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唱腔在民族声乐中的运用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05.69 KB
- 文档页数:2
关键词:传统;京剧;艺术元素;民族声乐;表演京剧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财富,其独特的表演风格和唱腔,对于民族声乐的表演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民族声乐表演中运用传统京剧艺术元素,能够在民族音乐表演中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实现丰富多变的民族声乐风格,创新民族声乐表演活动,提高人们对于民族声乐表演的关注度和支持度,这也是传承京剧艺术文化的必要举措之一。
一、京剧艺术和民族声乐之间的共通之处(一)同宗同源分析京剧艺术和民族声乐之间的关系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联系紧密,有着同宗同源的特点,同样是起源于我国的民间,植根于丰沃的中华文化土壤中,将民众的劳动和生活在舞台艺术的形式中反映出来,获取了大量民众的喜爱。
京剧艺术和民族声乐都具有民族性,民族特点鲜明,代表着我国的民族文化,同宗同源的紧密关联下,二者之间形成了互通互助的紧密关联[1]。
(二)艺术风格异曲同工京剧艺术和民族声乐之间的相通之处,体现在其内容都是贴近人们生活这一显著的特点上,同样是表现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感、审美理念以及行为规范,虽然在艺术风格上,京剧艺术和民族声乐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是,这二者都是通过舞台艺术来展现内容的,由人物表演来完成对京剧艺术和民族声乐作品的表演,将创作者的意图传递给观众,打动观众,获取观众的喜爱和支持。
艺术风格不同,却有着同样的贴近受众心理的特点,内容清新自然,获取了众多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三)美学原理相同京剧艺术与民族声乐均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在美学原理方面体现出了相通之处,经过不断的探究和实践,京剧艺术以及民族声乐均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有着特有的艺术特色。
京剧艺术和民族声乐都是在传统美学原理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的,以传统美学原理为艺术之根本,形成了美学层面理念的一致性,京剧艺术和民族声乐艺术在表演风格上具有写意的特性,注重天人合一的艺术追求,强调营造艺术意境,追求传统艺术的意境之美。
以现代京剧艺术中著名的作品“贵妃醉酒”为例,这一部京剧作品通过现实中的事物特征来抒发内在的情感,是创造艺术的一种途径,形成了情与景相互统一的艺术美感,是天人合一艺术追求的体现,营造了情景相融的艺术意境。
从歌曲《千古绝唱》看戏曲声腔艺术在民族声乐中的吸收、融合与发展【内容摘要】我国音乐文化是以民族声乐艺术为核心继续发展的。
文章通过对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尽管我国民族声乐获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其在风格、声音上都出现了固定的模式,不利于民族声乐的发展。
因此,文章针对戏曲声腔意识在民族声乐中的吸收、融合与发展展开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戏曲声腔艺术民族声乐吸收融合伴随着不断发展和进步的社会和时代,民族声乐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
在最近几年中,cctv开办了多届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而民族声乐也正是在这个前提下得到了更为迅速的发展,很多出色的民族唱法演员和民族声乐作品涌现出来。
与此同时,一些作品开始加入戏曲唱腔呈现出来,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例如歌曲《千古绝唱》,若是歌唱者想要将歌曲中的韵味充分地展现出来,就需要利用戏曲中的一些唱法,从而使作品真正的意境得到充分体现。
特别是其中所出现的“呀”字就是借鉴戏曲的一种唱法,甚至运用京腔的方式穿插在整个歌曲中。
像这样的歌曲作品还是比较多的,例如,《黄河渔娘》《贵妃醉酒》《梅兰芳》《清明上河图》等作品,都是新时期出现的声乐作品,这些作品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戏曲声腔的优秀元素,使人对这些作品似曾相识,但是又不乏新鲜感。
一、民族唱法与戏曲唱法的相同点民族唱法和戏曲唱法都是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前提下得到发展和衍生的。
可以说,民族唱法和戏曲唱法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这两者会体现出以下几点相同之处:(一)美学思想相同民族唱法和戏曲声乐中,所具备的美学精神基本上是一样的。
例如,两者都注重“韵律”和“意境”,注重人和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
民族唱法歌曲《黄河泰山》,就是利用黄河的壮观景象,抒发出爱国爱民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将意境美充分地展示出来。
而在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杨子荣在“打虎上山”一段中唱到“穿林海跨雪原气冲霄汉,抒豪情寄壮志面对群山”,利用林海雪原的景色,将革命者的壮志豪情体现出来。
民族声乐教学中戏曲唱腔的技巧应用民族声乐教学中,戏曲唱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戏曲唱腔的技巧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歌唱技巧,还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唱腔对于戏曲表演的重要性。
本文将从戏曲唱腔的特点、教学方法、技巧应用等方面来探讨民族声乐教学中戏曲唱腔的技巧应用。
一、戏曲唱腔的特点1. 流畅的旋律:戏曲唱腔旋律流畅,节奏明确,具有很强的情感表现力。
戏曲唱腔曲调多变,适用范围广,能够表达不同情感和心理状态。
2. 默契的配合:戏曲唱腔与表演形式紧密结合,歌唱和表演需要有默契的配合。
在表演时,演员需要根据唱腔的节奏和情感变化,通过动作、眼神、表情等来准确地表现角色的情感内心世界。
3. 丰富多彩的唱腔:戏曲唱腔有很多种,如宫调、商调、角调、徽调等。
不同调式的唱腔特点不同,需要学生掌握不同的技巧来进行演唱。
二、戏曲唱腔的教学方法1. 熟悉唱腔歌词和旋律:首先,教师需要教给学生唱腔的基本歌词和旋律。
学生需要练习和熟悉唱腔的旋律和歌词。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重点教授唱腔的特点和表现技巧。
2. 练习唱腔技巧:唱腔技巧的练习是戏曲唱腔教学的关键。
通过练习基本的发声、气息、共鸣、音准等技巧,学生可以逐渐掌握唱腔的技巧方法。
3. 学习唱腔表演技巧:学生需要了解和学习表现唱腔的技巧。
在表演中,他们可以通过动作、眼神、表情等手段来深入地表现唱腔所表达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1. 声音的抑扬顿挫:戏曲唱腔的旋律流畅,需要学生掌握加强音、弱化音、颤音等技巧,使唱腔更富有表现力。
2. 音量过渡:戏曲唱腔的表现需要渐进式的音量过渡,学生需要掌握如何正确地调节音量。
3. 连音和滑音:戏曲唱腔的特点之一是很多乐段都需要掌握连音和滑音的技巧。
学生需要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够掌握这些技巧。
4. 笑、哭、泣等情感表达:戏曲唱腔需要表现不同的情感,学生需要掌握如何正确地表现笑、哭、泣等情感。
总之,戏曲唱腔是民族声乐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学生需要通过反复的练习来掌握唱腔的技巧。
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声腔艺术的有机融合传统戏曲的声腔艺术作为我国内容丰富的民族歌曲之一,主要是在传统的说唱艺术和民间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后,戏曲声腔艺术的优秀技法和歌唱练习方法与民族声乐巧妙地融合,更加凸显出其独特魅力和音感。
传统戏曲的声腔艺术最基本要求即字正腔圆,要求演唱者必须咬字清楚,发音正确,任何字的发音均不能模糊而过或含糊不清。
此种训练要求与民族声乐的练习具有一致性,但是两者在咬字和吐字方面还具有极大的差别性。
从总体而言两者的异同均具有规律性,可以被提炼出来进行较为明晰的对比。
一、民族声乐与传统戏曲声腔艺术的渊源民族声乐的发源与四个方面因素有直接的关系。
从其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在纪元前民族声乐主要以唐诗宋词、元曲宋词、乐府诗等为主要表现形式;当进入宋代后,鼓词、元杂剧和散曲等成为民族声乐的主要表现形式;此后的多年时间,民族声乐多以山歌、民歌、号子等为主要表现形式;五四之后,民族声乐在融入欧洲声乐艺术技巧的过程中以儿童舞剧、新歌剧、艺术歌曲、群众歌曲等形式展现。
但是,从广义的角度而言,民族声乐包含民歌、戏曲和曲艺,而且以具有此三种风格的艺术形式进行展现,从最为原始的音乐中萌芽,经过歌、乐、舞三者的逐渐融合而出现了传统戏曲的声腔艺术。
民族声乐在原始的歌、乐、舞三者的有效融合之后,逐渐演变成歌舞形式和各类的民歌、戏曲及杂剧等。
现代所看到的民族声乐主要作为一门单独的艺术形式存在,但是在古代的历史典籍记载中,民族声乐主要是劳动人民生活和实践的艺术表现及社会生活场景的艺术再现。
随着时代的变迁,我国民族声乐融合了不同区域的语言和生活习俗,按照地理环境来区分则成为多元化的各具特点的民族声乐演唱方式和风格。
尽管传统戏曲的声腔艺术主要来自民间说唱、歌舞和滑稽戏三种形式的演变,但是传统戏曲的声腔艺术与此三者有根本性的差别,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传统戏曲的声腔艺术与其他体系有不同的音乐唱腔表现,此种声腔艺术形式主要以其产生地的民歌、语言和民间音乐等为基础,在融合其他类别音乐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创新。
戏曲音乐元素在民族声乐作品中的运用及演唱分析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断在中国民族声乐作品中注入新的元素。
长期以来,中国民族声乐作品的创作者和表演者在学习西方声乐演唱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创新,融入更多民族音乐元素,使民族声乐逐渐形成中国特色。
《梅兰芳》是为了纪念梅兰芳先生诞辰110周年创作的,作曲家吴小平在歌曲创作中进行了探索性的尝试,将中国京剧音乐元素融入歌曲创作中,作品韵味深长、委婉含蓄。
文章通过对声乐作品《梅兰芳》的音乐特点进行分析,探究作品中戏曲音乐元素的运用和演唱特点。
关键词:戏曲音乐;《梅兰芳》;民族声乐我国的民族声乐植根于我国的民间音乐文化土壤,近年来很多优秀的民族声乐作品在借鉴西方歌曲创作技法的基础之上,也注重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等元素的借鉴和运用,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散发着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艺术魅力。
声乐作品《梅兰芳》整体曲调将戏曲音乐的元素和民族声乐作品相融合,既是梅兰芳先生生平的真实写照,又通过悠远绵长的音乐和独具韵味的京剧特色,深深感染听众,并为作品动容。
一、声乐作品《梅兰芳》的音乐分析(一)作品背景声乐作品《梅兰芳》(刘鹏春作词)是为了纪念梅兰芳先生诞辰110周年,由作曲家吴小平进行创作的。
吴小平出生在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故乡江苏泰州,自幼就对戏曲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后来进入专业院校系统地学习歌曲创作,这些都为他日后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梅兰芳》词作者刘鹏春用精炼的语言、写意的手法描绘了梅兰芳先生绚丽的艺术人生和他不卑不亢的爱国情怀。
而在曲调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吴小平先生对梅兰芳先生的缅怀与敬仰,同时充分展现了梅兰芳先生京剧表演的独特艺术魅力。
整首作品采用现代创作技法,与戏曲中的京剧元素相融合,成为现如今戏歌中的代表作。
(二)音乐分析声乐作品《梅兰芳》的结构打破了传统艺术歌曲创作的结构方式,采用引子、慢板、中板、快板四个部分组成的多板式结构。
这样具有中国戏曲音乐特色的节奏形式,将整个歌曲的段落划分得清晰明了,层次分明。
民族声乐教学中戏曲唱腔的技巧应用【摘要】戏曲唱腔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独特的技巧应用丰富了声乐教学的内容。
通过唱腔技巧在传统戏曲音乐中的应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戏曲音乐的表现方式。
技巧练习对于学生声乐表现的影响不可忽视,通过不断练习,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表演水平。
戏曲唱腔的艺术特点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丰富学生的音乐表达方式,增强其表演的感染力。
唱腔表达力的提升和戏曲唱腔的韵律感对声乐技巧的培养是民族声乐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戏曲唱腔技巧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未来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探索戏曲唱腔技巧在声乐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提高学生的综合表演能力。
【关键词】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戏曲唱腔、技巧应用、传统音乐、声乐表现、艺术特点、表达力、韵律感、技巧培养、声乐教学、价值、发展方向。
1. 引言1.1 戏曲唱腔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戏曲唱腔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传统文化的载体与传承,更是声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戏曲唱腔包含丰富的表现手法和技巧,通过学习和掌握这些技巧,可以使学生在声乐表现上更加丰富多彩,提升其音乐表达能力。
戏曲唱腔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如抑扬顿挫、腔调变化等,这些特点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作空间,使其声音更加具有戏剧性和表现力。
戏曲唱腔的韵律感对声乐技巧的培养也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和练习戏曲唱腔的韵律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节奏和音准,提高其声乐技巧和表现能力。
戏曲唱腔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它对学生声乐技巧的培养、表现力的提升以及音乐艺术的传承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2. 正文2.1 唱腔技巧在传统戏曲音乐中的应用传统戏曲音乐中的唱腔技巧是表现戏曲角色和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戏曲表演中,演员需要通过唱腔来传达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变化和故事情节,使得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剧情。
而唱腔技巧的运用则可以让演员更好地表现角色,增强表演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民族声乐教学中戏曲唱腔的技巧应用——以昆曲唱腔为例李爽霞(湖南湘南学院,湖南 郑州 23000)【摘要】本文就民族声乐教学中戏曲唱腔的应用技巧,从民族声乐特点、昆曲唱腔特点及昆曲与民族声乐的联系进行探索。
【关键词】民族声乐教学;昆曲唱腔;联系【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01-0040-02【本文著录格式】李爽霞.民族声乐教学中戏曲唱腔的技巧应用——以昆曲唱腔为例[J].北方音乐,2020,01(01):40-41.中国戏曲历史悠久。
经过几代艺术家的继承和总结,不断地进步和发展。
如今,戏曲的唱腔已经非常成熟,经过不断地收集、整理和传承,戏曲的种类也变得十分丰富。
相当多的技巧是民族声乐教学的宝贵资源。
2001年,昆曲以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和在人类文化多样性发展中产生的特殊价值,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品”。
在中国声乐范畴内,昆曲与民族声乐各领风骚,相互联系又各具特色,昆曲作为我国古老的声乐艺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已然呈现出成熟的演唱模式以及形式完备的演唱技艺,民族声乐艺术在中国古代戏曲艺术的基础上,结合西方艺术而形成的。
民族声乐既体现了对我国戏曲艺术的传承,又体现出时代发展的印记,本文探讨昆曲唱腔与民族声乐中的必然联系。
昆曲是我国比较古老的剧种,起源于昆山地区,在元明时期我国古代四大声腔艺术之一。
经过了后期的不断发展与融合,逐步形成了格律严谨、形式完备的演唱艺术。
昆曲唱腔具有念白儒雅、婉转曲折、华丽细腻的特点。
民族声乐是从我国额度戏曲、曲艺、民歌中发展而来的,本次讨论的是狭义的学院派民族声乐。
这类艺术形式是在传统的古典音乐的基础上,结合西方美声唱法所形成的新的声腔艺术表现形式。
精神内核是吸取我国传统的古典音乐的精华,采用西方美声唱法的技巧进行整合与完善,为古典声腔艺术融入丰富性,加强古典声腔艺术的层次感,用现代的声乐鉴赏标准对昆曲的声腔艺术进行创新改革。
民族声乐教学中戏曲唱腔的技巧应用民族声乐教学中,戏曲唱腔的技巧应用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戏曲唱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技巧要求。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技巧的应用对于学生的学习和表演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戏曲唱腔技巧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角度进行探讨。
戏曲唱腔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演唱之声乐部分的称谓,是由剧种、地方演出风格、表演出身、身份地位和个人才艺的流变共同形成的。
它是中国古典声乐和戏曲音乐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演唱技巧独特、表达手法传神等特点。
戏曲唱腔的技巧包括音韵、节奏、表情、唱腔特色等多个方面。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这些技巧对学生的声乐表现和情感传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戏曲唱腔的音韵技巧对于民族声乐教学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音韵是声乐表现中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包括发声、音准、气息控制等方面。
在戏曲唱腔中,音韵的要求非常高,要求歌手能够准确地把握各种音调的变化和转换,掌握各种发声技巧,以及灵活运用气息控制等。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可以借鉴戏曲唱腔的音韵技巧,引导学生更加准确地发声,丰富声音表现的层次和变化。
戏曲唱腔的节奏技巧也对民族声乐教学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节奏是声乐表演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关系到曲调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同时也影响到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戏曲唱腔中,音乐节奏的变化非常丰富,既有快板激昂的节奏,也有慢板婉转的节奏,还有各种脉动和抑扬顿挫的变化。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戏曲唱腔中的节奏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歌曲的动感节奏和鲜明韵律,增强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戏曲唱腔的唱腔特色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唱腔特色是戏曲唱腔的核心要素之一,它包括各种特殊的音调变化、声音特色、音韵韵味等方面。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学习戏曲唱腔中的各种唱腔特色,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歌曲的音乐特色和韵味,塑造出具有民族特色的声乐表演风格。
戏曲唱腔的技巧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民族声乐教学中戏曲唱腔的技巧应用民族声乐教学中,戏曲唱腔是一种极具代表性的表现形式。
戏曲唱腔作为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音韵特点已经成为我们文化艺术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保护和传承戏曲艺术并推广戏曲古典文化,需要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加以应用和理解。
本文将从戏曲唱腔中的技巧手法以及如何在教学中应用进行探讨。
一、戏曲唱腔的技巧手法1、准确明确的音韵变化戏曲唱腔的音韵变化非常明显,从音调到语调,从节奏到音量都需要注意,此处我们以京剧音乐为例。
在唱腔中,常常出现无常调变调,晋升式上升调,大四度下降调等技巧,同时也可能出现一些非常规的音乐转换。
在呈现不同人物和不同情节时,戏曲唱腔要求歌唱者有非常准确的把握和明确的表达能力。
2、吐词清晰、准确的语音形态唱腔是戏曲艺术的主要表现方式,在演唱中,舞台效果和身体语言,会给您带来很多帮助。
但是,在声音与语言表达方面,也需要有良好的表现力。
正确而清晰的发音可以帮助歌唱者传达给观众更精确明确的信息。
此外,正确的发音也可以让观众更加轻松的理解唱腔所传达的情感和表达。
3、流畅、优雅、准确的演唱技巧戏曲唱腔需要表现出许多不同的情感和场景。
连贯的唱腔转换和优雅的表演技巧可以帮助歌唱者更好地长时间表演。
演唱技巧还包括呼吸控制和身体动作处理等方面。
1、把握音乐语言的特点戏曲唱腔的音乐语言特点决定了它是一种比较独特的音乐表现方式。
所以,在教学中,需要特别加强学生对音韵变化的理解和把握,让学生通过练习唱腔,掌握唱腔的呈现技巧和实现手法,以便更好地传达剧本的情感和情节。
2、加强歌唱技巧的训练唱腔有相当高的技术难度,因为唱腔语言的表现方式非常丰富。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注重具体的唱腔技巧培训和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中掌握唱腔技巧和要领。
这对学生的表演质量和专注力都有很大帮助。
3、结合身体动作来呈现唱腔唱腔除了需要良好的表现技巧以外,还需要表演者有优雅的姿势和身体动作。
所以,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做好身体的训练,帮助他们掌握唱腔与动作的配合技巧,让表演不仅具有音乐唱腔的表现形式,而且还是一种身体动态的表演方式。
川剧在民族声乐教学中的运用王惠四川音乐学院摘要:现代声乐的进步离不开对传统戏曲的文化借鉴和学习,在这个方面目前已有大量学者对此做出针对性的研究和合作。
而川剧具有本土独特的民族风格魅力和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它对于丰富今天中国学院派的专业民族声乐发展以及夯实民族声乐的理论根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文吸收川剧唱腔中有利 于民族声乐演唱的一些重要的部分,诸如声腔运用、情感表达等方面特点,运用到民族声乐教学的实践中去, 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演唱技术,丰富自身的教学研究,更重要的是通过民族声乐教学的平台,可以使我们的民 族声乐有更多、更新的发展和变化,为新时代的民族声乐演唱和技术风格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使我国传统的歌唱艺术得以传承、创新并发扬光大。
关键词:川剧唱腔 民族声乐 教学运用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20)23-0078-03近些年,川剧的繁荣和创新,一直是在传承、发展 优秀传统中进行的。
作为西南地区最具地方特色的戏曲艺术,首先应该在川内的艺术高校中推广普及,使 学生们接受和喜爱这门传统艺术。
民族声乐处于在继承中发展的状态,独特的川剧唱腔和多样的演唱技巧,为丰富民族声乐作品,为民族声乐教学的探索和 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艺术支撑和较大的实践意义。
一、了解川剧唱腔川剧是由多种来源不同的声腔经过一个长时间 的转化并合流所形成的一种戏曲声腔;其中结合了四川民歌、号子、小曲等多种音乐体裁。
最大的特点是用 四川方言进行演唱,语言生动且贴近生活,体现了四川人的幽默风趣,个性爽朗。
从川剧唱腔特征上来说,川剧声腔旋律优美,富有很强的朗诵性,其语言处理以“顺口 ”为主,较为口语话;其次川剧声腔以高腔作为主导,音乐多为曲牌体,曲牌数量繁多,演唱相当灵 活自由,其帮、打、唱相结合的结构形态成为我国戏曲 高腔艺术的杰出代表,深化了川剧艺术作品的表现力。
最重要的是它保留了南北戏曲的精髓,并融入了巴蜀艺术的特色,使得川剧唱腔更具民族性与地方性。
民族声乐教学中戏曲唱腔的技巧应用民族声乐是我国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之一,而戏曲唱腔则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如何将戏曲唱腔的技巧应用到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本文将从戏曲唱腔的特点、技巧和应用等方面展开阐述,希望能为民族声乐教学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一、戏曲唱腔的特点戏曲唱腔是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种特殊唱腔形式,具有独特的韵律、音调和表现力。
它主要是通过对字音的变化,以及对声调的运用来表现角色的情感、性格和心理活动。
在唱腔的演唱中,演员需要根据不同情节、不同角色的性格特点来处理声音的高低、抑扬顿挫,以及音节的长短、重轻,以达到艺术表现的目的。
戏曲唱腔的特点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方面,戏曲唱腔借鉴了许多民间音乐的特点,如吴侬软语、梆子腔等,这些特点对于学习民族声乐的学生来讲有着很大的启发作用;戏曲唱腔所表现出来的韵律、音律、音调等特点,也为民族声乐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音乐素材和表现手段。
戏曲唱腔是一种高度技巧化的表演形式,需要演员具备一定的音乐素养和声乐技巧才能胜任。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和应用戏曲唱腔的一些技巧,以丰富学生的声乐表现力和音乐表达能力。
1. 音调的掌握。
戏曲唱腔中的音调变化非常丰富,有唱头、唱腔、唱尾等不同部分,每一部分都要求演员掌握一定的音乐技巧和表现方式。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戏曲唱腔的音调变化,加强他们对音乐节奏和韵律的感受和把握,提高他们的音乐表现力。
2. 声音的运用。
戏曲唱腔中,演员需要灵活运用喉音、混声、头声等不同的发声方式,以表现不同角色的情感和性格特点。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和训练学生的发声技巧,使他们能够在演唱时更加灵活地运用不同的声音,并呈现出丰富的表现力。
3. 演唱技巧的训练。
戏曲唱腔的演唱需要演员有较强的表演技巧,如呼吸控制、音准掌握、情感表达等方面。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学生声乐技巧的训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演唱技巧,提高他们的音乐表达能力。
鄂州大学学报Journal of Ezhou University 2020年9月Sep.2020第27卷第5期Vol.27No.5doi:10.16732/ki.jeu.2020.05.019民族声乐演唱借鉴戏曲唱腔的探析卓莉莉(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福建泉州362000)摘要: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其声乐唱腔从某种意义上更可以说是民族声乐的楷模,两者之间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
文章对比和分析民族声乐演唱与戏曲唱腔,剖析两者的不同之处,并探讨民族声乐演唱在发展过程中对戏曲唱腔的借鉴与运用,揭示传统艺术的融合与革新发展,以及民族艺术的多样性。
关键词:民族声乐演唱;戏曲唱腔;地方戏曲中图分类号:J6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004(2020)05-0063-02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人们对艺术的追求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中国传统的民族艺术受到了更多的重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地方戏曲与民歌一直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尤其是戏曲文化,作为现代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先驱,在民族声乐的发展中有了多元化的元素。
很多保留下来的戏曲艺术作品,在与多元化元素进行融合的同时,将民族声乐发展推向了新的高度。
地方戏曲中的唱腔和咬字等方面,使得民族声乐艺术具有更大的艺术价值。
我国现代民族声乐艺术,也逐渐发展为多元化、传统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的艺术体系。
一、民族声乐演唱与戏曲唱腔之间的联系(一)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传统的民族唱法与戏曲唱腔,在审美取向上有一定关联。
民族艺术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很多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无论是传统的民族唱法或是戏曲唱腔,受到西方文化影响都比较少。
不同于西方美声唱法的是,民族唱法对气息控制的要求很高,在演唱过程中,需要进行偷气、抽气等方式,使得演唱变得自然而顺畅,甚至对于演唱者的呼吸方式都有独特的要求。
不同于西方美声唱法带来的爆发力与穿透力,我国的民族唱法与戏曲唱腔往往需要演唱者做到气沉丹田,使得声音浑厚。
民族声乐教学中戏曲唱腔的技巧应用戏曲唱腔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戏曲表演的灵魂和重要组成部分。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运用戏曲唱腔的技巧掌握戏曲唱腔的基本要素和特点,对开拓学生的音乐眼界,提高整体音乐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一、戏曲唱腔的基本要素戏曲唱腔是指戏曲中的歌唱部分,也是演员表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戏曲唱腔的基本要素包括唱腔的技巧、表现手法、唱腔的长度、音乐的创作、曲调的特点等。
1、唱腔的技巧戏曲唱腔的技巧是戏曲歌唱中的重要要素,它主要包括发声、气息控制、声音的变化和音调的应用。
2、表现手法戏曲唱腔是融合了口技、舞蹈、音乐、演技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表演形式,它使用了很多传统的表演手法和语言技巧。
3、唱腔的长度戏曲唱腔的长度是戏曲唱腔的另一个重要要素。
戏曲唱腔可能是单人唱腔、二人唱腔或多人合唱。
4、音乐的创作戏曲唱腔的音乐创作是戏曲唱腔艺术创作的又一个非常重要的要素,它包括曲调、定调、调性、变调、借调等。
这些都是围绕着唱腔的结构和音乐的创作来进行的。
5、曲调的特点戏曲唱腔的曲调以华丽、悠扬、舒缓的音乐风格为主,它还强调声音的变化,特别是高低音调和气息的变化。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了解唱腔的特点,并掌握其基本唱腔的技巧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模仿戏曲唱腔,借鉴唱腔的特点,能够在民族声乐中得到更好的应用与发挥。
在民族声乐教学中,需要学生掌握唱腔的基本技巧,包括声音的发声、掌握气息、进行音调和语气方面的调整,以及唱腔在诗歌和音乐的融合上的技巧等。
3、发扬中华民族音乐特色戏曲的唱腔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在民族声乐的教学上传承这种音乐传统。
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具有独特的音乐色彩和音乐特征,这些特色要在民族声乐教学中予以发扬,使学生对中华民族音乐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4、激发学生的音乐热情在民族声乐教学中,通过对戏曲唱腔的介绍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音乐热情,让他们在学习中更加感受到音乐的美妙与魅力。
中国传统戏曲与当代民族声乐艺术的结合京剧是由徽剧逐步发展演变而来,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中之一,独特纯粹的中国式之美代表了数千年来华夏子孙对美的感受及追求。
其唱腔更是细腻婉转,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将戏曲唱腔与现代民族唱法结合,可将二者的优点发挥至最大化。
一、现代民族唱法与戏曲唱腔的演唱特点(―)气息的运用、发声方法与用声1. 气息的运用。
我国的戏曲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是最原始的艺术形式。
戏曲唱腔有“气沉丹田,头顶虚空,全凭腰转,两肩轻松”的讲究,可见戏曲唱法对于呼吸的重视性,然而无论是那种唱法,都强调气息的重要性。
在演唱中气息的运用不容小觑,特别是在高音、强音、长音演唱时更是起着底气的作用。
如在歌曲《梅兰芳》中,“梅也是铁,蓝也是铁….”高音长拍子对于气息的要求可想而知,训练有素的呼吸方法和技巧非常重要。
2. 发声方法和用声。
戏曲是根据生、旦、净、丑四类行当来区分声音,其中表现女性形象的旦角,采用传统旦角的发声方法“小嗓”,用嗓方法是极为特殊的。
小嗓在青衣、花旦中使用较多,演唱方法全部采用假声。
喉咙呈自然打开状态,使用浅声道的唱法,出气量较小,发声位置较靠前,追求戏曲的明亮共鸣效果,音色悦耳清脆。
现代民族唱法同时吸收了传统戏曲唱腔和西洋美声唱法,并对传统戏曲唱法进行了融合和改良,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方法,将两种发声方法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开辟民族新唱法走向世界。
传统戏剧唱法与现代民族唱法有很多共同之处,比如说在歌曲《梅兰芳》的第一句中“那一轮女儿的如水明月”有着传统京剧独特的韵味,“那”字在演唱上,音色明亮而又不能紧,出声不能太重,不然会破坏悠远的意境;“水”字在演唱是腔体不可开的过大,既有科学的发声系统又有戏曲温婉的收敛之势。
在戏歌《梅兰芳》的音乐处理上,若纯粹使用传统唱戏的方法,听觉略显单薄,声音较浅、扁,不符合现代声乐的审美标准;若使用单一的民族唱法,腔体共鸣加大,音色变的通透宽敞,容易失去? 蚯?独特的韵味。
研究分析戏曲演唱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影响及作用戏曲演唱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在戏曲表演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同时在民族声乐演唱中也具有深远的影响和作用。
通过对戏曲演唱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影响和作用进行研究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深化对民族声乐表演艺术的认识,从而推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1.音乐风格影响戏曲演唱以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表现方式,深刻地影响了民族声乐演唱的音乐风格。
戏曲演唱中的腔调、唱腔、音韵等特色元素,都对民族声乐演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京剧的唱腔具有高亢激昂的特点,因此在京剧影响下的民族声乐演唱中,也会呈现出这种激情澎湃的音乐风格。
2.表演技巧影响戏曲演唱在民族声乐表演中的影响还表现在表演技巧方面。
戏曲演唱注重舞台表现力和情感表达,其表演技巧包括身段、眼神、手势等方面的训练,这些技巧在民族声乐演唱中也被广泛应用。
戏曲演唱对民族声乐表演技巧的培养和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3.文化内涵影响戏曲演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对民族声乐演唱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戏曲演唱中的剧情、人物性格、历史故事等元素,都为民族声乐演唱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表现内容。
戏曲演唱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学理念和审美情感,也为民族声乐演唱注入了独特的文化精神。
二、戏曲演唱在民族声乐演唱中的作用1.艺术传承作用2.审美情感作用戏曲演唱通过其独特的美学理念和审美情感,为民族声乐演唱注入了丰富的情感表达和艺术品味。
戏曲演唱中所蕴含的审美情感,包括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对剧情的扣人心弦的表现等,都使得民族声乐演唱在情感表达和审美追求上更加丰富和饱满。
3.文化交流作用戏曲演唱作为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重要形式,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影响力。
戏曲演唱在民族声乐演唱中还发挥着重要的文化交流作用。
通过戏曲演唱的传播和交流,民族声乐演唱得以向国际社会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促进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民族声乐中戏曲唱腔的应用【摘要】戏曲唱腔作为中国传统戏曲的一种表现形式,在民族声乐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从戏曲唱腔的定义、历史渊源、特点、应用方式和在民族声乐创作中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探讨。
戏曲唱腔的独特韵味和表现力在不同民族声乐中都有着独特的应用方式,丰富了民族声乐的表现形式。
戏曲唱腔在民族声乐创作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能够为作品增添戏剧性和表现力。
通过对戏曲唱腔的研究和应用,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民族声乐,丰富和拓展其艺术表现形式。
戏曲唱腔在民族声乐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应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推广。
【关键词】戏曲唱腔,民族声乐,历史渊源,特点,应用方式,创作,重要性。
1. 引言1.1 引言民族声乐中的戏曲唱腔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遗产之一。
戏曲唱腔作为戏曲表演的核心元素之一,不仅在戏曲演唱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更在民族声乐中独具特色,丰富了民族声乐的表现形式。
戏曲唱腔的应用不仅展现了戏曲文化的独特魅力,更为民族声乐注入了新的活力和灵感。
本文将围绕戏曲唱腔在民族声乐中的应用展开探讨,从戏曲唱腔的定义、历史渊源、不同民族声乐中戏曲唱腔的特点、应用方式以及在民族声乐创作中的重要性等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探究戏曲唱腔在民族声乐中的独特魅力,以及对民族声乐发展的重要影响。
通过对戏曲唱腔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还可以为现代民族声乐的创新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戏曲唱腔的定义戏曲唱腔是中国传统戏曲艺术中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演员在唱歌时所使用的特定唱法和表现方式。
它包括了音调、节奏、语气和情感的处理,是戏曲表演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戏曲唱腔的特点在于其独特的音乐形式和表现技巧。
它不同于现代歌唱的流行音乐,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和戏剧性的演绎。
演员需要通过唱腔来展现角色的性格、情感和命运,带领观众进入剧情的世界。
戏曲唱腔还包括了丰富的表现技巧,如抑扬顿挫、吐字清晰、音准准确等。
知识文库 第23期206 声乐演唱技巧与戏曲唱腔的融合探讨李 彤 张鹏远戏曲与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不同,戏曲唱腔包括越剧与昆曲唱腔等,而声乐演唱技巧包括原生态、美声与民族演唱技法等,但在演唱发声方面却存在共通性,融合两者表现与演唱方式,更能够推动戏曲艺术的现代化发展。
本文主要对两者共通性展开阐述,并提出两者统合方法,希望对我国音乐事业发展起到积极借鉴作用。
1 声乐演唱技巧与戏曲唱腔的共性 1.1 演唱方式 两者都强调头腔共鸣发音,讲究声音的稳定性与呼吸的顺畅性。
演唱时呼吸下沉,咬字发音要求清晰,防止因暗涩音律导致音调异常;对此,不建议用喉咙发音,以减少对声带的损伤,而是通过多腔共鸣扩大音律,包括胸腔与口腔、鼻腔等。
唯有多腔共鸣才能灵活控制呼吸力度与高音。
除此之外,要求表情放松,高音时嘴巴完全张开,低音时微抿嘴唇,以轻松完成声音转换。
1.2 四呼五音要求高 戏曲或声乐唱腔多与起源地人们的说话语气有关,如越剧融合了嵊县人们柔软的说话语气,造就了缠绵的唱腔与念白。
越剧在发展中受绍剧与昆剧等念白规律影响,形成了一直沿用的舞台腔,发声鼻音逐渐弱化。
戏剧艺术家在吐字咬字方面总结的四呼五音原则,也成为了考验戏剧演员示范字正腔圆的基本标准。
戏剧唱腔对声乐艺术发展影响较大,借鉴了戏剧唱腔特征才得以咬字吐字更加清晰圆润、语调更加正确。
如《故乡是北京》作品,演唱者应严格按照四声阴阳与五音四呼等方法强化艺术感染力,以此展现汉文化的语音韵律美,让听众深刻感受华夏文化底蕴。
为确保演唱的字正腔圆,所有“虹”或“松”等拖拍的字,都应当快速的咬出字头,并保持口型在“ong”的韵母上,直至乐句结束。
1.3 音调运用 在演唱中为了烘托气氛与释放艺术魅力,在声调上会进行“倒字处理,如《红灯记》对白中的“碎”与“回”字,若念不对四声,也无法将鸠山憎恶革命者与李玉和忠于革命事业英雄气概的人物性格充分展现,故事情节的情感与作品创作内涵随之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