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单元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2课时
- 格式:ppt
- 大小:811.50 KB
- 文档页数:12
人教版 化学 九年级 下册8.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下载更多课件,电脑端登录第二课时第一课时8.2 金属的化学性质/导入新知8.2 金属的化学性质/从地里出土的金属文物中,金器总是保存得基本完好,铜器表面有锈迹,而铁器出土很少且锈迹斑斑。
这是为什么呢?金器铜器铁器8.2 金属的化学性质/素养目标1. 知道镁、铝、锌、铁、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知识点1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我们研究了哪回顾几种金属和氧气的反应?镁条在空气中燃烧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回顾·思考1】镁条在空气中点燃有什么现象? 镁条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白色固体。
2Mg+O 2===2MgO点燃点击图片播放视频化学方程式3Fe + 2O 2 === Fe 3O 4点燃铁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回顾·思考2】铁丝在氧气中点燃有什么现象?化学方程式点击图片播放视频【观察·思考1】镁条点燃之前为什么要先用砂纸打磨?铝制品在空气中为什么失去金属光泽变暗?镁、铝在常温下可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
化学方程式2Mg+O2===2MgO4Al+3O2===2Al2O3【观察·思考2】镁和铝在常温下可与氧气反应,为什么铝会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呢?氧化铝是致密的氧化膜。
点击图片播放视频(1)为什么铝制品不容易生锈?铝常温下与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阻止铝进一步氧化。
(2)生活中铝制品能否用钢刷、沙擦洗?不能。
钢刷、沙等破坏铝制品表面致密的保护膜。
铝会损害神经系统,有可能导致老年痴呆症,对其他器官也有损害。
所以国家对于食品添加剂中的铝含量制定了相关标准。
讨论【观察·思考3】铜火锅长时间使用后会变黑?铜在高温下与氧气发生反应,生成黑色的氧化铜。
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五河县“三为主”讲堂九年级化学(下)导教案课题: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经过对金属与酸的实验研究,认识金属活动性次序2、能利用金属活动次序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并能设计实考证明金属活动性的强弱。
学习重、难点要点:金属活动次序的研究。
难点:金属活动次序的应用。
学习过程自主学习:1、在金属活动性次序表中,金属的地点越靠前,______________。
2、金属与酸的反响:(1)只有前方的金属才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
( 2)金属的地点越靠前,金属与酸反响就越,产生氢气的速率就越。
3、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响:排在的金属能把排在从它的化合物溶液里置换出来。
4、达成以下反响方程式:①铁和稀盐酸:②镁和稀盐酸:③锌和稀硫酸:④铝和稀硫酸:⑤铁和硫酸铜:⑥铜和硝酸银:合作研究活动一、研究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响1、察看实验,达成课本第12 页的表格2、思虑:(1)为何要用砂纸打磨铝丝?(2)经过实验得出铝、铜、银的活动性次序为>>活动二、认识金属活动性次序表1、总结金属活动次序表,当堂识识记教课思路学生纠错最大最全最精的教育资源网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金属活动性由强渐渐减弱2、金属活动性次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供给一些判断依照。
教课思路学生纠错达标检测 :、1 、能用铁制容器盛放的试剂是()A 、盐酸B 、稀硫酸C 、硫酸铜溶液D 、酒精 `2、以下化学方程式书写不正确的选项是 ( )A 、 Zn+2HCl=Zn Cl 2+H 2 ↑B 、Fe+CuSO 4=Cu+ FeSO 4C 、 Cu+H SO4 =CuSO +H 2↑D 、Cu +Hg(NO ) =Cu(NO3) +Hg2 43 2 23、将一银白 色的铁钉放入 硫酸铜溶液中 ,能够察看到的现象是 ()①铁钉表面产生气泡 ②溶液的颜色渐渐变为浅绿色 ③铁钉表面覆 盖一层红色物质 ④铁钉的质量显然减小 A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①④★ 4、现有 X 、Y 、Z 三种金属,若把 X 、 Y 和 Z 分别投入到稀盐酸中,只有 Y 溶解并产生气泡, X 、Z 不反响;若把 X 和 Z 分别放入硝酸银 溶液中后,在 X 表面有银析出,而 Z 没有变化。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个案导入新课根据金属与氧气、酸之间发生的反应,可知有些金属化学性质比较活泼、有些金属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根据不同金属与酸反应不同的现象得出金属的化学性质活泼性的强弱存在一定的差异。
熟练书写常见金属与氧气、酸及有关化合物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小组讨论。
金属活动性顺序活动 1.三个实验:把两根铜条分别伸入硫酸铝溶液中、硝酸银溶液中;把铝条伸入到硫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
活动2.讨论与交流:观察现象,书写相关化学方程式,比较金属的性质。
知识梳理1.分别写出镁、锌、铁、铝分别跟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并指出其反应类型2.写出铝跟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写出铜跟硝酸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阅读课本12-13页,记忆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能说明其主要用途。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小组内检查化学方程式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1.分析镁、锌、铁分别跟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出其反应类型。
点拨:参照本书P3;其反应类型均为置换反应。
2.写出铝跟硫酸铜、铜跟硝酸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金属与其他金属的化合物溶液反应时需注意前金换后金,金属的化合物必须课题名称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课型新授课上课时间主备人陈燕课标要求1.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2.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导致钢铁锈蚀的因素以及减速钢铁锈蚀的办法。
2、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过程与方法知道废旧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利用废旧金属对环境及金属资源保护的重要性,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钢铁锈蚀条件的探究,进一步加深对科学探究各要素的理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重难点重点认识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难点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答有关的化学问题。
科学探究的步骤教学准备媒体资源课件、多媒体、教学视频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具:铜片硝酸银硫酸铜铝片砂纸、试管(若干)。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金属的化学性质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金属的密度、硬度和延展性这三个性质的概念,并能够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
2.掌握金属的密度、硬度和延展性的实验方法和测量技巧。
3.能够分析金属的密度、硬度和延展性与金属内部结构和元素组成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1.金属的密度概念及实验测量方法2.金属的硬度概念及实验测量方法3.金属的延展性概念及实验观察方法三、教学重点1.理解金属的密度、硬度和延展性概念。
2.掌握金属密度、硬度和延展性的实验测量方法。
四、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金属样品、电子天平、金属硬度计、金属丝、试管、酒精灯等。
2.教学素材:关于金属的密度、硬度和延展性的实验步骤和实验数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与导入•老师通过引入金属的常见性质和应用来引发学生对金属性质的兴趣。
•老师询问学生对金属的密度、硬度和延展性的了解,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知识。
2. 理论讲解•老师通过幻灯片或板书的形式向学生介绍金属的密度、硬度和延展性的概念。
•老师结合实际例子和图表,帮助学生理解这三个性质的具体含义和物理背后的原理。
3. 实验操作与观察实验1:测量金属的密度1.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一种金属样品,并记录下金属的质量。
2.学生使用电子天平测量金属样品的质量,并记录下测量结果。
3.学生使用容器装满水,并记录下容器的初始体积。
4.学生将金属样品轻轻放入水中,并记录下金属样品完全浸入水中后容器的末尾体积。
5.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金属的密度。
实验2:测量金属的硬度1.学生使用金属硬度计分别对不同金属样品进行测试,记录下测试结果。
2.学生按照由硬到软的顺序对金属样品进行排序。
3.学生根据测试结果解释不同金属之间硬度的差异。
实验3:观察金属的延展性1.学生准备一根金属丝,用火烧红。
2.学生用镊子将烧红的金属丝迅速夹住并迅速拉伸,观察金属丝的变化。
3.学生根据观察结果解释不同金属的延展性差异。
学习任务单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一、学习目标1、熟悉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会利用金属与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通过“置换”推断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2、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进行筛选、对比、归纳、分析、进行信息处理,获取科学结论的科学方法。
3、发展学生敢于置疑、勤于动手的科学精神,发展求知欲和探究激情。
二、学习任务刷基础1.明代科学家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详细记述了金、铜、铁、锌等金属的开采和冶炼方法,记述的金属中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 )A.金B.铜C.铁D.锌2.(2018湖南衡阳中考)现有X、Y、Z三种金属,如果把X、Y和Z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和Z溶解并产生气体,Y无变化;如果把X放入Z的盐溶液中,过一会儿,在X的表面有Z析出。
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X、Y和Z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A.X>Y>ZB.Y>Z>XC.X>Z>YD.Z>X>Y3.锡(Sn)是五金之一,它的金属活动性位于铁和铜之间,则下列反应不会发生的是( )A.Zn+Sn(NO3)2Zn(NO3)2+SnB.Sn+2HCl SnCl2+H2↑C.Sn+2AgNO3Sn(NO3)2+2AgD.Sn+MgSO4SnSO4+Mg4.下列有关事实不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的是( )A.不能用金属铜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B.银的导电性强于铜C.镁和铝与稀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D.铜能将银从硝酸银溶液中置换出来★5.有X、Y、Z三种金属,X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Y、Z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如果把Y和Z分别放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在Z表面有银析出,而Y没有变化。
根据以上实验事实,判断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正确的是 ( )A.X>Y>ZB.X>Z>YC.Y>Z>XD.Z>Y>X拔高题★6.已知:2Fe(NO3)3+Cu2Fe(NO3)2+Cu(NO3)2。
第八单元《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第2课时〕教学案主备人:马琦参与人: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2.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难点: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
教学流程:一、新课导入对于和酸能反应产生H2的金属可从反应的剧烈程度比较出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对于与酸不能反应的金属之间我们要怎么比较出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呢?有没有更明了的、更清晰的办法来证明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呢?二、新知探究㈣金属和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活动与探究教材P11〔参考图8—13和8—14〕1.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现象:铝表面有色物质析出,溶液由色变为色化学方程式〔标出基本反应类型〕,活动性>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现象:铜表面有色物质析出,溶液由色变为色化学方程式〔标出基本反应类型〕,活动性>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现象:化学方程式〔标出基本反应类型〕, 活动性>得出三种金属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由强到弱的顺序是2.铁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现象:铁表面有色物质析出,溶液由色变为色化学方程式〔标出基本反应类型〕,活动性>㈤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在金属名称下面写出化学式〕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Sn Pb H可判断的依据:①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它的活动性就越。
②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
③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的〔盐溶液〕里出来。
注意的问题:⑴金属活动顺序只适用于金属在水溶液中发生反应时的活动性比较。
⑵在讨论金属与其他金属的化合物反应时,应强调能在溶液中发生的反应,如不能用Cu置换不溶于水的AgCl中的Ag,即金属化合物是溶于水的。
九年级化学下册第8单元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九年级化学下册第8单元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九年级化学下册第8单元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2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盐溶液发生置换反应的规律2.了解金属活动性顺序表过程与方法1。
初步学会根据盐溶液与金属的反应规律推测金属的活动性顺序2.初步学会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判断置换反应发生的条件3。
通过观察化学反应,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金属的与氧气、盐酸、稀硫酸、盐溶液反应的归纳和概括,使学生感受到化学的规律性之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2.金属活动性顺序教学方法问题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联系实际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二课时)三、金属和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Fe + CuSO4 = Cu + FeSO4 金属活动性顺序Fe﹥Cu2Al+3CuSO4=3Cu+Al2(SO4)3 金属活动性顺序Al﹥CuCu+2AgNO3=2Ag+Cu(NO3)2 金属活动性顺序Cu﹥Ag四、金属活动性顺序表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 Cu Hg Ag Pt Au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课后作业】《评价手册》课题2第二课时。
1.“金银铜铁锡”俗称五金.在这五种金属中,金属活动性最强的是()A.金B.银C.铜D.铁【解答】解: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为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金属的位置越靠前,金属的活动性就越强,Au、Ag、Cu、Fe、Sn五种金属中铁的位置最靠前,其金属活动性最强,所以D正确.故选D.2.如图所示反应,有关说法的错误的是()A.铝丝需要砂纸打磨B.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C.金属活动性强弱:Al>Cu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CuSO4═Cu+AlSO4【解答】解:A、铝的表面有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铝丝需要砂纸打磨,除去薄膜的氧化铝薄膜,故选项说法正确.B、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铝溶液和铜,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故选项说法正确.C、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说明Al的金属活动性比Cu强,故选项说法正确.D、该化学方程式硫酸铝的化学式书写错误,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2Al+3CuSO4=3Cu+Al2(SO4)3,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D.3.下面四种金属中,有一种金属能与其余三种金属的盐溶液反应,则该金属是()A.Ag B.Cu C.Al D.Zn【解答】解:由金属活动性顺序: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则可知:Al>Zn>Cu>Ag,又因为:“其中一种金属能与其它三种金属的盐溶液反应”,则可知它为金属活动性最强的金属铝.所以,C 正确,A、B、D错误.故选C.4.如图是X、Y、Z、W四种金属与稀盐酸反应状况的示意图,据此判断四种金属中活动性最弱的是()A.X B.Y C.Z D.W【解答】解:根据漫画中,四种金属的表现可知:Z的最活泼,X次之,W再次之,Y最稳定.故选:B.5.钛铁合金是生产链条钢、锚链钢等的重要原料,如果要比较钛(Ti)和铁的金属活动顺序,以下方法不能达到目的是()A.查阅初中化学课本上的金属活动顺序表B.利用金属钛和FeCl2溶液进行实验C.利用金属铁和TiSO4溶液进行实验D.利用金属钛、金属铁与稀硫酸进行实验【解答】解:A、初中化学课本上的金属活动顺序表中,不包含钛,故选项方法不能达到目的.B、利用金属钛和FeCl2溶液进行实验,根据反应是否能发生,能比较钛和铁的金属活动顺序,故选项方法能达到目的.C、利用金属铁和TiSO4溶液进行实验,根据反应是否能发生,能比较钛和铁的金属活动顺序,故选项方法能达到目的.D、利用金属钛、金属铁与稀硫酸进行实验,根据反应是否能发生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能比较钛和铁的金属活动顺序,故选项方法能达到目的.故选:A.6.为验证Zn、Cu、Ag三种金属的活泼性顺序,下列试剂可以选用的是()A.ZnSO4溶液B.稀盐酸C.AgNO3溶液D.CuSO4溶液【解答】解:A、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铜、银都在锌的后面,不能与硫酸锌反应,不能比较铜和银的活动性顺序,此方案不可行;B、试剂中铜、银都不能与稀盐酸反应,无法比较金属铜与银的活泼性的大小,此方案不可行;C、试剂中锌、铜都能与AgNO3溶液反应,无法比较金属锌与铜的活泼性的大小,此方案不可行.D、锌可以置换CuSO4溶液中的铜而出现红色固体,证明锌的活动性比铜强;银和CuSO4溶液不反应,证明铜比银的活动性强.可以证明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此方案可行;故选D.7.将铁丝、铜丝分别伸入盛有同种试剂的两支试管中,下列试剂能迅速比较出铁、铜金属活动性强弱的是()A.蒸馏水B.硫酸钠溶液C.稀硫酸D.氢氧化钠溶液【解答】解:A、铁丝、铜丝在蒸馏水中能生锈,但所需时间较长,不能迅速比较出铁、铜金属活动性强弱,故选项错误.B、铁丝、铜丝均不与硫酸钠溶液反应,不能比较出铁、铜金属活动性强弱,故选项错误.C、铁丝能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铜不与稀硫酸反应,能迅速比较出铁、铜金属活动性强弱,故选项正确.D、铁丝、铜丝均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不能比较出铁、铜金属活动性强弱,故选项错误.故选:C.8.现有甲、乙、丙、丁甲种颗粒大小相同的金属,分别投入相同的稀硫酸中,只有甲、乙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甲产生气泡较快;再把丙和丁投入相同的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丙的表面有银析出,而丁没变化.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A.丙>乙>丁>甲 B.丁>乙>丙>甲 C.甲>乙>丙>丁 D.乙>甲>丁>丙【解答】解:由题意可知,甲、乙、丙、丁四种颗粒大小相同的金属,分别投入等质量等浓度的稀硫酸中,只有甲、乙表面有气泡产生,且甲产生气泡较快,可推出甲的活泼性大于乙,且都大于丙、丁;由再把丙和丁投入相同的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丙的表面有银析出,而丁没变化,说明了丙的活泼性大于丁.由此可得出甲、乙、丙、丁四种的金属的活泼性大小是:甲>乙>丙>丁.所以C 正确,A、B、D错误.故选C.9.我国早在古代,就有“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记载,意思是可溶性铜的化合物与铁发生反应,得到单质铜.例如:CuSO4+Fe═Cu+FeSO4.(1)CuSO4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6,其溶液颜色为蓝色.(2)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置换反应.(3)除去ZnSO4溶液中少量CuSO4杂质,下列试剂中最好的是DA.NaOH溶液B.Fe C.CuO D.Zn.【解答】解:(1)在硫酸铜中,铜显示+2价,氧显示﹣2价,所以硫元素显示+6价,硫酸铜溶液显蓝色;(2)通过分析曾青得铁则化为铜的反应原理,可知该反应是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满足置换反应的条件,所以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3)除杂原则是:除去杂质,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所以除去ZnSO4溶液中少量CuSO4杂质是加入过量的锌粉,故选:D.故答案为:(1)+6,蓝色;(2)置换反应;(3)D.10.现有a、b、c三种金属,a、b分别与稀硫酸,c的硝酸盐溶液作用的现象如表所示:根据表中所给的实验结果,判断这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正确的是()A.c、b、a B.a、b、c C.b、a、c D.a、c、b【解答】解:由题意可知,a与稀硫酸中不反应,b在稀硫酸中溶解并放出气体,说明a排在氢之后,b排在氢之前;a和b在c的硝酸盐溶液中都能置换出c,说明a和b都在c之前,综合分析可知,三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b、a、c,所以,C正确,A、B、D都不正确.故选C.11.化学小组为探究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方案.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由实验甲可知金属活动性:Al>CuB.由实验乙可知金属活动性:Cu>AgC.由实验甲、乙、丙可知金属活动性:Al>Cu>AgD.实验甲中的CuSO4改为CuCl2不能完成本实验探究【解答】解:A、由实验甲将铝丝放入硫酸铜溶液中,铝丝表面会有红色物质出现,可知金属活动性:Al>Cu,故正确;B、由实验乙将铜丝放入硝酸银溶液中,铜丝表面会有银白色物质出现,可知金属活动性:Cu>Ag,故正确;C、由实验甲将铜丝放入硫酸铝溶液中,无变化,同样可知金属活动性:Al>Cu,所以由实验甲、乙、丙可知金属活动性:Al>Cu>Ag,故正确;D、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实验甲中的CuSO4改为CuCl2能完成本实验探究,故错误;故选:D.12.锡(Sn)是“五金”之一,它的金属活动顺序位于铁和铜之间,则下列反应一定不会发生的是()A.Mg+Sn(NO3)2═Mg(NO3)2+Sn B.Sn+H2SO4═SnSO4+H2↑C.Sn+Hg(NO3)2═Sn(NO3)2+Hg D.Sn+ZnSO4═SnSO4+Zn【解答】解:A、因为镁位于铁的前面,锡(Sn)位于铁的后面,所以锡(Sn)位于镁的后面,故A能发生反应;B、因为锡(Sn)位于铁和铜之间,如果锡位于氢的前面,就能与酸反应,故B 能发生反应;C、因为锡(Sn)位于铁和铜之间,汞位于铜的后面,所以锡位于汞的前面,故C能发生反应;D、由于锌位于铁的前面,锡(Sn)位于铁的后面,所以锡不能置换硫酸锌中的锌,故D不能发生反应.故选D.13.小军欲探究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他做了如下实验:①把X和Y 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表面产生大量气泡,Y表面无现象;②把Y放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Y表面有Z析出,则X、Y、Z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A.X>Y>Z B.Z>Y>X C.Y>X>Z D.X>Z>Y【解答】解:由题意可知,①把X和Y分别放入稀硫酸中,X表面产生大量气泡,Y表面无现象,说明X在氢前,Y在氢后;②把Y放入Z的硝酸盐溶液中,Y表面有Z析出,说明了Y排在Z的前边,即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X>Y>Z.所以A正确.故选A.14.金属M与AgNO3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M+2AgNO3=M(NO3)2+2Ag.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金属M可能是铝C.M的金属活动性比Ag强D.反应前后M的化合价改变【解答】解:A、该反应有一种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了另一种单质和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故说法正确;B、如果M是铝,铝与硝酸银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铝,由于硝酸根﹣1价,铝+3价,所以硝酸铝写为:Al(NO3)3,图示中M是+2价,所以M不能是铝,故说法错误;C、由于金属M能与硝酸银反应置换出银,说明M的金属活动性比银强,故说法正确;D、反应前M是单质化合价为0,反应后生成了M(NO3)2M的化合价是+2价,化合价发生了改变,故D说法正确.答案:B.15.金属及其金属制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1)铜锌合金的外观与黄金极为相似,市场上一些不法分子以假乱真,祸害百姓.利用简单的化学知识,将其放入稀盐酸中,观察是否有气泡产生即可鉴别其真伪.(2)铝、铁、银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三种金属.对Al、Fe、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进行探究,能达到目的一组试剂是②(填序号)①Ag、FeCl2溶液、AlCl3溶液②Fe、AlCl3溶液、AgNO3溶液③Ag、Fe、AlCl3溶液.【解答】解:(1)将其放入稀盐酸中,如果不产生气泡,说明是金,如果产生气泡,说明是铜锌合金.故填:气泡.(2)①把Ag分别伸入FeCl2溶液、AlCl3溶液中时,都无明显现象,说明银不如铁和铝活泼,但是无法确定铝和铁的活泼性;②把Fe分别伸入AlCl3溶液、AgNO3溶液中时,铁表面附着一层银白色固体的是硝酸银溶液,说明铁比银活泼,无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铝溶液,说明铁不如铝活泼;③把Ag、Fe分别伸入AlCl3溶液中时,都是无明显现象,说明铝最活泼,无法确定银和铁的活泼性;由以上分析可知,能达到目的一组试剂是Fe、AlCl3溶液、AgNO3溶液.故选:②.16.某废液中含有硫酸锌、硫酸镍(NiSO4)、硫酸铜和硫酸,初三化学兴趣小组欲从中回收铜和硫酸锌晶体.老师给出信息:硫酸镍溶液呈绿色,硫酸锌溶液呈无色.(1)为探究镍的金属活动性,同学们做了以下两个实验:①将镍丝(Ni)插入稀硫酸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②将镍丝(Ni)插入硫酸锌溶液中,观察到镍丝上无固体附着物,溶液颜色仍为无色.请根据实验结果,把锌、铜、镍的元素符号填在图1的相应格中:(2)同学们按照实验目的设计了如图2实验方案,请你协助完成方案:①实验操作Ⅰ和Ⅱ都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玻璃棒.②X是Zn,M是H2SO,固体Y中含有Cu和Ni.写出X与废水中的物质发生反应的其中一个化学方程式Zn+CuSO4═ZnSO4+Cu.【解答】解:(1)由题意可知,由于将镍丝(Ni)插入稀硫酸中,观察到有气泡产生,说明镍在氢前;将镍丝(Ni)插入硫酸锌溶液中,观察到镍丝上无固体附着物,溶液颜色没有发生变化,说明镍的活动性比锌弱,金属的活动顺序是:Zn Ni (H)Cu;所以填图如下:(2)①由于实验操作Ⅰ把固体混合物和硫酸锌溶液分开,因此操作Ⅰ是过滤,而实验操作Ⅱ是从硫酸锌溶液中得到硫酸锌晶体,因此操作Ⅱ是蒸发结晶,故两个操作中都会用到玻璃棒.②从图中不难看出,在废水中加入足量的金属X得到的是硫酸锌溶液,说明加入的X应是金属锌,由于锌可以和废水中的硫酸镍、硫酸铜、硫酸反应,过滤后得到的固体混合物中一定含有金属镍、铜,可能还混有过量的锌.由于铜在氢后,不和稀酸反应,而镍和锌都可以和稀酸反应,因此溶液M应是稀硫酸或稀盐酸;锌与废水中的物质发生反应的方程式是:Zn+CuSO4═ZnSO4+Cu,(Zn+NiSO4═ZnSO4+Ni.故答为:(1)Zn Ni (H)Cu;(2)①玻璃棒;②Zn,H2SO4,Cu和Ni,Zn+CuSO4═ZnSO4+Cu (Zn+NiSO4═ZnSO4+Ni).。
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2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掌握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学反应及相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2.能力目标:能够分析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学反应过程,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对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意义。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增强实践操作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掌握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学反应及相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2.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对于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金属的物理性质,并请学生思考金属的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有何不同。
2. 学习新知(10分钟)教师通过教学PPT,向学生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
包括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学反应,孰早孰晚的活泼性等。
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图表和实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
3. 实验展示(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一项有关金属的化学反应的实验。
例如,将铁钉放入酸中进行反应观察,引导学生观察反应过程,分析金属与酸的化学反应所产生的现象和变化。
4. 实验探究(20分钟)学生自由组队,根据教师提供的实验操作手册,选择一个关于金属的化学反应的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内容可以包括金属对酸的反应、金属对氧气的反应等。
学生需记录实验过程,观察和总结实验结果,并填写实验报告。
5. 实验报告展示与讲评(10分钟)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展示实验报告,并分享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教师对学生的实验报告进行评价和点评,并引导学生通过归纳和总结,得出相应的结论。
6. 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金属的化学性质在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引导学生思考金属材料的选择原则,例如为什么锅具要用不锈钢而不是铝制品等。
7. 总结梳理(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进行总结,重点回顾金属的化学性质,以及金属的化学反应过程和相应的离子反应方程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