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现代中国的科技与文化第14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案北师大版必修3
- 格式:doc
- 大小:2.38 MB
- 文档页数:10
第14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习目标]一、“双百”方针的提出1.背景(1)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提上日程。
(2)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提出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含义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4.意义(1)“双百”方针正式成为中国发展科学文化的重要方针。
(2)“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带来了中国文学艺术的春天。
5.成就(1)小说、诗歌、散文等领域涌现出许多革命历史题材和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精神产品。
(2)戏剧舞台和银幕上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
[思维点拨] “双百”方针的实质就是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和多样格局,不是一“花”一“家”的单调形态。
“双百”方针是团结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情感纽带,是允许和鼓励不同观点、不同流派的文化形态自由发展的政策依据。
1.“双百”方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提示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逐步展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2.以下优秀作品的出现说明了什么?《蔡文姬》《青春之歌》提示说明了“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使文艺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以阶级斗争为纲”对“双百”方针的破坏1.原因“文化大革命”期间,“双百”方针受到了极“左”思潮的破坏,一些学术问题被当做政治问题进行批判。
2.表现(1)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被点名批判,如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
(2)一大批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和专家、学者被肆意迫害。
(3)许多优秀的传统剧种、剧目被停演,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3.影响:严重影响了文艺的发展、繁荣和学术的进步。
3.下面的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造成了什么影响?提示(1)问题:反映了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双百”方针的贯彻遭到了严重破坏和损害。
(2)影响:导致许多热爱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蒙冤受屈,长期受到歧视和压抑,严重损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案一、课程标准: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教学要求:①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②讨论并概述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认识“双百”方针的价值。
③感受文艺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价值。
养育人文精神2、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了解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背景,知道“双百”方针的具体内涵;列举反映“双百”方针贯彻下硕果累累的典型事例。
理解:“双百”方针的提出符合中国的国情;“双百”方针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项基本方针,对促进我国科教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长期的指导意义。
运用:通过讨论在“双百”方针贯彻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培养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学会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过程与方法:阅读课文,从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意识形态等方面来分析“双百”方针提出的时代背景,认识到这个政策是时代发展的需要,符合中国国情。
通过对春天的信息——“双百”方针提出的过程和基本内涵的了解;对春天的硕果展示与历史的经验教训进行对比分析,对发展我国经济和科学文化事业具有重大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方针。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
通过对“双百”方针的了解,增强我们中学生勇于探究、敢于创新的信心和能力。
3、课时安排:一课时4、教学重难点重点:“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和目的。
难点:“双百”方针贯彻的经验教训。
二、教学过程【新课导入】XX年9月中旬,第17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大连举办,揭晓第29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获奖情况。
百花奖的设立始于1962年,百花奖主要反映了广大观众对电影的评价和喜好,因而被称为“群众奖”。
百花奖以盛开的百花取名,象征影坛百花齐放,春色满园,鼓励电影艺术家创作出更多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好影片。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的背景和内涵。
2、认识“双百”方针在推动我国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分析“双百”方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情况,总结经验教训。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内涵和意义。
(2)“双百”方针在新中国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中的具体表现。
2、难点(1)正确理解“双百”方针与政治环境的关系。
(2)探讨在当代社会如何更好地贯彻“双百”方针。
三、知识链接1、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化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积极推动文艺创作和学术研究,为“双百”方针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2、苏联文化政策的影响苏联在文化领域的一些政策和经验,对我国“双百”方针的形成产生了一定的启示。
四、学习过程(一)“双百”方针的提出1、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逐步展开,迫切需要繁荣的文化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1956 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2、提出1956 年 4 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二)“双百”方针的内涵1、“百花齐放”指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鼓励各种艺术形式的创新和繁荣。
2、“百家争鸣”指学术上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提倡学术研究的自由和独立思考。
(三)“双百”方针的意义1、推动了文化艺术的繁荣在“双百”方针的鼓舞下,文学、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等各个领域涌现出大量优秀作品,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2、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为科学研究创造了宽松的环境,激发了科技工作者的创新热情,推动了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
(四)“双百”方针的实践1、 20 世纪 50 年代这一时期,出现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文艺作品和学术成果,如长篇小说《青春之歌》、话剧《茶馆》等。
第14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课程标准学习目标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掌握“双百”方针的内涵及提出的目的。
理解贯彻“双百”方针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探究“双百”方针贯彻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
“双百”方针的提出1.背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2.提出:1956年,毛泽东抓住时机,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指出“双百”方针。
3.含义(1)百花齐放: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2)百家争鸣: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4.意义:“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带来了中国文学艺术的春天。
“以阶级斗争为纲”对“双百”方针的破坏1.原因:“双百”方针受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思潮的破坏,一些学术问题被当做政治问题进行批判。
2.表现(1)大批文艺作品如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林家铺子》《怒潮》《红日》等被点名批判。
(2)大批著名作家、艺术家和专家、学者被戴上修正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帽子。
(3)大批著名学者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惨遭迫害。
(4)大批文艺界的著名代表人物被打成“黑线”上的人,被肆意迫害。
3.危害:严重影响了文艺的发展、繁荣和学术的进步。
欣欣向荣的新时期文艺1.原因: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文艺领域经过拨乱反正后,“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执行。
2.表现(1)小说精品如《班主任》《平凡的世界》《战争与人》《长城万里图》《白鹿原》等问世。
(2)报告文学如《哥德巴赫猜想》的出现。
(3)音乐、影视、绘画等杰作频出。
【易错提醒】1.“双百”方针≠自由化方针“双百”方针是充分发扬民主的方针。
中国宪法保障公民享有充分的创作自由和学术自由。
但是,“双百”方针所指的自由是有前提的,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范围内,在保证社会主义方向的前提下,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毛泽东1956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毛泽东在1957年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
”另一种解释:1956年毛泽东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鼓励党外民主人士给共产党体意见,意在引出对共产党有异议的党外人士,是毛泽东发动57年反右派斗争的前奏,毛泽东后来称这是阳谋。
百花齐放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指科学研究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基本方针。
文革前,文艺领域出现好戏连台,异彩纷呈的局面。
郭沫若的《蔡文姬》、吴晗的《海瑞罢官》,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老舍的《茶馆》;但是,“双百”方针并未能坚持贯彻下去。
”文革”期间,把一些学术问题当作政治问题,背离、抛弃了“双百方针”,使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和科学受到极大危害。
如电影《早春二月》、《林家铺子》等;在文艺思想上,一些学术问题被冠以资产阶级和修正主义文艺思想进行批判;大批学者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惨遭迫害,从而严重影响了文艺的发展、繁荣和艺术的进步。
”文革“后,经过拨乱反正,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20世纪80年代初,以五讲四美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开展起来。
在这种形势下,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
出现了“反思文学”“伤痕文学”,以及以改革实践为题材的文学作品。
进入21世纪,中国文化正走向世界。
1。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间,领会它们是新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识记和掌握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归纳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活跃的原因,理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比较、表达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学习古人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敢于争辩的科学态度和方法;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热情。
二、重点与难点1.重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含义。
2.难点:“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先后出现过“百家争鸣”和“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至今还有重大意义。
(二)讲授新课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含义(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发生于春秋战国时期。
公元前771年—221年。
(2)含义:新兴地主阶级为发展封建经济和文化进行的政治活动,春秋末期至战国前夕,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变有秦朝建立、楚汉之争、焚书坑儒、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等。
2.“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变革,也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当时,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统一的政治格局被打破,形成了“天下无道,诸侯并起”的局面,社会的动荡不安,给人们的思想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百家争鸣就在这种情况下兴起了。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统治者都企图按照自己的需要去决定思想和学术的发展,所以,不同学派的著作得以陆续问世,学术思想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3.“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影响“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它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对中国古代历史发展进程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至今还有重大意义。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提出的背景、内涵和意义。
2、理解“双百”方针在推动文化繁荣和学术进步方面的作用。
3、探讨在当代社会如何贯彻“双百”方针,促进文化创新和思想交流。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内涵和历史背景。
(2)“双百”方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和发展。
2、难点(1)如何正确理解“双百”方针与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关系。
(2)在当代社会中如何坚持和创新“双百”方针。
三、知识梳理(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提出1、背景(1)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大规模经济建设逐步展开,需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2)知识分子的作用日益凸显,为了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党提出了“双百”方针。
2、提出1956 年,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强调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内涵1、“百花齐放”指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
2、“百家争鸣”指科学研究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意义1、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2、促进了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的繁荣,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
(四)“双百”方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实践和发展1、 20 世纪 50 年代“双百”方针提出后,文艺界出现了繁荣景象,文学、电影、戏剧等领域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2、 20 世纪 60 年代由于“左”倾错误的影响,“双百”方针的贯彻受到严重干扰。
3、改革开放以来“双百”方针重新得到重视和贯彻,文化领域呈现出更加繁荣的局面。
四、思考与讨论1、结合具体事例,谈谈“双百”方针在推动文化繁荣方面的作用。
2、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贯彻“双百”方针,促进文化交流与创新?五、巩固练习1、(选择题)“双百”方针提出的根本目的是()A 繁荣社会主义文化B 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C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D 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2、(简答题)简述“双百”方针的内涵,并分析其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百家争鸣教案一、引言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段辉煌篇章。
这段历史,不仅是对中国古代思想的一次盛会,也是对人类智慧的一次华丽展示。
百家争鸣教案旨在通过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和探讨,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思想的兴趣,增加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和意义;2. 熟悉百家争鸣中各种思想流派的基本观点和主要代表人物;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辨析能力;4. 增加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三、教学内容1. 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a. 战国时期的社会政治背景b. 朝代更迭的社会变革c. 佛家、道家、儒家等不同思想流派的兴起2. 百家争鸣的意义和影响a. 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贡献b. 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c. 对后世思想家的影响和启示3. 不同思想流派的基本观点和主要代表人物a. 儒家思想: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主张和教育观点b. 道家思想:老子和庄子的自然观和道德观c. 法家思想:韩非子和商鞅的法治思想和国家统治观点d. 兵家思想:孙子和吴起的军事战略和战争观点e. 墨家思想:墨子的兼爱和反战观念f. 名家思想:荀子和韩非子的人性观点和政治主张g. 佛家思想:佛陀的教育思想和修行观念h. 周易学派:周敦颐的天人合一和宇宙观念i. 道德经学派:王弼的道德修养和自然观念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战国时期的背景,引发学生对百家争鸣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正文:a.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研究一种思想流派,并总结该流派的基本观点和主要代表人物。
b.小组报告:每个小组轮流进行报告,介绍他们研究的思想流派,并展示相关资料和讨论结果。
c. 教师点评和补充: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报告进行点评,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辩论。
3. 深化认识:a. 教师扩展讲解:对于每个思想流派,教师进行深入的讲解,介绍该流派的发展历程、核心理念和现实应用。
b. 学生提问和辩论:学生展开自由提问和辩论环节,对不同思想流派进行批判性思考和辩证分析。
第14课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学习目标]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1.背景(1)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提上日程。
(2)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提出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中,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含义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4.意义(1)“双百”方针正式成为中国发展科学文化的重要方针。
(2)“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带来了中国文学艺术的春天。
5.成就(1)小说、诗歌、散文等领域涌现出许多革命历史题材和反映现实生活的优秀精神产品。
(2)戏剧舞台和银幕上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
[思维点拨] “双百”方针的实质就是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和多样格局,不是一“花”一“家”的单调形态。
“双百”方针是团结知识分子和文化人的情感纽带,是允许和鼓励不同观点、不同流派的文化形态自由发展的政策依据。
1.“双百”方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提出的?提示 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逐步展开;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2.以下优秀作品的出现说明了什么?《蔡文姬》《青春之歌》提示说明了“双百”方针的贯彻执行使文艺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二、“以阶级斗争为纲”对“双百”方针的破坏1.原因“文化大革命”期间,“双百”方针受到了极“左”思潮的破坏,一些学术问题被当做政治问题进行批判。
2.表现(1)一大批优秀文艺作品被点名批判,如电影《北国江南》《早春二月》等。
(2)一大批著名的作家、艺术家和专家、学者被肆意迫害。
(3)许多优秀的传统剧种、剧目被停演,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局面。
3.影响:严重影响了文艺的发展、繁荣和学术的进步。
3.下面的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造成了什么影响?提示(1)问题:反映了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后,“双百”方针的贯彻遭到了严重破坏和损害。
(2)影响:导致许多热爱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蒙冤受屈,长期受到歧视和压抑,严重损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文艺界出现“百花凋零”的局面,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也基本停止。
三、欣欣向荣的新时期文艺1.背景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文艺领域经过拨乱反正后,“双百”方针重新得到贯彻执行。
2.表现(1)短篇小说:代表作是率先揭示极左思潮的《班主任》。
(2)长篇小说:一大批文学精品陆续问世。
代表作:《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等。
(3)报告文学以鲜明的时代特色、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巨大的思想力量受到欢迎。
代表作《哥德巴赫猜想》。
(4)艺术领域杰作频出,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知识点拨]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坚持“双百”方针,为艺术家提供了相对宽松的环境,使科学文化领域迸发出蓬勃生机。
由此可见,文学艺术要想快速发展,必须有较好的物质基础和正确理论方针的指导。
4.“文化大革命”后文艺领域再次呈现繁荣景象,这说明了什么?提示“双百”方针能否贯彻,直接关系到文学艺术的兴衰;文艺的兴衰受制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环境。
主题“双百”方针1.“双百”方针的含义及实质史料1956年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七次会议上说:“现在春天来了嘛,①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
”又说:“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有许多学说自由争论。
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
”他还指出:“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之内,各种学术思想,让他们去说,不去干涉他们。
”[教你读史]①“百”是多的意思,“百花齐放”即多种“花”同时开放,是指在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②“百家争鸣”是指学术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但是“放”和“鸣”并不是毫无限制的,要在宪法的允许范围内。
[问题思考](1)结合史料,说一说“双百”方针的含义是什么?(2)结合史料,分析毛泽东“不让哪几种花开放”?这从根本上反映了“双百”方针的实质是什么?答案(1)在科学文化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是指提倡和发扬文学艺术上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是指科学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
(2)绝不能让反对党的领导、反对社会主义方向,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思想开放。
说明了“双百”方针就是在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前提下,承认社会主义科学文化的多层次和多样化的格局。
2.“文化大革命”对“双百”方针的破坏史料随着“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口号响起,很多文艺作品被打成“封资修”而遭到批判。
……“所有的报纸,头版头条,都写着《梁祝》是大毒草,说工人听了《梁祝》,机器开不动了;农民听了《梁祝》,锄头举不起来了;解放军听了《梁祝》,枪杆子打歪掉了”。
——《东方早报》[问题思考]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史料说明了什么?答案(1)“左”倾错误的发展,导致政治运动扩大化,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到来。
(2)“双百”方针的贯彻遭到了严重破坏和损害。
3.“双百”方针的发展史料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
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
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
[问题思考]依据史料分析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是什么?有何影响?答案本质:人民的文艺。
影响:指出了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发展了“双百”方针,为文艺事业指出了正确的发展方向。
“双百”方针的经验和教训(1)党和政府要始终坚持用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处理问题。
(2)科学与文化的发展需要宽松的环境,需要民主与科学的精神,坚持“双百”方针,必须在宪法范围内。
(3)“双百”方针符合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发达的方针。
(4)坚持“双百”方针,使科技、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5)要处理好三个关系①科学与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
②科学与文艺工作和人民生活的关系。
③继承传统与不断革新的关系。
[记知识纲要][背核心术语]1.“双百”方针的提出,推动了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成为建设新中国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
2.“文化大革命”导致文艺园地百花凋零,为人们提供了沉痛的教训。
3.改革开放后,“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的实行,推动了中国文化事业逐步走向新的繁荣。
1.下图所示邮票中文学艺术方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次提出的背景包括( )①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已经消失②三大改造基本完成③大规模经济建设已开始④知识分子还未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③④答案 B解析1956年随着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国内矛盾变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故社会矛盾已经消失的说法错误,排除①。
2.1956年,毛泽东讲道:“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让它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
”对毛泽东这段话的理解错误的是( )A.所说的春天是指新中国的诞生B.体现为在艺术和学术上发扬社会主义民主C.无论什么思想都可以自由传播D.其目的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答案 C解析材料说明毛泽东认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提倡在艺术和学术上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但对于不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文艺学术思想是不能传播和提倡的。
3.(2017·湖北稳派高三强化训练)评弹是一种盛行于江南地区的曲艺门类,在新中国成立前曾广为流传。
1951年3月后评弹书目一度停演。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评弹再次焕发了新春,许多传统书目被保存、整理和传承,同时大量新的评弹书目不断推出。
评弹艺术的再度发展主要得益于( )A.社会民众强烈需求B.“双百”方针的提出C.国民经济恢复发展D.“二为”方向的提出答案 B解析根据材料的时间信息“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可知,此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毛泽东在1956年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故B项正确。
4.王小波在回忆某一历史时期的生活时说:“每天吃一样的饭,干一样的活,再加上八个样板戏翻过来倒过去地看,看到听了上句知道下句的程度。
”这一时期推行“八个样板戏”的目的是( )A.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B.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C.借样板戏实现文化专制D.样板戏有助于教知识答案 C解析“八个样板戏”是不符合“双百”方针的,不适合中国地域广大、人口众多的国情,不能满足人们对文艺文化的需求,它们只是江青等人实现文化专制的工具。
5.(2017·上海外国语学校期末检测)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要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在其鼓舞下,科学文艺工作步入了又一个春天,学术讨论空前热烈,文学艺术欣欣向荣。
文艺工作的“又一个春天”的表现不包括( )A.出现了《五朵金花》《青春之歌》等优秀作品B.小说、戏剧、诗歌等争奇斗艳,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C.出现了《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被爱情遗忘的角落》等优秀作品D.以“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为先锋的文艺流派争相引领风骚答案 A解析文艺工作的“又一个春天”指的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繁荣景象。
A项是1956年“双百”方针提出后文艺领域取得的成就。
[基础达标]1.毛泽东的亲笔题词,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指导思想的高度概括。
以下四幅题词哪一幅是毛泽东为科学文化工作的题词( )答案 C解析1956年毛泽东为推动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出了“双百”方针,因此,C“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符合题意。
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提出的客观要求。
”这里“客观要求”指的是( )A.发展科技文化B.确立社会主义制度C.避免学术问题政治化D.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答案 A解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党和政府针对科技文化领域提出的方针,故A项正确。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是“双百”方针提出的背景;避免学术问题政治化是“双百”方针在实施过程中的教训;“科教兴国”战略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
3.下列说法体现了“双百”方针内涵的是(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B.“争论会引起党内思想不一致”C.“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D.“让样板戏占领革命舞台”答案 C解析“双百”方针是1956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的,其内容是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目的是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要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是在发展文艺方面的积极方针,故选C项。
4.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百花齐放”,旨在( )A.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B.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C.推动科学技术的发展D.促进文学艺术的繁荣答案 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双百”方针中的“百花齐放”针对的是文学艺术领域,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