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解说词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4
古琴简单介绍
嘿,朋友,今天想跟你聊聊古琴呢。
古琴啊,那可是咱中国特别古老又超级有韵味的乐器。
它的样子就很独特,长长的,窄窄的,琴身就像一位优雅的君子,安静地躺在那儿。
琴面上有七根弦,就像七条灵动的小蛇,可别小看这几根弦,在琴师的手下,它们能发出千变万化的声音呢。
这古琴弹起来的声音啊,那可真是妙不可言。
有时候像山间的清泉,潺潺地流淌着,清脆又悦耳,感觉能把人的心都洗得干干净净的。
有时候又像一位老者在慢悠悠地讲述着古老的故事,声音低沉而富有磁性,每一个音符都像是带着岁月的沉淀。
在古代啊,古琴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弹的。
那都是有文化、有修养的人才能玩得转的东西。
很多文人雅士都喜欢在自己的书房里摆上一张古琴,心情好的时候就弹上一曲,或者和朋友相聚的时候,以琴会友,多有格调啊。
而且,古琴背后的文化内涵那是相当深厚。
每一首曲子都有它自己的故事和意境。
就比如说《高山流水》,你听着那曲子,就仿佛能看到巍峨的高山和奔腾的江水,那种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现在啊,虽然我们有了各种各样的现代乐器,但古琴依旧有着它不可替代的魅力。
它就像是一个从古代穿越而来的精灵,带着历史的气息,在现代社会里散发着独特的光芒。
不管是在一些传统文化的活动中,还是在一些小型的音乐会里,只要听到古琴的声音,就感觉整个世界都安静下来了,大家都沉浸在那美妙的琴音之中。
你要是有机会能亲耳听到一次古琴演奏,那可真是一种享受。
那声音就像一双温柔的手,轻轻地抚摸着你的心灵,让你忘掉所有的烦恼和疲惫。
中国古琴的介绍中国古琴是中国传统音乐器乐中的一种,被誉为“乐中之王”。
它起源于古代的箫、瑟等乐器,经过漫长的发展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演奏技巧。
下面将从琴的起源、构造、演奏技巧和音乐特点四个方面介绍中国古琴。
一、琴的起源中国古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两千多年前的殷商时期,当时的琴称为“筑”,是用木头制作而成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琴的形制和制作工艺逐渐发展完善,到了唐代,琴的形制基本定型,并且被称为“琴”。
此后,琴的发展经历了宋、元、明、清等多个时期,逐渐演变为现代的古琴。
二、琴的构造中国古琴是一种弹拨乐器,它由琴身、琴头、琴尾和琴弦组成。
琴身是古琴的主体部分,它通常由檀木或者红木制成,具有一定的弧度。
琴头是琴身的上部,通常雕刻有吉祥的图案,起到装饰作用。
琴尾是琴身的下部,它的形状有方形、圆形等各种不同的造型。
琴弦是古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通常由丝线制成,琴弦的数量有七根、十根等不同的配置。
三、琴的演奏技巧古琴的演奏技巧主要有指法、拨弦和和弦三种。
指法是用手指按住琴弦,产生音符的演奏技巧。
在古琴演奏中,指法非常重要,因为它直接影响到音符的音准和音色。
拨弦是用右手的指甲或者指尖拨动琴弦,产生音符的演奏技巧。
在古琴演奏中,拨弦是表现情感和感情的重要手法。
和弦是用左手按住不同的琴弦,弹奏出和弦音的演奏技巧。
在古琴演奏中,和弦可以丰富音乐的层次和色彩。
四、琴的音乐特点中国古琴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深远的音韵而著称于世。
古琴的音色柔和、悠远,能够表达出深沉、内敛的情感。
古琴的音韵独特,每一个音符都有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能够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古琴的音乐风格以古朴、典雅、含蓄为主,它强调的是音乐的内涵和意境,而不是技巧和华丽的演奏。
古琴音乐常常以抒发情感、禅修心境、描绘自然景色等为主题,给人一种宁静、安详的感觉。
中国古琴是一种独特而古老的音乐器乐,它承载着中国传统音乐的丰厚历史和文化内涵。
通过古琴的演奏,人们可以感受到深沉的情感和内敛的艺术表达。
古琴课讲稿范本一、引言部分1. 欢迎词:尊敬的各位同学,老师们,大家下午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来为大家讲解古琴课程。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瑰宝之一,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希望通过今天的讲解,能够让大家更加了解古琴的魅力,激发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与探索欲望。
2. 话题引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能够听到各种各样的音乐。
不同的音乐风格、不同的乐器都承载着不同的情感和意义。
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的是一种古老而神秘的乐器——古琴。
它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最钟爱的乐器之一,也是表达情感、寄托心灵的重要方式之一。
二、内容部分1. 古琴的历史与起源:古琴作为我国传统音乐的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起源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
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演变和地位。
同时,古琴也是唐宋文化的象征,与古代文人墨客的生活息息相关。
2. 古琴的特点和构造:古琴是一种弹拨乐器,它由身、颈、头、弦槽、弦丝等部分组成。
琴身是古琴的主要部分,多采用单片木材制作,质地坚硬而有弹性。
古琴共有七根弦,分为三位、一助音和三品。
琴弦用丝线制成,不仅能够发出悠扬动听的音色,还可以传递艺人的情感和心境。
3. 古琴演奏技巧:演奏古琴需要具备相应的技巧和知识。
首先,需要了解古琴的弹拨方式,包括指法、拨法和弹法等。
其次,需要学习古琴的音域和音部分析,以便进行准确的演奏。
同时,还需要注重练习和体验琴音的美感,掌握演奏技巧和表现力。
4. 古琴曲目欣赏:在古琴课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并欣赏到许多经典的古琴曲目。
比如《广陵散》、《阳关三叠》等。
每个曲目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特点和表现手法,通过学习和演奏这些曲目,可以更好地理解古琴音乐的魅力和内涵。
5. 古琴与文化艺术: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古琴与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密不可分。
它不仅是表达情感和抒发心灵的重要方式,还可以与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如诗词、书法、绘画等,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体验和精神追求。
古琴是中国传统的弹拨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它在中国文化中被赋予了许多象征意义和情感解读。
1. 和谐与平静:古琴的音色柔和、清澈,弹奏时需要细腻的情感表达和内心的平静。
因此,古琴常被视为和谐与平静的象征,它能帮助人们沉静心神,达到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2. 忍耐与修行:学习古琴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和耐心的磨砺。
弹奏古琴的过程中,需要面对琴弦的紧绷和指法的技巧性,这需要弹奏者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和修行的意志力。
因此,古琴也被视为忍耐力和修行精神的象征。
3. 知音与情感表达:古琴常常被用来传递情感和表达内心的感受。
弹奏古琴的人希望能够通过音乐与他人产生共鸣,找到知音。
因此,古琴也象征着寻找情感交流、表达内心情感和与他人建立深厚联系的愿望。
4. 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古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哲学内涵。
弹奏古琴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因此,古琴也被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代表着中国传统价值观和智慧。
这些是对古琴的一些常见的意象解读,但是古琴的意义和象征还有许多其他方面,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解读。
古琴课讲稿范本尊敬的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为大家带来古琴课的讲座。
古琴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艺术形式。
通过学习古琴,我们可以感悟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接下来,请允许我为大家介绍古琴的起源、演奏技巧和文化内涵。
一、古琴的起源古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弹拨乐器,起源于约公元前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
它最初的形态并不像现在这样,而是由一根弓形的弦固定在一个木板上。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琴的形态和结构也发生了改变。
传说中,古琴是由伏羲氏所创造的。
伏羲氏是一位先民时代的远古圣人,他在观察自然万物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和谐美妙的音乐。
于是他利用树枝和兽皮制作出古琴,用它来表达自己对天地万物的敬意。
这样,古琴就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桥梁。
二、古琴的演奏技巧古琴的演奏技巧非常独特,它注重的是内在的表达和心灵的沟通。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几种常用的古琴演奏技巧。
1. 丝连音:丝连音是指将琴弦拉细然后顺次按击其上,使音色连绵不断。
这种技巧要求演奏者的按弦手法和左手运动要准确灵活,以保持丝连音的铿锵有力。
2. 柔音:柔音是指用手掌压住琴弦,使其发出低而柔和的音色。
这种技巧要求演奏者的控制力和力度感要好,以使柔音呈现出连贯、温柔的音色。
3. 泛音:泛音是指轻轻触碰琴弦,使其发出高音的共鸣现象。
这种技巧要求演奏者的掌控力和技巧要准确精准,以使泛音的音色明亮、清脆。
通过不断练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掌握这些演奏技巧,使自己能够凭借琴音传达自己内心的感悟和情感。
三、古琴的文化内涵古琴不仅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和精神寄托。
它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体现了中国人对于“道”和“仁”的追求。
古琴文化注重的是修身养性和个人修行。
在古琴的演奏过程中,演奏者要用心感悟琴音的内涵,通过演奏与琴音的和谐一致来达到身心合一的境界。
通过古琴的演奏,我们可以修身养性,提高我们的心灵素质。
《世界遗产在中国》32古琴(附:古琴十大名曲)《世界遗产在中国》32 古琴古琴,是中国最早的传统弹拨乐器,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它不仅是汉文化中的瑰宝,还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古琴因为其清,和,淡,雅的独特音色,一直深受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的追捧,被视作为“华夏正声”。
它的韵味十分高雅,当弹奏古琴时,弹奏者必须把外在的环境和内在心境合二为一,才能更好地表达琴声中的感情,达到“人琴合一”的境界。
此外,抚琴作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使人们能忘却烦恼,远离尘俗,在精神世界里遨游。
古琴的琴音在弹拨乐器中算极好的,沉静悠长,朴实低缓,能带领文人雅士进入到忘我的境界,得到精神的升华。
古琴还作为一种文化传承的载体,从古至今遗留下来许多的琴谱,琴曲和琴派。
它的影响已经遍布全世界,成为西方人心目中东方文化的象征。
琴一般长约三尺六寸五(约120-125公分),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
一般宽约六寸(20公分左右)。
一般厚约二寸(6公分左右)。
琴体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别象征天地,与古时的天圆地方之说相应和。
其全身与凤身相应(也可说与人身相应),有头、颈、肩、腰、尾、足。
古琴最初只有五根弦,代表五行:金、木、水、火、土;也代表五音:宫、商、角、徵、羽。
后来第六根弦为文王囚于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称为“文弦”;第七根弦为武王伐纣,加弦一根,称为“武弦”,所以现在的古琴大多为七根弦。
古琴十大名曲古琴曲《阳春白雪》演奏:吴景略现代人学习古琴除了增加一门技艺还有什么益处呢?学习古琴,可以练得一技之长,让你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特别是在工作压力大的时候,心烦气躁,练练古琴,更是能让你静下心来。
练古琴,还可以培养自信心,学古琴的时候,每天认真学,认真坚持,等到你完全学会一首曲子的时候,你就会很有自信心。
潜移默化地,个人也会因为音乐的熏染会变得更加有气质、更加自信。
从古琴中流出的音乐,或孤独,或清雅,或紧张,或悲凉,它不是用来表达轻松愉快之类的心情,而是用来表达清高、淡泊、或者孤寂。
古琴原画入门知识点总结一、古琴的起源古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约3000年前的中国古代,古琴源于古代的弦乐器,在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化而来。
最早的古琴是用竹子制成的,后来才逐渐使用木材制作琴身。
古琴的音色柔和悠扬,能够表达丰富的情感,因此在古代被视为高雅的音乐艺术。
二、古琴的结构古琴是一种弹拨乐器,它的琴头上有两条琴弦,琴身上有13个音栓。
古琴有一个独特的特点,即它的弦并不贴着琴身,而是悬浮在琴身之上。
这种设计使得琴弦可以更好地发挥出声音的共鸣和韵味,从而增加了古琴的表现力和音乐性。
古琴的结构简洁,但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丰富的艺术内涵,需要仔细品味和掌握。
三、古琴的演奏技巧古琴的演奏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
首先是弹奏的手法,古琴的弹奏主要靠右手的指甲弹琴弦,左手则负责按音栓。
弹奏时需要注重指法的变化和力度的掌握,以确保音色的准确和表现力的丰富。
另外,古琴的演奏还需要注意节奏感和表现力,要能够将音乐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
四、古琴的曲谱古琴曲谱有着悠久的历史,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名曲和经典乐曲。
古琴曲谱的编排方式独特,一些曲谱甚至未标明具体的音高和节奏,而是用传统的表记符号和意象图来表示乐曲的情感和表现,需要演奏者有较强的音乐素养和表现力。
古琴曲谱的学习除了需要熟练掌握曲目的基本内容外,更要能够领会曲谱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艺术意境。
五、古琴的修养学习古琴不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和学习,更是一种修养和思想的培养。
古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包含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学、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
学习古琴不仅可以增进音乐素养,还可以培养个人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精神。
古琴的弹奏需要考虑音乐的情感表达,这需要演奏者渗透到音乐中去,领会其中的深层意境,使得练琴成为一种修心养性的过程。
总之,学习古琴需要全面的知识储备和技能掌握,更需要有一颗热爱音乐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心。
古琴音乐艺术悠远而深厚,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学习古琴不仅可以提高个人的音乐修养,还可以增进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欣赏,是一项有益的艺术活动。
古琴之美,从滚滚浊世回归到自然的一方净土古琴亦称瑶琴,七弦琴,是世界人类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琴棋书画四艺之首,以其独特的弹奏方式及深远意境一直延续三千多年,至今仍为文人雅士之推崇!碣石调幽兰碣石调幽兰管平湖 - 歌曲合辑汉蔡邕所作,曲调十分清丽委婉,节奏缓慢悠扬,如入宁静致远、无人之境。
静夜细品,别有一番典雅清净、悠远旷达的意境。
中国古琴,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乐器,而是一种修身正行的载体,而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化身。
中国古琴,需要技巧,需要悟性,但是,它对琴人的学养有着更高的要求,它对琴人的品德有着更深的希望。
古人说:“形而上者谓道,形而下者谓器。
”中国古琴,正是体现这一东方理念的符号。
春晓吟春晓吟龚一最早见于明代<<西麓堂琴统>>。
《春晓吟》篇幅不大,结构完整,韵味绵长,颇具琴味。
表现了春之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香琴谱》认为它“和平、中正、大方”,为诸曲之冠。
古琴的魅力在于——你不知它从何而来,却仿佛你与这个声音相互等待已久。
犹如“蓦然回首”的“灯火珊处”,它的每一个音符仿佛都为余音而存在。
捣衣捣衣龚一 - 龚一·古琴该曲传为唐代潘庭坚作,表现了妇女思念其亲人而怨恨战争的情感。
曲调慷慨激昂,首尾一气呵成,一展女儿英雄之情而不失其正,为富有民族性之音乐。
嵇康曰:“琴能感天地以致和”。
琴者,静静安坐,身外无物、古今不存。
此时,唯琴、唯人,唯天地,蕴涵天地人之合谐内在精神。
酒狂酒狂姚炳炎 - 中国古乐·原始狩猎图《酒狂》是古琴曲中的经典之作。
该曲为阮籍所作,乐曲通过流畅而富有激情的旋律,描绘出那种醉酒朦胧的情态和愤世积郁的不平之气。
鸥鹭忘机鸥鹭忘机王鹏 - 皋鸣钧天(上)“鸥鹭忘机”一词源于《列子·黄帝篇》中《好鸥鸟者》,这首琴曲规劝人们要心地善良,不要存有害人之心。
曲情充满生趣和怡然自得,和谐的琴声泛起,引导人们的思维赶往美丽的大自然,心境也随之而豁然开朗。
传统文化古琴范文传统文化中的古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中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代表之一、古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是一种乐器,同时也是一种艺术形式和一种精神寄托。
以下是对古琴的综合介绍。
首先,古琴的特点。
古琴是弹拨乐器,由横轴、音箱和弦组成。
它采用七根弦,分别代表着一周的七个音符,同时每个弦都有一个不同的名字。
古琴的外形简洁优雅,音色柔和悦耳。
它不仅可以发出清脆悦耳的音乐,更可以通过各种技巧和表演方式表达深沉的情感和思想。
其次,古琴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在中国古代,古琴被认为是一种高雅的乐器,是文人雅士喜爱的音乐形式之一、学琴、弹琴成为许多儒士、文人墨客的必修课,也被看作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崇高的地位,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也是一种可以陶冶人心的信仰。
第三,古琴的表演艺术。
古琴演奏有许多技巧和表演形式,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指法和和弦技巧。
指法是指按弦的方式和手指的位置,通过不同的指法可以演奏出不同的音调和音质。
和弦技巧是通过在音箱上击打、拨动或摩擦产生丰富的声音效果。
另外,古琴的演奏还注重修养和内在的准备,演奏者需要具备平和、专注和敏感的心态,将情感和思想通过演奏表现出来。
最后,古琴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尽管古琴在现代乐器中的地位已经有所下降,但它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古琴可以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帮助人们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音乐的美。
古琴的传承和发展也使得更多的人可以接触和学习这项艺术形式,并将其发扬光大。
总之,传统文化中的古琴是一种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乐器。
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精神寄托。
通过古琴的演奏和表演,人们可以感受到深沉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可以了解和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美。
古琴的存在和发展对于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纪录片丨古琴,三千年的孤寂声音
CCTV纪录片《中国乐器——古琴》
古琴,又称琴、瑶琴、玉琴和七弦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琴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被文人视为高雅的代表,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
在中国乐器中,古琴的声音是特别的,不似二胡如泣如诉,却比之委婉缠绵;不如古筝响亮欢快,却平和沉稳;也不像琵琶那么锋芒毕露,却细腻含蓄。
古琴的声音让人迷恋,泛音的轻灵清越,散音的沉着浑厚,按音的或舒缓或激越或宁重。
吟、猱、注的指法,让人真正体验到余韵袅袅的味道,就好像一柱香慢慢地在空中舞蹈,且实且虚,缭绕而去,仿佛中国画中的那种水墨烟云,绵绵不断,遥远至时间深处。
那七弦指下的一曲流觞,像是一缕似断似续的烟,随着你的心绪缓缓上升;是谁不经意的走进了你的琴声,那是你今世的故人,还是前世的情缘?琴弦吟哦着,颤动着,感觉心就一点一点怅惘起来…… 也许这是因为今天的人和人之间没有了山阻水隔,无须了鸿雁传书,看淡了心心相印,羞惭于思念深情。
这就是古琴,它会浸润你的心,但一切又似乎是淡淡的,可是它
会停在那里,不时地从你心里浮上来,飘散,回旋。
古琴:一声入耳,万事离心分倾慕。
一次去卓家做客,司马相如借琴声表达自己对卓文君的爱慕之情,他一边弹琴一边唱:“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一曲一唱,深深打动了卓文君,后来她与司马相如约定私奔。
后《凤求凰》音乐修养极高的蔡邕流落江南。
一个雨天,在烧火做饭的时候,突然灶膛里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声。
蔡邕急忙跑过去,快速把那根木头抽出来,仔细一看,原来那是一根上好的桐木。
蔡邕精心把这根桐木加工成了琴,但琴尾仍古琴得到了更大发展。
“建安七子”中的阮瑀,“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手挥五弦,“广陵绝响”的悲壮,以调素琴,阅金经”不是一回事。
刘禹锡的“素琴”可以调,说明有弦,但是陶渊明的“素琴”只是一张无弦琴。
然而他每次总是“抚琴自娱”,煞有介事,自得其乐。
如遇朋友聚会,他就取出无弦琴,抚弄状”,十分悠然自得。
别人很不理解,陶渊明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果然有魏晋名士高雅、不同流俗的风度。
唐代是一个繁华富庶的时代,古琴的制作工艺也达到了高峰。
制琴名家辈出,如西蜀雷氏这样的制琴世家,雷氏制作的古琴世代相传,今故宫博物院所藏“九霄环佩”琴就是雷氏佳作。
唐人善于制琴,但白居易说“人情重今多贱古,古琴有弦人不抚”。
为什么唐代人不喜欢古琴呢?原因是古琴淡泊简朴,音色清纯,调淡无味,不称今人情”,他们更喜欢热闹响亮的羌笛和秦筝。
唐初才子陈子昂从四川来到都城长安,本想一展宏图大志,报效国家,可事与愿违,一直备受冷落。
有一天,有人高价出售一张瑶琴,很多达官显贵都争相传看,却没有人买。
陈子昂看了看,二话没说,花了钱袋里所有的钱把琴买下了,还对众人说:“敬请各位明日到寒舍来听琴。
”第二天,果然来了很多人,陈子昂不仅没弹琴,还把琴摔了个粉碎,这时他把自己的诗文拿给大家看。
众人都说:“一摔千金,必是奇人,必有奇文。
宋代是古琴繁荣的时代。
宋代的很多皇帝都喜欢古琴,宋徽宗时还设立了“万琴堂”。
宋代文人也对古琴十分追捧,沈遵的《醉翁吟》、刘志方的《忘机》、毛敏仲的《渔歌》等都是当时十分有名的琴曲,一直流传至今。
【正文】:【镜头一:开篇】镜头缓缓拉近,一幅静谧的画面呈现在眼前。
一片翠绿的竹林中,一位身着汉服的琴师,端坐于石凳之上,双手轻抚古琴。
琴声悠扬,如泉水叮咚,如山涧鸟鸣,仿佛穿越了时空,将我们带入了古琴的世界。
【镜头二:古琴介绍】(画面切换至古琴特写)旁白:古琴,又称瑶琴、七弦琴,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瑰宝,拥有着四千多年的历史。
古琴的音色清幽、典雅,被誉为“琴中王者”。
(画面展示古琴的七根弦)旁白:古琴的七根弦,分别代表着天、地、人三才,寓意着宇宙的和谐与平衡。
古琴的音色,如同山川河流,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镜头三:琴师风采】(画面切换至琴师演奏)旁白:这位琴师,名叫张弦,是我国著名的古琴演奏家。
他自幼习琴,数十年来,始终致力于传承和发扬古琴文化。
(展示琴师演奏时的神态)旁白:张弦先生演奏古琴时,神情专注,手指轻柔地拨动着琴弦,仿佛与古琴融为一体。
他的琴声,时而如泣如诉,时而激昂高亢,令人陶醉。
【镜头四:古琴曲目】(画面展示古琴曲目)旁白:古琴曲目繁多,既有古典名篇,又有现代创作。
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高山流水》、《广陵散》等。
(展示琴师演奏《高山流水》)旁白:《高山流水》是古琴十大名曲之一,被誉为“琴中绝唱”。
其旋律优美,意境深远,表现了大自然的壮美与人类的情感。
【镜头五:古琴传承】(画面展示古琴制作)旁白:古琴的制作工艺精湛,每一把古琴都凝聚着工匠的心血。
古琴的传承,不仅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展示琴师指导学员)旁白:为了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古琴,张弦先生开设了古琴培训班,传授古琴技艺,让古琴文化得以延续。
【镜头六:古琴影响】(画面展示古琴在生活中的应用)旁白:古琴不仅是一种乐器,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在忙碌的生活中,弹奏古琴,可以让人心境平和,远离喧嚣。
(展示古琴在音乐、影视、文学等领域的应用)旁白:古琴的身影,活跃在音乐、影视、文学等各个领域,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尽的韵味。
【镜头七:结尾】(画面切换至琴师演奏)旁白:古琴之韵,穿越千年的音符,诉说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与情感。
琴者,禁也;琴者,心也!||古琴“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中国文人雅士修身养性的必修课,古琴因其“清和淡雅”超凡脱俗的风格居于首位。
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介绍古琴篇,带你一同领略中华古琴之美。
世传华夏先祖伏羲、神农按天地、阴阳、五行之说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孕育古琴。
古琴,原名“琴”,又称”玉琴” 、“瑶琴”、“七弦琴”等,是华夏民族历史最为久远的器乐之一,可考历史有三千余年。
春秋时代,古琴已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
君子之座,必左琴而右书。
先秦《诗经》佐证:“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我有嘉宾,鼓瑟鼓琴”、“琴瑟击鼓、以御田祖”、“琴瑟在御,莫不静好”、“妻子好合,如鼓琴瑟”等。
《礼记》便有“士无故不撤琴瑟”之说。
先秦以来,流传着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佳话。
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
后钟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不会有人像钟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所以破琴绝弦,终生不弹。
古琴的韵味虚静高雅,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绵远,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温柔敦厚,形式中正平和,无过无不及,所以有“琴之为器也,德在其中”的美誉。
要达到这样的意境,弹琴者必须将外在环境与平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而为一,才能达到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
许多优秀的琴师不是高僧就是哲人,弹奏古琴之于他们乃自我实现的一种方式,正如参禅,是解脱自我、求索智慧的一种途径。
传说,伯牙曾跟随成连学琴,虽用功勤奋,但终难达到神情专一的境界。
于是成连带领伯牙来到蓬莱仙境,自己划桨而去。
伯牙左等右盼,始终不见成连先生回来。
此时,四周一片寂静,只听到海浪汹涌澎湃地拍打着岩石,发出崖崩谷裂的涛声;天空群鸟悲鸣,久久回荡。
见此情景,伯牙不禁触动心弦,于是拿出古琴,弹唱起来。
他终于明白成连先生正是要他体会这种天人交融的意境,来转移他的性情。
后来,伯牙果真成为天下鼓琴高手。
古琴清幽平淡,它的艺术不仅包括古琴本身,同时涵盖由琴制、琴谱、琴曲、琴史、琴论、琴歌和琴派共同构成的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集中国传统音乐、文学、艺术之大成。
古琴是中国古代传统乐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古琴常常被用作表达情感、抒发思想和表达审美意境的工具。
以下是一些古代古琴的主题内容:
1. 山水之音:古琴常以山水之音为主题,通过音乐表达大自然的美丽和宇宙的宏伟。
演奏者试图用琴音描绘山川河流、风景胜地,使人在音乐中感受到自然的奇妙。
2. 雅俗共赏:古琴既能演奏高雅的宫廷音乐,也能弹奏通俗的民间曲调。
这一主题体现了古琴的广泛适用性,以及其作为一种文化载体的价值。
3. 仁爱之音:古琴在古代被视为一种有修养的象征,弹奏仁爱之音是希望通过音乐传递出仁爱、和谐、宽容的价值观。
4. 闲适清音:古琴常常被用作表达闲适、宁静的情感。
演奏者通过琴音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强调内心的宁静与深度思考。
5. 抒发思古愁:古琴还常以抒发思古愁为主题,通过音乐传达对历史的思考、对时光流转的感慨。
这种主题让人在音乐中感受到岁月的沉淀和历史的悠远。
6. 诗意之音:古琴与诗意的表达密切相关,演奏者通过琴音表达对诗意人生的向往,使人在音乐中感受到诗情画意的意境。
7. 冥想之音:古琴在冥想和修身养性方面有深厚的传统。
演奏者通过琴音达到冥想、超脱尘世的效果,使人在音乐中体验到心灵的宁静和深度思考。
这些主题内容反映了古琴在古代文化中的多样性和深刻的内涵。
不同主题的古琴音乐表达了演奏者对生活、自然和人性的不同感悟。
华夏五千载,古琴三千年古琴古琴,是中国汉族传统拨弦乐器,有三千年以上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
古琴音域宽广,音色深沉,余音悠远。
自古“琴”为其特指,19世纪20年代起为了与钢琴区别而改称古琴。
琴是汉文化中地位最崇高的乐器,有“士无故不撤琴瑟”和“左琴右书”之说。
位列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自古以来一直是许多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
在自古至今历代的典籍、字书、文学作品里,都可以见到古琴的痕迹。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
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战国]《列子》* * * * * *琴,禁也。
神農所作。
洞越。
練朱五弦,周加二弦。
象形。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 * * * *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徵羽,文王增二弦,曰少宫、少商。
——[三国]《广雅·释乐》* * * * *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唐]李白《听蜀僧濬弹琴》* * * * * *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得,有的像“芍”字,有的像“茫”字,也有一个“大”字旁边“九”字加上一勾,中间又添个“五”字,也有上头“五”字“六”字又添一个“木”字,底下又是一个“五”字,看着又奇怪,又纳闷,便说:“妹妹近日愈发进了,看起天书来了。
”黛玉嗤的一声笑道:“好个念书的人,连个琴谱都没有见过。
”宝玉道:“琴谱怎么不知道,为什么上头的字一个也不认得。
妹妹你认得么?”黛玉道:“不认得瞧他做什么?”宝玉道:“我不信,从没有听见你会抚琴。
我们书房里挂着好几张,前年来了一个清客先生叫做什么嵇好古,老爷烦他抚了一曲。
他取下琴来说,都使不得,还说:‘老先生若高兴,改日携琴来请教。
’想是我们老爷也不懂,他便不来了。
怎么你有本事藏着?”黛玉道:“我何尝真会呢。
古琴文化介绍说起来古琴啊,那可真是咱们中华文化里的一块瑰宝,就像是老树底下藏着的一坛好酒,越品越有味儿。
这不仅仅是一件乐器,它更像是一位穿越千年的老朋友,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故事,让人一听就能沉醉其中,忘却尘世的烦恼。
你想啊,古时候的那些文人墨客,没事就爱摆弄几下古琴,那琴音一起,就像是山间清泉流淌,又似是林间鸟鸣声声,既清新脱俗,又带着几分仙气儿。
他们弹的不仅仅是曲子,更是心中的那份情愫,那份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古琴的样式啊,那叫一个讲究,什么伏羲式、仲尼式、落霞式,听起来就让人觉得文化底蕴深厚。
每一把琴都像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品,上面的纹路、色泽,还有那些精心雕琢的图案,都透露出匠人的心血和智慧。
你轻轻抚摸它,就像是在和一位老工匠对话,能感受到那份对美的执着和追求。
说到弹古琴,那可真是个技术活。
得坐得端正,手型得标准,还得心静如水,才能弹出那如泣如诉、婉转悠扬的琴音。
有时候啊,我觉得弹古琴就像是练气功,得气沉丹田,全身心地投入进去,才能和琴融为一体,达到那种人琴合一的境界。
不过啊,古琴的魅力可不仅仅在于它的声音和样式。
更重要的是它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和精神追求。
古人说“琴棋书画”,琴可是排在第一位的,可见它在古代文人心中的地位有多高。
弹古琴不仅仅是为了娱乐消遣,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
通过弹琴,人们可以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气质,达到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
而且啊,古琴还特别适合用来表达情感。
高兴的时候弹一曲欢快的曲子,就像是在和朋友们分享喜悦;悲伤的时候弹一曲哀怨的曲子,就像是在向知己倾诉心声。
那琴音就像是有了生命一样,能够准确地传达出人们内心的情感波动。
现在啊,虽然时代变了,但古琴文化依然流传了下来,并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很多人开始学习古琴,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我相信啊,只要有人愿意传承和发扬古琴文化,它就永远不会消失,反而会像一颗璀璨的明珠一样,永远闪耀在中华文化的长河中。
古琴的风骚
中国古琴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主要由弦与木质共鸣器发音,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20世纪初才被称作“古琴”。
古琴作为一个古老的乐器,其音苍老、清亮、浑厚、圆润、古朴。
人说琴的“四善”(苍、松、脆、滑)和“九德”(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则是古人对古琴音色的总结。
早在孔子时代,琴就成为文人的必修乐器,而且成为四艺之首,古琴很早就成为中国文化和理想人格的象征。
关于它的创制者有“昔伏羲作琴”、“神农作琴”和“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之说。
古琴艺术在中国音乐史、美学史、社会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具有广泛影响,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
在先秦时代,琴已很流行。
现在常见的古琴式样,大多为魏晋之后的式样,一般长为110cm,琴头宽17cm,琴尾宽12cm,分大、中、小不同的形制,琴弦根数有五弦、九弦、十弦、十二弦和二十弦等多种。
常见的是七弦,所以古琴又称七弦琴。
古琴的面板用桐木制成,面板的外侧有十三粒白色小圆点,称徽,是音阶的标志。
制徽的材料可以用玉,也可用金、用骨、用蚌壳。
古琴的弦用蚕丝制成,取其坚韧而发音纯正。
从唐代开始,古琴有了自己专用的记谱法,这种记谱法记录弦位和徽位、左右手的弹奏方法,但不直接记录音高。
它由汉字的部首、数字和一些减笔字拼合而成,称作减字谱。
减字谱记录古琴音乐的仔
细程度和科学性,使现代的五线谱等记谱方法至今仍不能取代它。
用减字谱记录而传承至今的古琴谱有150多种,保存了大量的古代音乐作品,是一座巨大而珍贵的音乐宝库。
有关古琴的记载最早见于《诗经》、《尚书》等文献。
《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下治。
”可知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已有七弦。
东汉应劭《风俗通》:“七弦者,法七星也,大弦为君,小弦为臣,文王、武王加二弦,以合君臣之恩。
”三国时期,古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已基本稳定,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如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传说。
当时有名的琴师有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文,鲁国的师囊等;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飞》、《阳春》、《白雪》等,均已载人史册。
建国后,古琴音乐得到政府的重视和抢救,调查、收集、整理了流失于民间中的各种传谱,并录制了一批音响;发掘一批失传的琴曲,如《广陵散》、《幽兰》等;培养了一批古琴音乐人材,为今后古琴音乐的整理、研究、发展开辟了新的前景。
著名的琴家有管平湖、吴景略、龙琴舫、查阜西、张子谦、夏一峰等。
2003年11月7日,中国古琴艺术与世界上其它国家的27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入第二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然而,尽管中国古琴艺术历史悠久、文献丰富并且有唐、宋、元、明、清等历代古琴实物流传下来,但是,由于古琴传承的特殊性,经济发展与商业化的冲击,外来文明导致的审美方式改变、
西方音乐教育体系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式微、古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的消亡,使得古琴在当今社会中的生存发展丧失了生存的土壤,丧失了生存的文化空间,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与压力!20世纪以来古琴音乐所面临的危机与压力
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古琴申遗报告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他们尤为关注的是其因缺乏保卫和保护措施、或因迅速变革的进程、或城市化、或文化移入面临的消失危险,以及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为防止滥用文化表现形式所采取的法律保护措施。
事实上,在现代这样一个利益为重的商业时代,古琴音乐所遭遇的一些商业化的情况,其实和其他文化遗产所面对的情形是一样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相对稳定的环境,它与传统社会生活习俗和精神密切相关,在现代社会发展的挑战面前,无形文化需要花钱、甚至赔钱才能加以保护和发展,它们关注自身的精神内涵和功能。
而现代商业则是在变化、活跃、竞争的环境中生存,靠利用其他资源发展,关注的是经济效益。
因而,很多无形文化总是在毫无精神准备的情况下,被动的、带有强制性地被商业掠夺做了资源。
这样,许多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就被扭曲、做假、破坏。
传统文化在商品经济的冲击下扭曲,有的在利益驱动下,滋生了造假、浮夸的急功近利的风气。
有的在商业开发的影响下无形文化传统在逐渐流于形式,失去它原有的文化价值。
古琴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宗,的确是积累丰富博大精深的。
然而在古琴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却又存在着“古调虽自爱,今人不多弹”
的事实,但是琴依然没有成为绝响,今后也不会成为绝响。
古琴艺术在中国音乐史、美学史、社会文化史、思想史等方面都具有广泛影响,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主要代表之一,是中华民族宝贵的遗产。
在学习古琴,弹奏古琴的过程中既修身养性,又陶冶情操,希望更多的学习者爱好者加入其中,无论技艺高下,人们都可以享受这一种精神上的,美的宝藏,通过学习认识古琴来升华自己,我们希望看到的是许多在历史典籍中沉寂多年的琴谱被打谱出来,传统文化的价值被越来越多的人所了解,所看重,古琴的琴学研究也变的更加的规范和深入,有更多的学术成果让人们去探究,更重要的是,古琴的高贵品格与今天国人的思想品格想融汇,让中国这个最具传统文化特点的乐器为人民服务,并藉琴向世界传达不朽的中国精神,让这个优秀的传统文化瑰宝永远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