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纸评价标准
- 格式:doc
- 大小:18.50 KB
- 文档页数:1
人教版一年级美术上册《大家都来做》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大家都来做》是人教版一年级美术上册的一课,本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学习简单的剪纸技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剪纸作品的示例,如人物、动物、植物等,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他们提供创作的灵感。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动手欲望,他们对美术课程充满兴趣。
然而,由于年龄较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力和创造力还在发展中。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适当的指导和支持。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剪纸的基本技巧,学会使用剪刀沿着轮廓线剪出简单的人物、动物或植物形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和合作,学生能够提高动手能力,培养观察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验到创作的乐趣,增强对美术学科的兴趣,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掌握剪纸的基本技巧,剪出符合轮廓线的人物、动物或植物形象。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灵活运用剪纸技巧,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作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直观演示法、分组合作法和引导发现法进行教学。
1.直观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剪纸作品和示范剪纸过程,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剪纸技巧。
2.分组合作法:学生分组进行剪纸创作,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引导发现法: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发现剪纸技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观察力。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剪纸作品,引发学生的兴趣,然后简要介绍剪纸的基本技巧和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剪纸的基本技巧,如握剪刀的方法、剪纸的步骤等,并进行示范。
3.学生创作:学生分组进行剪纸创作,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适当的帮助和支持。
4.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评价,教师进行总结性评价,鼓励学生的创造力和努力。
赣美版三年级美术下册《第17课剪剪乐》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剪剪乐》是赣美版三年级美术下册第17课的内容。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习剪纸的基本技巧和创作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多种剪纸图案,以及创作剪纸作品的步骤和方法。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了解剪纸艺术的特点,提高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基础,对剪纸艺术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之前的美术课程中已经学习了简单的剪纸技巧,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期待。
然而,学生的剪纸技能和创作能力参差不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因材施教,既要照顾到基础较差的学生,又要激发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创作潜能。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剪纸的基本技巧,学会创作简单的剪纸作品。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实践、交流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审美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剪纸的基本技巧和创作方法。
2.教学难点:如何将剪纸技巧运用到实际作品中,创作出有创意的剪纸作品。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课采用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评价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剪纸作品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剪纸技巧。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剪纸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剪纸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讲解剪纸的基本技巧和创作方法,让学生了解剪纸的特点。
3.示范:教师现场示范剪纸过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剪纸技巧的应用。
4.练习:学生动手实践,创作自己的剪纸作品。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5.展示: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进行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6.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剪纸技巧在实际创作中的应用。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剪纸的基本技巧、创作方法和步骤。
通过板书,学生可以清晰地了解剪纸创作的整个过程。
剪纸社团活动教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剪纸艺术》教材第四章“对称与不对称的剪纸”,详细内容涉及对称剪纸的基本技法与创作,以及不对称剪纸的创意应用与实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对称剪纸的基本技法,能独立完成一幅对称剪纸作品。
2. 培养学生运用不对称剪纸技法进行创意表达的能力。
3. 增进学生对我国传统剪纸艺术的了解,提高审美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称剪纸的折叠与剪切技巧,以及不对称剪纸的创意构思。
教学重点:对称剪纸的基本技法,以及不对称剪纸的创作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剪纸教材、剪刀、胶水、彩纸、展示板。
2. 学具:剪刀、胶水、彩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剪纸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并讨论剪纸艺术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0分钟):介绍对称剪纸的基本技法,包括折叠、剪切等,并通过示范进行讲解。
3. 实践操作(15分钟):(1)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进行对称剪纸的折叠与剪切练习。
(2)学生独立完成一幅对称剪纸作品。
4. 知识拓展(10分钟):介绍不对称剪纸的创意应用,引导学生进行创意构思。
5. 创作实践(20分钟):学生运用不对称剪纸技法进行创作实践。
7. 课堂小结(5分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与难点。
六、板书设计1. 对称剪纸的基本技法折叠、剪切2. 不对称剪纸的创意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春天”为主题,创作一幅对称剪纸作品。
2. 答案:(1)作品要求:运用对称剪纸技法,展现春天的元素,如花朵、树叶等。
(2)评价标准:技法熟练,作品美观,创意新颖。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对称剪纸的掌握程度较好,但在不对称剪纸的创意构思方面还有待提高。
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课后尝试将剪纸与其他艺术形式结合,如绘画、手工等。
(2)组织学生参观剪纸艺术展览,进一步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对称剪纸的基本技法教学。
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7课对折剪纸_剪窗花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让学生了解窗花的寓意,掌握对折剪纸的基本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对折剪纸设计制作窗花的技能。
3. 引导学生感受窗花的对称美,提高审美能力。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观察、讨论和实践,让学生掌握对折剪纸的基本步骤。
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民间美术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窗花的寓意,掌握对折剪纸的基本方法,并运用这种方法设计制作窗花。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对折剪纸的基本方法,设计制作窗花。
难点:如何运用对折剪纸设计出具有美观、寓意丰富的窗花。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剪刀、彩纸、胶水、铅笔、橡皮、教程PPT。
学具:剪刀、彩纸、胶水、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窗户上的窗花,让学生说说窗花的寓意和美感。
2. 展示一些寓意丰富的窗花作品,让学生感受窗花的对称美和寓意。
二、新课学习1. 讲解对折剪纸的基本方法,并示范制作过程。
2. 引导学生观察对折剪纸的特点,如对称、重复等。
3. 学生尝试自己动手制作对折剪纸窗花,教师巡回指导。
三、课堂实践1. 学生分组合作,共同设计制作窗花。
2. 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交流制作心得。
四、总结与拓展1. 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窗花的寓意和对称美。
2. 展示一些具有创意的窗花作品,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继续设计制作窗花。
板书设计:1. 窗花的寓意和对称美2. 对折剪纸的基本方法3. 窗花的设计与制作作业设计:1. 课后继续设计制作窗花,要求寓意丰富、对称美观。
2. 家长参与评价,共同欣赏窗花的美丽。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在了解窗花的寓意和对称美的基础上,掌握了对折剪纸的基本方法,并能够运用这种方法设计制作窗花。
四年级上册美术教案-第19课剪纸中的吉祥纹样▏人美版 (29)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剪纸的基本概念和吉祥纹样的文化背景。
2. 培养学生运用剪纸技巧创作吉祥纹样的能力。
3. 增强学生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兴趣和认识。
教学内容1. 剪纸的基本概念:介绍剪纸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2. 吉祥纹样的文化背景:讲解吉祥纹样的寓意和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
3. 剪纸技巧:教授剪纸的基本技巧,如折叠、剪切、刻划等。
4. 创作吉祥纹样: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剪纸技巧创作出具有吉祥寓意的纹样。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剪纸的基本技巧。
2. 吉祥纹样的寓意和创作方法。
难点1. 剪纸技巧的熟练运用。
2. 创作出具有个性和创意的吉祥纹样。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剪纸示范视频、PPT、剪纸作品展示。
2. 学具:剪刀、彩纸、铅笔、橡皮。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剪纸作品,引发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兴趣。
2. 基本概念讲解:介绍剪纸的定义、起源和发展历程。
3. 文化背景介绍:讲解吉祥纹样的寓意和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
4. 剪纸技巧教授:分步骤讲解和示范剪纸的基本技巧。
5. 创作指导: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剪纸技巧创作出具有吉祥寓意的纹样。
6. 实践操作:学生动手实践,创作自己的吉祥纹样作品。
7. 作品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相互评价和讨论。
板书设计1. 剪纸中的吉祥纹样2. 提纲:基本概念、文化背景、剪纸技巧、创作指导3. 关键词:剪纸、吉祥纹样、寓意、技巧、创作作业设计1. 作业内容:运用所学的剪纸技巧,创作一个具有吉祥寓意的纹样。
2. 提交方式:将作品拍照上传至学习平台。
3. 评价标准:创意性、技巧运用、寓意表达。
课后反思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剪纸的基本技巧,还了解了吉祥纹样的文化内涵。
在创作过程中,学生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作品各具特色。
但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剪纸技巧的运用上还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个别指导。
《快乐剪纸——美丽的蝴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剪纸是我国的一门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就要从娃娃抓起。
小学二年级劳动技术课安排了“我有一双小巧手——手工纸艺、陶艺”这一主题。
我们可以利用剪纸制作出美丽的图案,在锻炼小巧手的同时体会传统文化剪纸给我们带来的美。
既使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为将来学习更复杂的巧手工艺打下基础;又能让学生从小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能够把这门传统文化继续发扬传承。
二、学情分析学生的动手能力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已接触过剪纸,对简单的剪纸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剪纸的基本方法了解得还不够,所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实际识图水平和动手能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指导学生动手实践。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运用多种折法使用剪刀工具剪出蝴蝶图案,并尝试设计图案、创作剪纸作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究剪纸作品的制作过程,培养学生感知事物,自主探究的能力,并在小组合作研究中提高观察能力、协作能力和交往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到劳动的快乐,通过创作剪纸作品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意识以及热爱生活的情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习剪纸的基本方法,会剪简单的图案。
教学难点:各种基本技法的综合运用。
五、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
学法建议:小组探讨,合作交流。
六、教学资源与环境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剪纸作品。
学生准备:剪刀,纸,橡皮,铅笔,胶棒等。
环境准备:多媒体教室。
七、教学评价评价标准:从剪纸的技巧上进行评价。
评价方法建议:注重评价的激励性、多元性、开放性。
八、课时安排1课时九、教学过程活动目标:1、尝试用剪纸的表现方法灵活使用自己的小巧手塑造美丽的蝴蝶形象,拓宽学生的创作思维。
2、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能够在小组活动中展现自己的长处。
3、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并发扬广大。
小学剪纸艺术课程纲要一、课程名称:小学剪纸课程二、课程适用年级:一至六年级全体学生三、小学剪纸艺术课程开发及实施的意义课程改革正在使课程结构发生着重要变化,学校开始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中坚力量。
我们的教育实践,力求创新课程,使学生个性得到张扬,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小学剪纸艺术课程》正是在这样的理念背景下和学校拥有的资源优势基础上开发的。
剪纸具有取材方便,风格独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得天独厚的特点,开办剪纸课程,让学生爱上民间剪纸,应该是传承传统文化最优秀的载体,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四、课程简介剪纸是我国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更是我们沂蒙地区的艺术代表,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
沂蒙剪纸艺术需要我们的传承与发扬。
在实施本课程之前,我们学校已经开展了很长一段时间的剪纸课。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对剪纸特别感兴趣,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得到了很好地锻炼,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剪纸这一民间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力,了解民俗风情、熟悉生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孩子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
五、课程目标:1.通过对剪纸这一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利用,学生产生对祖国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之情。
2.通过剪纸活动的开展,学生了解剪纸的知识,感受剪纸艺术的魅力,掌握剪纸的基本技能,综合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有提高。
3.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能得到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能有所增强,打造出引领一方文化的品牌课程。
4.使剪纸成为我校的教育特色的同时,引领其他校本课程的开发。
六、课程内容:建立“三维一体”的剪纸课程体系众所周知,只有当教学内容系统的加以传授时,学生才能合乎目的地有效地展开学习,获得完整的知识,才能得到比较完满的情感熏陶,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我们将传统民间剪纸与小学美术教育进行了整合,在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目标下追求民间剪纸艺术的精髓,吸收和借鉴民间剪纸的语言风格、造型手法和表现技法等的基础上融入学校美术教育的方法和价值目标,拓宽剪纸活动内容体系。
校本课程实施纲要课题名称:剪纸设计教师:甘素艳适用年级:一至六年级实施单位:青龙满族自治县龙王庙希望小学“剪纸”校本课程实施纲要一般项目:一、课程名称:剪纸二、设计教师:甘素艳三、适用年级:一至六年级四、教材来源:自编五、课程类型:必修六、授课时间:每周一课时七、必备的材料和工具:纸:单色纸、彩色纸、银箔纸、薄纸、厚纸等;工具:剪刀、刻刀、订书器、橡皮、铅笔、尺子等。
主要内容:一、校本课程开发的背景剪纸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基于三种需要:一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需要。
剪纸是最具特色的民间艺术,已被列为世界保护文化遗产之一;二是服务地方生活的需要。
在我们当地,人们逢年过节或喜庆活动,都要在墙上和窗前贴上纸花,或大红“喜”、“福”等,以增加节日的气氛。
三是满足学生认知、个性发展的需要。
由于它制作材料、工具极其普通,制作方法方便简单,集审美与实用于一身,深受学生尤其是农村孩子的欢迎。
学习剪纸可以锻炼学生双手的灵活性、协调性,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剪纸作为我校的校本课程诸多课程的一门,也有自身的优势:一是独特的资源优势。
在我们当地,有很多民间艺人擅长剪纸,如祖山镇的退休干部郝玉兰,是河北省剪纸协会会员。
起河村的老奶奶申素兰,也有自己的特色;学校内教师当中也有酷爱剪纸的;二是剪纸潜在的内涵影响着孩子的天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学生应有剪纸的机会。
”他认为剪纸可以使学生安静下来,专心致志地干一件事,还可以使他们练出一双灵巧的手,而手巧往往意味着心灵美,这是因为手部肌肉群的训练有利于大脑的开发。
为发展学生个性特长,我们有义务、有责任来传承这一民间文化瑰宝,为此在校本课程中开展对于这一民间文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兴趣的同时进一步弘扬家乡文化。
二、剪纸课程的目标。
总体目标: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让学生了解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弘扬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
促进学生艺术的感知与欣赏能力,艺术表现与创作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培养学生热爱民间传统艺术的热情。
剪纸作品评审标准如下:
构图方法。
要求大胆取舍,删繁就简,用简练的线条进行概括,使画面重点突出、黑白关系虚实相衬,表现力强。
造型手段。
通过夸张和变形改变对象的性质、形式等来改变自然原形的惯常标准。
在为体现物象特征的同时,也要求达到装饰美的目的,并在装饰美的效果中表现出创作者对生活的理想、愿望等精神追求。
艺术品味。
包括刀味与纸感、玲珑剔透、强调装饰等方面。
一幅优秀的剪纸艺术作品应该用剪纸的语言来塑造艺术形象,所有形象都是在玲珑剔透的形式中塑造,具有"透光"的实用需要。
同时要具有装饰风格,形成装饰美,构图平视、对称,画面均衡、美观大方,线条粗细相宜,色彩鲜明,柔和协调等都是形成装饰风格的重要因素。
《劳动与技术》三年级下册第十三课《剪纸》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编写的《劳动与技术》三年级下册第十三课《剪纸》。
一、教材分析剪纸,是我国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表现着中华民族淳厚隽永的民情和民风,对民间绘画、刺绣、皮影、彩灯等许多民间艺术形式都有广泛的影响,被称为“民间艺术之母”。
一张彩纸,一把剪刀,就可以活灵活现地表现出人间万象。
《剪纸》这节课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欣赏美丽的剪纸图片,第二部分是基本活动,通过学折法和学剪纸,介绍剪纸的方法;第三部分是拓展活动,自已设计,比一比谁剪的纸样最有创意,启发学生制作,激发学生思维。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孩子喜欢做手工,对剪纸充满了好奇心。
同时三年级的数学课上学习了轴对称图形,数学课和做手工联系在了一起,让孩子们兴趣盎然,但孩子们对于剪纸艺术的知识比较缺乏,需要老师加以指导。
三、课程标准我们都知道只有全面、准确地把握课程标准,才能制定出具体的活动目标。
因此,我了解到《劳动与技术课程标准》对本课的相关要求如下: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使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手工工具,并能合理地选择工具2.能识读一些简单的图样,并利用工具安全、有效地对材料进行加工。
过程与方法:1.通过语言、文字、简单的图示对设想和作品进行描述或介绍2.根据设想及使用情况对作品进行自我评估并能倾听他人的意见与建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养成勤俭、负责、守纪的劳动品质,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养成珍惜劳动成果、爱护工具、节约材料的习惯四、活动目标:基于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认知年龄和心理特点,我设定了以下的活动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剪纸的历史,剪纸的基本方法、剪纸的分类,以及不同地区剪纸的不同特色和风格。
2.技能目标:通过学习,学生能积极动手参与活动,会剪喜字,及其它不同的有规则的对称图形。
3.情感目标:能耐心的参与到剪纸活动中,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细心,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活动中。
剪纸课评课缺点及建议前言党的十八大报道特别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彝绣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顺应了大环境的天时”。
我校抓住了这个契机,把“传统文化进校园”、“非遗进校园”开展得如火如荼。
我们立足武定本土特色,充分挖掘非遗等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培养孩子们以新的眼光,认识非遗等民族民间文化、富有创造性地表现传统文化,获得了极大的成功。
为更进一步丰富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内容,提高美术教学的效益,突出地方美术教育的特色,我们让彝族服饰更深入的走进小学美术课堂,努力开发、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利用、积极编写校本课程与教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让我校彝绣特色课程能够走的更远。
教学分析民间美术至始至终都没有缺席于我们的教材,相反不同版本的课程教材还会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编撰本分具有本土特色的地方课程穿插其中。
这也体现了中小学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突出而对于民间美术符号的识读、表现方式的感受与认识和文化的理解与热爱。
我校地处武定罗婺故里,有着悠久的彝族历史传承,彝绣更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成活中,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
结合我校组织开发了《彝族服饰走进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意欲以彝绣为抓手,将民间美术中的一个点加以放大,做到对国家课程的必要补充与合理延伸,也是课程本土化与特色化的体现。
学情分析通过学校《彝族服饰走进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的开展,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对彝族服饰、刺绣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鉴于此前提本课重点把彝族刺绣中的“纸样”融入课堂,结合对称剪纸相关知识进行有机结合。
学生对此类贴近生活的设计应用课程很感兴趣,能让学生在动手参与的同时了解更多民间美术的魅力。
教学目标知识技能:了解剪纸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了解彝族刺绣中剪纸的运用,初步学习和掌握对称剪纸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在欣赏、交流、想象与创作的过程中,学会制作具有彝族有特色的对称剪纸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