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其簋铭文“永追”考
- 格式:pdf
- 大小:179.09 KB
- 文档页数:5
陕西周原遗址新出土的青铜器白晓银(宝鸡市周原博物馆,陕西扶风县722201)周原遗址为周文化的发祥地和周人灭商之前的都城,西周建立后其地位仍很重要,故是学界公认的最重要西周遗址之一。
从西汉宣帝神爵四年起,这里就不断有重要的青铜器和其它遗物出土。
近十余年间,除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周原的齐家、云塘等处进行了科学的发掘,获取了大量考古资料外,另有几批青铜器分别出土于庄白、齐家、许家等地,周原博物馆先后征集收藏。
因资料比较零散,过去未曾进行过介绍而不为人所知。
鉴于这些器物的重要价值,现予介绍,以供学界研究。
图一大父鼎铭文拓片图二伯簋铭文拓片1.庄白出土铜罍蕉叶夔纹罍(总3244,编号为周原博物馆藏品总号,下同)2002年10月扶风县法门镇庄白村西北土壕出土,系村民取土时发现。
据观察周围有较大范围灰土,为一灰坑,夹杂有不少西周陶片等,但未再清理出其它铜器。
罍通高47、口径25厘米,重16000克。
平沿内折,束颈,圆肩,深腹斜收,兽首衔环耳,高圈足。
颈部饰回首夔龙,肩部饰涡纹间夔纹,腹部饰两两相对的夔纹,作成焦叶形,圈足饰两周弦纹。
颈部有一小孔,腹部出土时被挖残一洞(封三,3)。
图三弓形器(总3015)2.许家出土铜鼎大父鼎(总3389)1995年12月在法门镇许家村出土。
通高30厘米,重6470克。
出土时被挖掘机挖残成7块。
立耳,平沿外折,垂腹,圜底,马蹄形足内凹。
口沿下饰重环纹及弦纹各一周,耳外侧饰两道凹弦纹(封三,1)。
腹内壁铸铭文3行14字:“大父作宝鼎其万年子子孙孙永用”(图一)。
3.齐村出土铜器2000年2月扶风县齐村出土铜器2件,村民白治龙交我馆收藏,出土情况不明。
伯簋(总3016)通高17.5、口径17厘米,重3600克。
失盖,子母口,方唇,腹微鼓,两侧有兽首耳下有珥,高圈足,圈足下附四兽首柱足,口沿下饰垂冠凤鸟纹间饰变形兽面纹,腹部饰瓦棱纹,圈足饰窃曲纹(封三,4)。
青铜典范宝簋生辉作者:刘慧葛海洋李光辉来源:《理财·收藏版》2021年第08期青铜器是人类历史上一项非常伟大的发明,它以造型别致、纹饰精美、铸造精致、品类繁多而著称于世,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非常突出的地位。
其中簋类是古代铸器的大宗,它造型典雅别致,种类繁多,观其神秘厚重的原始张力和粗犷张狂的艺术魅力,可揭秘不同时期的特殊用途。
而青铜簋作为组成商周时期灿烂青铜器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国青铜器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
青铜簋的使用几乎贯穿了整个青铜时代的始终,也基本上代表了青铜礼器从发展、繁盛到衰退的历程。
青铜簋在世人的眼里,可算是仅次于青铜鼎的重器,且总与鼎一起出现。
鼎是用来放肉的,簋是用来盛放粮食的。
祭祀不能只有肉,还要有“饭”,簋就是用来盛放黍、稷、稻、粱等食粮。
据《礼记·玉藻》记载和考古发现说明,簋常以偶数出现,四簋与五鼎相配,六簋与七鼎相配,八簋与九鼎相配。
西周不其簋(图1),通高26厘米,口径23.2厘米,腹部深13厘米,重8.7公斤。
子母口带盖,盖呈盘腹状,盖顶部有圈足形的提手,器身椭圆,腹部铸有对称兽首附耳,有珥。
圈足外铸有3个伏兽形足。
盖及器身饰瓦纹和窃曲纹,顶饰蟠龙纹,圈足间饰重环纹。
器内底部铸铭文(图2、图3)12行,共151字,其中重文3字。
铭文释文如下:唯九月初吉戊申,伯氏曰:“不其,朔方严狁广伐西俞,王命,我羞追于西,余来归献禽。
余命汝御追于罂,汝以我车宕伐于高陶。
汝多折首执讯。
戎大同,从追汝,汝及戎大敦。
汝休,弗以我车陷于艰,汝多禽折首执讯。
”伯氏曰:“不其,汝小子,汝肇敏于戎工。
锡汝弓一,矢束;臣五家,田十田,用从乃事。
”不其拜稽手,休,用作朕皇祖公伯、孟姬。
用丐多福,眉寿无疆,永纯灵终,子子孙孙其永宝用享。
不其簋盖(图4、图5)现藏于国家博物馆,不其簋盖为收藏器,而不其簋器身为出土器物,簋盖为何分离,何时分离,后人还在不断地加以考证,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不其簋的神秘面纱将被最终揭开。
彝器铭文(转)陈介祺藏三代彝器铭文,精彩!2020-06-10 15:47彝器,中国古代青铜器中礼器的通称,也称“尊彝”。
铭文就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说明原由、纪念或祭祀的人物、事情等。
以下是国家图书馆所藏的部分陈介祺藏三代彝器铭文拓片。
供大家鉴赏。
食器·簋铭文拓片殷小子簋释文:乙未。
卿事/易(赐)小子贝/二百。
用作父丁/尊簋。
西周早期天亡簋释文:[乙]亥。
王又(有)大豊。
王凡三方。
王/祀于天室。
降。
天亡又(佑)王。
/衣(殷)祀于王不(丕)显考文王。
/事喜(糦)上帝。
文王才(在)上。
丕/显王作眚(省)。
丕肆王作庚。
丕克/乞衣(殷)王祀。
丁丑。
王卿(飨)。
大宜。
王降。
/亡爵橐。
唯朕/又(有)蔑。
每(敏)扬王休于尊白(伯)。
西周早期仲簋释文:仲作宝尊彝。
/其万年永用。
西周中期己(纪)侯簋释文:己(纪)侯作姜/萦簋。
子子孙/其永宝用。
西周中期录作辛公簋释文:伯雍父来自。
/蔑录历。
赐赤金。
/对扬伯休。
用作/文祖辛公宝曆/簋。
其子子孙孙永宝。
西周晚期颂簋盖释文:唯三年五月既死霸甲戌。
/王在周康昭宫。
旦。
王各(格)大/室。
即立(位)。
宰引右颂入门。
立/中廷。
尹氏授王令书。
王呼/史虢生册令颂。
王曰。
颂。
令/汝官司成周贮。
监司新造/贮用宫御。
赐汝玄衣黹纯/赤巿朱黄、銮旂、攸勒,用事。
/颂拜稽首。
受令册佩以出。
/反(返)入瑾璋。
颂敢对扬天子/丕显鲁休。
用作朕皇考龏/叔皇母龏姒宝尊簋。
用追/孝祈匄康纯右(佑)。
录永/令。
颂其万年眉寿无疆。
畯/臣天子。
霝终。
子子孙孙永宝用。
西周晚期君夫簋释文:唯正月初吉乙亥。
王在/康宫大室。
王命君夫/曰。
儥求乃友。
君夫敢/敏扬王休。
用作文父/丁彝。
子子孙孙其永用之。
西周晚期函皇父簋释文:圅皇父作琱妘盘盉尊/器。
簋具自豕鼎降十又/簋八。
两罍两壶。
琱妘/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
西周晚期师害簋释文:生曶父师害/仲。
以召(昭)其/辟。
休氒成事。
师/害作文考尊簋。
/子子孙孙永宝用。
西周晚期丰兮夷簋释文:丰兮夷作朕/皇考尊簋。
不其簋铭文研究摘要:不其簋是泰国在西周宣王时铸造的一件青铜器,铭文内容记载了西周王朝抵抗猃狁进犯的重要史实。
王国维先生最早对铭文的内容进行了考释;李学勤先生通過研究认为不其簋是最早的一件秦公器,这件秦公器对于研究秦国早期历史和周王朝与猃狁关系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多年来学术界各家都对不其簋铭所记载的内容、年代和人物身份进行推测,众说纷纭。
通过研究发现,铭文“”就是“从”字的误刻;铭文中的“洛水”指甘肃陇南略阳川水;“不其”是继承秦仲西垂大夫的秦庄公。
关键词:不其簋;猃狁;秦庄公;略水引言不其簋铭文涉及周王朝抗击猃狁的史实,多年来学术界各家有很多研究。
郭沫若先生在《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中提出铭文中的“伯氏”即虢季子白盘中的虢季子白[1]229;陈梦家先生将不其簋铭文与《史记·秦本纪》进行对照,认为铭文中“伯氏”即周宣王时期大破西戎的秦庄公,“不其”是庄公幼弟[2]319;李学勤先生通过对地名考察,得出不其簋为秦国最早的一件青铜器的结论[3]。
但是不管是哪一家的说法都无法和史书形成完美的契合,所以至今尚无定论。
一、不其簋铭文考释不其簋在清代已有著录,仅存一盖,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内有152字铭文。
1980年在山东滕县后荆沟出土了一对青铜簋,簋铭与传世不其簋盖铭几乎完全一样,仅多一“搏”字,但簋身与出土簋盖不配套。
簋身的铸造工艺明显优于簋盖,且纹饰有差异,后经证实簋身与传世不其簋盖为同一器物,可能由于历史原因流传到了山东。
“唯九月初吉戊申,白(伯)氏曰:‘不(其),驭方猃狁广伐西俞(隅),王令(命)我羞追于西,余来归献禽(擒)。
余命汝御追于罾((略),女(汝)以我车宕伐猃狁于高陶,女(汝)多折首执讯。
戎大同[从]追女(汝),女(汝)及戎大敦搏,女(汝)休,弗以我车函(陷)于艰,女(汝)多擒,折首执讯。
’白(伯)氏日:‘不婴(其),女(汝)小子,女(汝)肇诲(敏)于戎工,易(赐)女(汝)弓一、矢束、臣五家、田十田,用[从]乃事。
利簋铭文的翻译摘要:1.利簋铭文的概述2.利簋铭文的历史背景3.利簋铭文的文字特点4.利簋铭文的翻译方法5.利簋铭文的翻译实例6.利簋铭文的历史价值正文:一、利簋铭文的概述利簋铭文,又称为利簋铭,是商代晚期至西周初年的一种铭文。
簋是古代的一种食器,主要用于盛放煮熟的黍、稷等谷物。
利簋铭文是铸于簋上的铭文,它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件、人物、地名等重要信息,为我们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二、利簋铭文的历史背景利簋铭文出现的历史背景与当时的社会制度密切相关。
商代晚期至西周初年,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繁荣时期,簋作为重要的食器,成为了当时宴享、礼仪等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器具。
这一时期的簋往往铸有铭文,记录了各种重要信息,为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三、利簋铭文的文字特点利簋铭文采用了商代晚期至西周初年的铭文风格,文字特点鲜明。
其字形结构严谨,笔画流畅,具有一定的装饰性。
在文字演变的历史长河中,利簋铭文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对后来的铭文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
四、利簋铭文的翻译方法利簋铭文的翻译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释读文字:首先要对铭文上的文字进行准确的释读,识别出每个字的意义。
2.理解语境:根据铭文的历史背景,结合文字的意义,理解铭文所表达的语境。
3.翻译成现代汉语:在理解语境的基础上,将铭文翻译成现代汉语,使之更易于理解。
五、利簋铭文的翻译实例例如,一件西周初年的利簋铭文:“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克商,遂征四方。
”翻译成现代汉语即为:“武王征讨商朝,在甲子这一天早晨,攻克了商朝,然后继续征讨四方。
”六、利簋铭文的历史价值利簋铭文作为古代铭文的一种,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
它为我们研究古代历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历史事件、人物、地名等重要信息。
不其簋铭文研究作者:安邦来源:《长安学刊》2019年第01期摘要:不其簋是泰国在西周宣王时铸造的一件青铜器,铭文内容记载了西周王朝抵抗猃狁进犯的重要史实。
王国维先生最早对铭文的内容进行了考释;李学勤先生通過研究认为不其簋是最早的一件秦公器,这件秦公器对于研究秦国早期历史和周王朝与猃狁关系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多年来学术界各家都对不其簋铭所记载的内容、年代和人物身份进行推测,众说纷纭。
通过研究发现,铭文“”就是“从”字的误刻;铭文中的“洛水”指甘肃陇南略阳川水;“不其”是继承秦仲西垂大夫的秦庄公。
关键词:不其簋;猃狁;秦庄公;略水文章编号:978 -7 - 80736 - 771 -0(2019) 01 - 009 - 02引言不其簋铭文涉及周王朝抗击猃狁的史实,多年来学术界各家有很多研究。
郭沫若先生在《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中提出铭文中的“伯氏”即虢季子白盘中的虢季子白[1]229;陈梦家先生将不其簋铭文与《史记·秦本纪》进行对照,认为铭文中“伯氏”即周宣王时期大破西戎的秦庄公,“不其”是庄公幼弟[2]319;李学勤先生通过对地名考察,得出不其簋为秦国最早的一件青铜器的结论[3]。
但是不管是哪一家的说法都无法和史书形成完美的契合,所以至今尚无定论。
一、不其簋铭文考释不其簋在清代已有著录,仅存一盖,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内有152字铭文。
1980年在山东滕县后荆沟出土了一对青铜簋,簋铭与传世不其簋盖铭几乎完全一样,仅多一“搏”字,但簋身与出土簋盖不配套。
簋身的铸造工艺明显优于簋盖,且纹饰有差异,后经证实簋身与传世不其簋盖为同一器物,可能由于历史原因流传到了山东。
不其簋铭文内容如下:“唯九月初吉戊申,白(伯)氏曰:‘不(其),驭方猃狁广伐西俞(隅),王令(命)我羞追于西,余来归献禽(擒)。
余命汝御追于罾((略),女(汝)以我车宕伐猃狁于高陶,女(汝)多折首执讯。
戎大同[从]追女(汝),女(汝)及戎大敦搏,女(汝)休,弗以我车函(陷)于艰,女(汝)多擒,折首执讯。
历史地理第十八辑秦器不其鑫铭文中有关地域的考辨徐日辉1不其箧是传世的秦国青铜器中年代最早的一件,作于周宣王时期,现存籃盖,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其铭文曰:惟九月初吉戊申,伯氏曰:“不其,驭方沪犹广伐西俞,王命我羞追于西。
余■I■■■归来献擒,余命汝御追于粵,汝以我车宕伐沪犹于高陶,汝多折首执讯。
戎大同从追汝,汝及戎大敦博,汝休,弗以我车陷亍艰,汝多擒,折首执讯。
”伯氏曰:“不其,汝小子,汝肇诲于戎工,锡汝弓一矢束、臣五家、田十田,用从乃事』不其拜稽手,休,用作朕皇祖公伯孟姬噂籃,用丐多福,眉寿无疆,永纯灵终,子子孙孙,其永宝用享。
以上煌煌152字的铭文,说的是周宣王时沪猊反王室,周王派伯氏与秦庄公不其一道予■以反击①。
伯氏与不其追戎于“西”,获得胜利,伯氏回宗周向王献俘,命令不其率领兵车■■继续追击。
不其遵命指挥兵车追戎于“畧”,几经搏杀后多有斩获,受到表彰。
事情经过大体如此。
可与之相对应的是《史记•秦本纪》中庄公伐西戎的文献记载。
不其签在记叙此次作战的过程时,连续出现了“西俞”、“西”、“畧”、“高陶”等几处地名。
除“高陶”目前尚不能确定外,其余三处均可作以了断。
由于以前的研究者未能亲临战区考察,因而多有含混之处。
本文考辩正是以文献和文物为基础,结合多次实地踏勘所得,奉献于诸家,敬请指正。
、"西俞”的地域概念及范围不其籃中“广伐西俞”之“西俞”与“羞追于西”之“西”,在内涵上是有区别的。
不其签中的“西”,是具体的方位与地名,并有着特定■■的地域范围。
而“西俞”则是方位与地域的结合,泛指中央王朝以西的相关地区,属于包括“西”在内的较大的地域概念。
就此,王国维在《不其籃盖铭考释》中指出:西俞谓宗周以西山地。
....此西俞者,在丰镐之西。
故云王命我羞追于西。
与《尔雅》之西俞,《赵世家》之先俞皆不相涉。
以地望与字义求之,远则陇坝,近则《水经》扶风杜阳县之俞山,皆足当之。
盖沪犹本国在陇址之西,又环宗周内而■-■■北,此又《沪犹考》所既详矣。
山西翼城新出西周霸伯簋考释(首发)李发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考古》2011年7期简报了山西翼城县大河口西周墓地发掘的重要发现(以下称《发掘简报》)1,其中M1017出土了数十件铜器,尤其还出土刻有铭文的铜簋和铜盂等,对于古文字学、古器物学、古代史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其中一件带有6行50字的铜簋铭文试作考释,不当之处,敬祈方家指正。
其铭文用现代汉字加标点迻录如下:唯十又一月,丼(井)弔(叔)来(拜)。
迺蔑霸白(伯)(历)事伐,用寿(帱)百、丹二、虎皮一。
霸白(伯)拜、稽首,对扬丼弔(叔)休。
用乍(作)宝簋,其万年子子孙孙其永宝用。
一、关于有铭霸伯器《发掘简报》刊发了M1017中出土的两件铜器的铭文图片,一是本文要讨论的《霸伯簋》,一是《霸伯盂》。
同墓另有出土但未公布铭文图片的是:铜鼎之一腹内壁有铭文“伯作”三字,铜簋之一内底铭2行12字(未公布内容),铜豆之一有铭4行16字“霸伯作大宝尊彝其孙孙子子万年永用”,铜盆之一有铭2行11字“倗伯肇作旅盘(?)其万年永用”,铜盘之一有铭4行近40字(未公布内容),铜尊之一有铭1行4字“作宝尊彝”,铜鬲一件有铭2行4字“作父癸彝”,铜罍一件有铭2行5字“霸伯作宝尊”。
《发掘简报》认为,从墓地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显示,“霸”是这处墓地墓主的国族名,“霸伯”是这里的最高权力拥有者。
显然,这个意见是正确的。
除此之外,已见著录的“霸”器还有霸伯簋1件2,霸姞鼎、簋各1件3。
本文讨论的《霸伯簋》中“霸”字两见: ,与常见的“霸”字写法,如(令簋)、(周乎卣)等有别,但从同墓出土《霸伯盂》的“霸”作来看,上述两个形体释作“霸”是可从的。
《说文·月部》:“霸,月始生霸然也。
……从月,声。
”但《霸伯簋》所见的两个霸字,从从各,其理据何在?需进一步查证。
不过,这两个新见的霸字形体可以丰富霸字的异体字群。
二、关于“井”和“井叔”“井”为国族名。
殷墟甲骨文中有“井方”。
叔鼎的定名与西周历史上的国陈絜马金霞(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自20世纪以来,中国古史研究中的诸多疑难问题之解决,多仰仗于考古新发现所提供的新证据。
尤其是殷商与西周时期,甲骨刻辞与周代金文逐渐成为研究过程中的主要史料,不经意间所发现的某些新材料,往往会成为解决相关疑难问题的钥匙。
显然,山西晋侯墓地M114出土的叔鼎,大概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
本文试就该器的定名及与“”字的释读有关的诸如“王”的族源、来历等问题做出论述。
不当之处,祈请专家、同好斧正。
当然,与“”字有关的问题还有一些,例如西周历史上诸虞(吴)的关系问题,但这个话题过于复杂,而相关的材料尚有缺环,故还是留待条件成熟后再作讨论不迟。
一、关于叔鼎定名的补充性意见在山西曲沃北赵晋侯墓地第六次发掘中,曾于M114中出方鼎一件。
1从该鼎形制、纹饰及铭文布局各方面看,为典型的西周早期器物。
在方鼎内壁,共铸铭文8行48字(图一):隹(惟)十又四月,王、大、,在成周。
咸,王乎(呼)殷厥士,叔以裳、车马、贝卅朋。
敢对王休,用作宝彝,其万年扬王光厥士。
图一:叔虞鼎铭文拓本及释文1北京大学文博学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六次发掘》,《文物》2001年第8期。
该器铭文,已有众多学者加以考释1,笔者以为,除“”字之外,铭文大意或已基本搞清,故隶定与句读主要上是取众家之长而成,其中“”字从黄锡全先生说,“裳”字取吴振武先生说,其他多从李伯谦、李学勤两先生之意见。
其大意或可串讲为:某年十四月,王在成周行、大、等祭祖礼。
礼完毕之后,王召集参与祭祀的众士,并赏赐给叔裳、车马以及货贝三十朋。
于是叔称颂周王的休美,作宝彝以示纪念,并永远称扬周王赏赐众士的恩德。
该器铭文的意义是多方面,如“惟十又四月”之辞,在周初历法研究上很有价值,联系新近发现的覐公簋铭文“遘于王令昜(唐)伯侯于晋,惟王廿又八祀”之记录,2说明我们对西周历法、王年的认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上个世纪末“断代工程”所作的周初王年的拟合工作目前看来似有缺陷。
天水秦公簋铭文考秦公簋,1919年出土于甘肃省天水市西南秦岭、红河交界处,现存中国历史博物馆,共有铭文123字,蕴藏着极其重要的秦早期历史文化信息密码,是一把开启秦早期历史文化信息库的钥匙,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向来为国内外学术界所重视研究。
80多年来,从柯昌济、王国维开始,先后有冯叙伦、罗振玉、郭沫若、商承祚、吴其昌、冯国瑞等人都对秦公簋进行过研究,但由于秦早期史料简略,铭文所涉及到的内容长期难以得到一致的结论。
秦公簋铭(全文):秦公曰:不显朕皇且,受天命鼏宅禹迹,十又二公,在帝之坯。
严,恭夤天命,保业厥秦,虩事蛮獶。
余虽小子穆穆,帅秉明德,刺刺(烈)桓桓,迈民是敕。
咸畜胤士,盍盍文武,镇静不廷,虔敬朕祀。
作吻宗彝,以邵皇且,其.严御各,以受屯卤。
多厘眉寿无疆,畯疐在天,高弘有麐,灶有四方。
宜。
铭文考释(论文作者:陈泽甘肃礼县秦人西垂文化研究会):秦公簋是前770年,襄公在西垂秦国开国大典,宗庙祭祖时所作的祭器。
秦公曰:秦,古国名,籀文秦字从双禾。
“公”,这裏作爵位解,襄公於前771年被周平王始封为侯,因以秦公自谓。
丕显朕皇且:丕,大也;显,明也。
丕显含正大光明之意。
《诗•执竟》有“丕显成康,上帝是皇”句。
朕,第一人称代词,意即我的。
《离骚》有“朕皇考曰伯庸”句。
皇且:皇,大也;且始庙也。
《诗•鲁颂•宓宫》有“皇祖后稷,享以騂”句。
秦襄公所丕显的皇祖,就是西垂宗庙始庙的第一位最大、最尊显像神一般的人物——中潏。
鼏宅禹迹:鼏,通幂,是指鼎盖或覆在鼎上的布。
用在这裏作覆盖解。
宅,居也,指人聚居之地。
禹,即大禹,姓姒,名文命。
舜时秦人首领伯益,助禹平治水土,在“嶓冢导漾,东流为汉”。
嶓冢就是今天水市秦城区坪南镇东的齐寿山。
禹的字从束棘声,通迹。
禹是指嶓冢山所出西汉水,流经百里祁山周边的西垂这块地方。
十又二公:是指奉祀在西垂宗庙裏的十二位秦人祖先。
他们分别是中潏、蜚廉、恶来、女妨、旁皋、太几、大骆、非子、秦侯、公伯、秦仲和庄公。
夏文化考古新成果,鼏宅禹迹,秦公簋所隐藏的华夏文明惊世秘密(作者:赵辉)在夏文化研究中,尤其在夏代信史、大禹人物信史的考证中,秦公簋的文史价值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我们确立夏王朝历史,确立大禹在中国历史中确有其人的最重要物证与文献记录。
秦公簋,1923年出土于甘肃天水西南乡。
关于春秋秦公簋的制作年代,近百年来有有“襄公时”、“文公时”、“德公时”、“桓公时”、“景公时”等多种学术观点。
王国维认为此器作于秦徙雍以后,用于供奉西垂陵庙;郭沫若、陈昭容认为是秦景公时器;李学勤从器型、铭文、字体等方面考证认为是秦穆公时器。
“景公说”(前576年—前537年在位)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采用。
他们认为,秦公簋铭文与宋仁宗时得于陕西的盄和钟极为相似,两器均有“十有二公”之句,为同一秦公所作。
这件盄和钟在我国古代考古学之父宋人吕大临编著的金文图录《考古图》中有所记载。
这些学者关于“景公说”的依据,大概是因为制作秦公簋的秦公为第十三代秦公爵位,其他的秦国国君爵位为子、伯、侯,不在爵位公之列。
这是一桩中国历史研究悬案,有待进一步确认,以体现中国学术研究的严谨。
因为各种观点前后有二百年的差距,对研究秦公簋起着关键作用,是需要深入认真研究的,笔者本文暂不讨论,本文重点探讨秦公簋铭文中所包含的大禹与夏文化内容。
秦公簋铭文:不显朕皇祖(且),受天命鼏宅禹迹,十又二公,在帝之坯。
严,恭夤天命,保业厥秦,虩事蛮夏(獶)。
余虽小子穆穆,帅秉明德,刺刺(烈烈)桓桓,迈民是敕。
咸畜胤士,盍盍文武,镇静不廷,虔敬朕祀。
作吻宗彝,以邵皇且,其严御各,以受屯卤。
多厘眉寿无疆,畯疐在天,高弘有麐,灶有四方。
宜。
秦国(前770年—前207年),是周朝时华夏族在中国西北地区建立的诸侯国;学术界主流思想认为秦人来自东方而成于西方,是商末战乱时西迁的华夏族一支,在秦公一号大墓发掘出了一块铭文,上面记载秦王族是黄帝之后。
秦景公大墓的发掘也证明了秦人乃华夏族,其中一个编磬上铭文“高阳有灵,四方以鼐”,帝颛顼号高阳,黄帝的孙子,这跟《史记》的记载是一致的。
不其簋铭文考残墓位于“居龙腰”高岗北端,墓口平面呈长方形,土扩竖穴,墓壁垂直规整,内填五花土,经夯实。
墓向310°,东西宽3米、南北残长4.8米,残存墓口至底深约1.2米。
葬具及尸骸均已腐朽无存。
墓室大部已在农耕中遭破坏,残存部分未见盗扰迹象。
清理过程中曾组织有关人员座谈,根据回忆记录了器物出士时的位置。
该墓葬发现青铜器,有鼎、簋、簠、鬲、罐、盘、匜等共15件。
其中一件为青铜簋,器身椭圆,带盖,盖呈复盘状,盖顶有圈足形提手。
子母口鼓腹,腹部铸有对称兽首附耳,有珥,兽状足。
盖饰横向和兽身交连纹。
身饰瓦纹、窃曲纹,顶饰蟠龙纹,圈足间饰重环鳞纹。
其通高26厘米,腹深13厘米,壁厚1厘米,口径23.2厘米,重8.7公斤。
青铜簋盖无字,仅见内底部铭文十二行151字,其中重文三字,器主名“不期”。
这批青铜器仅有此有铭文,铭文记载“不期”这个人伐“猃狁”取胜,受到白氏号季子赏赐,并作铜簋彝器纪念其皇祖公伯和孟姬的经过。
万树赢先生在《滕县后荆沟出土不期簋等青铜器群》记载道:1980年3月(新版《滕县志》、《滕州市文化志》:2月),在滕县城郊公社后荆沟村“居龙腰”一西周残墓中发现一批青铜器。
该村大队社员在村北“居龙腰”高岗取土时,发现一座西周时期的古墓葬,已残缺(发掘时编号ST80/Ml墓),并显露一批铜器。
文物管理人员得到消息后随赴去清理。
出土铜器共十五件,在当地文物保护小组的配合下,均已交国家收藏。
县文化局对发现、保护这批文物的大队有关人员,给予了表扬和奖励。
不其簋,西周宣王时器,此器文字颇少规范,故尔于构形中有较大自由与变化。
例如同字而偏旁的繁简有别,义近形符互用;偏旁的样式、位置因字制宜,随形变化;左右结构的字形上下错位;字形偏旁或省简笔画,或讹误,或改作,等等。
通篇观之,取势虽正,而无呆板;虽接“篆引”,而多削减。
是以其书尚存古质,颇带拙意,无拘无束,别具匠心。
前贤所谓“简易之道”,旨在明乎书理,不斤斤于楷式,不营营于法度,返璞归真,期于自然。
不其簋与礼县秦公簋上的铭文不其簋铭文与礼县秦公簋铭文秦州雁簋是先秦时贵族们使用的一种青铜食器,主要用来盛放谷类食物,它往往与盛放肉食的鼎一起搭配使用。
作为一种贵族身份的象征,在日常生活中当日用品使用时,在宗庙和墓葬里当祭器使用时,要严格遵循礼乐制度。
由于青铜质地在当时比较昂贵,当有重大的纪念性事件产生后,贵族们往往铸造鼎、簋之类的青铜器以作纪念。
铸造时又于器身上刻铸一定的铭文以记其事,如著名的“虢季子白盘”、“散氏盘”、“毛公鼎”、“大盂鼎”等器物上都铸有铭文。
这些钟鼎铭文恰好为后世人保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料。
带有铭文的簋目前人们较为熟知的有“不其簋”、“秦公簋”。
此两器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关于“不其簋”,据史学家考证,为周宣王时与秦庄公“其”有关的器物。
(“不”字是修饰字,古音为(pi),大的意思。
)此簋仅出土有簋盖,簋盖上有铭文152字:“唯九月初吉戊申,伯氏曰:‘不其,朔方严狁广伐西俞,王命我羞追于西,余来归献禽。
余命汝御追于罂,汝以我车宕伐严狁于高陶,汝多折首执讯。
戎大同,从追汝,汝及戎大敦搏。
汝休,弗以我车陷于艰,汝多禽,折首执讯。
’伯氏曰:‘不其,汝小子,汝肇敏于戎工。
锡汝弓一,矢束;臣五家,田十田,用从乃事。
’不其拜稽手,休,用作朕皇祖公伯、孟姬尊簋。
用丐多福,眉寿无疆,永纯灵终,子子孙孙,其永宝用享。
”我认为这段铭文的大意是:“在(周宣王x年)九月戊申之吉日,伯氏述说:‘大其,朔方的严狁大肆侵扰我周王室的西部边疆地区,(周宣)王命令我(伯氏)督师讨伐严狁于西地,我班师回朝时要献上擒获的战俘。
我命令你驾御战车追击严狁于罂地,你以我的战车荡伐严狁于高陶,你将严狁斩杀俘虏的很多。
(你班师东返时)戎人组成联军,尾追你而来,你又与戎人展开了大规模搏杀。
你停止撤军驻扎下来,没有因为我的战车(少)而陷入艰难处境,你又将严狁斩杀俘虏很多。
’伯氏述说:‘大其,你(原本)是一个普通人,你将从讨伐严狁的战功中肇起发达。
古国探秘—不其簋与秦国往事埋藏地下两千多年的青铜簋,出土之日,却发现器身器盖上的铭文迥然不同;与此同时,中国国家博物馆里的一件青铜簋盖上的铭文,却与出土簋身上的铭文出奇的一致。
一件簋身,两件簋盖,到底哪个是真哪个是假?《说起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大家可能最先想到的就是统一六国、疆域辽阔。
可有多少人知道,这个人们眼中无比“强大”的大秦帝国,起初只是偏居在中国西部,封地不足五十里的附庸小国?秦国是如何步步为营,逐渐发展成为强大的诸侯国的?这其中有着怎样的故事?中国山东省滕州市后荆沟偶然发现的一件神秘青铜器为人们讲述了一段发生在秦国初期的往事。
1980年3月的一天,中国山东省滕县后荆沟村的一位村民正在村北边的“居龙腰”高岗上取土。
突然,“铛”的一声把正在聚精会神干活的村民吓了一跳。
村民以为挖到了石头,边嘀咕边蹲下身看。
这一看,把村民吓愣了一下,紧接着他看了一下四周,确定没有其他人后,清理了一下周围的土,小心翼翼地刨出了一件暗绿色的“罐子”。
只见这件“罐子”身上满是怪异的纹饰,罐子里还刻着密密麻麻的符号,浑身都散发着冰冷的寒光。
在“罐子”的下面,还隐藏着一个拳头大的洞口。
村民趴下去,借着太阳的光线往里一看,顿时紧张起来。
只见里边似乎还有一堆黑乎乎的东西,微微泛着绿光。
村民马上意识到,自己有可能挖到古墓了。
眼看天就要黑了,村民一刻也不敢耽搁,赶紧跑去将这件事告知了当地的文物管理所。
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得到消息后,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考古人员来到了村民所说的位置,经过勘探,考古人员初步推测这是一座西周墓葬,在报上级批准后,马上展开了清理挖掘工作。
很快,一件件青铜器陆续被考古人员清理出来。
在出土的众多青铜器中,一件青铜簋引起了考古人员的注意。
这件簋的盖子和器身装饰的纹饰不同,而且器身铸造得精致规整,纹饰也十分清晰,相比之下,器盖就显得做工粗糙,纹饰也比较模糊,铭文内容更是南辕北辙。
同一件器物,铸造工艺却相差这么远,这是怎么回事儿呢?考古人员也是一头雾水。
师虎簋铭文补释师虎簋铭文是一件橄榄青铜器,存藏在中国苏州博物馆,它据说出自春秋时期的宋国,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文物之一,也是记载中国古代文字的最佳证据。
这件古文物的具体历史背景至今不得而知,目前为止,学者们已经研究了它的外形和文字,并发现它的文字是一种古老的文字,被称为“簋文”,它出现在公元前10世纪与公元前7世纪之间,大约是商朝开始出现小字体笔画时期。
师虎簋铭文上有九个文字,他们分别是“益、洪、贞、淦、晟、宁、朗、利、尹”,学者们为,它们只是该文物的主人的名字,但由于现在的失去的文化历史,无法完全理解这九个字代表什么,也不清楚它们有什么含义。
虽然师虎簋铭文现在看起来很简单,但它其实是一个历史深厚的文字文物,它代表着当时兴盛的社会文化,是对古代历史文明的有力证明。
例如,根据中国古代文献记载,我们可以猜测,这九个字可能代表着九个地方,也就是今天的宋时期的宋国,“益”是益州,“洪”是洪州,“贞”是贞州,以此类推,“宁”是宁州,“朗”是朗州,“利”是利州,“尹”是尹州,这九个地方构成了宋时期的宋国。
而且,中国古代文献上记载,这九个地方的政治和经济影响力都很大,它们甚至曾经统一组成一个多民族的帝国,是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政治中心,可以说,这九个文字就是当时宋时期宋国的缩影,是宋国文化的精华之一。
这件文物也可以说是世界文化宝藏,因为它不仅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的深厚积淀,而且其文字也是一种古老的文字,与中国现代汉字比较,它们呈现出了有趣的变化,这对于文字史研究和文字传承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毋庸讳言,师虎簋铭文无疑是一件重要的文物,它的存在代表着当时的中国古代文明的文化历史,对于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字规律,探究古代文化精神,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除了上述提到的文字学研究之外,它也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历史,走近古代社会文明,进而提高我们对近代历史的认识和认知。
至今,师虎簋铭文的真正意义尚未被彻底揭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字的诞生,也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字的演变,它是中国古代文字的重要见证,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宝贵的文物,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不其簋略考作者:葛海洋魏慎玉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4年第01期在滕州市博物馆馆藏铭文青铜器之中,不其簋以铭文最长、记述事件最详细而堪称佼佼者。
不其簋(图1)于1980年出土于滕州市后荆沟村“居龙腰”遗址一西周残墓中,通高26厘米,腹深13厘米,壁厚1厘米,口径23.2厘米,重8.7公斤。
器身椭圆,子母口带盖,盖呈腹盘状,盖顶有圈足形提手,腹部铸有对称兽首附耳,有珥。
圈足外铸三个伏兽形足。
盖及器身饰瓦纹和窃曲纹,顶饰蟠龙纹,圈足间饰重环纹。
器内底部铸铭文12行,共151字,其中重文3字(图2、图3)。
铭文释文如下:唯九月初吉戊申白氏日不其驭方獗允(猃狁)广伐西艅(俞)王令我羞追于西余来归献禽(擒)余命女(汝)御追于(洛)女(汝)以我车宕伐獗允(猃狁)于高陶女(汝)多折首执讯戎大同从追女(汝)女(汝)及戎大敦女(汝)休弗以我车函(陷)于艰女(汝)多禽折首执讯白氏日不女(汝)小子女(汝)肇诲(敏)于戎工锡(赐)女(汝)弓一矢束臣五家田十田用从乃事不拜稽手休用作朕皇祖公白(伯)孟姬簋用匄(丐)多福眉寿无疆永屯(纯)灵冬(终)子子孙孙其永宝用享据《史记·秦本纪》载:“秦侯立十年,卒。
生公伯。
公伯立三年,卒。
生秦仲。
……周宣王即位,乃以秦仲为大夫,诛西戎。
……仲立二十三年,死于戎。
有子五人,其长者日庄公。
周宣王召庄公昆弟五人,与兵七干人,使伐西戎,破之。
于是复予秦仲后及其先大骆地犬丘并有之,为西垂大夫。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秦庄公名其。
”先秦行文“不”字常用作无义助词,仅表语气,故“不其”即其,也就是秦庄公。
因此,簋铭中的“不其”可能就是文献中的秦庄公。
据李学勤先生《秦国文物的新认识》一文可知,不其簋是最早的秦器,《不其簋》的铭文,讲的就是秦庄公破西戎的战役,即西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6年)西北强族猃狁进犯周人西部边境,王命虢季子白率不其御敌于高陵(今陕西洛水一带)三战全胜,不其因功受赏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