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一章(3)xin
- 格式:ppt
- 大小:13.82 MB
- 文档页数:18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一章知识点汇总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从哲学上看,世上的万事万物分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分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科学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谁为本源的问题。
二是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产生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理论分野。
3.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范畴从事实存在着的自然与社会存在中抽象出了其共同特性—客观实在性。
第一,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物质最本质的规定是客观实在性。
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应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S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4.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性质构成了对立统一的关系。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印象。
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和本质上。
一方面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5.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①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有创造性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另一方面,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
7.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三个前提和条件,①从实际出发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②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根本途径③HR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8.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
人工智能的出现表明,人类意识已经发展到能够把意识活动部分的从人脑中分离出来,物化为机器的物理运动从而延伸意识器官功能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下)3(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运动的含义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所处的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相对静止的两种基本情形:第一,在一个特定的参照系中,一事物对于其他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变化;第二,当事物处于量变阶段,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对立: 两者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统一: 两者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反对割裂运动与静止的两种极端观点一是要防止只承认静止,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不变论道之大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董仲舒二是要防止只承认运动,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诡辩论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人一次都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3.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古人对时间、空间的探索“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过去、现在、将来为世,八方上下为界。
”(1)马克思主义时空观是辩证唯物的时空观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一维性。
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空间的特点:三维性。
(2)马克思主义时空观是唯物辩证的时空观其一,时间空间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A.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时间和空间作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客B.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时间和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又是相对的。
首先,时空具体特性随物质形态不同而不同;其次,时空具体特性随物质运动速度变化而变化。
爱因斯坦1905年提出狭义相对论 1916年完成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认为,重力场的时空特性是依赖于物质的质量分布的。
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本章引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人与世界关系的基础是实践,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统一的物质世界。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辨证法的总特征。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联系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世界的本质和发展的基本规律,为我们正确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即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马克思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1、世界的本质问题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所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由于人们总是从自身的存在和发展这个基本点出发去认识世界,形成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因此,世界观也是人们对人和世界关系的总体把握。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世界观是自发的、不系统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它从人和世界关系的角度揭尔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最普遍的本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
哲学是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统一。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理论,用这种理论观点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就是方法。
所以哲学还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普遍方法。
哲学既是理论化的世界观,又是方法论。
哲学并不只是简单地描述现实世界,而且还批判现实世界,构想更理想的世界。
哲学往往作为理想、信念从而也作为价值观对人们起着导向和激励作用。
世界观、方法论与价值观的统一,使哲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当然就是哲学必须回答的重大问题。
要回答世界的本质问题,就必须说明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因为自人类产生之后,纷繁复杂的世界万物,归结起来无非就是两大类:一类是物质现象,一类是意识现象。
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023版马原第一章第三节知识总结摘要:一、知识总结概述二、2023版马原第一章第三节主要内容1.知识点梳理2.新增内容解析3.重点难点分析三、学习方法与策略1.高效学习技巧2.复习巩固方法3.实战应用建议正文:一、知识总结概述2023版马原第一章第三节知识总结,主要是对这一章节的核心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以便于同学们更好地掌握重点知识,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本节内容涉及到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需要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
二、2023版马原第一章第三节主要内容1.知识点梳理(1)基本概念解析:对核心概念进行详细阐述,帮助同学们深入理解理论知识。
(2)理论体系构建:分析各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
2.新增内容解析(1)结合时事热点,对相关理论进行阐述,提高同学们的理论素养。
(2)关注实践创新,引入新型案例,使同学们能够学以致用。
3.重点难点分析(1)针对同学们容易混淆的概念,进行深入剖析,帮助大家分清是非。
(2)对难点问题进行解答,提高同学们的问题解决能力。
三、学习方法与策略1.高效学习技巧(1)预习与复习:提前预习,找出不懂之处;课后复习,巩固所学知识。
(2)课堂积极参与:认真听讲,积极发言,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2.复习巩固方法(1)制定学习计划: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确保学习进度。
(2)做题巩固:通过做题,检验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3.实战应用建议(1)理论联系实际:在学习过程中,要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开展实践活动: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通过以上知识总结,希望同学们能够对2023版马原第一章第三节有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培养自己的理论素养,同时加强实践应用,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马原各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哲学基础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用以解释世界的科学观点,认为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和运动的有机整体。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基础,意识是超结构,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逻辑。
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强调观察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注重从整体、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去认识和解释问题。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本章主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关于自然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自然界是无限发展的有机整体,强调人类和自然是统一的整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维护生态平衡,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第三章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基础,包括辩证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辩证方法认为事物是多面的,矛盾的,发展的,要辩证地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是以人类社会历史为对象的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社会的根本变革是由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矛盾引起的,历史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第四章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阶级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社会经济关系的产物,是一种对立和斗争的关系。
阶级斗争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是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力量。
第五章党和革命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党和革命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党是阶级利益的代表,是阶级斗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革命是阶级斗争的形式和手段,是推翻剥削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任务。
第六章民主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民主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一种权力,是一种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方式,要以人民民主为出发点,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体制。
第七章国家和国际问题本章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对国家和国际问题的理论。
马原第一章知识点
马原第一章主要讨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概念和思想。
以下是该章节的主要知识点:
1. 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理论之一,提出了物质决定意识、矛盾普遍存在、事物发展是由内部矛盾引起的观点。
2. 唯物史观: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意识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3. 社会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社会实践的动物,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的影响。
4. 劳动与劳动力:劳动是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重要方式,而劳动力是人们进行劳动的能力。
5.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力量,而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中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
6. 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7. 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是不断推动的,历史的发展是由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
8.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只能通过实践来检验和证明。
这些知识点构成了马原第一章的核心内容,深入理解这些概念和思想对于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是非常重要的。
这些知识点也为后续章节的学习和理解提供了基础。
马原第一章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简称马原)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原的第一章主要涉及到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唯物论是马原第一章的核心内容之一。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本实在,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决定意识,即人的思想和意识是物质生活条件的产物。
唯物论的观点与唯心论相对立,唯心论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辩证法是马原第一章的另一个重要内容。
辩证法是一种研究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方法和理论。
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矛盾统一的,事物内部包含着矛盾的两个方面,通过矛盾的斗争,事物得以发展和变化。
辩证法强调矛盾的普遍性和发展的不断性。
此外,马原第一章还涉及到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批判了唯心主义的观点,认为唯心主义是对物质世界的歪曲和片面的认识。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批判了形而上学的观点,认为形而上学只关注事物的表象而忽视了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马原第一章的知识点还包括了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认为社会发展是以阶级斗争为动力的。
马克
思主义强调了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必然性,认为只有通过革命和社会变革,才能实现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解放。
总之,马原第一章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涉及到唯物论、辩证法、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批判,以及唯物史观和阶级斗争的理论。
这些知识点对于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教学目的]本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把握世界的本质及自然、社会、人类统一的基础,认识世界的存在状态及发展规律;同时,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把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征及其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了解其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掌握辩证地认识事物的原则和方法。
[教学重点]1.物质的根本属性及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规律及其特点3.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核心内容4.意识的本质及能动作用[教学难点]1.物质的唯一特性与根本属性的关系2.意识的起源3.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手段]讲授为主,讨论与多媒体为辅[教学时数] 4课时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这是人们在实践中不能不回答的问题,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必须回答的问题。
(一)世界观与哲学基本问题1、世界观、方法论、哲学(强调哲学对人们认识世界的意义)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方法论同世界观是同意的。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意义(强调哲学基本问题的实际意义)世界上的现象归结为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人类的活动归结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这其中都交织着思维与存在、精神和物质的关系。
而这也是人类实际生活中首先不能回避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以前,一些哲学家曾对哲学基本问题作过探讨,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第一方面,思维和存在谁为第一性、谁为第二性的问题;第二方面,人们的思维能不能正确认识客观世界的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解决和回答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考研政治:马原第一章重点知识解答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各自的特征是什么?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唯心主义可以区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类型:(1)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把人的意识当成世界的本原。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万事万物都是人的感觉、观念、意志、情感等等的产物,没有人的主观意识就没有世界。
(2)客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虚构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客观”精神,并把它当成万物的创造者。
在中国,西周时代的天命观是具有初步理论色彩的客观唯心主义。
汉代董仲舒的思想体系是系统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认为“天”是“百神之大君”,“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三纲五常”的封建秩序是“天”有意志有目的安排的。
魏晋玄学把神秘的精神实体作为万物的本原。
在西方,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说是最早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近代最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代表是黑格尔,他认为“绝对精神”是宇宙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现象都是“绝对精神”在自我实现、自我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中的外部表现。
(3)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都把虚构的脱离物质的意识当作现实世界的本原,在这一根本点上是一致的。
(4)主观唯心主义把主观精神(人的情感、经验、观念、意志、心等)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客观事物以至于整个物质世界都是这种主观精神的产物,如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等。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等)变为独立的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如朱熹的“理”,黑格尔的“绝对观念”等。
这是两者相区别之处。
2.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物质观的缺陷是什么?(1)一切的唯心主义哲学,都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意识决定物质。
颠倒了物质与意识之间的相互关系,夸大了意识对于物质的能动性并将之绝对化,没有正确认识实践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023版马原第一章第三节知识总结2023年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原)》第一章第三节主要讨论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具体阐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在社会存在和思维认识中的运动规律。
本节重点讲述了整体与部分的矛盾关系、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以及矛盾运动的辩证法方法。
本节课从矛盾的普遍性入手,指出矛盾是事物内部运动和发展的基本原因。
在宇宙的一切事物中都有矛盾的存在,矛盾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动力。
事物的矛盾普遍性表现为事物内部的矛盾以及事物之间的矛盾。
马原特别强调了内外矛盾的关系,指出内部矛盾是事物内部的矛盾,而外部矛盾是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矛盾。
在矛盾的特殊性方面,马原提出了矛盾的特殊性在于事物的矛盾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性。
整体与部分的矛盾关系是矛盾的一般特征,事物既是一个整体又是许多部分的总和,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矛盾,而这种矛盾又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否定之否定是矛盾发展的一般规律,事物的发展不是简单的线性发展,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否定与否定,不断推动事物的发展。
否定之否定是事物运动和发展的辩证法规律。
矛盾运动的辩证法方法是本节的重点内容之一。
马原指出了对待矛盾的辩证法方法,即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
这一方法既包括了从实践出发的辩证法方法,也包括了唯物辩证法的方法。
从实践出发的辩证法方法着重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指出了实践是认识事物和改造事物的基础和条件。
唯物辩证法的方法强调了对矛盾的全面分析和具体分析,需要对事物的内部矛盾和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矛盾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总结起来,本节主要论述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强调矛盾在事物运动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对整体与部分的矛盾关系、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以及矛盾运动的辩证法方法的阐述,深入理解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掌握这些知识对我们正确理解和把握世界以及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际中,我们需要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从实践出发,科学分析问题,找出矛盾的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
总结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前三章要点复习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物质及其存在方式(一)哲学的物质范畴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客观实在性的意义:1.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2.坚持能动的反映论(意识的反作用)和可知论3.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4.自然论与历史观的统一(二)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的基本存在形式。
二、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从起源来看:1.意识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2.意识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1.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的作用4.意识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1.尊重客观规律性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四)意识与人工智能人工智能是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特殊表现,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现实化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
其表现为: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本质上是物质的3.人的意识统一于物质第一章第一节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马克思:实践物质概念恩格斯:物的总和列宁:客观实在——客观实在的意义物及其存在方式运动是绝对的物质的存在方式:运动静止是相对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物质与意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关系意识与人工智能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一、联系和发展的普遍性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普遍联系引起事物的运动发展。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集中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一)事物的普遍联系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以下特点:1.客观性2.普遍性3.多样性4.条件性(二)事物的变化发展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1.新事物适应了环境变化2.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消极腐朽的因素,保留了旧事物合理的、适应新条件的因素二、对立统一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根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马原2023课件第一章引言本篇文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以下简称马原)2023课件的第一章内容概要,将为读者介绍马原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思想。
马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学科之一,对于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马原简介马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缩写,全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学科,是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基本方法的学科。
马原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实践观、历史观、人的自由与解放等核心内容。
马原第一章概要第一章主要介绍了马原的基本概念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
本章内容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起源于19世纪的欧洲。
在当时,社会主义运动兴起,马克思和恩格斯开始了他们的研究和探索之旅。
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
这一理论体系就是后来的马克思主义。
马原的基本概念马原的基本概念包括:实践观、历史观、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等。
其中,实践观是马原的核心观点,它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理论的真理性来自于实践的检验和实践的指导。
历史观则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和发展规律,指出历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
马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马原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主要包括:唯物论、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等。
唯物论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辩证法是指对事物进行辩证的认识和处理;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阶级斗争推动的。
马原的主要思想马原的主要思想包括:实践决定意识、阶级斗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等。
实践决定意识是指人的思想观念是建立在对客观世界的实践基础上的;阶级斗争是指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指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社会制度。
总结本文简要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原)2023课件的第一章内容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