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既望(农历的每月十五日) (4)望 望美人兮天一方(眺望)
德高望重(名望,声望)
此非曹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疑问词,相当于“吗”) (5)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相当于“于”,在)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6)于 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表被动)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介词,到)
兮溯流光
。 渺渺兮
波啊,(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我心里想得
予怀,望
美人兮
天一方。”客有
很远,眺望着我思慕的人儿啊,她却在天的那一方。”有位
吹洞箫 者,倚歌 而 和之。其声 吹洞箫的客人,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吹箫伴奏。那箫声
呜呜 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呜呜咽咽,像哀怨又像思慕,像哭泣又像倾诉,余音婉转悠长,
5.词类活用
(1)舞·幽壑之潜蛟 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妇 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3)西·望夏口 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4)东·望武昌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5)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东:名词用作动词,下,攻占;东,向东进军
·
·
(6)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8.文化常识 既望: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通常指农历每月十六日。古人用“朔”(初一)、 “望”(十五)、“既望”(十六)、“晦”(月末)等名称来标识日期。 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称。
[文白对译]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 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
[作品背景] 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十月,王安石变法受挫,变法动向发生逆转,一些投机新法 的分子,结党营私,倾轧报复,耿直敢言的苏轼成了官僚们政治倾轧的牺牲品。宋 神宗元丰二年(1079)三月,苏轼由徐州调任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被 投入大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这年年底,在亲友的多方营救下,苏轼结案 出狱,以水部员外郎黄州团练副使的身份被贬谪到黄州。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 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受到的残酷打击感到愤懑、痛苦;另一方面,他时时想从 老庄、佛学中求得解脱。同时,在与田夫野老的交往中,他感到了温暖,增强了信 心,思想更接近现实。元丰五年(1082),苏轼曾于秋冬两次游览赤壁,写下了两篇 赋,后人称第一篇为《赤壁赋》,称第二篇为《后赤壁赋》。他的前后《赤壁赋》 正反映了当时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