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下册第九章复习
- 格式:wps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2
(名师选题)部编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第九章青藏地区考点总结选择题1、青藏地区的农业主要分布在()A.藏北高原B.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C.柴达木盆地D.昆仑山区答案:B青藏高原气候高寒,河谷地带于地势较低,气温较高,无霜期长,降水条件较好,土壤比较肥沃,又有河水作为灌溉水源,因而适宜耕作,成为农业发达地带,被称为河谷农业。
青海的湟水谷地、西藏的雅鲁藏布江谷地最典型。
故D正确,排除ABC,故选D。
2、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气候寒冷,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洋流因素D.地形因素答案:D青藏高原纬度较低,但气候寒冷,其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由于该地区海拔高,大气稀薄,保温作用弱,是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故选D。
3、我国下列地区太阳辐射资源最丰富的是A.海南B.四川盆地C.塔里木盆地D.青藏高原答案:D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高值和低值中心都分布在北纬22°~35°之间,高值中心在青藏高原,低值中心在四川盆地.青藏高原能成为太阳辐射的高值中心,主要是因为海拔高,空气稀薄,空气中含有的尘埃量较少,晴天较多,日照时间较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多;故D符合题意。
小提示:本题考查了我国太阳能的分布情况,比较常见的基础题,牢记即可。
4、我国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自然环境的相似之处是()A.热量充足B.水资源丰富C.光照充足D.土壤肥沃答案:C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水源是影响西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其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光照充足,适合发展畜牧业;青藏地区海拔高,光照充足,高寒是影响青藏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青藏地区地形以高原为主,雪山连绵,冰川广布。
青藏地区的热量不足,西北地区水资源不足,两地区的土壤都不肥沃,依据题意。
故选C。
小提示:5、下列关于青藏地区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分布着河谷农业B.藏袍是适应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较大而出现的服饰C.藏羚羊被称为“高原之舟”D.青藏铁路穿过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答案:C青藏地区的雅鲁藏布江谷地、湟水谷地分布着河谷农业;藏袍是适应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较大而出现的服饰;牦牛被称为“高原之舟”;青藏铁路穿过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第九章《青藏地区》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第九章《青藏地区》是学生对我国地理知识的重要补充,本章主要介绍了青藏高原的自然环境、地理位置、人文特点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青藏地区。
本章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对于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但对于青藏地区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青藏地区的整体认识,并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深入理解青藏地区的特点。
此外,学生对于青藏地区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等可能了解不多,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补充。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地图、图表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青藏地区的热爱和尊重,增强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
2.难点: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分析、讨论,解决问题。
3.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的青藏地区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教辅资料。
2.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3.地图、图表等教学工具。
4.计算机、投影仪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展示青藏地区的自然风光、民族文化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地理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5分钟)讲解青藏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人文特点等基本知识。
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影响。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对当地生产生活的具体影响。
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1、中国基本国情: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人口众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属于发展中国家2、三北”防护林地区是指西北、东北、华北。
我国南水北调工程中线调水最终到达的城市是北京。
3、当今世界面临的三大主题是: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
4、读“我国能源区域分布和能源调运线路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A、B代表我国正在建设的两大能源工程,它们分别是A ,B 。
(2)从开发新能源的角度看,图中C区域可开发的优势合能源有、。
(3)图中B3调运的能源是。
(4)我国政府实施A、B两大能源工程的意义在于哪里?(从资源、能源结构等方面分析)5、西气东输二线工程是我国又一条天然气输送大动脉,该工程对改善我国能源结构和环境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阅读有关地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⑴在上图中用斜线把成语“秦晋之好”中的秦、晋两省在图中绘出来。
⑵二线工程沿途穿越①山脉,穿过②走廊,跨越南北分界线③淮河一线,最后到达三角洲。
二线工程气源丰富,除我国西部丰富的天然气外,还可从(我国的陆上邻国)经霍尔果斯供气。
⑶④是山脉,其东侧是盆地,当地居民爱吃辣椒,为什么?⑷⑤是盆地。
列举一种以上当地著名瓜果,并分析特别甜的原因。
6、读南水北调示意图和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2002年12月27日,南水北调工程正式开工,这项工程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
三条调水路线与长江、黄河、淮河和海河这四大江河相互连通,构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全部工程预计2005年才能完成。
⑴南水北调工程的总体计划是将长江流域的水,调到和。
⑵这项工程“三纵”指的是东、中、西三条调水路线,其中中线方案就是从湖北省的丹江口水库引水,经省和省,把长江水送到北京和天津;“四横”指的是南水北调的输水路线,从南到北地把长江、、和海河相互连通起来。
⑶我国水资源利用的现状有()A 水资源供应紧张B 水资源的利用率低C 水资源浪费严重D 水资源的污染严重⑷南水北调工程的指导思想是“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始终要把摆在知道思想的第一位。
八年级下地理第九章知识点中国地貌与气候地理地貌是指地球表面的自然形态。
中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地理多样的国家,其地貌也呈现出多样性。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地貌特征和与之相关的气候地理。
首先,中国地貌可以分为四大类:高山地貌、丘陵地貌、平原地貌和盆地地貌。
高山地区主要分布在西南和西北地区,如青藏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和天山山脉。
这些地区主要由高峰、雪山、冰川和高原构成。
丘陵地区则分布在长江中下游以及华南地区,其地势较平缓,山丘连绵起伏。
平原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和北方大部分地区,是中国最主要的农业生产区,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盆地地区则分布在内陆地区,如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
这些地区由深邃的盆地和广袤的盆山草原组成。
中国的地貌形成与其复杂多变的气候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气候带宽广,影响地貌形成的主要因素有经度、纬度、海洋和地形。
中国地面上升的地带有昆仑山脉和巴颜喀拉山脉,东部有长江和黄河,沿海有黄海、东海和南海。
这些地方的气候因素造成了中国地貌的多样性。
中国地貌的多样性导致了全国各地的气候多样性。
中国气候可以分为四个主要区域:东部沿海气候区、华北地区、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
东部沿海气候区气候温和,冬季冷,夏季炎热潮湿。
华北地区的气候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年降水量较少,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西南地区气候多样,有高原气候和亚热带气候,降水充沛。
不同的气候对中国的自然资源和人民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例如,东部沿海气候区富集了丰富的水资源,使得这一地区成为中国制造业和国际贸易的中心。
华北地区经历了持续的旱灾,农业收成不稳定,人们为了谋生不得不大量外出务工。
西北地区的干旱气候使得农业发展困难,但同时也为风能和太阳能的开发提供了巨大潜力。
西南地区气候湿润,适宜农业发展,而且这一地区也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综上所述,中国地貌与气候地理有着密切的关系。
地貌的差异决定了中国气候的多样性,而气候则对资源分布和人民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河南省初中地理八年级下第九章青藏地区重点知识点大全选择题1、有“高原之舟”之称的牦牛主要分布在A.云贵高原B.青藏高原C.内蒙古高原D.黄土高原答案:B分析:牦牛是唯一能在青藏高原的高寒牧区繁衍的牛亚科动物,是当地人民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有“高原之舟”和“全能家畜”的美誉。
牦牛是青藏地区代表性的畜种,它的毛厚而长,耐寒力强,体矮身健,善于爬山负重,被称为“高原之舟”,是青藏地区主要的畜种和交通工具。
故选B。
小提示:本题主要考查青藏地区的畜牧业,牢记即可。
2、晓晓利用暑假到西藏旅游,在西藏他可以看到的景观是()A.椰林广布B.牦牛遍野C.美丽吊脚楼D.古老的坎儿井答案: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椰林是我国热带地区的景观,牦牛和布达拉宫都是我国青藏地区可以看到的景观,美丽吊脚楼属于南方地区景观,坎儿井是我国新疆的古老灌溉工程,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3、读下图,判断此处为我国哪个地区?()A.北方地区B.南方地区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答案:C读图可知,该民居为蒙古包,是内蒙古草原地区的特色民居,地处我国西北地区,ABD错误,C正确。
故选C。
4、青藏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是()A.有丰富的冰雪融水作为灌溉水源B.面积广大,土层深厚肥沃C.湖泊星罗棋布,用水方便D.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丰富答案:D青藏地区自然环境高寒,受气温限制,大多数冰雪融水和湖泊附近不适宜发展种植业,故水源不是其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故AC叙述错误;青藏地区面积虽广,但土层贫瘠,故B叙述错误;青藏高原由于其独特的自然条件,以畜牧业为主,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是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太阳能资源丰富,故D正确。
故选D。
5、因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有“日光城”之称的城市是( )A.乌鲁木齐B.兰州C.西宁D.拉萨答案:D以上四个城市中,因晴天多,日照时间长,有“日光城”之称的城市是拉萨,这里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能丰富,故选D。
(名师选题)部编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第九章青藏地区知识点归纳总结(精华版)选择题1、小明计划考察某地,地理老师建议他把时间安排在7月至9月,并准备墨镜、遮阳帽、防晒霜、羽绒服和氧气包等物品。
小明考察的目的地可能是()A.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B.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C.武夷山自然保护区D.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答案:A墨镜、遮阳帽、防晒霜意味着太阳辐射强烈,8月至10月带羽绒服说明昼夜温差大,防水服意味着降水较多,综合判断为青藏高原地区;故选A。
小提示:青藏地区的自然特征。
2、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类型是()A.盆地、山地B.高原、盆地C.山地、高原D.平原、高原答案:D由所学知识可知,北方地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以东,主要的地形类型是平原和高原,主要的地形区有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D正确。
高原、山地、盆地、主要分布在我国中西部地区,ABC错误。
故选D。
小提示:3、为保护生态环境,国家在青藏高原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三江”是指()A.长江、黄河、淮河B.长江、怒江、澜沧江C.长江、黄河、澜沧江D.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答案:C青藏地区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亚洲不少大江大河的源头。
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根据题意排除ABD,故选C。
4、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这里江河的最初水源来自()A.地下水B.雪山和冰川的融水C.山地降水D.海洋水汽答案:B三江源地区湖泊众多,湖泊是河流的补给水源之一,同时还对河流流量起着天然的调蓄作用。
三江源地区还是我国重要的天然沼泽分布区,广布的沼泽像海绵一样,吸纳雪山和冰川的融水,汇成江河的最初水源。
故选B。
5、下列地区以“高寒”著称的是()A.南方地区B.北方地区C.西北地区D.青藏地区答案:D试题分析:我国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理区域.在中国地图上,把秦岭﹣淮河线、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这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结合起来,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的调整,就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解:青藏地区的主体是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地形,典型的高原山地气候,气候垂直分布十分显著.高原上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形成了“高、寒”的地理特征.依据题意.故选D.6、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下列自然景观或人文活动与我国青藏地区不相符的是A.海拔高,气候寒冷,冻土广布,生态系统十分脆弱B.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具有“高原之舟”之称的畜牧是牦牛C.青藏铁路很多地方采用了“环保桥”,主要目的是节约土地资源D.日照强烈,太阳能资源丰富答案:C青藏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冻土广布,生态系统十分脆弱; 农业生产以畜牧业为主,具有“高原之舟”之称的畜牧是牦牛; 青藏铁路很多地方采用了“环保桥”,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里面的珍稀动植物,从而保护生态平衡,有利于保护环境,同时为地面车辆和行人出行提供了方便; 青藏地区日照强烈,太阳能资源丰富;故答案选C.7、有“高原之舟”之称的牦牛主要分布在A.云贵高原B.青藏高原C.内蒙古高原D.黄土高原答案:B分析:牦牛是唯一能在青藏高原的高寒牧区繁衍的牛亚科动物,是当地人民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有“高原之舟”和“全能家畜”的美誉。
人教版地理复习练习八年级下册第九章--青藏地区一、单选题2020年冬季国家公园科考完成,位于青海省的三江源将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从而进一步保护我们的“中华水塔”,回答下列小题。
1.三江源中的“三江”除长江外,另外两条河流是()A. 黄河、怒江B. 澜沧江、黄河C. 怒江、珠江D. 雅鲁藏布江、澜沧江2.三江源国家公园所在地区()A. 土层深厚肥沃,水土流失严重B. 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C. 气候温和,有大面积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 由于这里降水不足,因此这里的灌溉农业特别发达电视纪录片《第三极》首次聚焦青藏高原,与南北两极相比,它是唯一有人类生存活动的“极地”地带。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青藏高原被誉为世界“第三极”的原因是( )A. 干旱B. 湿热C. 高寒D. 炎热4.青藏高原地形的显著特征是( )A. 远看是山,近看是川B. 山环水绕,沃野千里C. 千沟万壑, 支离破碎D. 山河相间,纵列分布5.相比于高原上的其他地区,藏南谷地成为农田、城市最集中的区域,其最大的优势是( )A. 纬度较低,交通很便利B. 地形平坦,交通较便利C. 地势较低,水热较充足D. 距海较近,水热较充足6.青藏高原分布有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关于三江源地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①被誉为“中华水塔”,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②长江、黄河、珠江上游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③雪山、冰川的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水源④湖泊和沼泽是三江源地区重要的调蓄器A. ①②B. ③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7.近年来,青藏河源区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自然原因是()A. 山高坡陡,地势起伏大B. 太阳辐射强烈,日照充足,热量丰富C. 气温低,牧草矮,生态环境脆弱D. 积雪冰川多,侵蚀严重这里有绵延的雪山,无边的草原,成群的牦牛,胆怯的羚羊,湛蓝的天空,虔诚的喇嘛,这里也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8.上述材料是下列哪个地区的写照()A. 青藏地区B. 西北地区C. 北方地区D. 南方地区9.该地区的“三江源地区”被誉为()A. 祖国东南海上的明珠B. 东方之珠C. 中华水塔D. 植物王国10.对人类生产生活而言,该地区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A. 太阳辐射强B. 日照时间长C. 森林草原茂密D. 低温、缺氧、地形崎岖我国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
第九章青藏地区核心知识梳理
【思维导图】
【知识梳理】
考点1青藏地区
1.位置和范围:青藏地区主要位于A昆仑山脉、B祁连山脉以南,C横断山脉以西,D 喜马拉雅山脉以北的地区,主要包括①西藏自治区、②青海省和③四川省的西部等。
2.地形:青藏地区主要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主要有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
3.气候:青藏地区主要以高原山地气候为主,冬寒夏凉,昼夜温差大,最显著的自然环境特征是高寒。
4.农业
(1)畜牧业:青藏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是草地,畜牧业是本区主要的生产方式,分布着西藏和青海两大牧区,代表畜种有牦牛(高原之舟)。
(2)种植业:青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是制约其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种植业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区,形成了特色的河谷农业,南部的a雅鲁藏布江谷地和东部的b湟水谷地是其主要农业区,主要农作物是青稞、小麦和豌豆等。
5.铁路:青藏地区有我国海拔最高的铁路E青藏铁路,其起点是青海省的省会F西宁,终点是西藏首府G拉萨。
6.生态保护
(1)生态问题:青藏地区生态系统脆弱,由于过度采挖(冬虫夏草、雪莲)、过度放牧和盗猎(藏羚羊)等行为导致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
(2)治理措施:建立自然保护区、以桥代路、全面禁猎等。
(3)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三江源位于青海省南部,是Ⅰ黄河、Ⅱ长江和Ⅲ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华水塔”。
(口诀:黄长澜)
7.资源开发:青藏地区拥有丰富的钾盐、煤、铁等资源,主要集中在柴达木盆地。
同时拥有多样的清洁能源如水能、太阳能和地热能。
8.文化:青藏地区主要以藏族为主,传统服饰为藏袍,特色美食有糌粑、青稞酒等,传统民居为碉楼。
第九章:青藏地区第一节:青藏地区自然特征与农业。
1.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青藏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横断山脉以西。
昆仑山脉----祁连山脉以南以南,南至国界。
主要包括西藏青海全部,和西川省的西部。
2.青藏地区约占全国面积的25%,人口仅占全国1%左右,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地区。
3.青藏高原世界最大的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其显著特征是雪山连绵,冰光广布(远看是山,近看成川)。
4.我国海拔最高的盆地—柴达木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5.气候特点:青藏地势高,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特点是冬寒夏凉,气温差小,日温差大,太阳辐射强。
6.青藏高原大江大河发源地,少数民族—藏族为主,传统服饰—藏袍7.日光城—拉萨,高原之舟—牦牛。
8.青藏高原是我国的高寒牧区,主要牧畜品种:牦牛、藏绵羊、藏山羊。
9.河谷农业的代表:1)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地。
2)东部的湟水谷地。
主要农作物:青稞、小麦。
10.青藏地区居民日常主食是—糌粑。
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1.三江源位于青海省南部,三江源中“三江”是指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区,为誉为“中华水塔”。
2.三江源最初的水源是雪山和冰川,三江源地区的湖泊和沼泽—河流的天然调蓄器。
3.三江源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原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地地区。
4、三江源地区的保护(1)生态意义: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2)生态环境问题:A,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逐年萎缩,导致湖泊、湿地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
B,由于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3)保护措施:A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B采取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
青藏地区。
地理·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九章 青藏地区第一节 自然特征与农业1.青藏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 ( )A.暖湿B.干旱C.高寒D.温暖1.C 本题考查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特征。
青藏地区平均海拔超过4 000米,典型的自然环境特征为高寒。
故选C。
2.下列城市有“日光城”之称的是 ( )A.重庆B.青海C.乌鲁木齐D.拉萨2.D 本题考查拉萨的别称。
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拉萨位于青藏高原,被称为“日光城”。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素有“世界屋脊”之称。
成都市的小明一家计划暑假去西藏旅游,据此完成3—5题。
3.D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该地区地高天寒,雪山连绵,湖泊星罗,沼泽连片。
3.青藏高原的地表景观是( )A.林海茫茫C.千沟万壑 B.黄沙遍野D.雪山连绵4.小明提出采用“渐进—阶梯”的旅游模式,主要原因是 ( )A.躲避滑坡等自然灾害B.山路崎岖,需保持充足的体力C.交通条件落后,无法快速出行D.适应海拔变化,减轻高原反应4.D 成都市位于四川,西藏海拔较高,由四川到西藏,海拔逐渐升高,采用“渐进—阶梯”的旅行模式可以更好适应海拔的变化,减轻高原反应。
5.小明一家在出发前准备的旅游物品包括( )①氧气袋 ②雨衣 ③防晒霜 ④泳衣⑤太阳镜A.①③⑤B.②④⑤C.①②③D.③④⑤5.A 本题考查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特征。
青藏高原高寒、 缺氧、 低气压,且光照强烈,氧气袋、 防晒霜、 太阳镜等为必备物品。
故选A。
6.A 青藏地区海拔高、 气温低,形成独特的高寒气候区,藏绵羊、 牦牛能够适应西藏高寒牧区的环境,因此,其主要的生活习性是耐寒,故选A。
6.牦牛、 藏绵羊最主要的生活习性是( )A.耐寒B.耐旱C.喜湿D.喜热西藏牧区畜种主要有牦牛、 藏绵羊等。
下图示意西藏农牧业的分布。
据此完成6—8题。
7.青藏地区的种植业主要分布在 ( )A.藏北高原B.昆仑山区C.柴达木盆地D.湟水谷地和雅鲁藏布江谷地7.D 青藏地区气温较低,气候高寒,只有一些海拔较低的地区,如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地、 东部的湟水谷地,发展种植业的条件较好。
地理八年级下册九章知识点第一章:地球与地图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它是一个广袤而神秘的星球。
为了更好地认识地球,人们使用地图来描述地球的形状和特征。
1. 地球的形状和构造地球是一个近乎球体的椭圆体,它由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组成。
地壳是地球最外层的薄壳,其上分布着陆地和海洋。
地幔是一层较为厚实的岩石层,地核则是地球的中心,由铁和镍组成。
2. 地球的经纬度和时区经度和纬度是地图上的重要标志,它们可以帮助我们确定地点的位置。
经度是指从地球中心到地球表面上某一点所形成的线的弧长,以子午线为基准,东经为正,西经为负。
纬度是指地球表面上某一点与地球赤道之间的角度关系,以赤道为基准,北纬为正,南纬为负。
时区是按照经线来划分地球不同时区的方法,每个时区相差一小时。
第二章:气候与生态环境气候和生态环境是地球上的重要自然现象,它们直接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1. 气候的形成和影响因素气候是指长期的天气状况,包括气温、降水、风向等因素。
气候的形成受地球的纬度、地形、海洋和地表植被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赤道地区气候炎热多雨,而极地地区气候寒冷干燥。
2.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生态环境是指自然界的各种生物和非生物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系统。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可持续发展等。
第三章: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拥有丰富多样的自然地理环境。
1. 中国的地理分区中国地理可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地理分区。
东部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多沿海平原和丘陵,人口密集;中部地区地势复杂,有许多山脉和高原,是我国的农业主要产区;西部地区地势崇山峻岭,气候干燥,资源丰富。
2. 中国的自然灾害中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常见的自然灾害包括洪水、地震、台风等。
这些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和财产造成了严重损失,因此我们要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应对能力。
第四章:人口与城市人口和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类的生活和经济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地理八年级下册章节复习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一、知识结构二、识记重点1、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1)基本国情:①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②人口众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2)区域差异: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3)区域合作:加强区域联系,互惠互利。
①三北防护林: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包括13个省区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重点工程输送资源源地输送目的地南水北调西线方案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入黄河、解决西北的缺水问题中线方案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北京和天津东线方案长江下游扬州三江营河北、天津西气东输新疆塔里木的轮南油气田上海西电东送南部大通道乌江、澜沧江、南盘江、北盘江和红水河水电站广东中部大通道金沙江干支流水电站、葛洲坝和三峡水电站华东地区北部大通道黄河上游水电站和山西、蒙西地区坑口火电站北京、天津、唐山2、在世界中求发展(1)中国与WTO①2001年12月11日,卡塔尔首都多哈,中国成为WTO 143个成员国。
②中国加入WTO原因:发挥优势: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综合国力逐渐增强,从自身的发展需要来看,加入WTO融入世界,发展本国优势,对外开放,可促进祖国的发展。
事实证明,自入世以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竞争力在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发展成为全球的一个亮点。
发展途径: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看,加入WTO,加强与世界其它区域的合作,是发展的途径。
这说明合作中有竞争、竞争中有合作,在合作竞争中求发展。
我们只有加入WTO,才能参与到这样的竞争合作中,促进祖国的发展。
重大责任:加入WTO,有利于我国参与共同解决人类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为保卫世界和平,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促进全球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2)人类三大问题:人口、资源、环境问题。
三、牛刀小试1、关于我国基本国情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环境多种多样,各种资源分布比较均匀B.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充足C.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D.雨热同期,自然灾害少2、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是()A.因地制宜,发挥地区优势B.联系越来越密切,经济走向全球化C.世界各国经济高速发展D.越来越重视环境问题3、能正确反映“中国位置优越、国土辽阔”的是()A.海陆兼备、面积居世界第三位B.人口最多、有56个民族C.资源总量丰富、类型齐全D.南北跨纬度广、雨热同期4、下列国际组织的字母缩写,表示国际贸易组织的是()A.WTOB.EUC.APECD.OPEC5、西气东输工程能有效减轻长江三角洲的()A.水资源污染B.水土流失C.酸雨污染D.土壤污染6、下列农业发展符合因地制宜原则的是()A.新疆大力发展种植业B.东北平原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业C.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淡水养殖D.欧洲西部农业以粮食生产为主友情提示:范文可能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供参考!最好找专业人士起草或审核后使用,感谢您的下载!。
第九章《走向世界的中国》复习(一)导学案(八年级地理)
设计者:陈博文审核人:李荣荣
授课时间:2012年6月日【教学目标】
1.回忆已学中国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同时获取新知。
2.初步领会地理环境要素的综合性和区域差异性及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3.通过搜集有关信息,明确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2、在世界中求发展。
难点:在世界中求发展
【学习过程】
一、自主探究:
(一)知识点归纳:
1、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⑴基本国情:
①国土辽阔,区域差异大;
②人口众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⑵区域差异: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发展经济。
⑶区域合作:加强区域联系,互惠互利。
①三北防护林:东起黑龙江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里山,包括13个省区的西北、华北、东北地区,被誉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
②跨世纪工程:
重点工程输送资源源地输送目的地
南水北调
西线方案
长江上游的通天河、雅砻
江、大渡河
入黄河、解决西北
的缺水问题
中线方案汉江上游的丹江口水库北京和天津
东线方案长江下游扬州三江营河北、天津
西气东输新疆塔里木的轮南油气田上海
西电东
送
南部大通
道
乌江、澜沧江、南盘江、
北盘江和红水河水电站
广东
中部大通
道
金沙江干支流水电站、葛
洲坝和三峡水电站
华东地区
北部大通
道
黄河上游水电站和山西、
蒙西地区坑口火电站
北京、天津、唐山
二、合作交流:
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
三、拓展延伸:
东北平原的地形地势有什么特点呢?可以想象出东北平原的土壤、农业生产有什么特点呢?
四、系统总结:
通过对第九章的知识点复习,加深对中国的国情和世界的发展趋势及中国与世界的联系。
五、巩固练习:做《综合能力训练》相关题目。
六、学习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