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的意思
- 格式:docx
- 大小:17.58 KB
- 文档页数:3
唐诗三百首·五言律诗(带翻译和赏析)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代: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及注释译文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注释少府:官名。
之:到、往。
蜀州:今四川崇州。
城阙(què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同:一作“俱”。
宦(huàn)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无须、不必。
歧(qí)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送梓州李使君唐代: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译文及注释译文万壑古树高耸云天,千山深处杜鹃啼啭。
山中春雨一夜未停,树丛梢头流淌百泉。
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
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注释梓州:《唐诗正音》作“东川”。
梓州是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三台。
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
壑(hè):山谷。
五言律诗: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五言律诗定型于初唐,而最终成熟于盛唐。
五言律诗成就在盛唐,中唐以后逐渐衰落,五代几乎鲜可提及者。
宋代近体诗多是七言,五律成就不高,佳作也少,名篇更是罕见。
元代崇尚唐诗,五言律诗的艺术成就反高于宋代。
明清以下,五言律诗名作就更为稀少了。
下面是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唐代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馀一作余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译文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
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
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飘散。
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
注释辋川水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终南山下。
山麓有宋之问的别墅,后归王维。
王维在那里住了三十多年,直至晚年。
裴迪诗人,王维的好友,与王维唱和较多。
转苍翠一作积苍翠。
转转为,变为。
苍翠青绿色,苍为灰白色,翠为墨绿色。
潺湲áá水流声。
这里指水流缓慢的样子,当作为缓慢地流淌解。
听暮蝉聆听秋后的蝉儿的鸣叫。
暮蝉秋后的蝉,这里是指蝉的叫声。
渡头渡口。
余又作馀。
墟里村落。
孤烟直升的炊烟,可以是倚门看到的第一缕村烟。
值遇到。
接舆陆通先生的字。
接舆是春秋时楚国人,好养性,假装疯狂,不出去做官。
在这里以接舆比裴迪。
五柳陶渊明。
这里诗人以五柳先生自比。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又碰到狂放的裴迪喝醉了酒,在我面前唱歌。
创作背景裴迪是王维的好友,两人同隐终南山,常常在辋川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
此诗就是他们的彼此酬赠之作。
赏析此诗所要极力表现的是辋川的秋景。
一联和三联写山水原野的深秋晚景,诗人选择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苍翠的寒山、缓缓的秋水、渡口的夕阳,墟里的炊烟,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勾勒出一幅和谐幽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田园山水画。
诗的二联和四联写诗人与裴迪的闲居之乐。
倚杖柴门,临风听蝉,把诗人安逸的神态,超然物外的情致,写得栩栩如生;醉酒狂歌,则把裴迪的狂士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丹韵词音第二集暮暖清秋中的古诗词1.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屈原字词注释:忽:迅速。
淹:久留。
代序:指季节更相替换。
整句解释:太阳与月亮互相交迭,未尝稍停,新春与金秋相互交替,永无止境。
想到树上黄叶纷纷飘零,我害怕美人啊,您头上也添上丝丝霜鬓!2.《野步》【清】赵翼峭寒催换木棉裘,倚仗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3.《醉花阴》【宋】李清照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字词注释:瑞脑:一种薰香名。
又称龙脑,即冰片。
重阳: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
《周易》以“九”为阳数,日月皆值阳数,并且相重,故名。
这是个古老的节日。
纱厨:即防蚊蝇的纱帐。
东篱: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为古今艳称之名句,故“东篱”亦成为诗人惯用之咏菊典故。
黄花:指菊花。
整句解释:薄雾弥漫,云层浓密,日子过得愁烦,龙涎香在金兽香炉中缭袅。
又到了重阳佳节,卧在玉枕纱帐中,半夜的凉气刚将全身浸透。
在菊花边饮酒直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溢满双袖。
莫要说清秋不让人伤神,西风卷起珠帘,帘内的人儿比那黄花更加消瘦。
4.《雨霖铃》【宋】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语注释⑴凄切:凄凉急促。
⑵骤雨:急猛的阵雨。
⑶都门:指汴京。
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无绪:没有情绪。
⑷兰舟:鲁班曾刻木兰树为舟,后用坐船的美称。
⑸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⑹去去:重复言之,表路途之远。
⑺暮霭:傍晚的云气。
沈沈:即“沉沉”。
⑻今宵:今夜。
⑼经年:经过一年又一年。
⑽纵:即使。
风情:男女相爱之情,深情蜜意。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的意思“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古诗作品《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第七八句,其全文如下: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释】1、接舆:春秋楚隐士,装狂遁世。
在这里是代指裴迪2、五柳:即五柳先生陶渊明。
这是诗人自比【翻译】寒冬过后的山愈加显得郁郁葱葱,那条小河也开始缓缓流淌。
我拄杖倚在我家柴屋门前,和着风的方向听着日暮时分蝉的鸣叫。
夕阳的余晖洒在那渡头上,一缕烟从村里的烟囱中冒出。
又碰上裴迪喝醉了,在恰如陶渊明的我前发酒狂。
【鉴赏】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
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
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首联写山中秋景。
时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
不待颔联说出“暮”字,已给人以时近黄昏的印象。
“转”和“日”用得巧妙。
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这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
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颈联写原野暮色。
夕阳欲落,炊烟初升,这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
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是很见匠心的。
“墟里上孤烟”,显系从陶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田园居之一》)点化而来。
但陶句是拟人化的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情味,王句却是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
这一联是王维修辞的名句,历来被人称道。
描写秋天的诗句精选10句(加译文)绿荷多少夕阳中。
知为阿谁凝恨、背西风。
——宋·秦观《虞美人》下面就是本店铺给大家带来的秋天古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1却道“天凉好个秋”!出自宋代辛弃疾的《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译文人年轻的时候不懂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
喜欢登高远望,为了写出新词,没有愁而硬要说有愁。
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
想说却说不出,却说道:“好个凉爽的秋天呀!”2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出自清代赵翼的《野步》峭寒催换木棉裘,倚杖郊原作近游。
最是秋风管闲事,红他枫叶白人头。
译文料峭的寒风催着换上了厚衣服,到附近的郊区原野去游玩。
秋风最爱多管闲事了,它一来,不但把枫叶变红,还把人的头发变白了。
3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出自五代李璟的《摊破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何限恨一作:无限恨)译文荷花落尽,香气消散,荷叶凋残,西风从绿波之间吹起,使人愁绪满怀。
美好的景致与观荷人的情趣一起憔悴了,哪里还忍心再看。
细雨绵绵,梦境中塞外风物缈远。
吹到最后一曲,寒笙呜咽之声久久回荡在小楼中。
想起故人旧事,含泪倚栏,怀抱无穷幽怨。
4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出自唐代李白的《秋登宣城谢脁北楼》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晚一作:晓)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译文江边的城池好像在画中一样美丽,山色渐晚,我登上谢朓楼远眺晴空。
两条江之间,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镜子;凤凰桥和济川桥好似落入人间的彩虹。
村落间泛起的薄薄寒烟缭绕于橘柚间,深秋时节梧桐已是枯黄衰老之像。
除了我还有谁会想着到谢朓北楼来,迎着萧飒的秋风,怀念谢先生呢?5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意思“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古诗作品《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第三四句,其全文如下: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释】1、听暮蝉:聆听秋后的蝉儿的鸣叫。
暮蝉,秋后的蝉,这里是指蝉的叫声【翻译】寒冬过后的山愈加显得郁郁葱葱,那条小河也开始缓缓流淌。
我拄杖倚在我家柴屋门前,和着风的方向听着日暮时分蝉的鸣叫。
夕阳的余晖洒在那渡头上,一缕烟从村里的烟囱中冒出。
又碰上裴迪喝醉了,在恰如陶渊明的我前发酒狂。
【鉴赏】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
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
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首联写山中秋景。
时在水落石出的寒秋,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
不待颔联说出“暮”字,已给人以时近黄昏的印象。
“转”和“日”用得巧妙。
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这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
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颈联写原野暮色。
夕阳欲落,炊烟初升,这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
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是很见匠心的。
“墟里上孤烟”,显系从陶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田园居之一》)点化而来。
但陶句是拟人化的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情味,王句却是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
这一联是王维修辞的名句,历来被人称道。
“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孕地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渡头余落日墟上孤烟的意思1. “渡头余落日,墟上孤烟”不就是说在那渡口只剩下落日的余晖,而废墟上只有那孤零零的烟嘛!就好像你一个人站在空荡荡的老街上,看着夕阳慢慢落下,那感觉多寂寥啊!比如在那个废弃的小镇,不就是渡头余落日墟上孤烟的景象嘛!2. 哎呀,“渡头余落日,墟上孤烟”,这不就是描绘了一种很落寞的场景嘛!就像你在沙漠中看到落日,四周除了那一缕烟啥都没有,多凄凉啊!想想那些被遗忘的古村落,不就是这样嘛!3. “渡头余落日,墟上孤烟”的意思呀,就是在那渡口只有落日作伴,废墟上飘着孤独的烟呀!这不就跟你一个人在夜晚的海边,看着海平面上的余晖,旁边只有那一点烟火一样嘛!比如那个破旧的码头,不就是这种感觉嘛!4. 嘿,“渡头余落日,墟上孤烟”,不就是说渡口那儿除了落日没别的了,废墟上就孤零零的烟嘛!这多像你独自走在荒无人烟的郊外小路上,看着夕阳和那缕烟呀!像那种很久没人去的郊外渡口不就是这样嘛!5. “渡头余落日,墟上孤烟”,简单说就是渡口剩下落日,废墟上有孤烟嘛!这就好像你在一个寂静的山谷中,看着太阳慢慢落下,只有那一丝烟在飘动,多安静又有点忧伤啊!想想那个被废弃的矿场,不就是这种景象嘛!6. 哇塞,“渡头余落日,墟上孤烟”,不就是在讲渡口那都是落日,废墟上就飘着那孤独的烟嘛!这跟你站在古老的城墙上,看着夕阳和那缕烟有啥区别呀!像那种历史悠久但已破败的古城墙,不就是这样嘛!7. “渡头余落日,墟上孤烟”,意思就是渡口有落日,废墟上有孤烟呀,这多明显!就好像你在一个无人的草原上,看着太阳西下,只有那一缕烟陪着你,多孤单呀!那个被遗忘的古道不就是这样嘛!8. 哟,“渡头余落日,墟上孤烟”,不就是渡口那只剩下落日,废墟上飘着孤独的烟嘛!这不就跟你在一个寂静的山村里,看着傍晚的太阳和那股烟一样嘛!像那个很久没人住的老村子,不就是这样的感觉嘛!9. 哈哈,“渡头余落日,墟上孤烟”,不就是说渡口上就只有落日,废墟上就那孤烟嘛!就好比你在一个空旷的田野里,看着夕阳和那缕烟,多寂寥啊!那个荒废的农场不就是这样嘛!10. “渡头余落日,墟上孤烟”,这不就是意味着渡口有落日,废墟上有孤烟嘛!这就像你一个人在山顶上,看着太阳慢慢落下,只有那一缕烟在飘荡,多让人心酸呀!像那个被时间遗忘的小寺庙,不就是这种场景嘛!我的观点结论:“渡头余落日,墟上孤烟”所营造的这种孤独、落寞又带着点美感的氛围,能让人产生很多的遐想和感触,真的很有意境呀!。
《新凉》原⽂及翻译赏析《新凉》原⽂及翻译赏析1 新凉 ⽔满⽥畴稻叶齐,⽇光穿树晓烟低。
黄莺也爱新凉好,飞过青⼭影⾥啼。
古诗简介 《新凉》是南宋诗⼈徐玑创作的⼀⾸七⾔绝句。
这是⼀⾸清新、明快的⽥园⼩诗,诗前两句⼯笔绘景,后两句寄情于景,描绘了⼀幅初秋清晨的风景图,使⼈仿佛置⾝其中,呼吸着浓重的乡村⽓息。
虽⽆深意,却具恬适、⾃然的情致。
翻译/译⽂ ⼀望⽆际的稻⽥⾥,⽔波微漾,整齐的稻⼦如⼑削⼀般。
清晨的阳光穿过树叶,投影在地上,晨雾在树间缭绕。
黄莺也喜欢早晨的清凉时光,在青⼭的影⼦⾥欢快的啼鸣。
注释 ①新凉:指初秋凉爽的天⽓。
唐韩愈《符读书城南》诗:“时秋积⾬霁,新凉⼊郊墟。
” ②⽥畴:耕熟的⽥地。
泛指⽥地。
赏析/鉴赏 这⾸诗前两句全⽤⽩描⼿法。
诗题是新凉,写的是初秋时分,⽔灌满了稻⽥,稻正当秀穗的时候,叶⼦挺拔似箭,整整齐齐;清晨,⼤地笼罩着霭霭轻烟,⽇光穿透了林⽊。
这⼀幅初秋清晨的'风景图,使⼈仿佛置⾝其中,呼吸着浓重的乡村⽓息。
《红楼梦》第四⼗⼋回写⾹菱学诗,有⾹菱说的⼀段话:“诗的好处,有⼝⾥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似乎是⽆理的,想去竟是有情有理的。
”⼜说:“‘渡头余落⽇,墟⾥上孤烟’,这‘余’字合‘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下晚便挽住船,岸上⼜没有⼈,只有⼏棵树,远远的⼏家⼈家做晚饭,那个烟竟是青碧连云。
谁知我昨⼉晚上看了这两句,倒像我⼜到了那个地⽅去了。
”确实,好诗就有那么股勾魂摄魄的能⼒,见诗能引起你对往事的回忆;同样,如果你亲临诗中所述的境界,⼜会不由⾃主地想起那⾸诗来。
徐玑这两句诗,就具有这等魅⼒,每个有农村⽣活经历的⼈读了都会浮现⾃⼰所见过的这⼀场景。
前两句写新凉,通联没有正⾯说天⽓怎么凉,⽽是通过景⾊,让你感受到新凉。
三、四句仍不直接写,⽽是忽然从翩飞的黄莺上发出奇想:那黄莺是不是因为新凉⽽⾼兴,所以飞到了青⼭影⾥,欢快地啼鸣。
诗把⾃⼰对新凉的感受移到黄莺⾝上,使新凉的境地更加深化,融合进⼀切⽣物中去,诗便由景⽽⽣情,透出了⽆边的灵⽓来。
登河北城楼作原文、翻译及赏析登河北城楼作原文、翻译及赏析1登河北城楼作王维〔唐代〕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
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
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
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
译文傅岩上有一些住户的院落,那驿亭就坐落在云雾之间。
站在高高的城池上欣赏落日的景象,遥远的水面上映着苍山的倒影。
岸上有零星的火光,有几只小船孤零零地停在水面,一些渔家与夕鸟相伴而归。
在这寂静又广阔的天地之间,心绪也跟那宽广的河水一般闲适。
注释河北:县名,唐属陕州,天宝元年〔742〕改名平陆,治所在今山西省平陆县。
井邑〔yì〕:人家,居民的房子院落。
傅〔fù〕岩:山岩名,地势险峻,一称傅险,传说商代贤臣傅说未仕前曾版筑于此。
客亭:亭驿,供旅人休息的小亭子。
极浦〔pǔ〕:远处的水滨。
广川:广阔的河流。
此指黄河。
赏析二首联“井邑傅岩上,客亭云雾间”描绘了是布人登上城楼所见到了风光。
布人把全布了布景放到云雾之间,不但有辽阔与沧桑了感觉,而且句整个画面呈现出如梦如幻了迷离之感。
这样设景,既拉大了人与景了间隔,句之不至于太过明晰切近而失去朦胧美感,又给之后要展现了实在了物体布置了一个较为虚空了背景。
“高城眺落日,极浦映苍山。
岸火孤舟宿,渔家夕鸟还”两联,前面两句,从大处着笔,显示出高、远、壮、阔之感,后面两句那么从细节上加以点缀。
正如绘画中“先从大处定局,开合清楚,中间细碎处,点缀而已”了章法,颔联构造了布置也具有绘画般了技艺:高处了城楼,略低了夕阳,遥远了水边及更远一些了苍山倒影,错落参差,具有画面了美感。
颈联两句,布人将视角从辽阔了大背景中拉回,关注于眼前了小景与细景,“宿”是静,“还”是动,动静结合,展现了水面了遥远与闲静。
而“岸火”那么消解了“孤舟”了寂寞之感,给有些寂寞清冷了画面染上了一层温暖了色彩,让全布了写景不显得呆板与死寂。
两句“寂寥天地暮,心与广川闲”两句,抒发了布人内心自由快乐了情感,表现了布人以山水为乐了情怀。
形容夕阳照在水中很美的诗句
形容夕阳的诗句:1、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3、夕照红于烧,晴空碧胜蓝;4、空林网夕阳,寒鸟赴荒园;5、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6、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沃苏什卡:这两句诗描绘的就是山寺中的夕阳,傍晚的雾气从苍凉的树林间飘扬,夕阳在小楼的背后缓缓落。
7、夕阳薰细草,江色映疏帘。
沃苏什卡:这两句诗描绘的就是雨后的夕阳,夕阳反射着细细的秋草,雨后的江景从稠密的帘子穆顺出。
8、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沃苏什卡:这两句诗描绘的就是诗人对夕阳下的景色而收到的感慨,夕阳西下的美景非常幸福,只是已经吻合黄昏了。
9、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沃苏什卡:这两句诗描绘的就是送行时的夕阳,他背著斗笠,带着夕阳的余晖,向远处的青山跑回去,寂寞地背影渐行渐远。
10、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沃苏什卡:这两句诗描绘的就是游子眼中的夕阳,太阳向西落山,只有断肠人独自羁旅天涯。
王维和他的山水田园诗发布时间:2021-04-12T15:22:46.70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1月(下)第1期作者:罗玉祥[导读]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罗玉祥广东实验中学南海学校 528244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是诗人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时期的代表作之一,从一个侧面也能代表诗人的创作风格。
张九龄贬职荆州以后,王维就有退隐之意。
但是几年来公务繁忙,一直没实现。
襄阳归来后,他终于走上拉寄情山林的道路。
当然,他从未挂冠而去,始终在朝廷作官,只是经常住在山庄、别墅,对政治采取不闻不问、敷衍应付的消极态度而已。
天宝年间,唐玄宗沉溺于声色犬马,“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
宰相李林甫媚上欺下,一再制造大狱,许多正直有为之士,都遭到排挤,甚至被迫害致死。
整个长安城被阴谋和恐怖的气氛笼罩着。
李林甫死后,杨国忠专权,腐败程度比李林甫有过之而无不及。
面对黑暗现实,王维是不满的,他不愿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又不敢与他们决裂,因此采取了亦官亦隐、全身避祸的生活方式。
当时,王维年已五十左右,阅历已深,比较世故了,在佛老思想影响下,他开始追悔以往的生活,形成了一种得过且过,但求安逸的人生哲学;加上他是个很重感情的人,中年丧妻,以后终身未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岑寂的独身生活也使他意志变得更加消沉,唯有到林泉中寻求精神寄托。
他先隐居在长安附近的终南山。
刚到那里时,他写下了《终南别业》,宣告了他后期人生观的改变: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诗人从混浊的官场逃了出来,在这里求得了暂时的安宁,他独来独往,无忧无虑。
其中五六两句是写景的佳句,也反映了一种人生哲理:只要你清心寡欲,随遇而安,自会有一种意外的乐趣。
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这一时期诗人的心情及其诗歌创作的风格和基调。
有关王维的古诗有关王维的古诗诗人王维是田园诗人代表之一,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王维的古诗,欢迎参考阅读!《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幽静的山谷里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余辉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皎洁的月光从空中映照。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我送元二出使去安西,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元二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向西走出了阳关,就可能再也碰不到认识的人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我在异乡做客人的时候,每遇到佳节良辰时总会思念起家乡。
虽然我人在他乡,但早就想到今天是重阳节,故乡的兄弟们要登高望远,我想当他们在佩戴茱萸时,会发现只少了我一人。
《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译文】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斑斓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
和作者某些专写静谧境界而不免带有清冷虚无色彩的小诗比较,这一首所流露的感情与美学趣味都似乎要更健康一些。
《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译文】空旷的山中,新雨刚刚下过。
夜间的秋色更添几分凉爽。
明朗的月光照在松竹间,清澈的泉水从池上流过。
浣女穿梭在林间,发出刷刷的响声。
小鱼穿梭莲中,莲花摇摆着。
渔夫放下船,满载而归。
春天的芳菲虽已消散,但秋景亦佳,我自可留连山中。
《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译文】远看高山色彩明亮,走近一听水却没有声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代: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译文及注释译文三秦之地护卫着巍巍长安,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蜀川。
和你离别心中怀着无限情意,因为我们同是在宦海中浮沉。
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如近在比邻。
绝不要在岔路口上分手之时,像小儿女那样悲伤泪湿佩巾。
注释少府:官名。
之:到、往。
蜀州:今四川崇州。
城阙(què )辅三秦:城阙,即城楼,指唐代京师长安城。
辅,护卫。
三秦,指长安城附近的关中之地,即今陕西省潼关以西一带。
秦朝末年,项羽破秦,把关中分为三区,分别封给三个秦国的降将,所以称三秦。
这句是倒装句,意思是京师长安三秦作保护。
五津:指岷江的五个渡口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这里泛指蜀川。
辅三秦:一作“俯西秦”。
风烟望五津:“风烟”两字名词用作状语,表示行为的处所。
全句意为江边因远望而显得迷茫如啼眼,是说在风烟迷茫之中,遥望蜀州。
君:对人的尊称,相当于“您”。
同:一作“俱”。
宦(huàn)游:出外做官。
海内:四海之内,即全国各地。
古代人认为我国疆土四周环海,所以称天下为四海之内。
天涯:天边,这里比喻极远的地方。
比邻:并邻,近邻。
无为:无须、不必。
歧(qí)路:岔路。
古人送行常在大路分岔处告别。
沾巾:泪水沾湿衣服和腰带。
意思是挥泪告别。
▲送梓州李使君唐代: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译文及注释译文万壑古树高耸云天,千山深处杜鹃啼啭。
山中春雨一夜未停,树丛梢头流淌百泉。
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
望你发扬文翁政绩,奋发有为不负先贤。
注释梓州:《唐诗正音》作“东川”。
梓州是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三台。
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
壑(hè):山谷。
杜鹃:鸟名,一名杜宇,又名子规。
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赏析:描绘诗人隐居之志及与友人深情《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是王维的一首经典之作,它不仅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厚的情感底蕴,还通过自然景物与人物形象的完美结合,传达了超然物外、闲居山林的志趣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这首诗不仅是王维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唐代隐逸文化的重要体现。
一、作品原文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唐代〕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黄昏时寒冷的山野变得更加苍翠,秋水日夜缓缓流淌。
我拄着拐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
渡口一片寂静,只剩斜照的落日,村子里升起缕缕炊烟。
又碰到狂放的裴迪喝醉了酒,在我面前唱歌。
2、注释辋川:水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终南山下。
山麓有宋之问的别墅,后归王维。
王维在那里住了三十多年,直至晚年。
裴迪:诗人,王维的好友,与王维唱和较多。
转苍翠:一作“积苍翠”。
转:转为,变为。
苍翠:青绿色,苍为灰白色,翠为墨绿色。
潺湲(chán yuán ):水流声。
这里指水流缓慢的样子,当作为“缓慢地流淌”解。
听暮蝉:聆听秋后的蝉儿的鸣叫。
暮蝉:秋后的蝉,这里是指蝉的叫声。
渡头:渡口。
余:又作“馀”。
墟里:村落。
孤烟:直升的炊烟,可以是倚门看到的第一缕村烟。
值:遇到。
接舆:陆通先生的字。
接舆是春秋时楚国人,好养性,假装疯狂,不出去做官。
在这里以接舆比裴迪。
五柳:陶渊明。
这里诗人以“五柳先生”自比。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又碰到狂放的裴迪喝醉了酒,在我面前唱歌。
三、创作背景与情感王维与裴迪是好友,两人都隐居在终南山,常常在辋川“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这首诗就是王维写给裴迪的酬赠诗,通过描绘自然景物和人物形象,抒发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热爱和对友人的深切情谊。
全诗语言精美、写法独特,风光与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了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
五言律诗: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唐代: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馀一作余)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译文寒山转变得格外郁郁苍苍,秋水日日舒缓地流向远方。
我柱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
渡头那边太阳快要落山了,村子里的炊烟一缕缕飘散。
又碰到裴迪这个接舆酒醉,在恰如陶潜的我面前讴狂。
注释辋川:水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终南山下。
山麓有宋之问的别墅,后归王维。
王维在那里住了三十多年,直至晚年。
裴迪:诗人,王维的好友,与王维唱和较多。
转苍翠:一作“积苍翠”。
转:转为,变为。
苍翠:青绿色,苍为灰白色,翠为墨绿色。
潺湲(chán yuán ):水流声。
这里指水流缓慢的样子,当作为“缓慢地流淌”解。
听暮蝉:聆听秋后的蝉儿的鸣叫。
暮蝉:秋后的蝉,这里是指蝉的叫声。
渡头:渡口。
余:又作“馀”。
墟里:村落。
孤烟:直升的炊烟,能够是倚门看到的第一缕村烟。
值:遇到。
接舆:陆通先生的字。
接舆是春秋时楚国人,好养性,假装疯狂,不出去做官。
在这里以接舆比裴迪。
五柳:陶渊明。
这里诗人以“五柳先生”自比。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又碰到狂放的裴迪喝醉了酒,在我面前唱歌。
创作背景裴迪是王维的好友,两人同隐终南山,常常在辋川“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
此诗就是他们的彼此酬赠之作。
赏析此诗所要极力表现的是辋川的秋景。
一联和三联写山水原野的深秋晚景,诗人选择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苍翠的寒山、缓缓的秋水、渡口的夕阳,墟里的炊烟,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勾勒出一幅和谐幽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田园山水画。
诗的二联和四联写诗人与裴迪的闲居之乐。
倚杖柴门,临风听蝉,把诗人安逸的神态,超然物外的情致,写得栩栩如生;醉酒狂歌,则把裴迪的狂士风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全诗物我一体,情景交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此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
⾼考诗歌鉴赏之⼭⽔⽥园诗【经典诵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转苍翠,秋⽔⽇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墟⾥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赏析】这是写景之诗,描绘了幽居⼭林,超然物外之志趣,因⽽以接舆⽐裴迪,以陶潜⽐⾃⼰。
风光⼈物,交替⾏⽂,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体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抒发了闲居之乐和对友⼈的真切情谊。
开头⼆句写景,着意刻画⽔⾊⼭光之可爱,虽深秋,⼭依然苍翠,⽔依旧潺流。
三、四两句,转⽽写情。
倚杖柴门,临风听蝉,神驰邈远,⾃由⾃在。
五、六句⼜间写景致。
渡头落⽇,墟⾥孤烟,地道⼭村风物。
最后两句再写⼈情。
接舆、五柳、洁⾝⾃好,⾼风脱俗。
风光⽆限,加之⼈物疏狂,怎不叫⼈情趣陶然?鸟鸣涧王维⼈闲桂花落,夜静春⼭空。
⽉出惊⼭鸟,时鸣春涧中。
【赏析】前两句捕捉了“花落”这⼀动态⽤以反衬春⼭寂然若虚的空旷,映衬出春⼭之幽静。
末句“⽉出惊⼭鸟,时鸣春涧中”,便是以动写静,⼀“惊”⼀“鸣”,看似打破了夜的静谧,实则⽤声⾳的描述衬托⼭⾥的幽静与闲适:⽉亮从云层中钻了出来,静静的⽉光流泻下来,⼏只鸟⼉从睡梦中醒了过来,不时地呢喃⼏声,和着春天⼭涧⼩溪细细的⽔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更幽”(《⼊若耶溪》)有异曲同⼯之妙。
⼭居秋暝王维空⼭新⾬后,天⽓晚来秋。
明⽉松间照,清泉⽯上流。
⽵喧归浣⼥,莲动下渔⾈。
随意春芳歇,王孙⾃可留。
【注释】1.暝:⽇暮,傍晚。
歇:⼲枯。
2.随意:任凭。
3.浣:洗。
4.浣⼥:洗⾐服的姑娘。
5.春芳歇:春天的芳花凋谢了。
歇:凋谢。
春芳:春草。
6.王孙:原指贵族⼦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此处指诗⼈⾃⼰。
【赏析】这是⼀⾸写⼭⽔的名诗,于诗情画意中寄托诗⼈的⾼洁情怀和对理想的追求。
⾸联写⼭居秋⽇薄暮之景,⼭⾬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
颔联写皓⽉当空,青松如盖,⼭泉清冽,流于⽯上,清幽明净的⾃然美景。
颈联写听到⽵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渔⾈。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唐代〕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作者简介】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ji é),号摩诘居士。
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译文】黄昏时寒冷的山野变得更加苍翠,秋水日夜缓缓流淌。
我拄着拐杖伫立在茅舍的门外,迎风细听着那暮蝉的吟唱。
渡口一片寂静,只剩斜照的落日,村子里升起缕缕炊烟。
又碰到狂放的裴迪喝醉了酒,在我面前唱歌。
【注释】辋川:水名,在今陕西省蓝田县南终南山下。
山麓有宋之问的别墅,后归王维。
王维在那里住了三十多年,直至晚年。
裴迪:诗人,王维的好友,与王维唱和较多。
转苍翠:一作“积苍翠”。
转:转为,变为。
苍翠:青绿色,苍为灰白色,翠为墨绿色。
潺湲(chán yuán ):水流声。
这里指水流缓慢的样子,当作为“缓慢地流淌”解。
听暮蝉:聆听秋后的蝉儿的鸣叫。
暮蝉:秋后的蝉,这里是指蝉的叫声。
渡头:渡口。
余:又作“馀”。
墟里:村落。
孤烟:直升的炊烟,可以是倚门看到的第一缕村烟。
值:遇到。
接舆:陆通先生的字。
接舆是春秋时楚国人,好养性,假装疯狂,不出去做官。
在这里以接舆比裴迪。
五柳:陶渊明。
这里诗人以“五柳先生”自比。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又碰到狂放的裴迪喝醉了酒,在我面前唱歌。
【赏析】本首诗所要极力表现的是辋川的秋景。
一联和三联写山水原野的深秋晚景,诗人选择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苍翠的寒山、缓缓的秋水、渡口的夕阳,墟里的炊烟,有声有色,动静结合,勾勒出一幅和谐幽静而又富有生机的田园山水画。
林黛⽟在唐诗⾥为啥最喜欢王维的诗《红楼梦》⾥,林黛⽟教⾹菱学诗的段落极其精彩,现在已被选⼊了语⽂课本,我们来回忆⼀下,林黛⽟给⾹菱开的学诗课程表是这样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要学,我这⾥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律读⼀百⾸,细⼼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百⾸⽼杜的七⾔律,次再李青莲的七⾔绝句读⼀⼆百⾸。
肚⼦⾥先有了这三个⼈作了底⼦,然后再把陶渊明、应玚,谢、阮、庾、鲍等⼈的⼀看。
你⼜是⼀个极聪敏伶俐的⼈,不⽤⼀年的⼯夫,不愁不是诗翁了!”(《红楼梦》48回)(⾹菱学诗)林黛⽟教给⾹菱的学诗的⽅法是严⽻所谓“⼊第⼀义,具正法眼”的法门。
他反对⾹菱学陆游的诗,学诗先熟读魏晋盛唐名家,追求“⾃然悟⼊”,她认可作诗重在意境的营造,⽽不是在⽂字技巧上下⼯夫,因此她推崇唐诗的意境之美,不喜欢西昆体、江西诗派之类的“宋⼈习⽓”。
所以,在她开出的课程表⾥,第⼀个便是唐代诗⼈王维的⼀百⾸诗。
(王维像)王维(701-761),另有⼀说是699-761,唐时河东蒲州(今⼭西运城)⼈,祖籍⼭西祁县。
唐朝著名诗⼈、画家,字摩诘,号摩诘居⼠。
王维在开元⼗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王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
安禄⼭攻陷长安时,王维被迫受伪职。
长安收复后,他被责授太⼦中允。
到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故后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多咏⼭⽔⽥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王维书画⽔平极⾼,后⼈甚⾄推其为南宗⼭⽔画之祖。
宋代苏轼对他的评价是:“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在曹雪芹的笔下,以林黛⽟的性情,她正是意境诗的挚爱者,因此,她教⾹菱学诗当然⾸先推荐她最爱的诗⼈:“王摩诘”。
今天我们就来读⼀⾸他的名作:《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全诗如下:寒⼭转苍翠,秋⽔⽇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的意思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古诗作品《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第五六句,其全文如下: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注释】
1、渡头:渡口
2、墟里:村落
3、孤烟:直升的炊烟
【翻译】
寒冬过后的山愈加显得郁郁葱葱,那条小河也开始缓缓流淌。
我拄杖倚在我家柴屋门前,和着风的方向听着日暮时分蝉的鸣叫。
夕阳的余晖洒在那渡头上,一缕烟从村里的烟囱中冒出。
又碰上裴迪喝醉了,在恰如陶渊明的我前发酒狂。
【鉴赏】
这是一首诗、画、音乐完美结合的五律。
首联和颈联写景,描绘辋川附近山水田园的深秋暮色;颔联和尾联写人,刻画诗人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
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抒写诗人的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首联写山中秋景。
时在水落石出
的寒秋,山间泉水不停歇地潺潺作响;随着天色向晚,山色也变得更加苍翠。
不待颔联说出“暮”字,已给人以时近黄昏的印象。
“转”
和“日”用得巧妙。
转苍翠,表示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山是静止的,这一“转”字,便凭借颜色的渐变而写出它的动态。
日潺湲,就是日日潺湲,每日每时都在喧响;水是流动的,用一“日”字,却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寥寥十字,勾勒出一幅有色彩,有音响,动静结合的画面。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颈联写原野暮色。
夕阳欲落,炊
烟初升,这是田野黄昏的典型景象。
渡头在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是很见匠心的。
“墟里上孤烟”,显系从陶潜“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田园居之一》)点化而来。
但
陶句是拟人化的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萦绕、不忍离去的情味,王句却是用白描手法表现黄昏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各有各的形象,各有各的意境。
这一联是王维修辞的名句,历来被人称道。
“渡头余落日”,精确地剪取落日行将与水面相切的一瞬间,富有包孕地
显示了落日的动态和趋向,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为读者留下想象的余地。
“墟里上孤烟”,写的也是富有包孕的片刻。
“上”字,不仅写出炊烟悠然上升的动态,而且显示已经升到相当的高度。
首、颈两联,以寒山、秋水、落日、孤烟等富有季节和时间特征的景物,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山水田园风景画。
但这风景并非单纯的孤立的客观存在,而是画在人眼里,人在画图中,一景一物都经过诗
人主观的过滤而带上了感情色彩。
那么,诗人的形象是怎样的呢?请看颔联:“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这就是诗人的形象。
柴门,表现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表现年事已高和意态安闲。
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晚树鸣蝉、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那安逸的神态,潇洒的闲情,和“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归去来辞》)的陶渊明不是有几分相似吗?
事实上,王维对那位“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是十分仰慕的,就在这首诗中,不仅仿效了陶的诗句,而且在尾联引用了陶的典故:“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陶文《五柳先生传》的主人公,是一位忘怀得失、诗酒自娱的隐者,“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实则,这位先生正是陶潜的自我写照;而王维自称五柳,就是以陶潜自况的。
接舆,是春秋时代“凤歌笑孔丘”的楚国狂士,诗人把沉醉狂歌的裴迪与楚狂接舆相比,乃是对这位年轻朋友的赞许。
陶潜与接舆──王维与裴迪,个性虽大不一样,但那超然物外的心迹却是相近相亲的。
所以,“复值接舆醉”的复字,不表示又一次遇见裴迪,而是表示诗人情感的加倍和进层:既赏佳景,更遇良朋,辋川闲居之乐,至于此极啊!末联生动地刻画了裴迪的狂士形象,表明了诗人对他的由衷的好感和欢迎,诗题中的赠字,也便有了着落。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