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虚词“于”“而”等用法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3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文整理、通假字 1•可与㈤不,通“否”,相当于“吗”。
2•拜书送于(g ) 庭,通“廷”,朝廷。
3召有司篦图案,通“按”,查考。
4秦自g 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5. 唯大王与群臣(g 计议之 孰,通“熟”,仔细3. 明年 复攻赵 释:明年,古义,次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4. 于是相如|前进|缶 释:前进,古义,上前进献;今义,向前行 H 动。
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释:宣言,古义,扬言,散布言论; 今义,声明,文告。
6•臣所以去|亲戚 而事君者 释:亲戚,古义,父母和亲属;今义,亲属(不包括父母)三、特殊句式 1判断句:②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译:是赵国的宦者令缪贤的门客。
③ 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译:和氏璧是天下共传的宝贝。
④ 我为 赵将。
译:我是赵国的大将。
释:美人,古义,妃嫔;今义,美貌 侍从;今义,方位名词,左右和右面。
,指给 .... 看;今义,上对下的命令或要求。
二、古今异义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译: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⑤★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译:我离开父母和• • • •亲属而侍奉您的原因,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
2.被动句:①拜为上卿译:被授予上卿的官职。
②而君幸于.赵王.译:而您被赵王宠幸③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译:秦国的城池恐怕不能得到,白白地被欺骗。
④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译:我恐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3.宾语前置:①君何以知燕王。
译:您根据什么了解燕王?②何以知之。
译:根据什么了解他?4.定语后置:求人(可使报秦者)译:寻求可以派遣回复秦国的人5.状语后置:①拜送书[于廷]译:在朝廷上行叩拜之礼送出国书②会[于西河外渑池]译:在西河外的渑池相会。
③故燕王欲结[于君]译:因此燕王想和您结交。
④设九宾礼[于廷]译: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礼。
四.词类活用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使动用法使……承担2、臣请完.璧归赵使动用法使……完好无缺3、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文言文虚词“于”常见用法_①乃设九宾礼于廷。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指南录后序》)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2) 在方面从中。
例释: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3)由于。
例释: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进学解》)4)向,对,对于。
例释: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卓,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灰,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5)被。
例释: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与,跟,同。
例释:燕王欲结卞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7)超过,比。
例释: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8)按照,根据。
例释:于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
(《史记.淮阴侯列传》)(二)与于有关的复合虚词。
【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
例释: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在这时)(《口技》)②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在这种情况下)(((捕蛇者说》)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
例释: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五人墓碑记》)【见于】表示被动。
例释: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秋水》)。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于用法文言文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文言虚词更是难点中的难点,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于用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中语文文言虚词于字用法总结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就在朝堂上设了九宾的礼节。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从)(《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比蓼蓝更青。
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译文:从小道逃走,把和氏璧送回到赵国。
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译文:楚国有的多余的土地,人口却不足。
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
(《进学解》)译文:学业由于勤奋而精湛,由于贪玩而荒废。
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文:请让我奉命去向孙将军求救。
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译文:鲁肃听说刘表已死,(便)对孙权说……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译文: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会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们自己呢,却以跟老师学习为耻辱。
5.被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您被赵王宠幸。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译文:我实在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国。
③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译文:所以在内被郑秀迷惑,在外被张仪欺骗。
6.同“与”,可译为“与,跟,同”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译文:诸葛亮身高八尺,每每把自己跟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所以燕王想跟您结交。
7.比。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后一个“于”:比)(《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的,但比蓼蓝更青。
④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报任安书》)译文:有的人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人死得比鸿毛还要轻。
8. 【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在这件事上,对于这种情况,从这等。
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关于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廉颇蔺相如列传,欢迎阅读文言虚词以作动词的用法1.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触龙说赵太后》)②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文言虚词以作连词的用法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
(《梦游天姥吟留别》)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
(《促织》)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如: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信陵君窃符救赵》)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例如: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陶渊明《归去来辞》)文言虚词以的用法廉颇蔺相如列传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连词,连接“传”与“示”)文言虚词以作介词的用法廉颇蔺相如列传1.表示工具。
廉颇蔺相如列传知识点复习归纳一、文学常识积累司马迁,西汉着名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表10篇,书8篇,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通假字1、肉袒伏斧质.:同“锧”,承斧的砧 zhēn 板。
2、可予不.:同“否”。
3、拜送书于庭.:同“廷”,朝堂。
4、召有司案.图:同“按”5、特以诈详.为予赵城:同“佯”,假装。
6、设九宾.:同“傧”。
7、秦自缪.公以来:同“穆”。
8、孰.计议之:同“熟”,仔细。
9、盆缻.:同“缶”。
四、重点虚词A表并列:①夫赵强而燕弱②秦强而赵弱B表递进:①而君幸于赵王C反而:①而束君归赵矣D表转折: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②而绝秦赵之欢③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④而位居我上⑤而君畏匿之⑥而相如廷叱之E表假设:①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②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F表承接:①城入赵而璧留秦②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③不如因而厚遇之④毕礼而归之⑤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⑥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G表修饰:①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A的:①赵之良将也②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④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⑤而绝秦赵之欢⑥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⑦度道里会遇之礼毕⑧五步之内B取独:①即患秦兵之来②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C代词:①大破之代指齐军②秦昭王闻之这件事③均之二策这④传之美人代指和氏璧⑤秦王度之这件事⑥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这件事⑦不如因而厚遇之代指蔺相如⑧毕礼而归之代指蔺相如⑨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代指自己⑩而君畏匿之代指廉颇D凑足音节:①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A通过: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B趁机: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因跪请秦王C于是,就:①相如因持璧却立②秦王因曰A却,竟然:①今君乃亡赵走燕B于是,就:①乃前曰②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③乃辞谢固请④乃谓秦王曰⑤乃使其从者衣褐⑥乃设九宾礼于庭C才:①臣乃敢上璧A况且,再说,表递进: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②且秦强而赵弱③且相如素贱人B表并列:①示赵弱且怯也C表假设:①且庸人尚羞之A凭借: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何以知之③君何以知燕王④以此知之⑤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⑥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⑦夫以秦王之威B用,拿,把: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②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③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④传以示美人及左右⑤以空言求璧⑥欲以击柱⑦特以诈佯为予赵城⑧以之为⑨秦亦不以城予赵⑩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⑾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⑿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C连词,表目的,来:①宁许以负秦曲②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③以戏弄臣④以绝秦望⑤以相娱乐⑥赵亦盛设兵以待秦D因为: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③以相如功大④徒以吾两人在也⑤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A介词,在:①以勇气闻于诸侯②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③设九宾于廷④乃设九宾礼于庭⑤会于西河外渑池B介词,和:①故燕王欲结于君C表被动:①而君幸于赵王②使不辱于诸侯D介词,到:①拜送书于庭②归璧于赵E: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固定句式:见……于……,表被动F介词,引入对象:①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②终不能加胜于赵③况于将相乎④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五、一词多义①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②秦贪,负其强:倚仗③决负约不偿城:违背④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回头②顾吾念之:只不过①而君幸于赵王:宠幸②则幸得脱:侥幸③大王亦幸赦臣:幸好①引赵使者蔺相如:接见,延请②左右或欲引相如去:拉③相如引车避匿:拉,这里引申为调转①徒见欺:白白地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徒慕君之高义也、徒以吾两人在也:只是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谁,哪一个②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仔细六、成语积累1、完璧归赵: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从秦国送回赵国。
因语境不同,“于”这个词往往有多种含义.一、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一)、在文言里,“于”经常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放在句末,构成一种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这也是|“于”作为介词的常见用法.1、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到”“从”等.例如:(1)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在”)(2)皆朝于齐.(同上,译为“到”)(3)虎兕出于柙.(《季氏将伐颛臾》译为“从”)2、引进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译为“向”“对”“跟”“与”等.例如:(1)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为“向”)(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对”)(3)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跟”)3、引进比较对象.译为“比”.这种情况中,“于”的前面往往是形容词.例如:(1)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比”)(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译为“比”)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它往往跟在动词后面,译为“被”.例如:(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被”)(2)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译为“被”)有时,它还与“见”“受”合在一起表被动,构成一种固定结构的句式.例如:(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见…于…”译为“被”)(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受…于…”译为“被”)(二)、“于”和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不后置的情况.一般可译为“对于”.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译为“对于”)2、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译为“对于”)二、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而且与作状语后置在句子结构上非常相似,所以,人们一般与把它作为状语后置来解释.其实,两者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例如: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于水”作补语)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于河东”作补语)三、有时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1、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2、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同上)四、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例如:1、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2、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例如:1、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崤之战》译为“从这时”作状语)2、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译为“在这职业上”作补语)【而】(一)用作连词。
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纳及课文例句一、【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和”。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
(《师说》)⑤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登泰山记》)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②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③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④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⑤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⑥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劝学》)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④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③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左传•襄公三十年》)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译为“地”“着”或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寡人之于国也》)④夜缒而出(《烛之武退秦师》)⑤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⑥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介词,“用”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介词,“给”以.勇气闻于诸侯。
介词,“凭借”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介词,“因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介词,“因为”宁许以.负秦曲。
目的连词,“来”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目的连词,“来”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目的连词,“来”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连词,“因为”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连词,相当于“而”,来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所以.”连用,…的原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所以.”连用,…的原因;连词,因为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之所以.”连用,…的原因因为何以.知之?“何以.”连用,凭什么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以.(之)为”,“把……当作或看作”。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以.为”连用,认为。
【因】相如因.持璧却立连词,于是不如因.而厚遇之介词,在这里译为“由此”、“趁此”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
介词,在这里译为“趁势”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介词,经、由【于】以勇气闻于.诸侯。
介词,“在”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介词,“在”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介词,“对”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介词,“对于”秦王于.群臣相视而嘻。
介词,“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介词,“到”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介词,“比”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第一处,被动句中,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第二处,介词,“与”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中,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被动句中,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
“于是”连用,介宾短语作状语,译为“在这时”于.是王召见“于.是”连用,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与现代汉语同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答案与详解一、根据所学,分析并指出下面各句中的“而”字的用法。
1.冰,水为之而(表转折)寒于水。
(《劝学》)译句:冰是水凝成的,但(它)比水(更)冷。
2.君子博学而(表递进)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表递进)行无过矣。
(《劝学》)译句: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3.人非生而(表承接)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译句: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谁能没有疑惑?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表转折)耻学于师。
(《师说》)译句: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5.爱其子,择师而(相当于“以”,表目的)教之。
(《师说》)译句: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
6.小学而(表转折)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师说》)译句: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
7.群聚而(表修饰)笑之。
(《师说》)译句: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
8.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表转折)不知其所止。
(《赤壁赋》)译句: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会停栖。
9.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表承接)登仙。
(《赤壁赋》)译句:飘飘摇摇好像要离开尘世飘飞而起,羽化成仙进入仙境。
10.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表修饰)歌之。
(《赤壁赋》)译句:在这时喝酒喝得非常高兴,敲着船边唱起歌来。
11.下江陵,顺流而(表修饰)东也。
(《赤壁赋》)译句:夺得江陵,沿长江向东进军。
12.盈虚者如彼,而(表转折)卒莫消长也。
(《赤壁赋》)译句:时圆时缺的就像这月,终究没有增减。
13.耳得之而(表承接)成色,目遇之而(表承接)成色。
(《赤壁赋》)译句:听到便成了声音,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
1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表并列)吾与子之所共食。
(《赤壁赋》)译句: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没有穷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15.觉而(表承接)起,起而(表承接)归。
(《始得西山宴游记》)译句:醒来后即起来,起来后即回家。
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fēnjù),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bìngliè)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wú kě)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zhēnɡ rónɡ)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敏而好学(mǐn ér hào xué),不耻下问。
(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翻译:楚怀王贪得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齐。
3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翻译: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深邃而且广泛。
(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hú)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五)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翻译:诸位如果有意,看我马头的指向(通俗说就是听从我来指挥)就好了。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其无知,悲不几时,而不悲者无穷期矣!(《祭十二郎文》)(六)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七)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翻译:厌恶(嫉妒)他的才能,不能任用他(七)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用作代词。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廉颇蔺相如列传文言文分课总结1、词类活用⑴名词活用作动词臣乃敢上.璧(上,献上。
)阿使其从者衣.褐(衣,穿)左右欲刃.相如(刃,杀)于是相如前.进缶(前,上前)⑵名词作状语怒发上.冲冠(上,向上)相如奉璧西.人秦(西,向西)间.至赵矣(间,从小路;一说,间,秘密地)卒廷.见相如(廷,在朝廷)⑶动词的使动用法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毕.礼而归.之(毕,使……完毕归,使……回去)以绝.秦望(决,使……断绝)辱.其群臣(辱,使……受辱)归.璧于赵(归,使……归回)秦王竟.酒(竟,使……完毕)⑷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坚明,使(约束)坚定明白)(5)形容词的意动用法:相如素贱人,吾羞.(羞,以……为羞)且庸人尚羞.之 ( 用法同上)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6)形容词作动词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2、古今异义(1)、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亲戚:古——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
今——旁系亲属。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所以:古——表原因的虚词。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
(3)、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美人:古——歌伎、宫妃。
今——美貌女子。
(4)、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左右:古——皇帝左右的侍臣。
今——表示两个方向,左边、右边;表示约数;支配。
(5)、秦自缨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约束:古——盟约。
今——限制、管束。
(6)、宣言日:“我见相如,必辱之。
”。
宣言:古——公开扬言。
今——国家政党、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发表意见的文告。
(7)、壁有瑕、请指示王。
指示:古——指出,给人看。
今——为指导工作而发出的口头或书面意见;上级给下级传达的命令。
(8)、召有司案图,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以往:古——从这里开始,向那里……。
今——从前。
(9)、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因而:古——趁此。
今——表示结果的连词。
【以】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介词,“用”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介词,“给”
以.勇气闻于诸侯。
介词,“凭借”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介词,“因为”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介词,“因为”
宁许以.负秦曲。
目的连词,“来”
传之美人,以.戏弄臣。
目的连词,“来”
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
目的连词,“来”
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连词,“因为”
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连词,相当于“而”,来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所以.”连用,…的原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所以.”连用,…的原因;连
词,因为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之所以.”连用,…的
原因因为
何以.知之?“何以.”连用,凭什么
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以.(之)为”,“把……当作或看作”。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以.为”连用,认为。
【因】
相如因.持璧却立连词,于是 ??
不如因.而厚遇之介词,在这里译为“由此”、“趁此” ?
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
介词,在这里译为“趁势”?
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介词,经、由?
【于】
以勇气闻于.诸侯。
介词,“在”?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
介词,“在”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介词,“对”?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介词,“对于”?
秦王于.群臣相视而嘻。
介词,“与”?
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介词,“到”?
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介词,“比”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第一处,被动句中,引
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第二处,介词,“与”?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被动句中,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
“被”?
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被动句中,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
“被”?
于.是相如前进缻,因跪请秦王。
“于是”连用,介宾短语作状语,译
为“在这时”?
于.是王召见“于.是”连用,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与现代汉
语同?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第一处,句子开头,表前
后句的承接,与现代汉语同;第二处,介词,“在”?
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于.是”连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关
系,与现代汉语同。
?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于.是”连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与现
代汉语同?
【而】
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第一处,连词,
修饰关系;第二处因果关系
秦王于群臣相视而.嘻。
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不译。
(修饰关系)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
连词,表示
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
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第一处,连
词,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第二处,连词,表示承接关系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连
词,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
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束君归赵矣。
连词,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
为“而且”。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
或不译。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连词,表示承接关系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第一处,连词,表示并列关系;第二处,
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而且”。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连词,表示因果关系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而.后”,才,方才
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已而.”连用,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