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现代逻辑观点看墨家对逻辑的用与论
- 格式:pdf
- 大小:62.63 KB
- 文档页数:1
作者: 杨武金
作者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100872
出版物刊名: 职大学报
页码: 7-11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期
主题词: 逻辑;推理;有效推理;论证;真
摘要:墨家称推理或论证为"说"。
"以说出故",是讲推理论证的目的是要将理由或原因揭示出来,推理为论证服务,逻辑为哲学服务(揭示事物存在的原因主要属于哲学的范畴)。
前提(故)和结论(辞)之间具有"所得而后成"、"有之必然"的"必然地得出"的关系。
推理的有效性是指当前提真时结论不可能为假,即当前提真时结论必然为真。
推理的有效性也就是推理的形式有效性,即正确的推理必须是在结构上合乎逻辑的。
墨家将推理论证的有效性称为"效",正确的推理为"中效",不正确的推理为"不中效"。
然而,墨家逻辑中的有效推理不尽针对形式演绎,而且针对归纳和类比。
墨家将可靠的推理也归于有效推理,有效推理的概念进而也变得更加广泛。
浅谈墨子的教育内容及现代意义一墨子教育的内容 (一) 道德教育任何一个流派能够在历史上占据一席之地都有其独特之处。
在先前诸多思想流派中,墨家之所能够独树一帜,主要在于墨家提出了一种新的政治主张——兼爱。
墨子的“兼爱”思想完全否定了儒家的“爱”,提出“视人身若其身,视人家若其家,视人国若其国”,通过“兼爱”,使“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辱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的社会状态。
他“爱”的对象是所有人,一切人也都相爱,他希望用伦理道德来约束人们,从而消除社会矛盾,安定社会生活。
除“兼爱”外,墨子还提倡“义”。
《墨子·贵义》指出;“万事莫贵于义”。
《淮南子·泰族训》记载了墨子对学生进行“义”的教育的丰硕成果:“墨子服役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
”(二)节用教育墨子出身低微,自苦为极,一生节俭,反对浪费。
在《墨子》一书中多次强调这样一个衡量衣食住行是否恰当的标准:“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圣王弗为。
”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指》中谈到墨子时说:“强本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费也。
”他认同的节俭原则就是民用和民利,即有利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这一原则是以“兼相爱,交相利”为出发点的,体现出他的博爱和献身精神,如果统治者能够从满足老百姓的需求,保障其根本利益这一角度出发,减少于民不利的开支,那么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国家就会繁荣富强。
(三)思辨教育这方面主要包括思维方式、形式逻辑以及辩论技巧的教育。
要宣扬自己的学说思想,要“上说下教”就需要去辩论,驳倒他们。
墨子认为人的认识和言论是否正确有三个衡量标准,即“三表法”。
《墨子·非命上》说:“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墨子提倡理论的准确性,这为墨家学派在中国古代史上形成系统的形式逻辑体系奠定了基础。
论墨家思想的现代价值墨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中的“显学”,《墨子》一书是中国思想百花园中的奇葩。
墨子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周天子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各诸侯国之间攻城略地,明争暗夺,展开了旷目持久的兼并与反兼并战争。
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迅速的变更和代谢中,正是“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
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也是我国社会结构大调整的时期。
在新旧社会秩序交替的时代里,到处充满着大国攻小国、大家篡小家、强凌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的不合理现象。
弱肉强食盛行杀伐之风。
一方面是当权者的腐败奢侈,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玉衣锦帛,雕车画舟,一方面是广大平民百姓的深重苦难,他们“饥不得食,寒不得衣,劳不得息”,过着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
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墨子作为一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国际”和平主义的倡导者,亲眼目睹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从超阶级的人道主义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为广大平民利益而着想的解决社会危机的方针和措施,发出了响彻千古的“悲天悯人的呼号”。
这些呼号代表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肺腑之声,表现了一位伟大智者的崇高心灵,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绵延不绝的源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着真理和理想而不懈地奋斗和努力。
墨子的精神和思想,直到今日读来,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和启迪力量。
一、强本节用——墨学与现代经济发展司马谈《论六家要旨》指出,墨学“强本节用”的思想,是“人给家足之道”,是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孙中原先生说,这用是千古之真理,应用到现代,也很有针对性,。
墨家的经济思想可以简单概括为四个字“强本节用”,“强本”就是强调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客观必要性,人们为了生存,不能懒散,必须勤劳耕织,以生产充足的衣食之财,否则就会面临生存的危机和灭种的威胁。
《墨子·七患》篇说,“凡五谷者,民之所仰也,君之所以以养也,故民无仰,则君无养,民无食,则不可事”,可见,生产是百姓与君王生命之所系,是国家多项事业发展之根本,只有大力发展生产,百姓才能无患,国家的政治凝聚力、军事与国防实力、外交影响力才能得以壮大,才能“国泰民安”,“强本”墨家基本的经济生产观。
墨家的论证理论探讨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战争频发,社会动荡不安,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诸子百家各抒己见以应对严重的社会问题。
由于诸家代表阶层不同,其观点也各异。
为了维护自家立场,反驳他家主张,先秦诸子展开了激烈争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尤为关键的是,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派创造性地提出了我国第一个系统论证理论,成为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理性根基。
何谓论证墨家论证理论框架主要阐述于《墨经》中,它包括《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和《小取》六篇,其中,《小取》是墨家论证理论的总纲,而《经说上》和《经说下》是对《经上》和《经下》中所提主张的解释说明。
论证有零主体论证、单主体论证和多主体论证之分。
严格来讲,只有建立在多主体互动基础上的论证才称为论辩,但有时论证理论家把只考虑到反驳(如图尔敏的论证概念)或论辩性外层(如约翰逊的论证概念)的论证也称为论辩。
墨家论证概念主要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但兼顾了多主体互动情形。
墨家自号《墨经》为《辩经》,后人也称其为《墨辩》。
墨家论证理论的核心概念是“辩”,有关论证的各种主张主要围绕“辩”展开。
“辩”在古代有两层含义:一为“认识之辩”,即区别、分辨;二为“言语之辩”,即辩论、论辩。
后期墨家学者在《墨经》中首次给出了“辩”的界说:首先,“辩”就是“争彼”,即人们对于某个具体事物,由于认识分歧而进行论辩;其次,论辩对象不能是两种不同事物,只能是同一个特定事物,否则就无法辩争;再次,论辩双方对同一对象的主张必须相互冲突,这样才能引起争辩,分出胜负;最后,论辩必分胜负,没有胜负则不是论辩,而判定胜负的标准是论辩者所持的主张是否恰当和正确。
在墨家看来,所谓“辩”就是论辩双方围绕某个事物展开论争,以形成对事物的正确主张,并以这种主张的支持者和反对者的胜负为终结的一种言语行为活动。
作为两个具体主体之间的直接对话,“辩”开始于意见分歧,展开于因意见分歧所进行的具体论辩,结束于意见分歧的消除。
论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
墨家思想较为接近当今社会价值观。
相对于儒家的君臣父子、道家的修仙问道之流,墨家提倡的"兼爱"更符合现代人的价值观。
不受血缘宗法制度束缚,使"爱"兼及一切人。
近两百年西方一直压倒东方。
作为东方的主体,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思想,一个体系来抵抗西方,但是当时的传统儒家思想无法适应科技时代,那么中国古代最讲逻辑思维,最讲科学理论的墨家就顺理成章的有了登场机会。
这就有了梁启超先生提倡的"墨学救国",让墨家自历史长河走出来,重现人间。
一、墨子所提出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强本节用等观点,比较全面地体现和阐释了人与人、国与国、国家与人民、生产与消费等方面的和谐思想,在中国的和合文化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文化渊源之一;
二、儒学、墨学相通互补是中国文化的主体结构,墨学和儒学都追求社会的和谐,希望建立起没有战争,没有争夺,不尔虞我诈而是互助友爱的社会;
三、墨子的思想有其正确性和可能性,只要力行实践,可以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
四、研究墨子思想,借鉴其学说的精华,对于人类正确认识自身、认识外界,维护世界和平,建设和谐社会,保护人类共有的地球家园,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研究《墨经》中有关逻辑推理判断的论述-逻辑学论文-哲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学界许多人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是逻辑形式和理论的不发达,似乎成为一种定论。
其实与世界其他民族相比,中国逻辑思想的起源是很早的。
在先秦就有一批专门研究说理和论证的逻辑思想家,也可称为语言哲学家。
主要有被称为名家的惠施、公孙龙以及后期墨家。
关于论辩的宗旨和原则,以及形式逻辑的概念(名)判断(辞)推理的理论和一些逻辑思维规律已经提出来了,可惜这些理论在中国以后的哲学发展中没有进一步完善和体系化,像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和古印度佛教的因明学,这就使人感到中国没有逻辑思想,或逻辑思想的特别不发达。
实际上后期墨家的哲学和逻辑思想及取得的成就是十分了不起的,故一些学者认为有古希腊、古印度、古中国三大传统逻辑之说.亚细亚的中国古代比起古典的希腊古代各有自己的发展前途,墨家的逻辑在墨子时代是有局限的,但后期墨家有了很大发展。
现以《墨子》中的《经上》《经说上》《经下》《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被称为墨辩的文本为依据试分析一下后期墨家的逻辑思想。
一、关于辩说的宗旨和原则中国传统的逻辑思想诞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的中。
儒家也十分重视名的问题,孔子就有正名的学说。
孟子以好辩闻名。
荀子作《正名》,其实讲的也是儒家的逻辑思想。
他提出制名以指实,制名之枢要的学说,故知者为之分别制名以指实,上以明贵贱,下以辨同异。
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辩。
不动乎众人之非誉,不治观者之耳目,不赂贵者之权势,不利传辟者之辞,故能处道而不贰,吐而不夺,利而不流,贵公正而贱鄙争,是士君子之辩说也。
这是荀子提出的辩说的宗旨和原则。
后期墨家提出: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明同异之处,察名实之理,处利害,决嫌疑。
焉摹略万物之然,论求群言之比。
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
以类取,以类予。
有诸己不非诸人,无诸己不求诸人。
(《小取》)这是一个完整的辩说的纲领和遵守的原则。
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含五篇)第一篇: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尚贤兼爱,非攻交利,大同以容世界——浅论墨子思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现代意义墨子,名翟,战国时期鲁国人,出生在一个工匠世家,本是一个善于制造器械的能手。
后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
但他认为儒家思想所重视的周礼烦琐不容易实行,厚葬既浪费钱财又贫民害事,另立了一个与儒家不同的学派——墨家。
墨子作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由其弟子及后学记录、整理、编纂而形成的《墨子》一书集中反映了墨子和墨家思想。
《墨子》书中的《兼爱》、《天志》等篇反复提倡“兼相爱”、“交相利”。
这是墨子的主要主张。
墨子认为当时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人与人之间的争夺,使得“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乱者不得治”,成为天下的大害,而战争与掠夺的根源就在于缺失“兼爱”精神。
他说:“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必不忠惠,父子不相爱则不孝慈,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
所以墨子认为“兼爱”是为天下兴利除害的唯一办法。
墨子的“兼爱”亦为“仁”,把具有“兼爱”精神的人称为“仁人”,与孔子提倡的“仁”字面相同,但具体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异。
孔子主张的“爱人”是依照宗法制度的“亲亲”原则,对亲疏不同的人有先后轻重之分。
而墨子主张爱无差等,爱无厚薄。
“非攻”就是反对攻伐战争,它是“兼爱”思想在国与国关系上的运用。
在墨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代,诸侯割据,战乱频繁,普通百姓对此痛恶不已。
因此,墨子提出“非攻”的思想。
他指责发动侵略战争的国家都是“攻伐无罪之国”,并且批判其对被侵略国家的“燔溃其祖庙,劲杀其万民”。
残酷的战争不仅给被侵略国家带来沉重的灾难,而且对发动战争的国家也是“夺民之用,废民之利”。
最终的结局就是两败俱伤。
墨子的“非攻”也不是笼统地反对一切战争,他也区分进攻战争和防御战争,还区分“伐”与“诛”。
他的“非攻”实质上是“非战”、“和平”,这与他的“兼爱”思想是一致的,并且是“兼爱”思想的最集中地体现。
从当代逻辑见识看墨家逻辑中的无效推理1、相关定义1.1、逻辑推理能力概念关于逻辑推理能力目前还没有给出一个明确清晰的定义。
从相关概念分析,它属于思维能力。
思维一般体现在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反映。
它是人们在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在感觉经验基础上,在头脑中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从而形成的概念,并应用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来反映现实,了解和认识事物的一般性质和本质特征以及规律性联系的心理过程。
逻辑推理能力则是运用合乎形式或结构的正确推理的思维能力,许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又称之为抽象思维能力或逻辑思维能力。
1.2、实验七下位-基位概念推理4.2.1被试大学在读本科生及研究生16人,年龄(18-26岁),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均为右利手,无脑外伤及精神疾病史,之前未参加过类似实验,实验完成后获得适当报酬。
4.2.2材料同实验三,本实验仅选用了有义符及无义符的下位概念作为材料,同时有等量的填充材料,为避免被试形成习惯性反应,填充材料为主题相关材料,如”蜜蜂-蜂蜜”的关系,在箭头向右提示时,也需要判断为有关系,”铅笔-文具”关系在箭头向上提示时也需要判断为有关系。
1.3、贝叶斯推理的概念贝叶斯推理是如何不同于古典概率的计算?古典概率问题可能涉及在连续均匀的硬币里估计扔三个正面的可能性(答案是0.5 x 0.5 x 0.5 = 0.125)。
和古典概率关注于给定总体中出现某种样本的概率不同的是,Thomas,Bayes关注于从个别总体中出现抽取出给定的样本的概率,也即后验概率(O’Connor&Robertson,2004).想象一下,比如,你有一个硬币,扔了三次可能都是正面而不是反面,而一个公平的硬币降落在正面和反面的可能性是相等的。
而给定一个三次抛硬币的样本,不公平的硬币被用于产生这个结果的概率是什么?这就是所谓的后验概率,计算后验概率,首先要计算的是在两个假设下产生观察样本的概率。
然后计算这两个概率的比率,就可以确定这个样本来自不公平的硬币的概率。
论从三个层次研究墨家逻辑中国古代逻辑是世界三大逻辑源流之一,墨家逻辑则是中国古代逻辑的典型。
墨家在先秦诸子中最擅长逻辑思维和理论思维,具有逻辑思维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并且从理论上总结出大量逻辑应用方法和逻辑原理。
我认为值得从逻辑应用、应用逻辑和逻辑理论三个层次来研究墨家逻辑。
一、逻辑应用层次这个层次研究墨家学者是怎样来进行具体的推理论证的?中国人在思维层次上与西方人相比究竟有哪些一致性和特色?这种研究不但可以为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墨家逻辑的真实思想脉络,而且可以为我们进行思维训练提供典型案例和素材。
墨家学者善于逻辑思维,《墨子》各篇都是论证典范。
日本学者冈本光生教授认为《墨子·公孟》篇中包含着形式逻辑,而且认为这种形式逻辑与亚里士多德区别开来的地方是,亚里士多德逻辑是一种“名辞逻辑”,而墨家逻辑则是一种对命题逻辑的追寻。
[1] 我认为,冈本光生教授的见解是很有见地的。
不过我也认为,他所说墨家学者的“形式逻辑”实际上是一种逻辑的应用。
而且这种逻辑应用,不仅有形式逻辑的应用,还有其他类型的逻辑应用。
我们先看《公孟》篇的一段记载:“公孟子谓子墨子曰:‘君子共己以待,问焉则言,不问焉则止。
譬若钟然,扣则鸣,不扣则不鸣。
’子墨子曰:是言有三物焉,子乃今知其一耳也,又未知其所谓也。
若大人行淫暴于国家,进而谏,则谓之不逊;因左右而献谏,则谓之言议。
此君子之所以疑惑也。
若大人为政,将因国家之难,霹若机之将发也,君子之必以谏,然而大人之利。
若此者,虽不扣必鸣者也。
若大人举不义之异行,虽得大巧之经,可行于军旅之事,欲攻伐无罪之国,有之也,君得之,则必用之矣。
以广辟土地,著税伪材,出必见辱,所攻者不利,而攻者亦不利,是两不利也。
若此者,虽不扣,必鸣者也。
且子曰:‘君子共己待,问焉则言,不问焉则止,譬若钟然,扣则鸣,不扣则不鸣。
’今未有扣,子而言,是子之谓不扣而鸣邪?是子之所谓非君子邪?”这段话中的逻辑性非常强。
公孟子说,君子是“问焉则言,不问焉则止”、“扣则鸣,不扣则不鸣”这样类型的人。
墨家逻辑思想研究墨家逻辑思想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重要一派。
墨家逻辑思想在其诞生后迅速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对后来儒家、道家、法家、名家等其他学派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今天,我们将探讨墨家逻辑思想的特点和其在中国哲学史中的重要性,同时也将给出五个例子来证明这个学派的论断和思想。
墨家逻辑思想的基本特点墨家逻辑思想的核心是广义上的“名理辩证”,其中所谓的“名”,就是指事物的名称,而“理”则指事物的本质。
墨家认为,任何一个事物都是由“名”和“理”构成的,因为人类对于事物的认知,既要了解它的名称,也要深入到事物内部,掌握其本质属性。
因此,对于墨家来说,辩论是一种发掘深层次对称与矛盾的过程。
当事物存在两个或者多个矛盾的方面时,墨家就会将它们搬到一起,形成一种新的辩论——名理辩证。
墨家逻辑思想的一大特点是,强调实践和实证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理论研究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吸取实践的经验教训,以丰富理论思考。
例如,墨子曾经说过,只有通过实验和验证,才能够证实一个人的理论观点是否正确。
他提出了多项实验,如判断日出与日落、甄别声音。
墨家倡导实践的思维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墨家逻辑思想还突出了“以一为知,以类相推”的思想。
这是一种将具体事物同类别的事物相比较的方法,用以推广某一个知识点。
这种方法也称作“类比”,是人类思维过程中的基本规律之一。
墨家认为,通过比较同品类的不同事物,我们就能够更加科学、全面地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属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思维的能力。
此外,墨家逻辑思想还强调了实用性和实效性。
墨家的学说主张从实际出发,追求一种质朴、朴素、实用的理论。
他们在理论研究的同时,也注重实际的应用,并且这种应用必须符合道德的准则。
对于墨家而言,学问必须与生活相结合,必须在生活中得到贯彻和发扬。
例子一:名实相生墨家辩论方法的核心是“名理辩证”。
名理辩证的方法不仅是墨家哲学思想的要点,而且也是墨家哲学发展过程中的一大创新。
矛盾律,归谬法和归谬类比——论墨
家逻辑及其影响
墨家逻辑是古代思想家墨子所提出的一个分析思维方式,它所提出的“八法”,包括“矛盾律、归谬法、缺憾法、多言法、有损法、喻义法、谓义法和归谬类比”,以及其相应的“八论”,被认为是中国传统辩证法的发源地,在中国古代曾经流行数百年,对中国古代的学问、文学、哲学等有着深刻的影响。
首先,墨家逻辑视“矛盾律”为思维分析的核心,把所有现象归结为可以矛盾
两端的基本观念,通过辩证分析解决矛盾,并且通过使用“归谬法”和“归谬类比”,可以得出更为深刻的见解;
其次,墨家逻辑的“缺憾法、多言法、有损法、喻义法、谓义法”等思维方法,也是墨子所设计的一个系统,可以帮助思想家从多个角度阐述一个问题。
今天,墨家逻辑仍然是高校和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被认为具有重要
的实践意义。
高校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训练,一般都基于墨家逻辑,如分析问题、辨证分析等,让学生学会用墨家方法和语言来提出和解决问题,磨练思维能力,发掘思考深度。
整体而言,墨家逻辑的“八法”和“八论”的影响已经被学术界广泛认可,作
为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具有许多重要的哲学意义,应当被高校和高等教育系统所坚持,为学生提供充沛的智力资源,实现智力教育的卓越发展。
墨家的语言逻辑思想探究墨家是中国古代传统思想中的一支重要派别。
始于墨子(公元前480-公元前390),具有独特的语言逻辑思想。
墨家对于语言逻辑思想的追求不仅体现在墨子的著作中,也可以在其弟子和后继者的著作中找到。
本文将从墨家语言逻辑思想的概念、特点和例子方面进行探究。
一、墨家语言逻辑思想的概念墨家对于语言逻辑思想的追求体现在他们对于语言和言辞的关注上,义理语言是墨家思想的核心。
在墨子看来,言辞的功能不仅在于传递信息,更重要的作用是阐述道德原则,表达正确的评价。
墨家的语言逻辑思想强调用言语去规范行为,增强人的信仰。
而且,墨家强调言语应该简洁,言多必失,这是与语用学和现代逻辑存在共性。
二、墨家语言逻辑思想的特点1、统一的规范语言墨家强调所有的言语应该符合一个共同的规范,这可以避免不同人之间言辞上的误会。
墨家对于语言的要求体现了一种对于世界价值共标准的追求,并且墨家最初的义理性质是以刚健的语言逻辑为基础的统一规范,墨家思想中的“宜”、“不宜”都是以一个标准的共同的“宜”、“不宜”来论证。
2、言语应该化繁为简墨子认为,言辞要简洁,不能太繁琐冗长。
在墨家的历史中,有很多墨家学者和思想家都强调过这一点。
他们认为,一句话简洁明了,可以更容易传达它所想要传达的信息,并且不容易被别人误解。
事出有因,语出有序,故意讲多,必然会讲错,一切以信义合乎为首。
3、言辞应该准确无误墨家对言辞的要求不仅是简洁,还应该准确无误。
言语的准确性是墨家语言逻辑思想的一大特点,墨子常常从类比、假定、演绎等方面论证,通过一系列的推论和举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进而发掘出其中的内在逻辑。
他们认为,一个准确的言辞可以准确地到达读者的心灵,不容易被别人误解。
4、推崇实证的用语墨家思想中十分强调实证内容的使用。
他们认为要用实证的语言来讲述,不要用那些没有根据的、不可靠的言辞来胡说八道。
实证是墨家学说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此观念尤以墨子所创立的墨家理学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墨家思想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哲学思想流派,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主要强调兼爱和非攻的原则。
墨家思想的现代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墨家思想提出了兼爱原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友爱和互助。
在当今社会,面对各种社会问题和冲突,墨家思想主张以和平、互助和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现代社会普遍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公、社会阶层分化、种族和宗教矛盾等问题,如果能够秉持墨家思想的兼爱理念,促进社会各个群体之间的平等和谐相处,就能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其次,墨家思想强调非攻原则,反对战争和暴力,主张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
墨子认为,战争只会带来伤害、破坏和混乱,而不会解决问题。
这一观点对于当今世界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国际关系的日益紧张和各种冲突的频发,墨家思想提供了一种和平发展和解决问题的新思路。
墨子的建议是通过互助、仁爱和理性的沟通,实现和平共处,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加稳定和谐的局面。
墨家思想的第三个现代意义是推崇实用主义和实践导向。
墨子主张实事求是,注重实际问题的解决。
他强调行动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这一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往往容易迷失于各种理论和抽象的思考,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
墨家思想提醒人们,只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而言之,墨家思想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墨子提出的兼爱和非攻原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友爱和和平相处。
他还提倡实用主义和实践导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追求实际问题的解决。
墨家思想还具有全球化的视野和价值观念,推崇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命运。
这些思想对于解决当今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运用。
墨子在哲学方面的思想① 认识论墨子的哲学建树,以认识论和逻辑学最为突出,其贡献是先秦其余诸子所没法比较的。
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贡献是在认识论方面。
他以耳目之实的直接感觉经验为认识的独一根源,他认为,判断事物的有与无,不可以凭个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为依照。
墨子从这一朴实唯心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查验认识真伪的标准,即三表: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 (发 )认为刑政,观此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墨子把事、实、利综合起来,以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社会成效为准绳,努力清除个人的主观偏见。
在名实关系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题,主张以实正名,货真价实。
墨子重申感觉经验的真切性的认识论也有很大的限制性,他曾以有人尝见鬼神之物,闻鬼神之声为原因,得出鬼神之有的结论。
但墨子并无忽略理性认识的作用。
墨子认为,人的知识根源可分为三个方面,即闻知、说知和亲知。
他把闻知又分为听说和亲闻二种,但不论是听说或亲闻,在墨子看来都不该该是简单地接受,而一定消化并举一反三,使之成为自己的知识。
所以,他重申要循所闻而得其义,即在听闻、1 / 4蒙受以后,加以考虑、观察,以他人的知识作为基础,从而继承和弘扬。
墨子所说的说知,包括有推论、观察的意思,指由推论而获得的知识。
他特别重申闻所不知若已知,则两知之,即由已知的知识去推知未知的知识。
如已知火是热的,推知全部的火都是热的;圆可用圆规画出,推知全部的圆都可用圆规胸怀。
因而可知,墨子的闻知和说知不是悲观简单地蒙受,而是蕴涵着踊跃的进步精神。
除闻知和说知外,墨子特别重视亲知,这也是墨子与先秦其他诸子的一个重要不一样之处。
墨子所说的亲知,乃是自己亲历所获得的知识。
他把亲知的过程分为虑、接、明三个步骤。
虑是人的认识能力争知的状态,即生心动念之始,以心趣境,有所求索。
但只是思虑却未必能获得知识,比如张眼睨视外物,未必能认识到外物的真象。
因此要接知,让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去与外物相接触,以感知外物的外面性质和形状。
墨家哲学的特征及其对当代的现实意义【摘要】墨家哲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注重实用主义和道德实践。
该哲学特征包括强调以利益为主导的实践方法和推崇爱和平、公平正义的理念。
墨家哲学对当代社会仍有启示,提倡减少浪费、关心他人利益,以及追求和平共处。
在个体层面,墨家哲学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责任感。
墨家哲学的现实意义在于引导人们追求和谐共存以及建立道德准则。
展望未来,墨家哲学可以继续为当代社会提供实用的道德指导。
墨家哲学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墨家哲学、背景、重要性、特征、理念、实践方法、当代社会、启示、个体意义、现实意义、未来应用、社会重要性。
1. 引言1.1 介绍墨家哲学的背景墨家哲学起源于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始创于墨子。
墨子,字翟翳,又称墨翟,是中国古代着名的思想家、文学家,被誉为“墨家之君”。
墨子为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等理念,被后人称为“墨家四端”。
墨子在他的《墨子》一书中,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提出了反对阶级剥削、主张爱与和平的观点,对当时诸侯战国的乱世状况提出了自己独特的看法。
墨家哲学主张“兼爱”、“非攻”,倡导对所有生命都有平等的爱和关怀,反对战争和暴力,强调利他主义和道德修养。
墨家哲学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为当时社会带来了一种道德伦理的引导,对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当代社会,墨家哲学的思想仍具有启示意义,对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睦关系有着积极的影响。
1.2 阐述墨家哲学的重要性墨家哲学的重要性在于其对当代社会和个体的启示和影响。
墨家哲学以“兼爱”、“非攻”、“尚同”等原则为核心,强调爱、和平、公平和理性。
这些理念不仅在古代中国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当代社会,随着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发展,墨家的“兼爱”思想提倡更多的包容和理解,有助于构建和平、友善的社会关系。
从现代逻辑观点看墨家对逻辑的用与论
摘要:作为世界三大逻辑源流之一的中国的墨家逻辑,既与西方逻辑存在相通之处,又有自己的特点。
中国古代的墨家学派在论证其兼爱学说的过程中,应用了前提不必真实的推论,这与西方关于推理的前提不必为真的思想如出一辙,但墨家逻辑理论本身却要求推理论证的前提必须为真实,这表明墨家逻辑在理论层面上尚属于一种论证逻辑或非形式逻辑,没有能够进一步发展出推理的前提不必为真的纯形式逻辑理论。
关键词:墨家逻辑;逻辑应用;逻辑理论
关于中国古代是否有逻辑的问题,有些人认为有,有些人则认为没有。
这里问题的关键是,如果中国古代有逻辑,那么到底有什么样的逻辑?如果中国古代没有逻辑,那么没有什么样的逻辑?在笔者看来,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在中国发展起来的墨家学派,其思想与中国思想传统存在较大差异,但却与西方思想有更多的相通之处。
那么,作为世界三大逻辑源流之一的中国古代逻辑杰出代表的墨家逻辑,与西方逻辑究竟存在哪些相通之处,又有怎样的不同特点,是当前中国古代逻辑研究中应该面对的重大问题。
本文着重从分析墨家在论证其兼爱学说过程中所应用的逻辑出发,认为墨家对逻辑的应用与墨家所总结出来的逻辑理论存在一定区别,其逻辑应用先于理论的探讨。
一、墨家应用了前提不必真实的推论
墨家主张兼爱,反对偏爱、别爱,主张“兼以易别”,用兼爱代替别爱。
具体来说,就是要“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兼爱中》指出:“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也就是说,要像对待自己国家一样对待别的国家,要像对待自己家庭那样对待别人的家庭,要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他人。
“兼”在墨家文本中表示“整体”、“全部”的意思,与“尽”、“俱”、“周”等词的含义相同。
所以,“兼爱”的意思就是“尽爱”、“俱爱”、“周爱”,即可以把“爱”推广到人的外延之全部。
墨家兼爱学说在中国传统思想的发展中是一次巨大创新,对中国其他各派的学说,尤其是儒家学说,构成了巨大挑战。
墨家兼爱思想在提出和创立的过程中,自然也遇到过许多责难,墨家对这些责难进行了有力反驳。
在这些反驳中,墨家究竟是应用怎样的逻辑进行论证的呢?我们可以通过下面的例证加以说明。
如前所述,墨家“兼爱”,意味着“爱”可以推广到人的外延的全部,即可以爱每一个人。
“爱人”的人是周延的,所以,“爱人”要”待周爱人而后为爱人”。
这里,问题就出来了。
人的数量是无穷的,你如何去爱人世间无穷无尽的人呢?于是,有人提出责难:
“南者有穷则可尽,无穷则不可尽。
有穷无穷未可知,则可尽不可尽未可知。
人之盈之否未可知,而必人之可尽不可尽亦未可知。
而必人以可尽爱也,悖。
”(《墨子·经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