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3化学性危害因素及预防措施2
- 格式:ppt
- 大小:1.72 MB
- 文档页数:45
防中毒、灼伤,防腐蚀对策措施
1、危险化学品从业人员要经过培训并通过有关部门的考核合格后才能上岗。
2、在铜添加剂、酸性蚀刻液等物料投料过程中,应轻拿轻放,防止包装破损;应佩戴橡胶手套,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注意佩戴防尘毒口罩,操作中避免扬尘。
3、有毒物质的测量仪表、管线、槽体,在检修前应有相应的隔离、冲洗、吹扫等防护措施。
4、具有腐蚀性的作业区定期对建筑物地面、墙壁(角)、设备、管道进行防腐处理,并定期更换易腐蚀的设备和管道部件,以及管道、阀门等螺纹连接处的填料,并宜优先选用聚四氟乙烯填料。
5、腐蚀性物质的测量仪表、管线、槽体,在检修前应有相应的隔离、冲洗、吹扫等防护措施。
6、强腐蚀液体的管道阀门,宜设双阀。
7、从设备及管道排放的腐蚀性气体或液体,应加以收集、中和处理,不得任意排放。
8、添加槽液或加入易产生溶解热的化学药品(如:氢氧化钠)应缓慢加入,同时进行充分搅拌。
不应用浓酸、浓碱直接加入槽液调整其PH 值。
9、应为工作人员配备必要的防化学灼伤个人防护用品,如:防腐蚀塑胶手套、护目镜、胶靴和皮围裙等。
10、表面高温的蒸汽加热装置一律应设在槽体远离人员走道的一侧,避免操作中误接触。
钻探职业危害及预防范本钻探职业是指进行地下、海底、岩石等各类探测工作的专业人员。
由于钻探工作特殊的工作环境和高风险的自然条件,钻探职业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为了保障钻探工作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预防职业危害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重点介绍钻探职业的危害和预防措施。
一、钻探职业的危害1. 物理性危害(1)高温和低温环境:钻探工作常常需要在极高或极低的温度环境下进行,如地下矿井、高山区和北方寒冷地区等。
长时间暴露在高温或低温环境下,会导致体温调节功能紊乱、中暑或冻伤等。
(2)高湿度和干燥环境:钻井现场常常存在湿度较高或干燥的环境。
长时间暴露在高湿度环境中会引发皮肤病、呼吸道感染等疾病;而长时间暴露在干燥环境中会导致皮肤干裂、眼睛干涩等问题。
(3)震动和噪声:钻机震动和钻井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是钻探工作者常面临的物理危害。
长时间暴露在强烈震动和噪声中,会导致各种健康问题,如牙齿疼痛、耳聋等。
2. 化学性危害(1)有害气体:在钻井现场,常常会产生一些有害气体,如硫化物、二氧化碳、甲烷等。
长时间暴露在这些有害气体中,会对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等造成危害。
(2)化学品:在钻探工作中,经常会使用一些有毒的化学品,如砂浆、润滑剂、清洗剂等。
这些化学品有可能对皮肤、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等产生损害。
3. 生物性危害(1)传染病:由于钻井现场工作环境复杂,易受到细菌、病毒和真菌等微生物的感染。
长时间暴露在这些环境中,容易感染上白喉、肺结核和大肠杆菌等传染病。
(2)极端环境下的动植物威胁:钻探工作常常需要在野外进行,有可能遭遇野生动物的攻击或受到有毒动植物的威胁。
二、钻探职业的预防措施1. 物理性危害的预防(1)提供适宜的工作环境:在高温和低温环境下工作时,应提供恰当的防护装备,如防寒服、防暑服、防寒鞋等,确保工作者的体温调节功能正常。
(2)合理安排工作时间:减少在高温和低温环境下的连续作业时间,合理分配工作强度和休息间隔,以减轻体力负担。
化学性危害分析和预防控制这类潜在的危害物质是在生长、收获、加工、贮藏和销售过程中加到食品中的 ,这些化学物质 ,只有发生误用或超出限量时才会危害食品。
食品中主要添加的化学危害物质有:①化学清洁剂:是食品中最重要的化学危害物质 ,清洗不彻底残留在用具、管道和设备内的清洁剂可以直接转移到食品上或清洁设备时清洁剂溅到邻近的食品上造成污染。
通过使用无毒化学清洁剂和优化的清洁程序设计和管理 ,可以防止其污染食品;②农药:有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森林保护剂、驱鸟剂、食品保鲜剂、杀鼠剂和工业或家用卫生产品等 ,这些化学物质应用十分广泛 ,给消除其危害带来许多的困难。
建立在HACCP系统中的控制要确保产品中农药从来没有超过安全水平;③过敏性物质:某些食品成分能引起易感个体的过敏或食物不适反应。
因此生产者要对有过敏成分的食品在包装上予以说明 ,标签上要有产品内含物含量的精确描述并突出说明任何潜在的过敏化合物;④有毒金属元素:有毒金属元素进入食物链最重要的来源有:环境污染;生产食品原料的土壤;烹饪、加工和贮藏的设备、用具、容器;用于食品加工的水及农田中使用的化学物质。
污染食品最常见的金属元素有锡 (来自罐头容器 )、鱼中的汞 ,来自污染环境的镉和铅 ,其他还有砷、铝、铜、锌、锑和氟化物等;⑤亚硝酸盐、硝酸盐和亚硝基氮化物:亚销酸盐和硝酸盐作为保藏系统的组成要素 ,在许多食品中添加已有很长的历史 ,由于食品中高含量的亚硝酸盐、硝酸盐和亚硝基氮化物能产生致癌效应 ,所以这些化合物向食品中添加必须十分谨慎 ,而且有法律限制。
HACCP系统必须确定加到食品中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没有超出法定的安全水平 ,同时也要考虑其他来源和其他成分污染使之超出安全水平的风险;⑥增塑剂和包装迁移:一些增塑剂和其他塑料添加剂可以从包装物向食品中迁移 ,迁移依赖于包装物的组成成分和食品的种类 ,如油脂类食品比其他食品更容易促进包装物中成分向食品迁移。
法医尸检工作中常见的职业危害因素及预防措施发布时间:2022-07-26T08:21:28.451Z 来源:《医师在线》2022年3月6期作者:饶曦[导读]饶曦(四川民生法医学司法鉴定所;四川绵阳621000)摘要法医尸检工作中的危害因素较多,不仅会危及法医的健康,严重时还会危及法医的生命安全。
但部分地区对法医尸检危害预防的重视不足,对尸检解剖室的建设支持不足。
因而导致临床尸检中出现了较多的问题。
基于此,本次研究在总结法医尸检工作中常见职业危害的基础上,分析其相应的预防措施,以期为丰富法医尸检工作危害因素的预防措施提供相应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法医尸体检查;职业危害因素;危害因素预防尸检是法医病理学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尸体进行系统、全面的检查,从而明确死亡原因与死亡方式等。
从而为案件侦破提供相应的证据支持。
但尸体检查也存有一定的职业危害性,法医在检查过程中容易遭遇物理性感染、生物性感染及化学性感染的威胁[1]。
不仅对法医的安全造成一定的影响,严重时还会危及法医的生命安全。
基于此,临床中提出了针对法医工作中的职业危险因素进行集中分析后,相应的预防措施的研究策略,从而促进提升法医尸检工作的临床安全性。
本次研究在总结法医尸检工作中常见职业危害的基础上,分析其相应的预防措施,具体报道如下:1、法医尸检具体危害情况(1)生物性危害因素生物性危害因素是法医尸检中的首要影响因素,具体可概括为:腐败菌群,传染病与蚊虫叮咬等[2]。
第一、腐败菌群。
机体死亡后,血循环失效,肠道菌群与腐败菌群会分解而成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脂肪,并发生大量的增殖。
上述菌群对正常机体具有严重的危害,可通过皮肤、呼吸进行感染;第二、传染病。
人体死亡后,传染病病菌并不会因此而死亡,且部分传染病也具有较强的感染性。
目前临床中常见的传染病较多,如肺结核,艾滋病、HIV等。
当法医防护措施不当时,传染病病菌会通过防护措施进行感染;第三、蚊虫叮咬。
目前我国部分法医解剖室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部分法医解剖室的消毒、防御措施不完善,容易发生蚊虫叮咬的问题。
化学品危害的个体防护范文在工业生产和实验过程中,化学品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化学品的使用也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为了保护个体的生命安全和健康,个体防护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围绕化学品危害的个体防护展开讨论,重点介绍个体防护的方法和措施。
首先,个体在接触化学品时应注意个人防护装备的佩戴。
个人防护装备主要包括防护眼镜、防护手套、防护服、防护靴等。
防护眼镜应具备防化学品喷溅的功能,能够保护眼睛免受化学品的刺激和伤害。
防护手套应选用防化学品的特殊材料制作,能够有效隔绝化学品对皮肤的直接接触。
防护服应选用化学纤维材料制作,具有防护化学品的特性和性能,能够有效保护个体的身体免受化学品的侵害。
防护靴应选用化学耐腐蚀、耐磨损的材料制作,能够有效防止化学品对脚部的损害。
其次,个体在操作化学品时应注意操作规范和安全操作程序。
化学品的操作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严禁超出规定范围和条件的操作。
对于有毒有害的化学品,个体在操作时应按照安全操作程序进行,确保操作过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操作时应避免产生化学品喷溅、飞溅、挥发等情况,及时清理溅出的化学品,并做好相关消防工作。
另外,个体在接触化学品时应注意个人卫生的保持。
个体应将化学品所污染的工作衣、工作鞋等个人用品和工具及时进行清洗和消毒,避免化学品对人体的二次侵害。
接触化学品后,个体应立即洗手,避免将化学品残留在皮肤上。
同时,个体应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化学品对身体健康的影响。
此外,个体在面临化学品危害时应注意应急处理和事故防范。
个体应了解和掌握各类化学品事故的危害特性和应急处理方法,确保在事故发生时能够正确、迅速地采取应急措施,减少事故对个体的伤害。
个体应经常参加化学品安全知识的培训和学习,提高应对化学品事故的能力和水平。
总之,个体防护是防止化学品危害的重要环节。
个人防护装备的佩戴、操作规范和安全操作程序的遵循、个人卫生的保持以及应急处理和事故防范的措施都是保护个体安全和健康的重要手段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