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指导书(锅炉原理)
- 格式:doc
- 大小:192.00 KB
- 文档页数:24
实验一煤的工业分析一、实验目的煤的工业分析是锅炉设计、灰渣系统设计和锅炉燃烧调整的重要依据,是燃料分析的基础性实验。
它通过规定的实验条件测定煤中水分﹑灰分﹑挥发分和固定碳质量含量的百分数,并观察评判焦碳的粘结特征。
通过煤的工业分析实验巩固概念,使学生掌握煤的工业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煤在加热到一定温度时,首先水分被蒸发出来;继续加热时,煤中C、H、O、N、S等元素所组成的有机质、无机质分解产生气体挥发出来,这些气体称为挥发分;挥发分析出后,剩下的是焦渣,焦渣就是碳和灰分。
煤的工业分析就是在明确规定的实验条件下(GB/T212-2001《煤的工业分析方法》)测定煤中水分﹑灰分﹑挥发分质量含量的百分数,煤中固定碳的质量含量百分数是以100减去水分﹑灰分﹑挥发分质量含量的百分数而计算得出的。
三、实验仪器及材料1.干燥箱:带有自动调温装置,有气体进出、口,并能保持温度在105℃~110℃范围内。
2.箱形电炉:带有调温装置(最高温度1300℃)炉膛应有恒温区,附有热电偶和高温表,炉后壁上有一排气孔(烟囱)。
3.干燥器:内装干燥剂(变色硅胶或块状无水氯化钙)。
4.玻璃称量瓶:直径40mm,高25mm,并附有磨口的盖。
5.灰皿:瓷质,长方形,底长45mm,底宽22mm,高14 mm。
6挥发分坩埚:直径33毫米,有配合严密盖的瓷坩埚。
7.分析天平:感量0.1mg。
8.坩埚架:用镍铬丝制成的架,其大小以能使放入箱形电炉中的坩埚不超过恒温区为限,并要求放在架上的坩埚底部距炉底20-30毫米。
9. 流量计:量程为100~1000ml/min10.其他:石棉手套、秒表、坩埚架夹、压饼机、耐热瓷板或石棉板、广口瓶、标准筛等四、实验准备1、装试样的器皿(玻璃称量瓶、挥发分坩埚、灰皿)应事先编好号,烘干存放于干燥器中,在装入试样前应精确称量器皿的重量。
2、分析煤样应按规定(GB474-1996《煤的制备方法》)的缩制方法制备好,粒度应在0.2 mm以下,并达到空气干燥状态(将煤样放入盘中,摊成均匀的薄层,于温度不超过50℃下干燥。
锅炉整体水压试验作业指导书
一、实验目的
进行锅炉整体水压试验,以检验锅炉的密封性和可靠性,确保设备安全运行。
二、实验原理
1.水压试验是通过施加水压力,观察锅炉的各个部位是否存在漏水现象,以评估设备的密封性。
2.压力调节阀、安全阀等关键部件会在实验中被重点检测和校准。
三、实验器材
1.锅炉设备
2.压力表
3.水源
4.压力调节阀
5.安全阀
四、实验步骤
1.准备工作:
–确保锅炉设备处于停止运行状态,所有阀门关闭。
–连接好压力表和水源。
2.设置压力:
–打开水源,逐步增加水压至设计要求值,停止供水。
3.观察检测:
–检查锅炉各个部位是否有明显漏水迹象。
4.压力释放:
–释放压力,恢复锅炉设备正常状态。
5.安全操作:
–注意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防护措施,避免发生意外。
五、实验注意事项
1.实验过程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操作不当导致事故发生。
2.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检查各个阀门的状态,确保安全并准确进行操作。
3.如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停止实验,并进行必要的处理和检修。
六、实验结果分析
根据实验中观察到的情况,结合压力测试数据,评估锅炉设备的密封性和可靠性。
必要时可以进行修理和调整。
七、实验总结
锅炉整体水压试验是锅炉设备运行前的必要工作,通过本实验可以有效检验设备的性能表现,帮助确保设备安全可靠地运行。
以上为锅炉整体水压试验作业指导书,希望能够对实验操作提供指导和参考。
锅炉原理实验指导书目录一、煤的工业分析二、烟气分析一、煤的工业分析(一)实验的目的和要求:1.目的煤的工业分析又叫煤的实用分析。
它通过规定的实验条件测定煤中水分、灰分、挥发分和固定碳等含量的百分数,并观察评判焦炭的粘结性特征。
煤的工业分析是锅炉设计、灰渣系统设计和锅炉燃烧调整的重要依据。
通过煤的工业分析实验,可进一步巩固煤的工业分析概念,学会煤的工业分析方法与有关仪器、设备的使用知识。
2.要求(1)掌握煤的工业分析方法与步骤。
(2)通过实验对煤的品质、工业价值作初步的鉴定,为如何选择动力用煤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原理煤中的水可分为游离水和化合水。
游离水以附着、吸附等物理现象同煤结合;化合水以化学方式与煤中某些矿物质结合,又称结晶水(如硫酸钙结晶水CaSO4·H2O、高岭土结晶水Al2O3·2SiO2·2 H2O等)。
煤中游离水称为全水分。
其中一部分附着在煤表面上,称外部水分;其余部分吸附或凝聚在煤颗粒内部的毛细孔中,称为内部水分。
煤中全部水分在稍高于100℃下,经过足够的时间,可全部从煤中脱出。
煤的工业分析测定的是煤的全水分。
根据煤样的不同,又分原煤样的全水分(收到基水分Mar)和分析煤样水分Mad。
在实验室条件下,去除煤外部水分后的试样称为煤分析试样。
制取分析试样的方法是先将3mm以下的0.5Kg的原煤倒入方形浅盘中,使煤层厚度不超过4mm。
然后,把煤盘放在70~80℃烘箱中干燥1.5h。
取出煤盘,将煤粉碎到0.2mm以下,在实验室的温度下冷却并自然干燥24h。
煤的挥发分是煤在隔绝空气条件下受热分解的产物。
它的产生量、成分结构等与煤的加热升温速度、温度水平等有关。
挥发分不是煤中的现存成分。
煤的灰分是指煤完全燃烧后留下的残渣。
它与煤中存在的矿物质不完全相同,这是因为在燃烧过程中矿物质在一定温度下发生一系列的氧化、分解和化合等复杂反应。
固定碳是根据已测定的水分、挥发分、灰分,用计算方法求得,不直接测定。
锅炉的工作原理标题:锅炉的工作原理引言概述:锅炉是一种用于生产蒸汽或热水的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供暖和发电等领域。
了解锅炉的工作原理对于提高锅炉的效率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一、锅炉的基本构成1.1 锅炉本体:通常由炉膛、燃烧室、烟道、热交换器等部分组成。
1.2 燃料供给系统:包括燃料储存、输送、燃烧控制等设备。
1.3 控制系统:用于监测和调节锅炉的运行,保证其安全稳定。
二、锅炉的燃烧过程2.1 燃料燃烧:燃料在炉膛内燃烧产生热量,释放燃烧产物。
2.2 烟气排放:燃烧产生的烟气通过烟道排出锅炉,带走热量。
2.3 热交换:烟气在热交换器内与水接触,传递热量给水,使水被加热产生蒸汽或热水。
三、锅炉的蒸汽循环3.1 水循环:水从给水系统进入锅炉,通过循环泵被送至热交换器。
3.2 蒸汽产生:热交换器中的水受热变为蒸汽,蒸汽被送至用气系统。
3.3 蒸汽排放:蒸汽在用气系统中释放能量,用于驱动机械设备或供暖。
四、锅炉的安全保护4.1 过热保护:通过控制系统监测锅炉温度,防止过热损坏设备。
4.2 过压保护:控制系统监测锅炉压力,避免超压导致事故。
4.3 燃烧控制:控制系统调节燃料供给,保持燃烧稳定,防止爆炸。
五、锅炉的能效优化5.1 燃烧调节:优化燃烧过程,提高燃料利用率。
5.2 热交换优化:改善热交换效率,减少能量损失。
5.3 运行管理:合理调整锅炉运行参数,降低能耗,提高效率。
结论:锅炉的工作原理涉及多个方面,包括构成、燃烧过程、蒸汽循环、安全保护和能效优化。
只有深入了解锅炉的工作原理,才能更好地运行、维护和管理锅炉,实现安全高效的生产和供暖。
锅炉自动控制实验系列实验一锅炉内胆动态水温定值控制系统一、实验目的1、 进一步熟悉单回路温度控制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
2、 研究P 、PI 、PD 和PID 四种调节器分別对温度系统的控制作用。
3、 掌握好PID 参数自整定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1、 THJ-2型高级过程控制系统实验装置2、 计算机、上位机MCGS 组态软件、RS232-485转换器1只、申口线1根3、 力用表1只三、实验原理图2为一个单回路锅炉内胆动态水温定值控制系统结构示意图。
贮水箱图2锅炉内胆动态水温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锅炉内胆•为动态循环水,变频器、磁力泵与锅炉内胆•组成循环水系统。
而被控的参数为锅炉内胆•水温,即要求锅炉内胆水温等于给定值。
实验前先通过变频器、磁力泵支路给 F1-5F1-13— F1-2 电动调节阀 F1-1内胆益........... Q模拟锯炉央F2-12锅炉内胆打满水,然肩关闭锅炉内胆的进水阀门Fl・13。
待系统投入运行以厉,变频器■磁力泵再以凶定的小流量使锅炉内胆的水处于循环状态。
在内胆水为静态时,由于没冇循环水加以快速热交换,而三相电加热管功率为4.5KW,使内弭水温上升相对快速,散热过程乂相对比较缓慢,而且调节的效來受对象特性和环境的限制,导致系统的动态性能较差,即超调大,调节时间长。
但当改变为循环水系统后,便于热交换及加速了散热能力,相比于静态温度控制实验,在控制的动态精度,快速性方而有了很人地提高。
系统采用的调节器为工业上常用AI智能调节仪。
图3锅炉内胆动态水温控制系统的方框图四、实验内容与步龙1、按图2要求,完成实验系统的接线。
2、接通总电源利相关仪表的电源。
3、打开阀Fl-1> Fl・2、Fl・5和F1-13,关闭其它与本实验无关的阀。
用变频器•磁力泵支路给锅炉内胆打满水。
待实验投入运行以后,变频器■磁力泵再以固泄的小流量使锅炉内胆的水处于循环状态。
4、手动操作调节器输出,用计算机记录锅炉内胆屮水温的响应Illi线,并由该Illi线求得K、T和T值,据此查表确定PI调节器的参数8和Ti,并整定5、设置好温度的给定值,先用手操作调节器的输出,通过三相移相调压模块给锅炉内胆加热,等锅炉水温趋于给定值H不变后,把调节器由手动切换为自动,使系统进入自动运行状态。
锅炉的工作原理及工作特性锅炉是一种将水加热转化为蒸汽或热水的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
它的工作原理基于热能传递和能量转化的原理。
1. 工作原理:锅炉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描述为以下几个步骤:1.1 燃料燃烧:锅炉内部燃烧室中的燃料(如煤、油、天然气等)被点火燃烧,产生高温燃烧气体。
1.2 热能传递:燃烧产生的高温燃烧气体通过锅炉的炉壁和烟管,将热能传递给锅炉内部的水。
1.3 水转化:热能传递使水温升高,当水温达到沸点时,水转化为蒸汽或热水。
1.4 蒸汽或热水产生:转化后的蒸汽或热水从锅炉中排出,供应给相关的生产设备或供暖系统。
2. 工作特性:2.1 高效能:锅炉通过燃烧燃料将能量转化为热能,利用热能生产蒸汽或热水,具有高效能的特点。
锅炉的热效率是衡量其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通常通过燃料的热值和产生的蒸汽或热水的热值之比来表示。
2.2 稳定性:锅炉在运行过程中能够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保证蒸汽或热水的供应稳定性。
锅炉的控制系统能够根据需求调整燃烧器的燃料供给、风量和排烟温度等参数,以保持锅炉的稳定运行。
2.3 安全性:锅炉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考虑到安全因素,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
例如,锅炉配备了安全阀,当锅炉内部压力超过设定值时,安全阀会自动打开释放压力,以保证锅炉的安全运行。
2.4 灵活性:锅炉可以适应不同的燃料类型和工作条件。
根据需要,锅炉可以使用煤、油、天然气等多种燃料,并且可以根据生产需求进行调整,以满足不同的工作要求。
2.5 节能环保:现代锅炉在设计和制造过程中注重能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
通过采用高效燃烧技术、余热回收装置等措施,锅炉的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提高,同时减少了燃料的消耗和环境污染。
总结:锅炉是一种将水加热转化为蒸汽或热水的设备,其工作原理基于热能传递和能量转化的原理。
锅炉具有高效能、稳定性、安全性、灵活性和节能环保等特点。
在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中,锅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各个领域提供热能供应。
锅炉原理电子版
锅炉是一种将水加热为蒸汽或热水的设备。
它的基本原理是利用燃料的燃烧产生的热能传递给水,使水发生升温和沸腾。
1. 燃料燃烧:燃烧过程是锅炉运行的关键。
燃料(如煤、油、天然气等)在燃烧室中与氧气反应,产生火焰和燃烧产物(如烟气、废气等)。
这些燃烧产物会被导入锅炉的烟道中排出。
2. 加热表面传热:燃烧热能通过锅炉的炉壁、管道和其他加热表面传递给水。
水从锅炉的进水口进入锅炉内部,在加热表面上经过,吸收热量,然后变成蒸汽或热水。
燃烧产生的烟气流经锅炉的烟道,将热量传递给锅炉外壳,提高燃烧效率。
3. 热量传递:热量在锅炉内部通过传导、对流和辐射三种方式进行传递。
传导是指热量通过固体之间的直接接触传递。
对流是指热量通过液体或气体的流动传递。
辐射是指热量以电磁波的形式传递。
4. 蒸汽或热水产生:当水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发生沸腾,产生蒸汽。
蒸汽可以用于多种工业和民用用途,如发电、供暖、工业加热等。
当水达到所需温度时,也可以产生热水,用于供暖和生活用水。
5. 控制系统:锅炉配备了各种控制设备和传感器,以监测和调节锅炉的运行。
这些设备可以监测和控制燃料供给、热量传递、蒸汽/热水产生等各个环节,以确保锅炉的安全运行和高效能
利用。
总之,锅炉利用燃料的燃烧产生的热量,通过加热表面将水加热为蒸汽或热水。
锅炉在工业和居民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各种用途提供所需的热能。
锅炉的工作原理
锅炉是一种将水加热转化为蒸汽的设备,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水的加热:首先,将水加入到锅炉的水箱中,水箱周围由加热元件(如燃烧器或电加热器)提供热源。
当加热元件开始发热时,热能传递到水中,使水温升高。
2. 转化为蒸汽:随着水的加热,水中开始产生蒸汽,直至达到饱和蒸汽的温度。
饱和蒸汽的温度取决于水的压力,因为压力越高,水的沸点也随之升高。
3. 蒸汽的集中与输送:在锅炉中,设有蒸汽的集中和输送系统,将产生的蒸汽从锅炉中聚集起来,并输送到需要使用蒸汽的地方,如蒸汽机、加热系统或发电机等。
4. 冷凝和再循环:蒸汽在提供能量后,会冷却下来并转变成水。
这些冷凝水会经过处理后重新引回锅炉中进行再循环使用。
通过冷凝过程,热能得到回收,提高了锅炉的效率。
总的来说,锅炉利用热能将水加热转化为蒸汽,并输送到需要的地方进行能量转换或加热。
这种工作原理使得锅炉成为许多工业、能源和供暖系统中必不可少的设备。
锅炉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课程设计题目:SZL10-10-16 锅炉设计设计日期:姓名:学号:学院:专业:指导老师:目录一、设计目的 (3)二、原始资料 (3)1 、锅炉规范 (3)2 、燃料特性 (3)三、确定锅炉整体结构 (3)四、辅助计算 (4)1、漏风系数和过量空气系数 (4)2、理论空气量、理论烟气量 (5)3、气体及灰分的比焓 (5)4、烟气特性表 (5)5、焓温表 (6)6、热平衡计算表 (6)五、炉膛结构设计和传热计算 (7)1、炉膛结构设计 (7)2、炉膛传热计算 (9)六、冷却室结构设计和传热计算 (10)1、冷却室结构设计 (10)2、冷却室传热计算 (11)七、对流管束结构设计及计算 (11)1、对流管束结构设计 (11)2、对流管束热力计算 (12)八、铸铁省煤器热力计算 (13)1、省煤器结构设计 (13)2、省煤器热力计算 (13)九、主要参考资料 (14)SZL10-10-16 锅炉设计一、设计目的用《锅炉原理》课程学习时所掌握的理论和技术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进一步提高设计计算、制图和使用参考资料能力,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通过课程设计,掌握锅炉本体的设计内容、程序和基本原则,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原始资料:1、锅炉规范锅炉蒸发量D=10 t/h;额定出口蒸汽压力P= 1.6 MPa(表压);额定出口蒸汽温度t=204 ℃(饱和);给水压力P gs= 1.8 MPa(表压);给水温度t gs=105 ℃;排污率P pw= 5 %;冷空气温度t lk=30 ℃。
2、燃料特性三、确定锅炉整体结构锅炉整体布置形式,本设计为纵置式低压锅炉,含2个锅筒,本体受热面布置采用M型,不设置空气预热器。
水冷壁形式为光管水冷壁,管子类型为Φ60×3.5,水冷壁和对流管束用同规格的管子。
对流管束上下两端的连接方式为········省煤器为铸铁省煤器。
锅炉的工作原理及工作特性锅炉是一种将液体(通常是水)加热转化为蒸汽或者热水的设备。
它是工业生产和生活中常用的热能转换设备之一。
下面将详细介绍锅炉的工作原理及工作特性。
一、锅炉的工作原理锅炉的工作原理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
锅炉通过燃烧燃料产生热能,将热能传递给锅炉内的工质(通常是水),使其温度升高或者转化为蒸汽。
锅炉的主要组成部份包括炉膛、燃烧器、烟道、水冷壁、过热器、再热器、空气预热器、除尘器等。
1. 燃烧系统:燃烧系统由燃料供应系统和空气供应系统组成。
燃料供应系统将燃料输送到燃烧器中,空气供应系统提供所需的氧气。
燃烧器中的燃料与空气混合后,在炉膛中燃烧产生高温燃烧气体。
2. 烟道系统:燃烧产生的烟气通过烟道系统排出。
烟道系统包括烟道、烟囱和风机。
烟道中的烟气在与锅炉内的工质进行热交换后,温度降低,通过烟囱排出。
3. 水冷壁系统:水冷壁是锅炉内部的一种冷却设备,用于吸收炉膛中高温燃烧气体的热量。
水冷壁由管子组成,内部通过循环水来吸收热量,保持壁面温度在安全范围内。
4. 过热器和再热器:过热器和再热器用于进一步提高工质的温度。
过热器将蒸汽加热至高温高压状态,再热器将蒸汽再次加热,提高其能量利用效率。
5. 空气预热器:空气预热器用于提高燃料燃烧的效率。
它通过将烟气中的余热传递给空气,使空气预热,减少燃料的消耗。
6. 除尘器:除尘器用于净化烟气中的固体颗粒物。
它通过过滤或者静电除尘等方法,将烟气中的灰尘和颗粒物去除,保护环境。
二、锅炉的工作特性1. 热效率高:锅炉的热效率是衡量锅炉性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热效率高意味着锅炉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燃料产生热能。
现代高效锅炉的热效率可以达到90%以上。
2. 稳定可靠:锅炉在工作过程中需要保持稳定的燃烧和热交换。
稳定可靠的锅炉能够提供稳定的热能输出,满足工业生产和生活的需求。
3. 调节性能好:锅炉需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热负荷的调节。
调节性能好的锅炉能够快速响应负荷变化,并保持稳定的工作状态。
锅炉作业指导书引言:锅炉作为工业生产过程中常见的热能设备,承担着加热、蒸汽发生等重要任务。
为了确保锅炉的安全运行和高效工作,编写一份锅炉作业指导书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锅炉的基本原理、操作要点、维护保养以及安全注意事项等四个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锅炉作业指导书的内容。
一、锅炉基本原理:1.1 燃烧原理:详细介绍燃烧的定义、燃烧过程中的三要素(燃料、氧气和热源)、燃烧产物等。
1.2 蒸汽发生原理:阐述蒸汽的定义、蒸汽的性质、蒸汽发生的条件以及蒸汽的应用等。
1.3 锅炉结构原理:介绍常见的锅炉结构类型(如水管锅炉、火管锅炉等)、锅炉的主要组成部分(如炉膛、燃烧室、过热器等)以及各部分的作用。
二、锅炉操作要点:2.1 启动操作:详细描述锅炉的启动顺序、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包括检查设备、燃料供应、点火、燃烧调试等。
2.2 运行操作:阐述锅炉的运行参数调整、燃料供应控制、水位控制、压力控制、温度控制等操作要点,以及如何监测和调整这些参数。
2.3 停机操作:介绍锅炉的停机顺序、操作步骤以及注意事项,包括燃料切断、燃烧器停止、放空、排污等。
三、锅炉维护保养:3.1 定期检查:详细介绍锅炉的定期检查内容,包括炉膛、燃烧室、水位表、压力表、安全阀等设备的检查和维护。
3.2 清洗保养:阐述锅炉的清洗保养工作,包括炉膛、燃烧室、加热面等部分的清理和保养,以及水处理、防腐蚀等工作。
3.3 故障处理:介绍常见的锅炉故障及其处理方法,包括燃烧不良、水位异常、压力异常等故障的判断和解决方法。
四、锅炉安全注意事项:4.1 安全操作规程:详细介绍锅炉的安全操作规程,包括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操作规范、个人防护措施等。
4.2 燃烧安全:阐述燃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包括燃料的选择、燃烧调试、防止爆炸和火灾等。
4.3 压力安全:介绍锅炉的压力控制和安全阀的作用,以及如何防止压力过高和过低造成的安全隐患。
结论:通过编写一份锅炉作业指导书,可以使操作人员更加了解锅炉的基本原理、操作要点、维护保养以及安全注意事项,从而确保锅炉的安全运行和高效工作。
实验一煤的发热量测定实验一、实验目的测定发热量的目的是确定煤在锅炉中完全燃烧时所放出的热量。
发热量是煤的重要指标之一。
锅炉设计改造中热平衡的计算,一些相关参数的确定及配套设备部件的选择均以煤的发热量作为重要依据。
煤的发热量同其他工业分析参数一样也是指导锅炉运行管理的重要依据。
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1)学习可燃物发热量的测定方法;主要是煤的发热量测定;2)了解测试仪器的性能和操作技巧;3)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固体燃料发热量的影响因素及其测定的实验条件;4)培养学生组织实验、记录和整理数据及编写实验报告的能力。
二、实验原理1、将一定量的试样置于燃烧皿中,再将燃烧皿放于氧弹中,并给氧弹充以过量氧,将氧弹装于已知热容量的热量计中(热量计的热容量在和实验相似的条件下用基准量热物苯甲酸来确定,热量计量热系统温度上升1K所需的热量定义为热容量),测出量热系统产生的温升,并对点火热等附加热进行校正后即可求得试样的弹筒发热量。
从弹筒发热量中扣除硝酸形成热和硫酸与二氧化硫形成热之差即为高位发热量。
由高位发热量中扣除水蒸气的气化潜热即得煤的低位发热量。
实验室采用JJ-ZR/3A微机自动量热仪,弹筒发热量可直接由机器读出。
2、发热量测定对实验室的要求1)实验室应设在一单独房间,不得在同一房间内进行其他实验项目。
2)室温应尽量保持恒定,每次测定室温变化不应超过1K,通常室温以不超出15~30℃范围为宜。
3)室内无强烈的空气对流,因此不应有强烈的热源和风扇等,实验过程中应避免开启门窗。
4)试验室最好朝北,以避免阳光照射,或将热量计放在不受阳光直射的地方。
由高位发热量中扣除水蒸气的气化潜热即得煤的低位发热量。
三、实验仪器热量计:通用的热量计有恒温式和绝热式两种。
下面只介绍使用广泛的恒温热量计本实验室采用单片机微型计算机自动控制测量过程,自动点火。
计算机打印被测物质的热值。
1、热量计主体部分构成:1)外筒:用不锈钢制成双壁容器;(双壁筒夹层装满水为止)。
锅炉原理实验指导书实验一工业锅炉工作原理实验一、实验目的1.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深化掌握锅炉自然水循环的基本原理;2.观察在自然循环条件下平行并列管中汽液两相的流动状态;3.了解自然水循环中的常见故障一停滞与倒流现象。
二、实验内容锅炉工作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循环工况,对于在高温下工作的对流管束和水冷壁,为了避免管壁温度迅速升高,必须由流动的水来冷却,从而防止金属管壁的损坏破裂。
自然水循环是目前小型锅炉中普遍采用的水循环方式。
自然循环锅炉中的循环动力,是靠上升管与下降管之间液柱重力差来维持的,其简单回路如图1所示,它由上锅筒(汽包)、下集箱、上升管和下降管组成。
上升管由于受热,工质随温度升高而密度变小;或在一定的受热强度及时间下,上升管会产生部分蒸汽,形成汽水混合物,从而也使上升管工质密度大为降低。
这样,不受热的下降管工质密度与上升管工质密度存在一个差值,依靠这个密度差产生的压差,使上升管的工质向上流动,而下降管的工质向下流动来进行补足,这便形成了循环回路。
只要上升管的受热足以产生密度差,循环会不止。
循环回路是否正常,将影响到锅炉的安全运行。
如果是单循环回路(只有一根上升管和一根下降管),由上升至锅筒的工质将由下降管完全得到补充,使上升管得到足够的冷却,因而循环是正常的。
但锅炉的水冷壁并非由简单的回路各自独立而组成,而是由若干上升管并列组成受热管组,享有共同的锅筒、下降管、下集箱。
如图2所示。
这样组成的自然循环比单循环具有更大的复杂性,各平行管之间的循环相互影响,在各管受热不均匀的情况下,一些管子将出现停滞、倒流现象。
循环停滞是指在受热弱的上升管中,其有效压头不足以克服下降管的阻力,使汽水混合物处于停滞状态,或流动得很慢,此时只有汽泡缓慢上升,在管子弯头等部位容易产生汽泡的积累使管壁得不到足够的水膜来冷却,从而导致高温破坏。
循环倒流是指原来工质向上流动的上升管,变成了工质自上而下流动的下降管。
锅炉工作原理
锅炉是一种热能装置,它利用燃料的燃烧释放的热能将水加热到所需的温度,然后产生蒸汽或热水,用于工业生产或供暖。
锅炉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1. 燃料燃烧:锅炉中的燃烧器将燃料(如煤、油、天然气等)与空气充分混合,经过燃烧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能,形成高温的燃烧气体和烟气。
2. 热能传递:燃烧产生的热能通过锅炉体内的热交换器(如管束)传递给水。
在热交换过程中,烟气的热量会被转移到水中,使水的温度逐渐升高。
3. 水蒸发:随着热量的传递,水开始升温,并逐渐蒸发成为蒸汽。
蒸汽的生成量取决于锅炉的设计和燃料的燃烧效率。
4. 蒸汽利用:蒸汽可以传输热能,被用于驱动蒸汽轮机发电或直接用于工业生产。
对于供暖锅炉,蒸汽或热水会通过管道输送到需要供暖的地方。
5. 烟气排放:燃烧后的烟气中含有大量的废气和烟尘,为了保护环境和人们的健康,烟气需要经过净化处理,沉降或过滤烟尘,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
综上所述,锅炉的工作原理是通过燃料燃烧释放热能,将水加热并转化为蒸汽或热水,然后用于能源利用或供暖的过程。
这
种热能转移和转换的过程,涉及燃烧、热交换、蒸发和排放等多个环节。
锅炉的工作原理及工作特性引言概述:锅炉作为一种常见的热能转换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民用领域。
了解锅炉的工作原理和工作特性对于正确操作和维护锅炉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锅炉的工作原理、燃烧过程、热能转换、效率以及运行特性五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锅炉的工作原理1.1 燃料燃烧锅炉的工作原理基于燃料的燃烧过程。
燃料在锅炉燃烧室中与空气混合并点燃,产生高温燃烧气体。
1.2 热能传递燃烧产生的高温燃烧气体通过锅炉炉膛内的烟管或水管,将热能传递给水介质。
1.3 蒸汽产生水在锅炉内部受热后转化为蒸汽,蒸汽通过锅炉的出口供应给需要的工艺或设备。
二、锅炉的燃烧过程2.1 燃料供给燃料供给系统将燃料输送至锅炉燃烧室,确保燃料的稳定供应。
2.2 点火与燃烧控制点火系统将点火源引入燃烧室,启动燃烧过程,并通过燃烧控制系统调节燃烧过程的稳定性和效率。
2.3 燃烧产物排放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燃烧产物,如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等,需要通过排放系统进行处理和控制,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三、锅炉的热能转换3.1 热能吸收水在锅炉内部受热,吸收燃烧产生的热能,温度升高,转化为蒸汽或热水。
3.2 热能传导热能通过锅炉内的烟管或水管,传导给水介质,使其温度升高。
3.3 热能释放经过热能转换后,燃烧产生的烟气或冷凝水通过锅炉的烟囱或排放系统释放到大气中。
四、锅炉的效率4.1 热效率锅炉的热效率是指锅炉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能力,高效率的锅炉能够更有效地利用燃料。
4.2 燃烧效率燃烧效率是指锅炉将燃料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比例,高效率的燃烧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地释放燃料的能量。
4.3 热损失热损失是指在锅炉运行过程中由于热传导、烟气排放等原因造成的热能损失,降低热损失有助于提高锅炉的效率。
五、锅炉的运行特性5.1 响应速度锅炉的响应速度是指锅炉在负荷变化时调整燃烧过程的能力,响应速度快的锅炉能够更快地适应负荷变化。
5.2 稳定性锅炉的稳定性是指锅炉在运行过程中燃烧过程的稳定性,稳定的燃烧过程有助于提高锅炉的效率和安全性。
锅炉操作作业指导书一、引言锅炉是工业生产中常用的热能设备,用于将水加热转化为蒸汽或热水,供应给工艺过程或供暖系统。
为了确保锅炉的安全运行和高效工作,操作人员需要遵循一系列的操作规程和安全要求。
本指导书旨在为锅炉操作人员提供详细的操作指导,确保锅炉的正常运行。
二、锅炉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1. 锅炉的基本结构锅炉主要由炉膛、燃烧器、水冷壁、过热器、再热器、空气预热器、省煤器、烟气净化器、排烟系统、给水系统、汽水循环系统等组成。
2. 锅炉的工作原理锅炉工作分为燃烧系统和循环系统两个部分。
燃烧系统负责将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传递给锅炉水,使其升温转化为蒸汽或热水。
循环系统则负责将蒸汽或热水循环输送到工艺过程或供暖系统,同时将冷凝水回收再利用。
三、锅炉操作前的准备工作1. 安全检查在进行锅炉操作前,操作人员应进行必要的安全检查,包括检查锅炉的安全阀、压力表、水位表、燃烧器等设备是否正常运行,是否存在泄漏或损坏的情况。
2. 清洁工作锅炉操作前,应对锅炉及其周围进行清洁,清除炉膛和燃烧器内的杂物和积灰,保持锅炉的通风畅通。
3. 检查水位检查锅炉的水位,确保水位在正常范围内。
如水位过高或过低,应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
四、锅炉操作步骤1. 启动锅炉a. 打开给水系统,逐渐加水至正常水位。
b. 打开燃烧器,点火并调整燃烧器的燃烧参数,确保燃烧稳定。
c. 观察锅炉压力表和水位表的变化,确保锅炉正常运行。
2. 调整锅炉参数a. 根据工艺要求和环境条件,调整锅炉的工作压力和温度。
b. 根据锅炉的负荷情况,调整燃烧器的燃烧参数,保持燃烧效率和节能效果。
3. 监测锅炉运行状态a. 定期检查锅炉的压力、水位、温度等参数,确保锅炉正常运行。
b. 注意观察锅炉的燃烧情况和烟气排放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4. 停止锅炉a. 关闭燃烧器,停止供应燃料。
b. 关闭给水系统,停止供水。
c. 清洁锅炉及其周围,清除炉膛和燃烧器内的杂物和积灰。
《锅炉原理》实验指导书李文艳郭永红王世昌编写庞力平康志忠董长青肖海平校对华北电力大学2006年10月■、八刖1.实验总体目标1.1通过课内实验使学生掌握电站锅炉原理、工作过程;1. 2通过课内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锅内、炉内实验的基木操作技能。
1.3通过课内实验使学生了解、掌握实验时防火、防盗安全常识。
2.适用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3.先修课程工程热力学、传热学、工程流体力学4.实验课时分配实验项目学时实验一煤的工业分析实验(必修)2实验二煤的发热量测定实验(必修)2实验三自然循环锅内过程实验(选修)2实验四过热器流量偏差实验(选修)2实验五直流锅炉锅内过程实验(选修)2说明:1,选修实验学时24,必修实验学时=4才能有《锅炉原理》成绩。
2,实验成绩在《锅炉原理》总成绩中占10%.5.实验环境5」干湿球温度计2只;5.2米尺:1把;5.3万用表1块;5.4秒表2块;5.5槊料水管10米;5.6数码相机(600万像索以上,具冇连扌门功能)1台;5.7台式计算机1台:5.8激光打印机1台;5.9具备2个网络接口;5.10容呆为4升的册料盆(工业锅炉实验放水时使用),2个。
5.11冇陶瓷编号的瓷舟:40个;5.12有陶瓷编号的40个(含不锈钢架子:7套);5.13有编号的称量瓶:40个;5.14电烤箱2台;5.15箱式电炉:5台;5」6 l/10000g天平5台;5.17氧弹量热仪6台;5」8氧气瓶:2个;5.19 75-60微米标准筛一套;(包括盖子和底子鸽1只);5.20帆布手套:20付;5.21 白色广口瓶:200mL: 10 个;1000mL: 2 个。
5.22药用棉花:1包;5.23铁夹子:7个;5.24书包架子2个,每个架子可以容纳30个书包。
5.25常用五金工具:1套(含钳子、螺丝刀、电工刀、剪子、电笔等。
)5.26塑料盆2个(容量5L);6.实验总体要求6.1参加实验的学生提交实验预习报告。
锅炉的工作原理及工作特性锅炉是一种将水加热转化为蒸汽或者热水的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供暖和发电等领域。
它的工作原理基于热能传递和能量转化的原理,下面将详细介绍锅炉的工作原理及其工作特性。
一、锅炉的工作原理锅炉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概括为燃料燃烧产生热能,通过热能传递给水,使水加热并转化为蒸汽或者热水。
具体来说,锅炉的工作原理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燃料燃烧:锅炉使用各种不同的燃料,如煤、油、天然气等。
当燃料与空气在锅炉燃烧室中混合并点燃时,会产生大量的热能。
2. 热能传递:燃烧产生的高温烟气通过锅炉的烟道和换热器,将热能传递给水。
烟气在烟道中与水管外壁接触,使水管内的水吸收热能,温度逐渐升高。
3. 蒸汽或者热水生成:当水吸收足够的热能后,温度达到沸点时,水开始转化为蒸汽或者热水。
蒸汽或者热水可用于供暖、发电或者其他工业生产过程。
4. 蒸汽或者热水的分配:生成的蒸汽或者热水通过管道系统输送到需要的地方,如供暖系统或者发机电组。
二、锅炉的工作特性1. 能量转化效率高:锅炉利用燃料燃烧产生的热能,通过热能传递给水,实现能量的转化。
现代高效锅炉的能量转化效率可达到90%以上,大大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2. 燃料适应性强:锅炉可根据需要使用不同的燃料,如煤、油、天然气等。
这种灵便性使得锅炉在不同地区和不同行业中都能得到广泛应用。
3. 运行稳定可靠:锅炉具有自动控制系统,能够对燃料供给、燃烧过程、水位和压力等进行监控和调节。
这使得锅炉的运行更加稳定可靠,能够满足不同负荷条件下的需求。
4. 安全性高:锅炉在设计和创造过程中考虑了安全因素,如设置安全阀、水位控制装置等。
这些安全装置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确保锅炉的安全运行。
5. 环保节能:现代锅炉采用先进的燃烧技术和烟气处理装置,能够减少燃料的消耗和烟气的排放,达到环保节能的目的。
6. 维护保养方便:锅炉的结构设计合理,易于维护和保养。
定期的检修和维护能够延长锅炉的使用寿命,保证其正常运行。
实验一煤的工业分析一、实验目的煤的工业分析是锅炉设计、灰渣系统设计和锅炉燃烧调整的重要依据,是燃料分析的基础性实验。
它通过规定的实验条件测定煤中水分﹑灰分﹑挥发分和固定碳质量含量的百分数,并观察评判焦碳的粘结特征。
通过煤的工业分析实验巩固概念,使学生掌握煤的工业分析方法。
二、实验原理煤在加热到一定温度时,首先水分被蒸发出来;继续加热时,煤中C、H、O、N、S等元素所组成的有机质、无机质分解产生气体挥发出来,这些气体称为挥发分;挥发分析出后,剩下的是焦渣,焦渣就是碳和灰分。
煤的工业分析就是在明确规定的实验条件下(GB/T212-2001《煤的工业分析方法》)测定煤中水分﹑灰分﹑挥发分质量含量的百分数,煤中固定碳的质量含量百分数是以100减去水分﹑灰分﹑挥发分质量含量的百分数而计算得出的。
三、实验仪器及材料1.干燥箱:带有自动调温装置,有气体进出、口,并能保持温度在105℃~110℃范围内。
2.箱形电炉:带有调温装置(最高温度1300℃)炉膛应有恒温区,附有热电偶和高温表,炉后壁上有一排气孔(烟囱)。
3.干燥器:内装干燥剂(变色硅胶或块状无水氯化钙)。
4.玻璃称量瓶:直径40mm,高25mm,并附有磨口的盖。
5.灰皿:瓷质,长方形,底长45mm,底宽22mm,高14 mm。
6挥发分坩埚:直径33毫米,有配合严密盖的瓷坩埚。
7.分析天平:感量0.1mg。
8.坩埚架:用镍铬丝制成的架,其大小以能使放入箱形电炉中的坩埚不超过恒温区为限,并要求放在架上的坩埚底部距炉底20-30毫米。
9. 流量计:量程为100~1000ml/min10.其他:石棉手套、秒表、坩埚架夹、压饼机、耐热瓷板或石棉板、广口瓶、标准筛等四、实验准备1、装试样的器皿(玻璃称量瓶、挥发分坩埚、灰皿)应事先编好号,烘干存放于干燥器中,在装入试样前应精确称量器皿的重量。
2、分析煤样应按规定(GB474-1996《煤的制备方法》)的缩制方法制备好,粒度应在0.2 mm以下,并达到空气干燥状态(将煤样放入盘中,摊成均匀的薄层,于温度不超过50℃下干燥。
如连续干燥1h后,煤样的质量变化不超过0.1%,即达到空气干燥状态)。
试样应装在带有严密玻璃塞的广口瓶内。
称取试样时应先用药勺把试样充分搅拌均匀,然后取样。
五、实验过程1 空气干燥基水分(M ad)的测定空气干燥基水分的测定,因煤种不同其测定方法也有所差异,此处仅介绍用于仲裁分析的通氮干燥法,它适用于烟煤、无烟煤和褐煤等所有煤种。
⑴通氮干燥法水分(M ad)测定要点、步骤及计算公式:称取一定量的空气干燥煤样,置于105-110℃的干燥箱中,在干燥氮气流中干燥到质量恒重。
然后根据煤样的质量损失计算出水分的质量分数。
①用预先干燥和已称量过的称量瓶(或瓷皿)称取粒度小于0.2 mm的空气干燥样1±0.1g(称准到0.0002 g)平摊在称量瓶中。
②打开称量瓶盖,放入预先通入干燥氮气并已加热到105-110℃的干燥箱中。
烟煤干燥1.5h,褐煤和无烟煤干燥2h后(在称量瓶放入干燥箱前10 min开始通入氮气,氮气流量以每小时换气15次为准)。
③从干燥箱中取出称量瓶,立即盖上盖,在空气中冷却2~3min,放入干燥器中冷却至室温(约20min)后称量。
④进行检查性干燥,每次30 min,直至连续两次干燥煤样质量的减少不超过0.0010 g 或质量增加为止。
在后一种情况下,采用质量增加前一次的质量为计算依据。
水分在 2.00%以下时,不必进行检查性干燥。
⑤工业分析空气干燥煤样的水分计算公式:M ad= ×100式中:M ad:空气干燥煤样的水分,单位为百分数(%);m:称取空气干燥煤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m1:煤样干燥后失去的质量,单位为克(g)。
⑵空气干燥基水分(M ad)的快速测定法(不适于仲裁分析):用干燥并已称量过的称量瓶(或瓷皿)称取粒度小于0.2 mm的空气干燥煤样1±0.1g (称准到0.0002 g)平摊在称量瓶中。
将装有试样的称量瓶(或瓷皿)打开盖,放入预先鼓风并加热到1455℃的干燥箱中,在一直鼓风的条件下干燥10min(褐煤干燥1小时)。
从干燥箱中取出称量瓶,立即盖上盖,在空气中冷却2~3min,放入干燥器中冷至室温(约20min)后称量。
根据煤样的质量损失计算出水分的质量分数。
计算与常规测定法相同。
2 空气干燥基灰分(A ad)的测定⑴缓慢灰化法灰分(A ad)测定要点、步骤、计算公式:煤中灰分的测定方法有:缓慢灰化法和快速灰化法。
缓慢灰化法为仲裁法,其要点为称取一定量的空气干燥煤样,放入马弗炉中,以一定的升温速率加热到(815±10)℃,灰化并灼烧到质量恒定。
以残留物质量占煤样质量的百分数作为煤样的灰分。
①称取空气干燥基煤样(1±0.1)g,准确到0.0002 g,放入预先灼烧到质量恒定的灰皿内,轻轻摆动使煤样摊平在灰皿中。
②将灰皿送入温度不超过100℃的马弗炉恒温区(如与水分联测,则把测定水分后装有试样的瓷皿放入马弗炉恒温区)。
关上炉门并使炉门留有15mm左右的缝隙(或打开炉门上的通风孔),在不少于30 min的时间内使炉温缓慢升至500℃,在此温度下保持30 min ,然后继续升温到(815±10)℃,关闭炉门,并在此温度下灼烧1h。
③取出灰皿,放在石棉板上,在空气中冷却约5min,移入干燥器中冷却到室温(约20min)后称量。
④进行检查性灼烧,每次约20min,直至连续两次灼烧后质量变化不超过0.001 g为止。
最后一次灼烧后的质量作为计算依据。
煤样灰分含量低于15%时,可不进行检查性灼烧。
⑤工业分析灰分测定计算计算公式:煤样灼烧后残留物质量占灼烧前煤样质量的百分数即为空气干燥基煤样的灰分(g)。
空气干燥基煤样灰分的计算公式:A ad = ×100式中:A ad:空气干燥煤样的灰分,单位为百分数(%)m:称取空气干燥煤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m1:灼烧后残留物的质量,单位为克(g)。
⑵快速灰化法灰分(A ad)测定步骤:称取空气干燥基煤样(1±0.1)g,准确到0.0002 g,放入预先灼烧到质量恒定的灰皿内,轻轻摆动使煤样摊平在灰皿中。
把装有煤样的灰皿分三,四排放预先在瓷板上。
然后将预先加热到850℃的箱形电炉的炉门打开。
把放有灰皿的瓷板缓缓推进炉内。
使第一排灰皿中的煤样慢慢灰化。
等5~10分钟后,煤样不在冒烟时,每分钟不大于2厘米的速度将二、三、四排灰皿顺序推进炉中恒温区(若煤样发生着火爆炸,试验做废)。
关闭炉门,使其在815±10℃的温度下灼烧40分钟。
如遇检查时结果不稳定,应改用缓慢灰化法。
其余均与缓慢灰化法相同。
3 空气干燥基挥发分(V ad)测定⑴挥发分测定要点、步骤及计算公式:称取一定量的空气干燥基煤样,放在带严密盖的挥发分坩埚中,在(900±10)℃下隔绝空气加热7 min,以减少的质量占煤样质量的百分数,减去煤样的水分含量作为煤样空气干燥基的挥发分。
①称取空气干燥基煤样(1±0.1)g,准确到0.0002 g,放入预先于900℃灼烧到质量恒定的带盖挥发分坩埚中,轻轻振动坩埚,使煤样摊平,盖上盖,放在坩埚架上。
(褐煤和长焰煤应预先压饼,并切成约3mm的小快)。
②将马弗炉预先加热到920℃左右。
打开炉门,迅速将放有坩埚的架子送入恒温区,立即关闭炉门,并计时,准确加热7min。
坩埚及架子放入后,要求炉温在3min内恢复至(900±10)℃。
此后保持在(900±10)℃,否则此次实验作废。
加热时间包括温度恢复时间在内。
③取出坩埚,放在空气中冷却约5min,移入干燥器中冷至室温(约20min)后称量。
④空气干燥煤样的挥发分计算公式:V ad = ×100 - M ad式中:V ad:空气干燥煤样的挥发分,单位为百分数(%)m:空气干燥煤样的质量,单位为克(g);m1:煤样加热后减少的质量,单位为克(g)。
M ad:空气干燥基煤样的水分,单位为百分数(%)⑵焦渣特性分类:挥发分测定后,坩埚中残留物称焦渣,焦渣是灰和固定碳的结合物。
通过对焦渣的观察,可初步鉴定其特征。
焦渣按以下规定划分:①粉状—全部是粉末,没有互相粘着的颗粒。
②粘着—用手指轻碰即成粉末或基本上是粉末,其中较大的团快轻轻一碰即成粉末。
③弱粘着——用手指轻压即成小块。
④不熔融粘性—手指用力压才裂成小块,焦渣上表面无光泽,下表面稍有银白色光泽。
⑤不膨胀熔融粘结—焦渣形成扁平的快。
煤粒的界限不易分清,焦渣上表面有明显银白色金属光泽,下表面银白色光泽更加明显。
⑥微膨胀熔融粘结—用手指压不碎,焦渣的上、下表面均有银白色金属光泽,但焦渣表面具有较小的膨胀泡(或小气泡)。
⑦膨胀熔融粘结—焦渣上下表面有银白色金属光泽,明显膨胀。
但高度不超过15mm。
⑧强膨胀熔融粘结—焦渣上、下表面有银白色金属光泽,焦渣高度超过15 mm。
为了简便起见,通常用上列序号作为各种焦渣特征的代号。
4 固定碳的计算空气干燥煤样的固定碳计算公式:Fc ad = 100 -(M ad+ A ad+V ad)式中:Fc ad:空气干燥煤样的固定碳,单位为百分数(%)M ad:空气干燥煤样的水分,单位为百分数(%)A ad:空气干燥煤样的灰分,单位为百分数(%)V ad:空气干燥煤样的挥发分,单位为百分数(%)五、实验报告煤的工业分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人实验日期月日报告编写日期月日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实验简要步骤四、实验记录与计算空气干燥基煤的工业分析实验记录与计算分析项目坩埚重量G0(g)加样后重量G1(g)煤样重量m=G1-G0(g)加热后重量G2(g)失去重量m1=G1-G2(g)计算公式(%)水分M ad 挥发分V ad灰分A ad固定碳FC ad六、实验测定误差% 范围允许误差水分M ad <5.005.00~10.00>10.000.200.300.40灰分A ad <15.0015.00~30.00>30.000.200.300.50挥发分V ad <20.0020.00~40.00>40.000.300.500.80有测定项目都应用两份试样同时测定,如果测定结果的差值不超出允许误差时,则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结果;否则,应进行第三次测定,取两次相差最小而又不超出允许误差的结果平均后作为结果。
如果第三次测定结果居于前两次结果的中间,而与前两次结果的差值都不超出允许误差时,则取三次结果的平均值作为结果;如果三次测定结果中任何两次结果的差值都超出允许误差,应舍弃全部测定结果,应检查仪器和操作,然后重新进行测定。
凡需要根据水分测定结果进行校正或换算的分析试验最好和水分测定同时进行;否则,两者的测定时间相距也不应超过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