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美术课件-第12课《美无处不在》|浙美版(2018秋) (共55张PPT)
- 格式:ppt
- 大小:8.15 MB
- 文档页数:55
浙美版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大榭二小美术组王汉静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一课外国的传世名作一、教学目标1.欣赏外国传世名作,了解外国经典建筑、雕塑、绘画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利用多种欣赏方式对美术作品进行感悟和分析。
3.培养欣赏的能力,激发向往美的情愫,提高艺术修养。
二、教材分析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可以用2课时完成,内容分为建筑、雕塑与绘画三个板块。
西欧的古建筑与雕塑历经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长达2000多年,每一个时代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帕提侬神庙”与“罗马大角斗场”的单纯与雄伟,“巴黎圣母院”的挺拔与轻灵都是世界古典建筑的最高典范。
雕塑《三女神》纤细而又繁复的湿衣褶,随着人体的结构而起伏,女性人体的优美轮廓生动地展现出来,让人感觉到这些雕像不是冷冰冰的大理石,而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
2000多年前的《米洛斯的阿芙罗狄蒂》与500多年前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遥相呼应,分别展现了男女人体健康之美的最高理想。
罗丹的《加莱义民》是彻底逼近真实的英雄组雕,表现了最大的人文主义关怀。
绘画部分呈现了从文艺复兴到1 8、19世纪西欧美术的一些经典之作,内容涉及人物、风景、静物。
让学生在看看说说中体会西方绘画的色彩之美、构图之美、内容之美,让学生选择性地了解部分作者的生平和艺术风格。
这些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的欣赏,不需要形成某一条历史线索,而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不同作品的美感,简单了解经典作品的社会学知识,以此拓宽审美视野,激发对美的向往。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西欧经典建筑、雕塑、绘画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了解部分作者的生平和艺术风格。
难点:对作品形式美的欣赏,即作品中呈现的点、线、面、色彩、肌理、构图的理解,激发学生读图的兴趣。
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美术教科书。
(教师)多媒体课件、作品及作品介绍资料。
教学过程1.导人,揭题。
《美无处不在》教学设计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有较多接触手机、相机、平板电脑等数字设备的机会,不少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拍摄经历,这为本次教学的开展提供了较好的技术支持。
但是,由于日常学习压力的增大,加上每天面对相同的事物,一些学生已经从低幼时期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对未知领域充满强烈探索欲望的心理状态,逐渐变得对身边的事物熟视无睹,甚至漠不关心。
这是本课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微距摄影的相关知识,初步运用聚焦、对比和不同角度拍摄等方法进行微距摄影。
过程与方法:通过视频导读、示范引导、自学辅导、对比探究等系列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掌握运用平板进行微距摄影的简单技巧,并尝试运用多种微距摄影方法拍摄同一对象,表现出不同的美感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感受微距摄影的独特魅力,增强愉悦的审美体验,培养积极主动的审美意识,从身边常见的事物中发现美、体验美、感受美。
教学重难点重点:以朱赢椿演讲视频《慢下来》、微信资料《等待》和教师示范作品为教学切入口,引导学生发现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留心发现,美就在身边。
难点:能理解并运用微距摄影方法中的精简聚焦、对比和拍摄角度等,进行取景构图,拍出具有一定美感的作品。
教学准备教师:布置教室,包括学生用平板电脑,无线局域网一套,单反相机一台,三脚架一个,6组花卉盆景静物,4组架上照片,2组黑板展示照片和3组落地照片;教师用ipad一台,keynote课件一份,教学视频2个。
学生:了解平板电脑的基本操作方法,包括拍摄照片和查看照片;掌握上传平板中的照片到云盘的操作方法。
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揭示微距1.亲近生活,感受摄影平民化教师先后出示图1-3,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手机摄像头,感受手机摄像功能的发展,以及手机照片的广泛运用。
图1手机摄像头展示图2手机拍照实例图3手机照片应用2.欣赏视频,感受有意拍摄的独特价值图4 朱赢椿《慢下来》视频截图图5 罗丹名言朗读填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随意拍摄”和“有意拍摄”两种不同的拍照方式。
六年级下册美术说课稿-第12课美无处不在丨浙美版一、课程背景策划人:XXX课程名称:美无处不在课程学段:小学六年级下册课程版本:浙美版课程目标:1.认识绘画中的元素——点和线,并将其运用于日常生活、材料和艺术中;2.培养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3.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让学生通过本课程探索美好、发现美的存在、欣赏美的魅力。
二、教学内容1. 教材分析本课程的教学内容选用浙美版六年级下册的《美术》第十二章。
其中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1.点:按照线性的关系,点可以组成平面,引导学生认识点元素的基础概念与构成方式,运用点的元素特点表现画面,感受物体的形状;2.线:了解点和线之间的关系,从直线、曲线、波浪线等不同的线的类型中寻找特点,感受线与点的关系,运用线元素表达画面;3.创作:通过线与点的结合创作小品,训练学生的创造思维过程,丰富的视觉和构思想象能力。
2. 教学思路本次课程旨在让学生在释放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同时,学会认识美的存在,培养艺术审美思维,感受艺术与生活的融合。
针对本课程的核心要点,我们采取以下教学思路:1.点线不完全描绘:引导学生通过简约的线条描绘画面,让学生了解点线的含义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2.线的延伸运用:这一部分教学可以分为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教师引导学生以不同的线型进行画面创作;另一部分,则是让学生自由地扩展思维,探索自己的想象空间,通过添加线条改变画面效果;3.创作小故事:教师可以适当地调整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创作属于自己的绘画作品并围绕自己的作品编写一个小故事。
通过本次课程的设计,学生可以熟悉点线的特点与元素,进一步认识并感受美的存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艺术创作能力。
三、教学流程1. 热身环节(5分钟)首先,让学生看一下班级中的同学的画作并进行评论。
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你觉得这张画有什么独特之处?2.通过这张画,你能看到什么?3.你自己能在画上加上什么东西?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引导他们自由思考。
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12 美无处不在》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12 美无处不在》是浙人美版美术六年级下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案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掌握一些基本的审美原则,从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他们对生活中的美有了一定的认识和感受。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一些抽象的美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践活动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激发他们创作的热情。
3.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审美原则,提高他们的美术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发现生活中的美。
2.创新精神和创作热情的培养。
3.审美原则的掌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实践教学法、讨论法等,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案例图片和视频。
2.准备一些美术材料,如画纸、画笔等。
3.布置一个美的环境,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美。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美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展示一些美术作品,让学生分析其中的审美原则,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审美原则。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美术创作,教师巡回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创作中遇到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大家一起欣赏和评价,从而巩固所学的内容。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的美学原则应用到生活中,提高生活的品质。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强调生活中的美和审美原则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内容。
8.板书(5分钟)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审美原则进行板书,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浙美版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计划大榭二小美术组王汉静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一课外国的传世名作一、教学目标1.欣赏外国传世名作,了解外国经典建筑、雕塑、绘画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
2.利用多种欣赏方式对美术作品进行感悟和分析。
3.培养欣赏的能力,激发向往美的情愫,提高艺术修养。
二、教材分析1.教材编写思路。
本课是“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可以用2课时完成,内容分为建筑、雕塑与绘画三个板块。
西欧的古建筑与雕塑历经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长达2000多年,每一个时代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帕提侬神庙”与“罗马大角斗场”的单纯与雄伟,“巴黎圣母院”的挺拔与轻灵都是世界古典建筑的最高典范。
雕塑《三女神》纤细而又繁复的湿衣褶,随着人体的结构而起伏,女性人体的优美轮廓生动地展现出来,让人感觉到这些雕像不是冷冰冰的大理石,而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
2000多年前的《米洛斯的阿芙罗狄蒂》与500多年前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遥相呼应,分别展现了男女人体健康之美的最高理想。
罗丹的《加莱义民》是彻底逼近真实的英雄组雕,表现了最大的人文主义关怀。
绘画部分呈现了从文艺复兴到1 8、19世纪西欧美术的一些经典之作,内容涉及人物、风景、静物。
让学生在看看说说中体会西方绘画的色彩之美、构图之美、内容之美,让学生选择性地了解部分作者的生平和艺术风格。
这些建筑、雕塑和绘画作品的欣赏,不需要形成某一条历史线索,而是让学生初步感受不同作品的美感,简单了解经典作品的社会学知识,以此拓宽审美视野,激发对美的向往。
2.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西欧经典建筑、雕塑、绘画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了解部分作者的生平和艺术风格。
难点:对作品形式美的欣赏,即作品中呈现的点、线、面、色彩、肌理、构图的理解,激发学生读图的兴趣。
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美术教科书。
(教师)多媒体课件、作品及作品介绍资料。
教学过程1.导人,揭题。
10、美无处不在课题:《美无处不在》课业类型:制作表现课时2教材分析1.编写思路。
祖国有巍峨的群山,晶莹的雪岭,碧绿的草场,奔腾的江河,茫茫的林海,这些秀丽的山川和奇特的风光,激发了人们的创作热情,于是一幅幅赞美祖国山河、家乡风光的作品诞生了。
本课旨在带领学生领略祖国大好河山,感受祖国的美丽,激起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用写生的形式来抒发情感,同时提高写生的能力。
本课将欣赏与造型表现相结合,教师带领学生欣赏祖国的美景后,再进行写生表现。
考虑到实际的教学环境,提供两种不同的写生方案,一种是让学生自己带图片来,写生图片上的风景,这样既降低了写生的难度,又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另一种是写生家乡的美景,在学校附近寻找一处有特点的风景,带领学生进行写生实践。
2.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一些祖国的风景名胜,欣赏感受祖国的美景;学习用风景写生的方法来表达自己热爱祖国的情感。
难点:风景写生时如何选景和布局,如何区分画面的主次关系并1、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摄影作品、图片或亲临大自然细致观察,感受生活中美无处不在。
2.通过欣赏、品评,感悟艺术家在作品中寄托的情感,领悟发现美、感受美的前提是留心观察身边的每件事物,能更加关注生活细节。
3.观察蔬果、昆虫的切面、局部在微距之下的美,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从不同角度表现自己熟知的事物。
4.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对生活充满热情,在生活中时时能感受美的存在。
向上的心理,对生活充满热情,在生活中时时能感受美的存在课前准备(学生)一张自认为美的照片或图片、一种自己喜爱吃的蔬果、彩色画笔。
(教师)多媒体课件、一棵卷心菜或一个甜橙。
教学过程1.导入。
介绍自己带来的照片或图片,说说美在哪里。
2.摄影作品欣赏,深入感受。
(1)课件展示,学生欣赏。
第1组:箭扣长城。
第2组:动植物。
第3组:水乡。
第4组:白桦林。
(2)分组欣赏、讨论。
①从摄影作品中感受到什么?②同一题材的几张摄影作品看起来有什么不同?③如果是你,你会选择什么角度进行拍摄?④欣赏过程中有没有什么疑问?(3)小组派代表谈谈体会和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