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第一章第一节
- 格式:doc
- 大小:337.50 KB
- 文档页数:2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常见生物的名称,增强关爱生物的情感.
2、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
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分析问题,表述观点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与他人协作的精神。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意识。
二、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
三、教学准备:
1、自制课件。
2、FLASH:(1)生物的应激性。
四、教学过程:
课堂练习:
属于蕨类植物的是桫椤;属于裸子植物的是水杉;属于被子植物的是睡莲。
)属于我国一级保护植物的是水杉、桫椤。
板书设计: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
一、生物的主要类群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1、生物:有生命的物体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
2、生物的种类异、应激性、生物体都能适应环境
3、生物的分类影响环境、生物有严整有序的结构。
游戏:填写生物名称
课外探究实验:。
苏教版七年级-第一章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生物的分类生物是指地球上所有具有生命的个体,分类方法多种多样,但其中较为常见的分类方法有以下几种:1.根据生命的形态特征可分为微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2.根据生物的代谢方式可分为光合生物和化能生物。
3.根据生物的细胞组成可分为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等。
4.根据遗传物质分类可分为基因组类型,如DNA、RNA等。
不同的分类方法对于研究不同的生命现象都有比较实用的价值,这也是生物学研究的重要一环。
人类与动植物人类是一种多细胞生物,属于脊椎动物,在动物界属于哺乳动物。
而动物与植物之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其代谢方式的不同。
植物具有光合作用,能够利用太阳能进行自身的能量合成。
而动物则通过其摄取的食物进行能量转化。
另外,人类在行动和感知方面有明显的优势,这得益于我们发达的大脑和器官系统。
例如,人的耳朵、鼻子和眼睛等器官都非常灵敏,可以分别感知声音、气味和视觉等环境因素。
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指由生物和环境组成而形成的生态单位。
它可以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研究重点在于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例如,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些动物可能会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交错作用与其余的生物形成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分别在其中扮演着消费者和生产者等不同的角色。
而在人工生态系统中,人类可能会通过社会、文明的建设以及技术的创新来不断优化环境,改善我们周围的生态环境。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种类之间的差异。
它通常被分为三种不同的层面:生物群落层面、物种层面和基因层面。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石,它对于人类的自然、文化和经济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例如,人类可以通过生物多样性来开发新的药物和食品,同时也能够启发人类对于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环境治理。
结语生物世界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为人类提供了充分的研究与探索的机会。
通过对生物进一步的了解和熟悉,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也能够更好地保护和治理我们共同的家园。
七年级苏科版生物上册知识点归纳(1章)第一章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第一节生物与生物学1、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
2、生物的基本特征:a生物大多由细胞有序构成;b生物都需要摄入营养物质,进行呼吸与排泄;c生物具有生长发育、繁殖与遗传变异现象;d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3、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二节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1、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有:观察、实验、调查、测量等,其中观察和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最基本方法。
实验是一切科学探究的基础。
2、观察时,首先要根据观察目的,仔细看对象的特征和特性。
再做出分析和判断。
有时需要借助于一定的仪器,如放大镜和显微镜等。
3、实验过程:明确实验目的→准备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并实施实验步骤→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4、认识显微镜5、显微镜的成像光线→反光镜→遮光器→通光孔→标本(一定要透明)→物镜→镜筒→目镜(放大成倒立的虚像)→眼。
6、显微镜的使用方法(1)取镜和安放:用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镜座,正确取出显微镜,放在实验桌上,略偏左,使镜臂对着身体,镜筒向前。
(2)对光:(三转)(4)观察:左眼看目镜内,同时反向缓缓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上升,直到看到物像,再稍稍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8、生物观察和研究中常使用三种玻片:装片、切片、涂片9、成像规律:倒立的反像。
玻片的移动方向与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
在视野中物象偏什么方向,要将物象移至中央,玻片就像什么方向移动。
如观察目标在视野的左上方,要将观察目标移到视野的正中央,应该向左上方向移动玻片;若目标在视野右下方时则需向右下方方向移动玻片1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与交流探究水温变化对金鱼呼吸次数的影响: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水温升高,金鱼的呼吸次数加快;水温降低,金鱼呼吸次数减少。
生物与生物学一、教学目标1、概述生物与生物学的概念2、分析生物的生命现象,得出生物的基本特征3、描述生物学研究内容4、收集现代生物科技成果二、教学重难点1、观察生物与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
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三、学习与交流1、生物是指的物体,举4个实例思考:机器人是生物吗??2、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是,分别举2个例子3、以青蛙为例,总结生物的基本特征(1)(2)(3)(4)(5) 。
这些特征是不同生物共有的吗?4、生物学是研究和的科学,其研究对象主要是。
学生活动:讨论交流仿生学并作简单介绍。
5、了解仿生学在生产生活领域的应用。
6、熟悉现代生物科技的成果四、典型例题1、下列不是生物现象的是()A、蜘蛛结网捕虫B、小鸡破壳而出C、海浪拍打堤岸D、蜥蜴遇敌断尾2、黄豆能长成豆芽,这是因为生物能()A、生长B、运动C、繁殖D、对环境做出反应3、找出下列各项之间的对应关系,用线连接起来①荷叶 A薄壳建筑②海豚 B直升机③蜻蜓 C荧光灯④蝙蝠 D国家体育馆⑤鸟巢 E防水衣服⑥萤火虫 F潜水艇⑦蛋壳 G雷达五、达标检测1、下列各项中,属于生物的是()A、珊瑚B、枯死的树干C、珍珠D、蘑菇2、“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这是来自鲁迅先生所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一段文字,其中涉及到的动物有()A、8种B、6种C、4种D、3种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种生命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 )A、生长发育B、呼吸C、排除体内废物D、遗传变异4、牵牛花清晨开放,傍晚关闭。
这种生命说明生物具有的特征是()A、生长发育B、呼吸C、需要营养D、适应一定的环境5、在果园中养鸡,一般不会出现的影响是( )A、增强鸡群体质B、果树的产量下降C、减轻害虫对果树的危害D、提高果园土壤肥力8、下列属于生物生长的是()A.气球由小变大B.钟乳石慢慢长大C.蘑菇由小变大D.河水慢慢涨高9、下列现象中的物体属于生物的是()A.机器人弹钢琴 B.火山爆发时岩浆喷出C.钟乳石在慢慢长大 D.馒头上长出“白毛”10、获得2000年度中国最高科学技术奖的科学家袁隆平的突出成就是()A、人类基因组测序B、杂交水稻C、转基因技术D、克隆技术11、机器人是科学家模拟人类制造出来的,它不能完成的活动是()A、生长发育B、看家护院C、奔跑D、飞行12、鲸浮出水面时,在头部往往会形成巨大的雾状水柱,这是鲸在()A、吸气B、取食C、呼气D、呼吸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第1单元第1章探索生命的奥秘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一、教学目标:知识性目标:1、举例说出生物的主要类群。
2、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
技能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分析问题,表述观点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与他人协作的精神。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意识。
二、教学重点:1、举例说出生物的主要类群。
2、举例说出生物的共性。
三、教学准备:1、自制课件。
2、FLASH:(1)生物的主要类群填图;(2)生物的应激性。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生物的主要类群1、生物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2、生物的种类3、生物的主要类群藻类植物苔藓植物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裸被子子无脊椎动物鱼类:我们生活在一个异常美丽的星球,广阔的自然界,山川秀丽,花木丛生,但组成自然界的物体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没有生命的,另一类是有生命的,你能举出例子吗?:我们把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在我们现在的地球上生活着大约有30多万种植物,150多万种动物,当然还有很多种类的微生物。
它们形态各异,趣味无穷。
科学家们根据它们的特征,将这些生物进行分类,归类为不同的类群。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填图游戏,看看谁知道的生物种类最多,并且能进行正确的分类。
“生物的主要类群填图”。
对于学生无法填充的个别生物种类进行简单的讲解,如蕨类、藻类植物等。
:看来同学们对生物类群的知识了解得还真不少。
:生物的主要类群。
: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那怎么才能叫有生命呢?生命有什么现象?跟着老师的提示思考并举出自己所知的有生命的物体:人、狗、花、树木等,没有生命的物体:石头、大山、水、桌、椅等。
了解到在地球上生活着大约200多万种生物。
我国是世界上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生物被分为不同的类群。
对游戏颇感兴趣,热情高涨。
争先恐后在电脑上操作填图。
对生物的分类知识有初步了解。
带着问题展开小组讨论,小组长负责记录,并选动物两栖类脊椎爬行类动物鸟类哺乳类其他生物二、生物的生命现象1、生物能生长。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举例说出生物常见生物的名称,增强关爱生物的情感.
2、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
技能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自然、分析问题,表述观点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与他人协作的精神。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爱生物的情感意识。
二、教学重点:
举例说出生物的生命现象。
三、教学准备:
1、自制课件。
2、FLASH:(1)生物的应激性。
四、教学过程:
课堂练习:
1.把下图中的植物归位:
水杉桫椤睡莲
(1)属于蕨类植物的是桫椤;属于裸子植物的是水杉;属于被子植物的是睡莲。
(2)属于我国一级保护植物的是水杉、桫椤。
2.植物类群中种类最多的是( A )
A.被子植物 B.裸子植物 C.蕨类植物 D.藻类植物
3.乌贼遇到敌害,会喷放墨汁,这一现象属于生物特征中的( B)
A.生物的生长和繁殖 B.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C.生物能排泄废物 D.生物需要呼吸4.你能认识图中的动物吗?先说出它们的名称,然后归类。
板书设计:
第一节我们周围的生物
一、生物的主要类群二、生物的生命现象
1、生物:有生命的物体生长发育、新陈代谢、遗传变
2、生物的种类异、应激性、生物体都能适应环境
3、生物的分类影响环境、生物有严整有序的结构。
游戏:填写生物名称
课外探究实验:。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知识点梳理总结第1单元走进生命世界第1章生物学——研究生命的科学第1节生物与生物学1.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熊猫和玩具熊猫的根本区别是熊猫具有生命特征。
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细菌、真菌、病毒)。
2.生物的基本特征(1)除病毒外,生物都由细胞构成,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2)生物生活过程中需要摄入营养物质,进行呼吸和排泄;(3)生物能够生长发育、繁殖后代,具有遗传变异现象;(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能够适应和影响环境。
3.生物学就是研究生物体的生命现象及其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
第2节生物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一、学习观察与实验(1)观察微小物体或微小特征,需要借助放大镜或显微镜。
(2)实验的一般规程有:实验目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
二、学习使用显微镜1.显微镜的基本构造和作用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和步骤3.显微镜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内容(1)成像原理:光线→反光镜→遮光器→通光孔→标本(要透明)→物镜→镜筒→目镜→眼。
对实验材料的要求是:薄而透明,才有利于透光。
(2)倒像:在显微镜视野内看到的物像是上下颠倒、左右翻转的倒像(180度旋转)。
例如:玻片上p ,物像是d 。
(3)目镜物镜:目镜没有螺纹,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小;物镜有螺纹,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与玻片标本的距离越近。
(4)放大倍数:物像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例如:一台显微镜有5X 、10X 、15X 三个目镜,有10X 、45X 两个物镜,那这台显微镜的最小放大倍数和最大放大倍数分别是50倍和675倍。
(5)视野中物像的变化: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范围越小;视野越暗;所看到的细胞数量越少;细胞体积越大;结构越细微。
视野内一行细胞数量的变化,与放大倍数成反比;圆形视野范围内细胞总数量的变化,与放大倍数的平方成反比。
(6)调焦:若要使镜筒明显上升或下降,应调节粗准焦螺旋,要使观察的物像更加清晰,应调节细准焦螺旋。
第1章第1节生物生存的环境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2009黔东南州)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这都体现了()
A、生物能影响环境
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C、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
2、(2009济宁市)下列不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
A.春江水暖鸭先知B.葵花朵朵向太阳
C.大树底下好乘凉D.春风又绿江南岸
3、(2009绵阳市)我国戈壁大沙漠中植物稀少,起决定作用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
A.阳光
B.温度
C.水分
D.空气
4、(2009锦州)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
这句话体现了 ( )
A.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存
B.生物能适应一定的环境
C.生物能影响环境
D.生物与环境可以相互影响
5、(2009江西宜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主要描写了哪种环境因素( )
A.光 B.水 C.空气 D.土壤
6、(2009东营市)2008年初南方部分省区遭受了罕见的冰冻灾害,造成某些地区的植物大面积死亡,这种现象说明()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环境能影响生物的生活
C.生物能影响环境 D.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
7、(2009长沙)樟树上下相邻的叶片互不遮挡,能使每片叶都尽可能多地接受阳光的照射,这种现象可说明()
A.环境能适应生物
B.环境不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适应环境
D.生物不能影响环境
8、(2009德城区)鸭是比较耐寒的一种鸟。
宋代诗人苏轼在《春江晚景》中写道:“竹
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句诗中描写影响鸭生活的非生物因素是()
A.光 B.温度 C.水 D.空气
9、(2009德城区)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中,有效的防止波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
红树林的根系发达属于()
A.生物对环境的依赖 B.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二、非选择题
10.(2008宜昌)右图为某同学绘制的一天内校园草地湿度变化曲线图。
(1)在一天内空气湿度最干燥的时段为(填早晨、中午或晚
上)。
(2)仅依据这个曲线图,他还不能得出草地能够改变空气湿度的结论。
其理由
是。
11.(2008宜昌)某生物学习小组开展“环境水质对青蛙受精卵孵化的影响”的探究活动:制作2组生态瓶并编号,A组各加入200ml的清水,B组各加入200ml不同浓度的污水;然后各放入100粒青蛙卵到瓶中,在相同适宜的环境中孵化。
请分析作答。
(1) 实验时需要定时观察记录的主要内容是。
(2) 他们选取受精卵数量为100粒而不是5粒的理由是。
第1章第1节生物生存的环境同步练习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
2.C
3.C
4.C
5.B
6.B
7.C
8.C
9.C
二、选择题
10.中午;实验缺乏对照(或实验缺乏重复验证);
11.小蝌蚪的形态和数量;减小误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