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论握手》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74.00 KB
- 文档页数:9
握手礼仪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握手作为一种社交礼仪的重要性。
2. 学习正确的握手方式和技巧。
3. 培养学生在不同场合运用握手礼仪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握手礼仪的概述握手作为一种非常常见的社交礼仪,是人们交流和表达友好的方式之一。
握手不仅仅是两个人的手的简单接触,还代表着互相尊重、友好和信任。
2. 握手的重要性握手可以帮助我们与他人建立连接和关系,尤其在正式的场合如商务会议、面试、学术交流等中,握手具有特殊的意义。
正确的握手方式能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沟通效果。
3. 正确的握手方式- 保持干燥和清洁:握手前应保持双手干燥和清洁,不要有任何湿气或污渍。
- 注重均衡:握手时要保持握力适度,不要用过大或过小的力量握手。
- 注意握手时间:握手时间应该适中,通常在两三秒钟为宜。
- 注意握手姿势:应该与对方使用同样的握手姿势,通常是右手与右手相握。
- 与握手说话:在握手的同时,可以与对方进行问候或寒暄,显示出热情和友好。
4. 握手礼仪的实践- 角色扮演:组织学生进行握手礼仪的角色扮演,让他们学习如何与他人进行正确的握手。
- 场景模拟:设计各种不同场景,如商务会议、面试、社交聚会等,让学生在这些场景下运用握手礼仪,并进行模拟演练。
三、教学方法1. 探究式学习法: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对握手礼仪的重要性和正确方式进行思考和探究。
2. 角色扮演法: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握手礼仪。
3. 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设计各种场景,学习如何在不同的场合运用握手礼仪。
四、教学过程1. 介绍握手礼仪的重要性和作用,并由学生讨论和分享看法。
2. 教师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展示正确的握手方式和技巧。
3.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不同场景下的握手情景,包括商务会议、面试等。
4.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和演示不同场景下的握手礼仪,进行互动和反馈。
5.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握手礼仪的重要性,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出正确的握手方式和技巧。
论握手-粤教版必修2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握手的含义及其在社交场合的作用;2.学会正确的握手方式,增强社交能力;3.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二、教学重点1.握手的含义及意义;2.握手的正确方式。
三、教学难点握手在不同文化及不同情境下的使用方式。
四、教学准备1.教材:粤教版必修2第一册2.教具:投影仪,PPT,手部模型。
五、教学过程5.1 [引入]通过放映一段电影画面,来感性认识握手的含义及其在社交场合的作用。
5.2 [知识传授]1.握手的含义及意义•握手是为了表示友谊或尊重,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交行为。
•握手可以表达诸如祝贺、欢迎、道别、感谢、认识、认同等不同的意义。
2.握手的正确方式•握手时首先应该要挺直身体,向对方微笑,目光友好。
•紧握对方的右手,肢体语言显得亲切而自信。
•握手的压力应该适中,不要太紧或太松。
•握手的时间应该适当,不要过长或过短。
3.握手在不同文化及不同情境下的使用方式•有些文化认为握手过于亲热,并不使用握手作为社交仪式。
•在不同情境下,握手也有着不同的使用方式,例如在办公场合中握手的方式与在家庭聚会中握手的方式略有区别。
5.3 [示范练习]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握手的正确方式,并利用手部模型进行演示,并要求学生模仿练习。
5.4 [互动讨论]1.学生们针对握手的使用及其意义进行自由讨论。
2.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将握手的使用情景进行详细讲解,让学生了解握手的通用性。
5.5 [总结]1.总结握手的含义及其在社交场合的作用,使学生明确其目的。
2.总结正确的握手方式,确保学生掌握了相关技能。
六、教学反思在本次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电影画面的引导,使学生认识握手的含义及其在社交场合的作用,这不仅仅是一种传统的礼仪文化,更是学校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
教师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了解握手的使用情境,这种情景式教学让学生体验到“亲身参与,心中有数”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正确的握手方式。
《论握手》教学设计《论握手》是出自高中语文必修二散文板块,是一篇议论性散文,为了表达作者的见解,主要选用了握手这一生活细节(几种握手的情形、两位先生因人们对其握手态度不满而采取的不同处理方式)为论据,明辨事理,加强议论,语言准确生动,内容充满理趣。
【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在写作中运用这种论证结构。
【过程与方法目标】探讨本文阐述论点的思路建构。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从细节感悟生活、体验情感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思考本文如何围绕论点进行整体布局建构思路。
【教学难点】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文中议论的握手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活动。
多媒体课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一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人们会握手致意?在日常生活中,你跟他人握过手吗?今天步入高中课堂的你,已经站在了青少年的行列,请你起立,跟你的新同桌、你周围的同学握握手。
二、知人论世,作者简介:莱·亨特(Leigh Hunt,1784~1859)是英国著名的散文家、评论家、诗人,浪漫主义代表作家之一。
1801年就发表诗集《少年诗集》。
亨特和他哥哥约翰共同创办了当时最著名的报纸《观察家》(The Examiner)。
他以《观察家》为园地,阐述他的自由观。
而这些观点却给他带来了当局对他的政治迫害。
1813年,两兄弟因“诽谤摄政王”被判处两年监禁。
因此,亨特兄弟被称为是新时期改革的烈士。
但对于莱·亨特来说,他的文学成就要大于其他方面的成就。
通过《观察家》他向世人介绍了两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济慈和雪莱。
亨特的的一生都在不停的创作,他的诗歌主要包括叙事诗《里米尼的故事》(The Story of Rimini, 1816),短诗《安博·本·阿戴姆》(Abou Ben Adhem),《珍妮吻了我》(Jenny Kissed Me)。
但他真正的成就在散文。
他天生就是一个记者和散文家,他为很多期刊编辑和写作。
1822年,雪莱和拜伦邀请他去意大利创办季刊《自由主义者》(The Liberal),不幸的是他刚到意大利一周,雪莱就被淹死了。
握手礼仪教案教案标题:握手礼仪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握手礼仪的重要性和用途。
2. 掌握正确的握手姿势和技巧。
3. 培养学生良好的握手礼仪习惯,提高社交能力。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教学板书。
2. 握手示范视频或图片。
3. 学生的手镜。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场合下的握手场景,引起学生对握手礼仪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思考握手礼仪的重要性,并与他们分享握手在社交场合中的作用。
讲解握手姿势和技巧:1. 通过PPT或板书,向学生展示正确的握手姿势,包括伸出手臂、掌心相对、握手力度适中等。
2. 向学生演示正确的握手过程,注意手部的放松和自然。
3. 强调握手时要保持眼神交流和微笑,以及适当的握手时间。
分组练习: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两两进行握手练习。
2. 观察学生的握手姿势和技巧,并提供即时反馈和指导。
3. 鼓励学生互相交流感受,分享握手的体验和改进的建议。
角色扮演:1. 组织学生参与角色扮演活动,模拟不同场合下的握手情境,如面试、会议、社交活动等。
2. 学生可以扮演不同的角色,通过握手展示自信、友好和尊重。
3. 观察学生的表现,并提供积极的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改进握手礼仪。
总结:1. 回顾握手礼仪的重要性和技巧。
2. 强调良好的握手礼仪对个人形象和社交能力的影响。
3.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应用握手礼仪,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作业:要求学生观察和记录身边人的握手习惯,包括家庭成员、朋友或老师等。
并写一篇短文,分享他们在观察中的发现和对握手礼仪的理解。
拓展活动:邀请一位专业人士或社交礼仪专家来校园,进行握手礼仪讲座和实践指导,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握手礼仪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练习和角色扮演中的握手表现,评估他们的握手姿势和技巧是否正确。
2. 收集学生的作业,评估他们对握手礼仪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在握手活动中的体验和收获。
《论握手》导学案电海中学高一年级学习目标:1.掌握以抓文中关键句来梳理文章思路的方法。
2.学会从细节中去感悟生活、体验情感。
重点难点:1.分析本文在选材和结构上的特色。
2.通过比较阅读去探究握手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活动。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比较阅读法课时设计:1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趣味小活动:•在日常生活中,你跟他人握过手吗?•现在,请你起立,跟你的同桌、你周围的同学握握手。
二、预习检查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亲疏(ū) 殷(yīn)勤挚(ì) 友泾(jī) 渭分明尴尬(gān gā) 肺腑(fèi fǔ) 晤(wù) 见笑容可掬(jū)拙(ō) 笨和睦(mù) 溃(ì) 烂受宠(ǒ)若惊窘状(ǒ) 模(mú) 样履(lǚ) 行敷(fū) 手2.要求:请给段落标上序号,品读全文,划出各段落的关键句,并梳理全文结构。
重点句①论及握手,便会想到随处可见的两种失态:一是无论亲疏,不分场合,见手即握,一脸殷勤,笑容可掬,让人们觉得他们仿佛是天下最密不可分的挚友。
②其二是在某些社交场合,一些人唯诺谦卑,手欲伸欲缩,游移不定,好像是手指发炎溃烂,羞于献丑。
③在我看来,以上两种窘状其实都可避免。
但若非要在两者中择其一,我倒更倾向于与人热情握手。
结构图(一)(1-2)列举两种失态的握手情状①一概热情式②欲伸还缩式(二)(③)引出作者观点——热情友善应为为人处世的至理。
剖析不愿握手的根源——为人傲慢或对他人缺乏信任。
(三)(④)举例:两位先生对握手态度的处理。
3.语言特色——关联词的使用(1)诚然……,但是……(2)倘若……,那么……(3)况且……,应当……(4)无论……,还是……,也……(5)……,可是,……——(语言客观准确,体现理性与智慧。
)三、议论交流:细读论点,详品思路1.品读全文,对应表格填写相关内容。
(1)“握手”(与人交往)两种失态现象失态现象言行举止给人印象实质一概热情式神态:一脸殷勤、笑容可掬仿佛密不可分的密友萍水相逢之人(过于张扬外露)语言:“幸会”好像对方是刚自遥远沙漠归来的老友;似为肺腑之言欲伸欲缩式神态:维诺谦卑、欲伸欲缩好像是手指发炎溃烂,羞于现丑(谨言慎行)与他人格格不入(过于内敛畏缩)(对待别人的握手)好像怕你对他施行恶作剧;让你颇似挽着一位陌生的淑女就座(2)两位先生待人接物处事方式(态度)态度先生甲先生乙改变前表象:胸襟宽厚谈笑风生、乐观自信实质:自视清高、姿态傲岸、视己手若金玉、冷淡无味改变后握手频频、热情亲切不以为然、更是冷傲、我行我素、旁若无人对比(1)两人前后态度对比;(2)两者对人们对其握手态度不满采用不同处理方式上的对比。
第3课论握手学案(粤教版语文高中必修二)第3课论握手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明确作者阐述的关于“握手”的观点。
2.品悟对比论证在议论中的作用。
一.音正形准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1单音字气氛窘状泾渭分明笑容可掬答案fnjinjnj2多音字模与答案m/my/y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12答案1承诺/偌大2笨拙/相形见绌二.词语积累1理解运用1笑容可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受宠若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萍水相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泾渭分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谈笑风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我行我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笑容露出来,好像可以用手捧住,形容笑得明显。
2受到过分的宠爱待遇而感到紧张不安。
3比喻向来不认识的人偶然相遇。
4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
5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
6不管别人怎么说,我还是照我本来的一套去做。
对点小测判断下列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浮来山,又名浮丘,主体建筑“定林寺”既轩敞典雅,又古朴大方;另有“怪石峪”怪石嶙峋,“卧龙泉”溪流潺潺。
四季来这里旅游的人络绎不绝,笑容可掬。
2由于一到长沙就受到人们的追捧,大熊猫“公主”受宠若惊,居然一晚上都躲在树上,怎么都不肯下来。
3李优与三年前的同学张永在昆明湖畔萍水相逢,他们高兴得热泪盈眶。
高一语文学科导学稿(学生版)班级:姓名:小组:座号:一、课题:《论握手》(粤教版语文教材《必修2》第一单元第3课)二、教学目标:1. 认识从细节感悟生活、体验情感的重要性。
2. 探讨本文阐述论点的思路建构。
3. 学会在写作中运用这种论证结构。
三、教学重点、难点:1.思考本文如何围绕论点进行整体布局建构思路。
2.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文中议论的握手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活动。
四、教学课时: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内容导读本文选自《外国人生小品》。
这篇议论性散文,标题表明了论述话题。
由生活中习见的握手这一礼仪入手,揭示其中蕴含的人生道理,领悟待人接物应有的正确态度。
(二)、资料助读1.知人论世莱•亨特(1784-1859),英国著名的评论家、散文家和诗人,浪漫主义代表作家之一。
2.关于议论文概念: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种类:立论文驳论文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3.关于议论性散文用“散文”的笔法“发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
从“议论”角度看,它是“议论文”,是要阐明一个论点;从“笔法”角度看,它是“散文”。
它不像一般议论文注重理性和逻辑,它侧重的是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
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
(三)、课前预习积累1.字音挚.友( ) 唯诺.( ) 矜.持( ) 尴尬..( ) ( ) 履.行( ) 窘.态( ) 机械.( ) 和睦.( ) 晤.见( )殷.红( ) 恶.作剧( ) 模.样( ) 颇费思量.( )殷.勤( ) 厌恶.( ) 模.糊( ) 质量.( )2.词语(1)受宠若惊:(2)点头之交:(3)萍水相逢:(4)泾渭分明:(5)格格不入:(四)初步浏览,整体把握1.要求:全文1179字,请在3分钟内快速浏览完毕,并能口头概括文章大意。
答:2.讨论:作为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议论,也可以叙事)的代表,本文在选材上有何特色?答:(五) 随堂导学探究1. 作者是怎样围绕“握手”展开议论的?2.作者通过对两种失态的“握手”分析,表达了什么观点?3.第二段中“对方的手不知为何只有矜持,甚至显得忧郁”“这情形颇似挽着一位陌生的淑女就座”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有什么表达效果?4.文章最后列举两位不愿与人握手的先生的例子,有什么作用?(六)课内阅读(选做)阅读课文“论及握手,便会想到随处可见的两种失态……就意味着某人的傲慢或对他人缺乏信任”三段文字,完成1~4题。
《握手礼仪》教案讲课人:刘丽娜班级:13酒店管理拟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模拟训练法,提问讨论法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对握手礼仪的基本理论的学习,掌握握手礼仪中所要注意的基本事项,借以为学生的实践技能操作做好理论指导。
2、操作技能目标: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后,通过一些情景设置让学生根据情景设置的任务去获得握手礼仪中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
3、态度与情感目标:通过握手礼仪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学习以提升学生的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为其走上工作岗位做好铺垫。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1、行握手礼时的伸手顺序。
2、行握手礼时所要注意的要点。
3、行握手礼时的禁忌。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握手的使用场景及方法,借而应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准备:上网查找资料,查阅相关书籍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有一种礼仪,不用说话就能显示出热情友好的待人之道,如果运用得当,它能进一步增添别人对你的信赖感,但是它也能在你不经意的举手投足之间泄露你的教养秘密,它就是我们见面时最常用的握手礼。
与人握手时,谁应该先伸手呢?握手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握手礼仪。
二、握手礼仪的起源握手礼来源于原始社会。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以狩猎为生,如果遇到素不相识的人,为了表示友好,就赶紧扔掉手里的打猎工具,并且摊开手掌让对方看看,示意手里没有藏东西。
后来,这个动作被武士们学到了,他们为了表示友谊,不再互相争斗,就互相摸一下对方的手掌,表示手中没有武器。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动作就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握手礼。
三、案例分析引入知识点张先生与王小姐在公园相遇,由于好久没见,张先生大方、热情地向王小姐伸出手去,想与王小姐握手,谁知王小姐却不将手伸出来与之同握,甚至将手放进裤袋里。
张先生只好尴尬地摸着自己的手。
如果你是张先生或者王小姐,你会怎么做呢?学习要求:分组展开讨论在这个情景中,交往双方有些什么问题?说出理由,应该如何处理,哪一种做法更好。
论握手粤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此诗是写听蜀地一位和尚弹琴,极写琴声之入神。
反衬弹琴之高妙诱人。
全诗一气呵成,势如行云流水,明快畅达。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握手粤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论握手》教案自学说明:“留心处处皆学问,生活事事皆文章”。
生活的平淡是相似的,作家跟常人的区别只在于前者善感多思,后者粗疏大意,所以我们往往看了一篇好文章就不免感慨“这样的经历我也有啊,为什么我就不能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呢?”要做好一个写手,关键还是在于手脚勤,多走动;眼神尖,多搜索;心灵勤,多思考。
走进生活,不断的积累,不停的探索,大胆的尝试,丰盈心灵,妙笔生花。
学习目标:1. 认识从细节感悟生活、体验情感的重要性。
2. 探讨本文阐述论点的思路建构。
3. 学会在写作中运用这种论证结构。
学习重点:1.思考本文如何围绕论点进行整体布局建构思路。
2.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文中议论的握手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活动。
学习方法:讨论、探究学习过程:一、初步浏览,整体把握1.要求:全文1179字,请在3分钟内快速浏览完毕,并能口头概括文章大意。
答:本文通过列举握手的两种失态现象,分析其内在思想因素,由此得出结论——无论待人接物还是处世立身,热情友善当为首选之道;即使有不愿握手的傲气至少也当堂堂正正做人处事。
2.讨论:作为杂文(现代散文的一种,不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偏重议论,也可以叙事)的代表,本文在选材上有何特色?答:本文属议论性散文,为了表达作者的见解,主要选用了握手这一生活细节(几种握手的情形、两位先生因人们对其握手态度不满而采取的不同处。
《论握手》练习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5分)A.敷手(fū)矜持(jīn)气氛(fēn)处世(chǔ)B.挚友(zhì) 模样(mó) 逻辑(ji) 姿态(zī)C.泾渭分明(jìng) 谦卑(bēi) 殷勤(yīn) 妄言(wàng)D.尴尬(gǎ) 溃烂(kuì) 就座(zuò) 履行(lǚ)解析B项,模样(mú);C项,泾渭分明(jīng);D项,尴尬(gà)。
论握手高一语文教案(热门16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工作总结、工作报告、党团范文、工作计划、演讲稿、活动总结、行政公文、文秘知识、作文大全、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League model essays, work plans, speeches, activity summaries, administrative documents, secretarial knowledge,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论握手高一语文教案(热门16篇)导语。
论握手导学案(第二课时)自学说明:“留心处处皆学问,生活事事皆文章”。
生活的平淡是相似的,作家跟常人的区别只在于前者善感多思,后者粗疏大意,所以我们往往看了一篇好文章就不免感慨“这样的经历我也有啊,为什么我就不能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呢?”要做好一个写手,关键还是在于手脚勤,多走动;眼神尖,多搜索;心灵勤,多思考。
走进生活,不断的积累,不停的探索,大胆的尝试,丰盈心灵,妙笔生花。
学习目标:1. 认识从细节感悟生活、体验情感的重要性。
2. 探讨本文阐述论点的思路建构。
3. 学会在写作中运用这种论证结构。
学习重点:1.思考本文如何围绕论点进行整体布局建构思路。
2.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文中议论的握手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活动。
学习方法:讨论、探究三、比较阅读论握手(有删节)林语堂⑴东西文化不同之点甚多,而握手居其一。
西人见面互相握手,华人见面握自己手。
我想西人最可笑的习惯,就莫如握手这一端。
西方文明,我能了解,西方习俗,我也很多赞成。
外国哲学美术都还不错,甚至外国香水丝袜以及战舰,我都承认比中国货强。
只有西人何以今日尚保存这握手的野蛮习惯,我至此不能了解。
我知道西方社会也有人反对这种习惯,如同有人反对带帽带领一样。
但是这只限于一部分人,于普通社会无甚影响;大部分的人总以为这种小事,听之罢了,何必小题大作?我就是喜欢注意这种士君子所不屑谈的小问题的一人。
西人行之,尚有则可,东施效颦,真可不必,但事已至此,积重难返,已有万难挽回之势了。
所以实际上,虽明知这习惯之野蛮不合理,也唯有吾从众,只不过每握手时心里委实难过,在此地说说罢了。
⑵稍为研究西方风俗史的人,都知道免冠握手是发源于中世纪野蛮时代。
其时绿林豪杰及封建勇士,天天比马赛剑,头戴的是铜盔,腰佩的是利剑,手带的是铁套。
铜盔之前有活动的面部,叫做VIZOR,仇敌来面部便放下,朋友来便掀起,或者全盔免去,以示并无敌意。
免冠之源始于此。
再仇敌来手便按剑,朋友来便脱去铁手套,与之握手,同样的表示我右手并不在按剑想杀你。
握手礼仪教案范文教案:握手礼仪主题:握手礼仪教学目标:1.了解握手在社交场合中的重要性;2.学习正确的握手姿势和握手动作;3.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交礼仪意识。
教学重点:1.握手的重要性;2.正确的握手姿势;3.握手礼仪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交礼仪意识;2.掌握正确的握手姿势和握手动作。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待教的内容:握手礼仪的重要性,并提出以下问题:在社交场合中,握手具有什么样的作用?你们平时注意过握手礼仪吗?Step 2:展示与讲解(10分钟)教师通过投影或实物展示正确的握手姿势和握手动作,并讲解握手时需要注意的事项,例如握手力度、握手时间的长短等。
Step 3:分组练习(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模拟握手练习。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握手练习,并互相评价对方的握手姿势和握手动作是否正确。
Step 4:讨论与总结(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握手礼仪的重要性,并总结出几条要点。
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进行引导:握手时要注意哪些方面?不正确的握手会给他人留下什么样的印象?Step 5:游戏(15分钟)以游戏的形式加深学生对握手礼仪的了解和应用能力。
教师将学生分成两个小组,让每个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模拟不同场合中的握手情景,并由其他小组评价其握手表现的优劣。
Step 6: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展示不同国家和地区握手礼仪的差异,并让学生分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进行相关研究。
学生需要了解该国家或地区在握手礼仪方面的特点,并向全班进行介绍。
Step 7:归纳总结(5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并让学生回答以下问题:握手礼仪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学生能否总结出一些握手礼仪的基本原则?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设计相关练习题,要求学生回家总结自己的握手经验,并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自我评价。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理论讲解、实践练习和游戏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握手礼仪的重要性,并掌握正确的握手姿势和握手动作。
握手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握手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握手的含义和使用场合;2. 学生掌握握手的正确方式和礼仪;3. 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握手的定义和含义;2. 握手的使用场合;3. 握手的正确方式和礼仪。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互动讨论,引导学生回忆和了解握手的概念、含义和一些基本的使用场合。
2. 课堂讲解(10分钟):通过PPT或者教材等方式,向学生详细讲解握手的定义和含义,并结合实际情境进行解释。
同时介绍握手的一些使用场合,如会议、商务活动、社交场合等。
3. 视频展示和讨论(10分钟):播放一段握手的实景视频,让学生观看握手的实际场景。
随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并总结出握手中的一些要点,如力度、姿态、目光交流等。
4. 分组练习(1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3-4人组成。
给每个小组发放练习卡片,卡片上面写有各种不同场景下的握手要求。
要求学生分角色演练并表演出不同场景下的握手,展示正确的握手方式和礼仪。
5. 角色扮演(20分钟):每个小组自选一个场景进行角色扮演,例如商务谈判、面试、交朋友等。
学生在扮演角色的过程中实践握手的使用场景,并注意使用适当的握手礼仪和技巧。
6. 反馈和总结(10分钟):收集学生的观点和意见,进行教师点评和学生互评。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强调握手的重要性和正确的使用方式。
四、教学评估:1. 角色扮演中的表演情况评估;2. 学生参与讨论和互动的积极程度。
五、教学延伸:1. 邀请一位社会人士或素质教育专家进行讲座,分享握手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2. 带领学生参观企业或社区机构,并展示握手的使用场景。
六、教学资源:1. PPT或教材;2. 视频素材;3. 练习卡片。
七、教学建议:1. 强调握手的重要性和有效的握手能够带来良好的第一印象;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角色扮演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性;3. 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和总结,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论握手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此诗是写听蜀地一位和尚弹琴,极写琴声之入神。
反衬弹琴之高妙诱人。
全诗一气呵成,势如行云流水,明快畅达。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论握手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鉴戒与参考!《论握手》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议论文及议论文的各要素2、认识握手礼仪教学进程:一、导入(现场与学生握手,看看大家的表现)二、介绍作者莱•亨特(1784-1859),英国评论家、散文家和诗人。
三、关于议论文概念: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种类:立论文驳论文要素:论点、论据和论证。
四、关于议论性散文用“散文”的笔法“发议论”,或者说是以论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
从“议论”角度看,它是“议论文”,是要阐明一个论点;从“笔法”角度看,它是“散文”。
它不像一样议论文重视理性和逻辑,它侧重的是形象的描画和情感的抒发。
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它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
《论握手》同步练习字音辨识挚友( ) 唯诺( ) 矜持( ) 难堪( ) 实行( )窘态( ) 机械( ) 和睦( ) 晤见( )殷红( ) 恶作剧( ) 模样( ) 颇费思量( )殷勤( ) 厌恶( ) 模糊( ) 质量( )答案:挚友(zhì) 唯诺(nuò) 矜持(jīn) 难堪(gān gà) 实行(lǚ)窘态(jiǒng) 机械(xiè) 和睦(mù) 晤见(wù)殷红(yān) 恶作剧(è) 模样(mú) 颇费思量(liang)殷勤(yīn) 厌恶(wù) 模糊(mó) 质量(liànɡ)《论握手》测试练习题1.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矜持(jīn) 乘(chèng)凉绮(qǐ)丽蓊蓊(wěng)郁郁B.窘态(jiǒng) 漫溯(sù) 踟躇(chí) 卓(zhuó)有成效C.遒劲(jìng) 愉(yù)快模样(mó) 坚强(rèn)不拔D.安慰(jiè) 晤见(wù) 坍圮(pǐ) 窸窸窣窣(sūo)【答案】B(A乘-chéng;C模-mú;D窣--sū)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幽僻孤寂没精打彩饱经风霜B.弥望廖廓专心致志谨慎翼翼C.树阴缥缈永葆青春唯喏谦卑D.翡翠提炼豁然开朗妖童媛女【答案】D(A彩-采;B、廖-寥;C、喏-诺)3、填入下列各句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遭到民众欢迎的评判药店了传统的药品销售流通模式。
《握手礼仪》教案讲课人:刘丽娜班级:13酒店管理拟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模拟训练法,提问讨论法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对握手礼仪的基本理论的学习,掌握握手礼仪中所要注意的基本事项,借以为学生的实践技能操作做好理论指导。
2、操作技能目标: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后,通过一些情景设置让学生根据情景设置的任务去获得握手礼仪中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
3、态度与情感目标:通过握手礼仪基本理论知识及基本技能的学习以提升学生的自身修养和综合素质,为其走上工作岗位做好铺垫。
教材分析:教学重点:1、行握手礼时的伸手顺序。
2、行握手礼时所要注意的要点。
3、行握手礼时的禁忌。
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握手的使用场景及方法,借而应用到生活中去。
教学准备:上网查找资料,查阅相关书籍教学过程:一、导入部分有一种礼仪,不用说话就能显示出热情友好的待人之道,如果运用得当,它能进一步增添别人对你的信赖感,但是它也能在你不经意的举手投足之间泄露你的教养秘密,它就是我们见面时最常用的握手礼。
与人握手时,谁应该先伸手呢?握手时应该注意什么呢?我们这节课就来学习握手礼仪。
二、握手礼仪的起源握手礼来源于原始社会。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以狩猎为生,如果遇到素不相识的人,为了表示友好,就赶紧扔掉手里的打猎工具,并且摊开手掌让对方看看,示意手里没有藏东西。
后来,这个动作被武士们学到了,他们为了表示友谊,不再互相争斗,就互相摸一下对方的手掌,表示手中没有武器。
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动作就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握手礼。
三、案例分析引入知识点张先生与王小姐在公园相遇,由于好久没见,张先生大方、热情地向王小姐伸出手去,想与王小姐握手,谁知王小姐却不将手伸出来与之同握,甚至将手放进裤袋里。
张先生只好尴尬地摸着自己的手。
如果你是张先生或者王小姐,你会怎么做呢?学习要求:分组展开讨论在这个情景中,交往双方有些什么问题?说出理由,应该如何处理,哪一种做法更好。
论握手导学案(第二课时)自学说明:“留心处处皆学问,生活事事皆文章”。
生活的平淡是相似的,作家跟常人的区别只在于前者善感多思,后者粗疏大意,所以我们往往看了一篇好文章就不免感慨“这样的经历我也有啊,为什么我就不能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呢?”要做好一个写手,关键还是在于手脚勤,多走动;眼神尖,多搜索;心灵勤,多思考。
走进生活,不断的积累,不停的探索,大胆的尝试,丰盈心灵,妙笔生花。
学习目标:1. 认识从细节感悟生活、体验情感的重要性。
2. 探讨本文阐述论点的思路建构。
3. 学会在写作中运用这种论证结构。
学习重点:1.思考本文如何围绕论点进行整体布局建构思路。
2.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文中议论的握手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活动。
学习方法:讨论、探究三、比较阅读论握手(有删节)林语堂⑴东西文化不同之点甚多,而握手居其一。
西人见面互相握手,华人见面握自己手。
我想西人最可笑的习惯,就莫如握手这一端。
西方文明,我能了解,西方习俗,我也很多赞成。
外国哲学美术都还不错,甚至外国香水丝袜以及战舰,我都承认比中国货强。
只有西人何以今日尚保存这握手的野蛮习惯,我至此不能了解。
我知道西方社会也有人反对这种习惯,如同有人反对带帽带领一样。
但是这只限于一部分人,于普通社会无甚影响;大部分的人总以为这种小事,听之罢了,何必小题大作?我就是喜欢注意这种士君子所不屑谈的小问题的一人。
西人行之,尚有则可,东施效颦,真可不必,但事已至此,积重难返,已有万难挽回之势了。
所以实际上,虽明知这习惯之野蛮不合理,也唯有吾从众,只不过每握手时心里委实难过,在此地说说罢了。
⑵稍为研究西方风俗史的人,都知道免冠握手是发源于中世纪野蛮时代。
其时绿林豪杰及封建勇士,天天比马赛剑,头戴的是铜盔,腰佩的是利剑,手带的是铁套。
铜盔之前有活动的面部,叫做VIZOR,仇敌来面部便放下,朋友来便掀起,或者全盔免去,以示并无敌意。
免冠之源始于此。
再仇敌来手便按剑,朋友来便脱去铁手套,与之握手,同样的表示我右手并不在按剑想杀你。
《论握手》导学案电海中学高一年级学习目标:1.掌握以抓文中关键句来梳理文章思路的方法。
2.学会从细节中去感悟生活、体验情感。
重点难点:1.分析本文在选材和结构上的特色。
2.通过比较阅读去探究握手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活动。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比较阅读法课时设计:1课时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趣味小活动:•在日常生活中,你跟他人握过手吗?•现在,请你起立,跟你的同桌、你周围的同学握握手。
二、预习检查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亲疏(shū) 殷(yīn)勤挚(zhì) 友 泾(jīng) 渭分明尴尬(gān gā) 肺腑(fèi fǔ) 晤(wù) 见 笑容可掬(jū)拙(zhuō) 笨和睦(mù) 溃(kuì) 烂受宠(chǒng)若惊窘状(jiǒng) 模(mú) 样履(lǚ) 行敷(fū) 手2.要求:请给段落标上序号,品读全文,划出各段落的关键句,并梳理全文结构。
①论及握手,便会想到随处可见的两种失态:一是无论亲疏,不分场合,见手即握,一脸殷勤,笑容可掬,让人们觉得他们仿佛是天下最密不可分的挚友。
②其二是在某些社交场合,一些人唯诺谦卑,手欲伸欲缩,游移不定,好像是手指发炎溃烂,羞于献丑。
③在我看来,以上两种窘状其实都可避免。
但若非要在两者中择其一,我倒更倾向于与人热情握手。
(一)(1-2)列举两种失态的握手情状①一概热情式②欲伸还缩式(二)(③)引出作者观点——热情友善应为为人处世的至理。
剖析不愿握手的根源——为人傲慢或对他人缺乏信任。
(三)(④)举例:两位先生对握手态度的处理。
3.(1)诚然……,但是……(2)倘若……,那么……(3)况且……,应当……(4)无论……,还是……,也……(5)……,可是,……——(语言客观准确,体现理性与智慧。
)三、议论交流:细读论点,详品思路1.品读全文,对应表格填写相关内容。
(1)“握手”(与人交往)两种失态现象(2)两位先生待人接物处事方式(态度)3.对作者最后一段中提及的两位先生,你更支持哪一位先生的做法?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支持前一位先生的做法。
因为他善于变通,能根据所处的环境及时调整与人相处的方式,以适应环境。
(或:支持后一位先生的做法。
因为他有个性,不被他人所左右,倒也显得堂堂正正,还免去许多非议妄言)小结:本文对的写作特色(一)结构之清——脉络清晰,一目了然。
(二)选材之妙——以“握手”得出与人相处之道。
(三)语言之美——关联词使用严谨准确;成语及四字短语幽默形象,充满理趣。
(四)手法之巧——巧用比喻、善用对比,生动形象,言行举止,跃然纸上四、课堂训练:比较阅读阅读提示:虽然两篇议论性散文题目相同,但两位作者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他们看待同一事物的见解也不尽相同。
请快速找出第二篇《论握手》的观点句,并理清行文思路。
综合两篇文章谈谈对写作选材、组材、论证方法的体会。
论握手(有删节)林语堂⑴东西文化不同之点甚多,而握手居其一。
西人见面互相握手,华人见面握自己手。
我想西人最可笑的习惯,就莫如握手这一端。
西方文明,我能了解,西方习俗,我也很多赞成。
外国哲学美术都还不错,甚至外国香水丝袜以及战舰,我都承认比中国货强。
只有西人何以今日尚保存这握手的野蛮习惯,我至此不能了解。
我知道西方社会也有人反对这种习惯,如同有人反对带帽带领一样。
但是这只限于一部分人,于普通社会无甚影响;大部分的人总以为这种小事,听之罢了,何必小题大作?我就是喜欢注意这种士君子所不屑谈的小问题的一人。
西人行之,尚有则可,东施效颦,真可不必,但事已至此,积重难返,已有万难挽回之势了。
所以实际上,虽明知这习惯之野蛮不合理,也唯有吾从众,只不过每握手时心里委实难过,在此地说说罢了。
⑵稍为研究西方风俗史的人,都知道免冠握手是发源于中世纪野蛮时代。
其时绿林豪杰及封建勇士,天天比马赛剑,头戴的是铜盔,腰佩的是利剑,手带的是铁套。
铜盔之前有活动的面部,叫做VIZOR,仇敌来面部便放下,朋友来便掀起,或者全盔免去,以示并无敌意。
免冠之源始于此。
再仇敌来手便按剑,朋友来便脱去铁手套,与之握手,同样的表示我右手并不在按剑想杀你。
握手之源始于此。
现代人既不戴盔,又不佩剑,兼无铁手套,见面还是大家表示并不准备相杀,实在太无谓了。
社会礼俗本来是守旧性的,以故沿袭至今,不思之甚也。
⑶我所以反对握手,大约可分卫生上、美感上及社交上的三种理由。
你想两人相遇,出手为质,或者男女授受,这其中有多少不同的疾徐、轻重、久蜇的变化。
假使有人要取美国博士学位,尽可写一篇以“握手种类之不同及时间状态之比较的研究”为题的博士论文,可就时间之久暂,用力之重轻,干湿之程度,心理之反应,肉感之强弱,作种种分析比较,再研讨两方性别及高度之不同的配合(分“第一类甲和之三C”。
“第二类丙种人之五E”等),皮肤之粗细与其人职业上之关系,于湿之程度与情感之敏钝等等。
假如某君记得多算几个百分之几,多画几张高度表,博士固囊中物也,只要他肯写得十分艰涩无味。
⑷先说我反对握手之卫生上的理由。
你看西人坐上海电车,看见铜板,避之若浼;《字林西报》上通信栏我就看见有人说这臭铜墙铁壁板简直就是病菌之源,致病之媒介。
然而西人何以见了阿猫阿狗便不妨与之拉手?难道他敢相信阿狗阿猫没有摸过这臭铜板吗?甚焉者,有时看见痨病鬼咳嗽时很卫生将手掩口,咳完即伸手与你握手。
所以吾中华各人自握其手实较合于科学原理。
拱手之源,我虽然未考,但是由医学上卫生上讲比拉手文明,这是谁也不能否认的。
⑸其次,美感上及社交上的理由。
手者人身上最灵活最敏感之一器官也。
故握手之变化极多。
你把一只手交给对方,对方要握多少时,要使多少劲,都不得由你自主,一概在对方之掌握中了。
最重的莫如青年会干事之握手式。
他左手拍你肩膀,右手狠狠的握你一把,握了之后,第二步便是所谓“顿”,顿得你全身动摇,筋酸骨散。
假如他会打棒球(青年会干事很有这可能,)那手便更可怕,只要轻轻一顿,叫你啼笑皆非。
顿了之后,第三步,他得意的向你微笑,呼你老林老陈,其意若日:“现在你打算怎么了?你逃得了么?还是好好买一张什么入场券吧,不然我这手定然不放。
”在这种情形之下,你如是识时务之俊杰,荷包自然就掏出来了。
由青年会式以至于闺媛式,其间等差级类,变化多端,无庸细别。
有的不轻不重不疾不迟,只是奉行故事而已,全无意义了。
有的手未伸而先缩,未握住而先逃,若甚不自然。
有的闺媛坐在沙发上,头也不转,只轻轻举起两只指末,毫无待握之意,只是叫你看她的蔻丹指甲罢了。
总而言之,此中光景时新,世态毕露,有示威者,有留之不放者,有急、有缓、有干、有湿、有久、有暂、有刚、有柔、有率直、有圆滑、有诚挚、有虚伪、有爱情、有冷淡、有电流、有汗秽、有人情冷暖、有世态炎凉、有几年相思,尽在一掬缠绵之内,有万般缱绻,全寄放还留之中,微乎其微,感不胜感,何故于日常应酬,露此百般形态?⑹人类习俗相沿,多不可以理喻。
况乖谬不通之事,大如外交政治,小如学校教育,比比皆是,不仅限于应酬小节。
人类之聪明,原有限的很。
现代文明人之智足以发明飞机无线电,而不足以避战争,必至互相吞食而后止。
所以在这种小节之愚笨乖张,何足介意,还是笑笑完事听之而已。
——林语堂《幽默人生》请快速找出第二篇《论握手》的观点句,并理清行文思路。
•一、(1)西方人与东方人在握手上的不同之处——西人见面互相握手,华人见面握自己手。
从而提出观点——我反对握手(握手是西人最可笑、野蛮的习惯)。
•二、(2-5)阐述反对握手的理由。
•(2)握手的起源:从历史的发展看,以前握手是为了表示无敌意,而现代人既不戴盔,又不佩剑,兼无铁手套,见面还是大家表示并不准备相杀,实在太无谓了。
•(3-5)从现实来看,握手既不卫生,也没有美感,同时也不符合社交需要。
•三、(6)握手是人类相沿的习俗,作者说何足介意,只是笑笑完事而听之。
(实质是借此引起人们对自身恶俗的反思,从而引起警戒,进而改正,以便人类能够更好地发展。
)五、总结应用:综合两篇文章谈谈对写作选材、组材、论证方法的体会。
•选材:做生活的有心人,从细微处著文章,材料源于生活,亲切平实。
•组材(结构):总分分总,说理条分缕析,严谨明晰。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中国人见面鞠躬作揖,是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内向;西方人见面握手拥抱,则是因为西方人的性格外向。
外向,所以伸出手去握别人的手;内向,所以伸出手握自己的手。
这就正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夹,是向内用力;西方人吃饭用叉子戳,是向外用力。
一向外,一向内,故西方文化的象征物是"十字架",中国文化的象征物是"太极图",一个从一点出发向四面扩展,一个由两极构成在圈内互动。
这就十分有趣了,一个是进餐方式(筷子、叉子),一个是交际方式(握手、作揖),表面上看¨风马牛不相及",却居然有着内在的心理联系。
——《看不懂的中国人》易中天【附:相关资料链接】(一)关于作者莱·亨特(Leigh Hunt,1784~1859)是英国著名的散文家、评论家、诗人,浪漫主义代表作家之一。
1801年就发表诗集《少年诗集》。
亨特和他哥哥约翰共同创办了当时最著名的报纸《观察家》(The Examiner)。
他以《观察家》为园地,阐述他的自由观。
而这些观点却给他带来了当局对他的政治迫害。
1813年,两兄弟因“诽谤摄政王”被判处两年监禁。
因此,亨特兄弟被称为是新时期改革的烈士。
但对于莱·亨特来说,他的文学成就要大于其他方面的成就。
通过《观察家》他向世人介绍了两位伟大的浪漫主义作家:济慈和雪莱。
亨特的的一生都在不停的创作,他的诗歌主要包括叙事诗《里米尼的故事》(The Story of Rimini, 1816),短诗《安博·本·阿戴姆》(Abou Ben Adhem),《珍妮吻了我》(Jenny Kissed Me)。
但他真正的成就在散文。
他天生就是一个记者和散文家,他为很多期刊编辑和写作。
1822年,雪莱和拜伦邀请他去意大利创办季刊《自由主义者》(The Liberal),不幸的是他刚到意大利一周,雪莱就被淹死了。
拜伦也无心再办,四期之后,《自由主义者》便告流产。
亨特回到了英格兰,继续为各类期刊写作,直到1953年。
亨特主要的文学批评作品包括《想象与幻想》(Imagination and Fancy,1844),《智慧与幽默》(Wit and Humour,1846),其他杂论收集在《女人、男人和书》(Women, Men and Books,1847)、《乡镇》(The Town,1848)、《闲谈集》(Table Talk, 1851)和《郊区老法庭》(Old Court Suburb,1855)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