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1-7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12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训练及答案一、文征明习字选自《书林纪事》【原文】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阅读训练】1.解释下面句中加线的词①书遂.大进()②平生于书.()③或答人简札..()()2.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3.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二、铁杵磨针【原文】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注:[媪](ǎo)年老的妇人。
[杵](chǔ)棒槌。
[卒业]完成学业【阅读训练】1、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去:去()方()欲()还:()2、解释下列句子中"之"字各指代什么1)问之,曰:"欲作针。
"( )2)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答:4.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且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答:三、日攘一鸡【原文】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
”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注解】①攘:这里是偷窃的意思【阅读训练】1、解释加点字:是.非君子之道.()()以待.来年然后已.()2、翻译下面句子(4分)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译文:是非君子之道译文: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译文:四、薛谭学讴【原文】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注解】①讴:这里是歌唱。
②饯行于郊衢:饯,设宴送行。
郊衢,郊外的大道边。
③抚节悲歌:抚节,打着节拍。
④薛谭乃谢求反:谢,道歉。
【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未穷.青之技()②秦青弗止.()③响遏.行云()2.翻译: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译文:4.这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答:5.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如果有,是什么?答:五、愚人食盐昔有愚人,至于他家。
××学年第一学期×年级语文校本作业班级:姓名:课外文言文训练7(十三)萧氏子愧而退王安石在相位,子妇之亲萧氏子至京师,因谒公,公约之饭。
翌日,萧氏子盛服而往,意为公必盛馔。
日过午,觉饥甚而不敢去。
又久之,方命坐,果蔬皆不具,其人已心怪之。
酒三行,初供胡饼两枚,次供猪脔数四,顷即供饭,旁置菜羹而已。
萧氏子颇骄纵,不复下箸,惟啖胡饼中间少许,留其四旁,公取自食之。
其人愧甚而退。
1、词语解释(1)因谒公谒:(2)觉饥甚而不敢去去:(3)旁置菜羹而已置:(4)公取自食之食: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果蔬皆不具,其人心已怪之。
4、萧氏子“颇骄纵”的具体表现是;“其人愧甚而退”的原因是(均用原文语句回答)5、故事中的王安石具有什么品质?2015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语文校本作业(十四)唐俭止太宗逞能太宗射猛兽于苑内,有群豕突出林中,太宗引弓射之,四发殪四豕。
有一雄豕,直来冲马,随侍惊惶。
吏部尚书唐俭下马搏之。
太宗拔剑断豕,顾而笑曰:“天策长史,不见上将击贼耶?何惧之甚?”俭对曰:“汉祖以马上得之,不以马上治之。
陛下以神武定四方,岂复逞雄心于一兽!”太宗善之,因命罢猎。
注释:①唐俭:人名。
下文的“天策长史”是官职。
②豕:此指野猪。
③殪:射死。
1、词语解释(1)有群豕突出林中突:(2)太宗引弓射之引:(3)疾来冲马疾:(4)太宗善其言善: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何惧之甚?(2)岂复逞雄心于一兽?3、唐太宗由“顾而笑”到“善其言”,他从唐俭的话语中明白了什么?4、你认为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
1马价十倍有人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知之。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②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③之费。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④而马价十倍。
[注释] ①比:副词,接连地。
②还:通“环”环绕。
③朝:早晨。
④一旦:一天。
1、解释文中红色的词语。
(1)人莫知之()(2)去而顾之()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3、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这一动作神态,有什么隐含义?4、这则故事指出了生活中的一种什么现象?【参考答案】1、(1)代“骏马”(2)看,回头看2、伯乐于是去市场上环绕着马看了一圈,离开的时候又回头来看了看它3、伯乐看了又看,离开时还依依不舍,表示这是匹骏马。
4、本不懂得货色,而“名家”说好就认为好,人云亦云,不加分析地盲目崇拜。
2阎百诗天质奇钝百诗先生为国朝经学大师①,记诵精博,而其天质实奇钝。
幼受书,读百遍,始略上口。
性又善病,母禁之读,遂暗记不复出声。
如是者十年。
一日,自觉豁然,再观旧所研究本,了无疑滞,盖积苦精力之应也。
世之以下愚自②诿,或托词因病废学者,观于先生,愧可知已③。
[注释] ①国朝:指清朝。
经学大师:把儒家经典作为研究对象的大学问家。
②诿:推托。
③愧可知已:应该明白这是很惭愧的了。
已:太,过。
1、解释文中红色的词语。
(1)如是者十年()(2)再观旧所研究本()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幼受书,读百遍,始略上口3、阎百诗“记诵精博”的原因是4、这则故事给你一个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1)这样(2)看2、幼时接受学习(教育),书要读上许多遍,才大致顺口。
3、“暗记不复出声”者十年。
4、克服困难,努力不懈,就能获得成功3鲁人徙越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
”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②之也,而越人跣③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披发。
以予之所长,游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注释] ①屦:麻鞋。
(一)愚医治驼昔有医人,自媒⑴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⑵。
"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⑶焉,驼背随直,亦复随死。
其子欲鸣⑷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注释:①媒:介绍,夸耀 ②屣:鞋子,这里是作为动词踩踏③鸣:申诉,控告1、解释加点词语(1)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延:(2)一人信焉,而使治驼 信:(3)乃索板二片 索:(4)其子欲鸣诸官 诸:2、下列各句中“以”字用法不同于其它各项的一项是( )A、以一置地下B、又以一压焉C、以头抢地耳D、吾以日出始出时去人近3、翻译句子(1)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2)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二)北人食菱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
或曰:“食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②强不知以为知也。
注释① 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果实可以吃。
② 坐:因为。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1)或曰:“食菱须去壳。
” 或:(2)其人自护其短 短:(3)席上啖菱 啖:(4)欲以去热也 欲: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北人生而不识菱者。
(2)其人自护其短。
(3)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
(4)前山后山何地不有3、 本文给人多方面的启示,请你选择一个方面,用自己的话简要回(三)俭啬老汉时有人,年老无子,家富,性俭啬。
恶衣蔬食①。
侵晨而起②,侵夜而息。
管理产业,聚敛无餍,而不敢自用。
或人从之求丐④,不得已而入内取十钱⑤,自堂而出,随步辄减,比至于外,才余半在,闭目以授乞者。
寻⑩复嘱云:“我倾家赡⑾君,慎勿⑿他说⒀,复相效而来!”老人俄死,财货没官。
【注释】①恶衣蔬食:衣食粗劣。
七年级下课外文言文练习 It was last revised on January 2, 2021七年级下语文课外文言文复习题班别:学号:姓名:(一)被裘公延陵季子出游,见路有遗金。
当夏五月,有披裘而薪①者,季子呼薪者曰:“取彼地金来!”薪者投镰于地,瞋目②拂手而言曰:“何子居之高视③之下仪貌之庄④语言之野也吾当夏五月,披裘而薪,岂取金者哉”季子谢之,请问姓字。
薪者曰:“子皮相之士⑤也,何足语姓字!”遂去不顾。
【注释】①薪:砍柴。
裘:羊皮袄。
②瞋目:眯着眼。
③视:眼光。
④仪貌之庄:外貌高雅。
⑤皮相之士:中看重外表的人。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当.夏五月遂去不顾.2、给下句加上标点符号。
何子居之高视之下仪貌之庄语言之野也?3、季子对薪者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4、能表现季子对薪者敬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5、薪者不捡“遗金”表现了他怎样的品质6、像季子这样“以貌取人”的人,社会上还大有人在,请你说几句话来劝劝他们(二)辨盗钟陈述古密直,尝知建州浦城县。
富民失物,捕得数人,莫知的为②盗者。
述古绐③曰:“某寺有一钟,至灵,能辨盗。
”使人迎置后阁④祠之。
引囚立钟前,谕曰:“不为盗者摸之无声,为盗者则有声。
”述古自率同职⑤祷钟甚肃,祭施以帷⑥围之。
乃阴使人以墨涂钟良久,引囚逐一以手入帷摸之。
出而验其手,皆有墨,一囚独无墨,乃见真盗——恐钟有声,不敢摸者。
讯之即服。
【注释】 ①选自《梦溪笔谈》。
②莫知的为:不知道哪个是真的。
③绐(d ai ):哄骗。
④后阁:我国古代一组建筑中位于最后的楼房,常作游息、远眺、供神佛或藏书藏物等用。
⑤同职:同事。
旧社会指同在一部门作官的人。
⑥帷(w6i ):围幕。
1、 解释加点词的含义①尝.知建州浦县日( ) ②惟.有一囚无墨( ) ③乃阴.使人以墨涂钟( ) ④遂.承为盗( ) 2、辨别“之”的不同意义①讯之.,遂承为盗( ) ②引囚逐一令引手入帷摸之.( )3、陈述古采用攻心战术,准确地把握了犯罪者的心理进行查证审讯。
(一)手不释卷凡先生①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所至厄塞②,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③;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④坊肆⑤中发书而对勘⑥之。
或径行⑦平原大野,无足⑧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⑨;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选自《亭林先生神道表》)【注释】①先生:指顾炎武。
②厄塞:险要的地方。
③曲折:详细情况。
④即:靠近,引申为走向。
⑤坊肆:街市中的客店。
⑥对勘:核对校正。
⑦行径:直接行走。
⑧无足:没有值得。
⑨诸经注疏:各种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凡先生之游 ______________ ⑵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 __________________••⑶或与平日所闻不合 __________ ⑷发书而对勘之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
⑵或行径平原大野。
3、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这句名言的理解。
4、顾炎武在《日知录》里写道:“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后来这句话演变为哪句名言?(二)朝三暮四宋有狙公①者,爱狙②,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③,充狙之欲。
俄而④匮⑤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训⑥ 于己也。
先诳⑦之曰:“与若⑧芧⑨,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选自《列子•黄帝》)【注释】①狙(j 口)公:养猴子的老人。
②狙:称猴。
③口:口粮。
④俄而:一会儿,不久。
⑤匮:缺乏。
⑥驯(x u n):驯服,顺从,听从。
引申为服服帖帖。
⑦诳(ku m g ):欺骗,瞒哄。
⑧若:文言文中的人称代词,代“你” “你们”,文中指猴子们。
⑨芧(x u ):像树的果实,俗称“橡实”,一种粮食。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 狙亦得公之心( ) (2) 损其家口( )(3) 充狙之欲( ) (4) 与若芧( )2. 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 爱狙,养之成群B. 能解狙之意C. 先逛之D. 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一)《请君入瓮①》周兴与丘神勣(iì)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惊骇,叩首服罪.〔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自作自受的故事.〔注释〕:①瓮(wèng):大坛子.②鞫(jū ):审判罪人.③推事:研讨工作.④炙(zhì ):烧烤.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推:穷究,揭发.一.解释加点的词.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2.囚多不承()3.当为何法()4.因起谓兴曰()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1.太后命来俊臣鞫之()2.以炭四周炙之()三.翻译下列句子.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四.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取了的办法.(四)《欧阳公务迹》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前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阎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写.以至日夜忘寝食,惟念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浏览练习】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寄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雷同?()A.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B.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C.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逝世.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2.翻译句子.①欧阳修四岁而孤.译文:②惟念书是务.译文:3.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进修的精力是:4.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尽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③,了无遽(jù)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导读〕: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骇,很是了不得.解释孩儿的明理愚蠢,也反应了封建社会中连累危害的罪行.〔注释〕:①孔融被收: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逝世刑).②中外惶怖:朝廷表里异常惊骇.中外,指朝廷表里.③二儿故琢钉戏: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④罪止于身:罪恶仅限于本身一身.意思是不涉及家眷.⑤二儿可得全不:这两个孩子可不成以保全他们生命?⑥亦收至: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一.解释加点的词.1.孔融被收()2.冀罪止于身()3.二儿可得全不()4.寻亦收至()二.翻译下列句子.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解释它的比方义(三)《马价十倍》①有人卖骏马者,比②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费.”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⑤而马价十倍.注释:①选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西汉末年刘向校订编订.共三十三篇,记录了战国时代列国政治.军事.交际方面的一些运动,侧重记录了谋臣的计谋和谈吐.刘向,除编订《战国策》外,还编有《说苑》等书.②比:副词,接连地.③还:通“环”围绕.④朝:凌晨.⑤一旦:一天.浏览练习: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1)往见伯乐曰:(2)愿子还而视之:(3)去而顾之:(4)伯乐乃还而视之:2.与“去而顾之”中的“去”的意义不合的一项是( )A.去逝世肌B.游人去而禽鸟乐也C..则有去国怀乡D.黄鹤一去不复返3.从下面选出与“去而顾之”中的“而”字用法雷同的一项是( )A.后狼止而前狼又至B.学而时习之C.峨冠而多髯者D.出淤泥而不染4.本不理解货品,而“名家”说好就以为好,吠形吠声,如许不加剖析地盲目地虚推.崇拜对吗?请谈谈你的意见.初一文言文浏览参考答案(一)《请君入瓮》周兴和丘神勣合股谋反,太后让来俊臣来审判他.来俊臣趁着跟周兴一边吃饭一边研讨工作的当口,对周兴说:“罪人大多不肯供认,应当采纳什么办法?”周兴说:“这很轻易,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四周烤,让罪人进到里边,什么事敢不承认!”“来俊臣于是找来一个大坛子,按周兴的办法四周升起炭火,站起来对周兴说:“宫内有人递出状辞揭发你谋反,请兄进到这大坛子里去吧!”周兴惊骇万状,急速叩首认罪.一.1.正在,合法 2.承认 3.应当 4.于是,就二.1.代词,代周兴 2.代词,代囚犯三.l.周兴说:“这很轻易!拿一个大坛子,用炭火在四周烤,让罪人进到里边,什么事敢不承认!”2.于是站起来对周兴说:“宫中有人递出状辞揭发你,请你进到这大坛子里去吧!”四.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被逮捕,朝廷表里异常惊骇.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儿子还和本来一样在玩琢钉游戏,一点畏惧的样子都没有.孔融对使者说:“愿望罪恶仅限于本身一身,两个儿子可以保全生命吗?”他的儿子从容地进言说:“父亲岂非见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全不碎的鸟蛋吗?”不一会儿逮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一.1.逮捕 2.愿望 3.同“否” 4.不久二.1.父亲岂非见到过倾覆的鸟巢下面还有完全不碎的鸟蛋吗?2.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一点畏惧的样子都没有.三.覆巢无完卵.比方整体幸运,个别不克不及幸免.(三)《马价十倍》译文:有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在市场上站着卖马,成果没有一个识马的. 他前往拜会伯乐,说道:“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失落,可是接连三天在市场上站着卖,没有人来问一声,我愿望您去围着马转一圈看看,分开的时刻再回过火来看一看,我同意献给您一凌晨的费用.”伯乐于是去市场上围绕着马看了一圈,分开的时刻又回头来看了看,成果一天之中马的价格涨了十倍.1.(1).拜会(2).尊称对方,您(3).回头看(4).于是2.A3.B4.不合错误.应当有本身的独到意见.(四)《欧阳公务迹》【译文】欧阳修师长教师四岁时父亲就逝世了,家道清贫,没有钱供他念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很多前人的篇章.到他年纪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念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如许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念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程度,那样高了.1.D“写”的意思2.欧阳修四岁就成了孤儿.只把念书当成独一的工作.3.不因情况的困苦而低沉,反而耐劳奋发,与生涯抗争.4.欧阳修母亲的深明大义,即使前提艰难,也要把欧阳修造就成才.。
初一课外文言文1:“卫灵公之时,蘧伯玉贤而不用”卫灵公之时,蘧伯玉贤而不用,弥子瑕不肖而任事。
卫大夫史鰌患之,数以谏灵公而不听。
史鰌病且死,谓其子曰:“我即死,治丧于北堂。
吾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是不能正君也,生不能正君者,死不当成礼,置尸于北堂,于我足矣。
”史鰌死,灵公往吊,见丧在北堂,问其故。
其子以父言对灵公。
灵公蹴然易容,寤然失位曰:“夫子生则欲进贤而退不肖,死且不懈,可谓忠而不衰矣。
”于是乃召蘧伯玉,而进之以为卿,退弥子瑕。
徙丧正堂,成礼而后返,卫国以治。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习题8.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6分)(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①卫大夫史鰌患之( ) ②史鰌病且死 ( )③是不能正君也( ) ④灵公蹴然易容(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于我足矣苛政猛于虎B.卫国以治皆以美于徐公C.谓其子曰其如土石何D.成礼而后返为坛而盟9.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2分)蘧伯玉贤而不用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夫子生则欲进贤而退不肖,死且不懈,可谓忠而不衰矣。
(2分)译文:(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2分)译文:11.史鰌以什么打动了卫灵公?(2分)8.(1)①担心②将要③纠正改正④踩(踏、跺)(2)D9.蘧伯玉/ 贤 / 而不用10.(1)先生活着的时候就想要进谏(推荐)贤臣辞退(罢免)不贤能的人,死了尚且不懈怠这件事,可以说是忠心不减啊。
(生,欲,且,谓,忠为关键词)(2)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11. 卫灵公被史鰌的忠心(1分)和执著(1分)所打动。
初一课外文言文2:“梁鸿家贫而尚节”梁鸿家贫而尚节,博览无不通,而不为章句①。
学毕,乃牧豕②于上林苑中,曾误遗火,延及他舍。
鸿乃寻访烧者,问所去失,悉以豕偿之。
其主犹以为少。
鸿曰:“无他财,愿以身居作。
”主人许之。
因为执勤,不懈朝夕。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欧阳修习字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写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及:等到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多诵古人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唯读书是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5、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6、《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二)铁杵磨针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小溪,逢老媪①方磨铁杵②,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③。
媪自言姓武。
今溪旁有武氏岩。
①媪[ǎo]年老的妇女。
②铁杵[chǔ]:棒槌③卒业:完成学业1.解释加点的词的意思去:_________ 方:__________ 欲:________2.翻译下列句子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并说说本文给你的启示。
语文花开课外文言文精练七年级1、1《卖白菜》作者莫言,当代作家,原名管谟业,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代表作有《红高粱》《蛙》《生死疲劳》等。
[判断题] *对错(正确答案)2、23.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注音都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酝酿(rùn)抖擞(sǒu)收敛(liǎn)神采奕奕(yì)B.贮蓄(zhù)坍塌(tān)怂恿(sǒnɡ)拈轻怕重(niān)(正确答案)C.虐待(nüè)棱镜(línɡ)附和(hè)参差不齐(cēn)D.镶嵌(xiānɡ)莅临(wèi)怅然(chànɡ)咄咄逼人(duō)3、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后人称为“诗圣”。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4、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平庸yōng 携带xié(正确答案)B、沐浴mò诱惑huòC、嘈杂záo 揣摩chuāiD、萎缩wěi 热忱shěn5、下列选项中加着重号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敕造chì袅娜nuó(正确答案)B、惫懒bèi 两靥miànC、谬赞miù迤逦lìD、尴尬gān 暧昧nuǎn6、70. 下列选项中,“而”的用法与所给例子相同的一项是: ()例子: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单选题] *A、化而为鸟。
B、盗窃乱贼而不作。
C、故外户而不闭。
(正确答案)7、1《致橡树》的作者是舒婷,中国当代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8、1巴金的爱情三部曲是《雾》《雨》《电》。
[判断题] *对(正确答案)错9、40. 下列词语中加双引号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单选题] *A.“翩”然(piān)记“载”(zǎi)流“逝”(shì)“戛”然而止(giá)B.农“谚”(yàn)“萌”发(méng)悬“殊”(shū)阳奉阴“违”(wéi)(正确答案) C.骨“骼”(gé)“漂”移(piāo)连“翘”(qiào)招摇“撞”骗(zhuàng)D.“携”带(xié)两“栖”(xī)“彗”星(huì)“瞬”息万变(shùn)10、下面对《红楼梦》主题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单选题] *A.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封建叛逆者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败、罪恶的社会现象和各种尖锐的社会矛盾。
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一、《请君入瓮》①周兴与丘神勣通谋,太后命来俊臣鞫②之。
俊臣与兴方推事③对食,谓兴曰:“囚多不承,当为何法?”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④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俊臣乃索大瓮,火围如兴法,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⑤兄,请兄入此瓮!”兴惶恐,叩头伏罪。
〔导读〕:本文写的是来俊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及周兴作法自毙的故事。
〔注释〕:①瓮(wèng):大坛子。
②鞫(jū ):审讯犯人。
③推事:研究事情。
④炙(zhì ):烧烤。
⑤内状:宫内递出的状辞。
推:追究,检举。
一、解释加点的词。
1、俊臣与兴方推事对食2、囚多不承3、当为何法4、因起谓兴曰二、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之”。
1、太后命来俊臣鞫之2、以炭四周炙之三、翻译下列句子。
1、兴曰:“此甚易耳!取大瓮,以炭四周炙之,令囚入中,何事不承!”2、因起谓兴曰:“有内状推兄,请兄入此瓮!”四、来俊臣请周兴入瓮,是采用了的方法。
二、《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孔融被收①,中外惶怖②。
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
二儿故琢钉戏③,了无遽容。
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④,二儿可得全不⑤?”儿徐进曰:“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⑥。
〔导读〕:八九岁的孩子能在家庭遭难时毫不惊恐,很是了不起。
说明孩儿的明理聪明,也反映了封建社会中株连迫害的罪恶。
〔注释〕:①孔融被收:建安十三年,融因触怒曹操,坐弃市(被判死刑)。
②中外惶怖:朝廷内外非常惊恐。
中外,指朝廷内外。
③二儿故琢钉戏:两个儿子仍然在玩琢钉游戏。
琢钉,古时一种儿童游戏。
④罪止于身:罪责仅限于自己一身。
意思是不涉及家属。
⑤二儿可得全不:这两个孩子可不可以保全他们生命?⑥亦收至:捕他们的人也到来了。
一、解释加点的词。
1、孔融被收2、冀罪止于身3、二儿可得全不4、寻亦收至二、翻译下列句子。
1、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2、二儿故琢钉戏,了无遽容。
三、写出出自本文的成语并说明它的比喻义三、《鲁人曹沫》①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
七年级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一、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阅读训练】1、选出下列划横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以荻画地以:用B、教以书字书:写C、使学为诗为:作为D、及其稍长及:等到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A、欧阳修聪明过人B、太夫人教子有方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D、欧阳修刻苦攻读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二、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4、给划横线字注音并解释。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3)宁信度()()5、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
-------------------------------------------------------而置之其坐。
-------------------------------------------------------6、《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7、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三、为学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及答案七年级课外文言文练习及答案(一)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B、为人谋而不忠乎C、始悟为山市D、此何遽不为福乎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二)郑人买履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①而置之其坐()②反归取之()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A、先自度其足何不试之以足B、宁信度无自信也C、郑人有且置履者遂不得履D、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①反归取之()②何不试之以足()③至之市而忘操之()()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
①②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可相信尺码而不愿相信自己的脚”答:(三)曾子杀猪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
①女还()②顾反为女杀彘()③特与婴儿戏耳()④婴儿非与戏也()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其子随之而泣B、曾子欲捕彘杀之C、妻止之D、曾子之妻之市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4、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四)自护其短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
(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及答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部编)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文言文阅读练习及答案(带翻译)(一)陆元方卖宅陆少保,字元方,曾于东都卖一小宅。
家人将受直矣,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
买者闻之,遽辞不买。
子侄以为言,元方曰:“不尔,是欺之也。
”【注释】①陆少保:字元方,唐朝人,曾任少保(太子的老师),故又名陆少保。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曾于.东都卖一小宅/于.我如浮云B、子侄以为言./我言.秋日胜春朝C、是.欺之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不.尔/尊君在不.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买?者?求?见?元?方?因?告?其?人?曰?此?宅?子?甚?好但?无?出?水?处?耳?3、对于文中的陆元方,有人说他傻,有人赞他好。
请谈谈你的看法。
(二)不学无术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
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
”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闻.准入相/闻.之于宋君B、咏将去./去.后乃至C、准莫谕其意./意.与日去D、归取其传.读之/传.不习乎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3、从文中可以看出寇准具有哪些优秀品质(三)列子学射【身】修养自身。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中.矣/一狼洞其中.B、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兄子.胡儿C、弗知.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退而习之./久之.,目似瞑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3、关尹子让列子“守而勿失”的是什么从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A、妻常之.田/夫君子之.行B、家以.农亩为业/静以.修身C、时.天暴雨/年与时.驰D、乃省./吾日三省.吾身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七年级(上)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一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像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先人篇章。
使学为诗。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邻居)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此抄写。
抄写未毕,已能诵其书,以致日夜忘寝食,唯念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以下加点字解说有误的一项:( )A、以荻画地以:用 B 、教以书字书:写..C、使学为诗为:作为 D 、及其稍长把及:等到..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来源因是: ( )A、欧阳修聪慧过人 B 、太夫人教子有方C、闾里士人家大方借书 D 、欧阳修勤苦攻读3、将以下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多诵先人篇章。
2)唯念书是务。
二刻舟求剑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行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6分).4、解说文中加点的词。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5、以下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同样的一项为哪一项(所吞B、为人谋而不忠乎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C、始悟为山市D、此何遽不为福乎..6、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7、为何宋人不会再获取兔子?三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阅读8、给加点字注音并解说。
(1)先自度其足()()(2)吾忘持度()()..(3)宁信度()().9、翻译以下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10、《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11、研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同样吗?随意选择三句,谈谈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四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一)掩耳盗铃范氏①之亡②也,百姓有得钟③者。
欲负而走,则④钟大不可负,以椎⑤毁之,钟况然⑥有音。
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⑦掩其耳。
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⑧也! (选自《吕氏春秋·自知》)【注释】①范氏:范氏是春秋末期晋国的贵族,后被晋国的智氏、韩氏、魏氏等贵族联合攻灭,逃往齐国。
②亡:逃亡。
③钟:古代的打击乐器。
④则:但是。
⑤椎(chuí) 槌子或棒子。
⑥况(kuàng)然:拟声词,形容钟声。
⑦逮(jù):急速地。
⑧悖:违背道理,错误。
【阅读指津】“掩耳盗铃”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愚蠢可笑的行为。
他的可笑之处就在于以为自己听不到钟声,别人也就听不到了,其实这是徒劳的!文章的作者想通过这个故事暗示国君,不要害怕听到别人对自己过错的批评,因为过错是客观存在的。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欲负而走.( ) (2)则钟大不可负( )(3)以.椎毁之( ) (4) 恶.人闻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2)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3.“掩耳盗铃”的做法可笑在什么地方?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二)呆如木鸡纪渻子①为王养斗鸡②。
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
”十日又问。
曰:“未也,犹应响影③”。
十日又问。
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④。
”十日又问。
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
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选自《庄子·外篇·达生》)【注释】①纪渻子:人名。
姓纪,名渻,子是对其的尊称。
②斗鸡:是一种比赛,供人们娱乐。
中国是世界上驯养斗鸡的古老国家之一。
③响影(yǐng):响,声响。
影,影子。
这句话是说鸡听到声响,看到影子就回应。
④疾视而盛气:气势汹汹地看着对方。
【阅读指津】“呆如木鸡”这个词,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有些痴呆发愣的样子,或因恐惧或惊异而发愣的样子,是一个贬义词。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精选7篇从前有个愚蠢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
主人请他吃饭,在饭菜里加了一点盐。
他觉得这饭菜变得无比鲜美。
这人心里就想啊:“这盐可真是个神奇的东西,只加了这么一点,味道就这么好。
”于是他回到家后,就抓了一大把盐直接吃。
结果呢?咸得他直翻白眼,难受得要死。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啥呢?就像做事情啊,要把握好一个度,过犹不及。
你看,盐能让饭菜美味,可吃太多盐就坏事了。
就像我们学习,适当的努力能让我们进步,要是一天到晚只知道学习,不休息,那也会把自己累垮的呀。
鲁国有个拿着长竿子进城的人。
这竿子可长了,他到了城门口,竖着拿,城门太矮,进不去;横着拿呢,城门又太窄,还是进不去。
这可把他给愁坏了。
这时候啊,有个老头过来了,说:“我虽然不是什么特别聪明的人,但我有个办法。
你把这竿子锯成两段,不就可以进去了吗?”这人一听,觉得有道理啊,就真的把竿子锯断了。
你说这人傻不傻?其实他就没有多动动脑子想别的办法。
他可以把竿子一头对着城门的一个角,然后慢慢顺着进城嘛。
这个故事就是告诉我们啊,遇到问题要多思考,不能别人说啥就是啥,不然就会像这个人一样,做出傻事来。
有个人特别讨厌老鼠,就花了很多钱买了一只好猫。
这猫看着也很威风,感觉抓老鼠肯定是一把好手。
可是呢,这猫每天就知道吃鸡。
家里的老鼠还是越来越多。
这人很生气,就说:“我花这么多钱买你,你怎么不抓老鼠,光吃鸡呢?”可是他却不想想,他自己就很喜欢猫吃鸡,每天都给猫吃鸡,猫吃惯了鸡,哪里还想去抓老鼠呢?这个故事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情况。
比如说有些家长啊,总是抱怨孩子学习不好,可是他们却没有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还老是让孩子玩游戏或者做别的事情。
就像那个养猫的人一样,自己没做好,还怪别人。
王戎小时候啊,和小伙伴们出去玩。
他们看到路边有一棵李子树,树上的李子长得满满的,把树枝都压弯了。
小伙伴们都高兴极了,纷纷跑过去摘李子。
只有王戎站在那里不动。
小伙伴们就问他:“你怎么不来摘呀?这李子看起来可好吃了。
课外文言文训练(一)(一)陈万年教子万年尝病,召其子咸①,教戒②于床下。
语至夜半,咸睡,头触屏风。
万年大怒,欲杖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听吾言,何也?”咸叩头谢曰:“具晓所言,大要教咸谄③(chǎn)也。
”注释:①咸:陈咸,陈成年之子。
②戒:同“诫”,教训。
③谄:奉承拍马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日夜恒鸣( ) ②然而不听( )③多言有益乎()④时夜而鸣()1、解释下面加点词。
①伏食如故( )②不合其耳也( )③孤犊之鸣( ) ④即掉尾奋耳( )注释: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列说,到处游说;干,求见。
③沟洫,沟渠;甫,刚。
1、解释加点字:(1)会有土寇()几为所擒()古人岂欺我哉()惟此六字()1、解释下列加线字;(1)吾之患在鼠( ) (2)告其父曰:“盍去诸?”( )(3)是非若所知也( ) (4)不病于无鸡乎?( )2、选出与例句中的加点字用法相当的一项()例句:自鲁之齐(到,往。
动词)A、乌封人跪而食之(他,代管仲。
代词)B、如子之言(的,助词)C、我且贤之用(无义,宾语前置的标志)D、辍耕之垄上(到,往。
动词))注释:①左史、龙门:指左丘明和司马迁。
左丘明著《左传》,司马迁生于龙门。
②尤:格外,十分。
③罂:大腹小口的瓶或罐子。
④淡巴菰:烟草的旧音译名。
⑤或:有时。
⑥已:止,停止。
⑦蒇(chǎn):完成。
⑧故:所以,因此。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翻译下列句子。
3、故笔法超绝与前文的哪些词句相照应?(原文回答)笔法超绝原因是什么?注释:①曹州:古地名,今山东曹县。
②市井人:做生意的人。
③长厚:为人忠厚。
④忤:触犯。
⑤寡悔:很少做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
⑥十千:即一万铜钱。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翻译下列句子。
3、从于令仪身上你学到了什么?文章揭示了什么现实意义?1、解释加点的斜体字2、翻译句子。
3.孟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试阐述理由。
注释:①平事,商量事情。
②咨嗟:叹息。
③侪:chái,同辈,同类的人。
七年级课外文言文训练
(一)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
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1)恐已暮.矣()(2)盲臣安.敢戏其君乎()(3)臣闻.之()(4)善.哉()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驱之别院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译文: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一)师旷论学
1.(1)晚(2)怎么(3)听说(4)好 2.B
3.少年好学,就像初升太阳的光芒;壮年好学,好像中午太阳的光辉;老年好学,仿佛点燃的蜡烛的光亮。
4.学无止境,什么时候都应该抓紧学习。
(二)欧阳修论作文
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云:“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
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分)
①尝.乘间以文字问之()②惟勤读书而多为.之()
③自工
..不必待人指摘()..()④疵病
2、请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4分)
①学而时习之()
②乘间以文字问之()
③勤读书而多为之()
④多作自能见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分)
4、欧阳修认为写好作文的诀窍是什么?(4分)
(二)
1、①曾经②写③精,妙④小毛病
2、①指代学过的知识②他,指欧阳修③文字、文章④疵病,文章缺点
3、没有其他办法,只有勤奋读书并且多动笔,自然就会写好。
4、唯勤读书而多为之(多读书多写作)
(三)曾子杀彘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1.解释文中加点的文言词。
(1)女.还()(2)妻适.市来()
(3)特于婴儿戏耳.()(4)婴儿非与戏.也()
2.下列句中加点“之”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其子随之而泣 B.曾子欲捕彘杀之
C.妻止之 D.曾子之妻之市
3.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译文:
4.这则寓言说明的道理是什么?
答:
(三)曾子杀彘
1.(1)同“汝”,你(2)去,往回(3)罢了(4)开玩笑
2. D
3.现在你欺骗他,这就是教儿子欺骗呵。
母亲欺骗儿子,儿子自然不信任自己的母亲,不能以此作为一种教育。
4.教育人要言必信、行必果。
(意思对即可)
(四)郑人买履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1)“何不试之以足?”(2)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
(1)而置之其坐通(2)反归取之通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先自度其足.何不试之以足. B.宁信.度无自信.也C.郑人有且置履.者遂不得履. D.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3.解释“之”字在句子中的意义。
(1)反归取之()(2)何不试之以足()
(3)至之市而忘操之()()
4.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并用括号补出省略的内容。
(1)译文
(2)译文:
5.为什么这位郑人会“宁可相信尺码而不愿相信自己的脚”?答:
(四)郑人买履
1.(1)坐-座(2)反-返 2.D
3.(1)尺码(2)履(3)到、往;尺码
4.(1)(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试它呢?
(2)(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啊。
5.因为他是因循守旧的教条主义者。
(言之成理即可)
(五)自护其短
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
席上啖菱,并壳入口。
或曰:“啖菱须去壳。
”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
并壳者,欲以清
热也。
”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14分)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分)
①席上啖.菱()②或.曰()
③啖菱须去.壳()④欲.以清热也()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作“因为”解释的一句是(4分)()
A、欲以清热也。
B、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C、以土砾凸者为丘
D、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分)
4、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4分(五)自护其短
1、①吃②有人③剥掉④想要
2、 B
3、前山、后山,什么地方没有!
4、不要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否则会闹出笑话。
(六)
昔人有睹雁翔者,将援弓射之,曰:“获则烹。
”其弟争曰:“宜燔。
”竞斗而讼于社伯。
社伯请剖雁,烹燔半焉。
已而索雁,则凌空
远矣。
1、解释加点的词。
(1)将援.引射之( ) (2)宜.燔( )
(3)烹.燔半焉( ) (4)已而索.雁( )
2、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已而索雁,则凌空远也。
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3、本文涉及几个人物?谁的观点正确?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六)
1、牵引应当烧寻找
2、过了一会儿去寻找雁,而那雁已向高空飞远。
3、三个人都不正确。
因为办事要抓住时机,不能为无为的争论而贻
误战机。
(七)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
①兔走.触株()②因释.其耒而守株()
③冀.复得兔()④而身.为宋国笑()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为”与“而身为宋国笑”中的“为”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B、为人谋而不忠乎
C、始悟为山市
D、此何遽不为福乎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分)
4、为什么宋人不会再得到兔子?(3分)
(七)守株待兔
1.(1)跑(2)放下(3)希望(4)自己
2. A 3、兔子是不会再得到了,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
4.因为“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只是一个偶然现象。
参考译文:
(一)师旷论学
晋平公对师旷说:“我今年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认为已经晚了。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把蜡烛点燃呢?”
平公说:“哪里有作为臣子的人来戏弄君主的呢?”
师旷说:“双目失明的我怎么敢戏弄君主呢?我听说,少年时喜好学习,就如同在初升太阳的阳光一样(灿烂);中年时喜好学习,
就像在正午太阳的阳光一样(热烈);晚年的时候喜好学习,就像把蜡烛点燃行走一样。
点上蜡烛再走路和暗中走路,究竟哪个好呢?”
平公说:“说得好!”
(二)曾子杀彘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着闹着要跟着去。
他的母亲对他说:“你先回家呆着,待会儿我回来杀猪给你吃。
”她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捉猪去杀。
她就劝止说:“只不过是跟孩子开玩笑罢了。
”曾子说:“妻子,可不能跟他开玩笑啊!小孩子没有思考和判断能力,要向父母亲学习,听从父母亲给予的正确的教导。
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孩子骗人啊!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亲了,这不是实现教育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
(二)郑人买履
有一个想买鞋子的郑国人,他先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把它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
到了集市后,他忘记带量好的尺码。
拿到了鞋子,才说:“我忘记了带量好的尺码。
”于是返回去取尺码。
等到他返回来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卖鞋的也走了,他最终没买到鞋。
有人问:“你为何不用脚试试呢?”他说:“我宁愿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
(三)守株待兔
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
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
于是,那个农民便放下他的犁耙,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
野兔没有再获得,而他自己也成了宋国人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