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阶段教学法及其教学设计
- 格式:pptx
- 大小:115.60 KB
- 文档页数:19
发现教学的四个阶段
教学的四个阶段可以分为:准备阶段、引导阶段、实践阶段和评估阶段。
1. 准备阶段:教师在这个阶段需要准备教学内容、教学材料和教学资源。
他们需要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和学习需求,以便更好地设计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
2. 引导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他们可以通过提问、讲解和展示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新知识的基本理解和认知。
3. 实践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需要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来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教师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实验、练习等方式来帮助学生实践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4. 评估阶段: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估。
他们可以通过考试、测验、作业等方式来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并提供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和巩固所学的知识。
4D教学策略在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的应用随着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4D教学策略逐渐在教育界崭露头角。
4D教学策略,即“Data-Driven(数据驱动)、Drama(戏剧性)、Discussion(讨论)和Development(发展)”,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数据为依据、以情境为背景、以讨论为手段、以学生发展为根本的教学模式。
本文将探讨如何将4D教学策略应用于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中,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一、Data-Driven(数据驱动)数据驱动是4D教学策略的核心,它要求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数据,包括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学习成果等,为教学活动提供依据。
在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数据驱动:1. 学前评估:在新学期开始前,对学生的语文基础、阅读习惯、写作能力等进行全面评估,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需求。
2. 学中监测: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测试成绩等数据,实时监测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3. 学后反馈:在学期末,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全面评价,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学期的教学提供参考。
二、Drama(戏剧性)戏剧性是4D教学策略的一大特点,它要求教师将教学内容融入情境中,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体验、学习。
在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实现戏剧性:1. 创设情境:通过故事、角色扮演、游戏等方式,创设富有吸引力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情境体验:让学生在情境中亲身体验,如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模仿课文中的情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
3. 情境反思:在情境体验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自己在情境中的表现和收获,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
三、Discussion(讨论)讨论是4D教学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交流、成长。
在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实现讨论: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课文内容或相关话题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四级热身舞蹈爵士舞教案一、教学目标。
1.了解爵士舞的基本动作和步法;2.培养学生的舞蹈节奏感和身体协调能力;3.提高学生的身体柔韧性和舞蹈表现力;4.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舞蹈素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教学爵士舞的基本动作和步法;难点,培养学生的舞蹈节奏感和身体协调能力。
三、教学准备。
1.音乐播放设备;2.教学用爵士舞音乐;3.教学用爵士舞服装;4.教学用爵士舞鞋。
四、教学过程。
1.热身运动。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热身运动,包括拉伸、扭腰、转头、踢腿等动作,让学生的身体得到充分的活动和放松。
2.基本功训练。
教师向学生介绍爵士舞的基本动作和步法,包括爵士舞的基本姿势、步伐、转身、摆臂等动作。
并分别进行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掌握基本功。
3.舞蹈组合。
教师根据音乐的节奏和曲调,编排一段简单的爵士舞蹈组合,包括基本动作和步法的组合。
并向学生进行示范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舞蹈组合。
4.整合训练。
教师将基本功和舞蹈组合进行整合训练,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整体的舞蹈训练。
并不断进行指导和纠正,让学生逐渐掌握爵士舞的表现技巧和舞蹈魅力。
5.舞蹈表演。
教师邀请学生进行舞蹈表演,让学生在音乐的伴奏下,进行舞蹈表演,展示他们所学到的爵士舞技巧和舞蹈魅力。
六、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爵士舞的基本动作和步法,培养了舞蹈节奏感和身体协调能力,提高了身体柔韧性和舞蹈表现力,激发了学生对舞蹈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舞蹈素养。
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保持对舞蹈的热爱和追求,不断提高自己的舞蹈水平和表现能力。
基于“四度六步”教学法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发布时间:2023-02-08T06:08:41.38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3年1月3期作者:覃柳倩[导读] 当前,如何提升课堂效率是教师教学任务的重中之中,为此教师需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打造高质高效课堂。
本文以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为例,将“温故、引新、探究、变式、尝试、提升”的“六步’教学法融入该课教学中,力图设计一堂“有温度、有梯度、有深度、有宽度”的优质课堂,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覃柳倩广西南宁市上林县澄泰乡中心学校 530506摘要:当前,如何提升课堂效率是教师教学任务的重中之中,为此教师需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打造高质高效课堂。
本文以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为例,将“温故、引新、探究、变式、尝试、提升”的“六步’教学法融入该课教学中,力图设计一堂“有温度、有梯度、有深度、有宽度”的优质课堂,从而让学生在课堂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关键词:“四度六步”教学法;《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3)1-064-01“四度六步”教学法是戴启猛老师提出的教学法,其中“四度”是老师的课堂目标,旨在追求“有温度、有梯度、有深度、有宽度”的教学课堂,“六步”则是课堂教学中能够实现“四度”课堂的手段,分别为“温故”“引新”“探究”“变式”“尝试”“提升”。
本文则以《陶罐和铁罐》为例,并根据该方法进行教学设计与实践。
一、对《陶罐和铁罐》的教学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下册《陶罐和铁罐》,这是一篇现代寓言故事。
寓言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学体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故事性和劝喻性等特点,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寓言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同时还要注重发挥寓言的教育价值。
该课文通过对话讲述陶罐和铁罐之间关于谁更强的故事,形象地刻画出陶罐和铁罐截然不同的形象,揭示了人人都有优点和不足,要尊重到他人的优点,正视自己的不足的哲理。
四步教学法的心得体会四步教学法是一种常用于教学中的教学方法,它以四个步骤为基础,即导入、呈现、练习和归纳。
通过这四个步骤的循序渐进,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和消化知识。
在我个人的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四步教学法有以下几点优势:首先,四步教学法循序渐进,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知识结构。
在导入阶段,通过提出问题、讲解背景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呈现阶段,教师可以通过示范、举例等方式,直观地呈现知识点,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在练习阶段,通过大量的练习,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在归纳阶段,教师可以对已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将零散的知识点整合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这种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使学生可以一步步地理解、记忆和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其次,四步教学法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导入阶段,通过提出问题和讲解背景,让学生主动思考和积极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呈现阶段,教师可以通过示范、举例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和思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练习阶段,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境任务和探究问题,让学生主动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力。
在归纳阶段,教师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归纳,提高学生的整合能力和总结能力。
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再次,四步教学法注重让学生得到实践和应用。
在呈现阶段和练习阶段,教师可以通过举例、情境任务等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通过实践和应用,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知识,同时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提高学习的实效性。
最后,四步教学法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
通过导入阶段的问题引入和背景讲解,教师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几种常见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比较教学设计理论是在其他相关学科理论如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理论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扩展到实践应用的领域,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
许多教学设计专家把教学设计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形成一系列过程设计模式。
这些模式一方面综合了理论与技术等各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简化了复杂的教学理论以及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因此,设计过程模式也成为教学设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教学设计观念把教学设计过程看作纯粹是个人经验的产物,缺少一定的理论基础。
现代教学设计模式则已经跳出这种传统框架,反映了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状况,重点不再限于描述教学设计的具体步骤,而成为连接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之间的桥梁,其主要功能是便于教学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教学设计在实践上大致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理念。
第一阶段把教学设计看成是应用科学。
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认为任何学习的结果都是由一系列预先设置的学习目标所导致,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学习分解成各种类型的行为目标,根据这些行为目标选择适当的媒体和方法,为教学提供一种可行的教学序列。
其倡导者大多是心理学家,如斯金纳、梅格、加涅等。
第二阶段倾向于用美学的方法对教学进行设计,重视美学形式对学生的影响,强调用美学效果吸引学习者的兴趣。
其倡导者是一些富有创造性的媒体制造者。
这一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教学中学习者情感尤其是兴趣的发展。
第三阶段教学设计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主张教学设计不应该根据预先确定的目标制定机械的教学步骤,因为学习并不都是像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描述的那样可以通过简单的刺激 - 反应过程进行。
学习应通过学习者自行探究和解决问题而进行,因而强调设计的探究、协作和创造性。
这种教学设计过程确立了更为复杂的学习目标,以使学习者成为可以解决问题的探究者。
第四阶段,教学设计强调学习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
中职教学资料《市场营销基础》产品生命周期课程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及其在市场营销中的重要性。
2. 使学生掌握产品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3. 培养学生运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市场环境和制定市场策略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与意义2. 产品生命周期的四个阶段及其特点3.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四个阶段及其特点。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产品生命周期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运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市场环境和制定市场策略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材:《市场营销基础》2. 课件:产品生命周期相关图片、案例3. 教学工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一款产品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产品的生命周期。
2. 讲解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与意义:阐述产品生命周期的定义、四个阶段及其特点。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产品生命周期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市场环境和制定市场策略。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关于产品生命周期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评估学生对产品生命周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分析问题的深度和合作能力。
3.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完成课后作业的质量,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纪律、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等。
教师应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质量。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参观企业产品生产线,让学生直观感受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过程。
2. 邀请企业市场营销人员来校进行讲座,分享实际工作中产品生命周期的应用经验。
几种常见的教学设计模式及其比较教学设计理论是在其他相关学科理论如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理论等研究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来的。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进一步扩展到实践应用的领域,用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
许多教学设计专家把教学设计的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形成一系列过程设计模式。
这些模式一方面综合了理论与技术等各方面的因素,另一方面简化了复杂的教学理论以及教学过程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因此,设计过程模式也成为教学设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教学设计观念把教学设计过程看作纯粹是个人经验的产物,缺少一定的理论基础。
现代教学设计模式则已经跳出这种传统框架,反映了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状况,重点不再限于描述教学设计的具体步骤,而成为连接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之间的桥梁,其主要功能是便于教学理论在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教学设计在实践上大致经历了四个不同阶段,体现了不同的教学理念。
第一阶段把教学设计看成是应用科学。
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基础,认为任何学习的结果都是由一系列预先设置的学习目标所导致,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就是把学习分解成各种类型的行为目标,根据这些行为目标选择适当的媒体和方法,为教学提供一种可行的教学序列。
其倡导者大多是心理学家,如斯金纳、梅格、加涅等。
第二阶段倾向于用美学的方法对教学进行设计,重视美学形式对学生的影响,强调用美学效果吸引学习者的兴趣。
其倡导者是一些富有创造性的媒体制造者。
这一阶段人们已经认识到教学中学习者情感尤其是兴趣的发展。
第三阶段教学设计侧重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过程。
主张教学设计不应该根据预先确定的目标制定机械的教学步骤,因为学习并不都是像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描述的那样可以通过简单的刺激-反应过程进行。
学习应通过学习者自行探究和解决问题而进行,因而强调设计的探究、协作和创造性。
这种教学设计过程确立了更为复杂的学习目标,以使学习者成为可以解决问题的探究者。
第四阶段,教学设计强调学习是一个动态的建构过程。
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教学设计者和教师们逐渐意识到学习往往是个人的事情,学习是否成功与学习者先前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有关,而且学生获取知识和经验的范围不断增加和扩展,更新和变化的速度也大大加快。
“四环节教学法”的应用与研究为了进一步推进新课改教学与研究,将新课改理念带进课堂,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高效课堂,打破传统一讲到底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我校经过长期的调研与实践,总结了“四环节教学法”教学模式。
本文拟以新课标、人教版《罗斯福新政》为例,谈谈“四环节教学法”的应用,不妥之处欢迎指正。
教学设计思路一、学情分析本节课学生在初中教材中已有了初步的学习,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受认知能力的制约,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仍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这就需要老师通过对罗斯福新政(以下简称“新政”)内容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新政”就是通过“国家干预”的方式克服“自由放任”模式的弊端,从而规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风险;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国家干预”的实质也是一场“生产关系”的改革,培养学生运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去认识罗斯福新政,形成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史观,从而使学生对历史事件的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教材知识分析课程标准对本节课做了三个层次的能力要求: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
课标对知识的考察由浅入深,呈阶梯状分布,体现了由“知识”到“能力”的过渡,即在掌握“新政”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其特点,并探讨“新政”对资本主义发展机制的自我调节作用。
根据课标要求,以1929年经济危机为背景,重点通过对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分析,使学生认识到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自由放任”模式已无法适应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导致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引发了经济危机。
因此,只有调整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才能缓解经济危机的破坏性;罗斯福新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自我调整打开了一个突破口,资本主义经济由“自由放任”时代进入“国家干预”时代。
第一环节:课前检查本环节主要任务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上节已学过的内容进行检查,二是对本节课预习情况的检查;其目的是掌握学情,汇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困惑或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