义:低级动机(个人、利己主义)高尚动机(利他主义)与学习活动的关系: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兴趣、爱好、求知欲)远景的间接性动机(个人前途,父母期望)动力来源:内部动机(个体需要引起)外部动机(由外部诱因引起)4.学习动机理论强化理论:外部强化自我强化需要层次理论:美国马斯洛五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列)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创造的需要(最高级的需要)成就动机理论:代表人:阿特金森力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成败归因理论:美国维纳三维度六因素6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3维度:稳定性可控性内在性自我效能感理论:美国班杜拉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构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教育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学习和教育过程的学科,旨在了解学习的本质和影响因素,以优化教育教学的效果。
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导着教育者在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本文将介绍教育心理学中的几种主要学习理论,并探讨其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外部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系,认为学习是一种条件反射的结果。
例如,巴甫洛夫的狗实验表明,通过建立有条件的刺激与反射之间的联系,可以引起新的学习行为。
在教室中,行为主义理论推崇使用奖励和惩罚来增强或削弱学生的特定行为。
教师可以通过给予奖励或惩罚来引导学生表现出他们所期望的行为。
二、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相信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强调学生的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学生通过适应和组织信息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思考,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
此外,教师可以通过提供有组织的学习材料和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三、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社会文化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社会过程,强调人类在社交环境中的学习和发展。
瓦伦蒂诺夫的“学徒制”理论是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认为学习是通过参与社区的实践活动而获得的。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创建富有挑战性和真实情境的学习环境。
此外,教师还可以担任学生的导师,提供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在社会文化的背景下发展学习能力。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个体建构知识的过程,强调学生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建立新的概念和理解。
维果茨基的发展区域理论认为,学习发生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当前的学习任务之间的“区域”。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丰富的学习经历,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构建知识。
此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提供具有挑战的任务和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学习理论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描述或说明人类和动物学习的类型、过程和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的学说。
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它重点研究学习的性质、过程、动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
一、概述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有哪些规律,学习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的?近百年来,教育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围绕着这些问题,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了各种研究,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也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诞生于20世纪初,它是在反对结构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等。
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可以用公式S-R来表示,其中S表示来自于外界的刺激,R表示个体接受刺激后的行为反应。
他们认为个体在不断接受特定的外界刺激后,就可能形成与这种刺激相适应的行为表现,他们把这个过程称为S—R联结的学习行为,即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建立了联系。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重视与有机体生存有关的行为的研究,注意有机体在环境中的适应行为,重视环境的作用”。
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用狗作为实验对象,提出了广为人知的条件反射。
(1)保持与消退.巴甫洛夫发现,在动物建立条件反射后继续让铃声与无条件刺激(食物)同时呈现,狗的条件反射行为(唾液分泌)会持续地保持下去。
但当多次伴随条件刺激物(铃声)的出现而没有相应的食物时,则狗的唾液分泌量会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而自行减少,这便是反应的消退。
教学中,有时教师及时的表扬会促进学生暂时形成某一良好的行为,但如果过了一些时候,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没有再得到教师的表扬,这一行为很有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
(2)分化与泛化。
在一定的条件反射形成之后,有机体对与条件反射物相类似的其他刺激也作出一定的反应的现象叫做泛化。
比如,刚开始学汉字的孩子不能很好地区分“未”跟“末”,或“日”跟“曰”.而分化则是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物的反应进一步精确化,那就是对目标刺激物加强保持,而对非条件刺激物进行消退。
《教育心理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应用》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的主要理论对于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育环境的创设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可观察的行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
代表人物有华生、斯金纳等。
华生主张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人的行为。
他认为人的行为是可以通过环境的刺激来塑造的。
例如,在学校教育中,可以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强化学生的某些行为。
如果学生按时完成作业,就给予表扬或奖励,这样可以增加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频率;如果学生违反纪律,就给予批评或惩罚,以减少这种不良行为的发生。
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
他认为行为的后果会影响行为的再次发生。
如果一个行为之后伴随着积极的结果,那么这个行为就会被强化;如果一个行为之后伴随着消极的结果,那么这个行为就会被削弱。
在教育中,教师可以运用强化原理来激励学生学习。
比如,给学习进步的学生颁发奖状、奖品等,这是正强化;对调皮捣蛋的学生取消他们参加课外活动的资格,这是负强化。
行为主义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它为教师提供了具体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如及时反馈、强化训练等。
通过对学生行为的观察和分析,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认知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关注学习者的内部心理过程,认为学习是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
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布鲁纳等。
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他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认知特点和发展任务。
在教育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
例如,对于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幼儿,教学应该以具体的形象和实物为主;而对于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青少年,教学可以更加抽象和理论化。
布鲁纳强调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学生的主动学习。
他认为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掌握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
教育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与方法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学习与教学的学科,通过对学习过程和方法的研究,为教育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
本文将从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探讨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一、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学习的本质、过程和规律。
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学习理论的指导,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学习理论: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外部刺激和响应的方式进行的,强调对学习的观察和分析。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运用正向和负向强化的方法,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反应。
例如,给予表扬和奖励可以增强学生的积极行为,而给予惩罚可以减少学生的消极行为。
2.认知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强调学习者的思维和心理活动。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和问题解决等方法,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此外,培养学生的元认知意识,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学习过程中的策略和技巧,对提高学习效果也有积极的作用。
3.社会文化学习理论社会文化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强调社会交往和合作的重要性。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集体讨论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合作和交流的机会。
这样的学习环境可以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共享,增强他们的学习效果。
二、学习方法学习方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采取的具体策略和技巧。
不同的学习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能够帮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学习方法:1.分步学习法分步学习法是一种将学习任务切分为多个小步骤的方法。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逐步完成每个小步骤,最终完成整个学习任务。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减少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果。
2.归纳法和演绎法归纳法是一种从具体的事例中推断出普遍规律的方法,而演绎法则是根据已知原则和规律,来推断未知事例的方法。
教育心理学十大学习理论解析(10)
一、桑代克——试误说
猫迷笼实验:饥饿的盲目的尝试--错误、学会了开门猫愚蠢
联结——试误说的主要内容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一定的联结:某种情境仅能唤起某种反应的倾向
2、一定的联结需要通过试误而建立
3、动物的学习是盲目的,而人的学习是有意识的。
桑代克认为,一定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按一定的规律养成的。
桑代克提出,试误过程主要受效果律、练习律、与准备律的支配,并把它们称为“学习的公律”。
效果律:某种问题与反应的最初联接给予奖励—联接增强,反之减弱(1930年保留奖励律)练习律:某种问题与反应形成联接后,经常使用,联接增强,反之减弱(有目的有奖励的练习增强联接提高成绩)
准备律:对某种情景问题准备做出恰当反应、形成联接时:准予—满意;反之不满意。
个体不准备做出反应强迫做出联接反应---不满意;不要求----满意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反射理论
铃声---狗---肉----唾液条件反射:铃声----狗---唾液
巴甫洛夫的经典实验内容
1.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
条件反射是通过条件刺激反复与无条件刺激相匹配,从而使个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过程而建立起来的。
一方面,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必须同时或近于同时呈现,间隔太久则难于建立联系;另一方面,条件刺激作为无条件刺激出现的信号,必须先于无条件刺激而呈现,否则也将难以建立联系。
2.刺激泛化与分化: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应,这就是刺激泛化。
泛化条件反应的强度取决于新刺激和原条件刺激的相似程度。
所谓刺激分化,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
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
三、华生---行为习惯说(肢体、言语的习惯)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内容(刺激——反应说)
行为主义心理学家重点是行为的塑造、控制和改变,及行为的学习
华生认为,“习惯的养成和刺激与反应的条件化,两者没有什么不同,”并主张用条件反射法来解释习惯的养成问题。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观点:华生所谓的行为,指的是有机体所说的或所做的,是能直观察到的。
他认为组成行为的基本单元是刺激——反应。
(
二)刺激——反应的基本观点
1、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习惯
2、习惯形成所遵循的规律:主张频因律和近因律
频因律:某种动作多次重复练习,容易形成连续的动作习惯---巩固
近因律:容易学会前一个学习动作序列中的最后一个动作。
下次练习提早出现。
四、斯金纳—操作性条件理论(作用说--新行为主义)
斯金纳箱—老鼠--碰触杠杆--吃食-;--斯金纳大箱--女儿实验)(二)操作性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
1、行为塑造::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进行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是塑造。
要塑造行为,教师应该遵循以下步骤:
第一,了解学生现在能做什么事情(起点行为)。
第二,了解希望他表现的(终点)行为。
第三,识别学生所在环境中的潜在强化物
第四,把终点行为(第二步)分解成可以按顺序掌握的细小的步骤。
(学校课堂教学“小步子”程序化机器教学教学思想)
第五,经过不断地强化每一个接近终点的行为,使学生由起点行为逐渐地向终点行为靠近。
2、行为矫正
在制定行为改变计划时,要关注三个问题:
第一,个体有哪些不良行为应该增强(或削弱)哪些行为
第二,目前环境中哪些相倚的事物支持个体的这些行为(或者总出现不希望出现的行为,或者使适宜的行为出现的可能性降低)
第三,改变环境中的哪些东西可以改变个体的行为
教学思想:“环境育人”与其等学生犯错误再惩罚,不如改善教育环境或条件,让学生一开始九做出正确行为。
不犯错。
五、格式塔学派的完形——认知学习理论---顿悟说
大猩猩观察站—聪明、智慧:目标、顿悟、学习的迁移。
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
1.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
2.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3.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需以意识为中介
二)顿悟说在教育中的应用
1、学习情境的统整性
2、综合的学习方法:学习者把学习材料作完整的学习,更比零星的或分割的学习方法易于成功
3、知识的准备和情绪的准备
学习者对某一学习情境(或学习材料),自身必须有足够的智慧能力,才能发生顿悟的现象,这就是所谓的知识的准备。
除须有知识的准备外,还须有另一种冷静的客观态度,细心探察,运用思考,使问题得以完满的解决,此即所谓情绪的准备。
六、布鲁纳------认知--发现说
(一)认知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教师首先应明确所要构建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包含哪些组成要素,并最好能画出各组成要素的编码系统的图解。
在此基础上,教师应采取有效措施来帮助学生获得、转化和评价知识,使学科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书本的死的知识变为学生自己的活的知识。
(二)发现学习法
1.直觉思维是发现学习的前奏
2.学习情境的结构性是有效学习的必要条件
3.探索中发现的正误答案同具回馈价值
七、奥苏伯尔------有意义接受说
(一)有意义学习的实质
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己有的适当观念建立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二)意义学习的条件:1客观条件:2主观条件:
(三)接受学习
(四)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在教育中的应用:先行组织者
八、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
白鼠为对象,研究其在高架迷津中的取食行为。
目的说内容
(一)学习是有目的的,是期待的获得(感知、记忆、推理、假设期待)
有机体的一切行为都是指向一定目的的,即总是设法获得某些事物和避免某些事物。
(二)学习是对完形的认知,是形成认知地图
九、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学习是学生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学习过程是由一系列事件构成的。
加涅认为,每一个学习动作可以分解成八个阶段(动机、领会、习得、保持、回忆、概括、反馈)
十、班杜拉—社会观察学习理论
提出的一种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它强调多数人的学习都发生在社会环境中。
通过对他人的观察,人们获得知识、规则、技能、策略、信念和态度。
班都拉的经典实验
1、成人攻击性行为的榜样作用
2、男孩模仿成人的攻击性行为
3、女孩模仿成人的攻击
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