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六安市城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开学考试语文试卷
- 格式:docx
- 大小:75.06 KB
- 文档页数:11
2021—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二次统考高二语文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考前须知:1.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局部。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完毕后,将答题卡上交。
第一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典诗歌是极为精炼的语言艺术,言约而意丰是历代诗人一路的追求目标。
刘勰云:“标准本体谓之镕,剪裁浮词谓之裁。
裁那么芜秽不生,镕那么纲领昭畅……一意两出,义之骈枝也;同辞重句,文之肬赘也。
〞又云:“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
〞这个原那么虽然对各类文体都适用,但显然对于篇幅有限的诗体更为重要。
而古典诗歌的篇幅相当有限,作者又希望在有限的篇幅内承载更多的意蕴,所以不能容忍芜辞赘句的存在。
从意象的角度来思考这种原那么,显然会导出对于意象密度的追求。
何谓“意象〞?“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义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义。
〞假设一样长短的诗句或诗篇中包括的意象或多或少,也就是意象的密度或密或疏,前者所承载的意蕴加倍丰硕,或说所转达的信息量更大,如此更可能抵达言约意丰的效果。
可是,是不是意象密集的诗必然是好诗呢?或说,是不是意象密度越大的诗就越好呢?下面以五律为例做些分析。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李白?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后人的赞扬之词甚多。
可是它也招致了一些非议,有人就说:“‘水声’、‘飞泉’、‘树’‘松’‘桃’‘竹’语皆犯重。
〞其实正是指此诗意象过于密集。
那么,为何意象过于密集也会是一种缺点呢?简单地说,原因在于意象过密会阻碍诗歌意脉的流动,从而显得堆垛、呆板。
从上述论述可以得出两个貌似彼此矛盾的结论:对于诗句来讲,意象密集往往会产生精警的名句;对于诗篇来讲,意象密集那么是利弊各半的,有些作品因意象密集而见胜,有些作品却因意象过密而受损。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Words. Copyright 2003-2016 Aspose Pty Ltd.六安中学2020—2021学年度高三上学期入学考试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第I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书法与国学有诸多联系,但不能直接画等号。
书法是艺术,国学是学问。
把书法当成国学,与把传统文化当成国学如出一辙。
书法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组成部分,但只有用国学方法研究传统文化的学问才是国学。
○2那么研究书法的学问是不是就是国学了?不全是。
举个例子,用传统文献学方法研究的传统书学,可称得上国学。
○3古代书论文献大多是文学性描述,多运用比喻、夸张和想象等文学手法,且行文简略,如孙过庭《书谱》中有一句经典概括“古不乖时,今不同弊”。
意思是取法古人,不能背离时代条件,同时又不能随大流,过于迎合今人。
写不出自己,看不到古人,是书法大忌。
孙过庭以简短八个字,把古今书学的道理说通了。
而这用短短几个字就能说透的问题,今人千言万语也未必能达其真谛。
所以,凡遇古书论,都需用文献学方法,对所涉字词进行训诂学研究,这些自然属于国学范畴。
○4按照国学大师梁启超的划分,国学研究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智识的学问,一类是关于人生的学问。
前者侧重于认识,后者侧重于实践体悟。
书学也是如此。
○5书学是关于智识的学问。
书法的基础是汉字,研究书法必须研究汉字本体,故此,书学的基础是字学,也即小学,小学又融于国学之中。
所以,国学中的字学或小学,对书学研究有直接作用和影响。
辑校和注疏是国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传统书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在阅读和运用古代书论文献时,必须对其中的字词进行训诂或校注,否则易发生误读。
譬如现在我们时常用“天真烂漫”一词形容书法作品至高的美学境界,但从包世臣《艺舟双楫》中对“烂漫”一词的注解可知,“烂漫”的本意是花开十分,已渐有凋疏之意,用在书法上,则是指笔法粗疏导致的墨法凋疏,字法散乱。
六安市2020-2021年度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题D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3题;共6分)1. (2分)下列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 自古以来,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就是中国的领土,中国政府将一如既往,坚决捍卫本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妥协。
B . 深秋时节,站在香山的白玉观景台上高瞻远瞩,四周红叶如火,远处的昆明湖平静如镜,景色美不胜收。
C . 二战期间,德国纳粹给世界人民造成了无比深重的灾难,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对法西斯的暴行更是没齿难忘。
D . 由于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北京,他对这个城市的历史变迁、各种掌故耳濡目染,了然于胸,对这个城市的感情也非常人所能及。
2. (2分)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 为了龙年春晚求新求变,使得总导演哈文求教张艺谋、范曾、赵宝刚等“门外汉”。
B . “创建文明城,喜迎七城会”,南昌市政府为切实打好“两大战役、六大工程、十项专项整治”的攻坚战,各机关单位提高了对各项工程的监督力度。
C . 我国的民营企业和制造业到了应该重视品牌、研究品牌的时候了,祝愿中国20年后有更多的著名国际品牌。
D . 当前和今后的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每年进入就业年龄的人口数很大,安排城镇劳动力就业是一项相当繁重的任务。
3. (2分) (2019高一下·延边期中) 在下列不同的交际情境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 . 某外地游客在太原老字号“清和元”品尝了正宗的“头脑”后,赞不绝口。
店主说:“欢迎以后常来啊!”该游客说:“一定,一定!下次来太原,一定还光临贵店。
”B . 小明今年考研究生落榜,在就业和来年继续考研之间犹豫彷徨。
爷爷给小明写信说:“人生十字路口的选择非常重要,此事望你钧裁。
”C . 王大夫医术高明,治好不少患者的疾病,解除了患者的痛苦,患者对他十分感激。
其中一位患者特地制作锦旗表示感谢,上写道:“杏林高手,医者仁心。
舒城中学2021—2021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统考高二语文时间:150分钟总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23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先秦儒家已形成比拟立体、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
这种思想首先表达为“乐〞。
孔子非常擅长在观察自然现象时对自身社会经历进展审视和升华,自然之道和其处世之道在某个适宜的时间节点产生共鸣,从而引发孔子深层的考虑,其生态情怀也在类似的体悟中逐渐浓重。
认知自然、体验自然、进而体悟人生哲理,让孔子得出“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这样的结论。
由“乐〞而生“畏〞。
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天何言哉!〞在孔子看来,四季的轮回、万物的生长都有其运行轨迹和规律,这种力量非人力所能干预,孔子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也在这种感慨中毕现。
荀子那么认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既然这种“常〞的力量如此强大,非人力所能改变,聪明的做法就是顺应这种力量并对之合理利用,即荀子所讲的“制天命而用之〞。
那么,该如何“制〞呢?荀子较为强调见微知著、因循借力、顺时守天、因地制宜。
这种总结比起孔子体验式思维多了些理性,已试图对联络自然与人类社会的“道〞进展理性阐释和总结。
在此根底上,“推人及物〞的思想就产生了。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是孟子生态道德的根底,“不忍心〞推广于自然万物就成了推人及物的生态道德。
假如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是简单适用于人类社会的推恩思维,是简单的换位考虑、推己及人,那么,孟子的“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那么已拓展为推人及物了。
荀子也说:“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别之,别那么有别,至于无别然后至。
〞他认为自然万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络,有共性,有同质性;同时,根据某种特质,又可在共性的根底上区分差异,剥离出异质性。
这种异质性根底上的同质性是推人及物的逻辑基石。
在生态理论中,先秦儒者非常强调“时禁〞与适度消费。
城南中学2020年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卷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白居易的诗歌影响广泛而深远,晚唐张为称白居易为“广大教化主”,白氏获得这样的称号,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坚持“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这一原则回应了当时文艺创作遇到的挑战,符合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获得了后世广泛共鸣。
我国在魏晋时进入“文学的自觉时代”,对文体、内容等的研究使文艺开拓出新的天地。
过犹不及,片面重视形式、忽视内容的倾向一直存在。
如六朝骈文讲求对偶、声律,脱离生活;中唐“大历十才子”追求丽辞、精于雕琢,反映的生活较为狭隘。
而唐自安史之乱后,进入藩镇割据、民不聊生的阶段,文人们罔顾现实而空玩文字,背离了士人的责任,也扭曲了文艺的主要功用。
于是韩愈、柳宗元等发起“古文运动”,务求恢复文章质朴自由、言之有物的传统;白居易、元稹等发起“新乐府运动”,倡导诗歌承续《诗经》和汉魏乐府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功能。
除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还提出一些相关的主张,如诗歌应“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诗人应“志在兼济、行在独善”。
“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白居易的诗文创作忠实地践行了他的上述理念。
不论他在入仕初期,还是在朝为左拾遗,抑或被贬地方,都有许多作品深刻地反映社会现实,如《新制布袭》言:“安得万里裘,盖裹周四垠。
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
”悲悯情怀与杜甫一脉相承。
白居易的讽谕诗是他现实主义精神的杰出代表,其中《观刈麦》《卖炭翁》等,都是广为人知的名篇。
而其讽谕之作中却绝无怨毒,只是“愿得天子知”,以达到辅助君王革新天下的目的。
与“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原则相关,他在诗歌创作中力避艰涩,追求平易,形成了朴素的美学风格。
关注现实、语言平易并不意味着艺术性减弱,他认为“韵协则言顺,言顺则声易入”,他非常重视以和谐的韵律连缀诗章,《琵琶行》《长恨歌》等作品皆为平易而美的佳作。
2020-2021学年度高二开学测试语文试卷(时间:120分钟分值:15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每题3分,共9分)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
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
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
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
“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
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
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
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
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
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
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
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
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
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
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六安市2020-2021年度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A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20高一上·双鸭山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西安大雁塔南边的大唐不夜城中,游客_______,他们扎堆在一个个临时搭建的工坊前,看得出神。
麦草工艺工坊里,陕西渭南一位村民将麦草剪成细细的“牛毛”拼贴在画纸上,一幅牛耕图_______,在阳光下熠熠闪光,他的麦草工艺品已成为陕西“一村一品”特色产……各具特色的工坊组成了本届“匠人大会”的核心活动——“守艺长安——大唐工坊”。
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向来自各地的世界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对于工匠精神,《诗经•国风》中这样描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在已出土的中央官府烧制的秦代瓦当上,常会发现有一二厘米大小的不起眼的印文,包括编号、机构、工匠名等。
难道2000年前匠人的产权意识就已觉醒?答案并非如此。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吕不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在产品上刻下己名,方便管理者检验产品质量、考核工匠技艺。
这种制度客观上造就了中国工匠精益求精的精神,之后的历朝历代,不管工料、工艺如何_______,不管是玉器、青铜器,还是瓷器或丝绸,()。
“纵观中外历史,当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审美需求就会强烈。
今天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年,工匠精神被标举,是必然结果。
一个强大的国家需要一群_______的人,需要一个具有匠心的群体。
”参会的复旦大学历史系某教授说。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络绎不绝惟妙惟肖推陈出新卓尔不群B . 不绝如缕呼之欲出推陈出新特立独行C . 不绝如缕惟妙惟肖革故鼎新特立独行D . 络绎不绝呼之欲出革故鼎新卓尔不群(2)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A . 活动以西安本地匠人展示为主,通过技艺工坊的形式零距离与游客进行互动,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中国的匠人精神。
舒城中学2021—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次统考高二语文〔总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高品级木构建筑的屋脊上多装饰有“脊兽〞,它的应用使得建筑屋脊轮廓富于转变,尤其是大型建筑上脊兽的应用,更使得屋脊造型繁简有度,颇具清人邓石如所谓“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的构图之美。
除却装饰,脊兽还有稳固瓦件的作用。
其他钉帽一类的瓦饰虽不在脊上,却与瓦钉配合固定檐口端头,具有与脊兽类似的作用。
脊兽的起源约在东周,这是瓦件逐渐普遍应用的时期。
已发现最先利用瓦饰的实例,见于秦雍城遗址出土、可追溯至春秋晚期的陶质建筑构件中。
形式有鸟形、三瓣花形、屋形瓦钉钉帽,也有正脊脊端与后世鸱尾位置相当的羊角形构件,乃至还有人形瓦饰。
这种瓦件皆为捏塑,手工造型感强烈,不似后世的模制风格,说明尚未大规模生产,正处于初创阶段。
除秦之外,东方各国也有各具特色的瓦饰,如河北灵寿中山国遗址出土的檐头筒瓦上装有叶片形并开半圆孔的庞大瓦钉钉帽等,显然是源自独立开展的瓦饰体系。
东汉时期,大量陶楼涌现,为认知那时脊兽的面貌提供了较为直接的信息。
南北朝数百年间,制瓦技术大大提升,瓦饰的生产也普遍趋向于批量模制。
东汉陶楼上已出现一种装饰于脊端、上下三瓦当叠起的瓦饰,其最初可能为三件独立的脊头筒瓦叠砌而成,形成风气后,逐渐出现整体制作的做法。
纵观先秦至南北朝时期的脊饰造型题材,大致可归为鸟形、兽形、叶片形三类。
其工艺从捏制到局部模制、再到整体模制,具体形象细节那么缺少统一制度标准,可发挥空间大,呈现出物象杂陈的面貌。
隋唐时期的脊兽继承了南北朝的特点,出土实物中仍以兽面脊头瓦数量最巨,两京诸宫殿皆有发现。
唐朝除有大量兽面脊头瓦发现之外,尚未见脊头瓦前端的“神仙走兽〞实物。
但是敦煌莫高窟中自初唐开场,就有假设干建筑壁画表现出角脊下端以筒瓦上翘叠落、每片筒瓦端头置瓦当的做法,形成锯齿形构造,颇似明清建筑上“神仙走兽〞的发端,只不过还未出现兽形。
安徽省六安市城南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诗十九首》(以下简称《古诗》)是古代文人五言诗的代表,其意义不仅在于标志着五言诗由产生发展到最终的成熟,更在于诗歌精神的拓进:将中国诗歌精神推向了最本质的深度,即对人的生存、生活之关注与关怀,体现了中国文学对人及其命运的探索与追问、对大地苍生的悲悯情怀。
《古诗》对人的现实存在、生活状态没有任何回避与粉饰。
在《古诗》中,读者能够感受到一般感伤哀怨诗所没有的诗歌精神。
诗歌的意义并不在于功利的教化,或是成就经国之大业,而在于悲悯。
这对中外诗歌来说都是普适的,是共同的诗歌精神。
东汉直至魏晋,战乱频仍,社会动荡,民不聊生,“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古诗》以怨而不怒的态度揭示人们的栖居状态,正是要让人们勇于直面无法回避的死亡、离乱、孤独、悲观、绝望等人世之悲;而诗歌的写作者也对人世间的这些悲苦怀有一种感同身受的情感,而不是以高高在上的旁观者自居.这种悲悯情怀是凄凉人世间的一抹温柔,是灰暗生活中的一道光亮。
在混乱的时代,人的生命无法得到保障,所以“死亡”成为《古诗》中悲苦的深源。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去者日以疏,生者日以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
死亡是人之存在的最根本困境,可是人又渴望永恒。
愿之不得而生忧,所以人在现实人世中常感到悲苦。
《古诗》的时代,因羁旅天涯、交通阻隔等客观因素,人世间的常态是离散,不是团聚。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挥之不去的孤独与离愁,是诗歌要让人直面的又一个悲观现实。
孤独并不以空间为限,它不仅是客观存在的处境,更是心灵的寂寞无人知:“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其实,心灵悲苦,在现代社会仍然是一个生存困境。
即使交通、通信的问题解决了,为什么心灵的孤独仍难解脱?因为人在本质上就是孤独的。
城南中学2021年秋学期高二语文开学考试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此题共3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以下 1---3 小题。
文学是戏剧的灵魂戏剧是靠讲故事取胜的,讲故事就是文学。
无论唐传奇、宋元话本,还是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
近百年来,话剧、歌剧等戏剧样式传到中国,其核心仍然是讲好一个故事。
戏剧这个靠故事安身立命的文艺样式,讲故事的能力就更需技高一筹。
中国历史上的名剧?赵氏孤儿??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牡丹亭??西厢记?,哪一个不是因故事讲得感天动地、精彩绝伦,而放射出了永久照耀历史、社会、生命、人性的精神与思想光辉的?世界上那些久演不衰的歌剧如?卡门??图兰朵??茶花女?,更是凭借优秀的故事登上了经典的位置。
故事永远是戏剧的命脉,而故事的本质是文学,文学是戏剧不可撼动的灵魂。
戏剧一旦无视了文学的力量,立即就会苍白、缺血。
无视文学的戏剧,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表现在文本的粗糙上,也有的表现在不注重对文本的思想诠释与精神升华上。
过度强调外包装的作用,尤其是对舞台设计与声光电的倾心依赖,因而形式大于内容。
不适度的包装,会破坏作品内在精神意象的释放。
有时舞台上最重要的布景道具,可能就是一棵象征无穷生命力的树木,甚至是一株需要特别强调的小草,硬要弄出铺天盖地的森林、草甸来,反倒把紧要处遮蔽了。
还有些大制作、大场面、群体舞的运用,让一些本来可以进入思考的段落,变得躁动不安、浮皮潦草起来。
戏剧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张力,很多地方是要通过留白来完成的。
文学是人学,在戏剧舞台上, “人〞是通过演员来传情达意的,演员是中心的中心,一切不能为演员表演提供帮助的辅助手段, 都是不可取的。
戏剧文学是演出团队共同的努力方向,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讲好故事,塑造好人物,让故事变得波澜起伏、情感跌宕交错,让人物变得立体圆融。
在戏剧舞台上,其实每个参与者,包括导演、演员、作曲、舞美、演奏等,同时也都是文学创作者,一旦哪个部门脱离了该剧的文学统摄,这个部门就会出现艺术创作问题。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食与礼姚伟钧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不仅培养了中国人民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而且使中国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
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上自朝廷的军国大政,下至民间的日常饮食,无不是在礼的规范下进行,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有权威的制约因素。
《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这就是说,礼,最初产生于人们的饮食活动。
中国先民把黍米放在火上烧熟,把剖开的小猪放在火上烤熟,在地上挖个坑贮存水,用双手捧着水来喝,用草扎成的槌子敲打地面当作鼓乐,好像用这种简陋的生活方式便可以向鬼神表示敬意,从而得到神的庇护和赐福。
这样,最原始的祭礼也就由此产生了。
《礼记》中认为原始的礼仪行为就是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产生的,这便是所谓的“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人要吃喝,以为神也离不开食物,所以要将自己的食物也毫无保留地奉献出来。
中国的先民们想通过这种简单的仪式向神灵表达虔诚的崇拜心情,而当这种纪念仪式逐渐定型化,并取得较为固定的社会意义时,原始的礼便有了自己的雏形。
这里,我们将“污尊而杯饮”之类的仪式称为“原始的礼”,主要是肯定了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这种源于饮食的祭礼,是中国先民顺应自然生活的文化创造。
中国先民是按照人要吃饭穿衣的观念来构想诸神灵的生活的,以为祭祀就是让神吃喝,神吃好喝好以后才能保证大家平安。
所以,“礼”与解为甜酒的“醴”字,音既相同,意义也有相通之处,亦非巧合。
人们通过饮食来祭祀神,表现了中国先民重视现实和生命的原初心理。
关于礼的起源,国外的一些学者也有浓厚的兴趣,其中以英国学者威廉•罗伯逊•史密斯的观点影响最大。
史密斯认为,图腾制是由一种叫“图腾餐”的祭祀仪式发展而来的,“图腾餐”是神与神的崇拜者之间“共餐”,“共餐”的意思就是坐在同一张桌子上进餐。
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区城南中学2021届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生态”一词是外来语,源于希腊文,意谓居所、栖息地。
生态不仅指涉人与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关系问题,同时也切入经济活动和社会结构。
围绕生态问题,翻阅中外经典著作,以之观照现实,得出一个结论-—生态危机是人类面临的紧迫问题,关乎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公共卫生防疫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必须上升到国家乃至全球战略层面。
收敛侵占自然物的欲望是可以达到的理性认识,先民便有此种睿智,值得今人借镜。
荀子谓:“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舍其所以参,而愿其所参,则惑矣。
”荀卿并非以为人可以任意摆布自然,而是主张人与天地配合,如果与天地争职分,就是犯糊涂。
此乃切实可行之议。
《易传》把天地人并称“三才”,天人协调是理想境界。
《淮南子》讲:“禹决江疏河以为天下兴利,而不能使水西流;稷辟土垦草,以为百姓力农,然不能使禾冬生,岂其人事不至哉?其势不可也。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说:“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
"这种人事不违天地规律、顺应自然使用人力的思想,乃关于天人关系、人地关系的远见。
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无论作哪一解释,都包含天地人皆以自然为归依、为原本之义.自然是宇宙的最高范畴,是宇宙本身,此为千古卓绝之论。
人类必须顺从自然,而不可违逆自然。
反对逆天而行,主张天人一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宗旨。
如果把人创造的文化比喻为一株参天大树,是自然提供了大树赖以生长的阳光、雨露和土壤。
对此当念兹在兹。
然而,现在的时代往往背离此道.工业革命以来,“征服自然"成为主流意识,物本主义压过人本主义,更蔑视自然生机主义,“人类中心主义”病态扩张。
六安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8月开学考试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尽管儒家和经学在汉代盛行,“成人伦,助教化”“惩恶扬善”被规定为从文学到绘画的广大艺术领域的现实功利职责,但汉代艺术的特点却恰恰是,它并没有受这种儒家狭隘的功利信条的束缚。
刚好相反,它通过神话跟历史、现实和神、人与兽同台演出的丰满的形象画面,极有气魄地展示了一个五彩缤纷、琳琅满目的世界。
这个世界是有意或无意地作为人的本质的对象化,作为人的有机或非有机的躯体而表现着的。
它是人对客观世界的征服,这才是汉代艺术的真正主题。
首先,你看那神仙世界,那里没有苦难的呻吟,而是愉快的渴望,是对生前死后都有永恒幸福的祈求。
神仙世界不是与现实苦难相对峙的难及的彼岸,而是好像就存在于与现实人间相距不远的此岸之中。
也由于此,人神杂处,人首蛇身(伏羲、女娲的形象) ,豹尾虎齿(《山海经》中的西王母形象)的原始神话与真实的历史故事、现实人物之纷然一堂,同时并在,就并不奇怪。
汉代艺术中的神仙不再具有在现实中的威吓权势,而带着更浓厚的主观愿望的色彩。
它不是如原始艺术请神灵来主宰、统治、支配人间,而是人们要到天上去参与和分享神的快乐。
人间生活的兴趣不但没有因向往神仙世界而零落凋谢,相反,是更为生意盎然、生机蓬勃,使天上也充满人间的乐趣,使这个神的世界也那么稚气天真。
它不是神对人的征服,而是人对神的征服。
神在这里还没有作为异己的对象和力量,而是人及人间生活的直接伸延。
其次,与向往神仙相交织并列的,是对现实世间的津津玩味和充分肯定。
它一方面通过宣扬儒家教义和历史故事——表彰孝子、义士、圣君、贤相表现出来,另一方面更通过对世俗生活和自然环境的多种描绘表现出来。
如果说,神仙幻想是主体,那么它们便构成了汉代艺术的双翼。
汉石刻中,历史故事非常之多。
六安市2020-2021年度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C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2019·云南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在近年接出的众多电视剧中,露骨的广告植入令人________。
电商平台、美容护肤、饮品……众多________的品牌被简单粗暴地植入剧中,________地进入台词、剧情,甚至由于演员之口详细阐述其功能,不断地打断情节进展,显得突兀而又别扭。
隐蔽性是植入式广告最大的特点,道具、台词、角色、情节等等,都可以成为载体,唯一不同的是,植入得巧妙还是生硬。
巧妙的,观众虽然________,但还不会影响情节,高明之作还会博人一笑;生硬的、特别过分的,自然引起观众的反感。
从某种意义上说,(),而决定植入式广告优劣的则是出品方的专业程度。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目不暇接深入人心冠冕堂皇心知肚明B . 应接不暇耳熟能详冠冕堂皇心照不宣C . 目不暇接耳熟能详堂而皇之心知肚明D . 应接不暇深入人心堂而皇之心照不宣(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由于演员之口详细说明其功能,不断地打断情节进展B . 经由演员之口详细介绍其功能,不断地打断情节进展C . 由于演员之口详细讲述其功能,不断地打断情节进展D . 经过演员之口详细解说其功能,不断地打断情节进展(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观众在最大程度上忍耐监管着植入式广告B . 植入式广告在最大程度上被观众忍耐监管C . 监管着植入式广告的就是观众的最大忍耐程度D . 对植入式广告的最大监管就是观众的忍耐程度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7高二下·池州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很多人说:什么是意境?意境就是“情”“景”交融。
城南中学2020年秋学期高二语文开学考试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 1---3 小题。
文学是戏剧的灵魂戏剧是靠讲故事取胜的,讲故事就是文学。
无论唐传奇、宋元话本,还是明清小说,都为中国戏曲提供了丰富的思想精神营养。
近百年来,话剧、歌剧等戏剧样式传到中国,其核心仍然是讲好一个故事。
戏剧这个靠故事安身立命的文艺样式,讲故事的能力就更需技高一筹。
中国历史上的名剧《赵氏孤儿》《窦娥冤》《长生殿》《桃花扇》《牡丹亭》《西厢记》,哪一个不是因故事讲得感天动地、精彩绝伦,而放射出了永久照耀历史、社会、生命、人性的精神与思想光芒的?世界上那些久演不衰的歌剧如《卡门》《图兰朵》《茶花女》,更是凭借优秀的故事登上了经典的位置。
故事永远是戏剧的命脉,而故事的本质是文学,文学是戏剧不可撼动的灵魂。
戏剧一旦忽视了文学的力量,立即就会苍白、缺血。
忽视文学的戏剧,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表现在文本的粗糙上,也有的表现在不注重对文本的思想诠释与精神升华上。
过度强调外包装的作用,尤其是对舞台设计与声光电的倾心依赖,因而形式大于内容。
不适度的包装,会破坏作品内在精神意象的释放。
有时舞台上最重要的布景道具,可能就是一棵象征无穷生命力的树木,甚至是一株需要特别强调的小草,硬要弄出铺天盖地的森林、草甸来,反倒把紧要处遮蔽了。
还有些大制作、大场面、群体舞的运用,让一些本来可以进入思考的段落,变得躁动不安、浮皮潦草起来。
戏剧的思想感情和艺术张力,很多地方是要通过留白来完成的。
文学是人学,在戏剧舞台上, “人”是通过演员来传情达意的,演员是中心的中心,一切不能为演员表演提供帮助的辅助手段, 都是不可取的。
戏剧文学是演出团队共同的努力方向,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讲好故事,塑造好人物,让故事变得波澜起伏、情感跌宕交错,让人物变得立体圆融。
在戏剧舞台上,其实每个参与者,包括导演、演员、作曲、舞美、演奏等,同时也都是文学创作者,一旦哪个部门脱离了该剧的文学统摄,这个部门就会出现艺术创作问题。
戏剧要在文学这个基础上下功夫,只有基础扎实,二度创作才可能飞升起来,一旦基础不牢不稳,二度创作发挥、增生、堆砌得越多,越让作品的缺陷暴露无遗。
一切文学艺术都是以动人为前提的。
动人的根本,就在于对所塑造的对象性格、心灵的精准开掘与把握。
舞台剧由于受时间、空间与篇幅限制,塑造人物尤其需要单刀直入,使性格快捷显现。
因为舞台剧只能通过精彩洗练的独白、对白、旁白、咏叹、宣叙、对唱、重唱、合唱,来形成人物的生命个性、故事的起承转合、思想感情的波澜起伏。
每一句话、一句唱,都需反复推敲打磨,尽量达到“一石三鸟”的效果,才是戏剧这种独特文学样式创作的要妙。
当然,戏剧文学的根本,还是要扭结在对历史和时代的责任上,任何精致的戏剧文学,一旦脱离了社会责任,就如雕刻精巧的鼻烟壶,终不过是一种玩物而已。
几乎所有剧种都可以久演不衰的《窦娥冤》等戏曲经典,就向我们深刻地昭示了这一点。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戏剧这种文艺样式,故事是其核心,这既体现在中国历史名剧上,也同样体现在那些优秀的外国戏曲上。
B.一旦忽视了文学的力量,戏剧不但文本粗糙,而且只注重包装,忽视对戏剧文本的思想诠释与精神升华。
C.戏剧演出团队应统一在文学的旗帜之下,无论导演,还是演员、作曲、舞美、演奏等都是文学的创作者。
D.文学艺术都以动人为前提,戏剧表演要想动人,需要对其塑造对象的性格、心灵进行精准的开掘与把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 分)A.古今中外,传承久远的戏剧,都是从传奇、话本、小说的故事中获取了丰富的思想精种营养,凭借优秀的故事成为经典。
B.布景道具在舞台上是不能忽视的,哪怕是一棵小草,都有其特定的作用,如果包装不适度,就会损害作品内在精神意象的释放。
C.戏剧舞台上,所有的演员、工作人员都要为讲好故事,塑造好人物,让故事变得波澜起伏,让人物变得立体圆融而努力。
D.戏剧艺术强调二度创作,这种创作的前提条件是文学基础要扎实,否则,二度创作越多,越会让作品的缺陷完全暴露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舞台剧受时间、空间与篇幅所限需要快捷、直白地塑造人物性格,而人物性格的塑造要靠独白、对白等来完成。
B.戏剧表演的形式不能大于内容,有些大制作、大场面的运用就很不恰当地破坏了留白,忽视了人们思考的时间。
C.演员是舞台的中心,他们通过表演来表现文学中的“人”,那么,一切辅助手段都需为演员表演提供服务、帮助。
D.戏剧文学要扭结在对历史和时代的责任上,因为几乎所有剧种都可以久演不衰的《窦娥冤》等戏曲经典都是这样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 4---6 小题。
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一语未了,忽听外面人说:“林姑娘来了。
”话犹未了,林黛玉已摇摇的走了进来,一见了宝玉,便笑道:“嗳哟,我来的不巧了!”宝玉等忙起身笑让坐,宝钗因笑道:“这话怎么说?”黛玉笑道:“早知他来,我就不来了。
”宝钗道:“我更不解这意。
”黛玉笑道:“要来时一群都来,要不来一个也不来;今儿他来了,明儿我再来,如此间错开了来着,岂不天天有人来了?也不至于太冷落,也不至于太热闹了。
姐姐如何反不解这意思?”宝玉因见他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衿褂子,因问:“下雪了么?”地下婆娘们道:“下了这半日雪珠儿了。
”宝玉道:“取了我的斗篷来不曾?”黛玉道:“是不是!我来了,你就该去了。
”宝玉笑道:“我多早晚儿说要去了?不过拿来预备着。
”……薛姨妈便令人去灌了最上等的酒来。
李嬷嬷便上来道:“姨太太,酒倒罢了。
”宝玉笑央道:“好妈妈,我只吃一钟。
”李嬷嬷道:“不中用!当着老太太、太太,那怕你吃一坛呢。
想那日我眼错不见一会,不知是那一个没调教的,只图讨你的好儿,不管别人死活。
给了你一口酒吃,葬送的我挨了两日骂。
姨太太不知道,他性子又可恶,吃了酒更弄性。
有一日老太太高兴了,又尽着他吃,什么日子又不许他吃,何苦我白赔在里面。
”薛姨妈笑道:“老货,你只放心吃你的去。
我也不许他吃多了。
便是老太太问,有我呢。
”……那李嬷嬷听如此说,只得和众人去吃些酒水。
这里宝玉又说:“不必温暖了,我只爱吃冷的。
”薛姨妈忙道:“这可使不得,吃了冷酒,写字手打飐儿。
”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的了。
”宝玉听这话有情理,便放下冷酒,命人暖来方饮。
黛玉嗑着瓜子儿,只抿着嘴笑。
可巧黛玉的小丫鬟雪雁走来与黛王送小手炉,黛玉因含笑问他:“谁叫你送来的?难为他费心,那里就冷死了我!”雪雁道:“紫鹃姐姐怕姑娘冷,使我送来的。
”黛玉一面接了,抱在怀中,笑道:“也亏你倒听他的话。
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怎么他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些!”宝玉听这话,知是黛玉借此奚落他,也无回复之词,只嘻嘻的笑两阵罢了。
宝钗素知黛玉是如此惯了的,也不去睬他。
……说话时,宝玉已是三杯过去。
李嬷嬷又上来拦阻。
宝玉正在心甜意洽之时,和宝黛姊妹说说笑笑的,那肯不吃。
宝玉只得屈意央告:“好妈妈,我再吃两钟就不吃了。
”李嬷嬷道:“你可仔细老爷今儿在家,提防问你的书!”宝玉听了这话,便心中大不自在,慢慢的放下酒,垂了头。
黛玉先忙的说:“别扫大家的兴!舅舅若叫你,只说姨妈留着呢。
这个妈妈,他吃了酒,又拿我们来醒脾了!”一面悄推宝玉,使他赌气;一面悄悄的咕哝说:“别理那老货,咱们只管乐咱们的。
”那李嬷嬷也素知黛玉的,因说道:“林姐儿,你不要助着他了。
你倒劝劝他,只怕他还听些。
”林黛玉冷笑道:“我为什么助他?我也不犯着劝他。
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一口,料也不妨事。
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的也未可定。
”李嬷嬷听了,又是急,又是笑,说道:“真真这林姐儿,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
你——这算了什么。
”宝钗也忍不住笑着,把黛玉腮上一拧,说道:“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
”薛姨妈一面又说:“别怕,别怕,我的儿!来这里没好的你吃,别把这点子东西吓的存在心里,倒叫我不安。
只管放心吃,都有我呢。
越发吃了晚饭去,便醉了,就跟着我睡罢。
”因命:“再烫热酒来!姨妈陪你吃两杯,可就吃饭罢。
”宝玉听了,方又鼓起兴来。
4.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宝玉见到黛玉外面罩着大红羽缎对衿褂子,就问“下雪了么”一句描写,一方面说明每逢下雪时黛玉的穿着,一方面又表明平日宝玉对黛玉的关注和细心。
B.小说中人物的语言往往富有潜台词,如黛玉“也亏你倒听他的话。
我平日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中,“他”表面指紫鹃,实际指宝钗;“你”表面指雪雁,实际指宝玉。
C.“黛玉嗑着瓜子儿,只抿着嘴笑”一句属动作和神态描写,一个“笑”字写出了黛玉对众人劝宝玉不要喝冷酒时表现的冷眼旁观,表现出她的嫉妒心理。
D.节选的这一部分文字,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手法,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通过各自的语言便能凸显出来,如从宝钗劝宝玉、说黛玉的话中可见其明理和圆通。
5.林黛玉到梨香院,一看到宝玉,就说“我来的不巧了”,黛玉是觉得自己打搅了宝玉吗?请简要分析。
(5分)6.在宝玉喝酒这件事中,林黛玉开始没有像众人一样劝阻,而后又干脆极力怂恿,这里表现出林黛玉什么样的性格来?请谈谈你的看法。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 7---9 小题。
材料一:春节假期里,一部电影引发观影热潮。
《流浪地球》以超过 22 亿的票房,成为春节电影票房冠军。
一部成熟的电影,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源于强大文化体系的支撑。
刘慈欣的《三体》等作品屡获国际大奖,带热了中国科幻文学。
《战狼》《无名之辈》等风格各异的电影作品,在抬高电影创作水位的同时,也一次次抬高中国电影票房——刚刚过去的春节档期,电影总票房已接近60 亿。
这些,同样是观众对中国科幻电影充满期待的文化与心理背景。
更重要的是,就像刘慈欣所说,今天的中国有着强烈的“未来感”。
科技创新的“中国浪潮”让世界侧目,也打开了中国人对于科学的认知。
在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贵州山区的“中国天眼”,成为一个旅游热点,人们渴望在这里了解未知、聆听未来。
这与一部“硬核科幻电影”成为热点话题一样,都可以说是当代中国科学热情高涨的缩影。
——(摘编自金苍:《〈流浪地球〉提升期待的水位》,《人民日报》2019 年 02 月 13 日)材料二:对于电影产业影响最大的,还是观众本身。
科幻电影不是从零开始讲解的科教片,其对于观众科学素养要求较高,从上世纪 80 年代至今,国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培育了大量科幻电影受众,特别是已经成为观影主力的 80 后、90 后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