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泻下剂
- 格式:ppt
- 大小:1.38 MB
- 文档页数:78
《方剂学》泻下剂泻下剂简介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胃肠积滞、荡涤实热,或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统称泻下剂。
本类方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的理论立法。
属于“八法”中的“下法”。
形成里实证的病因不一,有因热而结者,有因寒而结者,有因燥而结者,有因水而结者,人体体质有虚实之异,故治法、用药亦随之而不同。
因热结者,宜寒下;因寒结者,宜温下;因燥结者,宜润下;因水结者,宜逐水;邪实而正虚者,又当攻补兼施。
因而泻下剂相应地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和攻补兼施五类。
泻下剂是为里实证而设,用于表证已解,里实已成之时。
若表证未解,里实虽成,亦不可纯用泻下剂,以防表邪随下法内陷而变生他证,应权衡表证与里实证之轻重缓急,或先解表后攻里,或表里双解,方能切合病情。
若兼瘀血、虫积、痰浊,则宜配合活血祛瘀、驱虫、化痰等法。
对年老体弱、孕妇、产后或正值经期、病后伤津或亡血者,均应慎用或禁用,必要时宜配伍补益扶正之品,以其攻邪不忘扶正。
泻下剂大都易伤胃气,使用时应得效即止,慎勿过剂。
同时,服药期间应注意调理饮食,少食或忌食油腻或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重伤胃气。
第一节寒下寒下剂,适用于里热积滞实证。
症见大便秘结,腹部胀满疼痛,甚或潮热,苔黄厚,脉实等。
常用寒下药如大黄、芒硝等为主组成方剂。
由于实热积滞于肠胃,易致气机升降阻滞,甚则导致气滞血瘀,故常配伍行气与活血祛瘀药如厚朴、枳实、木香、桃仁、丹皮等。
代表方如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
大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酒洗,四两(12g) 厚朴去皮,炙,半斤(24g) 枳实炙,五枚(12g) 芒硝三合(9g)[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
得下,余勿服(现代用法:水煎,先煎厚朴、枳实,后下大黄,芒硝溶服)。
[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
中国药科大学教案(第七章首页)
教学目的
1、熟悉泻下剂的概念、分类及注意事项。
2、掌握大承气汤、十枣汤、黄龙汤的组成、功用、主治、组方意义及配伍特点。
3、了解济川煎、麻子仁丸、增液承气汤的组成、功用、主治
本章讲授提纲及学时分配
2学时
第七章泻下剂
一、定义二、分类及适应证三、注意事项
第一节寒下
大承气
第二节温下
大黄附子汤
第三节润下
麻子仁丸
第四节攻补兼施
黄龙汤
第三节逐水
十枣汤
本课程学科的新进展
泻下剂的现代临床应用:外科急腹症、热性传染病中期所出现的“腑实证”或化脓性炎症以及各种热病所出现的“腑实证”都可使用本类方剂。
教学参考书
方剂学江平安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
方剂学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上海科技出版社
本章内容的重点
1、泻下剂的概念、分类及注意事项。
2、大承气汤、十枣汤、黄龙汤的组成、功用、主治、组方意义及配伍特点。
本章内容的难点
大承气汤、十枣汤的组成意义及配伍特点。
本章内容及讲授的改进意见
是中医学重要的治疗方法,现代药理研究和临床应用广泛。
适当联系临床及现代中药的开发进行研究。
如大承气的现代研究及应用开发。
复习思考题
1、泻下剂分类适应证
2、大承气汤的组成、功效、主治、方解及配伍特点
教具及教学设备要求
多媒体课件及设备
授课教师年月日
教研室主任年月日。
初级中药士考试《方剂学》章节讲义方剂学——泻下剂细目一概述要点一泻下剂的适用范围适用于大便秘结、胸腹积水等里实证。
要点二泻下剂的应用注意事项1.泻下剂是为治疗里实证而设,必是表证已解,里实已成者,方可应用。
若表证未解,里实已成,则需衡量表里轻重,采用先表后里,或表里双解之法。
2.老年体虚,新产血亏,病后津亏,以及孕妇、素有出血疾患者宜慎用。
3.中病即止,慎勿过剂。
4.禁忌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细目二寒下要点一大承气汤《伤寒论》【组成】大黄四两厚朴(炙)半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功用】峻下热结。
【主治】1.阳明腑实证。
大便秘结不通,矢气频转,脘腹痞满而硬,疼痛拒按,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谵语,舌苔焦黄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
2.热结旁流。
下利清水,色纯青而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实。
3.热厥、痉病和狂证。
见有里热实证者。
【组方原理】一者,由于伤寒之邪化热,内传阳明,邪热与燥屎相结,热盛伤津,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不通,矢气频转,脘腹痞满而硬,疼痛拒按;四肢禀气于阳明,阳明经气旺于申酉时,里热炽盛,蒸腾于外,故日晡潮热,手足濈然汗出;浊气上攻,心神被扰,则谵语;舌苔焦黄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均为热盛伤津,燥屎内结之象。
治宜釜底抽薪,急下存阴。
二者,由于里热炽盛,燥屎结于肠中不得出,以致少量粪水从旁而下,色纯青而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实。
治宜通因通用,泻热以存津液。
三者,由于实热积滞闭阻,阳热受遏内郁,不能外达四末导致阳盛格阴,故见四肢厥冷而为热厥;实热内结,热盛伤津,筋脉失养则症见抽搐而发为痉病;阳明热甚,上扰神明,则神昏谵语,发为狂证。
治宜急下热结,保存阴津。
上述各证虽临床表现各有不同,但其实质都与实热内结有关,根据“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故可同用下法治之。
方中大黄苦寒,泻热通便,既泻热以除病因,又通便以治主证,且生用并后下,荡涤之力更锐,治“实”而为君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