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学犯罪预防共31页文档
- 格式:ppt
- 大小:2.82 MB
- 文档页数:31
犯罪心理学1.一个人真正的惊讶表情只会短暂出现,超过一秒钟就会显得假装了。
2.撒谎者通常不会回避对方的眼神,相反他们更需要眼神交流来判断你是否相信他们所说的话。
3.当被问到“你去过她家吗?”时,生硬地重复问题是典型的撒谎行为。
4.男性鼻子下方有海绵体,摸鼻子代表想要掩饰某些内容。
5.手放在眉骨附近表示羞愧。
6.描述一连串发生的事情时,编造的故事通常都是按时间顺序进行的。
能否流利准确地进行倒叙是判断对方是否说谎的标准之一。
7.叙述时眼球向左下方看,这代表大脑在回忆,所说的是真话;而谎言不需要回忆的过程。
8.说话时单肩耸动,表示对所说的话极不自信,是说谎的表现。
9.当人感到害怕时,会出现生理逃跑反应,血液从四肢回流到腿部,因此手的表面温度会下降。
10.当眉毛微微上扬时,通常是对明知故问的问题的回答。
11.如果对方对你的质问表示不屑,通常你的质问会是真的。
12.假笑眼角是没有皱纹的。
13.当面部表情两边不对称时,极有可能是装出来的。
14.摩挲自己的手是一种自我安慰的表现。
当你不相信自己所说的话时,这样可以使自己安心。
15.抿嘴两次是典型的模棱两可表现。
16.双手抱胸、退一步,是肢体抗议的表现,说明他们的话不可信。
17.虚情假意不会有眨眼。
18.纵火案犯与强奸犯在动机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
19.重要的不是他是否撒谎,而是为什么要撒谎。
20.真相和快乐不可兼得。
21.说谎者在说谎前会眼神飘移,想好说什么谎后会眼神肯定。
如果你冷静地反驳说谎者,他们会再次出现眼神飘移。
22.撒谎者面对提问通常会有点失措,然后借假笑的时间迅速思考,想出一个并不高明的谎言,然后异常坚定地回应。
他们会一直自言自语,越说越多,因为沉默的时候,他们觉得别人还在怀疑他们。
第一集:1、如果一个人的吃惊表情持续超过1秒,那么他可能在装,真正的吃惊表情只会短暂出现。
2、眨眼睛可以表现出真情。
3、瞳孔放大可能代表有。
4、男人摸鼻子可能代表想要掩饰。
近年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数呈上升趋势,犯罪手段不断向多样化、智能化,犯罪类型也多种多样。
这不仅影响着个人的发展,家庭的幸福,同时,也将影响着一代人的健康成长。
为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只有不断从犯罪心理角度研究分析犯罪动机,从发案特点寻求预防和减少犯罪的对策,才能探索从根本上解决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的新路子。
一、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几个特点:1、团伙犯罪增多。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团伙犯罪(如流氓斗殴、结伙偷盗、抢劫等),他们往往模仿武侠小说、武打影片中帮派活动的形式,结伙成帮,结帮成派,共同进行犯罪活动。
2、暴力犯罪突出,并带有偶发性和凶残性。
因为青少年时期认识水平较低,对其行为和后果没有很好的认知能力,犯罪时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不象成年人犯罪有较长的预谋期,而这时期生理机能发展迅速,活动能量高于认知水平,遇到偶然事件想干就干,说打就打,“该出手时就出手”,就像俗话说的那样“黄混胆子大,什么都不怕”。
(例子:三轮车社凶杀案)。
还有一个小孩13岁,新买了一把三角刀,他把它磨得很快,出门遇见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就捅了一刀,被抓到派出所时,他对警察说:“叔叔,放了我吧,我没想杀他,就想试一试刀快不快。
”很令人难以置信,但这是客观事实。
未成年人好多事没有经历过就没有感受。
这是犯罪人的心理上的冷漠感和精神上的无知觉感决定的。
3、犯罪类型多种多样。
与以往相比,未成年人犯罪涉足类型也越来越广,除盗窃、抢劫等传统型犯罪外,一些新型的案件如绑架、勒索、吸毒贩毒、性犯罪、网络犯罪等都有涉足。
二、犯罪心理剖析:1、好奇心理。
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的未成年人的天性,但由于他们社会阅历浅,判断是非的能力差,在缺乏良性诱导的情况下,容易随心所欲,误入歧途。
由于好奇心引发的犯罪类型主要有吸毒、色情犯罪,网络犯罪等。
2、逆反心理。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未成年人正处于逆反心理强烈的时期,对家庭的“棍棒教育”和学校的“高压政策”不堪忍受,易产生对立情绪。
犯罪心理学(第11版)本书旨在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犯罪,整合近年来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近期的新案例,全面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
犯罪心理学(第11版):柯特·R.巴托尔(Curt R. Bartol) (), 安妮·M.巴托尔(Anne M. Bartol)译者:李玫瑾出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7-9平装:16开576页ISBN:定价:98.00丛书:万千心理内容简介由柯特·R.巴托尔、安妮·M.巴托尔著的《犯罪心理学(第11版)》旨在用心理学的观点探讨犯罪问题,整合近年来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最新案例,全面而深入地阐述当代犯罪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应用。
涉及犯罪行为的界定与分类;犯罪行为的发展因素、生物因素及学习和情境因素;攻击和暴力行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异常人格的犯罪行为;心理失常的犯罪行为;伤害、杀人和家庭暴力;校园暴力;职场暴力;恐怖主义行为;性侵害行为;侵财犯罪行业;跟踪骚扰行为;网络欺诈行为;药物滥用与犯罪等内容。
本书体系完整、内容丰富、材料新鲜,多元包容,是一本难得的犯罪心理学佳作,可供公安、检察、法律、司法等领域的专业人士以及对犯罪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学习和参考。
在过去的20多年间,本书的两位对本书不断进行着修订与完善。
和第七版相比,第十一版在章节结构上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增并扩展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人格异常与犯罪、校园暴力与职场暴力、现代恐怖主义、对儿童的性侵害等大量的内容;反映了近期新的犯罪学及与犯罪有关专题的心理学理论与模型等成果;根据DSM-5进行了更新。
本书既可作学习犯罪心理学的专业入门教材,供相关专业的师生使用,又可为需要犯罪心理学知识的公检法司人员提供专业知识,还可为对犯罪心理现象充满好奇心的读者提供一本“正经”版的犯罪心理学教材,甚至可为从事犯罪学、刑法学、社会学、学、司法精神医学等专业研究的学者提供美国近期新的犯罪心理研究成果。
一、填空题1、意大利精神病学家龙勃罗梭提出了天生犯罪人观点,创建了“犯罪人类学”理论,被后人称为“实证犯罪学之父”、“古典犯罪心理学派的奠基人”。
2、犯罪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与犯罪人的犯罪行为有关的犯罪心理现象、规律以及犯罪对策的心理学依据的学科。
3、犯罪动机的功能主要有反映功能、激发功能、导向功能、评价功能。
4、犯罪心理的特点表现为犯罪心理的隐蔽性、层次性、结构性、反社会性、社会危害性。
5、要刻画犯罪人的既往犯罪属性,必须重点研究他在现场实施的惯技行为、标记行为和反侦查行为。
6、犯罪心理的成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偏倾性的心理过程;二是不良的个性倾向;三是偏执变异的个性心理特征;四是消极的心理状态。
7、犯罪心理形成的规律主要有互动律、能动反映律、量变质变律和强化巩固律。
8、我国对变态心理者的责任能力采用三分法,即:完全、部分、无三级。
9、犯罪心理是犯罪行为的心理基础,通过对犯罪行为作归因分析,就可以了解犯罪人的犯罪心理。
10、奥地利犯罪学家汉斯•格罗斯被称作现代犯罪心理学的奠基人。
11、犯罪心理与守法心理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作用、内容和根本区别在于犯罪动机。
12、从初犯到累犯、惯犯以至职业反,是个体犯罪心理恶性发展的过程。
13、犯罪人的意志特征表现为明显的多种意志品质并存特征,及犯罪人在犯罪前和犯罪过程中所表现的顽固性、坚持性和自觉性以及在接受教育改造过程中所变现的动摇、脆弱性。
14、犯罪人的个性倾向性具有反社会性和犯罪性的特点。
15、犯罪人在动机斗争与犯罪动机确定过程中主要考虑两大因素,即犯罪效益和犯罪成本。
二、名词解释反社会意识,是指因挫折而产生的仇视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
情绪的交感效应是指通过情绪的传递和相互感染、相互影响,使犯罪群体成员之间的犯罪心理倾向有着一种相互增强(或强化)的作用,从而使犯罪人干出他自己所不能(或不敢干)的犯罪行为。
犯罪心理画像是在侦查阶段,根据已掌握的情况,对未知名犯罪行为人的动机、行为、目的、心理过程以及心理特点等进行分析,进而通过文字或语言形成对犯罪行为人的生理属性、社会属性、地域属性、心理属性以及既往犯罪属性等‘五大属性’的描述过程。
犯罪心理学第一章导论1。
犯罪心理学是运用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研究主体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犯罪对策中的心理学问题的一门学科。
是介于犯罪学与心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归属于心理学。
2。
犯罪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犯罪心理结构以及形成原因,行为机制,发展变化,表现特征以及犯罪对象的心理学问题。
3。
犯罪心理学是指影响和支配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心理因素的总称。
这些因素包括认识、情感、意志、气质、性格、能力、兴趣、需要、动机、理想、信念、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心理状态等。
4。
犯罪心理和行为特征(1)犯罪行为总是由一定的犯罪心理所支配(2)分析犯罪心理离不开对犯罪行为的分析。
5。
两者区别(1)犯罪心理具有内隐性特征,犯罪行为则具有外显性。
(2)犯罪心理具有相对独立性,行为具有依存性。
6。
犯罪心理学具体研究方法(1)观察法:指有计划,有目的的通过对可能犯罪人和既然犯罪人的语言、表情、动作和行为等外部表现去了解他们心理的方法。
(2)调查法:指采用问卷、谈话、收集资料等方式对犯罪心理学的可能性及实施性进行分析确定。
(3)比较法,通过犯罪人与非犯罪人,、犯罪人犯罪前后,不同经历的犯罪人,不同性格、年龄、类型的犯罪人的不同心理及行为特征进行比较,以获取规律的方法。
(4)实验法控制条件和刺激,根据对象的反应进行鉴别心理现象的方法。
(5)测验法使用测验量表,根据对象通过的成绩确定其性格、情绪及态度等方面特征,分析犯罪倾向的犯罪特征的方法。
(6)投射法设置一定的情景,让对象在不知具体的条件做出随意性反应,包括痕迹、情景对话;画树测验等第二章犯罪心理结构1。
犯罪心理结构按不同划分标准可以有不同的类型:有无犯罪活动机为标准——故意犯罪结构和过失犯罪结构以稳定程度为标准——累犯心理结构和初犯、偶犯心理结构以组成要素的多少可划分为完全的犯罪结构不完全2。
犯罪心理结构可概括为两类模式:一般模式:犯罪行为具有常见的,典型的心理驱动力的构成状态特殊模式:犯罪行为具有不常见的、非典型的心理驱动力的构成状态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