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牛奶检测技术应用的探讨 (1)
- 格式:pdf
- 大小:285.74 KB
- 文档页数:2
牛奶的变质与新鲜度检测探讨1. 引言1.1 背景介绍牛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饮品,是一种富含营养的液体食品。
由于其易变质的特性,牛奶在保存和贮藏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
牛奶的变质不仅会影响其口感和香味,还可能导致牛奶中细菌的繁殖,从而影响人体健康。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质量要求的提高,对牛奶的新鲜度检测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通过科学的检测方法和技术,我们可以及时发现牛奶的变质情况,保证牛奶的品质和安全。
对牛奶的变质与新鲜度检测进行深入研究,对于提高牛奶的质量和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围绕牛奶的变质过程、常见的变质指标、新鲜度检测方法、常见的新鲜度检测技术以及影响牛奶新鲜度的因素进行探讨,旨在增加对牛奶质量管理的认识,为保障牛奶品质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目的牛奶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饮品,但由于其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容易发生变质现象。
本文旨在探讨牛奶的变质过程、常见的变质指标,以及新鲜度检测方法和技术。
通过深入研究牛奶新鲜度的相关内容,我们旨在更好地了解牛奶变质的原因和影响因素,为保持牛奶的新鲜度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
我们还将探讨牛奶新鲜度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为牛奶生产和保鲜技术的进步提供参考和支持。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新鲜的牛奶产品,促进牛奶产业的健康发展和消费者的健康需求。
2. 正文2.1 牛奶的变质过程牛奶的变质过程是指牛奶由新鲜变质为不适宜食用的过程。
牛奶在存储过程中,由于微生物的活动、氧化、酸化等因素,会导致其变质。
牛奶的变质过程可以分为生物性变质和化学性变质两种类型。
生物性变质是指由细菌、霉菌等微生物引起的变质过程。
这些微生物在牛奶中生长繁殖,产生酸性物质和毒素,使牛奶呈现酸性、发酵、变稠等现象。
常见的细菌有乳酸菌、酵母菌等,它们会破坏牛奶中的营养物质,使其变质。
化学性变质是指由氧化、酸化等化学反应引起的变质过程。
牛奶中的脂肪、蛋白质、维生素等物质会发生氧化,使牛奶呈现酸味、苦味、气味等变化,影响其口感和营养价值。
光电比色分析仪器在奶制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研究随着人们对食品质量和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奶制品质量检测变得愈发重要。
而光电比色分析仪器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检测工具,已经广泛应用于奶制品质量检测领域。
本文将探讨光电比色分析仪器在奶制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并介绍其原理和优势。
一、光电比色分析仪器的原理光电比色分析仪器通过测量光的吸收、散射和透射等性质,来确定物质的颜色和浓度。
其工作原理基于比色法,即将待测样品与标准溶液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比较,通过光的吸收度的差异来判断样品的成分含量。
具体来说,光电比色分析仪器由光源、色敏元件、光路系统和信号处理系统组成。
光源发出一定波长的光,经过光路系统聚焦后照射到样品上,样品吸收一部分光并对其进行散射,然后经过色敏元件接收到的光信号会转化为电信号并传递给信号处理系统进行分析和计算。
二、光电比色分析仪器在奶制品质量检测中的应用1. 蛋白质含量检测蛋白质是奶制品重要的营养成分,其含量的测定对于确保产品质量至关重要。
光电比色分析仪器可以通过测定样品中色素与辅酶的荧光强度变化来快速定量测定奶制品中的蛋白质含量。
相比传统的方法,光电比色分析仪器具有操作简便、测定速度快、准确度高等优点。
2. 糖含量检测糖是奶制品中常见的添加剂,其含量的测定对奶制品的甜度和营养价值有直接影响。
光电比色分析仪器可以利用蔗糖和乳糖的相对比色度来测定糖含量。
该方法准确性高,操作简便,适用于大批量的奶制品样品检测。
3. 脂肪含量检测脂肪是奶制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含量的测定对于奶制品的质量控制和调整至关重要。
光电比色分析仪器可以通过测定样品中脂肪与酶反应后产生的颜色的强度,来准确测定奶制品中的脂肪含量。
该方法具有准确度高、反应速度快、结果可靠等优点。
4. 抗生素残留检测抗生素残留是奶制品中一个常见但不可忽视的问题,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光电比色分析仪器可以结合适当的检测方法,快速、准确地测定奶制品中的抗生素残留水平,从而保障消费者的安全。
牛奶质量检测方法的研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对食品的质量和安全要求也越来越高。
饮食安全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的需求之一,而牛奶作为常见的饮品,更是备受关注。
为了保证牛奶质量的安全和可靠性,牛奶的质量检测方法也越来越被重视。
牛奶的质量检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感官检测、化学检测和微生物检测。
其中,感官检测是通过味道、气味、颜色等常规感官进行判断,但此方法存在主观性较大和适用范围较窄等问题。
化学检测是通过检测牛奶中的化学成份来判断其质量,包括脂肪含量、蛋白质含量、细菌总数等,这种方法可以更加客观地反映牛奶的质量,但是需要专业人员和昂贵的仪器设备。
微生物检测是通过检测牛奶中的微生物数量来判断是否含有细菌、霉菌等有害物质,此方法常用于检测牛奶中是否存在病原微生物,但需要耗费时间较长、操作复杂且检测范围有限。
牛奶质量检测的新方法正在逐渐发展。
其中,基于传感器技术的检测方法是目前较为先进的一种检测方案。
该方法利用传感器对牛奶中的化学指标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数据分析和处理来判断牛奶的质量问题。
这种方法具有检测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等优点,并可以做到实时监测,可以有效提高牛奶的质量控制和安全保证。
另外,近年来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基于PCR技术的检测方法也逐渐成为牛奶检测的一种重要方法,该方法可以对牛奶中的微生物进行快速而准确的检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精度。
在注重牛奶质量的同时,牛奶生产企业也应该重视对牛奶残留物的监测。
牛奶残留物指对乳牛喂养的药物、激素、疫苗等残留物质造成的污染。
这些残留物质会对人类健康带来潜在的危害。
一般情况下,乳品生产商会自觉地对市场销售的牛奶进行残留物检测,以保障消费者健康。
而消费者在购买牛奶时,也应该注重查看牛奶包装袋上的生产日期和保质期,以便购买新鲜的牛奶并尽早食用,以降低食品消费过程中的健康风险。
总之,牛奶质量检测是保障消费者健康和增强牛奶生产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传统的感官检测和化学检测方法存在着各自的局限性,而基于传感器技术的牛奶检测方法和基于PCR技术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则具有更高的检测精度和实时性。
浅谈乳制品的检测方法摘要:乳制品业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之一,乳制品业的发展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
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最近几年也把乳制品业的发展作为提高国民民族素质和营养素质、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来抓。
乳制品的安全问题备受重视,所以要对乳制品做好检测。
本文归纳总结一些乳制品的检测方法,为以后乳制品检测提供理论基础。
前言乳制品业发展越来越迅,并且成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之一。
乳品行业的竞争的越来越激烈,国内外各大乳业集团陆续推出了高品味、高质量、高品质的产品,来迎合现在消费者的喜爱。
但是,要想生产出符合消费者要求的奶产品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需要企业对奶制品的很多方面做出改进。
使奶制品的生产以质取胜,才能够更好的占领市场,要想很好的占领市场就注重两个方面。
一方面注重生产的产品质量,另一方面检验水平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审时度势,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更好的开展各项工作,同时要注重奶制品的质量,提高素质,严格控制奶制品的质量指标,以先进的技术来降低成本,让企业的发展的道路一片光明。
下面介绍一些乳制品大检测方法:一、对乳制品的新鲜度的快速检验取乳样10毫升放于试管中,将试管置于沸水浴中加热5分钟,之后再进行观察,观察的过程中发现产生了絮状物,就表示被检测的乳已经不是新鲜的了,这时的酸度就大于26T。
二、提高掺伪掺杂的检验办法的速度用酒精试验来检测,酒精试验即在试管内用等量的中性酒精和牛乳混合(一般用1~2毫升等量混合),当酸度低于18T的时候,振摇的时候不会出现絮片的牛乳,这就可以证明乳是新鲜的,当酸度高于18T的时候,试管中就会出现絮片,实验的结果就表明这样的乳是次鲜或者变质乳,说明在制作过程中已经搀入陈乳。
三、运用多种方法对乳中的掺杂物进行检验1.牛乳中掺米汤试液变蓝色取被检牛乳5毫升放入干净的试管之中,煮到微沸,在此过程中要加入数滴碘液(用蒸馏水溶解碘化钾4克,碘2克,移人100毫升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至刻度制成),这利用了米汤中含有淀粉,并且淀粉在遇碘会变蓝的特性。
超声波检测技术在奶制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超声波检测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检测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趋势越来越明显。
在奶制品加工行业中,超声波检测技术已经逐渐成为了一种非常重要的检测手段,能够为奶制品加工企业提供全面、快捷、准确的检测技术保障。
1.奶制品加工行业的现状目前,我国奶制品加工行业已经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对原料的质量进行检测,以确定其是否符合标准。
而在加工过程中,也需要对奶制品的成品质量进行检测,以确保产品具有较高的品质和口感。
在此背景下,超声波检测技术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2.超声波检测技术的优势超声波检测技术是将超声波传感器置于被测物体上方,利用超声波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和其密度的反比关系,通过不同物质密度产生的反射声波信号,对物质的密度、压缩模量、抗拉模量和其他物理参数进行检测。
其主要优势如下:(1)无损检测。
复杂的设备和工艺对原材料和成品的质量有严格的要求,而传统的检测手段往往需要对样品进行破坏性检测,不仅影响了成品的质量,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超声波检测技术能够在无损情况下进行质量检测,不会对成品造成破坏。
(2)快速高效。
传统的质检方法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筛选、分类,而超声波检测技术能够在短时间内对大批量的样品进行质检,提高了工作效率。
(3)高分辨率。
超声波检测技术能够检测到非常细微的变化,因此在很多精密的领域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3.在我国,超声波检测技术已经逐渐应用于奶制品加工行业中,其主要应用有:(1)奶制品中脂肪含量的检测。
由于不同种类的奶制品脂肪含量不同,因此需要对不同的产品进行不同的检测。
利用超声波能够确定不同脂肪含量的奶制品的声学性质与其处理工艺和口感有关联,通过超声波检测技术可以非常准确地检测出不同脂肪含量的奶制品。
(2)奶制品中水分含量的检测。
奶制品加工过程中,水分含量的变化对成品的品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通过超声波检测技术,可以在无需破坏样品的情况下,准确地测量出成品中的水分含量。
浅谈乳制品的检测方法(全文)第一篇模板范本:科学论文风格乳制品的检测方法1. 引言1.1 乳制品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1.2 乳制品安全和质量问题的重要性2. 乳制品常见的检测指标2.1 蛋白质含量检测方法及原理2.1.1 Kjeldahl法2.1.2 Biuret法2.2 脂肪含量检测方法及原理2.2.1 Gerber法2.2.2 Babcock法2.3 糖分含量检测方法及原理2.3.1 葡萄糖氧化酶法2.3.2 酚硫酸法2.4.1 酸碱滴定法2.4.2 气相色谱法3. 乳制品中常见的污染物的检测方法 3.1 重金属检测方法及原理3.1.1 原子吸收光谱法3.1.2 石墨炉原子吸收光谱法 3.2 农药残留检测方法及原理3.2.1 高效液相色谱法3.2.2 气相色谱法3.3 抗生素残留检测方法及原理 3.3.1 酶联免疫吸附法3.3.2 高效液相色谱法4. 乳制品中病原微生物的检测方法4.1 大肠杆菌检测方法及原理4.1.1 培养法4.1.2 聚合酶链式反应法4.2.1 酶联免疫吸附法4.2.2 聚合酶链式反应法5. 结论5.1 乳制品检测方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5.2 未来乳制品检测方法的发展方向6. 附件:常见乳制品检测的操作流程图法律名词及注释:1. Kjeldahl法:一种常用的测定样品中氨基酸、蛋白质含量的方法。
2. Biuret法:一种常用的检测蛋白质含量的方法,基于蛋白质与碱性溶液反应产生紫色。
3. Gerber法:一种常用的测定乳制品中脂肪含量的方法。
4. Babcock法:乳制品中脂肪含量的一种测定方法,基于乳脂在酸性环境中分解,比色反应。
5. 酚硫酸法:一种测定糖分含量的方法,基于糖分与硫酸和酚反应显色物。
6. 高效液相色谱法:一种常用的检测农药残留和抗生素残留的方法,基于样品中目标物质的分离和定量。
7. 聚合酶链式反应法:一种检测病原微生物的方法,通过扩增目标基因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牛奶质量检测技术的研发与应用随着人们对健康和营养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牛奶作为人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营养饮品,其质量安全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为了保障消费者的健康与权益,近年来,牛奶质量检测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已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一、牛奶质量检测技术的现状目前,牛奶质量的检测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主要包括化学分析、物理检测和生物识别等多种方法。
其中,化学分析技术是目前最为常用的一种检测方法,包括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等多种技术手段,可以全面地检测牛奶中的各种营养成分、重金属、农药残留、激素和抗生素等物质的含量,确保牛奶的质量。
物理检测技术主要包括密度、比旋、表面张力、乳脂球大小等物理指标的测定,能够评估牛奶的主要物理特性和稳定性。
此外,生物识别技术也是一种迅速发展的牛奶检测技术,主要是通过检测牛奶中的微生物菌落数、大肠杆菌群和菌落总数等指标,判断牛奶中是否存在细菌污染。
二、牛奶质量检测技术的局限性尽管目前的牛奶检测技术已经非常先进,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局限性。
例如,化学分析技术虽然可以准确地检测到牛奶中各种物质的含量,但是往往需要进行样品预处理和复杂设备操作,成本较高,且检测时间较长。
而物理检测技术则无法检测到某些毒性物质的含量,如镉、铅等重金属的含量。
此外,生物识别技术在对非细菌污染的牛奶进行检测时,准确率也比较有限。
三、牛奶质量检测技术的未来发展针对目前牛奶质量检测技术存在的局限性,未来的研究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快技术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新的检测技术也会不断涌现,如色谱技术、纳米技术等等。
这些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将会进一步提高牛奶的检测精度和速度,减少人为干预的可能性,为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提供更加有效的手段。
二是加强信息共享和监管。
目前,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出台了许多关于牛奶行业的标准和规定,但是这些标准要想真正落到实处,仍需要相应的监管和执行力度。
各级政府和企业应当充分认识到保障消费者权益的重要性,并且建立一套全面的信息共享和监管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涉及牛奶质量的问题。
关于牛奶检测技术应用的探讨一、引言有关资料显示:国家为进一步完善生鲜奶第三方质量监督检验制度,明确规定生鲜奶由奶农和乳制品加工企业认可的具有检测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质量检验,在降低检验成本的同时,确保检测工作依法、科学、公正、权威、高效;同时也为加快生鲜奶检测和收购速度,确保生鲜奶质量安全监测结果及时、准确,保证奶农及时交售鲜奶,国家有关部门也积极出台政策,加强生鲜奶检测及检测能力建设。
这两方面都说明了,国家对牛奶安全的重视。
二、牛奶检测及其常规检测方法(一)牛奶检测牛奶检测,一般检测乳脂含量,比重,蛋白质含量,乳糖,糖感官评定,理化检验,微生物,掺杂乳,水分、溶解度和杂质度等!用的设备一般乳稠计,罗兹哥特里抽脂瓶,毛氏抽脂瓶,冰点仪,盖勃乳脂计,PLC杂质度过滤机,索式抽脂器等。
(二)常规检测方法1.看正常的全脂新鲜牛奶是不透明的乳白色或稍带黄色;脱脂奶则略带清色。
奶中出现沉淀物,或色泽异常均是变质。
而闻,乳中含有挥发性的脂肪酸和其它挥发性物质,所以牛奶有一种特有的乳香味,如出现酸败味或其它不快气味,则牛奶受到污染。
三尝,牛奶中有乳糖,味道微甜,如牛奶变质则出现酸味、苦味。
另外,如加热后发现,结块,分层,等情况,也属于变质。
2.闻看有没有凝结,若是还不确定,又闻不到什么异味,最直接的方法就只能尝一下,根据味道是很容易判断的。
但是要想在买之前分辨不太容易,又不能打开包装,所以还是要看保质期。
3.红外光谱法为实现牛奶成分的快速检测,研究了近红外光谱法在牛奶主要成分分析中的应用,重点对比了不同近红外区域的检测结果。
研究中利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校正模型,探讨了不同光谱区域和数据预处理对模型准确性的影响。
模型结果表明在长波段(1700nm~2500nm)检测牛奶中脂肪及蛋白质含量的准确性最高。
三、牛奶中“毒物”的检测众所周知:许多人喝牛奶就是为了补钙,不过你如果留心一下国内鲜牛奶包装上的标注,一般没有列出钙的含量,标明的营养成分含量只有两种:脂肪和蛋白质。
快速检测牛奶成分的近红外光谱测量方法及系统研究一、综述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受到重视。
牛奶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食品,其成分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快速、准确、无损的检测方法对于保证牛奶质量与安全具有重要价值。
近红外光谱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分析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医药等领域。
本文将对近年来快速检测牛奶成分的近红外光谱测量方法及系统进行研究,阐述其原理、方法、装置特点及在牛奶成分检测中的应用,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近红外光谱技术是一种基于分子振动和旋转吸收特定波长红外光的光谱分析方法。
近红外光谱测量具有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无需复杂样品前处理等优点,使其成为一种颇具潜力的牛奶成分检测方法。
快速检测牛奶成分的近红外光谱测量方法主要包括传输法、反射法和漫反射法等。
传输法主要适用于液体和半固体试样的测量,其优点是试样不接触仪器,无污染;反射法则可以对固体和液体试样进行无损检测,但易受光的散射和反射影响;漫反射法则可以获得较好的仪器信噪比,但需严格控制实验条件,避免光的干扰作用。
在快速检测牛奶成分的近红外光谱测量方法研究中,主要涉及到牛奶中主要成分如脂肪、蛋白质、乳糖等的检测。
脂肪含量的检测常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标准曲线法或主成分回归法进行定量分析。
蛋白质含量的检测一般采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偏最小二乘法或主成分回归法进行定量分析。
乳糖含量的检测常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结合独立成分分析、主成分回归法等进行定量分析。
一些新型的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牛奶成分检测方面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机器学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小波变换及图像处理技术等,这些技术为牛奶成分检测提供了更加高效、准确的手段。
在快速检测牛奶成分的近红外光谱测量方法及系统的构建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一是光源的选择和光源控制系统的设计;二是光谱仪器的选择和调试以及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的研究。
不同类型的源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应用范围,因此在具体应用中需根据牛奶成分检测的具体需求来选择合适的源。
乳品安全性和乳品检测技术应用分析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居民人均收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其对食品安全与食品种类的要求也逐渐提高。
由于乳品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与优质蛋白,属于健康食品,质检部门对乳品的安全质量检测力度也应逐渐加强。
乳品行业较为特殊,其安全质量不仅牵动着乳品企业的经济效益,与人们身体健康也有着紧密的关系。
本文,将结合乳品安全与质量检测工作,对各项环节进行简单分析,并针对乳品质量安全隐患提出相应对策,从而促进乳品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乳品;乳品安全;质量检测引言近年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膳食结构也不断改善,对乳品的需求量逐渐提高。
乳品在人们的膳食结构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已经成为了人们不可或缺的饮食之一。
在乳品行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质量安全问题也日益变多,这使得人们开始关注乳品的质量安全,而不仅仅只关注乳品的营养价值。
乳品营养丰富,含有多种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糖类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并且呈pH中性,导致其特别适宜有害生物生长。
这些有害生物包括李斯特菌、蜡状芽孢杆菌、假单胞菌、阪崎肠杆菌、致病性大肠杆菌、弯曲杆菌、霉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沙门氏菌等。
大量的科学研究和事实证明这些有害微生物能够引发乳品污染、乳品变质以及乳品腐烂等安全问题,从而影响消费者健康状况,并且有可能提高个体的死亡率。
乳品品质的好坏直接关系人类的身体健康及社会的繁荣稳定。
基于此,发展简单、方便、成本低廉、高效率的乳品中有害生物的检测方法,并采取准确、高效的措施提高乳品的质量非常重要,这对于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乳品行业快速发展的必要前提。
1乳品安全面临的主要问题1.1乳品原料的质量与安全问题近几年来,我国养牛业的发展和乳品生产在国家政策引导扶持下有了巨大的进步和发展,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原料乳产量、生产方式、规模结构和奶牛存栏数量都增长较快,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
牛奶检测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牛奶检测的可行性,并全面分析目前牛奶检测的技术和方法。
通过对牛奶中常见的污染物质和添加物的分析,本文提出了几种适用于牛奶检测的方法,并对现有方法进行了比较和评估。
研究结果表明,现有检测方法不仅可以准确地检测牛奶中的污染物质和添加物,还可以快速、高效地完成检测工作。
同时,本研究还提出了一些改进和完善的建议,以期为牛奶检测技术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牛奶、检测、污染物、添加物、技术、方法一、引言牛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食品之一。
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牛奶的质量和安全问题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牛奶中可能存在的污染物质和添加物不仅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还会影响牛奶的营养价值。
因此,对牛奶进行科学、准确的检测显得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牛奶检测的可行性,分析目前牛奶检测的技术和方法,为牛奶的质量和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二、牛奶检测的必要性牛奶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品,拥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矿物质和维生素。
然而,牛奶中可能存在的污染物质和添加物会严重影响其质量和安全。
牛奶中的污染物质主要包括抗生素、激素、重金属、农药残留等,这些物质会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
此外,为了提高牛奶的口感和保存期限,一些生产商还会在牛奶中添加防腐剂、增稠剂、色素等化学物质。
因此,对牛奶进行全面、准确的检测显得尤为重要。
三、牛奶检测的技术和方法目前,牛奶的检测主要采用物理化学方法、生物学方法和光谱方法等技术。
物理化学方法包括色谱法、质谱法、毛细管电泳法等,这些方法主要用于分离和鉴定牛奶中的污染物质和添加物。
生物学方法主要包括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生物传感技术等,这些方法基于生物学理论,通过生物传感器将样品中的污染物质和添加物转化为可测量的信号。
光谱方法主要包括红外光谱法、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等,这些方法能够通过分析样品中的光谱特征来判断其中的污染物质和添加物。
四、现有检测方法的比较和评估在对现有的牛奶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和评估的基础上,我们发现,这些方法不仅可以准确地检测牛奶中的污染物质和添加物,还可以快速、高效地完成检测工作。
10.16863/ki.1003-6377.2021.01.005牛奶中布鲁氏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杨荣荣S张立新S杨帆S段进刚S阿不都热依木•赛提1,张志新1,马春江1*,韩立2(1.新疆哈密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新疆哈密8390002.河南省兽药饲料监察所,郑州450008)摘要: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属细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危害较大,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冤列为B类动物疫病,被我国列为乙类传染病和二类动物疫病。
布病造成巨大损失,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和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均存在严重威胁,患布病的母畜在患病期间和流产后的很长时间内依然可以通过乳汁排菌。
牛奶自古以来被人类认定是“最接近完美的食物”,为人类特别是婴幼儿提供必需的膳食营养素,“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因此牛奶的质量与安全尤为重要。
本文概述了布病流行现状及危害,从病原学、血清学、分子生物学方面综述了牛奶中布鲁氏菌检测技术,从而提出在实际应用中,积极探索建立快速、简便、敏感、特异性强、生物安全水平高的牛奶中布鲁氏菌的检测方法,综合对比各种检测方法优缺点,科学组合方法实现布病防控目的。
同时积极探索建立一种可同时检测牛奶中布鲁氏菌和结核杆菌的特异、敏感、简便且不进行增菌的多重PCR方法,对于从源头上确保牛奶的质量安全,系统化控制牛奶污染引发的人畜共患病以及溯源患病奶牛场(户)消除布鲁氏菌和结核杆菌风险因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布鲁氏菌;流行现状;危害;牛奶;检测技术中图分类号:S85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377(2021)01-0026-07患布病的母畜在患病期间和流产后的很长时间内,依然可以通过乳汁排菌[1]遥布病对畜牧业的健康发展存在巨大威胁,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属细菌感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危害较大。
布鲁氏菌(Brucella)是一种革兰氏阴性细菌,可被它感染的宿主范围很广,它对外界的理化环境存在一定的抵抗力,人类食用被布鲁氏菌污染的牛奶及奶制品会被感染,感染后严重威胁自身的生命康健,医学领域和兽医学领域都非常重视牛奶中布鲁氏菌的检测技术发展状况。
牛奶质量安全监测技术研究牛奶作为被广泛消费的饮品,其质量安全问题已经备受关注。
不同地区、不同生产商、不同加工工艺可能会影响牛奶的质量,因此,对于牛奶质量安全监测技术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传统的牛奶质量监测技术传统的牛奶质量监测技术主要有显微镜检测、理化指标检测和微生物检测等。
其中显微镜检测可以根据样品中的脂球、细胞核、淀粉颗粒等物质进行鉴定,但是这种方法需要一定的专业技能,同时误差较大。
理化指标检测包括脂肪含量、乳糖含量、蛋白质含量等,虽然这些指标可以很好地反映牛奶的质量,但是也存在着误判和误差的问题。
微生物检测则是通过检测样品中的细菌、真菌等生物指标来确定牛奶质量,这种方法可以检测出致病菌,但是需要较长时间进行培养,检测效率较低。
传统的牛奶质量监测技术主要存在着操作复杂、周期长、结果不准确等问题,难以满足当前牛奶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二、新型的牛奶质量监测技术为了解决传统的牛奶质量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系列新型的牛奶质量监测技术。
其中,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无损检测技术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
1.红外光谱无损检测技术红外光谱无损检测技术是一种非破坏性的检测方法,通过检测样品中的光谱信息来确定样品的成分。
该方法无需进行样品前处理,可以快速、准确地确定牛奶中的成分和质量。
2.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是一种高灵敏度、高分辨率的质谱分析技术,可以检测样品中的微量元素和有机污染物。
该技术可以对牛奶中的重金属、毒素等有害物质进行快速鉴定,有利于提高牛奶质量安全。
3.光谱成像技术光谱成像技术是利用光谱信息对样品进行成像的一种技术,可以将空间分辨与光谱分辨相结合,用图像的形式表现样品的信息。
该技术可以在不破坏样品的情况下进行快速检测,对于牛奶中的成分和组分进行准确的分析。
三、结语综上所述,传统的牛奶质量监测技术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牛奶的质量,但是其不准确、操作复杂等问题限制了其在现代化生产中的应用。
关于牛奶检测技术应用的探讨
楚娟
河南省荥阳市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食品安全,是关系我国当前民生安全的重中之重。
本文主要就对牛奶的进测技术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以期在具体的工作中有所裨益.牛奶;检测技术;应用;探讨
@@[1]叶兴乾,刘东红,陈健初.牛奶抗生素残留快速检测技术进展及应用现状.农业工
程学报,2005年04期.
@@[2]陈怀宇,黄周英,林育腾.牛乳中抗生素的残留与危害现状[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4年06期.
@@[3]郭军,张和平.乳及乳制品中抗生素类兽药残留快速检测技术[J].中国乳品工业,
2004年12期.某灌注桩静载试验承载力异常原因分析 ——以番禺区某小学综合楼工程钻孔灌注桩为例
叶宗铭
广州市番禺区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摘要:番禺区某小学综合楼进行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出现突然沉降的异常现象。
根据其场地岩土工程地质条件,现场施工情况,试验桩异常沉降情况以及利用其他检测方法(反射波法低应变检测及钻芯法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承载力异常的原因是地质环境因索、桩身结构缺陷、桩端来达到设计要求的持力层等。
钻孔灌注桩;抗压静载试验;异常沉降;结构缺陷;桩端持力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