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相声内容图式探析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6
相声语言艺术中的形象表现与情感传递分析相声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它作为一种民间语言艺术形式,凭借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和情感传递,在中国大地上广受欢迎,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相声中的形象表现与情感传递。
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相声语言艺术中的形象表现与情感传递。
一、形象表现(一)场景描绘在相声中,场景描绘是一种重要的方法,它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让听者能够想象出一个具体的场景,并在想象中跟随作者进入到这个场景中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故事情节。
例如黄宏在《薛平贵与王宝钏》中的描述:“你知道那薛平贵,从长安来到梁山,那叫一个狼狈啊!整个一副包袱似的,那叫一个满脸尘土,那叫一个愁容满面!”通过这种生动的语言描绘,让听众能够想象出一个污浊的环境和一个憔悴的人物形象,更加感同身受。
(二)人物塑造人物在相声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元素,许多笑话都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达到传递笑话的目的。
在相声中,通过对人物的外貌、言行举止、声音、态度等方面的描绘,来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更加鲜明。
例如,岳云鹏在相声《医药代表》中,通过描绘一名膘不错的医药代表的形象,使听众从视觉上感受到这位医药代表的肥胖。
(三)动作描写在相声中,动作描写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形式,它往往能够让听众在想象中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故事情节。
例如,岳云鹏在相声《破相》中,通过描写一些逗笑的动作,如拉着裤子、捂着嘴巴等,让听众在想象中看到了一个滑稽可笑的形象。
二、情感传递(一)喜感情感相声作为一种民间语言艺术形式,凭借着其别具一格的幽默风格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在相声中,艺术家们通过生动、形象、优美、诙谐的语言,让笑点迭起,不断地刺激听众的神经,并在观众面前展现出自己的幽默感。
(二)悲伤情感相声在传递喜悦的同时也能够传递出悲伤的情感。
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和深情的语言表达,传递出短暂的、又非常真实的悲伤情感。
例如,在相声《两只蝴蝶》中,其故事情节复杂,通过生动的形象描绘和感人的语言,表达出了在人生的复杂波折中,真诚的感情和不愿出现的离别之情。
我国相声言语幽默的语用学解读1. 引言1.1 介绍相声的起源和特点相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起源于北方民间,发展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相声最早起源于民间的杂耍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独立的表演形式。
相声以幽默、机智、讽刺和夸张为表现手段,常常以对话形式呈现,并在民间广为传播。
经过历代相声表演家的创新和发展,相声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现代社会依然备受推崇。
相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幽默性和技巧性上。
相声表演家常常运用夸张、讽刺、对比等手法,用简洁而响亮的语言来传递信息,引起观众的笑声。
相声的表演形式多样,既有单口相声,也有对口相声,通过台词的对话,巧妙地揭示社会生活中的矛盾和荒诞,使人捧腹大笑。
相声以其独特的幽默风格和丰富的表现形式,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相声,人们可以感受到语言的力量和表达的乐趣,也能体会到幽默对生活的调剂和启发。
【2000字】1.2 语用学与幽默的关系语用学与幽默的关系是一门跨学科研究领域,它旨在解释语言使用中的幽默现象,并探讨幽默是如何通过语言来实现的。
语用学关注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方式,它研究交际中的语言行为,包括言语行为的目的、意图、效果以及言语行为与语境之间的关系。
在幽默研究中,语用学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帮助我们理解幽默是如何通过语言来构建的,以及幽默言语背后的意义和功能。
语用学与幽默的关系体现在多个方面。
语言是幽默表达的主要载体,通过词语、句子、语篇等层次的组织和运用,幽默得以表达和传播。
语用学帮助我们解析幽默话语中的语用规则和逻辑,揭示幽默的表达方式和效果。
通过分析言语者的意图和听话者的反应,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幽默的内涵和运作机制。
语用学还关注言语行为的效果和影响,揭示幽默在交际中的功能和意义,以及幽默言语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和地位。
语用学与幽默的关系密不可分,语用学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幽默言语的语言学特点和交际功能,为我们解读幽默的语言表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框架和方法论支持。
相声幽默的图式探析师艳芳(长治学院外语系)摘要:相声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语言诙谐蠢默。
相声言语幽默的接受。
与听众的背景知识是密不可分的,大脑中相应图式的掌握和适时激活。
为相声言语当废的理解提供了方向。
关键词:相声;幽默语言;图式1.引言相声是我国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深为广大人民所喜爱,由城市遍及农村,由市民扩至各个阶层,几乎是“妇孺皆知,雅俗共赏”的了。
一种短小灵活的艺术形式。
没有多大的容量.却能反映重大的社会生活;一种对话的表演方式.不借助综合艺术的手段,也无需音乐伴奏的渲染,而竟有感人至深的特殊魅力。
相声的语言,诙谐风趣,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使人一听就感到亲切、悦耳。
有些印象深刻的人物、情节或“包袱儿”常使人久久难忘。
演员们常说:。
一句不到,听众发躁。
”由此可以看出对相声幽默语言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
本文将通过图式理论。
从信息处理和听众背景知识等方面对相声幽默的理解作一些探讨。
2.理论框架图式最早是德国哲学家康德(I m m anuel K蚰t1于1804年提出的一个哲学概念。
其本意是指“先验想象力的产物”(陈嘉明.1992)。
随着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图式概念获得了更新、更丰富的含义:图式是头脑中的“先存知识”;是已知事物或信息储存于大脑中的知识结构。
图式又分为内容图式(cont ent s ch em a)和形式图式(f or m al sc hem a)两种(Car re l l&Ei s t e rhol d,1983,1987)。
形式图式指有关语篇的典型修辞结构的背景知识:而内容图式是指有关语篇内容的背景知识。
因此影响理解的除了读者或听者的语篇结构知识和语言水平外.与语篇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的因索。
C ar r el和Ei s t er hol d等人在前人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把图式理论定义为。
有关背景知识在语言理解中的作用的学说”。
中国特有文化—相声的文体学分析相声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由于中国特有的象形文字和独到的发声及音律体系充分展现了中国特有文化。
相声的四大基本功:说、学、逗、唱,本次论文作者主要以相声的“说”和“逗”中的精彩片段为例子来说明相声如何将中国的文字和声韵音律运用到极致。
相声的表现方式其中一个比较大的特色是形式和意义。
相声的表现形式有单口相声(一个人表演),对口相声(两个人表演),群口相声(多人表演)等艺术表现形式。
其中对口相声为大部分相声的表演形式,两个表演者各有分工,一个叫逗哏,另一个叫捧哏,俗话说“三分逗,七分捧”。
逗哏的演员兼讲故事者,他负责把故事讲出来,讲述过程中设置包袱(就是笑点),而捧哏的演员作用很大,他是观众的代表,负责领着观众听故事,在此过程中负责质疑,评论,转折,帮助逗哏演员把包袱抖得更响。
逗哏和捧哏演员的配合有的是以逗哏演员为主讲,捧哏演员为辅助,有的是以逗哏演员和捧哏演员“斗嘴”、“吵架”的形式是相声表现得更用张力。
而其意义主要是讽刺当前社会的一些丑恶现象,丑恶事件以及滑稽人物。
使观众在笑声当中窥见社会之丑恶,净化心灵。
相声中的“说”主要指讲故事,说绕口令和贯口。
讲故事即说明相声中故事发生的人物、时间、事件及其线索脉络,在整个故事事件发展的脉络中把一个个包袱抖出来。
在叙述整个故事的过程中,演员的表演需要表现出整个相声的美学特点。
首先从音系学角度来分析相声中的定场诗,用单口相声《官场斗》做例子,开头有一段定场诗:初三十三二十三,两口子吃饭把门关。
苍蝇叼走一个饭米粒,老头子一怒追到四川。
老婆在家算了一卦,伤财惹气陪盘缠。
本定场诗以中文中“an”做韵脚,体现了其韵律美,而这句话本身并没有太多与相声内容相关的意思,其只是告诉各位听众或观众表演即将开始,请大家注意不要再吵闹,应该安静下来欣赏节目了。
这句定场诗并没有什么含义,只是以其合辙押韵及有趣的故事情节含蓄地请大家保持场内安静。
其次从音系学角度分析相声中用人名或谐音来以小见大,表现现实社会。
相声曲艺知识点总结图表相声曲艺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之一,以其幽默、生动、传神的表演方式深受人们喜爱。
相声曲艺涵盖了相声、评书、单弦、评话、说唱等多种形式,是中国戏曲文化中的瑰宝。
在相声曲艺中,演员通过语言、肢体等多种表现形式,表达着自己对生活、社会、人情世故的理解和感悟,给观众带来了欢乐、启迪和思考。
相声曲艺的起源和发展相声曲艺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其源自北方的民间口头艺术。
在农村、集市、茶馆等场所,人们用幽默、夸张的语言表达日常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引人发笑,渐渐形成了相声曲艺的雏形。
随着社会的变迁,相声曲艺逐渐演变成了一种专业的表演艺术,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相声曲艺演员和艺术家,如马三立、侯宝林、于谦等,他们成为了相声曲艺的代表人物,为这一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相声曲艺的特点1. 幽默风趣:相声曲艺以幽默、风趣为其最大特点。
演员通过夸张、讽刺、调侃的表演形式,将日常生活中的琐事、悲欢离合娓娓道来,引人发笑。
2. 快板对口:相声曲艺的表演形式主要是快板对口,即两个演员相互搭档对唱。
演员通过对话、调侃、互相应答,展现出生动、活泼的表演风采。
3.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相声曲艺在传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的元素,融入当代社会生活,使得作品更加接地气、时代感十足。
4. 注重表演技巧:相声曲艺注重演员的表演技巧,包括语言技巧、肢体表现、形体语言等,使得表演更加生动、形象。
相声曲艺的知识点总结相声曲艺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有着丰富的知识点,包括表演技巧、演出流程、经典作品等方面。
下面将对相声曲艺的知识点进行总结。
表演技巧1. 对口快板:对口快板是相声曲艺中常用的表演形式,演员需要熟练掌握快板对口的技巧,包括节奏感、语言技巧、音韵美感等。
2. 肢体语言:相声曲艺的演员需要注重肢体语言的表现,通过面部表情、手势动作等方式,增强表演的趣味性和生动性。
3. 声音控制:相声曲艺演员需要对声音进行艺术控制,包括音色、音域、音量等方面的表现。
中国传统相声内容图式探析
幽默的解读是个侦测、发现和消解的过程。
欣赏相声需要花功夫、需要发现,仅仅看表演是不够的。
被激活了的图式也可能随时会被后来输入的声音信息所改变。
换句话说,有了已经被激活了的图式的帮助,我们可以更透彻地理解相声所要表达的言语幽默。
本研究基于中国传统相声中的体现出的文化背景知识解读其中的内容图式。
标签:传统相声言语幽默内容图式
引言
在相声理解时,听众一点一点地接触到相声的内容。
通过图式理论,我们知道在处理外界的事情的时候,人们会按以前储存在头脑中的经验和知识办事。
背景知识对于相声理解来说是不可或缺的。
众所周知,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说什么,不说什么,也是受文化规定和限制的,并非完全取决于个人愿意和实际需要。
谈话的内容、话题的选择是受文化制约的。
在一个文化群体里被认为是合适的话题和谈话内容,可能在另一个文化群体里就是应当避免谈及的。
相声,作为言语幽默的一种形式,它的主题应该同样受到文化因素的制约。
理解相声不完全依靠于听众的语言知识。
听众对字、词、句方面的知识不能确保他们一定能够听得懂整篇相声,还需要有一定量的经验和文化知识。
这就是为何有些会说中国话的外国人仍然听不懂相声的原因。
内容图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补償听众在词汇知识方面的不足之处,从而辅助听众理解相声中传达出的幽默信息。
相声本身并不包含幽默,它只是为听众提供方向,以便于听众能够从以前所获取的知识中构建新的意义,从而产生幽默的效果。
相声中所包含的内容图式是十分丰富的,涉及到的主题主要包括:礼俗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方言文化,政治文化,娱乐文化等。
本文主要是以使用频率相对较高的礼俗,饮食,和历史文化为切入点,对相声中的内容图式进行分析。
一、礼俗用语
中国是礼仪之邦,是讲究礼俗的文明古国,并一向提倡“礼多人不怪”。
长期以来中国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人事条理和道德规范,制约着礼俗用于的使用。
相声虽然是通俗易懂的口语形式,但其中不乏受文化制约的礼俗用语,主要表现在问候语,自谦语,祝福语,吉祥语,禁忌语和角色用语。
这些常常在相声中也常常成为制造包袱的笑料。
例一:
甲:老太太好啊?
乙:好!
甲:他今年高寿了?
乙:跟我爸爸同庚。
甲:一块儿下夜去啦?
乙:好嘛!一个梆子一个锣啊。
同庚就是一般儿大。
甲:噢!双棒儿啊!
乙:双棒儿?你爸爸跟你妈是一母所生啊?
甲:这么一说老太太也六十岁了。
乙:对啦!
甲:她出门子了吗?
乙:你这像话吗?我爸爸成家跟我妈出门子那是一档子事。
甲:搁到一块儿办为的是省钱?
乙:不省钱也得一块儿办。
甲:办事了吗?
乙:办了!
当听众听到“同庚”“双棒儿”“出门子”的信息的时候,相应的礼俗文化图式被激活。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同庚”的含义是年龄相同,是一种比较客气礼貌的表达方式。
“双棒儿”是一种相对正规的表达方式,其含义为“双胞胎、龙凤胎”。
“出门子”特别女子的出嫁。
基于以上的礼俗文化,当甲询问乙的母亲高寿的时候,对方的回答激活了听众对“同庚”的一般理解,而随着甲曲解了“同庚”含义的时候,听众的礼俗图式被推翻,引发了新的图式,两种图式形成对立,引发了幽默。
同时对“双棒儿”“出门子”的误用同样打破了听众的原有图式,起到了幽默的效果。
委婉语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已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作为礼俗文化的一种表达方式,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现象和人民心理。
相声中对于委婉语的使用而引发的包袱不足为鲜。
例二:
甲:老爷子好?
乙:别提啦。
甲:怎么?
乙:他过去了?
甲:过去啦?
乙:对了。
甲:往哪边去了?
乙:往那边去了?
甲:您把他请回来,我还跟他有事呢。
(向门外叫乙方的父亲)**大爷乙:别叫了?
甲:不过过去了吗?
乙:不是走过去了,我爸爸下世啦。
甲:哦,卖菜去了?
乙:哦,上菜市场了?
甲:好呀,帮着您抓挠抓挠,省得您一人儿挣钱着急呀。
乙:什么呀?入土啦!
甲:哦,种起来了!
乙:我种我爸爸干吗呀?入土都不懂?就是归西啦。
甲:喂鸡啦?
乙:你爸爸都喂兔子啦?他呀,没啦。
甲:赶紧找呀!
“死”向来被人视为忌讳的话题,在表达这个含义的时候,不仅是汉语,其他许多语言同样都有会有委婉的表达方式。
在汉语中,死可以表达为:人过去了,归西,入土,下世等。
当听众接收以上的表述的时候,其内容图式被激活,但当甲一个接着一个曲解“过去”“下世”“入土”“归西”含义的时候,听众也由此推翻了原有的图式,相声中的一个又一个的包袱被抖开,幽默随之产生。
二、历史文化
中国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相声作为中国重要的传统艺术形式,印证和体现着中国历史的发展。
对于这一类幽默包袱的解读,需要激活听众一定的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的背景知识。
例三:
甲:(学韩父,山东话)“你们唱的是么戏?”
乙:好嘛!听半天还不知道是什么戏呢?
甲:“是关公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
”(学韩父)“关公是哪的人?”乙:(学管事的)“山西蒲州人。
”
甲:(学韩父)“山西人为么到我们山东来杀人?有我们的命令吗?”
乙:啊?
甲:(学韩父)“这是我们的地盘。
你知道关公是谁的人吗?”
乙:不知道。
甲:(学韩父)“他是阎锡山的队伍!”
乙:什么乱七八糟的!
甲:(学韩父)“为嘛不唱我们山东的英雄?我们山东有好汉秦琼。
“
乙:关公也是英雄好汉。
甲:(学韩父)“叫他们俩比比!”
乙:没法儿比
甲:(学韩父)“来一出《关公战秦琼》。
”
理解这段相声的幽默,听众首先应激活相应的历史图式。
关公是我国三国时期著名的一名武将,被后人推举为“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模范。
秦琼是我国唐朝时期著名的大将,勇武名震一时,为大唐王朝的稳定,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当韩父提出唱一出关公战秦琼的要求时,两个人虽然英雄事跡有所类同,但归属于不同的朝代。
听众不禁大笑,一般图式被推翻,新的图式产生:韩父只是一个愚昧无知的大财主,才会提出这样无理的要求。
幽默也随之产生。
三、饮食文化
饮食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然而,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并不是只把饮食作为生存的必需品,而是不断提高其社会价值。
我国的饮食文化已经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形成了鲜明的特色。
传统相声对饮食文化的切入颇具特色,一定程度的反映出民俗特色。
例四
甲:请问你是哪的人?
乙:北京人。
甲:北京那儿净是说相声的。
乙:净是说相声的谁听啊?
甲:我们那儿净是卖粽子的,谁知啊?
乙:他这儿等着我呢!
甲:就提我师父那名姓也不像个卖粽子的。
乙:你师父姓什么?
甲:姓姜(江),叫江米小枣儿。
乙:还是粽子。
甲:外号叫江米小枣儿。
乙:名字呢?
甲:叫姜天龙。
教了我们哥儿俩:我跟我哥哥。
乙:你们哥俩儿叫什么?
甲:我哥哥叫白糖,我叫馅儿。
乙:好嘛,俩小粽子!
粽子是中国的传统美食,是端午节的必备佳肴。
理解此段相声的幽默需要听众激活一定的饮食图式。
由粽子激发的相应的图式会包括:江米、枣、白糖、馅儿。
这些都是粽子不可或缺的成分。
甲将这些粽子的名称与师徒三人的名字联系到了一起,激发了听众新的图式,由此引发了幽默。
结语
相声理解是个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听众的背景知识和表演者给听众输入的声音信号相互作用。
已存在十听众大脑中的图式会帮助他们做出假设,假设即将说出的话语的意义。
要想更好的理解相声中的言语幽默,应当扩展社会文化背景知识,减少由于文化差异造成的内容图式缺乏,导致不能正确理解篇章。
参考文献
[1]Carrell P. L. Interactive text processing:implications for ESL / second language reading classrooms. In Interac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Reading,P. L. Carrell J. Devine,and D. E. Eskey (ed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39- 259.
[2]Nash,W. The Language of Humor London:Longman. 1985.
[3]刘乃实《言语幽默的图论模型》[M]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
[4]周迎芳,王勇由图式理论看幽默话语[J]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8
[5]张喆《英语言语幽默的图式特征及解读难题探究》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孟令凯,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天津人,助教,研究方向:话语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