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贞操观
- 格式:doc
- 大小:11.50 KB
- 文档页数:1
论贞节观的现代意义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贞节观的认识也不断发生变化。
从古代到现代,贞节观一直是人们重视的话题,大家都认同贞节观作为一种美德,也都认可贞节观能够带给人们深刻的正面影响。
那么,今天,贞节观到底是什么?其在现代社会中有什么样的意义?贞节观,即贞操观,指的是一种传统的道德观念,它认为女性要保持自己的贞操,表现出正确的行为。
贞节观并不局限在女性,而是一种倡导性的伦理行为准则,同时也适用于男性。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贞节观也被称为“贞德”、“贤德”或“礼德”,指的是一种礼仪规范,它强调女性保持诚实、安静、守信、仁慈、忠诚、节俭以及勤劳。
在现代社会中,贞节观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它强调了女性在清廉、节俭、勤奋等方面的伦理要求,反映了社会对女性行为的文化高度期待。
时,贞节观与当今流行潮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反映了社会对调整自我态度,修身养性的要求。
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贞节观在当今社会中变得更加重要,更多的人开始认可这种观念,并且把它融入自己的价值观,从而保持自身的品德,保护自身的美好形象。
当今,我们更乐意受到贞节观的影响,因为贞节观可以降低社会的素质,把人们的本质特征和伦理信念发挥到最大化,把意志发挥到最大化。
也就是说,贞节观能够给社会带来和谐,把人们的思想、行为、情感和彼此的关系结合起来,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安定。
此外,贞节观也可以增进人们的自我修养,帮助人们排除一些恶习,让人们更加深入理解一些基本的道德概念,从而进行内心的自我解放,让自己的品德更加高尚,从而慢慢改变自身的社会形象。
贞节观虽然普遍被认可,但是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行为都是纯粹的“贞操”,因为每个人行为都是不同的,有时贞节观也要根据情况而定。
于贞节观,我们需要适当的完善,在保留原有思想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发展,让贞节观更加符合新的实际情况。
时,在宣传贞节观的同时,也要注意不要把它和传统观念混为一谈,要强化“自由”的观念,让贞节观成为一种自发的行为,而非一种强制的行为。
浅论古代中国女性的贞洁观浅论古代中国女性的贞洁观我们对封建社会的认知多来源于明清两代。
因为是最接近的。
但是,这种认识是片面,甚至偏激。
印象中,一说到封建女性的贞洁观,总是想到守寡,以死相殉之类的。
事实呢?人都说賍唐臭汉,汉唐民风之开放,让我们这些自认为开放的现代人,都瞠目结舌。
汉代,宫女穿的是现在小宝贝都不穿的开裆裤,太匪夷所思了!汉代的皇后,有几位是歌姬出身的,卫子夫,赵飞燕。
武帝的姐姐,平阳长公主,更是骇人,她“休了”有阳痿之疾的前夫平阳侯曹寿患,改嫁给大将军卫青,曾经是她的家奴!三国甄姬的前夫是袁谭,她是曹丕抢来的。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人的妻子是抢的。
唐代,武则天曾侍奉太宗父子。
高宗迎接她时,群臣反对,但理由是“乱伦”,不是贞洁。
更恐怖的的,武瞾和女儿太平公主共享面首。
汉武帝,武则天,这些人都是雄韬大略,不可不顾及民间的影响的。
由此观之,如果没有开放的民风为基础,人民都不怎么把贞洁当回事,他们不会那么潇洒,立歌姬为后?想都别想!清朝的慈禧,也算是有实无名的最高统治者了,面首?呵呵,想都不敢想。
她敢专国政,却不敢养面首,和她有“绯闻”的安德海,出京被杀,不是不敢言!这不是从小被教育的“好马不系二蹬,好女不事二夫”的“功劳”?还有唐玄宗和的旷世黄昏恋,从目前我知道的,那时的人好像不怎么感冒,毕竟,唐玄宗的奶奶的前夫就是他的太爷爷!对那时的百姓来说也算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了。
《隋书》列传四十五“列女传”,记载这兰陵公主在故事,初嫁仪同王奉孝,丈夫死后改嫁给柳述,后来夫家因罪迁徙到岭南,炀帝要她再改嫁给自己的妃子的弟弟,她誓死不从。
这,不是为了贞洁,是为情吧!或是为了自己而争一次吧。
要是兰陵公主是个拘泥的人,在前夫死后就该以死殉节,或誓死不事二夫了。
《宋史·列女传》记载:盗马进掠临淮县,王宣要其妻曹氏避之,曹曰:“我闻妇人死不出闺房。
”贼至,宣避之,曹坚卧不起。
众贼劫持之,大骂不屈,为所害。
中国古代的贞节观念摘要:贞节观的产生是为专制主义统治模式寻找合理性的依据。
自从人类社会跨入私有制的大门 ,女性的贞节就不再是她们单纯的个人修养问题 ,而演化成了整个社会的问题 ,演变成了统治阶级维护统治、安定社会的政治手段。
所以在封建社会中,贞节受到了历代统治者的大力鼓吹 ,并从道德伦理上升为政治伦理,成为统辖全民思想的核心之一。
所以 ,从贞节观产生的目的来看 ,它对婚姻家庭的稳定具有维护功能;从它产生的男尊女卑的基础来看 ,它必然对女性、对女性的人性具有极大的压制作用。
同时 ,作为一种社会文化 ,贞节观及在其基础上产生的女教 ,已外化为一种社会行为规则。
关键词:贞洁观、古代的发展历程、贞洁观与婚姻家庭发展历程:1、贞节观念萌芽于先秦时期。
宗法制度确立以后 ,妇女地位不断低落,婚姻也开始由父母之命、媒约之言来决定,然而氏族社会婚姻生活的流风余韵至周代还很浓重,周代男女恋爱择偶尚有一定自由,男女活动的天地极为广阔,当时妇女改嫁之事颇多,甚至存在着“人尽夫”的观念。
但是,随着宗法制度的进一步发展,随着儒家礼教的产生,周代后期特别是战国时期,贞节观念开始萌芽 ,守节被定为妇女应该恪守的道德教条。
2、秦汉至五代是贞节观念由宽泛到严格的过渡时期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为巩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悉内六国礼仪,采择其善”,继续强化宗法制度,维系父系血统的继承权要保证父系血统的纯正,就要重视女子的贞洁,保守女子的节操。
于是社会上的贞节观念开始明确。
刘汉王朝,尊崇儒术,推重礼法,沿袭了秦代褒奖贞节的传统,并以官方名义正式褒奖贞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又十分尖锐和复杂,各统治集团,包括汉化少数民族统治集团,都要起劲地表彰节烈,企图让人们像妇女守节那样效忠于他们自己以维护其政权的稳固。
因此,这一时期的贞节观念仍呈一种日渐增强的趋势。
南北朝时期还出了不少烈女。
隋唐时期从一而终的贞妇已经受到社会舆论的推崇,由于社会上以贞节作为判断妇女善恶的重要依据,格守贞节,从一而终的观念已经浸透妇女们的心坎,不少中毒很深的妇女,甘心为封建贞节观殉葬。
中国人的“贞操观”编导095 王潇 0911031523有人说“贞操是女孩给婆家最贵重的陪嫁”,使“贞操”这个上世纪用词再度成为热词。
很多人都把拥护贞操观作为一面道德大旗,用处女膜把人们隔成两群:“膜”里的道德高尚,“膜”外的没羞没臊。
这就是中国人传统上的“贞操观”。
其实中国人的“贞操观”由来已久。
古代统治者也把妇女的贞洁看得同男性的忠君一样重要。
“君为臣纲”和“夫为妻纲”是纲常伦理的基本原则,女子对丈夫的贞洁,男子对君王的忠诚,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基本原则。
这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皇帝要臣子尽忠,男人便愈要女人守节”。
所以,政府对于贞洁烈女的旌表,与明清一样的不遗余力,大肆宣扬。
为此女子为贞洁而轻生的例子数不胜举,比如《清史稿·列女传四》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清初,寡妇李氏与家人避难后回到杭州,当时清军刚刚进入这一地区,检查很严,有车入城,男子须下车,女子也要打开帘子。
李氏的车入城时,她有病初愈,守门的军卒远远地看见了李,并说了几句闲话,李在车中也多少听到几句。
回到家后,李恸哭,说自己不幸被几个门卒所侮辱,终日涕泣,二十多天不吃东西,绝食而死。
此女只是被门卒远远看了几眼,大约说了几句不干不净的话,也就死了,可悲可叹!中国人为什么会有“贞操观”这个东西呢?我认为有如下几点:首先,明清之际,各地宗族势盛,普建学堂,“十户之村,无废诵读;远山深谷,莫不有学有师。
”这些县塾、私塾、书院请名儒讲学,灌输程朱理学,“明人伦,正风俗,崇孝悌,励廉耻”,千百年来,封建礼教潜移默化,影响颇深。
其次,郡守大力褒奖贞节。
古文上记载贞节妇女事迹后,大都附有郡守或文人儒士的颂赞,这无疑导致妇女们争相仿效。
第三,祠堂宗族的支持。
明清时商贾甚众,足迹遍天下,户户藏金甚丰,这些徽商长期在外,尤其注重妇女的贞节。
他们出资修建祠堂,购置族田,凡“节妇孤儿与出嫁守志”等,均可供衣食住行。
这就在经济上资助了贞节习俗的流行。
第四,缙绅所起的卫道作用。
在古代男权社会中,贞节观念好似勒在古代妇女脖子上的一条绳索。
它既是对女性进行单方面性禁锢的武器,也是长久以来形成的陋习在观念上的表现。
贞节,就是要求妇女保持性的纯洁和专一。
从先秦时代起,贞节观念和与之相应的行为一直延续了二千多年,自始至终伴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甚至还向下延伸了很长时间。
其中贞节观念的流弊以其极大的渗透力给各时代的女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束缚与影响。
要求妇女奉行贞节道德是父权制形成的产物。
贞节观是男权社会用以剥夺女性爱情、婚姻权利,对妇女进行单方面性禁锢的得力武器。
在贞节观念流行的时代,女性的生活与之紧密相联,厚重的贞节之墙严重地包裹着女子的情爱本性。
对女人坚守贞操的自觉要求始于西周初年。
《周易》有言:“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
”就是说,男女相处,女人做到恒久就会大吉大利,而男人对女人恒久,反而有凶灾。
这在事实上已经是对女人坚守贞操的自觉要求了。
春秋时代的“易传”对此作了更为明确的表述:“女人贞,吉,从一而终也”。
对女人守贞的基本要求就是“从一而终”。
周朝人对“淫”的理解,主要限于女子,至于淫男,虽有称谓,但很少被指责罚惩。
由于女人的性欲被视为邪恶的根源,所以周朝人甚至将一女事二男也称为淫。
有时,即使女人本身没有要求性满足,而只是引起男人的性欲,也被视为“淫邪”女子,俗称“狐媚子”、“狐狸精”。
秦穆公的女儿辰嬴曾先后事晋惠公、晋文公,于是,当晋大夫议立嗣子时,便以“为二君嬖,淫也”为由,不立其子。
在先秦早期文献中,已出现“贞女”的记载,《周易》中虽有褒扬贞操的言辞,但对寡妇改嫁却没有严格的限制,相反还受到社会和国家的重视,少女婚前还享受一定程度的性自由。
秦汉两代的统治者都提倡惩淫和防淫。
从秦始皇开始,帝王后妃日益增多,为了防止宫女淫乱,便不断扩大宦官队伍。
汉武帝还发明了用“守宫” 虫来防止女淫的办法,即,将一种名叫 yan 蜓(俗称壁虎)的虫子用朱砂喂养,然后将变红的蜒捣碎点在宫妃身上,倘若红点消逝,便证明某宫妃有淫乱行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寡妇是非多慈禧欲为自己立贞节牌坊?
导语:“贞节”,又叫“贞操”,在传统的观念里说的是女子不失身、不改嫁的传统道德。
这种对处女贞洁与寡妇贞节的重视,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具体
“贞节”,又叫“贞操”,在传统的观念里说的是女子不失身、不改嫁的传统道德。
这种对处女贞洁与寡妇贞节的重视,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具体形成于哪一年,大概是在私有制确立、一夫一妻制形成以后。
最初的贞节观念是针对男女双方而言的,指的是夫妻双方在婚姻的持续期间内所要恪守的道德规范,既不允许男子另觅他欢,也要杜绝女子红杏出墙,否则就会被视为“禽兽之行”,受到道德的谴责或法律的制裁,这种贞操可称为“夫妻之贞”,这应该是最早的“男女平等”。
一处处贞节牌坊成为中国传统女性恪守贞节的历史印记,也使得无数女性为了得到这份所谓的“荣耀”,付出了青春和血泪,就连荒淫的慈禧太后为了向世人表明自己的贞节,也不能免俗。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攻陷北京,咸丰皇帝仓皇逃往热河,一路车马劳累,风声鹤唳,加上内外交困,国势垂危。
受惊吓而又感到无奈的咸丰皇帝终于抛下一大群的后宫佳丽“驾鹤西去”。
由于传统贞节观念的影响,加上维护皇室权威的需要,明清皇帝死后,皇后和妃嫔均得守节,慈禧也不例外,她与慈安一同被封为皇太后,开始充满痛苦与艰辛的守节历程。
但是,在“红墙绿瓦黑阴沟”的皇宫大院里,体制森严,人们行动谨慎,往往咫尺之遥,不相往还。
各宫妃嫔,尚有有常相聚晤的机会,而以太后之尊,高高在上,自然而然会离群索居,所以每到宫门下钥,慈禧太后便愁着不知如何度过漫漫长夜。
深夜的慈禧太后,常常在灯下借三十二张牙牌打发时间,过不尽的
生活常识分享。
恩格斯的贞操观和中国古代贞操在《家庭 ?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恩格斯在揭示人类早期历史和各个时期家庭关系发展的特点时多处谈及女性的贞操。
本文拟详细剖析恩格斯的贞操观,并结合中国古代的贞操观念加以论述。
一、贞操观念产生的背景和雏形什么是贞操?《说文解字》对它有解释,“贞之为问,问于正者”。
贞,也就是正当的意思,操乃操守、操行,总而言之,贞操就是正当的操守和品行。
贞操本来是反映人的道德品质的一般的道德范畴,可是人们把这个词应用到妇女身上,就变成了约束女性行为和性意识的道德观念。
在探讨人类的贞操观念时,我们禁不住要思考:贞操观念是与生俱来的吗?它是如何产生的?要回答好这个问题,我们不得不追溯家庭发展的历史,研究一下恩格斯的贞操观念。
恩格斯认为贞操观念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恩格斯和摩尔根都认为,人类历史上有一段杂乱性交时期,这时期原始部落里的两性关系处在一种原始状态,成年男女之间存在着杂乱的性交关系,也就是男子过着多妻的生活,而女子也过着多夫的生活。
这种杂乱的性交关系就表明,这一时期人们是没有贞操观念的,贞操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
随着历史的发展,家庭逐渐产生了。
第一个阶段是血缘家庭时期,在这一时期实行的是同辈婚或者兄妹婚,没有了祖先和子孙、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婚姻关系。
在血缘家庭时期,每一代男女既互为兄弟姐妹又互为夫妻。
人类历史上第二种家庭形式是普那路亚家庭,这是群婚的最高阶段。
在这一时期家庭组织出现了很大的进步,逐渐缩小了通婚的范围,实行族外群婚,同胞姐妹和兄弟排除了性交关系,以后旁系姐妹和兄弟也不准成为夫妻。
在这两种家庭形式下,贞操意识依旧没有产生。
接下来人类进入了第三种婚姻家庭形式,即对偶家庭。
在此时人们产生了女性的贞操意识,这是贞操产生的雏形。
对偶家庭与之前的两种家庭形式相比相对稳固,它是由群婚向一夫一妻制的个体婚过度的一种家庭形式,一个男子仍有很多妻子,但有一个主妻,虽然这个女子也有很多丈夫,但这个男子同样也是他主妻的主夫。
中国古代的贞节文化崇尚贞操与女性形象中国古代一直以来都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价值观念,其中贞节文化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贞节文化强调女性应该保持纯洁和忠贞,讲究妇德女德,并对女性形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贞节文化内涵及对女性形象的塑造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背景中国古代的贞节文化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尤其在封建社会中更为盛行。
由于封建社会的特殊结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儒家传统价值观的影响,贞节文化得以形成和发展。
在封建社会中,男性的家族地位和尊严往往与女性的贞节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个家族的延续和辈份地位都依赖于女性的贞操。
因此,妇女被赋予了维护家族声誉和传承家族血脉的重要使命。
这种观念深深植根于中国古代社会,并一直延续到现代。
二、贞节文化内涵贞节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对婚姻和性纯洁性的追求,以及对女性的忠诚、贞洁和道德品行的要求。
关于婚姻和性纯洁性的追求,中国古代的贞节文化强调女性应该矢志守贞,即保持婚前和婚后的贞洁。
这是因为,只有保持纯洁可以展现女性的高尚品德,同时也是对家族和社会的一种责任和贡献。
对女性的忠诚、贞洁和道德品行的要求也体现了中国古代贞节文化的核心价值。
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应该尽职尽责,忠于丈夫与家庭。
同时,她们还应该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行,以示贞节高洁的形象。
三、对女性形象的塑造贞节文化在塑造女性形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女性的期望与评价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古代社会,一个妇女是否具备贞节美德被视为她的最高荣誉。
贞节被视为一种妇女的身份象征,同时也是她们获得社会地位和尊重的重要途径。
一位贞洁的妇女往往会被视为贤良淑德的楷模,受到社会的崇敬和赞扬。
正因为如此,许多古代文人、诗人和书法家纷纷以贞节为题材创作了许多传世之作。
他们通过诗词、书法等艺术形式描绘了那些坚守贞节美德的女性形象,使这些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了中国传统美德的重要代表。
尽管贞节文化对女性形象有一定的限制,但它也是中国古代女性力量和价值的象征。
从贞节牌坊看中国古代女子贞操姓名:年级:指导教师:提交日期:20年月日摘要中国的封建礼教和古代统治者的统治思想占据主导地位,这直接导致了统治者对女性在控制欲。
虽然历朝历代对女性贞节的要求都不尽相同,但是从没有一个朝代停止过对女性的束缚。
封建思想控制了妇女的思想,大家以守节为荣,纷纷效仿贞节的女子。
那象征着女性贞节的牌坊,就是一座标志性建筑,是封建伦理的物化象征。
然而每座贞节牌坊下面,都有一个被封建礼教扼杀的女人,他们的身上有着说不尽的悲怆与哀戚。
关键词:封建礼教,贞节牌坊,贞操,守节,皇帝目录1.总论 (1)2.从各个朝代看女子贞操观 (2)2.1.秦汉时代看女子贞操观 (2)2.2.魏晋南北朝时看女子贞操观 (3)2.3.唐朝看女子贞操观 (3)2.4.宋朝看女子贞操观 (4)2.5.元朝看女子贞操观 (5)2.6.明朝看女子贞操观 (6)2.7.清朝看女子贞操观 (6)3.总结 (7)1.总论中国的封建礼教特别看重女性的贞节。
《辞源》对贞节的解释是:“坚贞的节操。
”高阳在《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为儿子挣座贞节牌坊,还有点意思,没有儿子,没有希望。
”自此,贞节牌坊一词便应运而生了。
那么何为贞节牌坊,这又是为何而建呢?所谓贞节牌坊,通常是古时用来表彰一些死了丈夫长年不改嫁,或自杀殉葬,而符合当时年代道德要求,流传特异事迹的女性,为其兴建的牌坊建筑。
是用来表彰女性对自己的丈夫坚贞不渝,一生恪守贞节而建立的门楼,也是古代女子从一而终、忠贞不二的标志。
(各地的贞节牌坊遗迹如下图)2.从各个朝代看女子贞操观从古至今,贞操似乎总是针对女子而言的。
自从秦始皇一统天下之后,男性作为统治者,开始对女子有所要求。
考古发现,许多秦始皇时期的碑石上(如泰山刻石、会稽刻石、琅刻石等)都提及到女子的贞节问题。
例如会稽刻石云:饰省宣义:有子而嫁,倍死不贞。
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洁诚。
夫为寄,杀之无罪;男秉义程。
女性的身体应给交给谁:“贞操观”的演变历史作者:黄华来源:《文化纵横》近期,“贞操”再次成为网络上的热门话题,从“贞操女神”的网络征婚,到某人大代表的“贞操陪嫁论”,再到几家知名电视台就此展开的专题节目。
隐藏在“贞操”背后的是人们对性的关注,尤其是对女性婚前性行为的关注。
其实,这并不是一个新话题,近代以来,伴随西风东渐,“贞操”便成为西方思想与中国传统观念交锋的一个前沿阵地。
这个阵地分外显眼的原因有二:一是该话题最广泛的可参与性,无论老少贫富,人人都可以就此发表看法;二是话题本身的半透明性,当代中国虽然不再是谈性色变,但性仍然是不便言说的领域,而当命题被置换成“贞操”,人们便可以公开谈论了。
毋庸置疑,当代中国的“贞操观”发生了不小变化,人们对于贞操的态度已经比先前宽容了许多,人们通常将此归结为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那么,西方有没有“贞操观”呢?贞操的寓言15世纪尼德兰画家汉斯·梅姆林(Hans Memling, 1430~1495)有一幅画作《贞操的寓言》。
在这幅画中,汉斯·梅姆林描绘了“贞女”的形象。
画面主体部分描绘了两头披着铠甲的雄狮守护着山峰上“圣洁”的贞女,山峰四周被深渊环绕,贞女孤零零矗立在山巅,画面以远处繁华的城市作为背景。
从梅姆林存世的作品来看,宗教画占了多数,如有《圣母的欢乐》等,但这幅画传递出的信息却让人颇为费解。
雄狮斜睨的眼神和脊背上金光闪闪的铠甲,让我们想到中世纪欧洲的“贞操带”,这种令人发指的“贞操带”却是当时风靡欧洲的贵族妇女的饰品,在一些“贞操带”上饰有黄金、象牙、白银等贵重材料制作的精美图案。
“贞操带”在欧洲流行了数百年,一直到维多利亚时代,仍然有人使用贞操带,并被一些医生用作戒除手淫的医疗器械。
如今,我们还能从欧洲的许多博物馆里,看到作为历史陈迹摆放的各种贞操带。
“贞操带”表明西方人的性观念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从极端保守走向开放。
禁欲作为中世纪的标志,使这一时期被视为西方最黑暗的时代。
揭秘中国古代女子的贞节血泪史贞节牌坊荒唐的是,由于传统观念对旌表贞节的大力提倡,拥有一座贞节牌坊在人们看来是件无上荣耀的事情。
任宝芝自尽的年代,处于新旧交替的转折时代,辛亥革命虽然成功推翻了封建制度,却无法革去束缚在人们思想中的贞节观念。
市井小掌故“贞节”,又叫“贞操”,在传统的观念里说的是女子不失身、不改嫁的传统道德。
这种对处女贞洁与寡妇贞节的重视,在中国可谓历史悠久,具体形成于哪一年,大概是在私有制确立、一夫一妻制形成以后。
当时的贞节观念是针对男女双方而言的,指的是夫妻双方在婚姻的持续期间内所要恪守的道德规范,既不允许男子另觅他欢,也要杜绝女子红杏出墙,否则就会被视为“禽兽之行”,受到道德的谴责或法律的制裁,这种贞操可称为“夫妻之贞”,这应该是最早的“男女平等”。
随着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男尊女卑观念的形成,逐渐地,贞节成为对女性忠贞的专门要求。
《史记·田单列传》说:“贞女不更二夫。
”《列女传·宋鲍女宗传》:“妇人一醮不改,夫死不嫁……以专一为贞,以善从为顺。
”道出了“贞”意,就是女子要对男子忠贞。
相反,很少提及男子也要对妻子忠贞的男女平等观念。
这种观念的影响,使得当时很多人认为贞洁比出身门第更重要。
到了秦汉时代,这种观念逐渐成为社会的主流。
许是秦始皇三宫六院七十二妃,三千佳丽于一身,不能一一宠幸,又担心他们红杏出墙,因而到处宣扬贞节,到处巡视刻石作记。
秦山刻石记:“男女礼顺,慎尊职事,昭隔内外,靡不清净。
”碣石门刻石载:“男乐其畴,女修其业。
”汉代更倡贞节,对贞妇诏赐玉帛,旌表贞节。
唐代的社会风气特别开放,这和国力强盛、国家富庶、中外交流增多有很大的关系。
人们对贞节观念淡薄,因而,唐朝女子红杏出墙的事情就特别多。
《新唐书·公主传》记载,太宗女儿合浦公主下嫁给房玄龄子遗爱。
一次,夫妻俩畋猎时遇到辩机和尚,公主“见而悦之,具帐其庐,与之乱。
更以二女子从遗爱,私饷亿计”。
当前社会贞操观的思考
贞操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属于历史的范畴。
不同的社会历史阶段有不同的贞操观念。
改革开放的当前中国,尤其是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背景下,社会上出现了多元的贞操观念,如何客观的来看待当前社会的贞操观念?认清社会主义性伦理发展的趋势。
这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两性关系的健康发展,从而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本文从哲学和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点面结合。
首先从含义、本质、特征出发考察了贞操的基本问题,并作出进一步的界定。
然后回顾了贞操观念的历史演变,得出这是贞操由“绝对女性化,财产化”向“双性化、人格化”过渡的过程。
着重是对当前社会贞操观念进行思考。
通过对当前社会存在的多元贞操观念,进行归纳、原因分析和评价。
进一步提出当前社会应该有什么样的贞操、贞操观以及如何树立正确的贞操观。
贞节的厄运:有关中国古人的贞操观(文/侯磊)贞节与贞洁是两个概念。
归有光《贞节论》说:“贞者,不二也;节者,自制也。
”在生活中,贞是指没结婚时守身如玉;节是指守寡后不再嫁。
贞洁则没有“节”的意思。
古代说未出嫁的女子为黄花闺女,黄花又叫金针菜,就是贞女的谐音。
说俗了,贞节要分婚前和婚后,古人似乎更看重婚后,尤其是丧夫以后的贞节,并以此作为主旋律来弘扬。
贞节是一种逃不开的厄运。
就像清代的额驸如果在公主死了以后再娶,那额驸的封是和福利待遇就取消了,连内务府派的仪仗、保安和公车都不给了,额驸们为了名号,这个鳏夫再倒霉也是要守下去的。
一、历史上的贞妇古代有位寡妇,为了度过漫漫长夜,每天先把一百个铜钱撒到地上,逐一捡起来,累得喘气,倒在床上睡了。
如此守节了六十多年,并把磨得光光的铜钱当做传家宝传下去。
还有的寡妇为了忍耐寂寞,会不停地用手掌拍桌子,结果不慎拍到蜡烛签子上,把手掌都扎穿了,但还不让人知道。
都收录在冯梦龙的《情史类略》中,以反映当时的世风。
如果想读大宗的守节故事,要读《明史•列女传》才行。
其中有一个另类,即一家人里,婆婆淫乱,儿媳守贞。
婆婆的姘头来到房中饮酒嬉笑,把儿媳妇的手臂摸了一把,还要进一步行动,儿媳妇就把手臂砍了。
可她又因自己是儿媳而没有报官,几天后就死了。
这一段的意思是说,找小情人的事,婆婆可以,儿媳不行。
又要长幼尊卑又要名节,儿媳在两难之际做此自残的选择,真够难为中国人的。
这些贞节的故事都强调了一点:不贞节会给父母丢人。
原来人们所在乎的,并不是那个究竟睡了没睡,而是那个令翁婿姑婆,七大姑八大姨都痛心疾首的“名声”。
这类贞节的始作俑者,在过去恐怕要骂到刘向和班固、班昭兄妹身上。
刘向是理论家,班氏兄妹列出了具体而苛刻的要求。
妹妹班昭守了大半辈子的寡,她在《女诫》里地说“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故曰夫者天也。
”若将中国古代比喻成一座大修道院的话,班昭得被比喻成修道院永远不死的老嬷嬷。
其实多少有点委屈她。
浅谈贞操观系列五:做戳破贞操观的搅屎棍浅谈贞操观系列五:做戳破贞操观的搅屎棍文/正义哥哥如何冲破贞操观我这几天一直在困扰这章应该怎么写。
因为女权主义在中国已经完全被妖魔化了,现在你扯个男女平等的淡,底下就会有人给你扣女权的帽子,这词被用滥到我都不大想提。
要站在理论的角度上谈冲破贞操观首先就要为“女权主义”正名,而要替它正名,不仅篇章足够开另一个系列,而且还会涉及到女权主义内部各个不同的派系,比如女性本质主义、新弗洛伊德理论等等,非常冰冷的一些宏大概念,会让你有“听名字就不想看,跟我一点蛋关系没有”的错觉。
并且我没有资格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所有女人为冲破贞操观做斗争,哪怕我有充足的理由得出贞操观是屎一样的存在,并分析出怎么样冲破贞操观最有效。
但人有非理性的一面,况且每个人的斗争成本和抗争策略都不一样。
所以我尽量将一些已经成功的路径和经验摆出来,给每个读者自己思考与选择。
首先我以美国为例,从潘绥铭教授的《性社会学》以及李银河老师的《同性恋亚文化》中概括同性恋是怎么从一个完全没有话语权被边缘被压迫的境地翻身冲破社会屎观念的。
金赛之前,建立在临床病例与科学实验基础之上的经典性学垄断了性话语权,性的意义被归结于性的生物学意义。
主张在性上区分正常与不正常,常态与变态。
于是同性恋被当做一种精神病,当做性障碍性变态,需要药物治疗。
因为深受宗教影响,很长一段时间同性恋被当做一种天然的罪孽,需要受到法律的严惩,轻则罚款坐牢强制治疗,重则火刑石砸为此丢命。
随着金赛从社会调查和统计学的角度,揭示了社会因素对性行为的影响,而且社会因素应当是主要因素,这对于经典性学简直就是致命的打击。
他发现了当时美国有10%左右的人是同性恋,而且论证了多数人处在同性恋与异性恋的中间状态,说出了那句震惊世界的名言:这世上唯一不正常的性行为就是不能进行的性行为。
每个人的性行为都是独一无二的,不能用正常与不正常来划分,只能用多数与少数来区别。
这下欧美同性恋者有了理论支持立马虎躯一震,尽管只有10%,但他们开始从地底下走进阳光里,结社凝结力量(比如10%协会),组团发表宣言,走上街头示威游行,谋求同性恋的合法地位。
盘点历史上的女子贞操问题核心提示:在古代社会,女子要保守贞操往往比保全性命还要重要。
所谓保守贞操,其意即一个女子,或是一辈子不和男子发生性交关系,或是只和法定关系人(惟一的一个丈夫)发生性交关系,否则就是“失贞”。
“失贞”包括婚前性行为、婚外性行为、再嫁和被非礼等等。
这种...在古代社会,女子要保守贞操往往比保全性命还要重要。
所谓保守贞操,其意即一个女子,或是一辈子不和男子发生性交关系,或是只和法定关系人(惟一的一个丈夫)发生性交关系,否则就是“失贞”。
“失贞”包括婚前性行为、婚外性行为、再嫁和被非礼等等。
这种情况只适用于女子,而不适用于男子。
男子和妻子以外的女子发生性交关系,充其量只可谓是“失德”,却没有人指为“不贞”,贞操观念是古代社会中男子专为女子而设的一种律例。
贞操观念的从无到有,是人类历史的一个巨大进步,它对于破除群婚杂交的性关系,巩固一夫一妻制家庭,使后代能够健康、正常地繁衍,有着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
同时,它又是单方面施加给女子的枷锁,贞操观念自形成之日起,就日益浓缩化、强烈化,逐渐成为女子的最高社会责任,同时成为对女子的一种十分残酷的精神压迫和肉体虐害,这又是需要批判与否定的。
这正如私有制的形成与随之而来的压迫和剥削同原始社会相比,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巨大进步,但是在现在和将来它还是要被批判、被消灭一样。
在一夫一妻制建立以后,特别是在封建制度之下,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的男权制个体家庭终于定型化。
由于这样的家庭具有单一性和封闭性,所以必然特别突出了男权家长在家庭中主宰一切的地位,女子进一步变成了男子的“禁脔”和附属品,不得让别人染指。
同时,宗法制度的确立使人们更加重视香火延续和子女继承,为了确保子女是出自自己的血统,贞节观念就进一步被强化,甚至达到了骇人的程度了。
对一些欧洲国家来说,基督教的传入对贞操观念的树立有很大影响。
例如,古罗马人和古希腊人本来对性采取了一种自由、放纵的态度,视之为一种理所当然的事实,可是,基督教不断的渗透和影响,使社会风俗和道德观念逐渐产生了明显的变化,基督教新教义的重点是关于男女肉体的贞节和禁欲,这种思想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特别是对性生活的影响很大。
现代人的贞操观一谈到贞操,有些年轻人可能会感到太陈腐了,现在是什么年代啦,还讲这个?其实,贞操观念在现代社会中还是有一些问题需要澄清的。
在性道德问题上,传统观念罪根深蒂固的,恐怕莫过于贞操问题了。
在当前的社会生活中,青年,特别是青年中的大学生,思想比较开放,较少保守思想,当时还是有相当多的人认为女子应恪守贞洁,男子求贞,女子守贞,仍是很多人共同的信念。
封建的贞操观念,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女子从一而终”,即女子一辈子或者不和任何人发生性关系,或者只和唯一的丈夫发生性关系,否则就是丧失贞操。
这唯一的丈夫是绝对的,如果离婚或者丧偶再嫁,即使第二个丈夫是合法的,也算丧失贞操。
所以封建的贞操观念是和离婚或再嫁不相容的,又是只要求女方而不要求南方的。
在我们当前社会中流行的贞操观念,允许妇女再嫁,和封建社会中那种严酷的限制不大相同了,但总认为这个女人再婚并不那么光彩。
一个女子,如果是被强暴了,她是完全无辜的,是受害者,理应得到关怀与同情,但是不少人仍是对她“另眼相看”,认为她的身体脏了。
凡此种种,都说明了落后的贞操观念在现代社会中还有很大的影响。
所谓贞操观念,是私有制社会的产物,是我国封建社会以来所极力提倡的,是完全针对女性的。
这是因为,几千年来的人类社会大多是夫权社会,作为家长的男子为了能把自己的私有财产传给确是出资自己血统的子女,所以对妻子的贞操就要求严格的无以复加。
在旧社会,男子寻花问柳,三妻四妾,都不算什么,而女子在这方面则不能越雷池一步。
这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从荷马的史诗中可以看到,那些军事首领们可以尽情地享受那些被俘的妇女,并把她们带回家去,而对于正式的妻子,则要她容忍这一切,要她自己严格保持贞操和夫妻的忠诚”。
从我国的历史上看,春秋前期还没有叫妇女守贞,守节的风俗。
春秋后期,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封建礼法应运而生,《礼记》中就有“夫死不嫁”之义。
秦汉都从官方来鼓励女子守节。
魏晋南北朝由于民族融合,对儒家重贞节的思想有所冲击,但总的来说,是呈愈益浓重的趋势。
中国的贞操观
贞洁,是一个女子的生命。
而贞操观为什么可以存在并其发展下面就让我们来研究一下。
在古代,男子和妻子以外的女子发生性行为时,充其量只是“失德”,而女子要发生这样的事时,就是“失贞”。
贞操观并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而是婚姻的产物。
在群婚杂交的时代,是没有什么贞操的。
直到偶婚制婚姻建立,男女性行为被限制在一男一女之间时,才有了与此相应的道德观与伦理观,这也就是贞操观的萌芽。
从这一点上来看,贞操观是人类伦理观的巨大进步。
它对于破除杂交,巩固一夫一妻制,使后代能够健康、正常地繁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从道德上说,贞节,是对爱情的最终升华,长相斯守,不与他人。
但是,从古至今,战争,灾难,人为不断。
守寡妇女无数,而立贞节牌坊者可数。
物以稀为贵,货币天然是金银。
可见,正因为守节的妇女少,所以上层帝皇为其立牌坊。
而贞节牌坊则成了一个女子是否守贞洁的外在表现。
所谓的牌坊实际是一种古代形状似门的高大建筑,一般是由封建帝王为表彰臣子功绩所建,而贞节牌坊是特指为了表彰封建女性对自己的丈夫坚贞不渝,一生恪守贞节而建立的牌坊。
而对性的禁欲。
则是,贞操观的存在的必要之一。
据《古令图书集成》记载,“烈女”、“节妇”唐代只有51人,宋代增至267人,明代竞达36000人,而到了清代,仅安徽省休宁县这一个县,就有2200多人。
而这些数据表明自宋代中期以来,直至明、清,性禁锢越来越严酷,对女子贞操的要求越来越严格了。
宋代中期以后有这样大的变化,是有其社会和历史的原因的。
统治者,为了禁锢民众的自由和幸福。
封建统治伦常秩序主要表现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如果妻子不为夫守节,就把“夫为妻纲”这一条重要内容破坏了。
正因为这个缘故,近七八百年来,统治阶级大力提倡女子为夫守节。
而在皇族统治阶层淫风大盛,选女纳妾,后宫充斥,但是,另一方面却又竭力宣扬妇女贞节观念,对女子贞节的要求比之宋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礼记》和《孟子》两书中,有过嫂弟之间不直接从手上接受物品的说法,即“男女授受不亲”。
在这个男女授受不亲的传统下,贞操观也逐渐变的重要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