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复方治疗眩晕的用药频数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33.21 KB
- 文档页数:3
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研究第一章:中药复方的概念与特点中药复方是指将两种或更多中药组合使用,以增强彼此药效、减少毒性和副作用的药物组合,常用于临床治疗。
中药复方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综合治疗:中药复方治疗多种疾病时,可以调节机体整体功能,综合治疗。
2. 配伍原则:中药复方要遵循药物配伍原则,将具有相似或相反药效的中药进行配伍,以发挥最佳药效。
3. 减轻毒性和副作用:中药复方可以通过药物组合的方式减轻药物的毒性和副作用,提高安全性。
第二章: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中药复方在临床应用中广泛应用于许多疾病的治疗,以下是几种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
1. 疑难杂症:中药复方可以通过综合治疗的方式,治疗疑难杂症,如慢性胃肠病、慢性肝炎、肿瘤等。
2. 慢性疾病:中药复方对于慢性疾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优势,如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
3. 季节性疾病:中药复方对于季节性疾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如感冒、流感、过敏性鼻炎等。
第三章:临床应用中药复方的注意事项中药复方在临床应用中也需要注意一些事项,以下是几点需要注意的事项。
1. 确定处方:应根据病人的病情和体质,制定合适的中药复方处方。
2. 遵循配伍原则:中药复方需要遵循药物配伍原则,不得将具有相同或相似药效的中药进行组合。
3. 注意药物毒性和相互作用:在中药复方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药物的毒性和相互作用,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和副作用。
第四章:中药复方质量控制的问题中药复方的质量控制是临床应用中的重要问题,以下是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1. 药材的质量:中药复方的质量受到药材质量的影响,因此需要选择质量良好、无激素和农药的药材进行制作。
2. 制剂技术:中药复方在制剂技术上需要注意,不能够使用过期药材、不同地区的药材混用等。
3. 药材的储存和保存:药材的储存和保存对于中药复方的质量也有很大的影响,应注意保存方式和储存温度。
第五章:中药复方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中药复方的研究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成果。
天麻钩藤饮治疗眩晕病的临床研究
谢明夫
【期刊名称】《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4(016)004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复方天麻钩藤饮的降压作用.方法将90例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45例,服用天麻钩藤饮汤剂;对照组45例,服用西药卡托普利.检测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压、血脂、血浆内皮素、一氧化氮及中医症状,作为观察指标.结果两组均可降低患者的ET、血脂及升高NO的含量,治疗组改善中医症状优于对照组,并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天麻钩藤饮有稳定持久的降压作用,有较好的改善眩晕症状的作用.【总页数】3页(P52-54)
【作者】谢明夫
【作者单位】菏泽医学专科学校,山东,菏泽,274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55.3;R286
【相关文献】
1.天麻钩藤饮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病临床观察 [J], 李维洁
2.天麻钩藤饮治疗眩晕病体会 [J], 张丽
3.天麻钩藤饮合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眩晕病的临床观察 [J], 夏玉树
4.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眩晕病肝阳上亢证的临床疗效分析 [J], 朱维
5.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风阳上扰型眩晕病60例疗效观察 [J], 王宝道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药复方的功效评价和药效成分分析1.中药复方的概念中药复方是指在中药学上将几种单味药或合成药物组合起来使用的方剂。
中药复方由于其独特的组合,可以增强药物的功效,降低毒性,以及改善治疗患者的舒适度,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医药治疗中。
2.中药复方的功效评价中药复方的功效评价主要包括药理学分析、临床疗效评价和药品安全性评价。
(1)药理学分析药理学分析是对中药复方的药效成分进行分析和评价。
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中药复方进行扫描电镜和色谱-质谱分析等,可以从中药复方中鉴定出其药效成分与其质量的品质安全。
(2)临床疗效评价临床疗效评价是通过对中药复方的药理学分析,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案,进一步测试和评估中药复方临床治疗的效果。
(3)药品安全性评价药品安全性评价是评估中药复方的安全性和合适性的过程。
由于中药复方是由多种药物组合而成,患者在服用时需要特别重视其安全性,进行全方面的评估,并定期检查身体状况。
3.药效成分分析药效成分是中药复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药效成分进行分析可以为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和功效评价提供重要依据。
以下是常见的几种药效成分分析的方法。
(1)化学成分分析法化学成分分析法主要是通过测定中药复方中的化学成分来评价其功效。
化学成分分析在中药复方分析中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其中的化学成分通常代表着药效成分的主要特点。
(2)色谱分析法色谱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方法,可以通过对样本的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包括气相色谱(GC)、液相色谱(LC)和熔点测定。
(3)超声波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是一种以超声波振荡为核心的提取方法,它可使添加剂和溶剂极化并散步更快,从而有效提取药效成分。
4.总结中药复方因为其多种药物组合而成的特点,能够提高药物的功效,降低毒性,改善治疗患者的舒适度,已经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中药复方的功效评价主要包括药理学分析、临床疗效评价和药品安全性评价。
药效成分是中药复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分析对于中药复方的临床应用和功效评价提供重要依据,常见的药效成分分析方法包括:化学成分分析法、色谱分析法和超声波提取法等。
中药复方的活性物质筛选与药效评价研究中药复方是中医药中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由多种草药组成,具有综合调节作用,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对中药复方的活性物质和药效进行研究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本文将对中药复方的活性物质筛选与药效评价进行深入探讨。
一、中药复方的活性物质筛选中药复方中含有众多活性成分,这些活性成分对疾病的治疗起着重要作用。
活性物质筛选是对中药复方中各种成分进行鉴定和分析,从中筛选出对特定疾病具有疗效的活性成分。
活性物质筛选的方法主要包括化学成分分析、药理学实验、生物技术手段等。
1. 化学成分分析化学成分分析是活性物质筛选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可以准确地鉴定中药复方中的化学成分,确定其结构和含量。
比如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等技术,可以对中药复方进行全面的成分分析。
2. 药理学实验药理学实验是活性物质筛选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体内外实验,评价中药复方的活性成分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和机制。
比如对大鼠或小鼠进行药物干预实验,观察其生理指标的变化;通过细胞实验,研究活性成分对细胞的影响等。
3. 生物技术手段生物技术手段在活性物质筛选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比如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转基因动物模型,研究中药复方的活性成分对基因表达的影响;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活性成分对蛋白质表达的调控等。
二、中药复方的药效评价中药复方的药效评价是对中药复方疗效的定量和定性评估。
中药复方的药效评价包括药理学研究、临床试验等多个方面。
1. 药理学研究药理学研究是对中药复方的药效进行科学评价的重要手段。
通过药理学实验,评价中药复方对疾病的治疗作用和机制。
比如通过体内外实验,研究中药复方的药效和毒性;通过药动学研究,评价中药复方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
2. 临床试验临床试验是中药复方药效评价的最终验证手段。
通过对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评估中药复方在治疗特定疾病时的疗效和安全性。
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一、眩晕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统计分析经过近1年的临床路径工作,共治疗符合标准的眩晕病人54例,现就本病疗效进行分析总结如下:1、临床疗效:中医治疗方法采用中药汤剂54例、中药静脉制剂54例、针灸23例等治疗,就患者愿意接受的中医治疗方法,中药汤剂及中药静脉制剂使用广泛,而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率较低,下一步注重中医特色疗法的使用。
2、辨证分型:风痰上扰证32例,阴虚阳亢证11例,肝火上炎证8例,肾精不足证2例,痰瘀阻窍证0例,气血亏虚证1例。
3、中医特色:中药饮片使用率100%,中成药使用率60%,特色疗法使用率15%,中医药治疗比率逐年提高。
4、治疗效果:临床痊愈率40%,临床显效率50%,有效率10%,无效率0%。
5、患者满意度调查:通过对完成的部分病例患者进行调查,对治疗费用、疗程、治疗效果、诊疗服务很满意,满意率达到98%,并愿意接受本临床路径。
二、眩晕中医临床路径难点及问题1、在临床治疗中,眩晕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治疗周期平均在7天左右,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
2、中医特色疗法费用较低,眩晕病患者进行针灸治疗时,患者不愿接受。
3、部分眩晕患者在早期因呕吐而不能服用中药汤剂治疗。
三、完善和改进路径标准的建议和措施1、针对眩晕病中医临床路径治疗总结,建议进一步完善眩晕临床路径方案。
2、针对在临床治疗中,眩晕患者通过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治疗周期平均在7天左右,可以达到满意的临床疗效,建议缩短临床路径天数。
3针对存在中医特色疗法费用较低,眩晕病患者不愿接受针灸治疗的难点,部分眩晕患者在早期因呕吐而不能服用中药汤剂治疗,通过引进新设备经颅超声溶栓治疗仪结合中医药进行治疗,提高中医特色治疗率。
眩晕病疗效评价及总结一、诊疗方案实施情况对于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眩晕且适合并接受中医为主综合治疗的患者按中风科眩晕病的诊疗方案实施。
二、中医临床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中医疗效评定标准参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制订发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第一辑)中规定的疗效标准。
并制定相应的疗效指数标准。
痊愈:眩晕等症状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眩晕等症状明显减轻,头微有昏沉或头晕目眩轻微但不伴有自身及景物的旋转、晃动感,可正常生活及工作。
疗效指数>70%,同时<90%;有效:头昏或眩晕减轻,仅伴有轻微的自身或景物的旋转、晃动感,虽能坚持工作,但生活和工作受到影响。
疗效指数≥30%,同时<70%;无效:头昏沉及眩晕等症状无改善或加重,疗效指数<30%。
(二)评价方法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进行评价:1.主证:头晕目眩;2.伴随症状:如恶心呕吐,耳鸣耳耳聋,倦怠乏力,汗出等;3.发作频率。
同时结合经颅多普勒等检查综合评价。
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中医眩晕程序分级评分表(三)疗效分析2011年度我科共收治眩晕患者298例,其中治愈51例、显效1123例、有效100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91.9%。
三、难点分析与解决思路如何预防眩晕复发引发眩晕病因较多,在明确其病因后,给予药物、手术等对因治疗外,缓解期中医药辨证施治,求因治本较有成效,主要以“缓则固其本”为原则。
缓解期多偏虚,有气虚、血虚、肾虚之不同,对中气不足,清阳之气有能上荣者,予以益气健脾,升清荣脑,药用黄芪、党参升麻、葛根、蔓荆子、细辛等,或用补中益气汤;对血虚不能上荣于脑者,予以益阴补血养肝,药用生地黄、当归、白芍、何首乌、枸杞子、菊花等;对肾精亏虚,髓海失养而脑转耳鸣者,予以培补肾精外,必知肾乃水火之宅,有偏阴偏阳之别,对阴精不足者,宜滋补肾阴,药用生熟地黄、女贞子、旱莲草、白芍、当归等;偏肾阳亏虚者,药用肉苁蓉、菟丝子,仙茅、淫羊藿、补骨脂、覆盆子、杜仲等。
2024年眩晕病疗效总结分析报告:2024年眩晕病疗效总结分析概述:眩晕病是指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环境旋转、晃动或不稳的症状,是一种常见的病症。
2024年,关于眩晕病的治疗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效。
本报告将对2024年眩晕病的疗效进行总结分析。
数据收集:本次研究收集了各地眩晕病治疗的临床数据,包括治疗方法、疗效评估及患者反馈等信息。
共收集了1000例眩晕病患者的相关数据。
疗效评估:根据收集的数据,我们对疗效进行了评估。
结果显示,2024年眩晕病的治疗疗效相对较好,超过80%的患者获得了显著的改善。
其中,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占比达到60%左右。
其他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物理疗法(如理疗、推拿等)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在眩晕病的疗效达到了显著的改善。
常用的药物包括抗晕动药物(如艾克霍尔、甲氧氯普胺等),血管扩张药物(如格拉司琼、血塞通等)和镇静药物(如地西泮、苯巴比妥等)。
根据症状的不同,医生会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物理疗法:物理疗法在眩晕病治疗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理疗、推拿等物理疗法可以通过调整患者的脊柱和肌肉状态,缓解眩晕病症状。
根据数据显示,物理疗法的疗效在20%左右。
手术治疗:手术治疗在眩晕病的治疗中是一种较为极端的选择,仅在少数情况下使用。
手术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可能包括内耳疾病的手术修复、迷路切除等。
手术治疗的成功率相对较低,仅约15%左右。
患者反馈:本次研究还收集到了部分患者的治疗反馈。
根据反馈信息显示,大部分患者在治疗后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缓解,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
然而,仍有部分患者反映治疗效果不如预期,需要进一步的治疗和调整。
结论:综合分析2024年的眩晕病治疗数据,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物理疗法在治疗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作为辅助治疗措施;手术治疗在特定情况下使用,但成功率较低。
将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以提高眩晕病的治疗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眩晕疗效分析总结一、诊断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一中医病证部分》(2008年),及《实用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严世芸主编,第二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眩晕》(粟秀初,黄如训主编,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8年)。
二、治疗(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1.风痰上扰证治法:祛风化痰,健脾和胃。
推荐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制半夏、白术、天麻、茯苓、生姜、橘红、大枣。
2.阴虚阳亢证治法:镇肝息风,滋阴潜阳。
推荐方药:镇肝息风汤加减。
怀牛膝、代赭石、生龙骨、生牡蛎、生龟板、生白芍、元参、天冬、川楝子、生麦芽、茵陈、甘草。
3.肝火上炎证治法:平肝潜阳,清火息风。
推荐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
天麻、钩藤、石决明、川牛膝、益母草、黄苓、桅子、杜仲、桑寄生、夜交藤、茯神。
4.痰瘀阻窍证治法:活血化痰,通络开窍。
推荐方药:涤痰汤合通窍活血汤加减。
胆南星、半夏、枳实、茯苓、陈皮、石菖蒲、竹茹、麝香(冲服,或白芷代)、丹参、赤芍、桃仁、川萼、红花、牛膝、葱白、生姜、大枣。
5.气血亏虚证治法:补益气血,健运脾胃。
推荐方药:八珍汤加减。
人参(或党参)、黄茂、当归、炒白术、茯苓、川萼、熟地黄、生白芍、肉桂、枸杞子、怀牛膝、炙甘草。
6.肾精不足证治法:补肾填精,充养脑髓。
推荐方药:河车大造丸加减。
紫河车、龟甲、黄柏、杜仲、怀牛膝、天冬、生地、麦冬、党参、茯苓。
(二)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可选用黄茜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灯盏细辛注射液、三七总皂昔注射液(血塞通或血栓通)等。
(三)针刺治疗体针:百会、四神聪、风池(双)、三阴交。
耳穴:肾区、脑干、神门。
辨证取穴:风痰上扰加丰隆、内关;阴虚阳亢加太溪、肝俞;肝火上炎加行间、太冲;气血亏虚加足三里、血海;肾精不足加太溪、关元;痰瘀阻窍加膈俞、脾俞。
(四)其他疗法1.根据患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疗法。
2.可选用以下设备辅助治疗:多功能艾灸仪、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针刺手法针疗仪、智能通络治疗仪等。
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疾病诊断和病情评估:临床研究应明确眩晕的疾病类型和具体病因,并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评估,包括症状的严重程度、频率、持续时间等。
2. 研究设计:临床研究应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设计,包括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等,以确保研究数据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3. 治疗干预:中药新药的治疗干预应明确给药剂量、疗程和用药途径等,并在临床实践中进行验证。
4. 治疗效果评价:应根据疾病特点,选择相关评价指标,如症状缓解程度、生活质量改善、疗效持续时间等,对治疗效果进行客观评价。
5. 安全性评估:中药新药的安全性评估应确保药物的使用安全性,对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进行监测和评估。
6. 数据分析和统计:应采用合适的统计方法对研究数据进行分析,以确定疗效和安全性等指标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7. 伦理审查:临床研究应进行伦理审查,确保研究过程符合伦理原则和法律法规要求,保护受试者权益和安全。
以上是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一般内容,具体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制定。
临床研究需要遵循科学的原则和方法,确保研究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中药复方是指将多种中草药组合而成的一种药物剂型,具有综合疗效,广泛应用于中医药领域。
为了研究中药复方,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包括文献研究、组方规律研究、药效成分研究、药效与毒性评价、临床观察研究等。
本文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文献研究:文献研究是了解中药复方的历史沿革、用药依据等的重要方法。
通过搜集、整理和研究古籍、医案等文献资料,可以了解到中药复方的起源、发展和应用情况,总结和归纳历代医家的治疗经验和组方规律,对于指导临床应用和复方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组方规律研究:组方规律研究是中药复方研究的核心内容。
通过深入研究中药复方的组方法则,揭示其内在的治疗机制,为新复方的设计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指导。
研究方法包括统计学分析、网络分析、系统生物学、化学成分研究等。
三、药效成分研究:药效成分研究是中药复方研究的重要环节。
通过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和活性评价等手段,确定中药复方中的活性成分,并研究其作用机制。
常用的方法包括色谱技术(包括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等)、光谱技术(包括红外光谱、紫外光谱、质谱等)等。
四、药效与毒性评价:药效与毒性评价是中药复方研究的重要内容。
通过实验手段,评估中药复方的药效和安全性。
其中,药效评价可以采用体内实验、体外实验、细胞实验等方法,评估其对疾病的治疗效果;毒性评价可以通过急性毒性试验、慢性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等方法,评估其对机体的毒副作用。
五、临床观察研究:临床观察研究是中药复方研究的最终目的。
通过临床试验,评估中药复方在人体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临床观察研究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单盲试验、双盲试验等方法,通过对比观察复方治疗组和对照组的疗效差异,评估复方的疗效和安全性。
综上所述,中药复方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组方规律研究、药效成分研究、药效与毒性评价、临床观察研究等。
这些方法密切结合,相互印证,可以全面、系统地评估中药复方的疗效和安全性,为其临床应用和新复方的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复方的分析与质量评价研究中药复方是由多种中药配伍而成的治疗药物,具有广谱、多靶点、副作用小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传统中医疗法中。
然而,由于中药复方涉及到多种药材,其药性复杂,药效难以评估,因此中药复方的分析与质量评价一直是研究中药学的热点问题之一。
一、中药复方的组成分析中药复方的组成分析是中药学研究的基础。
在中药复方的组成分析中,一般采用的方法有质量天平、高效液相色谱仪等现代化科技手段。
在质量天平的使用过程中,可以精确测量每一种药材的含量。
而在高效液相色谱仪的使用过程中,可以对中药复方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从而得到每一种药材的成分及其含量。
二、中药复方的质量评价中药复方的质量评价是中药学研究的重点。
中药复方的质量评价通常采用的方法有药效学评价、药理学评价、安全性评价、质量标准等。
其中,药效学评价是中药复方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
药效学评价包括药效的强度、持续时间、效应与副作用之间的关系等。
而药理学评价则是评价中药复方作用的机理,以及作用强度、持续时间等参数。
安全性评价是评价中药复方对人体的安全性,包括副作用的发生率以及对人体内各个系统的影响等。
三、中药复方的炮制工艺中药复方的炮制工艺是保证中药复方质量的重要方式。
炮制工艺包括清洗、晾干、煮制、烘干等。
其中,清洗和晾干是为了除去草根、杂草等杂质,保证药材的洁净度和干燥度。
煮制过程中需要注意时间、温度、水量、用药顺序及药材含量等方面的控制,烘干则是为了保证药材的保存时间、质量稳定性。
综上所述,中药复方的分析与质量评价研究对于中药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中药复方的组成分析、质量评价以及炮制工艺的控制,才能保证中药复方的药效和安全性,为中药学的发展打造坚实基础。
因此,中药复方的研究不仅是中医学上的重要课题,也是保证民族药物质量的重要手段。
中医药治疗眩晕研究进展张若曈刘东方本文从眩晕的病因病机、中药治疗、针刺、穴位埋线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
总结出中医在治疗眩晕方面疗法多样,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1 病因病机眩晕在中医古籍中已有论述,《素问· 至真要大论》: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认为眩晕与肝关系密切。
《灵枢· 海论》曰: “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指出因虚致眩。
历代医家对眩晕的病因病机各有见解,朱丹溪主张“无痰不作眩”,王清任则认为因瘀致眩。
李慧超等[1]认为眩晕之病,以风、痰、瘀错杂者最为多见,其主要的病因病机为肝风内动,痰阻血瘀,气机逆乱,上冲清窍以致眩晕。
郭志华教授对眩晕的病因病机进行总结,认为该病多与饮食不节,劳伤太过,情志不遂,房劳无度有关,或因肝阴亏虚不能制约其阳,或因脾胃亏虚而致气血不足,或因肾精不足髓海失充[2]。
张怀亮教授主张从风论眩,认为风是导致眩晕发生的直接致病因素,既可外来,也可内生,同时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常兼他邪而致眩,风邪致病最为多见,是外邪致病的先导[3]。
方显明教授则认为眩晕与“肝风”关系密切,肝的阴阳失衡可致血虚、携痰湿、致瘀血,上扰清窍或脉络瘀阻,血虚无以濡养清窍,因此在治疗中提倡平肝熄风等治法,巧用“风”药[4]。
华荣对临证经验进行总结,认为眩晕的病因病机为肝脾胃失调引起气机升降失常,或外感邪气导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调理气机为治疗之关键[5]。
若脾胃气虚,气血无以生化,脑窍失养也可导致眩晕[6]。
栗锦迁则认为痰湿为眩晕的最主要病因,若脾运化失职,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浊上蒙清窍则发为眩晕[7]。
2 中药治疗2. 1 中药汤剂历代的医学专著记载了许多关于眩晕的治法方剂,为后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何庆勇遵循原方比例,运用泽泻汤治疗眩晕,疗效显著[8]。
段海辰提倡分型辨证论治眩晕,因痰致眩者应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和清震汤、泽泻汤加减; 因虚致眩者用天麻钩藤饮加减; 脾胃亏虚、气血不足者可用生脉饮合归脾汤加减; 肾精不足者运用杞菊地黄丸加减疗效显著[9]。
陆良县中医院心脑病科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中医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分析总结(2014年)一、基本情况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第二批优势病种之一,从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陆良县中医院心脑病科纳入临床路径应用中医诊疗方案治疗眩晕病(原发性高血压病)住院患者共852例,平均住院日12.3天。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中药汤剂、中成药、耳针、针刺、外治法(穴位贴敷)。
二、诊疗方案应用情况分析(一)诊疗方案中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中药饮片使用率94.2%,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中医特色疗法使用率96.1%,辨证施治率100%。
其中,辨证应用口服中药汤剂449例(94.2%),辨证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852例(100%),辨证选择口服中成药789例(3.8%),耳针治疗564例(38.5%),针刺43例(3.2%),外治法(穴位贴敷)治疗456例(73.1%),内科基础治疗852例(100%)。
(二)应用情况分析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临床应用较好、接受度较高的为口服中成药、口服中药汤剂及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其次为穴位贴敷和耳针治疗,而及针刺应用较少。
分析其原因,主要为:1.该病患者住院时程短,无论医师或患者意愿都倾向选择起效较快的静脉制剂,所以中药静脉制剂在急重症中应用普遍;2.患者临床症状多样,且中医医院就诊的此类患者老年人居多,合并症亦较多,针刺治疗往往不能兼顾,所以除非患者拒绝,临床医生多选择口服中成药、中药汤剂,较少应用针刺治疗;3.穴位贴敷及耳针因操作简便、作用较针刺持久,痛苦较小,也有较高接受度和依从性;且接受培训的护士即可操作,患者亦可随时自我治疗,故临床可操作性较强;4.方案中推荐的平衡针、腹针及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因科室医师未经过相关培训,相关经验不足,故均未实施。
三、疗效评价与分析(一)总体评价852例患者中,症状改善798例(95.1%),体征改善631例(59.6%),理化指标改善320例(38.4%);临床好转831例(98.1%),无变化13例(1.9%)。
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中药复方作为一种常见的中药制剂形式,由多种草药组合而成,一直以来都在中医药领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
与单味草药相比,中药复方具有独特的药理学特点,其药效更为复杂,疗效也更为显著。
本文将探讨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以及其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
一、中药复方的药理学基础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多组分药效叠加作用中药复方由多种草药组合而成,每种草药都含有不同的化学成分。
当这些草药混合在一起使用时,其药效会出现叠加作用。
例如,某些草药可以互相增强彼此的药效,从而提高整个药方的疗效。
2. 多途径药效调节中药复方中的草药含有多种活性成分,这些活性成分能够通过不同的途径对人体产生药效。
通过合理地组合不同的草药,可以实现多途径的调节作用,从而对多种病症产生综合疗效。
3. 多目标药效作用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还发现,中药复方具有多目标药效作用的特点。
相对于单一草药,中药复方可以同时作用于多个生物靶点,从而综合调节多个生物过程,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二、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研究方法为了深入了解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特点,科学家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中药复方药理学研究方法:1. 体内药理学研究体内药理学研究是中药复方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将中药复方给予动物模型,观察其对生理指标的影响,可以评估药方的疗效及其对机体的影响程度。
2. 分子水平研究分子水平研究能够揭示中药复方的药理学机制。
通过分离和鉴定其中的活性成分,以及研究其对相关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可以深入了解中药复方的药理学特点。
3. 细胞实验研究细胞实验研究可以揭示中药复方对细胞的影响。
通过给予细胞模型中药复方的处理,观察细胞的生长、分化、凋亡等指标的变化,可以评估药方对细胞的影响程度。
三、中药复方在临床应用中的重要性中药复方在临床应用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综合治疗作用中药复方由多种草药组合而成,能够综合调节机体的多个生理过程,从而对多种病症产生综合治疗作用。
中医药治疗眩晕的现状及用药规律2024年福建华博执业药师继续教育答案注:福建华博施教机构的执业药师继续教育考试题为随机抽取题库内部分题目进行考试,该文档列出了该科目的所有考试题目及答案。
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
(A)A.正确B.错误2、现代医家治疗眩晕以归脾经药物居多。
(B)A.正确B.错误3、头昏指头脑不清晰感,头沉等,往往有眼震等神经系统体征。
(B)A.正确B.错误4、眩晕头痛、健忘、失眠、心悸、精神不振、耳呜耳聋、面唇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中医辨证选方:(D)。
A.镇肝熄风汤B.龙胆泄肝汤C.归脾汤D.通窍活血汤5、阴虚阳亢型眩晕选方(B)。
A.龙胆泄肝汤B.镇肝熄风汤C.半夏白术天麻汤D.归脾汤6、古代医家最常使用的药味为辛味。
(A)A.正确B.错误7、所谓眩晕者,眼花屋转,起则眩倒是也。
”出自:(A)。
A.《严氏济生门》B.《三因极一病方论》C.《景岳全书》D.《伤寒论》8、历代医家对眩晕的认识有(ABCD)。
A.因风致眩B.因虚致眩C.因痰致眩D.因瘀致眩9、古代医家中医典籍进行分析,中药治疗眩晕常用类型(D)。
A.活血化瘀B.平肝息风药C.解表药D.补虚药10、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使用频次≥50共有16味中药治疗眩晕,排在前5位的是(ABCD)。
A.白术B.川芎C.茯苓D.天麻11、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分析得出治疗眩晕以什么治疗为主?(ABCD)A.燥湿化痰B.平抑肝阳C.补益气血D.滋阴补肾12、养血清脑颗粒适用气血两虚型眩晕的治疗。
(A)A.正确B.错误。
中医论文眩晕论文:中医辨证治疗眩晕72例临床疗效分析[摘要]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治疗眩晕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140例眩晕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2例,对照组68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辨证治疗。
结果两组眩晕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治疗期间均无明显副反应。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7%,显效率为55.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6%,显效率为38.2%,两组治疗效果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采取中医辨证治疗,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中医;辨证;眩晕;临床疗效眩晕是目眩和头晕的总称,以眼花、视物不清和昏暗发黑为眩;以视物旋转,或如天旋地转不能站立为晕,因两者常同时并见,故称眩晕[1]。
眩晕按照病变部位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
中枢性眩晕是由脑组织、脑神经疾病引起,比如听神经瘤、脑血管病变等;周围性眩晕最为常见,多数与耳部疾病有关。
不同的疾病的原因是不同的,我们对不同病型的患者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从2007年12月~2010年12月我院共收治眩晕患者140例,均参照《中药新药治疗眩晕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确诊。
男86例,女54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24岁,平均51.3岁;病程最短1个月,最长9年,平均3.7年;原发病症:冠心病38例,高血压46例,糖尿病4例,颈椎病26例,内耳眩晕症18例,其他8例。
所有患者按照年龄、性别、病程、原发病症等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72例,对照组68例。
两组在一般资料方面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所有患者均积极治疗原发病。
对照组患者给予口服倍他司汀4~8mg,每日3次;美克洛嗪25mg,每日3~4次,4周为1个疗程。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中医分型辨证治疗,具体如下:(1)气血亏虚型:人参15g、当归12g、白术12g、黄芪25g、茯苓10g、川芎12g、地黄12g、肉桂6g、白芍12g、牛膝12g、炙甘草1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