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秋冻这五类人不能冻
- 格式:doc
- 大小:13.50 KB
- 文档页数:2
为什么霜降后春捂秋冻不适合在民间,一直流传着“春捂秋冻”的养生谚语。
意思是说,春天不要急于脱掉厚衣服,秋天也不要过早地穿上厚衣服,适当的捂一捂或冻一冻,对身体有一定的好处。
然而,当霜降节气来临之后,这种“春捂秋冻”的做法就不再那么适用了。
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天气逐渐由凉转寒。
此时,气温下降的速度明显加快,昼夜温差进一步加大。
如果在这个时候仍然坚持“秋冻”,可能会给身体带来一些不良影响。
首先,霜降后气温较低,人体的抵抗力会相对减弱。
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精密的机器,在面对外界环境变化时,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调整和适应。
当气温骤降,如果还刻意去“冻”,身体可能无法及时有效地做出反应,导致免疫系统受到影响,从而更容易感染疾病。
比如,感冒、咳嗽、发烧等呼吸道疾病在这个时候就容易找上门来。
其次,霜降后的天气变化无常,有时白天阳光明媚,感觉比较温暖,但到了晚上或者清晨,气温会急剧下降。
这种温差的大幅波动,如果不注意保暖,很容易导致血管收缩和舒张频繁,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
对于老年人和本身就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来说,“秋冻”可能会引发血压波动、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等严重问题。
再者,关节部位在霜降后也需要特别的保护。
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韧带相对较薄,血液循环也不如其他部位丰富。
寒冷的刺激会使关节滑液分泌减少,关节的灵活性下降,增加关节损伤和关节炎的发生几率。
如果在霜降后还不注意关节的保暖,可能会出现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给日常生活带来不便。
此外,女性在霜降后也不宜“秋冻”。
女性的生理特点决定了她们对寒冷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弱。
尤其是在经期、孕期和产后,身体更为虚弱,需要注意保暖。
如果在这个时候“冻”着了,可能会导致月经不调、痛经、宫寒等问题,影响身体健康。
对于儿童来说,霜降后“秋冻”也不合适。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的各项机能尚未完全成熟,自身的体温调节能力也比较差。
寒冷的天气容易使儿童着凉,引发呼吸道感染、肺炎等疾病,影响身体的正常发育。
5类患者不宜秋冻作者:暂无来源:《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5年第11期程功“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直流传下来的俗语,说的是秋天天气凉爽,不要过早添加衣物,适当冻一冻让身体能够逐渐适应寒冷的天气。
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这么“冻”,也不能太过度地“冻”,有些地方,该保暖还是得做好保暖工作。
下面这5类人尤其冻不得:1.慢性肺病患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副主任中医师周继朴说,这类病人,素体虚弱,寒邪易乘虚而入,造成气管、支气管等痉挛,从而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或加重。
2.心血管疾病患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心内科主治中医师张竹华提醒,罹患心血管病的患者尤其要注意,这里主要涉及到的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等。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系疾病多与机体内的津、血运行不畅相关。
由于津、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因此津、血的运行状态受外界温度影响很大。
寒性收引,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心脉失养,从而引发血压的波动及缺血性心血管事件发生。
所以对于心血管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因为体质虚弱,不能耐受增加运动以防寒及增强机体抵抗力的活动,所以不应“秋冻”。
3.胃肠病患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副主任中医师朱培一介绍,对于胃肠病患者,包括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性溃疡等,还应小心对待秋冻。
如消化性溃疡患者多呈周期性发作,尤其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更为突出。
一般自秋季至次年早春,都是溃疡易发季节。
这类患者正气不足,卫外防御功能下降,很多人平时都手足不温,容易感冒。
胃是多气多血之腑,寒则收引,受凉后气血运行不畅,则会诸症蜂起,或吐或泄,或胀或痛。
所以若遇秋风瑟瑟,还是应该及时添加衣物的,不能过分“秋冻”。
4.关节病患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疼痛科主治中医师陈平告诉大家,“秋冻”要适度,不能随便冻,尤其是对人体重要部位加强保护,如头、胸、腹、足、颈、肩、腰、膝关节等。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适当春捂秋冻身体3处绝不能冻
导语:进入所谓的深秋,天气越来越凉,早晚温差也越来越大,很多人还穿着夏天的薄衣服,殊不知,这样会让寒气进入身体,造成疾病。
那么,人的身体
进入所谓的深秋,天气越来越凉,早晚温差也越来越大,很多人还穿着夏天的薄衣服,殊不知,这样会让寒气进入身体,造成疾病。
那么,人的身体有哪些地方是不能冻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下专家是怎么说的:
医生说:三成来院就诊的患者是“冻”出来的
误解“秋冻”而致病的人还真不少。
“每年一入秋,这样的患者就多了起来。
”专家说。
在每天接诊的关节炎患者中,冻出来的至少占1/3,其中以爱美的女性为主,三四十岁,甚至年龄更小的患者越来越多。
另外,还有些男性患者因为骑摩托车、电动车,没有做好必要的防护措施,导致膝盖长期受风致病。
专家说:适当“秋冻”有益
其实,老话说的“春捂秋冻”是有道理的。
由于冬季天气寒冷,易发呼吸道、心脑血管疾病以及因筋脉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风湿关节病等。
因此,为了适应严寒,在气温不太冷的时候,适当冻一冻,可以激发身体的抵抗力,增强耐寒能力,避免和减少因寒而致疾病的发生。
“然而,秋冻一定得掌握好度。
”有些人一降温,马上就裹得严严实实的,身上直冒汗,那样更容易感冒,身体的适应能力会减弱,同样对身体不利。
秋冻要有度。
当天气骤然变冷、早晚温差大就应及时添加衣被,否则,极容易患上感冒,而支气管炎、哮喘、消化性溃疡等慢性病患者,也容易诱发或加重病情。
秋季养生这四种人群不宜“秋冻”
中医有“春捂秋冻”之说,年轻人或体质健壮的人,只要身体条件允许,可以适当“秋冻”,让身体慢慢适应逐步下降的气温,但也应以身体觉得微凉为度,且限于中秋后的半个月到1个月之间,再冷则不适宜。
就大部分人来说,秋天是呼吸道疾病高发的季节,一旦受凉发生感冒,就会诱发疾病。
专家提醒四种人群不宜“秋冻”:
1、心血管疾病患者天气寒冷可导致血管痉挛,最终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及心绞痛。
据统计,每年10月份左右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高峰期。
2、脑血管疾病患者当气温、气流等气象变化剧烈时,人体受到寒冷刺激后全身毛细血管收缩,引起血压升高,心、脑负荷加重,脑部缺血缺氧。
尤其是老年人对外界环境变化适应差,很容易发生中风。
3、消化性溃疡患者多数溃疡病患者具有周期性发作的特点,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更为突出。
秋季至次年早春,都是溃疡病的高发季节。
4、易染呼吸道疾病人群感冒、流感、气管炎、肺炎及肺心病加重,在秋冬季节明显高发。
:。
春捂秋冻应慎重立秋后秋冻要适当我国民间俗语有云:“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所谓秋冻,是为了让人体慢慢适应立秋后逐渐下降的气温,提高对寒冷的耐受能力,这样才能为深秋和寒冬做好准备。
不过根据健康专家的建议,春捂秋冻是需要慎重的,立秋后“秋冻”要适当,那么就让老黄历为你介绍。
民间有一种说法: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这句话的意思是:立秋之后,要学会“薄衣御寒”,不要气温稍有下降就立马添衣加裤,把自己捂得严严实实,应该尽可能地晚一点增加衣物,甚至能穿短袖就尽量不要穿长袖,能穿单衣就尽量不加外套。
民谚也有“二八月,乱穿衣”的说法,说的是穿衣感受,从保健意义上说,应该是“二月多穿衣,八月少穿衣”。
而今天是8月11日,人们进入了2017年的末伏时节,此时刚刚入秋,夜晨转凉,日间炎热,早晚温差有点大,从防病保健的角度出发,中午应该防暑,早晚应该抗寒。
所以,我们应该未寒绸缪,注意加强御寒锻炼,提高抗寒能力,以便在强冷空气突然到来时,也能适应气候环境,避免由于气象原因诱发或加重病症,如流行性感冒、气管炎、肺炎、风湿性关节炎以及各种心脑血管病等。
不过,凡事都应有个限度,春捂秋冻也不能过头。
到了深秋时节,气温很低,仍然穿得很单薄,就没道理了,一味秋冻反而会致病。
对于年老体弱及慢性病患者,春捂秋冻更应慎重。
老年患者因为体质虚弱,不能耐受增加运动以防寒及增强机体抵抗力的活动,所以不应“秋冻”;而对于有慢性肺病的患者,也切不可“秋冻”,这类病人素体虚弱,“秋冻”易令寒邪乘虚而入,造成气管、支气管等痉挛,从而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或加重。
一般情况下,立秋后的日照温度(白天)在15摄氏度—20摄氏度时,人们可适当减少穿衣,通过“秋冻”来增强体质;而到了深秋,或秋末初冬时节,日照温度(白天)低于15。
“春捂秋冻”养生方法大有学问“春捂秋冻”是一种养生方法。
所谓“秋冻”,是指秋天不要急着添厚衣,有意识地进行耐寒锻炼,以提高机体对寒冷的适应力。
但是“秋冻”也不能冻得瑟瑟发抖,要想“冻”出健康,这里还大有学问。
1、穿厚衣莫急但要护体从气候上来说,初秋时暑热未消,气温仍高,显然“冻冻”无妨。
仲秋(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时气温下降,虽凉却不寒,是“秋冻”的较佳时期,尤其青壮年,穿衣服要有所控制,以免出汗过多,伤阴耗气。
晚秋时,早晚温差加大,特别是秋冬交接,常有强冷空气侵袭,此时若再一味强求“秋冻”,就会适得其反。
“相比起北方,南方秋凉一般来得迟,日间温差变化不是很大,甚至入冬仍不是很冷,所以不必过快添衣,可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
”中医师表示。
2、老少要慎“冻”秋冻对身体虽然有好处,但有两类人要格外注意。
中医师表示,就人体而言,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自身调节能力较差,遇到寒冷刺激,身体很快会产生不良反应,诱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
人到老年,全身抵抗力下降,御寒能力减弱,寒冷刺激会导致支气管和血管痉挛收缩,不但易致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旧病复发,有些冠心病患者甚至会出现心绞痛、心肌梗塞,高血压病人严重时可能会出现中风。
:所以,小儿及老年人“秋冻”当慎之又慎。
3、宝宝“秋冻”有参数秋冻的时令指标:秋冻适宜节气是从立秋到立冬的三个月。
从初秋开始就让孩子对冷环境的逐渐适应锻炼。
室内外温差指标:当室外温度低于室内2~5摄氏度时,孩子外出不必增加衣服。
如果室内外温差超过7摄氏度,应该及时添加衣服了,否则容易感冒。
昼夜温差指标:秋季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温差小于8摄氏度时,宝宝可以接受耐凉锻炼。
一旦昼夜温差大于10℃时,就应该给宝宝及时添加衣服了。
观察感受指标:如果宝宝面红、气喘、烦躁、多汗,表明温度过高,应降温减衣;反之,面色发白、手脚发凉、打喷嚏、流鼻涕、起鸡皮疙瘩或打寒战,表示过冷,应添衣加被。
四类人千万别秋冻
发布日期:2013-11-20 浏览次数:2次
俗话说“春捂秋冻”。
秋冻是说秋季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而要适当冻一冻,从而激发身体逐渐适应寒冷,预防冬季多种疾病的能力。
秋冻有一定道理,却不是一冻到底。
当天气变化平缓时,少穿点衣服,使身体略感凉意,但不感觉寒冷,是可以的。
而当有强冷空气活动,气温急剧下降时,则不能一味地追求秋冻,否则容易患上感冒或呼吸道疾病。
秋冻的方法很多,可做些户外耐寒锻炼,坚持冷水洗脸,按摩鼻翼两侧等。
然而,秋冻并不适宜每个人,尤其是以下四类人要严禁秋冻。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
寒冷是诱发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
在寒冷的状态下,人体会把体表血液输送到身体内部,以保存能量。
这就导致血管紧张,血压增高,心跳加快,势必会加重心脏的负重,让原本就有病变的心脏加重缺血、缺氧,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心肌梗死等心脑血管病变。
胃病患者。
患有胃溃疡、慢性胃炎的人,也不适宜秋冻。
人体受寒冷刺激后,会导致血液中的组胺增多,胃酸分泌旺盛,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使原有的老胃病发作,甚至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严重并发症。
慢支患者。
老慢支患者在受到寒冷刺激后,气管、支气管会发生痉挛,加重原有咳嗽、喘息等症状,影响生活。
风湿病患者。
有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者,如盲目秋冻,会加重病症,导致关节疼痛难忍。
(摘于《扬州日报》)。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条保健防病的谚语,其意思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
为什么要春捂秋冻中医认为“天人合一”,人体阴阳变化与自然界气候变化是相对统一的。
春季人体阳气初升,如同草木初萌,还不能抵御早春的寒冷,这时对应的养生就要“春捂”,让阳气在春季不断生发,才会有夏季阳气盛满的繁茂景象。
到了秋季,人体阳气也随着大自然转入收敛状态,为来年打下基础。
怎样才能让阳气更好地收藏呢?按照中医理论,阴阳相互制约,相对于人体中的阳气来说,身体周围秋凉气候就属于阴,阴气越盛,对阳气的制约就越强,就越有利于阳气的收藏。
“秋冻”实质就是利用阴气对阳气的制约帮助身体阳气更好地收藏,其养生意义即在于此。
儿童“秋冻”的好处春捂秋冻按现代科学角度来看其实就是帮助人们适应春秋季节自然界气温变化,提高机体抵抗力,从而达到养生和预防疾病的目的。
春、秋两季是儿童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春捂秋冻对预防儿童呼吸道疾病也有一定帮助。
“秋冻”怎么“冻”秋高气爽,常带孩子到户外活动可以增加肌肤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为孩子有侧重地减少衣着要掌握两点:“背部、肚子、足部要注意保暖”“头和心胸皆需凉”。
秋天天气渐凉,不要着急给孩子戴上帽子。
“秋冻”宜在初秋进行,当早晚温度在15℃以下,或人体感到寒冷的情况下就不适宜“秋冻”。
“秋冻”注意事项一般来说,体质正常或中医辨证偏于阴虚阳盛体质的人比较适合“秋冻”,这类人群通常比较怕热贪凉,喜欢食冷,没有明显在受凉后出现不适症状的情况。
相反,体质偏于阳虚阴盛的人不适合“秋冻”,这类人群多有体寒,较怕冷,稍有受凉就易出现咳喘、鼻塞流涕、腹痛腹泻、肌肉关节疼痛等不适。
秋冻春捂什么意思,春捂秋冻中秋冬什么意思大家好,今日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秋冻春捂什么意思,春捂秋冻中秋冬什么意思这个许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本文名目春捂秋冻是什么意思春捂秋冻是什么意思呢:春捂秋冻冻的是什么春捂秋冻中秋冬什么意思春捂秋冻是什么意思,指的是什么春捂秋冻春捂指的是立春后的事情吗一、春捂秋冻是什么意思1、春捂秋冻是一种养生的生活行为,一般来说,“春捂”是指春季气温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
2、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整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反抗力下降。
3、“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快,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
相宜的凉快刺激,有助于熬炼耐寒力量,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二、春捂秋冻是什么意思呢1、“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条保健防病的谚语,其意思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捂一点或冻一点,对于身体的健康是有好处的。
2、人的体温总是保持相对恒定,一般在37℃左右。
假如体温太高或太低,都会使人体生理功能受到损害。
三、:春捂秋冻冻的是什么1、春天虽然气温日渐回暖,但不要焦急脱掉棉衣;2、秋天气温有所下降,但也不要突然穿得很厚,适当捂一下或冻一下,有助于身体健康。
这是由于,春季气温多变,假如早早脱掉棉衣,突遇降温,就会反抗力下降,简单生病;3、而秋天的时候,适当的寒冷能够提高身体的御寒力量,渐渐适应低温。
四、春捂秋冻中秋冬什么意思1、生物适应自然环境而生存,不适应自然环境的生物,或灭亡,或曾经消失过而灭亡,我们没有看到。
2、人也是需要适应环境的,春捂秋冻就是人为地适应气候变化,少生疾病。
秋冬指的是秋天会气温下降,由酷热到冷凉变化,人会有些受不了,要适当增加衣服,不要穿的太多,在可行的范围内,接受一下秋凉的洗礼,以适应气候变化,保障身体健康。
春捂秋冻及注意事项什么是春捂秋冻随着天气转凉,寒露到来。
温差变化较大,也是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高发期,各位朋友们应注意保暖,适时添加衣物。
有不少人会利用“秋冻”来达到增强体质,但是,什么是“秋冻”呢?春捂秋冻又是什么意思呢?一起来了解一下吧!1、春捂秋冻是一句卫生谚语,这是人们维护身体健康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道理。
2、“春捂”就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
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由冬季转入初春,乍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
病菌乘虚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季传染病。
3、“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
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
同样道理,季节刚开始转换时,气温尚不稳定,暑热尚未退尽,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伤风感冒。
4、当然凡事皆有个度,春捂秋冻并不排除根据气温变化。
人们的体温总是要保持摄氏37度左右,一方面靠自身调节,同时也要靠增减衣服来协助,如果春末和深秋,仍捂得很多或穿得过于单薄,这样的春捂秋冻就过分了,每年的3月和11月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季节,一方面是气温变化大,同时与衣着调适不当也有很大关系。
...为什么要春捂秋冻为什么要春捂秋冻呢?因为春天的特点是乍暖还寒,过早脱去厚衣服很容易着凉,所以要捂实衣服。
而秋天的特点是早晚清凉,中午炎热,要是穿太多衣服又很容易热伤风。
春捂秋冻这句老话是民间成千上百年生活经验积累而成的,是浓缩的精华,也保障了后人紧记因时候不同适当穿衣脱衣,免除伤风感冒之苦。
1、人的机体经过一个寒冷的冬季之后,在御寒棉衣的保护下,血管处于收缩状态,整个血液循环相对缓慢,体温调节系统的功能降低,抗病的能力因而也比较低了。
“春捂秋冻”,春天怎么捂最健康“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条保健防病的谚语。
那么,捂多久最好?怎么捂才能防病?哪个部位最该捂呢???友情提示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
”冬季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
由冬季转入初春,咋暖还寒,气温变化又大,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
病菌乘虚而入袭击机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冬春传染病。
这里小编提醒美眉们,千万别过早的步入清爽时期,多给自己捂捂。
春捂秋冻,到底“捂”多久春捂秋冻,“捂”多久最好呢?一般情况下,立春后最短也要捂10~•15天。
这是因为虽然立春代表春天的来临,但冬季的低温并不会立刻回升,需要至少10~15天的过渡时间。
在这期间,气温变化较大,如果过早脱掉棉衣,头部、下肢、手部、咽喉等都很容易在一冷一热的气温变化中,因为不适应而受寒,从而导致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怎样判断是否“捂”“捂”的具体标准可以综合考虑气温和个人感觉两方面。
首先看温度。
通常来说,15摄氏度是一个临界值。
低于这个气温时,最好继续“忍受”一下厚重衣物带来的不便;而当超过这个温度时,则可以考虑脱点衣服了。
其次凭感觉。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耐受冷热的程度也不同。
如果“捂”着时不觉得咽喉燥热,身体冒汗,即便气温稍高于15摄氏度也不必急的脱衣;如果感觉“捂”了身体会出汗,就不妨早点换装,否则,“捂”出了汗,万一再被冷风一吹,反而容易着凉。
最后,还要注意昼夜温差。
这也是判断捂不捂的标准之一。
早春时节,应该多多关注天气预报,提前一两天了解气温变化,适当增减衣物。
这能在很大程度上使身体免受冷空气突至的刺激,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特别是当天气预报预告昼夜温差超过7~10摄氏度时,就该小心防寒了每个人都要“捂”吗?春捂要特别重视对头、脚、颈、手这些部位的保暖,不要很快就摘掉帽子,取下围巾、口罩,脱掉厚袜子及手套,否则很容易降低身体免疫力,导致疾病入侵。
为什么霜降后春捂秋冻不适合霜降,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天气逐渐寒冷,冬季即将来临。
在民间,一直有着“春捂秋冻”的说法,意思是春天不要急于脱掉厚衣服,秋天不要过早穿上厚衣服。
然而,霜降后,这一做法可能就不再适合了。
首先,霜降后气温下降明显。
随着季节的推进,冷空气活动愈加频繁,昼夜温差进一步加大。
白天或许还能感受到一些温暖,但夜晚的寒意会迅速袭来。
此时,如果还一味地坚持秋冻,很容易导致身体受寒。
特别是对于那些体质较弱、抵抗力差的人群,比如老人、小孩以及患有慢性疾病的人,他们的身体调节能力相对较弱,难以快速适应气温的变化。
一旦受寒,就可能引发感冒、咳嗽、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其次,霜降后空气湿度也会发生变化。
秋季的干燥特点在霜降后更加突出,空气中的水分减少。
在这种环境下,如果不注意保暖,皮肤和呼吸道的水分会更快地流失,使得皮肤变得干燥、粗糙,甚至出现龟裂。
呼吸道黏膜也会因为干燥而变得脆弱,容易受到病毒和细菌的侵袭,导致呼吸道疾病的发生。
再者,人体的血液循环在寒冷的环境中会发生改变。
霜降后,气温降低会使血管收缩,血液循环速度减缓。
如果继续秋冻,可能会影响到身体各个器官的血液供应,尤其是心脏、大脑等重要器官。
对于心血管功能不好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潜在的威胁,可能会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疾病。
另外,关节部位在霜降后也需要特别的保护。
寒冷的刺激会使关节周围的肌肉和韧带收缩,关节滑液分泌减少,导致关节活动不灵活,增加关节损伤的风险。
对于患有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等疾病的患者,秋冻可能会加重病情,引起关节疼痛、肿胀和活动受限。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霜降时节,人体的阳气逐渐收敛,阴气渐盛。
如果此时不注意保暖,让寒气入侵体内,会损伤阳气,影响身体的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
中医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只有保持身体的阳气充足,才能抵御外邪的侵袭,预防疾病的发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人因为在霜降后没有及时调整穿衣习惯,而出现了身体不适的情况。
天凉好个秋——春捂秋冻真的有道理吗?老人常说“春捂秋冻”,“春捂”就是说春季,气温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
过早的脱掉棉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
“秋冻”就是说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
适宜的凉爽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对低温的适应力。
那么,你是怎样看待‘春捂秋冻’这种说法的呢?对于孩子到底该不该实行‘春捂秋冻’呢?别让“秋冻”惹祸!你需掌握4个要领要领一:掌握气温防突变“秋冻”的基本理念就是从秋季开始锻炼机体适应严寒冬季的能力。
自然都是随着气候变化,耐寒训练也应循序渐进地实施。
然而,当天气变化反常,气温急降时,如果你仍坚持“秋冻”,不给孩子保暖,势必会伤风感冒,体格差的孩子会发生呼吸道感染甚至肺炎。
所以,家长一定要掌握气温变化,及时地给孩子增减衣服,必要时仍需适当保暖,不可一味地“冻!冻!冻!”要根据突变的气候,灵活掌握。
要领二:各项参数有指标秋冻的时令指标:秋冻适宜节气是从立秋到立冬的三个月。
从初秋开始就让孩子对冷环境的逐渐适应锻炼。
室内外温差指标:当室外温度低于室内2-5摄氏度时,孩子外出不必增加衣服。
如果室内外温差超过7摄氏度,应该及时添加衣服了,否则容易感冒。
昼夜温差指标:秋季昼夜温差逐渐加大,温差小于8摄氏度时,宝宝可以接受耐凉锻炼。
一旦昼夜温差>10℃时,就应该给宝宝及时添加衣服了。
观察感受指标:如果宝宝面红、气喘、烦躁、多汗,表明温度过高,应降温减衣;反之,面色发白、手脚发凉、打喷嚏、流鼻涕、起鸡皮疙瘩或打寒战,表示过冷,应添衣加被。
要领三:不同年龄各有度a.婴儿入秋后只需单衣薄被,且不要紧包紧裹,衣带要宽松,被褥需轻柔,便于宝宝肢体舒展活动;当室温降至20℃以下,可穿夹衣,盖夹被。
在同样的室温环境中,尽量比大人减少一层衣被,因为孩子代谢旺盛,产热多。
b.2-3岁幼儿秋天宜穿纯棉贴身线衣裤,易于吸汗。
春捂秋冻名词解释
1. 春捂:指春季时保暖措施过度,导致身体过热,引起不适或疾病。
2. 秋冻:指秋季时要注意适当冷却身体,增强抵抗力,以预防感冒等疾病。
3. 暖宫:中医术语,指通过温暖腹部、促进血液循环来调节女性生殖系统功能的方法。
4. 风寒湿:中医术语,是指风、寒、湿三种外邪侵袭人体所引发的一系列症状。
5. 防晒霜:一种用于防止紫外线对皮肤造成伤害的化妆品或药品。
6. 空气净化器:一种能够净化空气中有害物质的电器设备。
7. 睡眠质量:指睡眠时人体各项生理指标和心理状态的好坏程度。
8. 体温计:一种用于测量人体温度的医用器械。
9. 健康饮食:指合理搭配营养成分、保持适量摄入、多样化选择食材的饮食习惯。
10. 运动锻炼:通过体育运动、健身锻炼等方式来增强身体机能、提高免疫力的活动。
编辑刘亚力美编李烝责校林海英电话:84285566-3291 zyybbt2012@经络通病不生“菠菜豆腐虽贱,山珍海味不换”菠菜、豆腐,一青二白,色鲜味美,虽无山珍海味之身价,在生活中却比山珍海味实用得多。
菠菜的营养成分含量高,蛋白质含量高达34%,比牛奶多50%,比白菜多一倍,比小麦面粉多两倍,仅次于猪肉。
100克菠菜含的维生素C ,可以满足一个人一昼夜的需要。
菠菜的普遍食用是和它的广泛药用分不开的。
李时珍指出,它具有“通血脉、开胸膈、下气调中、止渴润燥”的功能。
生活中它有很好的食疗健身效果。
菠菜与瘦肉、猪肝或鸡蛋一起煮汤,用于调治贫血或气血虚弱。
菠菜与猪血炒菜,用于治疗大便不通或老年性便秘。
用水烫菠菜与海蜇皮凉拌,用于解除高血压引起的面赤、头痛。
豆腐,为我国特产,在汉代的《淮南子》中已有专门论述,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关于豆腐的药用,《随息居饮食谱》中做出了比较全面的概括,总结出它具有“清热、润燥、生津、解毒、补中、宽肠、降浊”的功效。
醋煎白豆腐,治疗休息痢。
豆腐炖鲜鲤鱼,催乳。
豆腐切片外敷,治疗外伤青肿。
豆腐加杏仁、麻黄适量煎服,治疗支气管哮喘。
(选自《国学养生·民谣谚语话养生》温长路编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秋季养肺小妙招·养生偏方·国医大师裘沛然推崇经络养生治病,在他看来,经络其实就是身体内部一种密闭的管道,作用非常广泛:在平时担任着输转气血、联系脏腑、濡养组织等作用;而当身体出现异常时,又能够反映病候;当病邪侵袭机体时,则具有传导的作用。
因此,在治病疗疾时,我们就可以根据经络的特殊地位选择治疗方法。
裘老比较推崇压痛点、皮肤反应点及过敏带等来表现对经络反应的作用。
有些人认为,某些压痛点与皮肤反应点和经络腧穴不尽相符。
裘老认为,这是因为经穴仅仅是经络学说中的一部分,它还包括经别、奇经、经筋、皮部以及标本、根结之类。
因此,经络在人体中的分布,不仅仅是“线”或“点”,还应从“面”的角度来理解。
春捂秋冻的意思“春捂秋冻”这句话我们经常能够听到,那“春捂秋冻”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在四季分明的北方自古以来就有这种说法。
“春捂”就是说春季天气刚转暖不要脱去冬天的衣服;“秋冻”是指秋季天气刚转凉不要过早的添加衣服。
人们对于气温的变化都有适应方法,根据气温升降而及时添加或减少衣服就是一种非常常用有效的方法,春季与秋季的气候变化较大,白天与夜晚的温差很大,经常变化的天气让很多人感到难以适应,所以一般人都会春季多穿,秋季少穿。
通常把3-5月称为春季,9-11月称为秋季。
春季白天的温度高了一些,但是早辰晚上的温度还是比拟低的。
秋季则正好相反,室外温度虽然降了,但室内温度还是比拟暖和的。
假如春季不“捂”,刚暖和点就脱掉棉衣,那有可能不适应早、晚与室内的温度。
所以春季不要过早的脱掉棉衣。
秋季不算冷,冷了就加衣服也同样不能顺应室外与室内的温度变化,秋季刚刚转冷,越往后越冷,所以,恰当地减少点衣服,能够进一步提高抗寒能力和免疫力。
其实在中医养生的方法中,主张顺应自然,增减衣着。
人们在室外要根据个人的适应能力和室外的温度变化穿衣,室外气温低时自然要多穿一些,气温高时也要少穿些衣裳,不必拘泥于“春捂秋冻”之说。
当然“春捂秋冻”也不能过度。
人们的正常体温是要保持摄氏37度左右,若调节不当会引起疾病。
靠增减衣服可以调节,我们自身也会调节。
如果春季和秋季的气温变化与往年不同,那要根据实际情况增减衣服,不必拘泥于“春捂秋冻”这个谚语。
“春捂秋冻”这句话我们经常能够听到,那“春捂秋冻”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在四季分明的北方自古以来就有这种说法。
“春捂”就是说春季天气刚转暖不要脱去冬天的衣服;“秋冻”是指秋季天气刚转凉不要过早的添加衣服。
人们对于气温的变化都有适应方法,根据气温升降而及时添加或减少衣服就是一种非常常用有效的方法,春季与秋季的气候变化较大,白天与夜晚的温差很大,经常变化的天气让很多人感到难以适应,所以一般人都会春季多穿,秋季少穿。
春捂秋冻怎么“冻”才科学“许多人会错误的理解‘秋冻’为‘遇冷不穿衣’,这样不仅不能预防疾病,反而会对身体产生伤害。
反复感冒会引起机体免疫功能紊乱,将使免疫复合物大量蓄积在肾脏中,从而损害肾脏。
”石伟说道,秋冻要因人而异。
中医理论认为天人合一,人体动态与大自然规律要保持一致。
大自然的阳气是随季节而循环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内经》有“阴阳制约”的原则,相对于人体内部阳气来说,周围的秋凉气候就是阴,阴自然要制约阳。
“外界阴气越盛,就是气候越冷,对制约人体内部阳气向外散发的作用越强,一定程度上的‘外冷内热’有助于在秋季聚藏人体阳气。
”“秋冻”的实质即加强阴气制约人体内部阳气散发的作用。
秋季气温下降,厚衣服要晚些穿,多经受寒冷的刺激,有助于锻炼耐寒能力,在逐渐降低温度的环境中,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加产热,从而增强机体抵抗力。
但“秋冻”也因人而异,气虚、阳虚体质的人群、老人和孩子都不太适合,因为这类体质的人遇冷抵抗力下降,可能诱发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疾病,不可盲目“秋冻”。
此外,有慢性疾病的病人不宜进行“秋冻”,寒冷刺激会使支气管和血管痉挛收缩,导致患者旧病复发。
”秋分时节气温降低,这时人体阳气由夏季向外宣发转变为向内收敛,随着天气的转冷,人体皮肤排出的汗液和毒素减少,相比夏季肾脏负担较大,更应注意在“冻”的同时补养肾气。
《难经·八难》中记载:“气者,人之根本也”。
《黄帝内经》中有曰:肾藏精,精又分为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先天之精要封藏,不可挥霍;后天之精可以补益,温补肾阳。
肾气不足,不仅会早衰损寿,还会引发各种病症。
当然,补肾气也要讲方法,否则对我们的健康极其不利。
“进补不可乱补,应注意不要无病进补和虚实不分滥补。
”石伟说道,中医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
“中医养生防病,一向主张以调养为主。
”充足的睡眠对于气血的生化,肾经的保养起着重要作用。
“秋冻”要灵活,秋分过后气温变化明显,风多干燥,应适当增添衣物,注重预防感冒,适量饮水,保持室内空气的湿润。
关于“春捂秋冻”航海101 周鑫201036629128号概要:本文通过相关资料、报道和个人经历,了解了“春捂秋冻”的含义,说明了天气对人们身体的影响,以及人体自身对外界刺激所做出的自然反应。
对“春捂”和“秋冻”两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讨论了关于“春捂秋冻”的生活基本常识,及相关的养生的健康知识。
通过对“春捂秋冻”的认识,提醒人们注意生活的细节,大家需要在衣、食、住、行方面备加注意,掌握正确的养生之道,保持健康。
正文:记者近日在吉林省部分医院采访时了解到,最近到骨科看关节疼痛的病人逐渐增多。
长春市中心医院中医科副主任裴智说,由于气温升高后,很多人急于脱掉棉衣,不但容易引起感冒和各种呼吸道系统疾病,还出现了膝关节疼痛,逐渐发展为膝关节骨质增生,重者还会出现膝关节积水、肿胀以及伸不直等病症。
虽然“惊蛰”已到,天气开始转暖,但吉林省长春市的一些医生和健康专家还是建议市民应该做到“春捂秋冻”,尤其“春捂”更防病。
正常状态下,人体的动态变化规律必须与大自然的变化规律相一致和同步,这种一致性和同步性用中医的概念来表达,即体现在阴阳的变化上,一旦这种规律因外来或内在的因素影响而被打破,即意味着人体健康状况遭到破坏,任其进一步发展必将形成各种病症。
所以无论从养生还是治疗的角度看,使人体的阴阳变化与大自然保持一致是十分重要的。
一些健康专家认为,民间常说的“春捂秋冻”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非常符合中医的养生之道。
“春捂”的含义就是说立春以后,不要着急忙慌地脱掉厚厚的冬装换上轻盈薄透的春装;“秋冻”,就是说秋季天气转凉时,不要过早地穿上厚厚的棉衣,把自己捂得太严实。
人们尤其要注重“春捂”,因为冬季人们穿了几个月的棉衣,身体产生的散热功能相对平衡,初春气温变化比较大,一旦气温下降,就会使人的机体免疫力下降。
专家建议,初春时节,人们应注意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利用节假日并选择好利于出行的天气,同家人朋友去郊外旅游踏青;要保持良好、乐观的心态;天气冷时及时增衣,天气暖和时也应适当“春捂”,以避免外感风寒;饮食上要减肥腻、少吃荤、多食新鲜蔬菜。
春捂秋冻这五类人不能冻
秋高气爽,不必过早添加衣物,适当冻一冻也能让身体逐渐适应寒冷的天气。
但是,下面这五类人却是不能这么“冻”。
1.慢性肺病患者
“秋冻”也是有条件的。
一般情况下,日照温度在15℃~20℃时,人们可适当减少穿衣,但真正到了接近初冬时,就要及时添衣。
对于有慢性肺病的患者,切不可“秋冻”。
这类病人,寒邪易乘虚而入,造成气管、支气管等痉挛,从而诱发气管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的发作或加重。
2.心血管疾病患者
这里主要涉及到的心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冠心病及心力衰竭等。
中医认为,心主血脉,心系疾病多与机体内的津、血运行不畅相关,津、血的运行状态受外界温度影响很大。
所以对于心血管病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因为体质虚弱,不能耐受增加运动以防寒及增强机体抵抗力的活动,所以不应“秋冻”。
3.胃肠病患者
对于胃肠病患者,包括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性溃疡等,还应小心对待秋冻。
如消化性溃疡患者多呈周期性发作,尤其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更为突出。
一般自秋季至次年早春,都是溃疡易发季节。
胃是多气多血之腑,寒则收引,受凉后气血运行不畅,,或吐或泄,或胀或痛。
所以若遇秋风瑟瑟,还是应该及时添加衣物的,不能过分“秋冻”。
4.关节病患者
“秋冻”要适度,不能随便冻,尤其是对人体重要部位加强保护,如头、胸、腹、足、颈、肩、腰、膝关节等。
如患者增添衣服后仍不能缓解,就应该及时就医,查明引起疼痛不适的原因,尽快治疗。
5.糖尿病患者
糖尿病患者不宜“秋冻”,一是因为“秋冻”容易感冒。
长期或者不定期的高血糖使人体白细胞的吞噬能力降低,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所以季节交替、忽冷忽热时容易感冒。
二是以防患者血管痉挛。
当糖友的血管突然受到冷空气刺激时,会发生血管痉挛,使血流量进一步减少,而其常合并周围血管神经病变,会导致微循环障碍,容易引起组织坏死和糖尿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