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课堂新坐标政治一轮复习课时知能训练:必修4 第8课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 格式:doc
- 大小:106.00 KB
- 文档页数:8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学案一、考点知识填空1.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A)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2.发展的实质(B)(1)原理:事物发展的前途是,事物发展的道路是。
事物发展在前进中有曲折,在曲折中向前进。
②同时又要做好,不断克服,勇敢地接受与。
4.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C)(1)原理内容:①事物的发展是从开始,量变是质变的, 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②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③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
(2)方法论:①我们做任何事情要、,积极做好,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当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的原有性质才能时,要果断,促成,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反对两个极端:和。
二、知识疑点解析1.运动、变化不一定是发展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关系:发展当然是一种运动变化,但绝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变化有前进的、向上的,也有倒退的、向下的.只有那些上升的、前进的和进步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2.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所谓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东西.所谓旧事物是指同客观规律背道而驰,正在日趋灭亡的东西.判断新、旧事物,不是看其形式的新旧、产生的先后、力量的强弱和打出的旗号,其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3.不是任何量变都能引起质变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能引发质变,因此并非任何量变都一定能引起质变.4.质变不一定就是发展。
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量变引起质变中的前进性变化才是发展,而量变引起质变还包括倒退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不是发展。
三、课堂演练(一)判断题( )1.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就是发展的观点。
()2.整个世界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 )3.所有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
()4.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5.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量变都会引起质变。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 了解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
➢ 2. 理解发展的实质。
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提示】(1)发展与运动变化的关系运动变化有两种情形:一是前进的、上升的;二是倒退的、落后的。
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才是发展。
因此发展是运动变化,但运动变化不一定是发展。
(2)质变与发展的关系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发展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的质变,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
质变有两种倾向,一种是前进的、上升的质变,一种是倒退的、落后的质变。
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质变才是发展。
(3)联系与发展的联系二者同为辩证法的总特征,且有着内在的联系。
联系指事物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由此构成事物的运动变化,而事物的运动变化又包含着一种前进性上升性的趋势,这就是发展——联系构成变化发展。
【拓展】关于新事物与旧事物(1)什么是新事物?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判断是否新事物的标准,不是形式的新旧,不是产生的先后,不是一时力量的强弱,其根本标志在于它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2)新事物永远是新事物吗?新事物也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会永远是新事物。
(3)新事物与旧事物毫无关系吗?新事物在旧事物中孕育产生,是对旧事物的“扬弃”。
➢ 3.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原理内容: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
方法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4.理解发展的途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1)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第一、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和发展,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第二、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
最新考纲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发展的概念;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
本课概览一、发展的概念1.发展具有普遍性自然界是发展的,__________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______和______,是新事物的产生和________的灭亡。
提示应抓住“实质”、“前进和上升”、“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等关键词去理解发展的实质。
二、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是符合__________、具有强大________和远大前途的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注意判断是否是新事物的标准,不是形式的新旧,不是产生的先后,不是一时力量的强弱,其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______,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______,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三、事物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1.量变和质变(1)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______。
(2)量变是指事物______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______的、不显著的变化。
(3)质变是指事物__________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______的、显著的变化。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事物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____________,质变是量变的__________。
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
注意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但并不是说量变必然引起质变,量变只有达到一定程度才会有质变。
(2)方法论:要注意量的积累,为质变创造条件;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2013版政治一轮精品复习学案: 3.8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必修4)【高考新动向】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考纲全景透析】一、发展的概念1.发展的普遍性(1)表现: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原因:事物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____,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2.发展的实质(1)从性质上看,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_____________。
[来源:](2)从结果上看,发展的实质是_______的产生和______的灭亡。
二、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1.前途光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1)新事物符合_________、具有和____________远大前途。
(2)新事物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3)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_________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__________的支持和拥护。
2.道路曲折——新事物战胜旧事物需要一个过程(1)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2)人们对新事物的认识也要经历一个过程。
(3)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因而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3.方法论意义(1)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_______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
(2)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
三、发展的量变与质变状态[来源:Z#xx#]1.量变与质变的含义(1)量变: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_____的、________的变化。
(2)质变:指事物__________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2.量变与质变辩证关系(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_____开始,量变是质变的_________,质变是量变的__________。
(2)质变又为新的量变__________,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___________。
课时知能训练(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选对的得6分,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图5-1-121.(2012·惠州模拟)如图5-1-12所示,拖着旧橡胶轮胎跑是身体耐力训练的一种有效方法.如果某受训者拖着轮胎在水平直道上跑了100 m,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轮胎受到地面的摩擦力做了负功B.轮胎受到的重力做了正功C.轮胎受到的拉力不做功D.轮胎受到地面的支持力做了正功【解析】轮胎受力如图所示.因轮胎位移方向水平向右,故拉力F对轮胎做正功,摩擦力F f对轮胎做负功,重力和支持力对轮胎均不做功,故只有A 项正确.【答案】 A2.(2012·揭阳模拟)一辆汽车从静止出发,在平直的公路上加速前进,如果发动机的牵引力保持恒定,汽车所受阻力保持不变,在此过程中() A.汽车的速度与时间成正比B.汽车的位移与时间成正比C.汽车做变加速直线运动D.汽车发动机做的功与时间成正比【解析】由F-F f=ma可知,因汽车牵引力F保持恒定,故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C错误;由v=at可知,A正确;而x=12at2,故B错误;由WF=F ·x =F ·12at 2可知,D 错误.【答案】 A图5-1-133.(2012·深圳调研)如图5-1-13所示,斜面AB 、DB 的动摩擦因数相同.可视为质点的物体分别沿AB 、DB 从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到底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物体沿斜面DB 滑动到底端时动能较大B .物体沿斜面AB 滑动到底端时动能较大C .物体沿斜面DB 滑动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较多D .物体沿斜面AB 滑动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较多【解析】 已知斜面AB 、DB 的动摩擦因数相同,设斜面倾角为θ,底边为x ,则斜面高度为h =x tan θ,斜面长度L =x cos θ,物体沿斜面滑动过程中克服摩擦力做的功W f =μmgL cos θ=μmgx 相同,故C 、D 错误.由动能定理有:mgh -μmgx =12m v 2,可知物体沿斜面AB 滑动到底端时动能较大,故A 错误,B 正确.【答案】 B图5-1-144.如图5-1-14所示,质量为m 的小球以初速度v 0水平抛出,恰好垂直打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不计空气阻力),则球落在斜面上时重力的瞬时功率为( )A .mg v 0tan θB.mg v 0tan θC.mg v 0sin θ D .mg v 0cos θ【解析】 如图所示,由于v 垂直于斜面,可求出小球落在斜面上时速度的竖直分量v 2=v 0/tan θ,此时重力做功的瞬时功率为P =mg v ⊥=mg v 0tan θ.B 正确.【答案】 B5.质量为2 kg 的物体,放在动摩擦因数为μ=0.1的水平面上,在水平拉力F 的作用下,由静止开始运动,拉力做的功W 和物体发生的位移x 之间的关系如图5-1-15所示,g =10 m/s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5-1-15A .此物体在AB 段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且整个过程中拉力的最大功率为15 WB .此物体在AB 段做匀速直线运动,且整个过程中拉力的最大功率为6 WC .此物体在AB 段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且整个过程中拉力的最大功率为6 WD .此物体在AB 段做匀速直线运动,且整个过程中拉力的最大功率为15 W【解析】 前3 m 位移内拉力F 1=W 1x 1=153 N =5 N 前3 m 的加速度a 1=F 1-μmg m=1.5 m/s 2 前3 m 末速度v 1=2a 1x 1=3 m/s后6 m 位移内拉力F 2=W x 2=27-156 N =2 N a 2=F 2-μmg m =0,物体做匀速运动所以整个过程中拉力的最大功率为P max =F 1v 1=5×3 W =15 W.【答案】 D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8分,共40分.全部选对的得8分,只选1个且正确的得4分,有选错或不答的得0分.)图5-1-166.如图5-1-16所示,质量为m 的物体置于倾角为θ的斜面上,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在外力作用下,斜面以加速度a 沿水平方向向左做匀加速运动,运动中物体m与斜面体相对静止.则关于斜面对m的支持力和摩擦力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支持力一定做正功B.摩擦力一定做正功C.摩擦力一定不做功D.摩擦力可能做负功【解析】因加速度a的大小情况不确定,故物体m可能不受摩擦力,也可能受沿斜面向上或向下的摩擦力,故摩擦力对物体做功情况不确定,B、C错误,D正确;因支持力与位移方向夹角小于90°,故支持力一定做正功,A正确.【答案】AD图5-1-177.(2012·大连模拟)如图5-1-17所示,倾角为θ的斜劈放在水平面上,斜劈上用固定的竖直挡板挡住一个光滑的质量为m的小球,当整个装置沿水平面以速度v向左匀速运动时间t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小球的重力做功为零B.斜劈对小球的弹力做功为mg v t cos θC.挡板对小球的弹力做功为零D.合力对小球做功为零【解析】分析A球受力如图所示,可求得:F N1=mg tan θ,F N2=mgcos θ.因此,斜劈对小球弹力做功W2=F N2·v t·cos(90°-θ)=mg v t tan θ,挡板对小球的弹力做功为W1=-F N1v t=-mg v t tan θ,重力和合外力对小球做功均为零,故A、D 正确,B、C错误.【答案】AD8.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以速度v0匀速行驶,发动机功率为P,牵引力为F0.t1时刻,司机减小了油门,使汽车的功率立即减小一半,并保持该功率继续行驶,到t2时刻,汽车又恢复了匀速直线运动(设整个过程中汽车所受的阻力不变).在下图中能正确反映汽车牵引力F、汽车速度v在这个过程中随时间t变化的是()【解析】 速度不可能突变,所以当功率变为一半时,由P =F v 知,F 突变为原来的一半,此时F <F 阻,v 减小,由P =F v 知,F 增大,当F 增至等于F 阻时,恢复匀速直线运动,此时v =v 02.【答案】 AD图5-1-189.(2012·阜阳模拟)如图5-1-18是一汽车在平直路面上启动的速度—时间图象,从t 1时刻起汽车的功率保持不变,由图象可知( )A .0~t 1时间内,汽车的牵引力增大,加速度增大,功率不变B .0~t 1时间内,汽车的牵引力不变,加速度不变,功率增大C .t 1~t 2时间内,汽车的牵引力减小,加速度减小D .t 1~t 2时间内,汽车的牵引力不变,加速度不变【解析】 在0~t 1时间内,图线斜率不变,则加速度不变,由F -F f =ma 知牵引力不变,由P =F v 知功率增大,A 错误B 正确.在t 1~t 2时间内,由P =F v 知P 不变,v 增大,则F 减小.由图象或根据F -F f =ma 知加速度减小,C 正确D 错误.【答案】 BC图5-1-1910.水平地面上有一木箱,木箱与地面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0<μ<1).现对木箱施加一拉力F ,使木箱做匀速直线运动.设F 的方向与水平面夹角为θ,如图5-1-19所示,在θ从0逐渐增大到90°的过程中,木箱的速度保持不变,则( )A .F 先减小后增大B .F 一直增大C .F 的功率减小D .F 的功率不变【解析】 木箱匀速运动过程中,水平方向合力为零.由F cos θ=μ(mg -F sinθ)得:F=μmgcos θ+μsin θ.由数学知识可得出,θ从0到90°的过程中,F先减小后增大,A正确,B错误;由P=F v cos θ=μmg v cos θcos θ+μsin θ=μmg v1+μtan θ可知,θ增大,P减小,C正确,D错误.【答案】AC三、非选择题(本题共2小题,共30分.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和解题步骤,有数值计算的要注明单位.)图5-1-2011.(14分)(2012·合肥模拟)如图5-1-20所示,质量为m的小球用长L的细线悬挂而静止在竖直位置.在下列三种情况下,分别用水平拉力F将小球拉到细线与竖直方向成θ角的位置.在此过程中,拉力F做的功各是多少?(1)用F缓慢地拉;(2)F为恒力;(3)若F为恒力,而且拉到该位置时小球的速度刚好为零.【解析】(1)用力F缓慢地拉小球时,拉力F为变力,由能量守恒定律得拉力F的功W F=mgL(1-cos θ).(2)F为恒力时,根据功的公式得F做的功为W F=FL sin θ.(3)因拉力为恒力,故拉力的功W F=FL sin θ,又因拉到该处时小球的速度刚好为零,由动能定理可得:W F=mgL(1-cos θ).【答案】(1)mgL(1-cos θ)(2)FL sin θ(3)FL sin θ或mgL(1-cos θ)图5-1-2112.(16分)(2012·茂名模拟)一辆汽车质量为1×103 kg,最大功率为2×104 W,在水平路面上由静止开始做直线运动,最大速度为v2,运动中汽车所受阻力恒定.发动机的最大牵引力为3×103 N,其行驶过程中牵引力F与车速的倒数1 v的关系如图5-1-21所示.试求:(1)根据图线ABC 判断汽车做什么运动;(2)v 2的大小;(3)整个运动过程中的最大加速度.【解析】 (1)题图中图线AB 段牵引力F 不变,阻力F f 不变,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图线BC 的斜率表示汽车的功率P ,P 不变,则汽车做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直至达到最大速度v 2,此后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2)当汽车的速度为v 2时,牵引力为F 1=1×103 N ,v 2=P m F 1=2×1041×103 m/s =20 m/s. (3)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时的加速度最大阻力F f =P m v 2=2×10420 N =1 000 N a =F m -F f m =(3-1)×1031×103 m/s 2=2 m/s 2. 【答案】 (1)见解析 (2)20 m/s (3)2 m/s 2。
2013届高三课堂新坐标政治一轮复习课时知能训练:必修4 第8课一、选择题1.2011年10月,中国超级杂交稻种植获得重大突破,由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导的“Y两优2号”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首破900公斤,创下世界杂交水稻较大面积亩产最高纪录。
这启示我们( )A.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C.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取得新的突破D.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2.(2011·江苏高考)平面与圆锥面相截,截口的几何特性随平面与圆锥轴线的交角而变化。
交角是直角时,截口是圆;稍变一点,圆变成了椭圆;再变,过了一个关键点,椭圆就变成了抛物线。
截口的这种变化过程包含的哲理是( )①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②整体与部分是辨证统一的③事物的变化发展是从量变开始的④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下图漫画《习惯》启示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 )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②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③解放思想,与时俱进④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①③4.韩非认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下列说法与此包含哲学观点一致的是( )A.《易经》:“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B.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C.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D.孔子:“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5.2011年10月11日,美国国会参议院通过了《2011年货币汇率监督改革法案》,逼迫人民币加速升值。
我国政府多次表示,我们将按照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我国政府的作法的哲学依据是( )A.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上升的B.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D.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6.“等了好久终于等到今天,梦了好久终于把梦实现,前途漫漫任我闯,幸亏还有你在身旁。
盼了好久终于盼到今天,忍了好久终于把梦实现,那些不变的风霜早就无所谓,累也不说累。
”励志歌曲《今天》中的歌词,给我们的哲学感悟有( )①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②信念是实现理想的决定力量③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④量的积累必然推动事物的发展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③④7.碘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但“一刀切”补碘会使有些人摄碘过量。
作为非缺碘地区,上海市场增售无碘盐,市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调节摄碘量。
材料体现的哲理有( )①办事情要把握度②看问题要力求全面③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④做事情要突出重点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8.美国科研人员做过这样的实验;将一只青蛙放到沸水中,青蛙触电般立即窜逃出去;又将青蛙放入凉水中,然后用小火慢慢加热,青蛙虽然可以感觉到温度变化,却没有立即跳出去而逐渐丧失逃生能力。
这种现象被称为“青蛙效应”。
“青蛙效应”说明的关于事物发展状态的哲理是( )①事物变化发展的实质是引起质变的量变②事物的质变是由渐进的量变引起的③事物的质变就发生在无形的量变之中④事物的不显著的量变可以向质变转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英国剑桥大学做题为《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的演讲时指出:“我之所以强调用发展的眼光看中国,就是因为世界在变,中国也在变。
”这是对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发展的肯定,其中包含的深刻哲理是( )①认识对象在变化发展,不能囿于静止的观点而无视其变化②认识对象的改变,必然引起人们认识的改变③看问题观点的改变,是认识结论变化的前提和基础④看问题观点的不同,会导致对客观事物判断的差异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10.医学研究表明,大多数成年人的身体健康与其血液PH值有关,如下图所示( )人体血流PH值与健康的关系A.PH值在7.35和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B.PH值在6.8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量变C.PH值在6.8和7.45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D.PH值在7.35和7.8间的任何变动均属于质变11.2011年5月20日,国资委在福建厦门召开了部分城市处理国有企业改革有关问题工作座谈会。
与会代表围绕国有企业改革有关问题,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并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国有企业改革通过多次试验、反复比较,经历放权让利、承包制和股份制改造等阶段,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巩固了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材料蕴含的哲理有( )①事物的发展要经历量的积累过程②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③对社会关系的变革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④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要从根本上改变旧的生产关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12.与“嫦娥一号”相比,“嫦娥二号”直接进入绕月轨道,奔月时间也缩短为112小时,飞行的高度也由嫦娥一号的200公里变为100公里,距月球更近。
这表明( )A.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B.旧事物的质变就是新事物C.事物的任何变化都是根本性质的变化D.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13.“一时之强弱在于力,千古之胜负在于理。
”这句话蕴涵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永远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B.新事物符合客观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孤立的事物是不存在的二、非选择题14.(2010·广东高考)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咖啡”、“芭蕾”、“沙发”等一些外来语已被汉语成功吸纳。
近些年来,“OK”、“拜拜”、“雷人”、“粉丝”、“介素虾米东东”等用语渐趋流行。
对于外来语、网络语、中英文混用语,有人认为这是使用者个人的自由,不会对社会造成危害,无须干涉;有人则认为这是语言使用的游戏化,粗鄙化,是对汉语规范性、纯洁性的侵蚀和亵渎,必须取缔;也有人认为需要具体分析它们是否符合汉语发展的内在规律,再决定取舍。
结合材料,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5.一般地说,企业的发展都要经历一个从“起始期”、“成长期”到“成熟期”、“衰败期”的生命周期,其发展轨道被称为“第一曲线”。
为了实现持续发展,避免衰败,企业需要在高峰到来之前,开辟一条新道路,这条道路发展的轨迹被称为“第二曲线”。
从唯物辩证法角度,谈谈“第二曲线”的开辟和发展给我们的启示。
答案与解析1.【解析】事物发展的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这要求我们必须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而不能用一成不变的观点看问题,B正确。
A、D不符合题意,C表述错误。
【答案】 B2.【解析】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关系,主要考查学生识记知识、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题干信息“直角,圆;稍变一点,椭圆;再变,抛物线”,这体现了量变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结果,③④与题意吻合;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是前进的,①表述不准确;②观点正确,但与题意不符。
【答案】 D3.【解析】漫画揭示的是想问题、办事情死板僵化的错误作法,启示我们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灵活多变地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①③符合题意,②④与题意无关。
【答案】 D4.【解析】韩非的话体现了发展的观点,A项与之一致。
B是静止的现点,C是唯心主义观点,D是对立统一的观点。
【答案】 A5.【解析】不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而不是急于求成,是因为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会引起质变,C正确。
A、B、D皆与题意不符。
【答案】 C6.【解析】信念是实现理想的促进力量,不是决定力量。
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引起质变,质变不等于发展。
排除②④;①③正确且符合题意。
【答案】 C7.【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发展观点、矛盾观点的理解、运用能力。
补碘不搞“一刀切”,市民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调节摄碘量,③正确;碘是人体必需的元素,但“一刀切”补碘会使有些人摄碘过量,①②符合题意。
④与题意不符。
【答案】 A8.【解析】本题考查发展的实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是质变而不是量变,故①排除;事物的量变由事物内部矛盾所引起,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逐渐的和缓慢的发展变化,而不是无形的,故③排除。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所以②④正确揭示了质变和量变之间的关系。
【答案】 C9.【解析】本题考查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注意本题设问的是引号中的哲理,故温家宝总理的话是强调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故①④正确,②表达过于绝对,③说法错误。
【答案】 B10.【解析】本题考查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
根据图表的内容,实际上它将人的健康分为几种性质不同的状态,分别是健康、非健康、死亡三种,然后PH值在这些状态之间的变化都是量变,因为事物的性质没有变。
而从健康到非健康,从非健康到死亡这些变化才是事物的质变,所以根据此我们判断上述说明只有A是正确的。
【答案】 A11.【解析】本题主要立足于发展和实践的相关知识。
从能力上看,着重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
多次试验、反复比较体现了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的道理。
经历放权让利、承包制和股份制改造等阶段体现了发展要经历量的积累过程的道理。
改造自然的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并非都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旧的生产关系,所以③④说法错误。
【答案】 A12.【解析】A、B、C三项说法错误,D项正确且符合题意。
【答案】 D13.【解析】力是指力量,理是指道理、规律,所以选B项。
A、C、D三项与题干不符。
【答案】 B14.【解析】本题考查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相关知识,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的具体内容,然后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答案】①发展具有普遍性。
汉语也是不断发展的。
②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新陈代谢是汉语发展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
③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符合汉语自身发展规律的新的语言要素,具有强大生命力。
④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汉语在其发展中总要经历一个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的争议也表明对新生事物也有一个认识过程。
⑤做好量变准备,促进事物的质变。
要积极积累、吸收符合语言发展内在规律的新元素,为促进汉语进一步的发展做好准备。
15.【解析】本题的知识指向是“唯物辩证法”,考生首先要回顾唯物辩证法有哪些主要观点,“第二曲线”的开辟与发展体现了哪些观点,然后结合材料分析这些观点是如何体现的。
在企业发展的高峰期,就预测到企业的危机,这体现了坚持发展的观点;积极开辟“第二曲线”体现了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体现了促进质变;从图中的“第二曲线”发展轨迹来看,“第二曲线”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也经历了曲折,这体现了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答案】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科学地预见企业发展趋势,居安思危,认识到“第二曲线”代表企业发展的方向和长远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