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边界值分析法
- 格式:pptx
- 大小:863.62 KB
- 文档页数:21
边界值分析法边界值分析法是一种广泛运用于软件测试中的测试方法,它通过选取边界值来代表测试输入的典型情况。
边界值分析法能够帮助测试人员发现输入值造成的异常或错误,从而提高软件的质量和稳定性。
边界值分析法是基于一种假设:在一个连续输入范围内,最有可能出现错误的地方是输入的边界处。
在进行测试时,我们将关注这些边界值,通过测试它们来验证软件是否能正确处理这些情况。
边界值分析法能够有效地缩小测试用例的数量,同时又能覆盖到各种典型情况。
在边界值分析法中,我们通常选取以下几种边界值进行测试:1. 最小边界值:这是在输入范围的最小边界处的值。
通过测试最小边界值,我们可以确保软件能够正确处理最小的输入情况。
2. 最大边界值:这是在输入范围的最大边界处的值。
通过测试最大边界值,我们可以确保软件能够正确处理最大的输入情况。
3. 边界值:这是在输入范围的边界处的值。
通过测试边界值,我们可以确保软件能够正确处理输入范围的边界情况。
4. 错误边界值:这是在输入范围之外的值。
通过测试错误边界值,我们可以确保软件能够正确处理非法输入情况。
边界值分析法能够帮助测试人员更全面地覆盖不同的输入情况,发现潜在的错误和异常。
它可以有效地提高软件的质量和稳定性,并减少因输入错误而导致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使用边界值分析法进行测试,我们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步骤:1. 确定输入范围: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输入的范围。
例如,如果我们要测试一个接受年龄输入的软件,那么输入范围可能是0到120岁。
2. 选择边界值:根据输入范围,我们需要选择几个典型的边界值进行测试。
例如,在上述的年龄输入例子中,最小边界值可能是0,最大边界值可能是120。
3. 编写测试用例:针对不同的边界值,我们需要编写相应的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应包括输入的边界值和期望的输出结果。
4. 执行测试用例:根据编写的测试用例,我们需要执行相应的测试。
在执行测试时,需要确保输入的范围和边界值都被正确覆盖到。
⿊盒测试——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因果图、状态图、场景、正交试验法⿊盒测试常⽤测试⽅法的选择:1⾸先采⽤等价类划分法来编写测试⽤例2必要时采⽤边界值分析法进⾏补充测试⽤例3采⽤错误推测法再追加测试⽤例4对照程序逻辑,检查⾃⼰设计出的测试⽤例逻辑覆盖程度,若覆盖不够,则需要再补充其他的测试⽤例5如果程序功能含有输⼊条件的组合情况,应⼀开始就采⽤因果图法6如果程序某功能适合⾃动测试,可以采⽤⾃动化测试及随机测试。
什么是⿊盒测试以及优缺点?定义:⿊盒测试把测试对象看做⼀个⿊盒⼦,不⽤考虑程序内部结构和内部特性,依据程序需求规格说明书,检查程序功能是否符合功能说明。
优缺点:优:1功能性测试与软件如何实现⽆关,如果实现发⽣变化,功能性测试仍然可⽤;2测试⽤例编写与软件开发同时进⾏,节省软件开发时间3通过软件的⽤例可⽤设计出⼤部分功能性测试⽤例缺:1测试⽤例数量⼤2测试⽤例可能产⽣很多冗余3功能性测试的覆盖范围不可能达到100%⿊盒测试⽤例设计⽅法?答:1等价类划分法(有意义,合理的输⼊数据组成集合检查是否符合产品需求;⽆意义,不合理的输⼊数据组成的集合推测不符合需求的地⽅)、2边界值分析法(输⼊的边界值进⾏测试)、3因果图法(分析和表达多逻辑条件下执⾏不同操作)、4状态图法(和产品需求反着来,⽐如要求输⼊数字,就输⼊字母,要求输⼊正数,就输⼊负数等)、5场景法(利⽤图解法分析输⼊的各种组合情况,即输⼊多个条件的各种组合及输出情况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6正交试验法(⽐如要进⾏18次测试,最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9次进⾏试验)7其他测试⽅法有:错误推测法、通过测试与失败测试、随机测试边界值划分法:考虑的边界数据类型如数值、速度、字符、地址、位置、尺⼨、数量;以及考虑条件的等价区间:默认、空⽩、空值、零值和⽆。
还要考虑:⾮法、错误、不正确和垃圾数据。
还要测试:程序的状态及切换。
次边界条件:。
黑盒测试常用的方法
1.等价分区法:将输入数据分为若干个等价的子集,测试用例选择每个子集中的一个代表进行测试。
2.边界值分析法:选择数据的临界值进行测试,以确保程序在边界情况下的正确性。
3.决策表法:制定一个决策表,其中包含程序的所有输入条件和操作,以验证程序是否正确地响应各种可能的输入。
4.状态转换法:测试程序在不同状态下的响应,以确保程序在状态转换时的正确性。
5.因果图法:绘制因果图,确定程序的输入、输出和内部操作之间的关系,以广泛地测试程序。
6.错误猜测法:基于经验和直觉,估计程序中可能出现的错误并进行测试。
7.随机测试法:使用随机数据输入进行测试,以测试程序在随机情况下的响应。
测试用例选取策略
测试用例选取策略是指在测试过程中,根据测试目标、测试条件和测试资源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测试用例进行测试的方法和原则。
常用的测试用例选取策略包括:
1. 等价类划分法:将输入数据划分为若干等价类,从每个等价类中选择一个或多个测试用例进行测试。
2. 边界值分析法:在等价类的基础上,选择边界数据进行测试,以检测系统对于边界数据的处理能力。
3. 因果图法:根据系统的功能模块和交互关系,绘制因果图,选择覆盖因果图中的所有路径的测试用例。
4. 正交实验法:根据系统的参数和变量,设计正交表,选择覆盖正交表中所有组合的测试用例。
5. 随机测试法:根据概率分布,随机选择测试用例进行测试,以检测系统的稳定性和容错能力。
6. 经验法:根据测试人员的经验和知识,选择可能导致错误的测试用例进行测试,以发现系统的潜在问题。
不同的测试用例选取策略适用于不同的测试场景和测试目标,测试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测试用例选取策略。
边界值分析法的在近年来的数学教学中,引入了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边界值分析法。
下面我就此介绍如下:应用边界值分析法可以有效解决初中生学习中常见的运算速度慢、错误多等问题,使教师和学生从繁重的计算机输入、核对工作中解放出来,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那么,怎样运用边界值分析法呢?本人认为,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运用“边界值分析法”进行教学时,教师首先应把握好教学目标,设置好相应的边界值,以保证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开展,从而确保教学活动达到预期效果。
例如,在解答函数综合题的教学中,根据已知条件,设置如图1所示的函数图象上确切的位置及对应的数值,然后对照解析式表格,将函数值带入题中,通过判断是否符合边界值条件来判断所求结果是否正确,得出结论,并指导学生进行验证。
由于边界值的限制,学生很容易抓住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原则解题,从而大大减少解题的计算量,简化解题思路。
2.“边界值分析法”具体操作步骤:(1)确定分析对象,即以分析对象(例如某个平面图形、函数图像)为基础,根据需要选取或设定相应的边界值;(2)设定适当的变量及观察值,如果分析的对象较多,就设立观察值(z),它代表某些变量,这些变量之间有一定的关系;(3)确定具体解题策略,并画出流程图;(4)经过反复验证,修改流程图;(5)再次画出流程图,检验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否合理。
此方法由于不仅能清楚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也突出了问题关键,因此非常适合于复杂的、关系比较复杂的问题的分析与处理,但也存在一些不足:(1)复杂的问题,其变量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这给学生理解造成了一定困难,同时也会加大教师对学生讲解的难度,因此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教师适当降低要求;(2)教师在确定具体解题策略时往往只考虑该问题的结论,忽略了该问题产生的过程,导致学生分析问题的深度不够,进而影响解题速度。
(4)再次整理,形成算法步骤。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应用边界值分析法进行教学是为了快速、准确地找到问题的结论,而不是为了进行精细的解题过程分析。
边界值分析法⼀、定义边界值分析法就是对输⼊或输出的边界值进⾏测试的⼀种⿊盒测试⽅法。
通常边界值分析法是作为对等价类划分法的补充,这种情况下,其测试⽤例来⾃等价类的边界。
边界值分析法是对等价类划分法做补充的⼀种⿊盒测试设计⽅法。
实践中,由于⼤量的错误发⽣在输⼊、输出值的边界上,所以,对于各种边界值进⾏测试⽤例的设计,可以查出更多的错误。
边值点的定义:上点:边界上的点,闭内开外(闭指域的边界是封闭的,即闭区间;开指域的边界是开放的,即开区间)。
离点:离上点最近的点称为离点。
开内闭外。
内点:域范围内的任意⼀点。
⼆、边界值和等价类的相关等价类划分法:将测试过程中的输⼊、输出、操作等相似内容分组,从每组中挑选具有代表性的内容作为测试⽤例,划分为有效等价类和⽆效等价类;边界值分析法:确认输⼊、输出的边界,然后取刚好等于、⼤于、⼩于边界的参数作为测试⽤例测试;他俩的定义就是不同,⼀个属于确认有有效区间,⼀个属于确认边界,联系就是等价类划分和边界值要⼀起考虑,边界值分析法属于等价类划分法的补充,任何等价区间都有边界,有边界就有等价区间。
三、三点分析法结合等价类划分的具体情况,针对边界值的选择就包括开区间、闭区间以及半开半闭区间。
(1). 闭区间:闭区间中的情况,上点为可以取值的点,在上点之间任取⼀点就是内点。
⽽紧邻上点范围之外的第⼀对点被称为离点(也称为外点)(2).半开半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中,上点与内点的定义不变。
离点是开区间⼀侧上点内部范围内紧邻的点,⽽在闭区间⼀侧是上点外部范围内紧邻的点。
(3).开区间:开区间中,上点与内点的定义仍然不变。
⽽离点就是上点内部范围内紧邻的⼀对点。
总结为,上点就是区间的端点值,⽽内点就是上点之间任意⼀点。
对于离点,要分具体情况,如果开区间的离点,就是开区间中上点内侧紧邻的点;如果是闭区间的离点,就是闭区间中上点外侧紧邻的点。
所以,当⼤家在尝试针对划分好的等价类进⾏边界值取值的时候,⼀定要有适当的范围,不是根据我们的端点值往左右两侧随意选择测试值,⽽是也有科学的⽅法进⾏选择。
常用的黑盒测试方法
黑盒测试是软件测试中常用的一种测试方法。
它是一种功能性测试,不需要了解软件的内部实现细节。
黑盒测试主要是通过输入输出值来测试软件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黑盒测试方法: 1. 等价类划分法:将所有可能的输入值划分成一些等价类,每个等价类只需要测试一个代表值即可。
例如,对于一个输入值要求在1到100之间,可以将它分为小于1,1-100之间,大于100三个等价类。
2. 边界值分析法:在等价类划分的基础上,测试每个等价类的边界值,因为很多软件错误都发生在边界处理不当时。
3. 错误推测法:通过推断软件可能出现的错误类型,设计测试用例并进行测试。
4. 因果图法:通过对软件功能的因果关系进行分析,设计测试用例进行测试。
5. 状态迁移法:对于软件的状态转换进行分析,设计测试用例进行测试。
6. 数据流分析法:通过对软件的数据流进行分析,设计测试用例进行测试。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黑盒测试方法,根据不同的软件特性和测试需求,还可以结合使用多种方法进行测试。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