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上册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无答案)-江苏省启东市折桂中学中考道德与法治复习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19.50 KB
- 文档页数:5
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说课稿(2课时)一. 教材分析《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主要围绕我国的环境资源人口形势、环境问题的危害、国家采取的措施改善环境、人口问题、青少年如何保护环境等相关知识进行展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我国的环境资源人口形势,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危害,理解国家采取的措施改善环境、人口问题,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从而为美丽中国的建设做出贡献。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对我国的环境资源人口问题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环境问题的危害认识不足,对国家采取的措施改善环境、人口问题理解不深,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不够强烈。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环境问题的危害,理解国家采取的措施,提高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的环境资源人口形势,认识到环境问题的危害,理解国家采取的措施改善环境、人口问题,培养学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社会、亲近自然的情感,增强社会责任感,自觉投身于美丽中国的建设。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我国的环境资源人口形势,环境问题的危害,国家采取的措施改善环境、人口问题,青少年如何保护环境。
2.教学难点:环境问题的危害,国家采取的措施改善环境、人口问题,青少年如何保护环境。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美丽中国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环境资源人口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1课时正视发展挑战1 教学分析【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资源环境的严峻形势。
教学难点:人口问题的本质。
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近年来,尽管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但要达到“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大气、水、土壤治理……还有一场场硬仗要打。
中央环保督察、“水十条”“土十条”、史上最严环保法……在已有举措基础上,2018年新亮相的环保税、新扩围的水资源税试点、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等措施,向世界展现中国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心和信心,无疑将成为今年全国两会关注的焦点。
思考:“还有一场场硬仗要打”给我们什么警示?教师总结:我国还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形势,要直面发展挑战,采取切实措施解决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环保问题。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发展中的人口问题(一)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1.阅读教材第75-76页“探究与分享”。
2.问题:阅读材料,分析数据,从国民受教育程度看,你认为我国人口文化素质的基本状况如何?对我国经济社会有何影响?3.教师总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
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
我国人口状况还呈现出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一系列新的特点。
(二)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1.材料呈现:研究表明,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带来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人口过度集中于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给流入地的资源、环境、住房、交通、劳动力成本等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交通拥堵”“停车难”“房价飞涨”“入园入托难”“垃圾围城”等“大城市病”日益严重,也给流出地带来了人才流失、空巢家庭、留守家庭等社会问题。
2.思考:对人口问题的严峻性,你是怎么认识的?3.师生共同总结:(1)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6.1 正视发展挑战本课知识梳理1.我国人口现状的特点有哪些?P75基本特点: ①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新特点: ②增速趋缓;③出生率低;④老龄化加剧;⑤男女性别比失衡;⑥城乡分布不均衡;⑦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大量的人口流动等2.为什么要实行计划生育?(原因、意义)P76 【现状+影响】①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②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③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
④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3.我国的资源现状及其危害? P78(1)现状:①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
②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
(2)危害(影响):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
▲4.我国的环境现状及其危害 P79现状: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各类环境污染事件呈高发态势,这已成为民心之患、民心之痛。
危害(影响):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着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教材释疑点拨感受:①我国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形势:②我国在快速发展、经济腾飞的同时,资源环境危机正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③当前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等2.阅读材料,分析数据,从国民受教育程度看,你认为我国人口文化家质的基本状况如何?对我国经济社会有何影响?参考等案①我国人口文化素质的基本状况: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具有大学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约为8.93%,具有高中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约为14.03% .具有初中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约为38.79元,具有小学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约为26.78% ,这说明我国人口文化素质偏低。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部编版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案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一框正视发展挑战知识目标1.了解我国人口和资源环境的现状及特点。
2.知道人口和资源环境问题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3.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及其调整。
4.明确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和资源环境问题。
能力目标1.搜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材料,宣传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基本国策,以实际行动保护环境、利用资源。
2.提高分析人口、资源、环境现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人口和资源环境问题对于人类发展的影响,理解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树立计划生育和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观念。
重点1.我国人口问题现状特点和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
2.坚持走文明发展道路。
难点1.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完善。
2.资源环境问题的表现及影响。
教师准备:1.了解学生对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现状的认识情况。
2.搜集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专业知识与典型材料。
学生准备:1.反思自己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方面的行为,并进行自我评价。
2.预习新课。
一、材料导入,场景激趣教师展示幻灯片:2017年全球人口76亿,预计203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86亿,2050年将达到98亿,2100年将达到112亿。
教师总结:世界人口的迅猛增长引起了许多问题。
特别是一些经济不发达国家的人口过度增长,影响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给人类生活带来许多问题。
如何解决人口增长过快问题,使人口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对于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来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一框《正视发展挑战》,看一下我们国家这些问题的状况是怎样的?又是怎样解决的?二、问题导读,新知探讨(一)发展中的人口问题【过渡语】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2020-2021学年春季部编版(统编)九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1.我国人口的现状及其特点(1)现状: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重要国情。
(2)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
(3)新的特点:人口增速趋缓、出生率低、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问题凸显等。
2.我国为什么必须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1)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2)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不会根本改变,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压力不会根本改变,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紧张关系不会根本改变。
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
(3)国家推行计划生育,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3.我国为什么实施“全面两孩”政策?(1)生育要有计划,但计划并非一成不变,而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
(2)我国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就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4.我国的资源形势是怎样的?(现状及其特点)(1)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
(2)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
我国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
5.为什么要合理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1)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2)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粗放利用和无节制消耗,必然导致资源的枯竭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严重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后劲也会越来越小。
(3)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不能走西方工业化的老路,必须探索符合国情的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的新路。
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第一框正视发展挑战1、为什么要重视发展中的人口问题?(P75P76)①人口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也是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变量。
②人口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
(2022年秋新教材在此处删除“人口问题加重了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③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
2、★我国的人口现状及特点?(P76)(1)人口现状: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人口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发展的大事情。
(2022年秋新教材在此处删除“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2)新的特点:总人口增速趋缓、总和生育率明显低于更替水平、出生人口男女性别比偏高、老龄化加剧、大量的人口流动等3、如何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P76)党和国家始终坚持人口与发展综合决策,科学把握人口发展规律,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调控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推动实现适度生育水平,有力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经历了哪些调整?(P76)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口问题,根据我国人口发展变化形势,先后作出实施单独两孩、全面两孩政策等重大决策部署,取得积极成效。
②为进一步适应人口形势新变化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2021年,我国开始全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5、我国资源环境面临的危机有哪些?(P77)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6、★我国的资源现状及特点?(我国的资源国情)(P78)①我国自然资源丰富,总量大,种类多,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少,开发难度大,总体上资源紧缺。
②我国资源开发利用不尽合理、不够科学,依靠消耗大量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突出,由此造成的浪费、损失、污染和破坏都很严重。
7、为什么要合理利用、保护和开发资源?(P78)①地球是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九年级上册道法第六课复习:建设美丽中国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2022·浙江舟山·九年级期末)嫦娥五号从月球带回的月壤含有极高的钛铁矿含量,并富集磷酸盐矿物。
这说明探月工程对解决资源问题的重要意义在于()A.有利于扩展资源的开发范围B.有助于降低资源消耗量C.有利于降低对资源的依赖度D.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2.(2022·浙江宁波·九年级期末)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于2021年5月11日公布,对比历年人口普查年龄段占比,以下说法正确的是()①人口总数大②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③劳动年龄人口下降④男女比例失衡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3.(2022·浙江湖州·模拟预测)我国有《渔业法》,但还是有渔民在禁渔区、禁渔期进行违法捕捞。
我国有《土地管理法》,但仍有一些良田被圈占或闲置。
可见要解决我国的资源问题必须()A.做好立法工作B.做好开源工作C.依靠科学技术D.加大执法力度4.(2022·福建省福州第十九中学九年级期中)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
下列举措中能体现这一要求的是()①探索清洁能源发电②全面落实生活垃圾收费制度③大力提高技工待遇④研究从一氧化碳到蛋白质的合成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5.(2022·浙江·义乌市稠州中学教育集团九年级期末)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三孩政策的出台()①有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②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③适应当前人口总数减少,增长趋缓的新变化④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6.(2022·湖北恩施·中考真题)2022年1月6日,恩施州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夏锡璠代表州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全力打造生态文明样板,加强生态突出问题治理、生态环境保护……为把恩施建设成为美丽湖北绿色崛起的重要一极不懈奋斗。
一、单选题1. “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下列选项与上述名言蕴含道理一致的是()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C.杀鸡取卵,涸泽而渔D.循规蹈矩,不越雷池一步2. 内蒙古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万里绿色长城”。
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在参加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这里要加一个‘沙’字。
”专门把治沙问题纳入生态系统治理,说明()A.治沙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B.生态保护和修复进行综合治理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平正义需要的有效途径C.多种自然形态是一一个长期形成的综合性生态系统,要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D.我国应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中心,推动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3. 2021年9月29日,《江西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修正并通过,该条例规定除享受国家规定的假期外,增加婚假15天;增加产假90天,给予男方护理假30天,并规定3周岁以下婴幼儿的父母双方每年享受育儿假各10天。
这()①符合我国人口发展的新特点的要求②是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的有效举措③表明规则会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调整④体现江西省人大具有最高决定权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4. 2018年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强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倡导绿色生活方式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
推行垃圾分类制度①将彻底解决我国资源日益短缺的严峻问题②有利于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③有利于增强公民环保意识,助力可持续发展④体现“共享、创新”的发展新理念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5. 目前,中国已如期实现《关于消耗臭氧层物质的蒙特利尔议定书》规定的各阶段履约目标,累计淘汰该《议定书》所规定的消耗臭氧层物质约28万吨,占发展中国家淘汰量的一半以上。
这表明()A.我国坚持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环境污染形势已得到根本改善B.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C.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显著成效D.走绿色发展道路,履行对世界的承诺,是国家的中心工作6. 统计数据显示, 2022年末我国人口比2021年末减少85万人。
九上 第六课 建设美丽中国(复习学案)
一、中考考点要求
1.我国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国情。
2.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知道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和建设生态文明的措施。
3.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增强环保意识和节约资源的意识,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习惯。
二、学习过程
(一)梳理考点,自主构建体系 人口国情
发展中的人口问题 基本特点
新特点
国策
资源现状
资源、环境形势 环境现状
国策
原因: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做法
坚持绿色发展道路 怎样
(二)研讨拓展、查漏补缺
核心知识:
1.我国的人口问题?
(1)人口国情: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素质偏低。
(3)新特点:增速趋缓、老龄化加剧、男女性别比例失衡、城乡分布不均衡、“独生子女”社会
正视发展挑战 共筑生命家园 建
设美丽中国
问题凸显等。
(4)对策: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2.如何正确认识我国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1)人口问题始终是我国面临的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问题,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
但是生育政策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
2016年,我国开始全
面实施一对夫妻可生育两个子女的政策。
(2)目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3)意义:使人口的增长同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相适应,有效地缓解了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有力地促进了经济与社会进步。
3.我国资源、环境形势?
(1)资源、环境现状: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2)对策:实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4.人口、资源、环境现状的必然选择是什么?
转变发展方式,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5.怎样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
(2)坚持计划生育、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
(3)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6.怎样走绿色发展道路?
(1)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2)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
(3)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4)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
(5)实行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的保障。
知识雷区
1.我国实施全面二孩政策,说明计划生育已经不再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