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的标点问题剖析
- 格式:ppt
- 大小:920.00 KB
- 文档页数:31
古籍标点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在处理古籍标点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标点符号的历史演变:古代标点符号与现代标点符号有所不同,因此了解古代标点符号的演变是十分重要的。
不同朝代、不同作品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标点规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研究和判断。
2. 标点符号的使用原则:古籍标点的使用原则通常是以意群为基础,即将具有一定意义的文字组成一个意群,然后在合适的位置插入标点。
这样可以帮助读者理解文本的语义和韵律。
3. 标点符号的种类和功能:古籍标点符号包括顿号、逗号、问号、句号等,它们各自具有不同的功能。
例如,顿号常用于表示停顿和语气的变化,逗号用于分隔并列成分,问号和句号则表示疑问和结束等。
要根据上下文和语义进行正确的标点选择。
4. 遵循古籍原貌原则:在编辑古籍时,应尽量保持原貌,尊重古籍的历史和风格。
除非有确凿的校勘依据或需要与现代阅读习惯接轨,否则不建议随意增删标点符号。
5. 注释和校勘的处理:一些古籍可能存在注释和校勘的内容,这些内容在编辑时也需要进行标点。
一般来说,注释和校勘的标点应与主文本区分开来,以突出它们的特殊性。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具体的古籍标点问题,最好参考相
关研究成果、专家意见或权威的版本,以确保标点符号的准确和恰当。
第三节古书的标点关于标点,有许多笑话流传于世。
如:一个秀才帮人做谋,写了一张介绍新娘情况的条子: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但结婚那天,新娘并不好看,原来秀才写的是:麻子无头发,黑脸大脚,不大好看。
一、什么是句读古书是没有标点的。
古人读书的时候,需要自己断句。
在一句话完了的地方,在字的旁边加一个点或一个圆圈,这就叫“句”。
在一句话没有完,但是在读的时候需要有一个停顿的地方,就在字的下边加一个点,这就叫“读”。
合起来就叫“句读”。
但古人所说的句读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标点还不完全一样。
首先,古人所说的“句”,不等于今天的句号。
例如《庖丁解牛》中的“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这两句后面,如果用古代断句的办法,就都是加圆圈(就是“句”)。
“技经肯綮之未尝”算一句,“而况大軱乎”也算一句。
而按现代的语法,“技经肯綮之来尝”和“而况大孤乎”都只是一个分句,两个分句合起来才算一句。
在两个分句后面,应该用逗号(,)和问号(?)。
而且,古代没有引号(“”)、冒号(:),破折号(——)等标点符号。
一个完整的句子,在句读中反映不出来。
我们今天给古书标点,要做两件事情:第一是要断句,即弄清楚句子的起迄。
如果把不该断开的地方断开了,就叫把句子点破了。
不要把句子点破,这是标点古书的基本要求。
第二是要弄清楚句子本身的语气,弄清楚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
也就是说,要在弄清楚文意的基础上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
如果断句断对了,但标点符号使用得不对,就说明对文意的理解还有问题。
怎样才能正确地标点古书呢?这个问题不是在一堂课里能够解决的。
这堂课的目的是讲几个在标点古书时应该注意的问题,供大家在标点古书时参考。
二、标点古书的要求(一)标点后的字句必须能讲通这个问题实质上就是要弄清楚句子的起讫,不要把句子点破,如果把句子点破了,把这一个句子的“头”安到了上一个句子的“脚”上,或者把这一个句子的“脚”安到了下一个句子的“头”上,那样,句子必然就讲不通了。
古书的标点1 古人读书时要自己断句,用“。
”和“、”作为句子结束和句间停顿的标记,叫做“句读()”。
刻书附有句读,是从宋代开始的。
2 、古书标点的注意事项:(1 )注意正确地点断句子。
所断开的每个句子必须各自成立。
句句可以讲通。
必须符合事物的情理和作者的原意。
(2 )注意引语的有无和起迄,注意使用引号。
(3 )注意句子的结构层次。
3 、古书标点致误原因:(1 )词汇方面,(2 )语法方面(3 )音韵方面(4 )古代文化常识方面。
十八、古文今译1 近代学者严复概括归纳了三项翻译原则:“信﹑达﹑雅”。
“信”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的意思,要准确:“达”指译文的表达要通顺﹑晓畅。
“雅”指译文的语言要典雅,能反映原文的语言风格。
2 、今译的具体要求和方法:(1 )每个句子中的各个词都必须力求在译文中得到落实,能对译的应做到一一对译。
(2 )在句法结构和词序方面,应尽可能对照原文进行直译。
凡古今不同的语法形式如古代汉语的词类活用﹑特殊词序﹑特殊的词组结构及习惯格式,则应按照现代汉语的表达方式予以转换。
(3 )对古文中所用修辞手段和古代文化专有名词,今译时应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4 )译文忠实反映原作品的语气和感情色彩。
十九、古今语音的异同1 语言是不断变化的,语言的三要素(语音﹑语法﹑词汇)都在变化。
与词汇相比,语音的变化相对要慢一些。
但古今对比还是有较大的差别。
古今语音每个音节都可分成声韵调三部分。
2 、古韵和今韵的不同:(1 )从诗歌的韵脚看古今韵的不同。
(2 )从联绵词的读音来看,古今韵不同。
古代的叠韵联绵词用今音念,仍然是叠韵的情况居多。
但是也有一些叠韵联绵词,用今音念,已经不成叠韵了,这正是反映了语音起了变化,古韵和今韵是不同的。
3 、联绵词:是两个音节合成的单纯词,又称联绵字。
特点是两个音节,一个词素连缀成义而不能拆开。
拆开后各个部分没有意义。
如:匍匐﹑滂沱﹑囫囵﹑蟋蟀。
联绵词的两个音节又大都具有双声和叠韵的关系。
古书的标点问题
古书标点问题
一、现代标点符号
标号表性质、作用。
如:。
?!,、;:
点号表停顿、语气。
如:—( ) 《》“”―. ?
二、古书句读
句读:古人读书,一句话完了,在字旁边加一个点或圆圈,称为“句”。
如果一句话没完,但读时需要有一个停顿,就在字下面加一个点,叫做“读”。
合成句读。
句读只起断句作用,与现代标点符号不一样。
三、古文断句
虽然古书大多没有断句,但是古人很重视句读。
一般,断句没有错误,说明对文章的理解基本是正确的。
影响正确标点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词汇;其次语法音韵;三是古代文化知识。
所以,要正确标点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正确理解字义词义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史记?项羽本纪》
黥布者,六安人也,姓英氏。
秦时为布衣,少年,有客相之曰:“当受刑王。
”及壮,坐法。
黥布欣然笑曰:“人相我当刑而王,几是乎?”《史记?黥布列传》
(二)内容必须合乎情理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论语?里仁》
(三)语法
且沐者,去首垢也;洗去足垢;盥去手垢;浴去身垢。
《论衡》。
(十九) 古书的标点问题一、古文不标点断句的原因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①简略 ②和口语一致2、与早期古籍的成书与流传方式有关①口头流传成书 《易经》②口耳相授流传 《诗经》3、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①对称性 ②多虚词 ③节奏鲜明 ④押韵4、与古时的崇古之风有关二、古人分析句读的方法1. 鲁迅《花边文学·点句的难》:“(破句)就是看不懂的分明的标记。
”古人分析句读常用明注和暗示两种方法。
所谓明注,就是明确指出该断句之处。
用语有“句”、“绝句”、“某字属(从)上读”、“某字向下读”、“断某为句”等。
《左传·昭公三年》:“即成昏晏子受礼叔向从之宴相与语叔向曰齐其何如晏子曰此季此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
”杜注:“不知其他,唯知齐将为陈氏。
”音义:“吾弗知,绝句。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杞梁之妻)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下郊吊。
”孔疏:“服虔以‘下’从上读,言‘敝庐在下’。
《礼记》无‘下’,知‘下’犹‘贱’,谦言贱妾也。
”暗示法指通过讲解句意暗示句读起止的方法。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九》:“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
”胡三省注:“颜师古曰:‘方卖不售,官收取之;无而欲得者,官出与之。
”三、句读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
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加以顿点儿,这种地方叫做“读”。
句读符号ヽ 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
《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し 用于段末或句未的停顿。
《说文》:“钩识也。
”〇 用于句未的停顿。
四、怎样标点古文龙者鳞虫之长。
王符言其形有九。
似头。
似驼角。
似鹿眼。
似兔耳。
似牛项。
似蛇腹。
似蜃鳞。
似鲤爪。
似鹰掌。
似虎是也。
(《本草纲目》,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龙者,鳞虫之长。
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
古书的句读与标点内容:一、什么是句读二、句读的重要性三、古书标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四、古书标点致误原因五、提高古文断句能力的“捷径”一、句读1、定义:句读就是断句,主要是古书的断句。
2、句读的要求(1)小学:《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
”(2)太学生:《五代会要》载:“敕令国子监集博士儒徒将西京石经本以所业本经句读抄写出,仔细看读。
”韩愈《师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
”3、句读的发展(1)汉代A、标点B、汉代与句读有关的字①、《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即“主”的古字】②Z《说文》:“Z,钩识也。
”调整字的顺序。
③点《说文》:“点,小黑也。
”字写错了涂黑。
(2)唐宋以后有句读凡经文语绝处谓之句,语未绝而断之以便诵咏谓之读。
宋代则标“句、读”二字。
如:《礼记·中庸》自诚明读谓之性句自明诚读谓之教句诚读则明矣句明读则诚矣句(3)刻书加句读始于宋代岳珂《刊正九经三传沿革例》:“监属诸本皆无句读,惟建本始仿馆阁校书,或从旁加圈点,开卷了然,于学者为便,然亦但句读经文而已,惟蜀中字本、兴国本并点注文,益为周尽。
”(4)1919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制定新式标点符号,渐趋完善。
4、句读和标点的区别(1)区别①句读符号简单,不够完备;标点符号体系完备。
②句读只表示句中、句末的停顿,起断句的作用;标点符号不仅表示停顿,还可以表示各种语气和句子中种种复杂的关系等。
(2)联系正确的句读是正确的标点古文的前提和基础。
虽然句读正确不能保证标点正确无误(还要考虑上下文的逻辑关系、内在联系、语气等),但句读错误,标点肯定错。
5、古文不标点断句的原因(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①简略②口语与书面语一致(2)与早期古籍的成书及流传方式有关①口头流传成书;②口耳相传成书。
(3)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①对称性②多虚词③节奏鲜明④押韵⑤与古时的学术风气有关二、为什么要重视句读(重要性)l、不能句读就读不懂古书①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乌乎九龄而与我玄文(扬雄《法言·问神》)A.宋·袁文《饔yōng牖闲评》:“育而不苗者吾家之童,乌乎九龄而与我玄文。
(十九)古代汉语古书的标点问题3(十九)古书的标点问题一、古文不标点断句的原因●1、与书面语产生之初的特点有关●①简略②和口语一致●2、与早期古籍的成书与流传方式有关●①口头流传成书《易经》●②口耳相授流传《诗经》●3、与文言语言的特点有关●①对称性②多虚词③节奏鲜明④押韵●4、与古时的崇古之风有关●二、古人分析句读的方法1.鲁迅《花边文学·点句的难》:“(破句)就是看不懂的分明的标记。
”●古人分析句读常用明注和暗示两种方法。
●所谓明注,就是明确指出该断句之处。
用语有“句”、“绝句”、“某字属(从)上读”、“某字向下读”、“断某为句”等。
●《左传·昭公三年》:“即成昏晏子受礼叔向从之宴相与语叔向曰齐其何如晏子曰此季此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
”杜注:“不知其他,唯知齐将为陈氏。
”音义:“吾弗知,绝句。
”●《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杞梁之妻)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下郊吊。
”孔疏:“服虔以‘下’从上读,言‘敝庐在下’。
《礼记》无‘下’,知‘下’犹‘贱’,谦言贱妾也。
”●暗示法指通过讲解句意暗示句读起止的方法。
●●《资治通鉴·汉纪二十九》:“周有泉府之官收不售与欲得。
”胡三省注:“颜师古曰:‘方卖不售,官收取之;无而欲得者,官出与之。
”三、句读●我国古代称给文章断句为“句读”。
古人研读经书要自己断句,一句话读完,常在字的旁边加圆圈或打勾,这种地方叫做“句”;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一下,就在字的下面加以顿点儿,这种地方叫做“读”。
●句读符号●ヽ一般用于句子中间的停顿。
《说文》:“有所绝止而识之也。
”●し用于段末或句未的停顿。
《说文》:“钩识也。
”●〇用于句未的停顿。
四、怎样标点古文●龙者鳞虫之长。
王符言其形有九。
似头。
似驼角。
似鹿眼。
似兔耳。
似牛项。
似蛇腹。
似蜃鳞。
似鲤爪。
似鹰掌。
似虎是也。
(《本草纲目》,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龙者,鳞虫之长。
古籍标点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古籍是指古代的书籍或文献,是研究古代文化、历史和思想的重要资料。
在研读和研究古籍时,我们需要注意其标点符号的使用,标点符号的正确使用能够帮助读者理解古籍的意义和语境。
以下是几个我们在古籍标点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古籍标点的缺失许多古籍在创作时并没有使用标点符号,这给现代读者带来了理解的困难。
缺乏标点符号的古籍需要读者根据文章的语境和意义进行恰当的断句,以确保读者可以正确理解句子的意思。
在读古籍时需要耐心,并逐字逐句地分析和推敲句子的结构和意义。
2.标点的位置在古籍中,标点符号的位置与现代汉语略有不同,因此读者需要了解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才能够正确理解标点符号的位置。
例如,逗号在古代多用于分隔长句,而不是现代汉语中逗号用于分割短句。
读者在阅读古籍时需要注意标点的位置,以避免产生误解。
3.句末的标点古籍中常用的句末标点是顿号(、),用于表示句子的结束。
与顿号类似的还有句号(。
),但在古籍中使用句号的情况较少。
读者需要注意句末标点的使用,确保注重句子的节奏感和语义的连贯性。
4.标点符号的种类古籍中使用的标点符号种类较为简单,主要有顿号、句号、问号和感叹号。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是,古籍中没有逗号和引号的使用。
这就要求读者在理解古籍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推测段落和句子的意义,确保理解的准确性。
5.标点的语义功能与现代汉语类似,古籍中的标点符号也具有一定的语义功能。
例如,问号用于表示疑问,感叹号用于表示强调或感叹。
而句号和顿号则用于表示陈述和分割长句。
读者在阅读古籍时需要根据标点符号的语义功能来理解句子和段落的意义,以准确理解古籍的内容和思想。
总结起来,古籍标点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古籍缺乏标点符号、标点的位置、句末标点、标点符号的种类和标点的语义功能。
在阅读古籍时,读者需要耐心和细心,通过分析和推敲句子的结构和意义来理解句子的含义。
同时,对于古籍中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和语义功能也需要有所了解,以确保正确地理解古籍的内容和思想。
关于古籍排版的标点符号
古籍排版的标点:
古书不加标点,读书时要自己断句。
所以,古代小孩子读书,首先要进行的就是句读训练,所谓“一年视离经辨志”(礼记学记),就是说读书一年后,要考查“离经辨志,
离经:句读经典的能力。
辨志:分别、辨析文章的意义。
句读:
读一句话没完,但需要停顿,就在字下(两字中间)加一个点,就是“读”一句话完了,就点在字的旁边,后来又用小圆圈,作为句终的标志,就是“句”所谓句读,就是断句。
刻书有句读从宋朝开始,印书时,断句的地方,从旁加上圈点。
但这样刻书是很少的(宋版书更是少而又少),直到清末,一般的古籍仍是不断句。
“五四”之后,陆续出版了一些用现在通行的标点符号标点的古书,后来二十四史也有了标点本。
但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可说是苍海一粟,还难免有标点错误。
现在学习,特别是引用--些古代书籍中的内容,如果是没有标点的,就要自己把它点出,才符合引用的格式。
毕业论文的写作,关涉到古文时,尤其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