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常识: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思想
- 格式:pdf
- 大小:107.97 KB
- 文档页数:2
道家思想的主要观点道家古代道家是一种思想流派,以老子﹑庄子为代表。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西汉初年,唐朝初年,汉文帝、汉景帝、唐太宗、唐玄宗以道家思想治国,并使人民从前朝苛政之后以求休养生息。
历史称作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佛教传入我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启发。
道家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家倡导自然无为,倡导与自然人与自然相处。
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但秦时期并没有道家这一名称。
用“道”一词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由汉初开始的。
这时,道家也被称为德家。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论曾写下过名叫《论六家要旨》一文,把秦学派归纳为道、儒、墨、名、法、阴阳六家,并阐释了六家要旨和利害汉初道家思想广泛盛行,加之司马谈论就是道家思想信徒弟,所以他给与了道家最低的评价。
他指出道家兼有其他五之长,同时避免了它们的短处。
用来治国修身,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汉代淮王因谋反而自杀,谋反者使用的理论器是黄老之学,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到了严重挑战,使道家思想逐渐走向落没。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从此不再是中国主流思想。
之后道家思想扩散在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中,魏晋玄学就是最显著的振兴思潮。
先秦各家内,通常都可以区分出来众多教派,道家不完全相同。
东汉班固所作的《汉书艺志》中,共记有道家著作37种,篇,他们大多写于先秦时期。
道家思想的主流派有: 老子、庄子、黄老学派,此外杨朱思潮可能影响了老子和庄子,同时又会于两者中。
不同的学派之间思想重也不同,或偏于治国,或偏于治身。
司马谈所说道家,主要指黄老学派。
综述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
他们的学术思想在中医养生学的形成过程中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道家是中国春秋时期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之后得以休养生息。
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先是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再是遵从道家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魏晋玄学,宋明理学都揉合了道家思想发展而成。
佛教传入我国后,也受到了道家的影响,禅宗在诸多方面受到了庄子的启发。
道家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有那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有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道家提倡自然无为,提倡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教:其实,其《老子》一书改名为《道德真经》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称李耳.文化名人。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传说:老子出生胎于玄妙王之女理氏腹中。
理氏在村头的河边洗衣服,忽见上游飘下一个黄澄澄的李子。
理氏忙用树枝将这个拳头大小的黄李子捞了上来。
到了中午,理氏又热又渴,便将这个李子吃了下去。
从此,理氏怀了身孕。
理氏怀了81年的胎,生下一个男孩。
这男孩一生下就白眉白发,白白的大胡子。
因此,理氏给他取的名子叫“老子”。
老子生下来就会说话,他指着院“李就是我的姓”。
老子进入守藏室当官吏,有说他接的是父亲的班。
“守藏室之史”,也就是掌管国家文物典籍的史官,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的地方,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可以用汗牛充栋、无所不有来形容。
一般人是不能随便进入这样的国家级“周王室典籍收藏重地”当管理员的。
老子在做守藏史官期间,博览群书,这使他知识渊博、通晓古今;他十分注意讲学问、修道德,成了当时有名气的人。
孔子慕名专程到雒阳问礼于老子。
公元前516年周王室内乱,王子朝将周王室典籍席卷而空,到楚国去了。
老子虽不热衷于周王室内的权力争夺,但由他保管的周王室典籍被拿走了,新的周天子怪罪下来,以"失职罪”迫害老子。
诸子百家之道家思想的精髓中国古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道家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与儒家同等重要,其思想的深度与辩证性,为中国哲学思想提供了创造力的泉源。
今天就让我们去研究一下道家思想,开阔眼界,走向未来。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道家是中国文化中的主要流派。
虽然说儒家学派长期以来占据中国文化的主流,但是道家文化始终和儒家文化一起,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忽隐忽现。
可以说,道家文化深刻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和气质。
我们的内心深处,一定是端坐着一个孔子,他告诉我们,人生当努力有为,也一定会端坐着一个老子,他会告诉我们,做人别太累,追逐梦想,追逐声色犬马全都没有意义,不如无为而为,不如荡舟五湖烟海之中,做个快乐的闲人。
所以,你年轻时候肯定是儒家,年老时候肯定是道家,你得意的时候肯定是儒家,你失意的时候就会想起道家。
在中国文化的组成中,儒家是坚硬的,道家是柔软的。
这是中国文化儒道互补的底色。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道家的代表人物主要是老子和庄子,他们的思想集中反映在两部著作中《道德经》(又名《五千文》)以及《庄子》。
概括来说,道家的主要思想和理论包括:一、人生观“知足”和“寡欲”,不与人争,不为人先,守柔处下,少私寡欲,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如水一般的德性,即“上善若水”。
二、政治观“小国寡民”的乌托邦的政治思想。
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无为而治”并非不作为,而是顺其自然,不强做妄为,认为“治大国若烹小鲜”,像炸小鱼一样,别去乱翻乱搅,统治者别妄加干扰。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三、自然观道家崇尚自然,认为“道”是宇宙本源,世界万物的运动生灭都由“道”决定。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是说要尊重客观规律,保护自然环境。
打开看点快报,查看高清大图四、哲学观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具有朴素辩证法的思想。
国考行测诸子百家思想常识常识的考察范畴是非常全面的,所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要尽可能的多积存一些常识知识,历史积存下在年龄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主要思想必不可少。
下面作者给大家带来关于国考行测诸子百家思想常识,期望会对大家的工作与学习有所帮助。
国考行测诸子百家思想常识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思想:“礼乐”“仁义”“忠恕”“中庸”“德治”“仁政”,是重视人的自身修养和道德伦理教育的一个学术派别。
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思想:以“道”为核心理念。
主张清虚自守、无为而治、道法自然、逍遥悠闲。
墨家: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思想:“兼相爱,交相利”(兼爱,即爱人如己)。
政治:“尚贤”、“尚同”和“非攻”;经济:“节用”。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韩非。
作品:《韩非子》思想: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
拓展:行测文学常识知识点古代根据男子成上进程的特点,以十年为单元,将人生大致分为九个阶段,分别是幼弱壮强艾耆老耄期。
除了这样的整体分类之外,古代还有一些特别年龄的对于的具体称谓,考察的频率也会高一些。
一、具体年龄对应称谓及其来源和含义:0岁:初度——指小儿初生之时。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1岁:牙牙——婴儿学语的声音。
周晬——指婴儿周岁。
2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2-3岁的儿童)8岁:总角——古代儿童将垂发扎成两个发髻,形状似羊角,(“总”为聚集的意思)故称“总角”。
童龀——通常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10岁:幼学——由于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13岁: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XXX,比喻人还未成年,故以豆蔻来指代女子13岁。
15岁:及笄——指女子成年,笄,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样到15岁后,就将头发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浅谈道家思想浅谈道家思想摘要:道家是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
核心思想为“顺其自然”,主要主张有“天人合一”、“致虚守静”、“无为而治”等,强调“整体论”、“机体论”的世界观,重视人的自由。
道家思想已经深刻的融入到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
关键词:道家思想;道;无为;老子;庄子;黄老学派道家在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这么多的门徒,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宇宙、社会和人生领悟,在哲学思想上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1.道家思想的发展与构成1.1道家思想的发展道家思想起始于春秋末期的老子,但先秦时期并没有道家这一名称。
用“道家”一词来概括由老子开创的这个学派是由汉初开始的。
这时,道家也被称为“道德家”。
司马迁父亲司马谈曾写过名为《论六家要旨》一文,把先秦学派概括为道德、儒、墨、名、法、阴阳六家,并阐述了六家要旨和得失。
他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
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指约而易采,事少而功多。
”汉初道家思想普遍流行,加之司马谈也是道家思想信徒,所以他给予了道家最高评价。
他指出道家兼有其他五家之长,同时避免其短处。
用来治国修身,有事半功倍效果。
汉代淮南王因谋反而自杀,谋反者使用的理论武器是黄老之学,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受到了严重挑战,使道家思想逐渐走向没落。
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从此不再成为中国主流思想。
之后道家思想渗透在中国文化各个方面,魏晋玄学是最明显的复兴思潮。
1.2道家思想的构成先秦各家内部,一般都可以区分出众多派别,道家也不例外。
东汉班固所作《汉书?艺文志》共列有道家著作37种、933篇,大多作于先秦时期。
道家思想的主要流派有:老子、庄子、黄老学派,此外杨朱思潮可能影响了老子和庄子,同时又融会于两者中。
不同的学派之间思想重心也不同,或偏于治国,或偏于治身。
道家学派简介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学派。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道是他哲学体系的核心范畴,被人为是先于万物存在的神秘本源。
道的提出是用以取代商周以来盛行的天命观,但同时又否定了客观世界的物质本源。
因此老子的哲学思想通常被认为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他所设想的道,由于过分强调无和无为,主张废除现有的复杂文化而反依于纯朴的自然状态,因此主张政治上的无为之治和小国寡民的理想蓝图。
老子的哲学思想含有朴素的辩证法因素。
在继承春秋以前辩证法思想成就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他所提出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等命题,揭示了自然、社会现象对立矛盾的两方面;并能观察到对立面的范畴可以互相转化,即物极必反,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他把对立面的互相转化堪称绝对的,无条件的。
战国中期,庄子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思想。
他与老子同为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道德经老子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常,本作恒,讳汉文帝刘恒,改为常。
名,可名,非常名。
同上。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徼(jiǎo),亦作“喦(niè)”借作“皎”。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译文:“道”,说得出来的,就不是那永恒的“道”;“名”,叫得出来的,就不是那永恒的“名”。
“无名”,本是万物的肇始;“有名”,就是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本。
所以,要经常从没有形象的地方去认识“道”的奥妙;经常从有形象的地方去体察“道”的显明。
这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来源,却有着不同的名称。
它们极为深远而奥妙莫测,莫测啊莫测,这是一切奥妙的法门。
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的人都知道了什么叫做美,这样就有了对丑的认识;天下的人都知道了什么叫做善,这样就有了对恶的理解。
关于道家的资料道家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一派,由老子和庄子等人创立。
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是“道”和“无为而治”。
道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道家的起源、核心思想和影响等方面进行介绍。
道家思想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创始人是老子。
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奠基人,他的代表作是《道德经》。
《道德经》中强调了“道”的概念,认为道是宇宙的根本原则,是一切事物的本源。
道家思想认为,人应当追求与道的合一,通过顺应道的运行规律来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是“无为而治”。
道家主张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干预和控制,而是以柔性的方式与之相处。
道家强调“无为”,并不代表不做事,而是指在行动中不强求,不执着,不刻意追求功利。
这种无为而治的理念可以帮助人们摆脱功利主义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与宁静。
道家思想在道德、政治、生活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道德方面,道家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强调无私无欲,反对功利主义的道德观。
在政治方面,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反对强权政治,提倡以德治国。
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在生活方式上,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
道家强调自然的道德观念,倡导简朴、自然的生活方式,反对浮华和功利。
这种生活态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文化、艺术和生活方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道家思想的影响不仅局限于中国,也对世界哲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道家思想提出了与西方哲学不同的思考方式和价值观念,为人类思维方式的多元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道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中的“道”和“无为而治”也被广泛引用和研究,对当代世界的管理、领导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观念和价值体系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占据重要地位。
道家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的生活方式。
道家思想对道德、政治、生活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并在世界哲学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以教育推动社会进步
随着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渐渐临近,各位考生应该如何准备呢?现将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知识点:诸子百家(二)详情公布如下,图图精心为各位考生准备的干货,希望各位考生决胜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
道家
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
主张“清净无为”,重视人性的自由和解放。
“上善若水”“无为而治”。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
老子代表作《道德经》;庄子代表作《南华经》
例1、首先提出“无为而治”主张的是: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庄子
【解析】选C.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最先提出这一理念的是道家的始祖老子。
例2、以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情的思想源自:A.儒家学派 B.法家学派 C.老庄学派 D.阴阳家学派
【解析】选C.道家讲究无为而治,出世精神做入世事情。
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
“兼相爱,交相利”作为学说的基础:兼,视人如己;兼爱,即爱人如己。
1/2。
道家诸子百家学说的奠基石,诸子学说都是从道家思想里延伸出来的,是一个解释万物本源,宇宙本质的哲学。
对于我个人来说,最理想的就是象道家一样的生活着,道家思想就是清心寡欲,淡泊名利,顺其自然,融入自然,感悟生命。
人有两面性,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会出现两面性的心理对话。
所以人都具有道家那种心态,只是每个人的这种感觉,多或少而已。
道家思想遵从的是彻彻底底的“自然之美”,它抛开人类的社会属性,把人放至一个宇宙中存在的物体来看待。
万物本源就是从无到有,从有归无的一个循环,生与灭都是一种规律。
其实道家也分两类人的,一类人是事不关己的隐士,这类人就是完完全全的以自己的生存为中心,他们根本就不关心,这个社会是否动荡。
这类人因为他们不发表任何言论,所以历史也没记载他们。
而他们运用的是一种最纯最真的道家思想——自然!还有一类则是我们所熟悉的老子、列子、杨朱、庄子等心系天下,又用着道家思想治国的人。
而我刚才所说的就是有着心系天下的杨朱的道家治国思想。
下面我想谈一下道家治世思想,是如何去关注这个人类社会的?我这里会谈到三个代表人物,杨朱、庄子、老子。
道家并不是只有这三人,只是这三人的论点相对要有名很多。
首先谈一下杨朱的思想,因为他的思想是最浅显易懂,而每个人又能深切领会的。
杨朱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不过后世史书记载很少,其原因也是因为他的“一毛不拔”思想触动了统治者利益,所以必须加以抹杀。
战国时期,孟子曾说:“当今天下,非墨即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言论?其实这正好体现了每个老百姓的两种心态,这两种心态是并存的,切左右摇摆的。
这两种心态是什么?“自保”与“抗争”!墨家的心态已经说过了,就是抗争,不断的与权贵较量。
而杨朱的思想恰恰相反,他就倡导不争。
杨朱言:智之所贵,存我为贵,力之所贱,侵物为贱。
他主张人守着自己的利益和权利,一丝一亳不许人侵犯。
我也不侵犯人一丝一毫。
人人不利天下,天下自然太平。
说白了,杨朱也是在教人民抗争,墨家是以刚克刚,而杨朱是以柔克刚,类似于“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思想的核心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战国时期的庄周、列御寇、杨朱等人。
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并称黄老之学。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户外的法则。
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能够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老子》第25章)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以道家思想治国,使人民从秦朝苛政中得以休养生息。
历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其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向汉武帝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并被后世帝王采纳。
道家从此成为非主流思想。
虽然道家并未被官方采纳,但继续在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中扮演重要主角。
宋明理学更是揉合了道学的思想发展而成。
道教是中国主要宗教之一。
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
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
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
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
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故道家与道教常被混淆。
实际上,道家与道教有很大的区别,用著名学者柏杨先生的话说,那是“狗与热狗的关联。
”道家学派的基本观点道家哲学首先摆脱儒家社会哲学的思路,直接从天道运行的原理侧面切入,开展了以自然义、中性义为主的"道"的哲学。
天道运行有其自然而然的原理在,道的哲学即在解明此一原理性内涵,而得以提出一个活泼自在的世界空间。
透过对此一世界运行秩序之无定限、无执着的认识,道家哲学发展出迥然不一样于儒家的社会哲学,社会只是一方存在的客体,在其中生存的人们,应有其独立自存的自由性,而不受任何意识型态的束缚。
道家思想精髓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天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无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等政治、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文化领域。
听过我讲解无为知识体系的同学们都不难发现国学知识对无为体系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人在闲暇时间也十分喜爱专研传统文化并且在国学知识方面还算有着不低的造诣。
趁着周末休息期间,我们一起学习国学知识了解古人进退之道,出入之间的智慧,今日和朋友们分享学习的是道家的五个思想精髓。
道家思想: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
道家思想的主流派有:老子、庄子、黄老学派。
慎到田文等齐国陵下学派也是以道家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
道家第一原则:“道法自然”。
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
人要以自然的态度(三个层面)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
所以会有“自然——释然——当然——怡然”。
道家第二原则:“为而不争”。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为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厚德载物,上善若水”。
四种情况:方而不割有棱角而不伤人;直而不肆率直而没有放肆;光而不耀-有光芒而不炫耀;廉而不剐。
体现处世的态度:平和、宽容、自然。
道家第三原则:“清静为天下正”。
清静之道,自然之道。
“处无为之事,行无言之道“高明的管理者要懂得:“不言之教”,有时无声胜有声。
“治大国若烹小鲜,不可烦,不可挠;烹小鲜者不可挠,治大国者不可烦,烦则人劳,挠则鱼烂”。
严子陵:“宠辱不惊,去留无意”。
道家第四原则:“虚其心”。
道就是虚,去除心中的念想、重重心事就是快乐;即让心虚着,没有心事,才能体验生命的乐趣。
虚心:可以学习新知识(更新知识);可以更加包容一切(无成见)。
只有虚其心,才能有容人之量。
虚心的意义:可以超越自己,否定自己,不断提升自己;虚心是一种美德,——心量特别大,能包容各色各样的人,特别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才(容人之量,是靠把原有对人的成见、意见、不愉快、抱怨、不满意等等忘却才能达到)。
第三讲道家的政治思想本讲重点:1、老庄简介2、道家思想体系及核心——“道”、朴素辨证法3、道家价值观4、道家审美特质5、天人合一、中和之美道家概述一、道家流派(一)“道家”之称“道家”之称是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开始的,称之为“道德家”和“道家”。
此后,“道家”遂成为传统的称呼。
(二)道家的自我意识第一,他们有树立旗帜和宗师的倾向。
第二,思维方式和使用的范畴、概念基本一致第三,有一定的师承关系(三)外界眼中的道家——“党”“隐者”“贵生之士”(《韩非子·六反》)倡导“全生之说”二、道家的理论特点(一)讲道“道”是他们整个理论中的核心范畴,也是他们整个理论体系赖以存在的基础。
(二)讲因道或法自然道家研究事物的规律与运动,意在引导人们的行动要符合道,符合自然。
《老子》“法自然”《庄子》“与天合一”,“与天地为一”《管子》“随天”三、道家中的不同的政治派别(一)道家共同点是“无为而治”。
至于如何“无为而治”,又有不同的理解或侧重点,于是在政治上表现为不同的流派,从而形成派中之派。
四、道家的政治倾向积极参与政治,出谋划策《老子》、《管子》中的道家,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书积极地参与政治为统治者出谋划策较多地论述了政治哲学问题,广泛的适应性反对一切政治,不合作主义杨朱和《庄子》既反对一切政治,又宣传不合作主义,还对当时所有的统治者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对劳动人民投以同情从总体上看,它不是教人去抗争,去争取生存的权利,而是引导人追求精神的满足和超脱二、道与政治《老子》把具有丰富哲学内容和政治内容的思想都归于一个最高范畴之下,这个最高范畴就是“道”。
所以,“道”不仅反映了老子本人的宇宙自然观,也反映了他的社会人生观(一)“道”的概念:多层次性第一,代表宇宙和事物的本原;“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老子·二十五章》)“凡道无根无茎,无叶无荣,万物以生,万物以成,命之曰道。
道家知识点总结归纳道家是中国古代重要思想流派之一,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人物有老子、庄子、列子等。
道家思想以“道”为中心,提出了许多关于自然、人生、政治等方面的独特见解,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对道家思想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和影响进行总结归纳。
一、基本概念1. 道道是道家哲学的核心概念,意味着宇宙的原始力量和秩序,是万物生成、发展、变化的源泉。
道具有无穷的包容性和变化性,是超越有限的事物和概念的无限整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说明道是宇宙的根源。
2. 自然道家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主张顺应自然,顺势而为,主张不与自然抗争,用无为的态度迎合自然的发展,认为天地自然是万物的根本,而自然的本性是无为的。
3. 无为无为是道家的基本原则,不是指什么都不做,而是指顺应自然,顺应道的发展规律,不自作聪明,不勉强于改变现实。
强调无为而治,逆之为治,搬弄万法反而为乱。
4. 非知非仁道家否定传统的理性知识和人情道德,主张超越一切限制,释放个性,彰显真实的自然本性。
认为知识和道德的束缚是对人性的约束,破除这些束缚才能真正实现自由和超越。
二、核心思想1. 道的哲学思想道家的核心思想是“道”,强调宇宙的秩序和规律,主张顺应自然,奉行无为而治。
认为万物皆由道生,是一个和谐的整体,无为而治是顺应这一宇宙规律的最佳方式。
2. 自然观道家强调天人合一,提倡自然观,认为自然是最高的,人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
主张不与自然抗争,发扬顺应天命的精神,追求心灵的自由。
3. 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学之道,即没有强制干预和改变,而是随顺自然规律,让事物自然而然地发展。
主张不要做无谓之事,不要被权力、名利、情感所束缚。
4. 非知非仁道家否定传统的知识和道德,主张破除一切束缚,彰显真实的本性,实现自由和超越。
主张超越一切限制,释放个性,追求真实的自我。
三、影响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辅导:诸子百家知识点2018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辅导:诸子百家知识点在常规类型的考试中,但凡考到中国历史和文化常识类型的题目,就一定会涉及到影响了我国几千年的诸子百家思想。
在春秋战国时期,战乱不断,因此各国都纷纷进行思想上的变革,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其中以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最为盛,考试也主要针对这几家的思想进行考查。
因此,本篇通过对这几家的思想进行整理归纳,掌握考试中常考的几个知识点。
学派代表人物主要思想儒家孔子仁和礼;以德治国;以和为贵;首创私学、有教无类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荀子君舟民水;制天命而用之;性恶论道家老子“道”;矛盾对立;无为而治庄子逍遥的人生态度墨家墨子兼爱、非攻、节用、尚贤法家韩非以法治国;加强中央集权1、下列对孔子“仁”的学说理解正确的是()①主张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②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③主张以德治民④反对任何社会变革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③④C解析:孔子思想的核就是“仁”,其内涵较广,但“仁”的核心是爱人,即孔子所说“仁者爱人”。
也就是人们互助、互爱的意思,故其基本涵义是指对他人的尊重和友爱,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①说法正确;古典人道主义即对人的价值和生命、人格和尊严、生活和情感给予重视和关怀的行为、做法和思想,与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一致,因此②正确;孔子强调在治理国家时应当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因此③正确;孔子主张统治者应当以德治国,逐步改良,即以温和的改革使得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逐步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反对以暴力手段促进社会剧烈变革,但并不是反对任何社会变革,因此④错误。
因此本题正确选项为C。
明确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围绕“仁”的思想进行题目的选择。
但要与孟子的“仁政”相区分。
2、从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一转变体现了()①中央集权的强化②思想控制的加强③大一统的局面④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A、②④B、①②④C、①③D、①②③D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是由于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
道家的核心思想展开全文道家是一种哲学而不是一种宗教,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的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道家第一原則:“道法自然”。
順應自然,不要過於刻意,“去甚,去奢,去泰”。
人要以自然的態度(三個層面)對待自然,對待他人,對待自我。
所以會有“自然——釋然——當然——怡然”。
2、道家第二原則:“為而不爭”。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厚德載物,上善若水”。
四種情況:方而不割-有棱角而不傷人;直而不肆-率直而沒有放肆;光而不耀-有光芒而不炫耀;廉而不剮。
體現處世的態度:平和、寬容、自然。
3、道家第三原則:“清靜為天下正”。
清靜之道,自然之道。
“處無為之事,行無言之道“高明的管理者要懂得:“不言之教”,有時無聲勝有聲。
“治大國若烹小鮮,不可煩,不可撓;烹小鮮者不可撓,治大國者不可煩,煩則人勞,撓則魚爛”。
嚴子陵:“寵辱不驚,去留無意”。
4、道家第四原則:虛其心。
道就是虛,去除心中的念想、重重心事就是快樂;即讓心虛著,沒有心事,才能體驗生命的樂趣。
虛心:可以學習新知識(更新知識);可以更加包容一切(無成見)。
只有虛其心,才能有容人之量。
虛心的意義:可以超越自己,否定自己,不斷提升自己;虛心是一種美德,——心量特別大,能包容各色各樣的人,特別是一些有個性的人才(容人之量,是靠把原有對人的成見、意見、不愉快、抱怨、不滿意等等忘卻才能達到)。
經營智慧:忘卻屢屢經驗(使自己成功的方法、經驗,學習更新的、更好的東西)才能有更適合發展的東西。
5、道家第五原則:“正言若反”。
自然是陰陽對立統一的。
“反動”-事物的發展一定是朝相反的方向運動。
“禍兮福之所依,福兮禍之所伏”,“大勇若怯,大智若愚”(智者一定有所不智的地方,該智則智,不該智則不智——有所智有所不智)。
“相輔相成“——太極管理(陰中有陽,陽中有陰,對立面的統一)。
美國的張緒道(新道家)主張:從相反的角度考慮同一個問題;考慮正反的轉化。
2018年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常识: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思想山东华图整理了2018公共基础知识常识,希望帮助考生快速顺利的掌握2018公共基础知识考点。
一、老子
1、思想观点
(1)哲学:“道”是普遍的、无所不包的最高哲学概念,是凌驾于天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主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2)辩证法思想:任何事物之间和事物内部都存在对立统一的关系,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提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含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3)政治:提出“无为而治”,西汉时期,汉文帝、汉景帝采用黄老哲学,实行“无为而治”,经济得到发展,政治清明。
2、影响: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上的哲学家。
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3、文学成就
老子著有《老子》一书,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
《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4、相关典故
《西游记》中太上老君原型,唐代皇帝曾尊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宋代加封号称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其道教尊称名称为“太上老君”,亦被尊称为“混元皇帝”,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
二、庄子
1、思想观点
(1)提出“齐物”(齐一万物)的观点,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认为人必须顺从自然,不应破坏自然生成的东西。
(2)庄子在哲学上,继承发展了老子的思想,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
把“道”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源。
他继承和发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认为“道”是无限的、“自本子根”、“无所不在”的,强调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认有神的主宰。
(3)文学思想: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精神还是皈依于老子的哲学。
2、影响
他在文学、美学方面也有建树。
他的寓言、散文蕴涵深刻的哲理和神奇的浪漫主义色彩。
庄子的文风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3、文学成就
庄周著书《庄子》,庄子不但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
庄周喜托寓言以广其意,“东施效颦”、“邯郸学步”等著名寓言就出自他的著作。
4、相关典故
庄周梦蝶:庄周梦见自己变成一只蝴蝶,飘飘荡荡,十分轻松惬意。
他这时完全忘记了自己是庄周。
过一会儿,他醒来了,对自己还是庄周感到十分惊奇疑惑。
他认真的想了又想,不知道是庄周做梦变成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庄周与蝴蝶一定是有分别的。
这便称之为物我合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