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12课 新文化运动》 公开课导学案_2
- 格式:docx
- 大小:28.76 KB
- 文档页数:6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复习课)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列举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4)列举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了解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感知近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富强的艰辛历程。
(2)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分析历史问题,加深对历史的理解。
(3)以分组讨论的形式对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前人敢与改革的勇气、面向世界的开放态度,追求民族自强的爱国主义情感。
(2)培养学生关心时政,关心祖国的前途命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加深对改革艰巨性、复杂性的认识,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重点:近代化的四次探索活动;难点:近代化的探索为什么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授课过程:导课:1840年,英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随后,列强纷至沓来,中华民族陷入苦难和屈辱的深渊。
在深重的民族危机中,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了,中国逐步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
今天,我们就来复习专题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知识梳理:屏幕展示本节课的主要复习内容,即中国近代化探索包括的主要历史事件: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
一、洋务运动教师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洋务运动”,完成学案上关于洋务运动的知识梳理表格。
二、戊戌变法根据学案上设计的戊戌变法表格,学生采用口述的方式,自主完成。
教师小结本部分内容,强调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是近代中国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019年秋人教版部编八年级历史上册第12课新文化运动学案(含答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主要阵地、代表人物及著作;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基本内容、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学习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的方法,从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两面旗帜,从而增强在新时代条件下的民主与科学意识。
【学习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学习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学习过程:自学提纲1、教师展示学生自学成果:(用投影仪或提问学生或教师用课件展示答案)(1')2、学生巩固基础:明确上述知识点后,让学生通过诵读、默想、互问等方式熟练记忆上述知识点(4')3、基础巩固题。
(7')针对基础提纲提问,并适当拓展。
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标志?2)、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3)、新文化运动代表人物?4)、新文化运动的旗号有哪些?5)、说出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6)、:新文化运动的意义?4、师生共同探究(12')(1)请同学们把本小组内部解决不了的问题写在下面,请其他小组同学或老师帮助解决。
(2')(2)师生共同探究下列问题:(10')1.为什么新文化运动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儒家传统道德?儒家传统道德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核心和精神支柱,只有打倒儒家传统道德才能唤醒民众,才能实现民主政治与民主共和。
2.你对新文化运动中猛烈抨击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这件事怎么看?(1)袁世凯打着“尊孔复古”的旗号,利用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维护独裁专制统治。
新文化运动猛烈抨击中国传统旧道德,有利于促进社会思想的解放。
(2)新文化运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近代化的探索》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什么是近代化,2.知道中国和世界的近代化历程,3.通过对比中外近代化的历程增强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概括的能力。
二、历史时间轴绘制三、学习结论性总结(认识或启示)四、潜能训练(2016•广西南宁)16世纪初到19世纪中叶,东方逐渐在社会前进的竞赛中输给了西方。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的政权和皇帝的权力,在中国历朝中是最为绝对的。
明太祖废除宰相以后,皇帝直接管理政务……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随时可以逮捕、拘禁、处死官吏与百姓……朱元璋恢复科举制度时,规定读书人只能读“四书”……因此,这个政权可说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见的专横暴力。
材料二:此时西方发生的两件大事是大洋航道的开拓和新大陆的发现……旧大陆的人类因为新大陆的发现,忽然得到了一大批财富。
发现大批财富的西欧白人,利用这些财富发展了资本主义和工业革命,然后发展为近代的帝国主义。
——以上材料均摘自许倬云著《中西文明的对照》材料三: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归纳“明朝的政权和皇帝的权力,在中国历朝中是最为绝对的”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大洋航道的开拓和新大陆的发现”这一航海活动历史上称作什么?请列举一位为此做出贡献的航海家(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这些变化出现的原因课后作业(2016•广州)近代中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各阶层积极探求救国救民之路,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暨道光二十年,林文忠公始译洋报,为讲求外国情形之始。
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也称“林文忠公”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林文忠公和魏源合作完成的《海国图志》是中国近代介绍西方文明的开山之作。
——冯忠辉《近代前期主要政治派别与中国文化的走向》.材料二:自强运动是晚清政府在内忧外患交困的危急形势下的一个自救运动。
由于在对内对外战争中对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威力大开眼界,对来自西洋的“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李鸿章语)开始有所认识,这样才能转而主张缓和与西方的紧张关系,并引进西方军事技术,以求“御侮自强”之术。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及教学构想本课是部编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新教材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的第一课时。
西方列强的侵略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面对列强侵扰,中国屡屡失败,中国人民逐渐觉醒,开始了救亡图存的探索。
洋务运动的探索,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百日维新的探索也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的探索也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
一部分先进的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为必须进行彻底的思想文化变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他们发起了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思想的大解放。
新文化运动最大的影响是打破了长久以来的思维模式,首次动摇了霸占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一统天下的局面,打破了权威。
中国人逐渐敢于怀疑,敢于求真。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灵活运用情境故事激趣、材料问题引导、表格知识归纳、学生活动参与等方式,引导学生开动大脑分析解决问题,并踊跃表达,锻炼学生的历史语言组织能力,并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评价,或肯定、或引导、或补充、或升华。
整个过程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即“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通过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交流构建初中新课改的高效课堂。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列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说出新文化运动的口号、开始标志、宣传思想的主要阵地;知道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民国初年的北大课堂”、“民国初年的政治走向”等材料和图片,引导下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必要性;通过列表归纳新文化运动的概况,引导学生逐渐学会用表格归纳知识点的基本方法;通过陈独秀《敬告青年》《本志罪案之答辩书》、鲁迅《药》、《狂人日记》等代表作的片段节选展示,带领学生直观地了解新文化运动的核心思想内涵;通过由学生来翻译《汉乐府民歌》节选的小活动,对比译文,使得学生直观地感悟旧文学及其特点,加深对新文学形式白话文及其优点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通过材料展示,引导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全面分析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感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第12课新文化运动
第一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
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一.导入新课
20世纪初期,在北大的讲坛上,有从海外归来的、西装革履的大力宣传新思想的进步人士;也有拖着长辫子、身穿马褂的满口之乎者也的封建遗老,他们相互抨击对方的思想观点,出现了激烈的思想冲突。
为什么会有这样奇怪的现象出现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12课:新文化运动,去了解吧!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本目内容,让学生分组讨论:新文化运动是在什么的背景下兴起的?
学生讨论后回答:省略
教师归纳总结:
①政治:以北洋军阀为首的反动势力妄图复辟帝制(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地社会性质,没有使中国独立富强)。
②经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民主政治
③思想: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与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行径势不两立。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并展示图片:
提问:请同学们从教材中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标志、代表人物、阵地等基本要素?
学生回答:①新文化运动的时间是1915年;②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是《新青年》的创办;
③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北京大学和《新青年》。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在近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它动摇了封建制统治地位,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潮流,弘扬民主和科学,为五四运动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在国内外产生巨大的影响。
2.通过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事迹的介绍与分析,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以及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不断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展示图片:《讲坛上的教授》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辜鸿铭。
你认识图片中人物吗?这场由众多学者参加的运动究竟是一场怎样的运动,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应该怎样看待呢?,胡适,陈独秀,鲁迅,李大钊,蔡元培,辜鸿铭自主学习梳理知识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陷入的局面之中。
一部分先进知识分子经过痛苦的反思认识到: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国,必须进行一场领域的革新运动。
2.1915年,在创办,并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正式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1917年初,陈独秀出任文科学长,《新青年》杂志社也迁往。
3.《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有、、等,大多任教于北京大学。
他们热情宣传,猛烈抨击。
和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意义1.新文化运动抨击和。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第12课新文化运动》是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中的一课。
本课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使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认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主要思想,从而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但对新文化运动可能了解不多。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时,需要结合已学知识,从多角度、多层面去理解和分析新文化运动。
此外,学生对本课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和思想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课堂讲解和资料查询来加深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认识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主要思想。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动作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中各种思想流派的辨析,以及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谈话法:引导学生思考新文化运动的重要性和意义。
3.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和思想。
4.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第12课新文化运动》。
2.参考资料:相关的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图片、图表、文献等。
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新文化运动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历史知识,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讲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让学生了解新文化运动的基本情况。
教学方法本课教学采用了讲授式、探究式与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在听觉和视觉两方面同时带动学生听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通过研读历史材料,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
教学资源北京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多媒体课件以及一些历史图片和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讲授新课本课小结布置作业出示北大校徽图,教师进行简单介绍。
出示新文化运动纪念馆图片,由此引入新课。
一、背景——新旧冲突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二、兴起——新意盎然布置学生自主学习三、内容——除旧布新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四、影响——万象更新出示图片和文字资料出示《燕园情》概括升华本课教学内容。
布置课堂练习。
学生欣赏听讲学生阅读分析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和标志、代表人物、主阵地、口号学生阅读分析,归纳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学生阅读分析,探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学生齐声朗读《燕园情》学生做练习创设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进入学习状态。
学生通过阅读、自主学习,了解历史史实,从而感知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场面。
通过补充适当图片和历史材料,培养学生善于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运用一些史料和图片,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突破本课难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与导入前后呼应,提升学生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完成教学任务。
板书设计一、背景——新旧冲突二、兴起——新意盎然三、内容——除旧布新四、影响——万象更新作业训练1.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陈独秀曾被人们称为“中国思想界的清道夫”。
他把“启蒙之水”洒向那“孔孟弥漫的大道上”。
材料中的“启蒙之水”是指()A.师夷长技B.实业救国C.民主科学 D.救亡图存2.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说:“务去滥调套语、不讲对仗、不用典、不避俗字俗语”。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标志及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学会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阅读新文化运动时期的相关作品,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领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思维方法。
客观地评价新文化运动,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历史使命感,增强民主与科学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与意义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矛头指向孔教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导入新课上课伊始,师生互相问候。
提问:这种互相问候体现了什么?(平等,彼此的尊重)新文化运动前,北京大学的课堂里,师生问候官气十足的情形。
师生模拟:老师:老爷们请期起立!老爷们好!众生:大人好!老师:老爷们辛苦了!众生:升官发财!北大的这种风气随着一场运动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
这场运动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新文化运动》。
讲授新课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背景教师讲述: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但是,辛亥革命后的中国,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完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依旧没有改变。
政治及思想界更是出现沉闷、彷徨。
PPT展示材料:材料:①图片“袁世凯祭天祭孔”“袁世凯复辟称帝”②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为了抵制和对抗民主共和的理念,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运功。
③1913年后,袁世凯接连发布《尊孔令》、《祭孔令》,并组织了“中华民国”首次官祭孔子活动。
教师讲述:(结合上述材料)新生的中华民国很快又陷入了混乱的局面之中。
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使得百姓生活民不聊生,而一些杂志更是大力宣传封建思想。
这样的封建思想、封建礼教成为了套在人们身上的精神枷锁。
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第12课新文化运动一、学习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3.理解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二、自主预习1.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并在创刊号上发表一文,正式吹响了新文化运动的号角。
2. 和成为新文化运动最为重要的阵地。
3.新文化运动抨击旧道德和旧文化;提倡与。
4.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为随后爆发的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的作用。
三、合作探究1.材料展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设问:(1)“德先生”和“赛先生”及其内涵分别是什么?(2)你能从材料中看出陈独秀先生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及其为什么吗?(3)这与以前向西方学习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四、随堂演练1.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A.提倡“民主”与“科学”B.反对北洋军阀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C.提倡文学革命D.传播马克思主义2.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人是()A.陈独秀B.李大钊C.鲁迅D.胡适3.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局限性在于()A.没有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B.没有进行武装斗争C.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D.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带有一定的片面性4.有人说,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其主要含义是指它()A.继续反封建B.向西方学习C.反对尊孔复古D.主张民主共和定5.材料展示:材料一萧声咽。
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
年年柳色,霸陵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
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李白《忆秦娥》材料二“这柯(棵)大树很可恶,他碍着我的路!”来!快把他砍倒了,把树根亦掘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