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肺动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病理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114.79 KB
- 文档页数:2
从法医病理角度探讨老年人肺动脉栓塞作者:张雷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33期摘要目的:从法医病理角度探讨老年人肺动脉栓塞临床特点,为临床准确诊断肺动脉栓塞疾病提供可靠依据,降低误诊、漏诊几率。
方法:对7例老年肺动脉栓塞死亡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患者临床表现、临床检查结果等,之后对其进行尸检,记录尸检病理结果,对肺动脉栓塞临床特征进行总结。
结果:老年人肺动脉栓塞患者临床表现为突发性胸膜痛、心悸、冷汗、胸闷、咯血、突发劳力性呼吸困难甚至晕厥等,最终因肺部出现急性循环衰竭导致死亡。
尸检结果为将老年肺动脉栓塞患者心脏及肺动脉切开后均可见血栓形成,且数量较多或体积较大,血栓可呈现出红色或混合性质。
结论:老年人具有肺动脉栓塞多种危险因素,因此肺动脉栓塞疾病发生率较高,易形血栓威胁健康及生命安全,应引起临床医务工作者及法医工作者高度重视。
关键词肺动脉栓塞法医病理作者简介:张雷,山西省临汾市公安局。
中图分类号:R5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11-182-02本文将对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我市公安局法医部门进行病理尸检的4例老年肺动脉栓塞患者给予临床分析,从法医病理角度探讨老年人肺动脉栓塞临床特点,为临床准确诊断肺动脉栓塞疾病提供可靠依据,降低误诊、漏诊几率,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于2012全年我市公安局法医部门共尸检4例老年肺动脉栓塞患者,其中男性2例、女性2例,死亡年龄62至81岁,平均死亡年龄(69.34€?.05)岁。
(二)方法1.纳入与排除标准(1)患者死亡时年龄均不小于60周岁;(2)患者死后均经法医病理检查并确诊为肺动脉栓塞疾病;(3)患者发病前无严重的心脏、肝脏、肾脏等人体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4)患者无恶性肿瘤疾病;(5)患者尸体均经毒物、药物检查排除中毒猝死情况;(6)患者直系家属对法医病理检查及本次研究均具有知情权,且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肺动脉血栓栓塞的病理学特点与抗凝治疗策略引言肺动脉血栓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指血液中的栓子通过血管系统进入肺动脉,阻塞了肺动脉内的血流造成的一种疾病。
它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常常导致急性肺源性心脏病甚至死亡。
本文将着重介绍肺动脉血栓栓塞的病理学特点以及抗凝治疗的策略。
一、病理学特点肺动脉血栓栓塞主要有以下的病理学特点:1.血栓形成:肺动脉血栓栓塞的形成源于体循环中发生的静脉内血栓,主要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通过血流进入肺动脉系统。
这些血栓常常是由深静脉血栓破裂脱落形成的。
2.血栓移行:血栓在静脉循环中通过体静脉进入右心,再进入肺动脉系统。
大多数的血栓会在肺动脉分支处形成栓子,导致肺动脉栓塞。
栓子的大小决定了病情的严重程度,大体积的栓塞可以导致肺血流完全阻塞。
3.病理变化:肺动脉血栓栓塞的主要病理变化包括肺动脉内血栓形成和肺动脉压力增高。
肺动脉的血栓形成会导致肺组织的缺血和坏死,同时血管受到机械性阻塞,导致肺循环的阻力增加,肺动脉压力增高。
4.继发病变:由于肺动脉血栓栓塞导致肺血流受到阻塞,肺组织供氧不足,最终导致肺组织坏死。
严重的肺动脉栓塞可以导致急性肺源性心脏病,表现为右心室负荷过重,甚至心力衰竭。
二、抗凝治疗策略早期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抗凝治疗是肺动脉血栓栓塞患者的关键。
抗凝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血栓的进一步形成和纤溶栓塞,降低肺动脉压力,减轻肺血流阻塞,改善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
1.肝素治疗:肝素是一种常用的抗凝药物,在肺动脉血栓栓塞的早期治疗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肝素可以通过抑制凝血因子的激活和血小板聚集,阻止血栓的形成。
临床上常用的肝素包括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
2.抗凝剂治疗:抗凝剂主要通过抑制凝血酶的活性,防止血栓的形成和扩展。
常用的抗凝剂有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剂(NOACs),如达比加群酮、利伐沙班等。
这些药物的选择和使用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医生的建议。
3.纤溶治疗:纤溶治疗主要通过溶解已经形成的血栓,恢复血流的通畅。
肺动脉高压的血栓栓塞的机制
肺动脉高压是指肺动脉血压持续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疾病。
而肺动脉高压的血
栓栓塞是指在肺动脉发生栓塞(血栓堵塞)的情况。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肺动脉高压
的血栓栓塞的机制。
1. 血管内皮损伤:当血管内皮损伤发生,炎症因子和细胞因子的释放会导致血管内
皮细胞发生增殖和炎症反应,进而促发血栓形成。
当肺动脉高压存在时,血流速度加快,
血管内皮受力增大,易发生损伤。
2. 血液高凝状态:肺动脉高压时,机体产生的血小板激活因子和凝血因子增多,促
使血小板活化、聚集和血凝块形成增加,从而增加了血栓发生的风险。
3. 血流动力学改变:肺动脉高压时,血流速度加快,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在血管
内的流动变得不规则,甚至发生湍流现象,这些不正常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增加了血栓形成
的风险。
4. 纤溶系统失衡:肺动脉高压时,纤溶系统的平衡失调,纤维蛋白分解酶抑制剂的
产生减少,纤维蛋白分解酶激活剂的产生增加,从而导致血液纤维蛋白分解能力下降,形
成的血栓不易溶解。
5. 其他因素:肺动脉高压患者常伴有其他系统性疾病,如风湿性疾病、恶性肿瘤等,这些疾病本身或者治疗药物的副作用也可能使血栓形成。
肺动脉高压的血栓栓塞机制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
状态、血流动力学改变、纤溶系统失衡以及其他相关疾病等。
了解这些机制对于预防和治
疗肺动脉高压的血栓栓塞非常重要。
老年人肺栓塞的形成因素有哪些?
一、概述
肺栓塞这种疾病其实就是指的嵌塞物质进入肺动脉以及它的分支阻断组织血液供应所引起的一些临床表现。
虽然这种疾病的名称听起来并不是这么的熟悉,但是受到这种疾病影响的患者确实比较多的,尤其是一些中老年朋友。
那么生活当中导致老年人患有肺栓塞这种疾病的致病因素是什么呢?下面就来了解一下这方面的内容。
分享一下我的一些经验吧!
二、步骤/方法:
1、
其实导致这种疾病形成的因素在老年人身上,可以说可能是因为身体的退行性改变而造成的。
老年人随着身体素质下降,如果患有一些心脏疾病,可能会因此出现肺栓塞这种表现症状。
2、
老年朋友患有这种疾病有可能是因为长骨骨折导致的。
老年人由于意外事故或者是本身的体质下降,经常会出现长骨骨折的现象。
临床上面长骨骨折是导致脂肪肺栓塞主要的发病因素之一。
3、
本身患有一些慢性疾病就可能会诱发这种现象。
日常生活当中,如果老年人患有一些肿瘤的话,也可能会引起这种症状,临床上面由于肿瘤的原因造成的肺栓塞的病例还是比较多的。
三、注意事项:
为了预防这种疾病,老年人平时一定要注意在身体上面多加锻炼。
平时一定要注意适当的锻炼身体,增强个人的体质。
一定要尽量的延迟身体的退行性改变现象。
肺动脉血栓怎么形成的?肺动脉血栓的病因血栓症是生活中的常见疾病,我们听到的血栓类型如肺动脉血栓栓塞是最常见的。
血栓的致病因素有很多种,特别是心脏病患者,更易并发血栓症。
另外肿瘤患者和分娩后的患者,要注意预防血栓症,否则对身体的康复不利。
病因★1.血栓形成肺栓塞常是静脉血栓形成的合并症。
栓子通常来源于下肢和骨盆的深静脉,通过循环到肺动脉引起栓塞。
但很少来源于上肢、头和颈部静脉。
血流淤滞,血液凝固性增高和静脉内皮损伤是血栓形成的促进因素。
因此,创伤、长期卧床、静脉曲张、静脉插管、盆腔和髋部手术、肥胖、糖尿病、避孕药或其他原因的凝血机制亢进等,容易诱发静脉血栓形成。
早期血栓松脆,加上纤溶系统的作用,故在血栓形成的最初数天发生肺栓塞的危险性最高。
近代概念提出了肺动脉血栓栓塞的三要素:①血流停滞;②血液高凝状态;③血管壁损伤。
★2.心脏病为我国肺栓塞的最常见原因,占40%。
几遍及各类心脏病,合并房颤、心力衰竭和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者发病率较高。
以右心腔血栓最多见,少数亦源于静脉系统。
细菌性栓子除见于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外,亦可由于起搏器感染引起。
前者感染性栓子主要来自三尖瓣,偶尔先心患者二尖瓣赘生物可自左心经缺损分流进入右心而到达肺动脉。
★3.肿瘤在我国为第二位原因,占35%,远较国外6%为高。
以肺癌、消化系统肿瘤、绒癌、白血病等较常见。
恶性肿瘤并发肺栓塞仅约1/3为瘤栓,其余均为血栓。
据推测肿瘤患者血液中可能存在凝血激酶以及其他能激活凝血系统的物质如组蛋白、组织蛋白酶和蛋白水解酶等,故肿瘤患者肺栓塞发生率高,甚至可以是其首现症状。
★4.妊娠和分娩肺栓塞在孕妇数倍于年龄配对的非孕妇,产后和剖腹产术后发生率最高。
妊娠时腹腔内压增加和激素松弛血管平滑肌及盆静脉受压可引起静脉血流缓慢,改变血液流变学特性,加重静脉血栓形成。
此外伴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增加,血浆素原-血浆素蛋白溶解系统活性降低。
但这些改变与无血栓栓塞的孕妇相比并无绝对差异。
肺动脉高压的血栓栓塞的机制肺动脉高压血栓栓塞是肺血管疾病谱中的一种极为严重的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多个方面。
肺动脉高压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肺血管阻力增加,导致肺循环受到较大的负担,从而出现肺动脉高压。
而肺动脉高压本身也是肺血管疾病的一种表现形式。
在此基础上,如果加上血栓栓塞这一严重的并发症,就更加严重和危险,甚至有可能致命。
1. 血栓形成的机制(1)内皮细胞损伤导致的血栓形成。
在肺动脉高压的过程中,内皮细胞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导致内皮细胞的功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例如无氧代谢增加,有缺氧情况的产生,从而促进炎症的发生和发展。
同时,内皮细胞结构的改变和血液流动的异常也会导致血栓的形成。
这些因素可以导致血栓形成的原因是发生了内皮细胞的损伤。
(2)凝血系统异常导致的血栓形成。
凝血系统是人体内维持动脉和静脉血管处于正常状态的一个重要系统。
当这个系统发生变化时,会导致血液内的凝血酶素凝集在一起,形成血栓。
凝血系统异常在肺动脉高压发生中也有一定的作用。
例如,红细胞增多症、凝血酶前体缺乏等凝血因素异常都可能促进血栓形成的发生。
2. 血栓的破裂和栓子的脱落血栓在形成后,再经过一段时间,会变得更加紧密或者活化,导致血栓内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等生物物质成分发生改变。
当血栓达到一定的大小时,就会在肺动脉的血液流动中受到破裂和冲刷的作用,从而产生更多的血栓碎片,形成血栓栓子。
血栓栓子一旦离开血管,就会迅速地流入肺动脉内,从而造成肺动脉血栓栓塞。
不同大小的血栓栓子对肺血管造成的损伤不同。
大小CCM 的栓子可以堵塞肺小动脉,但不会对大的肺动脉造成明显的影响;而较大的栓子则会阻塞体积极大的肺动脉,并导致肺组织局部的供氧不足,损伤和坏死。
3. 血栓栓塞的诊断和治疗早期的诊断和治疗是防止和控制肺动脉高压的关键,而对于血栓栓塞的诊断也十分重要。
对于大多数的患者,血栓栓塞常常会带来各种不同的症状,例如昏厥、胸痛、呼吸急促等。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9年第19卷第43期 205·临床研究·法医病理角度探讨老年人肺动脉栓塞王红杰,孙振华(中山市公安局小榄分局,广东 中山)摘要:目的本文主要从法医病理角度探讨老年人肺动脉栓塞。
方法本次研究起止时间为2016年3月到2018年2月,研究对象为4例死于肺动脉栓塞的老年患者,全部患者均行法医鉴定,并采用回顾分析法对患者的肺动脉栓塞疾病进行总结。
结果胸口发闷、咳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症状,当患者出现肺部急性循环衰竭时,则可导致患者死亡,血栓颜色以混合色和红色为主。
结论老年患者因机体发生退行性病理性改变具有多种诱发肺动脉栓塞的危险因素,因此,肺动脉栓塞发病率极高,因血栓的形成可使患者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法医;病理角度;老年人;肺动脉栓塞中图分类号:R256.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613/ki.1671-3141.2019.43.110本文引用格式:王红杰,孙振华. 法医病理角度探讨老年人肺动脉栓塞[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43):205.0 引言本文主要从法医病理角度对肺动脉栓塞的老年患者进行研究,总结其临床特点,目的是通过法医病理角度分析后,可有效降低肺动脉栓塞的发生率,为临床医学的治疗和诊断提供相应实验依据,提高患者的生存率[1]。
因此,本文主要从法医病理角度探讨老年人肺动脉栓塞,现将探究结果进行如下报告。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次实验的起始时间设置为2016年3月,终止时间设置为2018年2月,研究对象为死于肺动脉栓塞的老年患者4例。
参与本实验的4例老年肺动脉栓塞的患者中,男2例,平均年龄(72.69±3.94)岁;女2例,平均年龄(73.09±3.81)岁。
纳入标准:①患者的年龄均超过60岁;②患者经过多种病理手段均确诊为肺动脉栓塞;③患者家属均同意参与本实验。
血栓形成与肺动脉栓塞的临床特点分析肺动脉栓塞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疾病,由于血栓形成堵塞了肺动脉或其分支,导致肺动脉血流受阻。
这种情况下,临床上表现出一系列特点。
一、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血栓形成是肺动脉栓塞的主要病理基础,其临床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龟裂叙述血栓形成常常与体内凝血系统异常活化有关。
当人体处于处于休息状态时,血栓形成和溶解处于相对平衡,不会过多堆积。
但当机体处于某些特定情况下,比如外伤、手术、长期卧床等,凝血系统活化增加,导致血栓形成过程加快,从而增加了肺动脉栓塞的风险。
2. 典型症状血栓形成的典型症状是局部深静脉血栓形成所引起的疼痛、肿胀和发热。
例如,腿部深静脉血栓形成时,患者会感到腿部疼痛、肿胀和触痛,甚至可能发现肿胀的腿部皮肤呈现发红紫色。
这些症状往往成为肺动脉栓塞的预警信号。
3. 隐匿性病程血栓形成在许多情况下病程隐匿,无任何症状表现。
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对自己的疾病没有任何察觉,直到出现肺动脉栓塞的临床症状。
4. 影响因素血栓形成与多个因素有关,包括年龄、性别、体位不良、长期卧床等。
年龄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对血液的凝结能力增加,促使血栓的形成。
此外,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形成血栓,特别是孕妇和口服避孕药者。
二、肺动脉栓塞的临床特点肺动脉栓塞是血栓形成的严重并发症,其临床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突发胸痛肺动脉栓塞的典型症状之一是突发胸痛,常常被患者形容为剧痛。
这种疼痛的特点是剧烈而持续,甚至出现窒息感。
此外,胸痛的部位一般在胸骨后中心或心前区位置,且常常向左肩部、左臂放射。
2. 呼吸困难肺动脉栓塞导致肺毛细血管的阻塞,影响肺动脉血流。
患者会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
这种呼吸困难常常是在活动或运动过程中加重,甚至出现休克的状况。
3. 咯血部分患者在发生肺动脉栓塞时,出现咯血的症状。
这是由于肺动脉栓塞引起的肺组织损伤导致的。
咯血的程度可以轻微,仅有少量血丝痰,也可以严重到大量咯血。
从法医病理角度探讨老年人肺动脉栓塞
初松涛;李洪涛;刘卯阳
【期刊名称】《吉林医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31)005
【摘要】目的总结老年人肺动脉栓塞猝死病例栓塞形成的高危因素及法医病理鉴定特点.方法对老年人肺动脉栓塞死亡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及法医病理解剖进行分析.结果老年人猝死后尸检,在心脏及肺动脉干均发现巨大血栓.结论老年人猝死,特别是有下肢静脉血栓及重症心血管疾病等肺动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应当更多地关注肺动脉栓塞的问题,采取特异性检查以明确法医病理诊断.
【总页数】4页(P257-260)
【作者】初松涛;李洪涛;刘卯阳
【作者单位】北华大学法医教研室,吉林,吉林,132013;北华大学法医教研室,吉林,吉林,132013;北华大学法医教研室,吉林,吉林,13201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63.5
【相关文献】
1.分析肺动脉血栓栓塞猝死的法医学尸检、临床病理尸检 [J], 夏米佳
2.从法医病理角度探讨老年人肺动脉栓塞 [J], 初松涛;李洪涛;刘卯阳;
3.肺动脉血栓栓塞猝死的法医尸检及病理学探讨 [J], 李桂法
4.肺动脉血栓栓塞致死的法医尸检及病理分析 [J], 王林华;秦建华
5.肺动脉血栓栓塞致死的法医尸检及病理分析 [J], 王林华; 秦建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老年肺动脉栓塞猝死病例栓塞形成的高危因素及法医病理鉴定特点发布时间:2021-08-31T10:53:51.168Z 来源:《医师在线》2021年4月8期作者:李强[导读] 探究老年肺动脉栓塞猝死病例栓塞形成的高危因素及法医病理鉴定特点。
李强(四川福森特司法鉴定所;四川成都610041)【摘要】目的:探究老年肺动脉栓塞猝死病例栓塞形成的高危因素及法医病理鉴定特点。
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择(自2020年1月-2021年2月)5例老年肺动脉栓塞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回顾性分析对这些病例进行尸检,之后对其法医病理鉴定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通过对这几例老年肺动脉栓塞猝死病例实施尸检后发现,病例的肺动脉与心脏部位均形成了血栓,一些血栓数量较多或体积较大,血栓的表现为红色或混合性质。
结论:老年肺动脉栓塞猝死病例栓塞形成的高危因素主要有重症心血管病症和下肢静脉血栓等,在临床上,法医人员和医务人员理应重视和关注老年肺动脉栓塞,并给予特殊性重点检查,这样来能够充分明确法医病理鉴定的诊断。
【关键词】老年;肺动脉栓塞猝死;栓塞;高危因素;法医病理鉴定;特点肺动脉栓塞主要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对机体内的肺动脉和分支所造成的堵塞,从而导致肺循环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和病理[1]。
该病症在心血管疾病中具有超高的病死率和发病率,即使在临床上对肺动脉栓塞患者可以进行正确的诊断,但因该病症的发病较急,所以患者很有可能发生突然死亡的情况,在临床上能够被急救成功的概率并不高,而且肺动脉栓塞在老年人群的发病率比较高。
目前,国内关于老年肺动脉栓塞所形成的高危因素和法医病理鉴定特点等研究报道比较少,所以本研究主要分析了老年肺动脉栓塞猝死病例栓塞形成的高危因素及法医病理鉴定特点,希望可以让人们对该病症具有较高的认知性,从而提高老年肺动脉栓塞的救治成功概率和尸检的检出概率,现将具体研究内容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次研究对象选择(自2020年1月-2021年2月)5例老年肺动脉栓塞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回顾性分析对这些病例进行尸检;其中,有男性患者3例,女性患者2例,所有患者死亡的年龄在60-80岁,平均死亡年龄为(68.23±2.72)岁。
肺动脉栓塞一、概念肺动脉栓塞是由于内源性或外源性的栓子堵塞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引起肺循环障碍的临床和病理生理综合征。
二、病因1,年龄因素尸检资料表明,肺动脉栓塞的发生年龄多在50~65岁,儿童患病率约为3%,而60岁以上可达20%,90%致死性肺动脉栓塞发生在50岁以上,在女性20~39岁者其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较同龄男性高10倍,故肺动脉栓塞发生率相对增高。
2,活动减少因下肢骨折,瘫痪,重症心肺疾病,手术等原因,致使长期不适当的卧床,或健康人平时肢体活动减少,降低了静脉血流的驱动力,导致血流淤滞,深静脉血栓形成。
3,静脉曲张和血栓性静脉炎肺动脉造影和肺灌注扫描显示,约51%~71%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者可能合并肺动脉栓塞,因静脉曲张和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患者,由于各种原因,一旦静脉内压急剧升高或静脉血流突然增多,栓子脱落而发生肺动脉栓塞。
4,心肺疾病25%~50%的肺动脉栓塞患者有心肺疾病,特别是心房颤动伴心衰的患者最易发生,据阜外医院900余例心脏病尸检发现,合并肺动脉栓塞者占11%,其中尤以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病,慢阻肺合并肺心病者为多。
5,创伤15%的创伤患者并发肺动脉栓塞,其中胫骨,骨盆,脊柱骨折常易发生肺动脉栓塞(由于骨髓中的脂肪滴形成栓子);此外软组织损伤和大面积烧伤也可并发肺动脉栓塞,可能因为受伤组织释放某些物质损伤了肺血管的内皮细胞或造成高凝状态所致。
6,肿瘤许多肿瘤如胰腺癌,肺癌,结肠癌,胃癌,骨肉瘤等均可合并肺动脉栓塞,肿瘤患者肺动脉栓塞发生率增高的原因可能是肿瘤细胞本身可以作为栓子,另外肿瘤患者的凝血机制常异常。
7,妊娠和避孕药孕妇之血栓栓塞病较同龄未孕妇女高7倍,服用避孕药妇女静脉血栓形成之发生率比不服药者高4~7倍,近报道静脉输注雌激素者亦可诱发肺动脉栓塞。
8,其它原因肥胖,某些血液病(如红细胞增多症,镰状细胞病),糖尿病,肺包囊虫病等。
三、症状和体征1,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剧烈胸痛,咯血,甚至晕厥等症状。
肺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与诊断一、肺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肺血栓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指由于肺动脉或其分支发生血栓堵塞而引起的疾病。
它是导致全球范围内死亡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并且常常被误诊或漏诊。
了解肺血栓栓塞的危险因素对有效预防和及时诊断至关重要。
1.1 高龄:年龄是影响患者发生肺血栓栓塞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年龄增长,机体各种防护系统功能下降,尤其是老年人活动能力减退,静脉淤滞性循环障碍增加,容易形成血栓。
1.2 先前静脉血栓形成史:患有先前的静脉血栓形成史是导致肺血栓栓塞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对于曾经出现静脉血栓形成的患者,建议积极进行预防性治疗以避免再次发生。
1.3 肥胖和缺乏运动:肥胖和缺乏运动是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肥胖会增加对血管内皮有损伤的概率,从而促使血栓的形成。
而缺乏运动会减少下肢的肌力和流体泵抽送,进一步促使淤血和血栓形成。
1.4 长期卧床:长时间低活动状态、持续卧床或困在狭小空间内会导致下肢静脉回流障碍,增加形成深静脉血栓的风险。
1.5 多发性创伤:多发性创伤如骨折、严重外伤等都会增加肺血栓栓塞的发生风险。
这些情况可能导致下肢骨折、手术后恢复等,使得身体必须处于充分安静状态。
1.6 孕妇:孕妇Hormonal-Oral-Contraceptives(口服避孕药)使用者相对于非使用者来说有明显增加PE风险, 缺乏运动及产前床上休息时间也会有很高风险,产后其它危险因素同一般演变,还有动脉内皮受损标志物也同样在继续进一步增加。
二、肺血栓栓塞的诊断2.1 临床症状:肺血栓栓塞常表现为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但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
有些患者可能完全没有明显症状,或者只出现轻微不适。
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怀疑肺血栓栓塞的患者时需要综合考虑其他相关因素,并进行更具体的检查。
2.2 实验室检查:凝血功能指标的改变是肺血栓栓塞诊断中常见的实验室指标。
D-二聚体是一种可溶于血浆的分子,在血液中流经被活化的凝血系统时可以释放到循环中。
・经验交流・老年人肺动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病理分析
戴成祥 李小鹰 韦立新 范利 李向红
我院于1980年2月至1999年8月进行的连续非选择性常规尸检1450例,共发现31例肺动脉栓塞性病变,占同期尸检的211%。
其中原发性肺动脉血栓形成5例,占肺动脉栓塞总数的1611%。
现将5例原发性肺动脉血栓形成致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报道如下。
一、临床及病理资料
见表1。
5例原发性肺动脉血栓形成致肺动脉栓塞患者,男性4例,女性1例;年龄72~79岁,平均(7414±311)岁;除1例于门诊诊治外,其余均住内科病房,末次住院时间16h~33d。
二、讨论
老年人原发性肺动脉血栓形成是肺动脉栓塞或肺梗死的少见原因之一。
本组原发性肺动脉血栓形成病理诊断的依据是:临床上缺乏典型症状,如突发的憋闷、呼吸困难、紫绀、胸痛、血压下降等;肺及肺动脉有基础病变及新旧血栓;右心及体静脉系未见血栓者。
表1 5例原发性肺动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和病理资料
例序性别年龄
(岁)
临床经过临床死亡诊断主要病理解剖诊断
1男72主因精神抑郁、少言寡语、行为异常10d,加重
伴拒食3d于1985年12月15日入院。
经治疗
后症状缓解。
死亡当日上午查ECG正常,下午
18:00于室内更衣时突发晕厥,急测血压为0,
ECG:右束支阻滞、窦性停搏、室性自主心律,抢
救无效,死亡冠心病,猝死(1)左右肺动脉分支广泛性血栓形成、部分
机化;(2)左右冠状动脉硬化狭窄,心肌广
泛早期缺血改变
2女79因咳嗽、X线胸片发现右下肺肿物于门诊反复
就诊,诊断为“肺恶性肿瘤”,对症治疗,症状一
度好转。
1989年5月12日始出现发热、呼吸困
难加重,1周后死于入院途中肺癌伴右肺中下叶支
气管浸润,肺部感染,
呼吸及循环衰竭
(1)两肺弥漫性肺泡细胞癌,肺内广泛浸
润;(2)左肺动脉内血栓形成;(3)冠状动脉
内血栓形成
3男76主因发现右肺中心肺癌,放疗后4个月、咳嗽胸
闷加重半个月于1998年1月1日入院。
经对症
治疗后病情趋于好转。
于住院第33d,突发呼
吸、心跳停止,死亡右肺中心性肺癌伴纵
隔淋巴结转移,呼吸
循环衰竭
(1)右肺主支气管腺鳞癌、浸润右肺动脉壁
周围致右肺动脉狭窄及纤维素性血栓形
成;(2)右肺放射性肺炎伴局灶性骨化;(3)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4男73主因诊断为“肺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2个月于
1993年5月10日入院。
经化疗后2周出现咳
血痰、发热、左侧大量血性胸水,对症治疗后体
温正常,咯血症状消失,胸水包裹,但出现严重
低氧和低碳酸血症,呼吸性碱中毒,经呼吸机辅
助等治疗不能纠正,终因病情进行性加重,死亡左上肺腺癌伴纵隔及
左锁骨上淋巴结转
移,呼吸循环衰竭
(1)左肺上叶肺巨细胞癌;(2)成人呼吸窘
迫综合征;(3)致丛性肺动脉病,伴部分肺
内中小动脉附壁血栓形成;(4)冠状动脉粥
样硬化
5男72主因反复咳喘20余年,加重伴低热腹痛11h于
1990年4月6日入院。
患者曾因肺心病、呼吸
衰竭反复入院,多次以呼吸机治疗,症状改善。
本次因解大便用力后出现呼吸困难加重11h
急诊入院。
入院16h,终因持续性低氧血症,经
呼吸机辅助等综合治疗无效而死亡(1)慢性喘息性支气
管炎急性发作、肺心
病、呼吸衰竭Ⅰ型;
(2)冠性病心绞痛,急
性心肌梗死?(3)肺
梗死?
(1)致丛性肺动脉病,继发性肺动脉主干及
其大分支粥样硬化伴溃疡形成,溃疡面继
发血栓形成(阻塞管腔90%左右);(2)肺
心病,右心衰竭;(3)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
窄,广泛早期心肌缺血改变
作者单位:100853北京市,解放军总医院老年心内科(第一作者现在:100089北京市,解放军第四六六医院心内科)
原发性肺动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上极少诊断。
1984年,蔡柏蔷和朱元珏〔1〕报道的北京协和医院尸检资料显示:原发性肺动脉血栓形成8例,为尸检所见全部肺栓塞的819%。
熊治权〔2〕报道一组来自美国密苏里大学医学院连续进行的2050例尸检证实的肺栓塞382例中,原发性肺动脉血栓形成致肺栓塞者仅有5例,约占肺动脉栓塞原因的113%。
本组资料中原发性肺动脉血栓形成5例,占肺栓塞病因的1611%,与文献比较明显增高。
本组肺动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可能为:(1)肺部恶性肿瘤继发血栓形成:肺部恶性肿瘤细胞直接浸润造成肺动脉壁结构的破坏;放射治疗造成肿瘤周围多量纤维组织增生而牵拉、挤压肺动脉,致使动脉管腔狭窄;肿瘤广泛浸润、瘤体坏死、伴发炎症等所致的发热、脱水等因素致血液高凝状态。
(2)致丛性肺动脉病(plex ogenic pulm onary arteriopathy)继发血栓形成:致丛性肺动脉病的原因不明,即由动脉中层肥厚、细胞性内膜增生、向心性板层内膜纤维化、扩张性病变、类纤维素坏死和丛样病变形成等构成的疾病,是临床上诊断的“原发性肺动脉高压”的主要原因之一。
丛状病变使肺动脉血流缓慢,血管内膜损伤,增强了血小板的黏附与聚集。
致丛性肺动脉病继发肺动脉粥样硬化伴溃疡,溃疡面继发血栓形成。
(3)不明原因的肺动脉血栓形成。
根据上述临床病理资料分析,我们认为,对于老年患者合并原发性肺部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动脉高压、肺部肿瘤和肺部感染等)及各种原因所致的血液高凝状态者,应当高度警惕动静脉血栓形成和(或)血栓栓塞的危险。
肺血栓栓塞症曾被认为是我国的少见病,以致于长期以来国内临床医学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该病的识别和诊断。
肺血栓栓塞的特点是其发病可从极为隐袭到突然猝死,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以致于漏诊率和误诊率极高〔3〕。
肺血栓栓塞是涉及呼吸、心血管、影像、血液、外科、肿瘤等多学科的疾病,其防治研究需要多学科和专业的密切合作。
参 考 文 献
1蔡柏蔷,朱元珏.100例肺栓塞症临床分析:附90例病理分析.中华内科杂志,1984,23:2332236.
2熊智权.肺栓塞328例尸检材料分析.北京第二医学院学报, 1985,6:2602264.
3王辰,程显声,钟南山.积极促进我国对肺血栓栓塞症的规范诊治.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24:2572258.
(收稿日期:2001204203)
(本文编辑:刘季蓉)
老年人疝术后心肺并发症死亡七例分析黄柳明 徐文怀 万远廉
我科自1997年2月至1999年12月共收治65岁以上老年疝患者202例,因术后心肺并发症死亡7例,报道如下。
一、临床资料
202例中,男176例,女26例,年龄65~92岁,平均7116岁。
均经手术治疗,择期手术184例,急诊手术18例。
术前并存心血管和(或)肺部疾病者44例,占2118%。
8例于术后2周内死亡,病死率410%。
除1例为肝硬化腹水,术后上消化道出血死亡;其余7例均死于心肺并发症,其平均年龄7419岁,见表1。
并发症诊断依据心电图、胸部X线检查等。
术后4例死于肺部感染、呼吸衰竭;2例死于术后急性心肌梗死发作;1例死于巨大切口疝还纳引起腹压增高,急性左心衰竭。
表1 7例术后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
例序年龄
(岁)
性别诊断急诊手术术前并存疾病麻醉方式手术方式
手术时间
(h)
直接死亡
原因
术后死亡时间
(d)
165男腹股沟疝嵌顿是慢支肺气肿 连续硬膜外麻醉肠切除215肺部感染 2 283男腹股沟疝 否慢性支气管炎连续硬膜外麻醉疝修补110肺部感染12 372女腰疝 是肺心病 全麻疝修补310肺部感染11 492男脐疝嵌顿 是肺部感染 局麻疝松解210肺部感染10 568女切口疝嵌顿 是高血压 全麻疝修补210左心衰竭1 670男腹股沟疝 否冠心病 连续硬膜外麻醉疝成形115心肌梗死6 774男腹股沟疝 否高血压 连续硬膜外麻醉疝成形1心肌梗死4
作者单位:100034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普外科(第一作者现在小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