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植被
- 格式:pptx
- 大小:2.47 MB
- 文档页数:33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三十三)综合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下图是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化壳深度变化示意图。
(1)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____、腐殖质层、____、淀积层、____和基岩。
(2)图中B和C纬度地带比较,有机质含量较高的是____(填字母),主要是因为____作用缓慢。
(3)D处植被类型是热带荒漠,其叶面积缩小或退化,呈鳞片状或为刺,以减少____,且大多有发达的____,以便从土壤深处或广大面积的土壤中吸取水分。
答案:(1) 有机层淋溶层母质层(2) B 微生物分解(3) 蒸腾根系解析:本大题以不同气候条件下风化壳深度变化示意图为材料,涉及土壤剖面层、影响土壤的因素、气候对植被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掌握课本知识的能力和综合思维的地理素养。
(1)一个发育成熟的土壤剖面一般具有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和基岩,分别对应图中6-1的图例。
(2)B纬度相对于C纬度,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较弱,因此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较高。
(3)D处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典型植被类型是热带荒漠,其叶面积缩小或退化,呈鳞片状或为刺,以减少蒸腾,且大多由发达的根系,以便从土壤深处或广大面积的土壤中吸取水分。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盐碱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使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
研究人员选择甲地(沟地)、乙地(淤地坝)、丙地(台地)进行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盐碱化的研究。
研究发现,丙地的黄土洼受盐碱化威胁程度最小,甲地受盐碱化威胁程度最大。
下表为三种沟道土地测定的土壤颗粒组成统计表。
下图为三种沟道土地0~100厘米土壤含水量分布示意图。
(1)归纳该地土壤颗粒构成特征,并分析该地土壤砂粒比重、粉粒比重和土壤含水量的关系。
(2)结合上图,分析甲地土地盐碱化程度高的原因。
(3)简述当地为防治沟道土地盐碱化应采取的措施。
第一节 植被一、植被与环境1.植被的概念:自然界□01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2.分类(1)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森林、草原、□02荒漠等。
(2)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经济林、□03人工草场等。
3.植被与环境的关系(1)改造环境:植被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04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
(2)植被的垂直结构形成:不同种类的植物群体通过争夺□05阳光的生存竞争。
影响因素:气温越□06高、降水越□07多的地区,植被高度越大,植物种的数量越□08多,垂直结构越□09丰富。
4.植物的适应性:天然植被具有□10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1.判断正误。
(1)荒漠不属于植被类型。
(×)(2)植被只能适应环境,不能改造环境。
(×) 2.影响植被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为( ) A .地形 B .气候 C .土壤 D .水源 答案 B解析 气候是影响植被垂直结构的主要因素。
3.仙人掌适应什么样的自然环境?提示干旱的自然环境。
二、森林1.分布:森林主要分布在热带和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2.类型、分布及特点1.判断正误。
(1)水热充足的地区,藤本植物、附生植物数量多。
(√)(2)常绿阔叶林秋冬季不落叶。
(×)2.亚欧大陆北部的植被主要为( )A.亚寒带针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阔叶林D.热带雨林答案 A解析亚欧大陆北部主要是亚寒带,主要的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
3.说出我国分布范围最广的两种森林。
提示常绿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
三、草原与荒漠1.形成(1)草原:在热带和温带,当□01水分条件不能满足森林生长时,便出现以草本为主的植被,即草原。
(2)荒漠:在水分更少的□02干旱地区,形成荒漠植被。
2.草原(1)热带草原:分布在□03热带雨林带的南北两侧,□04湿季草原葱绿,干季草类□05枯黄。
(2)温带草原:草原□06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低。
3.荒漠荒漠植被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07干旱的形态和结构。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册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知识点考点提炼汇总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第一节植被一、植被与环境1.植被含义: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称为植被。
天然植被包括森林、草原、荒漠等。
人工植被包括经济林、人工草场等。
2.植被分类:天然植被和人工植被。
3.与环境的关系:植物生长过程中,改造其生长的土壤、水分等环境条件。
稳定植被形成分层明显的垂直结构。
天然植被按类型有规律地分布,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二、森林1.热带雨林:分布于热带雨林气候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
全年旺盛生长,植物种类丰富,垂直结构复杂,常见茎花、板根等现象。
2.常绿阔叶林:分布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森林常绿,乔木多革质叶片,花期多集中在春末夏初,垂直结构较简单。
3.落叶阔叶林(夏绿林):分布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的纬度较低的地区。
乔木叶片宽阔、春季发叶,秋冬季落叶。
4.亚寒带针叶林:分布于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亚寒带地区。
针叶林以松、杉类植物为主,叶片为针状,以抗寒抗旱。
5.红树林: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淤泥深厚的潮间带,多见于海湾或河口地区。
具有很强再生能力的呼吸根,种子可“胎生”,发育可排盐分的腺体。
三、草原与荒漠1.草原:分布于热带雨林一带的南北两侧。
具有支柱根和板状根,湿季生长旺盛,草原葱绿;干季草类枯黄。
温带草原夏绿冬枯,植被高度较热带草原低。
2.荒漠:分布于气候干旱地区,以旱生的灌木为主,具有忍耐长期干旱的形态和结构。
植被生长所需的条件包括阳光、空气、水分、营养和适宜的温度等。
同时,植物的生长也会对环境产生影响,例如植物根系的生长和腐败会影响土壤的结构和组成,植物可以保持水土,调节气候,改变植物种类也会造成生物种类的改变。
不同的植被依赖于特定的环境,并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
如果植被离开了适合其生长的环境,可能会导致不良后果,例如不结实、生长不良甚至死亡。
天然植被按类型有规律的分布,如表格所示。
5.1植被考点基础练考点一植被与环境1.读森林中的成层现象图,图中植被喜光程度由强到弱的顺序是()A.甲→乙→丙→丁B.甲→丁→丙→乙C.乙→丙→丁→甲D.丙→乙→甲→丁【答案】1.B【解析】森林中成层分布的植被,树冠或枝叶的位置越高,接收的阳光越充足,喜光性越强;枝叶或树冠的位置越低,由于上层树木枝叶的遮光作用,接收的阳光较少,喜光性越差。
图中树木枝叶的高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甲→丁→丙→乙,故喜光程度由强到弱的顺序是甲→丁→丙→乙。
故选B。
祁连圆柏是“随遇而安的树种”,是青藏高原名副其实的常青树,广泛分布于海拔2600~4300m的阳坡、半阳坡地带。
祁连圆柏树干笔直或略扭,叶子为刺叶或鳞叶,根系发达。
但在柴达木盆地,很多祁连圆柏都呈孤岛状态分布,它们的周边被荒漠包围。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祁连圆柏的生长习性为()A.喜热 B.喜湿 C.耐盐碱D.耐寒旱、耐贫瘠3.柴达木盆地中很多祁连圆柏呈孤岛状态分布且周边被荒漠包围,说明了()A.植被破坏严重 B.气候干旱,降水少 C.祁连圆柏存在时间长D.人类保护【答案】2.D3.C【解析】2.根据材料“祁连圆柏是‘随遇而安的树种’,是青藏高原名副其实的常青树,广泛分布于海拔2600~4300m的阳坡、半阳坡地带”可判断:祁连圆柏的生长习性为耐寒旱、耐贫瘠,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3.根据材料“在柴达木盆地,很多祁连圆柏都呈孤岛状态分布,它们的周边被荒漠包围”可充分说明,它们在柴达木盆地荒漠化开始之前就已经存在了,所以祁连圆柏存在时间长,C正确。
植被破坏严重,气候干旱,降水少,人类保护,不会导致祁连圆柏呈孤岛状态,ABD 错误。
故选C。
考点二森林4.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地区主要植被分别是()A.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C.常绿硬叶林、落叶阔叶林D.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答案】4.D【详解】华北平原为温带季风气候区,主要植被为落叶阔叶林。
第一节植被[学习目标] 1.结合实例,能够说明植被与自然环境是相互影响的。
(综合思维)2.根据不同类型的植被景观图,能够说出世界上的主要植被类型名称,并能描述植被的特点及分布区域。
(地理实践力)3.从自然要素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植被类型差异的原因。
(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目标一植被与环境1.植被的概念自然界______生长的各种______的整体,称为植被。
2.植被的分类(1)天然植被:天然形成的植被,如______、草原、荒漠等。
(2)人工植被:人工栽培和经营管理的植被,如________、人工草场等。
3.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影响因素具体表现热量热量决定了植物的种类、生长速度、生长量,不同的热量带,植被类型不同,如: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林→温带落叶阔叶林→亚寒带针叶林→苔原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的地方,植被高度越______,植物种的数量越多,垂直结构越______水分①同一纬度,从沿海向内陆,降水逐渐______,形成了森林、草原、荒漠等不同的植被景观;②同一地点,降水多的年份,树木年轮宽光照①植物通过争夺阳光,占据一定的,形成分层明显的________结构;②影响喜光、喜阴植物的生长,喜光植物向阳一侧生长好风向长时间风吹使迎风面树枝受到损伤,背风面树枝不断生长,形成旗形树冠地形①山地阳坡和阴坡植被不同,一般情况下,马尾松生长在阳坡,而冷杉生长在阴坡。
②海拔不同,水热组合不同,因此在山区,不同海拔的植被不同。
③受地形的阻挡,山脉两侧植被截然不同,如安第斯山脉南部大陆西侧为迎风坡,降水多,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东侧为背风坡,降水少,形成温带草原和荒漠;天山北坡有森林,南坡则没有土壤土壤肥力、水分含量、特性等影响植被生长,如茶树耐酸怕碱,喜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4.植被可以指示自然环境特征(1)指示环境的干湿状况植物类型叶特征根特征指示环境原因水生植物柔嫩硕大不发达水生环境水分充足旱生植物变成细刺发达干旱环境水分不足(2)指示土壤性质:铁芒萁的生长反映红壤等酸性土壤环境,碱蓬的生长反映盐碱性的土壤环境。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二十)综合题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棕壤是发育于暖温带湿润气候区落叶林下的土壤,其土层呈鲜棕色,有机质含量高。
在我国主要分布于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等地区,所处地形主要为低山丘陵,成土母质多为花岗岩、片麻若及页岩的风化产物。
亚马孙平原的热带雨林地区的土壤为砖红壤,有机质含量非常低,呈酸性、黏重。
早期欧洲殖民者在巴西亚马孙河流域发现,当地印第安人在一种与自然土壤迥异的黑色土壤上耕作。
据研究,这种黑色土壤是人工土壤,主要成分是生物炭(让木材、稻草或者农作物废弃物在缺氧的环境下燃烧,得到的物质就是生物炭)。
下图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
(1)说出棕壤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
(2)据图分析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土壤贫瘠的原因。
(3)简述当地印第安人用生物炭改良土壤的作用。
答案:(1)气候、植被(温带落叶林)、地形、成土母质(岩石)等。
(2)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枯枝落叶等有机质分解快,养分积累少;土壤淋溶作用强烈,养分大量流失,地表径流也带走部分养分;雨林植被高大茂密,养分循环旺盛,大部分养分储存在植物体内,土壤养分少。
(3)生物炭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增加土壤的透气、透水性,降低黏重,改变土壤的颜色。
解析:本题以区域土壤差异为背景,涉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热带雨林的脆弱性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材料,运用地理知识迁移分析问题的能力。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的特征,六大自然要素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
从材料提取关键信息:暖温带湿润气候区、落叶林、地形、花岗岩等,从而可知影响因素为气候、植被、地形、岩石。
(2)亚马孙热带雨林处于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区;读图,从圆圈的大小看,生物的养分高,土壤养分小;从箭头指向看,土壤的养分很少积累和补充,再加上气候高温多雨,雨水和地表径流带走养分,所以土壤贫瘠。
(3)砖红壤呈酸性、黏重,而生物炭黑色、呈碱性,疏松多孔,能提升土壤肥力,改变土壤质地,增加透气,透水性,改变土壤的颜色等。
2023人教版带答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五章植被与土壤(二十三)综合题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下图示意土壤侵蚀强度与坡度的关系。
(1)据图说明土壤侵蚀强度与坡度的关系。
(2)针对缓坡(坡度在24°及以下)地带土壤侵蚀特点,提出减少水土流失的可行性措施。
答案:(1)缓坡(坡度在24°及以下)地带,土壤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陡坡(坡度在24°以上)地带,土壤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
(2)修建梯田、护坡、排水等工程;营造薪炭林,开发小水电,利用新能源,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保护森林资源;调整农业结构,鼓励多种经营,发展生态农业。
解析:本题考查土壤侵蚀强度与坡度的关系及减少水土流失的可行性措施等知识点。
注重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及提取信息的能力。
(1)读图,将坡度分为缓坡和陡坡,分别观察不同坡度的土壤侵蚀变化情况。
缓坡(坡度在24°及以下)地带,土壤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大;陡坡(坡度在24°以上)地带,土壤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
坡度大,受雨面积小,虽然流速大,但径流量很小,因而侵蚀程度低。
(2)可采取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护坡工程,减少坡面径流量,减缓径流速度,提高土壤吸水能力和坡面抗冲能力,并尽可能抬高侵蚀基准面。
生物措施,强化造林治理,如保护森林。
处理好生态效益与社会经济效益的关系,改善居民的能源结构,营造薪炭林,开发小水电,利用新能源,解决农村生活能源问题。
调整农业结构,减轻对土地的破坏。
加强预防监督职能的发挥,依法防治水土流失。
小提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包括:①工程措施:固沟、保塬、护坡。
②农业技术措施:轮作套种、地膜及喷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等。
③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以恢复地表植被,大力植树造林等。
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不同季节的水热差异导致木本植物径向生长速度呈现季节差异。
气温、水分等环境条件较好的季节,植物生长快,形成的木质部较稀疏,颜色较浅;反之则木质部较密,颜色较深,树木随季节交替形成一圈圈深浅交替的年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