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1
- 格式:ppt
- 大小:492.00 KB
- 文档页数:31
我国刑事政策的主要内容
1. 预防为主:我国刑事政策的基本原则是预防为主、惩罚与教育相结合。
这意味着相对于仅仅惩罚罪犯,更重要的是在社会预防犯罪。
2. 罪刑法定原则:我国刑法中明确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指的是,罪刑必须有法律依据,罪和刑必须明确、公开、具体、适用到每一起犯罪行为。
3. 依法减刑、假释、暂时出所等:这是我国刑事政策的一大特点。
我国法律系统提供了一系列的法定化的减刑措施,而且对于初犯、轻罪、累犯都有区别对待的措施,比如自首、认罪态度、犯罪后的悔改等等。
4. 加强司法制度:我国刑事政策重视加强司法制度的建设,包括加强人权保障、加强公正司法、提高司法效率等方面。
在司法过程中还强调了取证的规范、律师代理、公证人和公证机构等的重要作用。
5. 防止扩大化犯罪率:我国刑事政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防止扩大化犯罪率。
这意味着,公共安全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是刑事政策的首要目标,在维护好社会秩序的基础上,才具备了发展和繁荣的空间和机会。
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为了保护社会秩序,维护公民基本权益,对刑事犯罪行为进行打击和处罚的法律制度。
它规定了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程序和具体规定,为司法机关进行刑事诉讼提供了指导和依据。
下面将对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进行详细介绍。
一、基本原则1.罪刑法定原则2.独立公正原则3.审判主导原则4.纳贿罪原则5.证据确实原则二、基本程序1.立案刑事诉讼程序中的第一步是立案。
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者市、县人民法院都可以立案。
立案过程中要审查案件材料,确定是否符合起诉条件,并依法作出立案决定。
2.侦查侦查是刑事诉讼中的重要环节,包括取证、调查讯问等一系列行为,旨在查明案件的真相。
侦查可以由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或者人民法院进行。
3.提起公诉检察机关可以根据案件的事实、证据,决定是否提起公诉。
被告人可以通过辩护人发表意见,并提供有利于自己的证据。
4.审判审判分为一审、二审和终审等阶段。
案件由人民法院依法组织审理,审判必须公开进行,保证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判决必须有根据、有理由。
5.执行判决生效后,必须进行执行,确保判决的效力。
执行过程中要依法履行执行程序,对被执行人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
三、具体规定1.证据规则2.被告人权益保障3.辩护人制度4.赔偿救济制度总之,刑事诉讼法的基本制度包括基本原则、基本程序和具体规定。
通过建立合理的刑事诉讼制度,能够确保刑事司法的公正、公正和权威性,保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的正常秩序。
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利、打击犯罪的重要法律体系。
它涵盖了一系列的法律规定、原则和程序,旨在确保公平正义的实现,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安宁。
我国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包括罪刑法定原则、刑法适用平等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要求,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这一原则保障了公民的权利,避免了随意定罪的可能性。
刑法适用平等原则强调,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普通百姓,在刑法面前都应平等对待,这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性。
罪责刑相适应原则指出,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
犯罪行为的性质、情节、社会危害程度等因素都会影响刑罚的轻重,以实现公平合理的处罚。
在犯罪构成方面,我国刑法规定了犯罪的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和客观方面等要素。
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单位等。
自然人需要达到一定的刑事责任年龄和具备刑事责任能力才能承担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年龄根据不同年龄段划分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相对负刑事责任和完全负刑事责任。
犯罪的主观方面包括故意和过失。
故意犯罪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过失犯罪则是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
犯罪客体是指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犯罪的客观方面则是指犯罪行为的客观表现,如行为、结果等。
刑罚是刑事法律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刑罚体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
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
管制是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但限制其一定自由,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的刑罚方法。
拘役是短期剥夺犯罪分子人身自由,就近实行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
有期徒刑是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分子的人身自由,并实行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
无期徒刑则是剥夺犯罪分子终身自由,并实行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
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刑事法律制度是一个国家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国家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与制裁。
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建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础,严守法治原则,保障国家安全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本文将从刑事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则、法律适用、刑罚种类和程序保障四个方面,对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基本原则(1)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在我国刑事法律制度中,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最基本的原则之一。
这一原则意味着无论国家地位、身份、财富或其他因素,每个人都应当在法律面前平等受到对待,不论是犯罪嫌疑人还是被害人。
(2) 罪刑法定原则罪刑法定原则是指在我国刑事法律制度中,对犯罪行为的认定以及刑罚的决定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进行。
没有法律明文规定的行为不能构成犯罪,法律也要明确规定相应的处罚。
(3) 纯法理解释原则刑事法律制度中,纯法理解释原则是指法官或其他司法作用人员在处理刑事案件时,必须严格依据法律的规定进行判断和裁决,不能凭个人主观臆造或片面地理解法律。
二、法律适用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将犯罪行为分为犯罪和轻微犯罪两大类,依据犯罪行为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确定了不同的法律适用方式。
对于犯罪行为,我国采取了主要依赖刑法来进行惩治的方式。
而对于轻微犯罪行为,我国采取的是主要依赖治安管理处罚法来进行管理和惩罚的方式。
三、刑罚种类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中,刑罚种类主要包括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以及罚金等。
对于不同的犯罪行为,根据其性质和认定结果,法庭将根据法律规定进行相应的量刑,并确定相应的刑罚类型。
四、程序保障我国刑事法律制度注重程序保护,特别是对于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权益保障。
在刑事诉讼中,我国规定了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包括知情权、辩护权、质证权等,以保证诉讼的公平和合理进行。
总结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具有一系列的基本原则,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罪刑法定和纯法理解释等。
在法律适用方面,我国划分了犯罪和轻微犯罪两大类行为,并采取相应的法律适用方式。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考试大纲课程简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它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针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有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的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治观的教育,把社会主义荣辱观贯彻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引导大学生形成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思想品德修养,增强学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全面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使大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考试要求与有关说明一、考试基本要求要求考生较系统地领会和掌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0年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运用本课程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分析、解决有关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综合分析、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
二、考试形式本课程考试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
三、关于命题考试的若干规定1.命题以本大纲为指导,覆盖到章,并适当突出重点章节,加大重点内容的覆盖密度。
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分值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0%,领会约占30%,简单应用约占30%,综合应用约占20%。
3. 本课程试题的难易程度适中。
试卷中不同难度试题的分值比例大致为:易,占20%;较易,占30%;较难,占30%;难,占20%。
应当注意:试题的难易程度与能力层次不是同一概念,在各个能力层次的试题中都存在着不同难度,切勿将二者混淆。
4.本课程考试题型举例: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论述等。
考试内容第一章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1. 理想信念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理想信念的含义与特征。
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意义。
2.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
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页课件 (一)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是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为核心,结合其他法律法规而形成的一套法律体系。
这套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我们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一、刑法律制度的特点我国的刑法律制度有以下特点:1、有明确的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刑事法律制度中,罪刑法定原则是最基本的、最突出的特点。
它规定刑罚只能在法律上规定的范围内,而且要依据刑法明确规定的罪名而判定。
这种制度保证了人民的刑罚权不受侵犯。
2、不允许刑讯逼供和非法证据我国刑事法律制度中禁止刑讯逼供和非法证据的使用。
这保证了人民的合法权益,防止案件的错误定性和不公正处理。
3、强调人的尊严和权利我国刑事法律制度强调人的尊严和权利。
在刑事诉讼中规定了被告人的权利,并在对其进行刑罚时注重人性化,确保刑罚具备吸收教育和改造作用。
二、刑事法律制度的体系我国的刑事法律体系包括刑法、刑诉法、刑事执行法等法律和司法解释。
刑法作为刑事法律制度的核心,规定了我国的罪名和刑罚,同时还制定了共同的刑事法律原则。
刑诉法规定了刑事诉讼的程序和诉讼权利等,是刑法的具体实施和实践活动的指南。
三、刑事法律制度的发展演变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在发展演变中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
在早期,依据家法为核心的惩罚制度常常被用来惩罚犯罪行为。
到了秦汉时期,出现了较为完整的法律体系。
现代刑法的形成,始于我国新文化运动时期,最终制定了目前统一的刑法体系。
总体来说,我国的刑事法律制度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而现有的体系相对完备。
我们应该按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正确地运用和维护刑事法律制度,维护社会稳定和公正。
同时,在刑事法律政策的制定、调整和执行过程中,我们应采取更加负责任和科学的方法,确保法律的善意和公正性。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切实维护公民的权利和利益,提高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效率。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全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权、财产权和其
他权益,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和稳定,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安全和顺利进行,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章罪刑法定
第二条刑法应当适用法律,严格限定罪行和刑罚。
第三条刑法的任务,是通过刑罚的应用,尽可能地依法制裁
罪犯,使罪犯受到应有的惩罚,同时达到防止犯罪、维护国家秩序,以及教育、感化罪犯的目的。
…
第四百八十三条妨害司法活动罪的处罚,由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罪和以暴力、胁迫方法妨害司法活动罪共同变更为:妨害诉讼活动罪。
以暴力、胁迫方法阻止公民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诉讼权利,或者殴打、侮辱诉讼活动中的诉讼参与人员,干扰法庭秩序,妨害诉讼活动的其他严重情形,情节严重的,由六月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六个月以上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第四百八十四条 (旧条仍然有效;罪)妨害司法活动的罪,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