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7.50 KB
- 文档页数:4
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分析与对策研究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尤其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共同解决问题、完成任务或学习内容,通过相互合作、讨论和交流,提高学习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
本文将针对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研究。
1. 促进交流互动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
在英语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进行口语练习、角色扮演或者小组研讨,从而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2. 提高学习兴趣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在与同学一起合作完成任务。
这样可以让学生更主动地去探究问题、思考解决方案,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3.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合作学习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需要相互讨论、协商、合作完成任务,这样能够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培养他们成为未来社会中的团队合作者。
二、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1. 学生个体差异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个体差异较大,有的学生参与度较低,有的学生能力较强,这样就会导致学习效果的不均衡。
因此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进行个性化指导和引导,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2. 合作学习任务设计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需要注重任务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不能简单地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合作完成一个任务,而是需要根据任务的复杂性和难度程度,设计合适的任务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行合作学习,从而更好地提高他们的英语能力。
3. 教师角色转变传统的教师主要是灌输知识,而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需要转变为指导者和引导者,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论小组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摘要:针对目前学英语教学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及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难以收到实效的突出矛盾,作者详细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实施的有效办法,旨在为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广泛有效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大学英语教学应用策略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面临着大班教学、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师资不足、课堂纪律等诸多问题,导致大学英语教学质量与效果不佳,如何提高外语教学质量已成为当前的热点问题。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已被国内许多教师用于教学实践。
然而,目前许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往往流于形式,很难收到实效。
因此,正确有效地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成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关键问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理论1.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与特点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于上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迅速发展成为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由于它在活跃课堂内的社会心理气氛,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促进学生形成良好非认知品质等方面实效显著,很快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
小组合作学习(cooperative group learning)是指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
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的特征。
小组合作学习策略主要有五个基本要素:积极的相互依赖感、个人责任感、相互交往技能、面对面的促进性互动和自主性。
2.小组合作学习优点小组活动能减轻学习者在参加语言交际活动中可能产生的焦虑心理,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小组合作学习将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增强对集体贡献的责任感;有助于因材施教,可以弥补教师面向有差异的众多学生的不足,从而有助于实现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的目标。
大学英语教学策略之小组合作学习摘要: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改革进行得轰轰烈烈。
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被推到了最前沿。
本文通过教学实践,阐述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要素,探讨小组合作学习的利与弊,从而有助于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合作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利弊1、合作学习的定义及国内外主要观点合作学习(Cooperative Learning)是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由美国著名教育家David首先倡导并实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
1.1国外学者的主要观点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约翰逊·霍普金斯大学教授Slavin(slavin,1980)认为“合作学习是指使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
”根据明尼苏达大学“合作学习中心”的D.WJohnson & R T Johnson(1990)的观点,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上运用小组,使学生共同活动以最大程度地促进他们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
美国肯塔基大学教授“合作掌握学习”(Cooperative maste rylearning)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Guskey,T.R(Brown,1994)对合作学习作了比较具体的阐述:“从本质上讲,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2-6人组成的异质小组(heterogeneousgroup)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
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通常从事于各种奥合作和互助的学习活动。
”1.2国内学者的主要观点我国山东师大的合作学习理论的主要学者王坦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旨在促进学生在异质小组中互助合作,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
并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教学策略体系。
”杨伊生(1997)认为,所谓合作学习指的是一种互动性学习方法,即以小组为学习单位,小组中的每个成员对总的学习任务的某些方面负责,最终使本组的每个成员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小组合作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中国刑警学院辽宁沈阳110035)摘要: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补充,已被越来越多的大学英语教师广泛地运用于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之中,它是对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与他人的合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以及竞争意识进行全方位的培养。
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积极的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英语教学学习自主性教师角色小组合作学习的涵义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学习小组为教学基本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彼此通过协调的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主要奖励依据的一种教学策略。
将小组合作学习引入我国大学英语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
目前在我国的大学英语课堂里仍然是传统教学模式占主导地位,长期以来大多数英语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无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实践机会。
教师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很少顾及学生的个人语言需求,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实践机会很少。
大学英语教学必须给学生大量的语言实践机会,小班级的教学规模是英语教学最理想的模式。
但是以班级授课制为基本形式的大学课堂人数远远超出标准人数的要求,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借鉴合作学习理论,在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小组合作学习能增加学生进行口语交际的机会传统课堂是以教师为中心,由教师来组织教学,教师占用课堂大部分时间进行课文讲解、语篇分析等;而小组合作学习的课堂为学习者参与到语言交际中提供了大量的机会,能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
而这种口语交际又是以合作技能培训为基础的,学生能够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场合自如地运用合适的语言来沟通思想,因此这种口语交际活动是真实的,其习得效率远远高于传统的英语课堂。
传统课堂的交际方式多是单向的,学生发言机会少,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语言交际是面对面地进行的,且交际可以发生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作者:吴珊黄清芬
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13期
摘要: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中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促进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进一步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介绍了合作学习理论及其意义,结合小组合作学习的特色,探讨了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与取得的效果。
关键词:大学英语小组合作学习英语教学
一、引言
大学英语的教学模式正在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转向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在新形势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逐渐显示出其优势所在。
作为倡导主动学习的有效模式,小组合作学习越来越受到重视,被教师们普遍接受和采纳应用。
[1]
二、合作学习理论与意义
合作学习,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在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是我国近年来所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模式,并且随着合作学习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完善,到目前为止,已经积累了众多的实践成绩。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合作学习进行了阐述。
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它是以合作小组为基本单位,系统并且动态的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并在一定的激励机制下为获得最大化个人和小组习得成果的互助合作学习策略体系。
李平广认为,合作学习指学习者结成一定的小组,在学习的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帮助,从而促进学习者在认知、情感和态度等方面得到积极发展的学习活动。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具有重要的意义,它能实现信息资料和学习过程的共享,有利于提高个人的团队意识,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缓解个人心理焦虑,在团队合作中提高个人学习信心,增强交际意识和沟通能力,有助于激发积极的学习动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2]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与效果
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开展多项活动。
笔者以自身教学经验为例,介绍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情况和其效果。
1. 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保障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
笔者所带班级的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一般是五到六人。
在组建合作学习小组前,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和掌握学生的信息,对分组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设计。
在建立合作学习小组时,在以学生自愿为原则的基础上,还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兴趣爱好、心理素质、性别特征等因素,尽量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既保证了每个小组中有合理的不同程度的学生,为小组成员内部互相帮助提供了可能,又保证了各小组间的公平竞争能够得以开展。
[3]
2.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小组划分好后,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合作,明确自己的职责。
每个小组选出一个小组长,小组长可以扮演小老师的角色,组织活动、分配任务、检查任务完成情况;选出副组长,负责维持小组的纪律;还选出监督员、记录员、报告员等。
在划分职责时,既考虑小组内成员意见,也可根据组内人员情况由教师进行调整。
小组成员的分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每个单元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根据单元的具体内容,小组成员不断更换角色,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获得更换角色的体验,真正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3. 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与内容,有效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任务。
教师作为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要把整个课堂的学习目标、任务以及指导合作学习的过程都设计好。
首先,小组活动的设计要与课堂的学习目标和单元课文的主题相结合,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个性的需求。
其次,合作学习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可实施度,在学生能力范围内可达到。
再次,教师对合作学习活动的具体操作向学生进行详细的阐释,确保每个学生理解并顺利开展活动。
此外,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做到多观察、多倾听,教给学生一些探索、发现的方法,不断引发学生积极思考,并且在学生面临问题时,及时进行辨别、分析,对学生进行帮助。
通过认真设计合作学习的目标与内容,教师能在课堂上掌控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过程,从而让学生有效的完成小组合作学习任务,保证了课堂的学习效率,也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
[4]
4. 策划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灵活组织合作学习活动。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小组合作活动。
如:
1)课堂讨论。
根据单元的主题,给学生布置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小组成员可以自由发言,其他成员听完后提出意见,进行修改。
小组讨论结束后,由小组的发言人汇报讨论的内容和结果。
2)讨论过程记录。
各合作学习小组每次选出一至两名记录员,将讨论的主题、发言人、具体内容进行文字或录音记录,将课堂讨论延伸到课外。
学习过程的记录不仅有助于实现小组各成员之间的相互督促,还可以成为学习资料在各学习小组之间交流,实现小组间的学习互助。
3)任务型学习。
如在讲授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二册第七单元Learning about English时,笔者事先给每个小组布置了任务,要求各小组查阅资料,了解英语语言的起源和发展历史,并由各小组选出一至两名代表在课堂上分阶段介绍英语语言的历史,同时,还安排各小组准备问题,对其它组进行发问。
4)角色扮演。
结合教材中情节丰富、故事性强的篇章或段落,如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全新版大学英语综合教程》第一册第六单元romance中两位主人公见面的场景,教师布置各合作学习小组把课文改写成剧本,设计场景、台词、道具等,分角色排练,安排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并引导学生对各小组的表现进行评估。
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使用恰当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了学生对语言点的掌握与应用。
5)相互采访。
教师布置采访话题,鼓励各合作学习小组轮流选派成员在课后进行互访,将采访的成果以口头或书面的形式向小组其他成员进行汇报,并整理出采访报告交给老师。
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听说能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他们的交际能力。
5. 培育合作学习小组文化,增强小组凝聚力。
每个合作学习小组的成员共同为该小组命名,制定合理的小组目标和规则,组员们为完成共同的目标,相互帮助,相互依赖,经过共同的努力与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员们获得强烈的默契感、归属感、认同感,激发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增强了小组的凝聚力。
此外,在合作完成任务后,鼓励学生在组内、组间进行分析探讨,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组内帮扶、组间帮扶,在整个班级内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6. 建立评价机制,合理地评价合作学习活动。
教师适时地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给出科学的反馈和评价,一方面,在评价小组的成绩时,也肯定个人的价值,另一方面,把小组合作学习的结果和过程结合起来进行评价,考虑到小组成员的合作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和创新观点等。
同时,还引导学生开展自评和互评,促使学生发现在语言知识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科学合理的鼓励性评价是学生获得自我认同和他人认同的重要途径,能让学生对自己的英语语言运用和表达充满信心,产生英语语言学习的热情,带动整个班级的良性进步。
四、结束语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既是课程的需要,又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符合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在今后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继续推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模
式,以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升英语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Slavin, RE. Cooperative Learning[M]. New York: NY Longman, 1983.
[2]董瑞婷. 大学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J].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13(1).
[3]李广平. 教师间的合作专业发展[J].外国教育研究, 2005(3).
[4]王坦.合作教学的基本理念[N].中国教育报, 1995-12-29.
[5]张莉. 大学英语课堂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研究[J]. 韶关学院学报, 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