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第一周第2次课备课教师_20120731043451586
- 格式:doc
- 大小:74.50 KB
- 文档页数:3
【关键字】九年级九年级语文备课组第一周集体备课开学第一课教学目标:1.分享课程纲要。
2.假期学习情况测评。
3.布置第一单元预习任务。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二.分享课程纲要。
(一)本册教材要点:本册教材侧重培养欣赏文学作品(包括新诗、小说、散文和戏剧)的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继续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及语文的综合素养。
其中一至四单元具体目标如下:1.了解什么是诗歌的意象,结合具体诗歌分析主要写作手法。
2.立足小说单元,巩固训练有关人物形象分析、情节梳理、环境描写的作用、主旨探究等考点的应试技巧。
3.结合语境,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及作用。
4.积累文学常识,复习及巩固语文根底知识。
(二)本学期进度安排:一、学习新课阶段(第1周至第4周,20课时,之后月考)第一单元诗歌学习四课时第二单元小说学习四课时作文两课时第三单元散文学习三课时第四单元戏剧学习三课时作文两课时配套练习及巩固四课时二、全面复习阶段:第一阶段(第5周——第10周约33课时,之后二测):全面复习根底知识,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这个阶段的复习目的是全面掌握初中语文根底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做到全面、扎实、系统,形成知识网络。
1、重视课本,加强根底。
语文中招试题在逐年增加难度,但中考命题仍然以根底题为主,特别是根据11年中招试题,要加强根底字词,文学常识,古诗文默写等。
2、阅读名著,关注细节。
名著是中招必考内容之一,分值为5分左右,而且要求学生确实认真阅读,出题是注重考察细节,不再是只考查大概情节、主要人物等,根据这一情况要求学生不仅要阅读名著,更要考试的意识,在看名著时可以从出题人的角度入手,关注可以考查的细节,提高阅读的时效性。
3、重视文言文复习,课内外并举。
整张中招试卷只有古诗文有明确的范围,文言文的阅读的整篇或相对独立的语段为主。
根据考查的内容过好“四”关:1、过好背诵默写关2、过好文言实词关3、过好重点语句关4、过好课外迁移关。
一定要将文言文复习到位、全面,争取不失一分。
16、《小石潭记》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的]知识与能力: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学会欣赏祖国的大好美景。
[教学重点]背诵及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树、石、水、鱼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时间]三课时【教学方法】采用朗读法、分析法、讨论法【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教学备课时间:2011年7月5日授课时间:2011年7月13日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初读课文,疏通文意。
[教学过程]1.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2.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
曾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革新活动,任礼部员外郎。
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
他在政治上不得志,心情抑郁,所以就以游山玩水,欣赏大自然风光来排遣内心的愁闷。
他在永粥发现了许多风景佳丽的地方,记下了其中的八处名胜,成为我国古典文学散文史上颇有名的《永州八记》。
《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
作者寓情于景,抒发谪居生活的清寂苦闷、抑郁忧伤之情。
他所写的游记散文,往往借景抒情,以寄托自己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生初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4.师范读课文,生轻声跟读,并补充。
参差寂寥摇缀隶怆5.师生共同疏通文意。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怡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2)一词多义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②卷石底以出(承接,“而”不译)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②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动词,“成为”)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形容词,清澈)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3)翻译①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中国旅游学院附属中学西校区电子教案学科:音乐年级:初三姓名:李小一我的学校:我的团队(教研/备课组):我的课代表:我的学生:课题高亢的西北腔2月 21日星期五教学目标 1、聆听两个版本的《脚夫调》,比较舞台演出与原生态演唱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认同民歌的艺术价值在于对人们普遍存在情感的真挚表达。
2、认真细致的聆听《脚夫调》、《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感受、体验、理解三首民歌的内容、情感、风格及其创作方法,并能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审美评价。
3、对民歌的基本概念有初步的认识;对西北民歌—尤其是对“花儿”、“信天游”要有较为明确的认识。
教学重点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特征,认识“花儿”、“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教学难点探究西北民歌的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互动、欣赏教学用具ppt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教师活动播放阿宝演唱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出课题学生活动听音乐走进教室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复备二、走进西北民歌一、了解信天游1.聆听两个版本的《脚夫调》比较舞台演出与原生态演唱带给人的不同感受(播放)2.教唱《脚夫调》,体会信天游的特点(教师要尽量用方言教唱,从方言演唱、装饰音、体裁等方面引导学生去感受)3.概括信天游的风格二、走进“花儿”1.欣赏歌曲《上去高山望平川》,集体朗诵歌词,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绪2.感知音乐的表现手法,再次聆听歌曲,请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
(1)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2)节奏怎聆听感受聆听讲解,进一步感受模唱,特别是方言在老师的引导下概括聆听、感受、体验歌曲的风格旋律高亢悠扬、开阔节奏自由学生应能找出第一第二句:头相同,尾不同;第二第四句:尾同头不同学生分组讨论得出西北民歌高亢悠长,起伏大;节奏自由、舒展采用听—想—观看—讨论的程序,了解各首民歌风格特点样?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花儿”的特点三、欣赏山西民歌《刨洋芋》聆听旋律,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