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苗民俗文化酒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3
苗族的酒文化和饮酒习俗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酒已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东酉。
从家中的每口三餐到办喜事、丧事,乃至大型的民族节活动,喝酒是人们要做的第一件事。
客人来了以美酒相待,是一种神圣而不可改变的待客礼节。
你如果来到了苗寨,那里的苗族人民定要拿出自家亲自酿制的各种酒来款待你,是一种多么地感到光荣的事,他们一定能给你一个至深至感的记忆。
苗族喝酒喜欢窖酒和常酒﹐都是用大米酿成的低度酒,常酒酸苦,窖酒甘甜,但酒精含量很低,多用小碗或大杯敬酒。
与苗族同胞喝酒,如敬酒的人唱完祝酒歌,无论酒有多少,客人都得一饮而下,这是苗族的习俗。
拦路酒。
苗族人热情好客,在进苗寨途中设有“拦路酒”。
一般有三、五道,最多时有十二道,如果客人酒量尚浅,只怕没进寨门,先醉倒了。
拦路酒分为进寨拦路酒礼和进门拦路酒礼。
进寨拦路酒礼。
这种礼仪多用于公共节庆活动,它是传统习俗和时代风尚相结合的一-种礼仪。
凡要进入村寨或花山场中去参加活动的嘉宾和游客,在寨前的路口或迎宾寨门,将被衣裙绚丽的男女青年歌声伴着芦笙舞曲分排于路侧,路中留有嘉宾和客人进寨的通道,站在最前面路两侧的男女青年各持竹杆或红绸布横拦于路中,相继在路中有两排男女青年双手端着从小到大的羚羊角、羊角和牛角制作的酒具,前后左右不断地转动和蹬跳,后有手提酒壶斟酒的青年随后。
进门拦路酒礼。
这一礼仪多用于苗族聚居的村寨住户嫁娶,小孩长毛酒时较为常见,是典型的传统《迁徙芦笙舞》(即苗语“阿佐”)的主要内容。
在主户举办喜事时,由前来恭贺的近亲人组织笙师歌手为主,人家增添热闹的场面的- -种仪式,其间有进门拦酒的内容。
这种仪式多由主人家所请做厨或做饭的组织进行。
牛角酒主要盛行于黔、滇及相邻川南、桂北、湘西南苗族地区。
因以一种特制的水牛角作为酒具盛酒,故称为牛角酒。
牛角酒也不是经常喝得着的,只有在娶大儿子媳妇、大姑娘出嫁和喜庆活动等重要的场合,才将牛角酒杯拿出来,行“喝牛角酒”礼。
牛角吊在事先栽好的做成拱门的两根竹子上,或吊在门两旁。
贵州苗族和苗寨里的酒文化与风俗介绍客人来了以美酒招待,是苗族人一种神圣而不可改变的待客礼节。
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有酒必有歌;从家常一日三餐到办喜事、丧事乃至大型的民族节日活动,酒都是必不可少的。
拦路酒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宾,苗族同胞们常常会在寨门前摆上十二道拦路酒,由身着盛装的苗家少女给客人敬酒。
这般场景,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
这是最隆重的礼仪,也是苗家最高规格的接待方式。
在苗家醉酒,会被好客的主人视为真诚的表现,主人会叫几个女孩子服侍你,即使她们辛苦三天三夜,也绝没有一丝不高兴的样子。
牛角酒在大型接客仪式中,客人进寨、入席之前要喝用牛角盛的酒—牛角酒,这个过程也叫做“过牛角酒关”。
一般在路口、大门口,设二至三道酒关。
在每个关口备有一对牛角,由两个人拿着,客人来到,即把牛角递到客人嘴边,客人只能用嘴来接,不可用手,一旦用手接了,吃不完就麻烦了,那牛角可放不稳,退给主人吧,主人又不肯接。
有人一见牛角酒就怕了,想方设法蒙混过关,乘主人不注意,从一侧钻进去。
但这一招往往不成功,逃酒者很快就会被主人捉住,引发席间一串笑声。
“梅开二度”的夜宴苗族人家接待客人,按传统习惯,晚餐一般分为两次进行。
第一次让客人吃饭,主人一般不陪,即使陪,也不唱歌不劝酒。
有些客人不懂其中奥妙,在这一餐就吃饱喝足了,哪里知道,隆重的待客礼仪还在后面。
主客双方都吃过饭后,客人被安排到寨外去散步,主人便又忙着杀鸡宰鸭了。
鸡、鸭煮熟后,就整个放到桌上了。
有些客人便会想:这怎么吃?难道这是摆来看的吗?煮好的鸡、鸭捞出后,便在汤里放入大米,开始煮稀饭。
鸡鸭肉摆好后,主人通知客人就座,这时寨邻就一家一瓶酒、一碟肉的来作陪了。
主客坐下来后,什么时候才吃那鸡鸭肉?那要等主要客人唱完歌。
有酒必有歌苗族同胞能歌善舞,无酒歌三日,有酒必有歌。
歌是苗族历史的记录,早先苗族人没有自己的文字,时代流传下来的民歌就成了苗族历史的见证。
那抑扬顿挫的“酒歌”和高亢嘹亮、豪迈奔放的“飞歌”、情意绵绵的“游方歌”以及婉转柔和的芦笙曲调、欢快奔放的铜鼓木鼓舞蹈,都反映了苗族同胞们热情好客的本性和坚忍不屈的民族精神。
赞美苗族白酒的句子大全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赞美苗族白酒的句子概述
2.苗族白酒的特点
3.赞美苗族白酒的句子举例
4.苗族白酒的文化内涵
5.结语
正文
【赞美苗族白酒的句子大全】
1.赞美苗族白酒的句子概述
苗族白酒,源于我国贵州省苗族地区的一种传统名酒,以其独特的酿造工艺、浓郁的香气和醇厚的口感而受到广泛的赞誉。
苗族白酒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为您呈现赞美苗族白酒的句子大全,带您领略这一美酒的魅力。
2.苗族白酒的特点
苗族白酒选用优质糯米、高粱等为原料,经过精心酿造,其特点是香气浓郁、口感醇厚、回味悠长。
酒体清澈透明,色泽诱人,其品质堪称上乘。
3.赞美苗族白酒的句子举例
(1)浓郁的香气,醇厚的口感,苗族白酒堪称美酒之佳品。
(2)品味苗族白酒,犹如置身于苗族文化的海洋,感受其深厚的历史底蕴。
(3)苗族白酒,香气四溢,口感醇和,一杯在手,回味无穷。
(4)苗族白酒,传承千年的佳酿,彰显着苗族人民的智慧与勤劳。
4.苗族白酒的文化内涵
苗族白酒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每逢佳节、庆典、祭祀等重要场合,苗族白酒都是必不可少的。
苗族白酒不仅代表着苗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更承载着苗族的历史文化。
品尝苗族白酒,便是走进苗族历史文化的旅程。
5.结语
苗族白酒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消费者。
一杯苗族白酒,不仅品味到的是美酒的醇香,更是体验到苗族文化的厚重。
第1页共1页。
苗族酒文化一、苗族酒的起源关于苗族酒的来源,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人将吃剩下的糯米饭放在锅里,就外出走亲戚去了,几天后回来揭开锅一看,饭上长出了许多白毛,并散发出缕缕诱人的清香,他抓了一把尝尝,觉得味道很好,以后人们就照这种办法来酿酒了。
这与晋代文学家江统在《酒诰》中所说的“有饭不尽,委余空桑,郁积成味,久蓄气芳”十分相似。
二、苗族酒的种类及制造1、包谷烧酒以玉米为原料酿制的酒, 俗称“包谷烧酒”, 酒精度数高,一般在50%vol 以上, 酒性烈。
作为苗族酒文化典范的包谷烧酒, 是一种具有千年历史的老酒, 它在苗族人民的心目中, 早已是刻骨铭心了。
千百年来, 在苗族的生活中, 苗族包谷烧酒一直散发着它那十分迷人的魅力, 为苗族人民的生活增添了至关重要的情趣。
在本地苗族抗清民间叙事长诗中有“包谷烧酒桌上摆哟, 哥兄父老个个喝得醉熏熏。
”和“弯弯的牛角号吹了九十九转哟, 包谷烧酒筛过了九十九巡。
”的诗句, 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
老家寨包谷烧酒打开时, 清香扑鼻, 具有甜酒之味, 能在不到一分钟时间里就能充满房间, 具有十里飘香之势, 喝下去清爽, 不上火, 能感到一股清感至口腔下肚。
醉意慢慢的发作,让人不知不觉中就感到了醉意, 而又是慢慢地不知不觉中消失了, 整个过程持续的时间之久, 是其他酒类无法能比的, 而且, 在醉时不感到头痛, 醒来时也不感到疲软感。
2、水酒用普通大米或粟米酿制的酒, 俗称“水酒”, 酒精含量较低, 一般在30%vol 左右。
3、米酒用糯米酿制而成的酒俗称“米酒”, 酒精浓度一般仅在15%vol 左右, 性平和, 不易醉人, 略带苦味, 但喝惯后则觉得香甜可口, 好饮者每餐能喝上0.5~1kg。
这种米酒, 除自家备用外, 还多用于待客和送礼。
滇东南苗族聚居区的苗族以大米或糯米酿制水酒,方法与彝族水酒基本相同。
苗族米酒是大米或糯米发酵而成的原汁水酒,含糖量高,酒精度低,是解除疲劳、清心提神的最佳饮料。
土家族酒文化土家族酒文化咂酒是我国南方少数民族地区普遍流行的一种独特的饮酒习俗,涉及壮族、土家族、苗族、布依族、羌族、藏族、高山族、彝族等,流行地域包括两广、两湖、四川、云南、贵州及台湾等。
土家族咂酒具有丰富的表现形态、悠久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作为土家族物质文明的结晶和精神文明的外化,是一种重要的民族文化载体。
一、咂酒的表现形态咂酒,就是用糯米或玉米、高粱、小麦等酿成的甜酒,装在坛子中储藏一年或数年,然后用凉水或热水冲泡,以竹吮吸,用以在宴会上招待佳宾,或在劳动中驱散疲劳。
土家族地区的很多方志都有咂酒的记载,为我们认识其表现形态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光绪《长乐县志》卷十六详细记载了土司以咂酒款待宾客的情形:“土司有亲宾宴会,以吃咂酒抹坛为敬。
咂酒抹坛者,谓前客以竿吸酒,以巾拭竿,请他客也。
酒以糯米酿成,封于坛中。
款客则取置堂荣正中,沃以沸令满,以细竹通节为竿,插透坛底……每一坛设桌一,桌上位及两旁,则各置箸一,而不设坐。
客至以次列坐。
左右毕,主人呼长妇开坛肃客。
妇出,正容端肃,随取沸汤一碗,于坛侧就竿一吸毕,注水于坛,不歉不溢谓之恰好。
每客一吸,主人一注水。
前客吸过赴桌,再举箸,而后客来,彼此不以为歉也。
凡吸歉溢皆罚再吸,故酒虽薄亦多醉……”同治《恩施县志》则记述了民间咂酒的情形:“俗以曲孽和杂粮于坛中,久之成酒,饮时开坛以沸汤,置竹管其中,曰‘咂篁’;先以一人吸‘咂篁’,曰‘开坛’;然后彼此轮吸。
初吸时味甚浓厚,频添沸汤,则味亦渐淡……”同治《咸丰县志》载:“乡俗以冬初,煮高粱酿瓮中,次年夏,灌以热水,插竹管于瓮口,客到分吸之曰咂酒”。
可见,土家族咂酒有土司咂酒和民间咂酒两种基本形态,前者主要是土司或豪门大姓在宴会上招待宾客,后者主要是民间百姓在劳动中驱散疲劳或在家中招待客人,制作工艺基本相同,饮用礼仪具有明显的区别。
二、咂酒的历史渊源土家族咂酒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至迟在唐代已经形成,盛行于土司时期,至今在民间仍有遗存。
苗族敬酒礼仪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具有独特的文化和习俗。
在苗族的日常生活中,酒是一种不可缺少的饮料,而敬酒礼仪则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苗族敬酒礼仪吧!一、敬酒前的准备:1.准备酒杯:苗族人敬酒时,通常使用矮脚杯,这种杯子顶部宽大,底部狭窄,杯身轻盈,容易拿取。
2.准备酒器:苗族人敬酒时,通常使用酒壶,这种酒器造型独特,通常由木头或竹子制成,配有龙头和龙尾,颇具装饰性。
3.准备酒:苗族人敬酒时通常会选用白酒或米酒,其中以酸辣酒和敬长酒最为常见。
二、敬酒的方式:1.鞠躬敬酒:在苗族人的敬酒礼仪中,鞠躬敬酒是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
敬酒人首先要拿起酒杯,然后向被敬者鞠躬,表达尊重之意,接着将酒杯递到被敬者手中,被敬者接过酒杯后再向敬酒人鞠躬,表示回敬之意。
2.双手递酒:在一些正式场合,苗族人敬酒时会选择双手递酒的方式。
敬酒人将酒壶用两手端起,然后向被敬者递过去,在这个过程中,敬酒人的面部表情要严肃庄重,以体现出对被敬者的敬重之情。
3.辞令敬酒:在一些庆祝和婚礼等场合,苗族人还会通过辞令来表达敬意。
敬酒人会先用一些感人的言语,如祝福语或感谢语,表达对被敬者的感激之情,接着再亲手递上酒杯。
在这种方式下,敬酒人的辞令通常表达的是对被敬者的尊敬和赞美。
三、敬酒的时机:1.在婚礼场合中:在苗族的婚礼上,敬酒是必不可少的环节,既体现了家庭的热情,也表达了婚礼的喜庆之情。
新娘和新郎在接受长辈和亲友的敬酒时,要表现出恭敬和礼貌。
2.在节日中:在一些重要的节日如苗族农历年、清明节、中秋节等,苗族人也会相互敬酒,祈求健康、幸福和吉祥。
3.在家庭聚会中:苗族人敬酒不仅是一种礼仪,也是一种交际方式。
在一些家庭聚会中,苗族人会通过相互敬酒来表达亲密之情,拉近家庭成员之间的距离。
总之,在苗族人的生活中,敬酒礼仪是一种令人难忘的文化体验,也是一种展现人情味和亲情深度的方式。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珍惜这些传统文化,让它们在我们的生活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苗族三角酒永善苗族是个热情好客的民族,凡是喜庆佳节,娶妻、嫁女、迎送宾客,都喜欢以酒敬献。
最隆重的礼节是,用苏门羚角(俗称山牛角)斟酒敬献,先敬主宾及长者,然后对在场者从右至左依次敬献,边敬边唱礼歌。
无论敬谁都要敬三角,三角敬完后再敬下一位。
这就是平常所说的苗族三角酒。
苗族敬酒有史以来一直保留着较规范的动作,即敬酒者左手握住斟满酒的羚角口,右手握住羚角尖,选择微微屈膝下蹲的左侧身姿式后,将斟满酒的羚角自下而上缓缓呈递到被敬宾客手中,同时,或唱或说明敬酒之意。
也可先选择在原地向左或向右转一圈或数圈,或者选择沿逆时针方向,转在场者围成的内圆圈三圈后,再用下述姿式和方法敬酒。
这种礼仪是敬酒场合中之大礼,被敬者只能接受不得拒绝。
被敬者的第一角酒必须向右边倾倒数滴(表示敬祖)再向左边倾倒数滴(表示敬神)后方能一饮而尽,也可敬祖、敬神后就将酒回敬敬酒者或转敬长者。
第二、三角酒接受酒后就可一饮而尽,也可不饮便将酒转敬他人。
其回敬(转敬)时,必须沿逆时针方向,转在场者围成的内圆圈三圈后,再把酒呈递到回敬(转敬)人手中,同时,以唱或说的方式表明回敬(转敬)之意。
若不被接受,还得反复上述转圈方式数遍,千方百计表明理由,直至被回敬(转敬)人接酒为止。
转的圈数越多,表示敬酒者越诚心,这个礼仪,在敬者以被敬者之间可反复使用,最终谁被说(唱)服谁饮酒。
苗族三角酒的大体含义是:第一角酒表示欢迎,第二角酒表示感谢,第三角酒表示祝福。
其最具民族特色的特点是,不是对所有被敬者简单重复上述三个含义,而是要根据主人家与被敬者的关系,临场恰到好处地发挥敬酒辞(或说或唱),以此让被敬者感动而接酒。
因此,每逢盛大、隆重的佳节仪式,主人家都要邀请既懂礼节,动作优美,又能说会唱的人代表主人家给宾客敬酒。
一来增添热闹气氛,二来显示主人家慷慨、热情好客。
苗族三角酒集说、唱、舞于一体,在敬酒中娱乐,在娱乐中敬酒,在敬与被敬的你来我往中,既敬酒又比说、比唱、比舞,输者饮酒,乐在其中,妙趣横生。
苗家糯米酒的制作方法苗家糯米酒是一种传统的中国发酵饮品,以其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而闻名。
制作苗家糯米酒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包括选料、清洗、蒸煮、发酵等。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苗家糯米酒的制作方法。
一、选料选料是制作苗家糯米酒的第一步。
选择优质的糯米和红曲米是关键。
糯米应该选用新粮,颗粒完整,无杂质,色泽白净;红曲米应该选用新鲜的红曲菌,色泽红艳,表面无霉斑。
二、清洗清洗是制作苗家糯米酒的第二步。
将选好的糯米放入清水中浸泡30分钟左右,然后用手揉搓几次,使杂质和沙土等物质浮出水面。
然后倒掉浸泡水,再用清水冲洗几次直到水变得透明。
三、蒸煮蒸煮是制作苗家糯米酒的第三步。
将清洗干净的糯米放入蒸锅中,加入适量的水,大火蒸煮40分钟左右,直到糯米变得软糯。
四、晾凉晾凉是制作苗家糯米酒的第四步。
将蒸好的糯米倒出来,摊开晾凉,待其温度降至30℃左右。
五、添加红曲添加红曲是制作苗家糯米酒的第五步。
将晾凉后的糯米放入容器中,加入适量的红曲米和水,搅拌均匀。
然后用干净的布或纱布盖住容器口,并放在通风干燥处发酵。
六、发酵发酵是制作苗家糯米酒的最后一步。
将添加了红曲的糯米置于通风干燥处进行自然发酵。
发酵期间需要每天搅拌一次,并保持容器内湿润。
一般情况下,发酵时间为7-10天左右。
七、过滤过滤是制作苗家糯米酒的最后一个步骤。
将发酵好的苗家糯米酒倒入干净的容器中,用细筛子过滤掉杂质,然后再装瓶密封。
苗家糯米酒可以放置在阴凉干燥处储存。
总之,制作苗家糯米酒需要注意卫生和精细程度。
只有选料、清洗、蒸煮、添加红曲、发酵和过滤每一个步骤都做好,才能制作出口感好、味道浓郁的苗家糯米酒。
十二道拦路酒第一道蝶母窝一道蝶母窝,蝶母枫树生,跟水泡游方。
最喜一路歌,最喜一道酒。
相传,白枫树原是天上劳公加的仙树,千样种百样果均长在树上。
后来,被长手老太婆舂碓时碰落人间,榜香由栽种在村头放牛坡和养鱼塘边,年轻后生雅立壁和榜香由姑娘常到树脚塘边游方,白鹤,白鹭飞来栖息树上面抓塘里的鱼吃香两婆误以为是雅立壁和榜香由姑娘偷捉塘里的鱼而告到理老处,认定枫树是窝家而被砍伐。
枫树倒地腐朽,通直的树干孕育出美丽的蝶母。
蝶母长到十六七岁会谈情说爱时,曾与一单身汉结婚。
后来,这个单身汉去做生意死在远方,她无法生儿育女,没人帮她砍柴,做活,她才决定去寻夫,在寻夫的过程中,她先后问过猫、狗、南瓜藤、蝴蝶和竹子,他们都说不曾见过她的丈夫。
她在一气之下,就把它们打伤砍死。
最后问到老鹰。
老鹰才告诉她说,你的丈夫已死,你必须回去把你打伤砍死的动植物逐一医活治好,然后待到来年春天,你再上高岭去任凭风吹,或站在水中与水泡游方,就会怀孕生下十二个蛋繁衍人类和万物。
第二道十二宝二道十二宝,蝴蝶妈妈蛋,演天下万物。
最多一路歌,最多一道酒。
十二宝叙述蝶母生下的十二个蛋如何变成日、月、人、神和其他一些动物的过程,已及人们要是触犯这些神怪时应该如何祭祀的情景。
这路歌可以说是信奉“万物有灵”多神教的苗族先民的一步口头“神学教科书”,它是我们研究苗族先民宗教信仰不可多得的一份资料。
《十二宝》是《蝶母窝》的编篇,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古代苗民的朴素的自然观;他们认为日、月、人、神和其他一些动植物都产生于大地,然后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演变和发展——从泥土中挖出枫树——枫树生长蝶母——蝶母生下十二神蛋然后孵化成日、月、人、神和其他动植物。
也即是说,这些东西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人就脱离低级动物变成高级动物,而成为真正的人了。
第三道扁瑟缟三道扁瑟缟,扁瑟缟最苦,爬山涉水行。
最苦一路歌,最苦一道酒。
扁瑟缟为人名,意为冷头女之意,它叙述蝶母剩下的十二个蛋中的第三个蛋变成的受苦人的代表。
苗家糯米酒的制作方法苗家糯米酒是一种传统的酿造酒,具有独特的风味和口感。
制作苗家糯米酒需要一些特殊的材料和工艺,下面将详细介绍其制作方法。
制作苗家糯米酒所需的主要材料有糯米、黄曲霉和酒曲。
其中,糯米是制作糯米酒的主要原料,需要选择品质好、颗粒饱满的糯米;黄曲霉是一种微生物,可以帮助糯米发酵,增加酒的香味和口感;酒曲则是用来催化发酵的。
制作苗家糯米酒的第一步是将糯米洗净,然后浸泡在清水中,时间一般为6-8小时,让糯米充分吸水。
泡好的糯米要沥干水分,可以用筛网或纱布将水分滤掉。
第二步是将洗净的糯米蒸熟。
可以使用蒸锅或电饭煲来蒸煮糯米,糯米蒸煮的时间一般为30-40分钟,要保证糯米完全熟透。
蒸煮好的糯米需要晾凉,晾凉的时间一般为2-3小时。
在晾凉的过程中,可以将黄曲霉放在糯米上,让其均匀附着在糯米表面。
黄曲霉的用量要适量,过多会导致酒的味道过重。
晾凉后的糯米需要放入一个干净的容器中,然后加入适量的酒曲。
酒曲的用量根据糯米的多少来确定,一般为糯米重量的2-3%。
然后将糯米和酒曲充分混合均匀,用保鲜膜封口,防止空气进入。
将混合好的糯米放置在室温下,进行发酵。
发酵的时间一般为7-10天,期间需要每天搅拌一次,帮助糯米均匀发酵。
在发酵的过程中,糯米表面会长出白色的霉菌,这是正常的现象,不要担心。
发酵完成后,可以将糯米酒过滤出来,去除杂质和固体残留物。
可以用纱布或细网过滤,使酒液更加纯净。
过滤好的糯米酒可以直接饮用,也可以进行二次发酵。
二次发酵可以增加酒的香味和口感,一般需要将糯米酒倒入干净的瓶子中,密封好后放置在室温下进行发酵,时间一般为1-2个月。
制作苗家糯米酒的过程需要注意卫生和温度控制。
在操作过程中要保持手部和工具的清洁,以免污染酒液。
同时,发酵过程中的温度要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一般为20-30摄氏度。
苗家糯米酒制作方法简单,但需要一定的耐心和细心。
通过以上步骤,就可以制作出口感醇厚、香味浓郁的苗家糯米酒。
苗乡酿迎简历
摘要:
1.苗乡酿迎简历介绍
2.苗乡酿迎简历的历史和发展
3.苗乡酿迎简历的酿造工艺和特点
4.苗乡酿迎简历的荣誉和评价
5.苗乡酿迎简历的市场前景
正文:
苗乡酿迎简历是我国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特产的一种白酒,源于苗族传统的酿酒工艺。
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明朝时期,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当地最具特色的酒品之一。
苗乡酿迎简历的酿造工艺独特,采用纯粮食酿造,以糯米、高粱等为原料,经过多次发酵、蒸馏、陈酿等环节,酿造而成。
这种酒具有香气浓郁、口感醇厚、回味悠长的特点,深受消费者喜爱。
凭借其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口感,苗乡酿迎简历在国内外多次获奖,被誉为“酒中珍品”。
同时,它也是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代表着当地传统文化和技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苗乡酿迎简历的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目前,该产品已经远销全国各地,并逐步走向世界。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苗乡酿迎简历必将成为我国乃至全球酒类市场的一匹黑马。
总之,苗乡酿迎简历是一款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独特酿造工艺和优良品质的白酒,值得品鉴和收藏。
分享苗族拦路酒习俗的来历苗族办喜事喝拦路酒唱拦路歌1、拦路酒这是办喜事的一种习俗,出自少数民族苗族。
一有客人来到苗家山寨,村民便在崎岖的田坎路上设置拦路酒。
苗家的拦路歌,拦路酒,少则3~5道,多有12道。
最后一道在寨门口,门通常是座小巧玲珑的木楼,一对牛脚酒杯悬于门楼正中,两位身着盛装的村姑和身穿古装的寨老双手捧牛角杯,一一向来客敬酒,客人这时千万不能用手接牛角杯,否则主人一松手,满满一牛角杯酒就全归客人了。
这是苗家的迎客风俗,代表吉祥如意。
“远方尊贵的客人,请你留一留,我用真心和真意,敬你一碗酒……”大碗米酒一字排开,苗家少女娓娓唱来,目的只有一个——饮下“拦路酒”,请客入苗寨。
如果你要去苗寨?那你就要接受苗家人独特的敬酒方式。
它热情、奔放、回味悠长。
美丽的苗寨就在眼前,急切的你,却被身着盛装、笑颜如花的一群苗家少女拦在了门口。
苗家少女手持托盘,盘中数个土瓷大碗,碗内盛满特制米酒,客一到便唱起来:“亲朋好友八方来,举怀痛饮苗家酒……酒不醉,不停喝……”不饮的你,苗家少女会聚拢身前,载歌载舞,让你不饮不休。
善饮的你,苗家少女会一碗,两碗,三碗……让你不醉不休。
越是尊贵的客人,“拦路酒”份量越重。
喝酒时,客不用抬手,苗家少女双手举碗,将酒送到嘴前,不干不欢;一碗下肚,苗家少女歌舞更欢,如不再下一碗,绝不与你甘休。
喝“拦路酒”也有讲究,喝不下也要硬着头皮撑下,切不可“养金鱼”,更不能推碗——在苗家人看来,酒满情才满,一碗接一碗。
香甜的米酒喝时轻爽、入口回味,但后劲猛烈,大口入喉,不知让多少“酒中豪杰”折腰。
如此独特的喝酒方式,可能与苗家人不同寻常的生活习性有关。
宜宾的苗族同胞大都生活在兴文县和珙县两地,由于生活在大山深处,行路远,当客人来到时能否吃得饱、喝得好便成为主人最关心的事。
如何吃得饱在此暂且不表,只说如何喝得好。
宜宾苗族饮酒敬酒风俗苗家人有“无酒不成礼仪”的说法,喝酒,劝酒,敬酒都有许多习俗和讲究,总的是要客人喝得多,主人才高兴。
走进苗族酒文化(1)之苗岭原浆一缕清风,我们感受着这深山的味道!一层朦胧,遮住了我们窥探由来的眼睛!一缕清风、一层朦胧,一个神秘的种族。
我们看见它的轮廓,却看不见面容;我们知道它的好客,却不知它的待客之道;我们知道它流传千年,却不解它的文化。
苗!走进深邃的苗岭,一栋栋鳞次栉比的吊脚楼悬挂于峭壁陡坡;走进悠悠的苗乡,层峦叠嶂,梯田依山顺势直连云天;走进苗寨,盛情难却的拦门酒让你醉于飘香。
苗族传承千年,在古老的传承之中,有着众多让人向往的工艺和习俗。
今天,剖开第一层-----苗人制酒!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
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人将吃剩卜的糯米饭放在锅里,就外出走亲戚去了,几人后回来揭开锅一看,饭上长出了许多自毛,并散发出缕缕诱人的清香,他抓了一把尝尝,觉得味道很好,以后人们就照这种办法来酿酒了。
苗家米酒是苗家人用当地特产的糯米为原料,用苗家世代相传的古老方法酿制而成的美酒。
其制作很讲究,系用优质的糯米蒸熟作母子发酵成甜酒,另酿制度数最高的头道酒掺入甜酒中,酒性纯正,色泽棕黄,状若稀释的蜂蜜,香味馥郁、青甜爽口。
若经过四季恒温的山洞封坛洞藏,时间越长,酒性越为纯正,色也越泛黄。
苗岭原浆便由此中出来......酒中之血,水也!这里夏无酷暑、冬无严冬,气候常年温暖湿润,加之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缔造了甜如甘露的山泉。
含众多矿物质的山泉水,是苗岭原浆的灵性源泉。
酒中之肉,米也!糯米是酿造苗岭原浆的主要原材料,贵州苗岭肥沃的土地,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含量高,加上贵州独特的自然气候,造就了优质糯米,苗家人世代用此来酿制美酒。
将上好苗家米酒放在贵州天然的喀斯特溶洞内,恒温恒湿,经过封坛洞藏所成,开坛即有神秘酒雾环绕于瓶口,乃米酒中的臻品。
如果愿意!开一壶她,体验一次苗家的神秘!!!还未到过苗寨?!尝一口她,开启与苗乡未了的情缘!!!依然怀念苗寨?!品一杯她,慰藉对苗岭无尽的牵盼!!!端上一杯,细细品味这神秘的苗乡、千古的寨情!!!.........................................。
苗族传统饮食苗族是中国民族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独特的文化和传统深深地影响着他们的饮食习惯。
苗族传统饮食是他们丰富多样的文化中的一部分,代表着他们对自然和食物的热爱与尊重。
以下介绍了苗族人民饮食的特点和经典菜肴。
一、江米酒江米酒是苗族饮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传统饮品之一。
它是由苗族人民用特殊方法发酵制成的,具有独特的风味和香气。
制作江米酒的原料是当地特产的江米,经过清洗、浸泡、磨糊等步骤,再加入酒曲进行发酵。
江米酒酒液晶莹剔透,口感醇香甘甜,有一定的度数。
苗族人民通常在重要节日和婚庆仪式上饮用江米酒,它代表着团结、祝福和庆祝。
二、酸汤鱼酸汤鱼是苗族传统美食中的瑰宝。
它以清淡酸辣的口味和鲜嫩的鱼肉而闻名。
制作酸汤鱼时,首先选取新鲜的鱼类,如鳕鱼、草鱼或鲤鱼等。
鱼肉经过正确处理后,加入辣椒、藤椒、姜、蒜等多种调料制成汤底,然后再将鱼肉和蔬菜放入锅中炖煮。
酸汤鱼俨然成为苗族宴席上的一道必备佳肴,它的酸辣口感令人回味无穷,也展现了苗族人民对鱼类的独特烹饪技巧和口味偏好。
三、酸豆角米粉酸豆角米粉是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主食之一。
苗族人民喜欢食用米饭和米粉,而酸豆角则是他们平日菜肴的不可或缺的调料。
酸豆角是一种酸味适中的蔬菜制品,经过苗族独特的腌渍技艺制成。
制作酸豆角米粉时,苗族人会先将发酵好的豆角切碎,然后加入米粉和适量的调料进行搅拌烹饪。
这道传统美食口感酸甜可口,是苗族人民日常饮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苗家糌粑苗家糌粑是苗族传统饮食中的糕点类食品。
它是用糯米磨制而成,类似于现代的糕点或面食。
苗家糌粑有多种吃法,可以拌成凉菜、蘸酱吃,也可以蒸煮后配以各种食材制成多样的糌粑菜肴。
无论是作为主食还是甜点,苗家糌粑都是苗族人民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
总结苗族传统饮食是一门独特的文化艺术,它代表着苗族人民对自然和食物的热爱与崇敬。
江米酒、酸汤鱼、酸豆角米粉以及苗家糌粑等经典菜肴展现了苗族饮食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土家族传统酿酒技艺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文化和传统酿酒技艺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在土家族的历史长河中,酿酒技艺一直是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
本文将向您介绍土家族传统酿酒技艺的历史背景、工艺流程以及其在当地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一、土家族传统酿酒技艺的历史背景土家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主要少数民族,其酿酒技艺源远流长,可追溯到几千年前。
在土家族的发展历程中,酿酒技艺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土家族人民通过对自然环境和自身文化的深入研究,将饮酒习俗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并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酿酒工艺和传统。
二、土家族传统酿酒技艺的工艺流程土家族传统酿酒技艺主要包括选料、水曲、发酵、蒸馏和陈酿等环节。
首先,选料是土家族酿酒的重要环节。
选料包括主料、辅料和发酵剂的选择。
主料通常选用优质的糯米、黄米或高粱等谷物,辅料可以是各种药材、香料和植物果实。
土家族人民注重选料的质量和风味,以确保酒的品质和口感。
其次,水曲是土家族酿酒技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水曲是酿酒的基础酿造物质,是由多种谷物和发酵剂混合而成的。
制作水曲需要将主料和辅料混合磨碎,再与发酵剂进行混合发酵。
土家族人民将水曲放入糯米缸内,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使其发展成为一种具有特殊香味和营养价值的酿造物。
接下来是发酵过程,发酵的时间长短和温度控制对酒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土家族人民会根据不同的酒种和当地气候条件,进行科学合理地控制,确保发酵过程的顺利进行。
在发酵过程中,酒曲会将谷物中的糖分转化为酒精,同时产生出丰富的香气和细菌酶类。
然后是蒸馏环节。
蒸馏是土家族酿酒技艺中的关键步骤,通过蒸馏可以提取酒精和去除杂质。
土家族人民使用传统的蒸馏器具,将发酵后的酒液进行分离,得到纯净的酒精。
蒸馏后的酒精香味浓郁,口感醇和细腻。
最后是陈酿。
土家族传统酿酒技艺在陈酿环节上下足了功夫。
土家族人民相信酒在陈酿过程中会变得更加香醇和美味,因此他们会将蒸馏好的酒液放置于陶罐、木桶等器皿中进行陈酿。
祭祀用的五种酒
中国古代的祭祀仪式大多与饮酒有关,因此,祭祀的过程中使用的酒种十分丰富,有的酒类源远流长,在历史上有着悠久的传承,且今日仍被祭祀活动所用。
以下将介绍五种常见的祭祀用的酒:第一种是用来洗礼的黄酒,也叫“米酒”、“黄酒”或“祭酒”。
它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是我国士族最常用的酒。
黄酒味道醇厚,口感浓郁,是最适合于祭祀仪式的酒类之一。
它可以用来洗礼并拜神,而后被祭司喝掉,以表明向神祈祷的心意。
第二种是淡米酒,也叫“碱酒”、“梅酒”、“大酿”或“大酒”,它有一种清新的清香,口感清淡,在祭祀仪式中常被用来洗礼,象征着清洁的身体和灵魂,以及拜祭的心意。
第三种是白酒,又称茅台酒、国曲或“三白”,是我国传统的烈性酒,在古代主要用来当祭品,以祭祀诸神,表示对神的尊敬。
白酒有芳香的酒香,色泽澄清,口感发热,被认为有助于开胃。
第四种是啤酒,也叫“苦酒”、“黑酒”或“家酒”,它有一种淡淡的清香,口感清爽,在古老的祭祀仪式中被用来象征繁荣。
此外,它还有助于清洗嘴唇,可以与其他酒类搭配使用,以制造一种独特的饮酒风味。
第五种是用来啜饮的醉春酒,它有一种柔和的蔷薇花香,口感温暖,在祭祀仪式中常被用来象征健康欢乐。
它也有助于提升酒水的醇度,让人在饮酒后有一种温暖和快乐的感觉。
以上就是五种常见的祭祀用的酒,它们是中国古老文化融入到现
在祭祀仪式当中的元素,至今仍有着盛行的历史,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和赞赏。
因此,以上五种酒类都成为了祭祀仪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象征着神圣、健康和欢乐,是人们表达对神力、古老文化和历史的敬意。
浅析苗族酒文化浅析苗族酒文化苗族作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其中,苗族酒文化是苗族人民传承和守护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本文将从苗族酒的制作工艺、酒的种类和酒文化的意义等方面,对苗族酒文化进行浅析。
首先,苗族酒的制作工艺是苗族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酒的主要原料是高粱、黍米、糯米等谷类作物,经过蒸煮、磨碾、发酵等工序制成。
在制作过程中,苗族人民注重以天然的方式进行发酵,不添加任何化学物质。
这种传统的制作方式,保证了苗族酒的原汁原味,也体现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其次,苗族酒的种类繁多。
根据不同的制作方法和原材料,苗族酒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蒸酒、泡酒、糯米酒、青酒等。
其中,蒸酒是苗族酒文化的代表之一,被誉为“苗族国酒”,也是苗族人民在婚嫁、迎神等重要场合中必备的饮品。
蒸酒的制作需要精选高粱和糯米等原料,并经过长时间的发酵和蒸煮。
蒸酒口感醇厚,香气独特,具有较高的酒精度数,饮用时具有极高的仪式感和社交的意义。
苗族酒文化也是苗族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苗族社会中,酒被视为团结人心的重要工具。
在苗族重大节日和传统仪式中,酒是必不可少的仪式之一。
例如,在苗族人民的婚礼仪式中,新郎必须端起酒碗给亲朋好友敬酒,这被视为新郎勇敢和善良的象征。
此外,在苗族人民的年轻人成年仪式中,亦会有饮酒仪式。
年轻人们会在亲友的见证下,喝下一碗苗族酒,以示他们已经成年,具备参与社会生活的资格。
苗族酒文化还寄托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神灵的崇拜。
苗族人民相信酒可以为他们带来好运和幸福,因此在苗族社会中,酒也被视为一种祭祀的对象。
在苗族的祭祀仪式中,人们会为神灵奉上一碗酒,以示对神灵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同时,苗族人民也相信酒可以驱邪祛病,在被邪气侵害或生病时,会喝上几杯苗族酒,以求心身康健。
总之,苗族酒文化是苗族人民守护和传承的重要文化遗产,它体现了苗族人民对自然环境的敬畏和对传统文化的珍视。
中国土苗民俗文化酒
土家族苗族是两个勤劳勇敢而又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聚居在湘、鄂、渝、黔比邻地区,有着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浓郁的民族风情。
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个土家族苗族聚居的地方,这里气候舒适,环境优美,是中国的“三大后花园”之一,生活在这里的土苗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绚丽多彩的土苗文化,特别是土苗酒文化,其历史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文化内涵极其深厚。
酒渗透于土苗人民整个生产生活活动中,它与土苗人民的宗教信仰、礼尚往来、民族性格、民风民俗结下了不解之缘。
酒是祭祀的必备品。
土苗文化与巫术文化紧密相关,在土苗人众多的祭祀活动中,酒是必备之物。
酒与节令密不可分。
酒在土苗节日文化中占有显要位置,几乎到了无酒不成节的程度。
土苗人月月都有节日,所有的节日几乎都离不开酒。
正月有春酒;二月有社酒;三月有祭山酒;四月有牛王生日酒;五月有端阳酒;……八月有送瓜酒;九月有登高酒,腊月还有除夕酒。
红白喜事必备酒。
土苗人长期生活在大山中,与外界接触极少,但每一群体内部却交往甚密,谁家有婚丧嫁娶、修房造屋、栽秧割谷等事邻里主动帮忙。
主人不给帮忙者工钱,热情招待自然离不开土苗人嗜爱的酒。
土家人从降生即与酒结缘,酒伴随土家人的一生。
接亲时,男方送一坛酒到女方家,待生小孩后,由娘家用这坛子装上甜酒送去,俗称“今天吃火酒,明年吃甜酒”。
小孩出生后,要办酒席叫“祝米酒”。
满一个月时要办“满月酒”,满周岁时要办“抓周酒”。
老年人过生日,办的酒席叫“整生期酒”。
老年人过世,要举行跳丧活动,歌舞相伴,边唱边饮酒吃黄豆,叫“喝黄豆酒”。
“家有亲丧,乡邻来吊,至夜不去,曰伴亡,于柩旁击鼓,盹鼓互唱俚歌哀词曰丧鼓歌,丧家酬以酒馔。
”(光绪《长乐县志》)此外,修房有“上梁酒”,木船下水有“启驾酒”,农事活动中有“栽秧酒”、“薅草酒”、“打谷酒”。
土家人有事必有酒,事事不离酒,时时事事充满浓浓的酒味。
酒在土家人的生活中无时不在,无所不有。
土苗人淳朴直爽,热情好客,每有客至即用最好的食品招待客人,酒更是不可少。
每宴必有酒,而且酒礼十分讲究。
“宴客,客西向坐,主人东向坐,皆正席,肴十二簋,樽用纯金。
……酒饭初至,主宾拱手,众皆垂手起立,候客举箸乃坐,亦适有从田间来,满胫黄泥而与席间手持金杯者……行酒以三爵为度,先敬客,后敬主人。
”
土家族苗族世代以务农为生,五谷杂粮是土家人的主食,玉米、土豆、小麦是土家人的三大主粮,土苗人把玉米不叫“玉米”,而叫苞谷,三大主粮中,苞谷排在首位,可见苞谷的地位自是不同寻常的,“民以食为天”,苞谷是土苗人的命根子。
可以说土苗人拥有苞谷,是苍天赐下的福。
也正是如此,苞谷也就成了土苗人酿酒的主要原料,土家族种植苞谷大约始于宋代,所以用苞谷作原料酿酒应不早于宋代。
苞谷是土家族酿酒的上等原料,苞谷酒又是土家族爱喝的酒,有诗云“邑惟苞谷酒,上者谓堆花酒”,可见苞谷酒在土苗酒文化中的地位是非同寻常的。
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苞谷酒的主产地主要集中在巴东和建始,而在这其中,巴东野三关的苞谷酒可以说是享誉四海的名酒。
野三关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古镇,早在秦汉时期,巴人就在此形成了稳定的活动区域。
这里土质肥沃,森林丰茂,气候温和,水资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很适宜苞谷的种植和生长。
苞谷酒的酿制在这里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早在宋元年间,这里的人们就世代以酿酒为业,那时的野三关还是一个小村子,因谭姓人丁兴旺得名,说到谭家村,还有一段被当地人津津乐道的历史故事,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山西一户姓王的人家,以酿酒为生。
大儿子王子太从小随父学艺,深谙酿酒之道,并一心想把酿酒技艺传授四方,福泽天下,于是他只身南下,沿途为坊间传授酿酒之技,昱日王子太登上了“连峰去天不盈尺”的野三关,他被清澈的山泉、朴实的民风所吸引,他留下来,以响水洞为家,用当地盛产的玉米、高粱作为原材料,酿出了清香醉人的白酒。
后来他娶了谭氏为妻,入乡随俗,后人随母姓谭,谭氏人丁兴旺,继续以酿酒为业,谭家村因此得名,“谭家村酒坊”也因此享誉四海。
野三关苞谷酒溯其源也应该是在当时的谭家村,随着历史的变迁,“谭家村酒坊”也就演变成了现在遍布野三关镇的酿酒作坊,野三关也理所应当的成了土苗苞谷酒的主产地。
酒在土苗民俗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是土家族苗族个性特征与独特精神的重要表现,不仅体现了土苗人的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是土苗人检验知识、较量智慧的载体。
在2010年初武陵山区民族品牌文化论坛上,众多知名的民俗文
化研究专家和学者就土苗民俗酒文化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究,最后确定以具有着悠久酿酒历史的“谭家村酒坊”为土苗民俗文化酒的原产地,并指定由湖北谭家村酒业有限公司出品的谭家村原浆苞谷酒为中国土苗民俗文化酒。
这一结论对谭家村品牌文化定位具有着深远的影响,对土苗民俗酒文化的溯源以及发扬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国土苗民俗文化酒也成为了谭家村酒业的品牌文化定位。
将现代企业文化与传统的民族文化相结合,不仅有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土苗酒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从而促使土苗民族在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取长补短,不断适应现代文化的挑战,最终实现土苗酒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