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兴八首》(其一)名家点评(人教)
- 格式:docx
- 大小:27.23 KB
- 文档页数:2
秋兴八首(之一)赏析及名家点评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赏析】
这首诗是《秋兴八首》组诗的第一首,是杜甫晚年律诗的代表作。
诗人由夔州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长安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运危迫的担忧。
全诗情景交融,以描绘秋景作为外在的行文线索,以抒发悲秋之情作为连通各联的内在
脉络,不仅是悲自然萧瑟之秋,更是悲人生老大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思,意境深闳,蕴涵丰厚。
章法谨严,语言练达,格律精工,尤其是颈联两句的遣词造句,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名家点评】
胡震亨:以时事入诗,自杜少陵始。
(《唐音癸签》)
胡应麟:杜诗正而能变,大而能化,化而不失本调,不失本调而兼得众调,故绝不可及。
(《诗薮》)
王嗣奭:秋兴八首,以第一首起兴,而后七首俱发中怀,或承上,或起下,或互相发,或遥相应,总是一篇文字。
(《杜臆》)
浦起龙:首章八诗之纲领也。
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
拈夔府,暗提京华。
(《读杜心解》)
黄生: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作也。
(《杜诗说》)。
秋兴八首·其一原文及赏析秋兴八首·其一作者:杜甫朝代:南北朝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注释1.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玉露:白露。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9.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赏析: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
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
每篇都是可以独立的七言律诗。
王船山在《唐诗评选·卷四》中说:“八首如正变七音,旋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态尽失矣。
【诗词阅读及答案】《秋兴八首其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诗词阅读及答案】《秋兴八首?其一》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秋星八首歌(一首)杜甫枫庐峡、武峪森林凋零。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从句两个张开的眼泪在未来,而孤舟是故乡的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这首诗写于55岁安史之乱后,诗人住在大理院(766年)的奎州。
①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②兼天涌:波浪滔天。
③接地阴:风云盖地。
④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⑤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前人曾说,这首诗是一个和谐统一的场景模型。
你同意吗?请结合诗中的一句话来欣赏。
答案:如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从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
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郁郁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异无常和臬兀不安的前途。
1.有人评论说这首诗意境宏伟。
请结合这首诗简要分析一下。
答:俯视江中波涛连天涌动,仰观塞上风云接地而来,一片阴沉。
上天下地,跟前江水,跟外边塞,意境阔大,气势非凡。
2.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感受?抒情方式的使用有哪些特点?答案:本诗抒发了悲秋之情及对故乡的思念。
在抒情方法上采用了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相结合的方式。
(意对即可)3.这首诗写的是什么秋景?(2分)玉露、枫树、丛菊(答对两点即可得全分)4.欣赏丛菊未来的眼泪和家乡孤舟的心之美。
(2分)答案: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或对偶)(1分),营造了孤寂萧瑟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感情(1分)。
5.第一副对联描述的场景有哪些特点?它有什么作用?(4分)答: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落寞、郁闷的感情基调。
(划线处各1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6.这首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首联的支撑、下联的象征、尾联的对比,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请选择其中一个,简要分析情感与场景融合的效果。
(3分)答:示例一:首联的托物起兴:以枫叶凋零、秋气萧森,(1分)寄寓老大伤悲、凄苦落寞的情怀。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一)》审美赏析《秋兴》一共是八首诗歌,是杜甫寄居四川夔州(今重庆奉节县)时的作品,也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
这组诗歌为次第相连首尾呼应的组诗。
诗人以寄居夔州北望长安为主题,表现对祖国兴衰动乱的无限关切。
第一首为八诗之总领,因秋起兴,触景伤情,处处写出寄寓他乡之感和思念家乡之情。
“秋兴”即因秋发兴。
全诗如下: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歌的首先写道:“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玉露”指白露。
诗人首先点出了秋景,呈现出了秋风萧瑟冷落凄清的悲凉景色。
“玉露”、“枫林”两个意象连接起来,表明了秋霜打枫林,林叶转红,巫山巫峡秋气凛然。
其中“凋伤”一词很有力度,把秋意的“残酷”表现出来。
诗歌中的“巫山”和“巫峡”是夔地之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地势特殊,多有记载。
在《水经注》中记载:“江水历峡,东迳新崩滩,其下十余里有大巫山,其间首尾百六十里,谓之巫峡,盖因山为名也。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可见这里的地势险要,阴森肃然。
而诗人写作诗歌时,正值晚年多病,知交零落,离开成都后本想沿江而下,不意滞留夔州,心境抑郁,望秋伤情,写出孤寂肃杀的诗句。
接着颔联承上而来,写道:“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江间”指巫峡。
“塞上”指夔州的巫山。
“兼天”就是与天相接。
这里诗人对秋景从空间上作进一层渲染。
“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
诗人运用对偶手法,上句写巫峡,说:巫峡江中,波浪之大,江水倒流,自天而下,真有“兼天涌”之势;下句写巫山,说:巫山之上,风云接地,阴霾由地而升。
你看,“波浪兼天涌”自下而上;“风云接地阴”为自上而下。
句子中的“兼天涌”、“接地阴”,表现了景物的壮阔景象。
可以说,诗人以飞动、壮阔的描写,展示出了巫峡巫山的气势,营造出了动人心魄的审美意境。
秋兴其一赏析翻译秋兴八首其一赏析翻译秋兴八首其一赏析翻译,诗以‘秋兴’为组诗的题目,是有着感秋生情的意思,这第一手主要表达作者漂泊感伤、思念家乡的感情。
本文秋兴八首其一赏析翻译由编辑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欢!导读:这是杜甫的一组七言律诗,流传共有八首,下面这首是第一首。
其原文如下:秋兴·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zhēn)。
秋兴八首其一翻译: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秋兴八首其一字词解释:1.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玉露:白露。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9.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秋兴八首其一背景:《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二)赏析《秋兴八首》其一杜甫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诗名《秋兴八首》,“秋兴”:【感秋寄兴;秋日的情怀和兴会。
】《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夔州写的关于秋天的组诗,好,我们来看其一原诗:“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字词典故“玉露”:【如玉一般的霜露。
南北朝江淹《卧疾怨别刘长史诗》“四时煎日夜。
玉露催紫荣。
始怀走及叹。
春意秋方惊。
”】“凋伤”:【草木零落枯萎。
南北朝沈约《四城门诗》“衰龄难慎辅。
暮质易凋伤。
”】“萧森”:【阴森;草木茂密貌。
北魏杨炫之《洛阳伽qie2蓝记平等寺》:“堂宇宏美,林木萧森。
”】赏析杜甫说,如玉一般的霜露,凋零冻伤了原本火红的枫树林。
巫山与巫峡,处处弥漫着萧瑟阴森的寒气。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字词典故“兼”:【并也~《说文》。
“兼天”即连天。
】赏析杜甫说,眼前,长江间的波浪汹涌澎湃,一直连到了天上。
极目远眺,塞上的风云下接地上的阴影。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赏析杜甫说,又到了丛菊盛开的季节,在我的心中,却有两处的菊花在开放,一处在眼前,一处在故乡。
我曾望着故园的丛菊,感伤岁月的流逝。
如今,我却已是在他日他方,落泪悲伤。
江水中的那一叶孤舟啊,飘摇起伏,牵系着我,一颗欲归故园的心。
关于“两开”,究竟是两度开,还是两地开呢?老杜来到夔州两年了,作为两度开,似乎很合理。
不过如何解释“他日泪”呢?而如果理解为两地开,就有了他乡与故乡的区别,如此也就能够理解今时的“他日泪”了。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字词典故“刀尺”:【剪刀和尺。
裁剪工具。
】“砧zhen1”:【捣衣石。
】赏析杜甫说,妻子裁剪着归家的寒衣,处处都有一旁的我,催促着她手中的刀尺。
站在高高的白帝城上,眺望北方,暮色中传来急切的捣砧声。
如何理解“处处”?究竟是夔州这里的处处,还是说寒衣上的处处?显然,如果我们要把寒衣和老杜的归乡心理联系起来,那就是在寒衣上,老杜的妻子这处,那处都需要用尺子量,用剪刀剪,而老杜呢,却在一旁催促着不停。
高中语文《秋兴八首》其一解读【诗词原文】《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作者介绍】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老”、“杜陵”、“杜少陵”等,汉族,河南郑州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著名的“诗圣”,世界文化名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之。
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流传下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作。
【写作背景】这首诗歌写于公元766年,这一年杜甫54岁,在重庆,正在回老家的途中。
他已经在蜀中生活了将近五年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那个时间段的唐朝发生了一件大事“安史之乱”,时间是(755--762),安史之乱结束后,唐朝人口减少了将近十分之七。
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在杜甫曾经生活了五年的蜀中也不例外。
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
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他在途中写下了秋兴八首,课文所选择的是其中第一首。
【诗中意象】1、玉露凋伤枫树林:秋天的“枫树林”:火红艳丽,暗指曾经辉煌的盛唐。
“凋伤”意指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衰败。
2、巫山巫峡气萧森:“气萧森”:萧瑟阴森。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赏析
秋兴八首·其一
黄叶落尽秋色深,
江楼归照月影依。
沙头渔火对愁眠,
山月隐没人行迷。
这首诗把秋天的景色描绘的淋漓尽致,融合了江楼、沙头渔火、山月等元素,形成一幅秋意深沉的画面。
作者以黄叶落尽、江楼归照月影、沙头渔火对愁眠、山月隐没人行迷等句子,把秋天的萧索景象展示得淋漓尽致,抒发出深深的愁绪,表达出思乡之情。
诗中黄叶落尽,秋色深,把秋天的萧索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描绘出秋天的悲凉景象,让人感受到秋意深沉;江楼归照月影,月光在江楼上闪烁,把景色渲染的更加的梦幻而神秘;沙头渔火对愁眠,把晚上的渔火与抒情的愁眠融合在一起,把愁绪表达得淋漓尽致;山月隐没人行迷,把山月和人们迷失在月光下的感觉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愁绪。
这首诗把秋天的景色描绘的淋漓尽致,融合了江楼、沙头渔火、山月等元素,形成一幅秋意深沉的画面,抒发出深深的思乡之情。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原文、译文与赏析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注释】1.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写作背景】《秋兴八首》是唐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
因此写下这组诗。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
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
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作品赏析】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
《秋兴八首》是杜甫晚年为逃避战乱而寄居夔州时的代表作品,作于大历元年(公元766年),时诗人56岁。
全诗八首蝉联,前呼后应,脉络贯通,组织严密,既是一组完美的组诗,而又各篇各有所侧重。
高中语文学习参考《秋兴八首(其一)》鉴赏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名师辅导《秋兴八首(其一)》特色鉴赏湖南省双峰县第一中学谢立凡《秋兴八首》为杜甫惨淡经营之作,为历代评家所重。
清代黄生曰:“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所作也。
”所以《秋兴八首》有很高的艺术性,被誉为杜甫抒情诗中的巅峰之作。
第一首总起,统帅后面七篇,在八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如何鉴赏这首诗呢?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为我们作了经典提示:“首章,八诗之纲领也。
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
”所谓“明写秋景,虚含兴意”,这是说要透过诗人对秋景的描写体会蕴含其中的“兴意”,把握诗人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前四句写巫山巫峡残秋萧森景象,“便影时事,见丧乱凋残景象”,同时暗示了诗人忧时伤怀的愤慨之情。
如果前四句是融情于景,那么后四句则是见景生情,见残菊而落泪,见系舟而生“故园心”,而末句刀尺声、捣衣声,声声入耳,在诗人内心该激起怎样深沉的感慨,诗人欲说还休,任由读者想象。
所以,读这首诗,必须细心体会,方能领略诗的妙处。
所谓“实拈夔府,暗提京华”,揭示了这首诗的结构特征。
在这首诗里,杜甫运用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把读者引入诗的境界。
从眼前丛菊的开放联想到“故园”,而追忆“故园”的沉思又被白帝城黄昏的砧声所打断。
这中间有从夔府到长安,又从长安回到夔府的往复。
循环往复是《秋兴》的基本表现方式,也是这首诗的特色。
不论从夔府写到长安,还是从追忆长安而归结到夔府,不仅毫无重复之感,还从不同的角度,层层加深,起了加深感情,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秋兴八首(其一)》杜甫唐诗鉴赏【原文】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1,巫山巫峡气萧森2。
江间波浪兼天涌3,塞上风云接地阴4。
丛菊两开他日泪5,孤舟一系故园心6。
寒衣处处催刀尺7,白帝城高急暮砧8。
【注释】1.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
【白话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赏析】《秋兴》八首是杜甫寄居四川夔州(四川奉节县)时(大历二年;;767年)的作品,是杜甫的七言律诗的代表作。
《秋兴》八首为次第相连首尾呼应的组诗,杜甫时处夔府西阁,因秋而起兴,分咏为八首,合则为一组。
诗人以寄居夔州北望长安为主题,表现对祖国兴衰动乱的无限关切。
这第一首,为八诗之总领,因秋起兴,触景伤情,思致缠绵,断而复续,总为秋兴所感。
起联直点秋景。
开始就呈现出秋风萧瑟冷落凄清的悲凉景色。
玉露,枫林,霜打枫林,林叶转红,山峡之间秋气凛然,中间加一“凋伤”,秋意全出。
《秋兴八首(其一)》教学设计教材分析:《秋兴八首》(其一)是人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五课的第一首诗,是高中语文教材选上杜甫的三首诗之一,紧接在第五课李白《蜀道难》之后。
该单元以诗歌为主,共有七篇,杜甫就有三篇,而且都是在诗人流寓夔州所做,都有着相似的心境和创作背景,学好这首诗,对于领会感悟其它几首诗也有启发作用。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赏析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4.把握诗歌意象和诗歌情感的有机联系,品味作品触景感怀、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形象及爱国情感。
2.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
3.掌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方法。
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鉴赏能力,使学生受到诗人情感熏陶而有所感悟,引发学生的审美兴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知道“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形容什么的吗?[美貌]知道都是在说谁么?[西施。
杨玉环。
貂禅。
昭君]。
不用说她们都是很美的,但美就能给人带来好运么?[不]哦,大家想起了中国有句古话叫做“自古红颜多薄命”,《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学过的《马嵬》中的杨贵妃不也是这样吗?还有<<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不都是这样吗?今天,让我们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看看昭君的悲剧是否也是这样的……二、题解在寓居夔州两个年头里,杜甫时年五十五岁,已处在人生之秋,眼看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非常寂寞、抑郁。
当此秋风萧瑟之时,不免触景生情,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秋兴》是他旅居夔州时写下的一组诗,共有八首,“玉露凋伤枫树林”是其中的第一首。
《秋兴》第一首,是组诗领起之作,八诗之纲领。
(《读杜心解》云:“首章,八诗之纲领也。
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提京华。
”)诗人用铺天盖地的秋色将渭原秦川与巴山蜀水联结起来,寄托自己的故国之思;又用滔滔不尽的大江把今昔异代联系起来,寄寓自己抚今追昔之感。
秋兴八首〔其一〕赏析秋兴八首〔其一〕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1,巫山巫峡气萧森2。
江间波浪兼天涌3,塞上风云接地阴4。
丛菊两开他日泪5,孤舟一系故园心6。
寒衣处处催刀尺7,白帝城高急暮砧8。
1.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砧:捣衣石。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诗。
杜甫自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今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
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主题是\'故国之思\',第二首中\'每依北斗望京华\',第四首中\'故国平居有所思\'是八篇的纲领。
诗中所写个人的悲哀也关乎国难。
《秋兴八首》的结构,从全诗来说,可分两部,而以第四首为过渡。
前三首详夔州而略长安,后五首详长安而略夔州;前三首由夔州而思及长安,后五首那么由思长安而归结到夔州;前三首由现实引发回忆,后五首那么由回忆回到现实。
至于各首之间,那么亦首尾相衔,有一定次第,不能移易,八首只如一首。
《秋兴八首》为杜甫惨淡经营之作,或即景含情,或借古喻今,或直斥无隐,或欲说还休,必须细心体会,方能领略诗的妙处。
《秋兴八首(其一)》内容分析与述评内容分析《秋兴八首(其一)》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烘托出一种阴沉萧森的环境气氛,抒写留滞他乡的愁绪,表达了强烈的忧国之情。
这首律诗前四句重在写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长江的滚滚波涛;后四句旨在抒发思念“故园”之情。
诗人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他的喜怒哀乐是与国家命运的盛衰兴亡相呼应的。
诗人以身居夔州、心念长安为线索,抒发了客居他乡感时伤事的忧愁。
诗开篇以极为酣畅的笔墨,描绘出了一幅壮阔的巫山巫峡秋色图。
图中既有经霜而凋伤的红枫林,又有峰峦高耸、江隘涛急、恶浪凌空、气象萧森的巫山巫峡,还有充塞于整个空间且与地阴相接的塞上风云。
诗人正是利用这个特定背景来烘托自己凄清哀怨的忧国伤时的情怀。
面对夔州萧森的秋日山水,忧国伤时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杜甫出蜀,目的是为了回长安,使自己有所作为。
但两年过去了,诗人还是欲归不能,还在异地他乡漂泊。
想起昔日在长安的旧事,不禁老泪纵横。
他的心是和“故园”、长安紧紧连在一起的。
孤舟可以系住,使其不能泛诸中流,但诗人的心是系不住的。
他的心早已越过江河,越过关山,飞到了长安。
听到了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想到了多少人家正在为游子赶制寒衣,他的乡思离愁以及忧国伤时之情有如白帝城传来的捣衣声,一阵高过一阵,一阵急过一阵。
内容述评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
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抒写了因战乱而长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
自宋玉在《九辨》中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以来,悲秋成为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主旨,刘禹锡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
但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愁,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
作者: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1,巫山巫峡气萧森2。
江间波浪兼天涌3,塞上风云接地阴4。
丛菊两开他日泪5,孤舟一系故园心6。
寒衣处处催刀尺7,白帝城高急暮砧8。
点击此处查看/隐藏全部注释1.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玉露:秋天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
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
2.巫山巫峡: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长江和峡谷。
萧森:萧瑟阴森。
3.兼天涌:波浪滔天。
4.塞上:指巫山。
接地阴:风云盖地。
\'接地\'又作\'匝地\'。
5.丛菊两开: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
\'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
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6.故园,此处当指长安。
7.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8.白帝城,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
砧:捣衣石。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
这一组诗历来被公认为杜甫抒情诗中艺术性最高的诗。
杜甫自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今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
八首诗是一个完整的乐章,主题是\'故国之思\',第二首中\'每依北斗望京华\',第四首中\'故国平居有所思\'是八篇的纲领。
诗中所写个人的悲哀也关乎国难。
《秋兴八首》的结构,从全诗来说,可分两部,而以第四首为过渡。
前三首详夔州而略长安,后五首详长安而略夔州;前三首由夔州而思及长安,后五首则由思长安而归结到夔州;前三首由现实引发回忆,后五首则由回忆回到现实。
至于各首之间,则亦首尾相衔,有一定次第,不能移易,八首只如一首。
《秋兴八首》为杜甫惨淡经营之作,或即景含情,或借古喻今,或直斥无隐,或欲说还休,必须细心体会,方能领略诗的妙处。
杜甫【1】《秋兴》八首通译与赏析1、【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译文】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
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
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
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
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
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思念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这是八首中的第一首,写夔州一带的秋景,寄寓诗人自伤漂泊、思念故园的心情。
这首诗的首联,描绘了巫山、巫峡一带萧瑟、阴森的秋景,以此来衬托情思。
颔联写江上波浪很大,关塞上的风云连接大地,周围一片阴晦。
这两句所写的自然现象,是社会动荡不安,自感没有出路的象征。
颈联句意是:菊花已两度开放(即已是两年),花上凝聚着自己回忆过去岁月的眼泪,一只孤独的小船紧系着我回乡的心。
这两个句子表达了滞留的悲苦及对故乡的思念感情。
尾联联说人们都动刀动尺赶制寒衣,傍晚,高高的白帝城传出阵阵捣衣声,诗人以此表现岁月催人的感慨。
全诗真实地表述了滞留异地的悲伤。
2、【秋兴八首(其二)】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译文】孤城夔府落日西垂的时辰,我常常依凭北斗星思恋遥远的京城。
在巫峡听到猿猴的哀鸣让我也不由得泣下沾襟,未能像汉朝张骞乘着八月的木槎随严武如期还,因病我没能去装饰着画墙,供奉着香炉的尚书省供职,笳的悲鸣经过矮墙隐隐传白帝城。
过了许久,请君看!藤萝上面的月光已经延伸映照至洲前的芦荻花。
第二首时序由日暮而至深夜,写夔府秋夜北望京华。
首联承上首末联,由薄暮入笔。
赏析杜甫的《秋兴⼋⾸》赏析杜甫的《秋兴⼋⾸》(2009-05-30 08:54:00)转载▼标签:夏京春⽼师⼤学语⽂分类:⼤学语⽂作品赏析杜甫⽂化赏析杜甫的《秋兴⼋⾸》其⼀ ⽟露凋伤枫树林1,巫⼭巫峡⽓萧森2。
江间波浪兼天涌3,塞上风去接地阴4。
丛菊两开他⽇泪5,孤⾈⼀系故园⼼6。
寒⾐处处催⼑尺7,⽩帝城⾼急暮砧8。
【注释】1. ⽟露:指霜。
2. 巫⼭巫峡:这两处均在今四川省巫⼭县。
萧森:萧瑟阴森。
此时已⾄深秋,所以峡中显得幽深⽽阴暗。
3. 江间:指巫峡。
兼:连。
兼天涌:波浪滔天。
4. 塞上:即巫⼭。
接地阴:风云笼罩,尤其阴暗。
5. 两开:两次开放。
杜甫于永泰元年(765年)夏离开成都,秋居云安,次年秋⼜停留在夔州,从乘船离开成都到现在已经过了两个秋天,所以说“丛菊两开”。
他⽇:往⽇。
6. ⼀系:长系。
故园⼼:指思念长安的⼼情。
7. ⼑尺:指作⾐裳的⼯具。
8. ⽩帝城:在今四川省奉节县。
砧:捣⾐⽯。
其⼆ 夔府孤城落⽇斜1,每依北⽃望京华2。
听猿实下三声泪3,奉使虚随⼋⽉槎4。
画省⾹炉违伏枕5,⼭楼粉堞隐悲笳6。
请看⽯上藤萝⽉7,已映洲前芦荻花。
【注释】1. 夔府:即夔州。
唐太宗贞观⼗四年(640)夔州曾设都督府,所以也称夔府。
2. 京华:京城,指长安。
3. 听猿句:即“听猿三声实下泪”的倒⽂。
《⽔经注·江⽔》:“故渔者歌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4. 奉使:指杜甫以检校尚书⼯部员外郎的朝官⾝份作严武的参谋。
虚随:严武永泰元年(765)死于成都,杜甫“归秦”的梦想落空,所以说虚随。
槎(chá):⽊筏。
⼋⽉槎:实为“博望槎”,因张骞封博望侯。
5. 画省:古尚书省⽤胡粉涂壁,画古贤⼈像,故称“画省”。
杜甫任的⼯部员外郎是尚书省的郎官。
违伏枕:因伏枕卧病⽽远离朝廷。
6. ⼭楼:指夔府。
粉堞(dié):城上涂⽩⾊的矮墙。
隐悲笳:悲笳之声城楼之间隐约可闻。
叩F说兀嗦IV殺材问花肝垃'P L 娟«- 比臥K丁中又隔沖疋熬“昭何:听
《秋兴八首》其
名家点评
《唐诗品汇》:刘云:此七字拙(“丛菊两开”句下)。
《杜臆》:前联言景,后联言情;而情不可极,后七首皆胞孕于(五、六)两言中也;
又约言之,则“故园心”三字尽之矣。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甸曰:江涛在地而曰“兼天",风云在天而曰“接地",见汹浦阴晦,触目天地间,无不可感兴也,屠隆曰:杜老《秋兴》诸篇,托意深远,如“江间”
“塞上”二语,不大悲壮乎?范椁曰:作诗实字多则健,虚字多则弱,如杜诗“丛菊”“孤舟” 一联,此等语亦何尝不健?蒋一葵曰:五、六不独“两开”、“一系”为佳,有感时溅泪,
恨别惊心之况。
末句掉下一声,中寓千声,万声,周珽曰:天钧异奏,人间绝响。
《唐诗评选》:笼盖包举一切,皆在“丛菊两开”句联上景语,就中带出情事,乐之如
贯珠者,拍板与句,不为终始也。
挨句截然,以句范意,则村巫傩歌一例。
以俟知音者。
《杜诗解》:若谓玉树斯零,枫林叶映,虽志士之所增悲,亦幽人之所寄托。
奈何流滞
巫山巫峡,而举目江间,但涌兼天之波浪;凝眸塞上,惟阴接地之风云。
真为可痛可悲,使
人心尽气绝。
此一解总贯八首,直接“佳人拾翠”末一解,而叹息“白头吟望苦低垂”也。
《义门读书记》:中四句,虚实蹉对。
“江间波浪兼天涌”二句,虚含第二首“望”字。
“丛菊两开他日泪” 一句,虚含“望”之久也。
《而庵说唐诗》:此是《秋兴》第一首,须看其笔下何等齐整。
《围炉诗话》:《秋兴》首篇之前四句,叙时与景之萧索也,泪落于“丛菊”,心系于“归舟”,不能安处夔州,必为无贤地主也。
结不过在秋景上说,觉得淋漓悲戚,惊心动魄,通
篇笔情之妙也。
《杜诗集评》:吴农祥曰:惊心动魄,不可以句求,不可以字摘。
后人言"兼天”、"接地"之太板,"两开"、"一系"之无谓;岂不知工中有拙,拙中有工者也。
《唐宋诗醇》:钱谦益曰:首篇颔联悲壮,颈联凄紧,以节则杪秋,以地则高城,以时则薄暮,刀尺苦寒,急砧促别,末句标举兴会,略有五重,所谓嵯峨萧瑟,真不可言。
黄生曰: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生心神结聚所作也。
八首之中难为轩轾。
《读杜心解》:首章,八诗之纲领也,明写“秋景”,虚含“兴”意,实拈“夔府”,暗
提“京华”。
……五、六,则贴身起下……,“他日”、“故园”四字,包举无遗,言“他日”,
则后七首所云“香炉”、“抗疏”、“弈棋”、“世事”、“青琐”、“珠帘”、“旌旗”、“彩笔”,无不举矣;言“故园”,则后七首所云“北斗”、“五陵”、“长安”、“第宅”、“蓬莱”、“曲江”、“淒陂”,无不举矣。
……发兴之端,情见乎此。
第七,仍收“秋”,第八,仍收“夔”,而
曰“处处催”,则旅泊经寒之况,亦吞吐句中,真乃无一剩字。
《杜诗镜铨》:“江间”、“寒上”,状其悲壮;“丛菊”、“孤舟”,写其凄紧。
末二句结上生下,故以“夔府孤城”次之。
言外寓客子无衣之感(“寒衣处处”二句下)。
《诗法易简录》:末二句写出客子无家之感,紧顶“故园心”作结,而能不脱“秋”字,尤佳。
《昭昧詹言》:起句下字密重,不单侧佻薄,可法,是宋人对治之药。
三、四,沈雄壮阔。
五、六,哀痛。
收,另出一层,凄紧萧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