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缺陷定性及处理(李)
- 格式:ppt
- 大小:3.29 MB
- 文档页数:54
两种典型产品缺陷分析及改善措施第一个产品的缺陷属于润湿缺陷,也属于操作不到位缺陷。
主要产生原因在于面层涂料与蜡模在直角部位没有很好润湿,在操作时面层涂料在涂覆蜡模直角处时没有完全覆盖,中间夹有气泡。
实际上在实际生产中,经常会出现这种铸件设计时不考虑铸件结构以及铸造方法的错误。
究其原因在于许多的零件设计师们対鋳造以及铸造方法的理解不够。
因此,在接到铸件设计时,应该首先对铸件进行工艺性分析。
那些结构会成为制壳、铸造生产的难点。
你比如这个铸件,直角的设计是铸件结构应该避免的,另外,制壳时也容易出现问题。
假如我们在铸件工艺设计时把这一难关给挡住,可能也就没有后面一大堆的问题。
因此,对于这个铸件来说,改善的重点在于如何增强面层涂料与蜡模直角处的润湿,同时排除润湿不良产生的后果。
在这里要注意几点:第一点是蜡模清洗要到位。
由于蜡模本身与硅溶胶涂料的润湿性就差,因此,蜡模的清洗首先是关键,一定要把蜡模表面的脱模剂清洗掉。
第二点是涂料面浆必须按要求加入润湿剂。
这两点是增强面层与蜡模之间的润湿。
第三点是蜡模在浸面层浆时操作要正确,按蜡模各部位不形成憋气的方向浸入,对于沟槽则应沿着沟槽方向进入,切忌使涂料中卷入空气,缓慢插入。
第四点是对于蜡模直角部位应使用毛刷或者压缩空气去除直角处的气泡,促进涂料润湿。
这两点是排除润湿不良产生的后果。
当然,对付这种铁豆缺陷的最好办法是采用真空沾浆法,可以一举解决这个问题。
图一,铸件铁豆缺陷第二个产品的缺陷有两种,一种是分层缺陷,一种是欠注缺陷。
分层缺陷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层与层之间连接不紧密,在脱蜡或者浇注时面层或者面层过渡层一起脱落造成。
欠铸缺陷主要是由于浇注温度或者型壳温度不够所造成的,也有可能是由于浇注时操作不当造成。
改善的方法:对于第一种缺陷,首先要注意各层的干燥,必须在上一层干燥后才能开始下一层的操作;其二是前三层之间要增加预湿,增加层与层之间的连接;第三点,型壳最后封浆层干燥尽量保持在24小时以上。
弯管常见的缺陷及其解决措施弯管常见的缺陷及其解决措施从⼯艺分析可知,常见的弯管缺陷主要有以下⼏种形式:圆弧处变扁严重(椭圆形)、圆弧外侧管壁减薄量过⼤、圆弧外侧弯裂、圆弧内侧起皱及弯曲回弹等。
随着弯管半径的不同,前四种缺陷产⽣的⽅式及部位有所不同,⽽且不⼀定同时发⽣,⽽弯曲⼯件的弹性回弹却是不可避免的。
弯管缺陷的存在对弯制管件的质量会产⽣很⼤的负⾯影响。
管壁厚度变薄,必然降低管件承受内压的能⼒,影响其使⽤性能;弯曲管材断⾯形状的畸变,⼀⽅⾯可能引起横断⾯积减⼩,从⽽增⼤流体流动的阻⼒,另⼀⽅⾯也影响管件在结构中的功能效果;管材内壁起皱不但会削弱管⼦强度,⽽且容易造成流动介质速度不均,产⽣涡流和弯曲部位积聚污垢,影响弯制管件的正常使⽤;回弹现象必然使管材的弯曲⾓度⼤于预定⾓度,从⽽降低弯曲⼯艺精度。
因此,应在弯制之前采取对应措施防⽌上述缺陷的产⽣,以获得理想的管件,保证产品的各项性能指标和外观质量。
在通常情况下,对于前⾯提到的⼏种常见缺陷,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下列措施:(1) 对于圆弧外侧变扁严重的管件,在进⾏⽆芯弯管时可将压紧模设计成有反变形槽的结构形式:在进⾏有芯弯管时,应选择合适的芯棒(必要时可采⽤由多节段芯棒组装⽽成的柔性芯棒),正确安装之,并在安装模具时保证各部件的管槽轴线在同⼀⽔平⾯上。
(2) ⼩半径弯管时圆弧外侧减薄是弯曲的⼯艺特点决定的,是不可避免的。
为了避免减薄量过⼤,常⽤的有效⽅法是使⽤侧⾯带有助推装置或尾部带有顶推装置的弯管机,通过助推或顶推来抵消管⼦弯制时的部分阻⼒,改善管⼦横剖⾯上的应⼒分布状态,使中性层外移,从⽽达到减少管⼦外侧管壁减薄量的⽬的。
(3) 对于管⼦圆弧外侧弯裂的情况,⾸先应保证管材具有良好的热处理状态,然后检查压紧模的压⼒是否过⼤,并调整使其压⼒适当,最后应保证芯棒与管壁之间有良好的润滑,以减少弯管阻⼒及管⼦内壁与芯棒的摩擦⼒。
(4) 对于圆弧内侧起皱,应根据起皱位置采取对应措施。
几种常见零件缺陷的排查和处置思路从板卷原料到零件成型,这个过程包括许多环节:钢铁板卷制造➡储运➡剪切加工➡零件制造➡总成,在这漫长的供应链中各个环节都会出现不同的缺陷。
缺陷一旦产生,不仅仅面临废次品的损失,如何及时改进和止损是更重要的问题。
往期我们解析过一些缺陷(如、等),今天简单聊聊几种常见的零件缺陷的排查和处置思路。
零件表面黑斑缺陷名称:冲压黑斑原料种类:热镀锌CQ料(典型牌号DC51D+Z)缺陷规律:每个零件固定位置出现形貌类似的黑色斑迹排查思路:1、确认缺陷出现与零件制造的关联性;2、确认微观形貌,微观形貌显示为擦伤类缺陷;3、确认材料与图纸的一致性,如图纸要求钝化料,但实际供无处理不涂油卷容易导致局部擦伤;4、确认材料厚度,材料厚度波动(超厚)会导致模腔间隙变小,导致局部擦伤;5、确认模具状态,模具局部毛糙、装配精度异常、润滑不良等会出现类似擦伤;零件色泽差异缺陷名称:色泽差异原料种类:镀锌CQ料(典型牌号DC51D+Z,SECC等)缺陷规律:不同批次的材料生产零件色泽有明显差异排查思路:1、确认产品品类,电镀锌和热镀锌产品耐蚀性近似,但色泽有较大差异;2、确认表面处理类型,耐指纹、磷化、钝化色泽会有不同;3、相同钢厂相同产品之间存在少许的色泽差异是正常现象,冷轧系列产品中除了彩涂板卷对色泽差异有要求外,其他产品均不做要求;4、做好沟通工作,确认用途,非外观件、后续做涂装的零件,色泽差异不影响设计功能。
冲杯不圆整有痕迹缺陷名称:杯型零件不圆整,拉伸位置有凹凸条痕原料种类:普冷DQ料(典型牌号DC03,SPCD等)缺陷规律:同某个钢卷冲压异常,换卷后正常排查思路:1、确认图纸要求,该零件使用DQ钢级太低,正常情况至少使用DDQ钢级(DC04);2、确认库存时间,DQ料库存时间过长会导致时效现象,性能劣化容易出现拉伸应变痕(橘皮、滑移线);3、采购现货的质保书上如果有n值、r值得话,关注该指标,越高越好,这两个指标高有利于冲杯成型;结语以上是几起常见的零件制造缺陷,排查思路主要是从选材与图纸的一致性、库存周期未超期、品类符合性等”规范“、”符合“等角度排查。
产品质量检测中常见的缺陷及改进方法产品质量是企业生产经营的核心,也是消费者选择商品时最为关注的因素之一。
然而,在产品质量检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缺陷,这些缺陷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给消费者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本文将从产品质量检测中常见的缺陷入手,探讨改进方法。
首先,常见的产品质量检测缺陷之一是检测方法不合理。
有些企业过于依赖手工操作,缺乏自动化设备和技术的支持,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反复性差。
此外,还有些企业在检测指标设计上存在问题,没有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合理的检测项目,导致检测结果与实际质量偏差较大。
针对这一问题,企业可以引进先进的自动化检测设备,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应对产品的关键检测指标进行深入研究,确保检测结果与实际质量相匹配。
其次,产品质量检测中常见的缺陷之二是人为误差。
人为误差可能源自操作不细致、心态不稳定等多种因素。
这些误差会导致测试结果偏差,影响产品质量评估的准确性。
为了减少人为误差,企业可以通过培训和岗位责任明确来提高员工操作水平,加强对操作流程的规范化管理,确保检测过程规范且可追溯。
此外,企业还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如条码和RFID技术,提高产品质量数据的自动化采集,降低人为干预的可能性。
第三,产品质量检测中常见的缺陷之三是检测环境不合理。
检测环境不合理可能包括温湿度条件不符合要求、环境噪音干扰等。
这些因素会对测试结果产生负面影响,使产品质量评估失真。
为了改善检测环境,企业需要设立专门的检测室或实验室,并加强环境的管理和维护。
同时,可以利用隔音、隔热等技术手段,减少环境噪音和温湿度的波动,确保检测环境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最后,产品质量检测中常见的缺陷之四是检测结果分析不合理。
有些企业在测试结果获得之后,没有进行全面和深入的分析,无法发现潜在的问题和改进的空间。
为了改进这一问题,企业可以引入数据分析和挖掘技术,对大量的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和比较,发现异常和问题。
同时,还可以建立良好的反馈机制和团队合作机制,促进测试人员、技术人员和生产人员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产品质量。
质量控制中常见缺陷的分析与改进策略在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质量控制中的常见缺陷,这些缺陷可能会影响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因此,对质量控制中常见缺陷进行分析并制定改进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不良品率高的问题在质量控制中,不良品率高是一个很常见的问题。
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比如原材料不合格、生产工艺不完善、人员操作不规范等。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准问题的根源,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比如加强原材料的采购检验、优化生产工艺流程、加强人员培训等。
二、设备故障频发设备故障频发也是质量控制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设备故障会导致生产中断,严重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定期进行设备检查和维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转。
三、工艺流程不规范工艺流程不规范也是一个常见的质量控制问题。
工艺流程不规范可能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甚至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建立完善的工艺流程管理制度,对工艺流程进行严格的规范和控制,确保产品质量稳定。
四、人员技术水平低人员技术水平低是导致质量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人员技术水平低可能导致操作不规范、质量控制不到位等问题。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加强人员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质量意识,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并严格执行质量控制标准。
五、测量工具不准确测量工具不准确也是一个常见的质量控制问题。
测量工具不准确可能导致产品尺寸偏差过大,影响产品的装配和使用。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定期对测量工具进行校准和维护,确保其准确性和稳定性。
六、品质不一致产品品质不一致是一个比较严重的质量问题。
产品品质不一致可能导致客户投诉和退货,严重影响企业的声誉和市场地位。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要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对产品质量的监控和检验,确保产品品质稳定一致。
缺陷种类及产生原因xx年xx月xx日CATALOGUE 目录•缺陷种类•产生原因•防止措施•案例分析01缺陷种类1 2 3产品表面存在明显的划痕、斑点、凹凸等不规则外观。
表面缺陷产品颜色与标准色存在较大差异,如偏黄、偏红等。
颜色偏差产品形状出现扭曲、变形等情况,如门窗、家具等。
形状扭曲功能性失效产品丧失了应有的功能,如灯泡不亮、空调制冷失效等。
性能下降产品性能未达到预期效果,如耳机音量小、显示器分辨率低等。
操作复杂产品操作过程过于复杂,导致用户难以掌握使用方法。
稳定性缺陷容易损坏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损坏,如耳机线易断、手机屏易碎等。
寿命短产品使用寿命远低于预期,如电池寿命短、电子产品过早老化等。
维护困难产品维护保养困难,如空调清洗困难、洗衣机维修不便等。
010203数据泄露产品存在数据泄露的安全隐患,如个人信息被盗取、黑客入侵等。
危及人身安全产品存在危及人身安全的风险,如电器漏电、家具锐角等。
误操作风险产品操作不当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如微波炉误操作、洗衣机误触等。
安全性缺陷02产生原因03技术实现错误设计时对技术实现的预期和要求不明确,或者技术实现出现错误,导致产品或系统的功能或性能受到影响。
01缺乏全面性在产品或系统的设计阶段,由于未能全面考虑到所有潜在的用户需求、使用场景和风险因素,导致设计存在先天不足。
02缺乏灵活性设计时未能考虑到未来可能出现的技术发展、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变化等因素,导致产品或系统缺乏适应性和扩展性。
工艺流程不合理在工艺流程的设计阶段,未能合理规划工艺流程,导致生产效率低下或产品质量不稳定。
工艺参数不准确在工艺流程的执行阶段,未能准确控制工艺参数,导致产品质量波动或不合格。
工艺设备故障由于工艺设备故障或维护不当,导致产品质量受到影响或生产中断。
材料质量不合格由于材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导致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性能下降或失效。
材料供应不足由于材料供应链出现问题,导致产品无法按时生产或交付。
工程质量缺陷处理方式及判定方法
质量缺陷处理
1、质量缺陷的处理方式:
在各项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或完工以后,现场监理人员如发现工程项目存在着技术规范所不允许的质量缺陷,根据缺陷的性质和严重程度,按如下方式处理:
(1)、当质量缺陷发生在萌芽状态时,及时发出警告信息,要求承包商立刻更换不合格的材料、设备或不称职的施工人员,或要求立刻改变不正确的施工方法及操作工艺;
(2)、当质量缺陷正在出现时,立刻向承包商发出暂停施工指令(先口头后书面),待承包商采取了能足以保证施工质量的有效措施,并对质量缺陷进行了正确的补救处理后,再书面通知恢复施工;
(3)、当质量缺陷发生在某道工序或单项工程完工以后,而且质量缺陷的存在将对下道工序或分项工程产生质量影响时,拒绝检查验收或工程计量,并要求承包商进行返工处理。
2、质量缺陷的判定方法:
(1)、首先是凭经验进行目测检查,而且目测的结论能被承包商的施工人员所接收;
(2)、如果监理人员无法以目测对质量缺陷作出准确的判断,或监理人员的目测判断不使能承包商的施工人员所接受,立即通知材料、测量或试验等有关专业监理人员并会同承包商的自检及试验人员,进行实际的检验测试,并依据检测结果作为认定质量缺陷存在与否的依据;
(3)、当质量缺陷被认定,而且质量缺陷的严重程度将影响工程安全时,通过业主邀请设计单位进行现场验算,以决定采取处理措施;
(4)、对任何质量缺陷的修补,先由承包商提出修补方案及方法,经专业监理工程师批准后方可进行。
中常见的缺陷及其风险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缺陷,它们可能来自产品、服务、人员或其他方面。
这些缺陷带来的风险可能是隐患、经济损失、人身伤害甚至是生命危险。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缺陷及其对应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一、产品缺陷及其风险1. 设计缺陷:产品设计不合理可能导致产品无法正常使用或存在安全隐患,如汽车安全气囊设计缺陷可能导致在事故中失效,增加乘客受伤或死亡的风险。
2. 制造缺陷:制造过程中的错误或疏忽可能导致产品存在缺陷,如电子产品中的焊接问题可能导致电路短路,引发火灾。
3. 标识和警示缺陷:如果产品标识和警示不清晰或不准确,使用者可能无法正确理解产品的使用方法或潜在危险,增加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4. 包装缺陷:对于易碎、危险品等特殊产品,包装缺陷可能导致运输过程中的破损或泄漏,对人身安全和环境造成威胁。
预防和应对措施:- 加强产品安全设计和制造过程的质量管控,确保产品符合各项安全标准。
- 定期进行质量检测和产品安全评估,及时发现和修复可能存在的缺陷。
- 完善产品标识和警示,提供清晰明确的使用指南和安全提示。
- 选择合适的包装材料和方式,确保产品在运输和储存过程中不受损。
二、服务缺陷及其风险1. 营业时间不足:商家未按照承诺的营业时间提供服务,给消费者带来不便和经济损失。
2. 服务质量不达标:服务过程中存在态度恶劣、效率低下等问题,影响消费者的体验和满意度。
3. 欺诈行为:商家提供虚假宣传或有意误导消费者,导致消费者购买了不符合预期的产品或服务。
4. 数据泄露:在网络服务中,个人信息泄露可能导致身份盗窃、财务损失或其他不良后果。
预防和应对措施:- 商家应按时营业并提供充足的服务时间,或提前通知消费者营业时间的变动。
- 加强员工培训,提升服务质量和态度,确保顾客的满意度和消费体验。
- 严格遵守广告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禁止虚假宣传和欺诈行为。
- 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采取合理的措施保护用户的个人信息,并及时报告和处置安全事件。
应急缺陷与整改措施一、缺陷定义与分类应急缺陷是指在工程、设备或者系统运行过程中浮现的突发性故障或者不符合规范要求的问题,可能对人员安全、环境保护或者生产效率造成潜在风险。
根据缺陷的性质和影响程度,可以将应急缺陷分为以下几类:1. 人员安全类缺陷:指可能对人员安全造成直接威胁的缺陷,如设备漏电、火灾隐患等。
2. 环境保护类缺陷:指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或者破坏的缺陷,如废水排放超标、有害气体泄漏等。
3. 生产效率类缺陷:指可能导致生产过程中断或者效率降低的缺陷,如设备故障、工艺参数异常等。
二、应急缺陷处理流程应急缺陷的处理流程主要包括缺陷发现、缺陷评估、整改措施制定、整改实施和整改验证等环节。
1. 缺陷发现:缺陷可以通过巡检、设备监测、故障报警等方式被发现。
一旦发现缺陷,应即将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2. 缺陷评估:对于发现的缺陷,需要进行评估,确定其性质、影响范围和紧急程度。
评估结果将决定后续整改措施的制定和实施。
3. 整改措施制定:根据缺陷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包括整改目标、整改时间、责任部门和具体操作步骤等。
4. 整改实施:按照制定的整改措施进行实施,确保缺陷能够被有效修复和消除。
5. 整改验证:在整改完成后,进行整改效果的验证,确保缺陷得到有效控制和解决。
三、整改措施的常见方法和技术针对不同类型的应急缺陷,可以采取不同的整改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整改方法和技术:1. 人员培训:对于人员操作不规范或者不熟悉设备使用的缺陷,可以通过培训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和安全意识。
2. 设备维护与修复:对于设备故障引起的缺陷,可以进行设备维修、更换零部件或者进行设备升级等措施。
3. 工艺改进:对于生产过程中浮现的效率低下或者参数异常等缺陷,可以通过工艺改进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4. 安全设施增加: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缺陷,可以增加安全设施、改进工作环境等措施来提高安全性。
5. 管理制度完善:对于缺乏规范管理的问题,可以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流程,确保缺陷得到及时处理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