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课件(共38张PPT)
- 格式:pptx
- 大小:3.88 MB
- 文档页数:38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背景介绍1945年二战结束后,苏联陷入了经济困境。
为了摆脱困境,苏联领导人展开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试图加强国家的经济实力。
这些改革从计划经济体制到自由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深刻影响了苏联的发展。
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苏联经济在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活动由一个中央计划委员会统一规划和决策。
经济资源分配和生产活动全都按照预先规定的计划进行。
这种体制强调国家掌控经济发展方向和速度,但也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如缺乏市场调节机制、低效益等。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主要集中在工业生产上,而农业和服务业相对落后。
国家投资大量资金进行重工业建设,特别是军工生产。
这导致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程度迅速提高,但农村地区因缺乏投资和技术支持而落后。
三、苏联的经济改革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苏联领导人推出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措施,以提高苏维埃经济的效益和竞争力。
这些措施的主要内容包括:1. 更加市场化的经济体制苏联的经济改革开始于1965年。
1965年11月,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23届全会上,贝利亚被捕,勃列日涅夫和顿涅茨克尔克雷姆林宫的力量对决,局势变得动荡不安。
苏联各层级的领导人感到必须采取一系列重大改革措施,以带动国家经济的发展。
改革的第一步是开放经济市场,鼓励农民和工人生产更多的物品和服务,并将它们出售给市场。
这些改革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
2. 优先发展轻工业和消费品在改革过程中,苏联领导人明确提出,优先发展轻工业和消费品生产,改变农业和服务业发展滞后的局面。
这有助于增加人们的收入,改善生活质量。
3. 科技革新和现代化苏联领导人也认识到科技革新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开始在高科技、能源、电子和材料等方面投入巨资,以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
四、对苏联经济改革的评价苏联在经济改革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问题也不少。
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经济体制的过度集中和计划化,导致了产品效率低下、供应不足、质量不佳等问题。
同时,苏联对于追求高质量、卓越标准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方法的认识是滞后的。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知识梳理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二战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①农业集体化使农民缺乏生产积极性,造成粮食短缺问题。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赫鲁晓夫领导地位稳固后,力图改革。
(3)1956年,苏共“二十大”召开,在苏联国内外引起了极大的反响,革故鼎新。
2.内容(1)农业①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
②鼓励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
③大规模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
(2)工业①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
②给企业部分权利。
③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
(1)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2)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最终失败。
[图解识记] 赫鲁晓夫改革[思维点拨]赫鲁晓夫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是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即在维持原有经济体制的基础上进行局部改革。
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内容(1)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2)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3)改革的重点在工业方面,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
2.结果(1)苏联的军事实力达到了与美国相匹敌的水平。
(2)经济负担不断增长,1975年以后,经济发展进入停滞时期。
[易混易错]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使苏联实力超过美国,只是军事实力可以与美国相匹敌,而综合国力与美国还有相当的差距。
由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故效果不大。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1)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
(2)1985年,戈尔巴乔夫执政,在经济、政治领域进行改革。
2.内容:改革的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1)政府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基础知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
(2)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3)通过问题探究,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
社会主义国家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能偏向。
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2学情分析对于本节课学生虽然有所了解,但是知识专业性很强,因此,应该把降低知识的难度作为授课的重点。
3重点难点①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②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情境导入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
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活动2【讲授】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著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赫鲁晓夫成为苏联最高领导人。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学目标】基础知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
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能偏向。
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教学方法】(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异同点。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教学重难点】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986年在苏联流传的一则笑话。
这则笑话把苏联比作一列因铁轨已到尽头,无法继续前进的火车。
每个领导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处理这场危机:斯大林下令把司机和列车员枪决;赫鲁晓夫则为他们平反;勃列日涅夫把窗帘拉上并命令左右摇动列车,造成列车正在运行的假象;戈尔巴乔夫则拉开窗帘,把身子探出窗外大声喊到:前面没有铁轨了,前面没有铁轨了!他们几位为苏联做了些什么呢?他们的所作所为给苏联带来了哪些影响呢?讲授新课一、赫鲁晓夫改革1.改革的背景(1)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
特别是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沙皇统治下的俄国曾是粮食出口国,但这时的苏联却存在粮食短缺问题;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仅及其他欧洲国家平均产量的约三分之一;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轻工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1953年,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上台,他在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开始调整政策,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整体设计本课概述本课的关键词是:改革、解体。
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主观上都希望突破“斯大林模式”,革除“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但他们对“斯大林模式”均缺乏科学认识,对改革的艰巨性认识不足,使得他们的改革成效不大,尤其是戈尔巴乔夫的改革,造成了更严重的后果——苏联解体。
在教学时,运用相关史料,引导学生准确把握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特征。
运用比较的方法,让学生弄清这些改革与“斯大林模式”的关系。
思路设计●教学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
●教学方法本课主要介绍了苏联的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和缺陷日益显露,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引起一系列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是都失败了。
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由于本课内容理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采用问题比较法、问题探究法、材料分析法,引导学生思考、讨论。
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赫鲁晓夫经济改革的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的方法,比较苏联改革与中国改革的异同。
(2)学习改革具体内容时,引导学生探讨该改革的弊端,进而得出启示、教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不能偏向。
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教学设计导入设计图片导入1953.9~1964.10 1964.10~1982.11 1985.3~1991.12.25让学生观看以上三幅照片,然后指出:苏联的改革从赫鲁晓夫开始,经历了三位领导人时期,此时教师提出问题:苏联为什么要改革?苏联改革的结果怎样?今天我们将从经济领域探讨这一系列问题。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教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列举了苏联不同历史时期三位领导人的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
“二战”结束后,随着苏联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特别是农业问题突出,农业长期徘徊不前,影响工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在这种情况下,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先后进行改革,但都以失败告终。
而戈尔巴乔夫改革,激了社会矛盾,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
由于本课内容时间跨度大,论性较强,建议教师适当补充形象史料,激发生思考兴趣,实现预定的教目标。
二、教目标1、知识与能力:(1)基础知识: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内容、结果;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内容、结果;戈尔巴乔夫经济和政治改革的内容、过程和影响。
①重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②难点:苏联改革失败的原因和苏联解体的原因。
(2)能力培养:通过对问题“赫鲁晓夫改革失败原因”、“勃列日涅夫改革失败原因”、“苏联解体原因”等问题的分析,培养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1)运用比较法认识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本质特征。
(2)运用历史资料分析法客观分析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历史作用及失败原因。
(3)通过问题探究,使生认识到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需要实践的检验,需要经历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验的过程。
社会主义国家应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及时调整自己的经济政策,使之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习使生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一个不断探索反复实践的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需要及时调整政治经济政策。
因此改革是必需的、必要的,但是能偏向。
改革的道路是艰巨的、曲折的、复杂的。
三、重点难点重点: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四、情分析对于本节课生虽然有所了解,但是知识专业性很强,因此应该把降低知识的难度作为我们授课的重点。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精品教案一、赫鲁晓夫改革(重点在农业)1.背景:⑴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⑵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他在稳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开始调整政策,试图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⑶苏共“二十大”的召开,打破了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P98历史纵横,了解)▲注意: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⑴农业集体化的消极影响越来越明显(①② P98 第一段)⑵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也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内容:⑴农业——经济改革的重点主要内容:P98第二段①②③⑵工业:P99第一段①②③3.评价⑴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这是其改革的最大功绩)⑵但是改革成效甚微,基本失败。
4.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体制具体原因:⑴改革缺乏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如:玉米运动),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口号与目标(如:提出“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⑵具体做法上,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学的认识,只对斯大林模式进行小修小补,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模式”。
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重点在工业)1.内容:①②③见P99第3段④为了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与美国争霸(目的),注重发展苏联的重工业,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工业部门。
2.结果:①②③见P99第4段▲注意:⑴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以失败而告终,其根本原因是:都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⑵这两次改革的相同点:都取得一定成效;都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体制;结果都失败。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1.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了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的危机局面。
2.首先进行经济改革(目的是为了缓解经济困难)⑴内容:P100第一段①②③(A、B、C)⑵结果: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
改革没有迅速取得预期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