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
- 格式:ppt
- 大小:1.15 MB
- 文档页数:43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前言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珠江三角洲地区锐意改革,率先开放,开拓进取,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为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深刻变化,珠江三角洲地区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进一步的发展既面临严峻挑战,也孕育着重大机遇。
在改革开放30周年之际,从国家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为促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进一步发挥对全国的辐射带动作用和先行示范作用,特制定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的规划范围是,以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市为主体,辐射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并将与港澳紧密合作的相关内容纳入规划。
规划期至2020年。
本规划纲要是指导珠江三角洲地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和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依据。
一、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一)30年改革发展的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充分发挥改革“试验田”的作用,率先在全国推行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较早地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成为全国市场化程度最高、市场体系最完备的地区;依托毗邻港澳的区位优势,抓住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重组的历史机遇,率先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成为我国外向度最高的经济区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带动广东省由落后的农业大省转变为我国位列第一的经济大省,经济总量先后超过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奠定了建立世界制造业基地的雄厚基础,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引擎;人口和经济要素高度聚集,城镇化水平快速提高,基础设施比较完备,形成了一批富有时代气息又具岭南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成为我国三大城镇密集地区之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提高,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迅速发展,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珠江三角洲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规划珠江三角洲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规划(2009—2020年)目录前言一、发展现状(一)主要成效(二)存在问题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一)总体要求(二)发展目标三、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一)统一规划轨道交通网(二)统筹推进公路网建设(三)提升拓展港口功能(四)加强交通枢纽规划建设(五)推进运输服务一体化四、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一)构建一体化智能电网(二)优化电源结构和布局(三)完善一体化油品输送管网)(四)建设天然气“全省一张网”(五)推进能源管理一体化五、推进水资源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一)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一体化(二)推进水资源节约保护一体化(三)推进水资源调度管理一体化(四)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一体化六、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一)统筹规划建设信息网络(二)率先推进“三网融合”(三)推进信息服务一体化七、推进粤港澳基础设施更加紧密合作(一)推进交通领域合作(二)加强能源领域合作(三)强化水资源领域合作(四)深化信息领域合作八、保障措施(一)完善规划衔接机制(二)推进标准体系建设(三)加强智能化管理(四)加大改革力度(五)完善协调机制九、重大工程(一)交通工程(二)能源工程(三)水资源工程(四)信息化工程附表:珠三角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重大项目表附图1:珠三角城际轨道交通布局规划图附图2:珠三角高快速路布局规划图附图3:珠三角港口与内河航道布局规划图附图4:珠三角综合交通枢纽布局规划图附图5:珠三角电源电网布局规划图附图6:广东省输油管道线路规划图附图7:广东省天然气管网规划图附图8:珠三角水资源一体化规划图前言国务院批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将加快推进珠江三角洲地区(以下简称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作为重大战略和重要内容。
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突破点,也是区域内各方开展合作的重要基本条件。
国务院关于珠江三⾓洲地区改⾰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批复⽂号:国函[2008]129号颁布⽇期:2008-12-31执⾏⽇期:2008-12-31时效性:现⾏有效效⼒级别:⾏政法规⼴东省⼈民政府,发展改⾰委:发展改⾰委《关于报送珠江三⾓洲地区改⾰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请⽰》(发改地区〔2008〕3577号)收悉。
现批复如下:⼀、原则同意《珠江三⾓洲地区改⾰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请认真组织实施。
当前,国际⾦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益加深,珠江三⾓洲地区中⼩企业多,外向型企业多,对外依存度⾼,受到的冲击更⼤。
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当前的⾸要任务,通过发展促增长、调结构、保民⽣,把扩⼤内需与经济增长、社会建设、民⽣改善和提⾼开放⽔平更好地结合起来,这是克服⾯临困难、实施规划纲要、保证珠江三⾓洲地区长远发展的基础。
⼆、《纲要》实施要⾼举中国特⾊社会主义伟⼤旗帜,以邓⼩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步解放思想、深化改⾰、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式,不断提⾼综合经济实⼒、⾃主创新能⼒和国际竞争⼒,努⼒把珠江三⾓洲地区建设成为我国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深化改⾰先⾏区,扩⼤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及全国重要的经济中⼼。
继续在改⾰开放上先⾏先试,率先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在促进环珠三⾓和泛珠三⾓区域的经济发展、推进粤港澳三地更加紧密合作、保持港澳地区长期繁荣稳定、参与亚太地区区域合作和全球经济竞争等⽅⾯进⼀步发挥辐射带动作⽤和先进⽰范作⽤。
三、⼴东省要切实加强对《纲要》实施的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案,明确⼯作分⼯,完善⼯作机制,落实⼯作责任,认真落实《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
要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编制有关重点领域的专项规划。
要按照《纲要》确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抓紧推进相关项⽬的组织实施。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〇〇八年十二月目录前言 (5)一、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 (6)(一)30年改革发展的成就 (6)(二)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6)(三)重要意义 (8)二、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8)(一)指导思想 (8)(二)战略定位 (9)(三)发展目标 (10)三、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1)(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12)(二)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13)(三)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 (14)(四)改造提升优势传统产业 (15)(五)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16)(六)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 (17)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17)(一)推进核心技术的创新和转化 (17)(二)强化企业自主创新主体地位 (18)(三)构建开放型的区域创新体系 (19)(四)深化国家与地方创新联动机制 (19)(五)加强自主创新环境建设 (20)五、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21)(一)建设开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1)(二)构建清洁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 (22)(三)建设人水和谐的水利工程体系 (23)(四)构建便捷高效的信息网络体系 (24)六、统筹城乡发展 (24)(一)提高城乡规划和建设管理水平 (25)(二)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5)(三)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26)(四)建立以城带乡、以工补农新机制 (27)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27)(一)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28)(二)优化珠江口东岸地区功能布局 (28)(三)提升珠江口西岸地区发展水平 (29)(四)推进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一体化 (30)(五)带动环珠江三角洲地区加快发展 (31)八、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31)(一)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32)(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2)(三)加大污染防治力度 (33)(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34)九、加快社会事业发展 (35)(一)优先发展教育 (35)(二)完善医疗卫生服务 (36)(三)健全住房保障体系 (37)(四)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 (38)(五)建设和谐文化 (39)十、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 (40)(一)创新行政管理体制 (40)(二)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43)(三)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 (46)(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47)(五)充分发挥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先行作用 (48)十一、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 (49)(一)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49)(二)推进与港澳更紧密合作 (51)(三)提升对台经贸合作水平 (54)(四)深化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合作 (54)(五)加强与东盟等国际经济区域的合作 (55)十二、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 (56)(一)加强组织领导 (56)(二)加强统筹协调 (56)(三)加强监督检查 (56)前言珠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带动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决定(2009年4月10日)为全面贯彻实施国务院批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推动全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在新起点上增创新优势、再造新辉煌,在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进程上迈出更大步伐,取得更大成就,现作如下决定。
一、充分认识贯彻实施《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规划纲要》明确把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改革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并赋予“科学发展、先行先试”的重大使命。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从全局出发,对我国改革发展作出的新的重大战略部署,为我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今后一个时期的改革发展从根本上指明了前进方向。
贯彻实施《规划纲要》,对于全省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社会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各级党委和政府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各市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战略决策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上来,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贯彻实施《规划纲要》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战略任务来抓。
要深刻领会、准确把握《规划纲要》对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新的战略定位和目标任务,全面落实《规划纲要》提出的规划部署、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进一步提振信心、激发斗志,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进一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推动全省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立足新起点、形成新优势、再上新水平。
二、贯彻实施《规划纲要》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一)总体目标。
按照《规划纲要》提出的发展目标,围绕把珠江三角洲地区建设成为探索科学发展模式试验区、深化改革先行区、扩大开放的重要国际门户、世界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的战略定位,进一步细化方案,明确目标要求,量化定性指标,分解定量指标,落实工作责任,推动珠江三角洲地区“一年开好局,四年大发展,十年大跨越”。
珠海珠海渔女像珠海市是珠江三角洲南端的一个重要城市,2008年:国务院颁布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 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并明确珠海为珠江口西岸的核心城市。
珠海位于广东省珠江 口的西南部。
东与香港隔海相望,南与澳门相连,西邻新会、台山市,北与中山市接壤。
珠 海是中国的五个经济特区之一。
珠海于1980年成为经济特区。
为确保本身的高科技和旅游 地位,珠海抑制重工业发展。
按总工业输出额计,主要工业依次为:电子及通讯设备、电子 仪器及机械、办公室仪器。
珠海从昔日一个经济落后的边陲小县,一跃成为新型花园城市。
中文名称: 中文名称: 外文名称: 外文名称: 别名: 别名: 行政区类别: 行政区类别: 所属地区: 所属地区: 下辖地区: 下辖地区: 政府驻地: 政府驻地: 电话区号: 电话区号: 邮政区码: 邮政区码: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面 积: 珠海 Zhuhai 百岛之市,浪漫之城 地级市 中国华南 香洲区,斗门区,金湾区 香洲区 0756 519000 珠江口西南部 1701平方公里 人口: 人口: 方言: 方言: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 著名景点: 著名景点: 机场: 机场: 车牌代码: 车牌代码: 生产总值: 生产总值: 城市标志: 城市标志: 市花: 市花: 市树: 市树: 市鸟: 市鸟: 1560229人(2010年) 粤语 亚热带季风气候 珠海渔女,圆明新园,梅溪牌坊 珠海三灶机场 粤C 992.06亿元(2008年) 珠海渔女 勒杜鹃 艳紫荆 海鸥目录 基本信息 城市简介 行政区划 1 历史由来、珠海的历史 1 珠海的得名 人口与环境 地理与气候 珠海的经济 珠海的荣誉珠海的邻居澳门 珠海博物馆 珠海大会堂 旅游资源介绍珠海游乐 珠海十景 特色餐饮 购物 特色活动 珠海特产 历史名人简介 生活居住城市荣誉 重要发展机遇 珠海交通1.航运设施 2.海运设施 3.铁路设施 4.陆路设施 5.公交设施 横琴新区横琴定位:“两区一平台” 产业发展: 制度创新: 2011年珠海最低工资标准 珠海文化 珠海教育 珠海经济特区历史邓小平与珠海 珠海特区变化 珠海交通指南航空 铁路 公路 水运展开基本信息珠海市拼音:zhūhǎi英文:Zhuhai面积:陆地1701平方千米,海洋 行政区划:香洲区、斗 市委书记: 电话区号6135平方千米。
附件1 项目说明(一)项目概况深中通道项目是国务院批复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年)》确定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是国高网G2518(深圳至广西岑溪)跨珠江口的关键工程,具有国高网沈海大通道(G15)的功能,项目是珠江口下游65km 范围粤东、粤西地区唯一直连通道,也是珠三角两大功能组团“深莞惠”与“珠中江”之间的唯一公路直连通道,项目的建设对推进珠三角经济、交通一体化及转型升级,促进粤东、粤西地区加快发展及南沙、前海、横琴三个国家级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项目说明深中通道项目北距虎门大桥约30km,南距港珠澳大桥约38km。
项目东接机荷高速,跨越珠江口,西至中山马鞍岛,与规划的中开、东部外环高速对接,通过连接线实现在深圳、中山及广州南沙登陆,项目全长约24km,其中跨海段长22.4km。
项目沿线经过深圳市宝安区、海域、中山市翠亨新区。
路线起于深圳侧东人工岛,以约7公里特长隧道下穿大铲水道、机场支航道、矾石水道,通过在中滩设置西人工岛实现隧桥转换,初步设计推荐以特大跨径1666m悬索桥跨越伶仃西航道,泄洪区及浅滩区采用跨径110米及60米桥梁,横门东水道为跨径580米斜拉桥,马鞍岛陆域段采用普通跨径桥梁。
全线设置机场互通(匝道隧道部分计入本项目)、万顷沙互通(一次规划、分期实施,本项目实施下穿主线的匝道桥)和横门互通(计列1/2投资)共3处互通。
项目采用设计速度100公里/小时的双向八车道高速公路技术标准。
(三)建设条件1. 地形、地貌近场区大致可分为三大地貌区:在东西部低丘陵区及零星发育台地,冲海积平原、滨海平原和泻湖平原及中部伶仃洋海域。
拟建工程主体位于珠江的内伶仃洋海域,伶仃洋水面地形复杂,可分为两深槽三浅水。
场区处在地貌上属河口三角洲,为珠江入海口,海底表层为河流堆积形成的巨厚淤泥层。
伶仃洋水下地形具有西部浅、东部深的横向分布趋势和湾顶窄深、湾腰宽浅、湾口宽深的纵向分布特点,滩槽分布呈“三滩两槽”的基本格局。
珠中江区域紧密合作规划纲要(2010-2020年)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宏观经济研究所二 一一年十二月目录前言 (1)一、珠中江紧密合作的基础与背景 (3)(一)区域紧密合作的基础 (3)(二)区域紧密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4)二、总体要求与发展目标 (6)(一)指导思想 (6)(二)基本原则 (6)(三)战略定位 (7)(四)发展目标 (8)三、优化区域空间格局 (10)(一)优化总体布局 (11)(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12)(三)构建一体化的城镇空间体系 (14)(四)统筹城乡发展 (15)四、促进区域产业错位融合发展 (17)(一)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 (17)(二)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 (19)(三)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技术产业 (21)(四)巩固提升优势传统产业 (24)(五)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25)(六)共建区域产业创新体系 (27)五、构建一体化的区域基础设施 (28)(一)综合交通网络 (29)(二)能源基础设施 (31)(三)水资源基础设施 (33)(四)信息基础设施 (34)六、加快区域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 (35)(一)加快推动区域公共教育一体化 (35)(二)大力推进区域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一体化 (37)(三)进一步推动区域公共文化体育事业一体化 (38)(四)努力促进区域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 (40)(五)加快建立区域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 (42)(六)积极促进区域社会公共事务的应急协同 (44)七、共建共享优质宜居的生态环境 (45)(一)优化给排水格局,齐防共治跨界水污染 (45)(二)全面推进联防联控,加快解决区域大气污染 (47)(三)同保共育生态安全体系,构筑区域良好生态格局 (48)(四)强化区域协同联动,搭建环境管治一体化平台 (50)八、推进策略与重点领域 (52)(一)空间格局 (52)(二)产业协作 (53)(三)基础设施 (54)(四)公共服务 (56)(五)生态环境 (57)九、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 (59)(一)建立统筹协调机制 (59)(二)建立统一市场机制 (59)(三)建立利益激励机制 (60)(四)建立督查考核机制 (60)附图 (62)前言《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