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线摄影体位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6
胸锁关节后前斜位摄影体位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两手放于身旁。
身体正中面或脊柱对暗盒或台面中线。
下颌前伸,支撑头部,使肢体更靠近暗盒。
胸锁关节放于暗盒中心。
中心线向被检侧(左或右)倾斜15”~20”角,经第3胸椎左或右侧射至暗盒中心;左右两侧分别摄影,暗盒用铅橡皮遮挡。
用途常规位置。
胸锁关节侧位摄影体位患者侧立于摄片架前,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
头稍向后仰,两臂在背后交叉,胸部向前挺出,两肩尽量后倾.胸骨颈切迹对暗盒中心。
中心线对准胸锁关节,与暗盒垂直。
用途常规位置。
膈上肋骨后前位摄影体位患者站立于摄片架前,面向暗盒,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
身体正中面或脊柱对暗盒中线。
头稍抬高。
暗盒上缘超出肩部,下颌置于暗盒上缘,使胸部更能靠近暗盒。
两肘弯曲,手背放于髋部,两臂和肩部尽量内转,使肩胛骨影像不与肋骨重叠.中心线对准第4胸椎,与暗盒垂直。
用途常规位置。
膈上肋骨前后位摄影体位患者站立于摄片架前,背向暗盒,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
两手上举抱头,然后将身体向被检测转45o角,使被检侧腋背部紧靠暗企。
将脊柱至胸腔外侧缘的中点对暗盒中线,暗盒上缘须超过肩部。
中心线对准胸骨颈切迹,通过第2胸椎间隙,与暗盒垂直。
用途用以检查腋部肋骨的病变或外伤。
膈上肋骨前后斜位摄影体位患者站立于摄片架前,背向暗盒,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
两手上举抱头,然后将身体向被检侧转45o角,使被检侧腋背部紧靠暗盒。
将脊柱至胸腔外缘的中点对暗盒中线,暗盒上缘超过肩部。
中心线对准胸骨颈切迹,通过第2胸椎间隙,与暗盒垂直。
用途用以检查腋部肋骨的病变或外伤。
膈上肋骨后前斜位摄影体位患者站立于摄片架前.面向暗盒,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
两手上举抱头,或将健侧手臂上举,被检侧肘部弯曲,手腕放于髋部,手臂及肩部尽量内转。
然后将身体向被检侧转45o角,使被检侧的胸腋部靠近暗盒,并将脊柱至胸腔外侧缘中点对暗盘中线,暗盒上缘须超出肩部。
中心线对准第3胸椎,通过胸骨颈切迹,与暗盒垂直。
:第十三章第一节常见X线摄影体位及其标准影像所见一、头部X线摄影(一)头颅后前位1、体位要点(1)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床上,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床面,并重合探测器中线。
(2)下颌内收,额部及鼻尖紧贴床面,听眦线垂直于床面。
2、中心线中心线自枕外隆凸经眉间垂直射入探测器。
3、标准影像(1)显示头颅正位影像,照片包括全部颅骨及下颌骨升支。
(2)矢状缝及鼻中隔影像居中,眼眶、上颌窦、筛窦等左右对称显示。
(3)顶骨及两侧颞骨的影像对称,距照片边缘等距离。
(4)颞骨岩部上缘位于眼眶内正中,或内听道显示于眼眶正中。
内听道显示清楚,两侧无名线距颅板等距离。
(5)颅骨骨板及骨质结构显示清晰。
(二)头颅侧位1、体位要点(1)被检者俯卧于摄影床上,身体长轴与床面中线平行。
(2)头部侧转,被检侧靠近床面,矢状面与床面平行,瞳间线与床面垂直。
(3)被检侧上肢内旋置于身旁,下肢伸直,对侧上肢曲肘握拳垫于颏下,下肢屈曲以支撑身体。
(4)下颌内收,额鼻线(前额与鼻尖间的连线)与探测器中线平行。
2、中心线中心线对准外耳孔前、上各2.5cm处垂直射入探测器。
3、标准影像(1)显示头颅侧位影像,照片包括全部颅骨及下颌骨升支。
(2)照片的上缘包括顶骨,前缘包括额骨、鼻骨,后缘包括枕外隆凸。
(3)蝶鞍位于照片正中略偏前,蝶鞍各缘呈单线的半月状阴影,无双边影。
(4)前颅窝底线重叠为单线,两侧乳突外耳孔、下颌骨小头基本重叠。
(5)听眶线与照片长轴平行。
(6)颅骨内、外板和板障及颅缝影显示清晰。
(三)头颅前后半轴位1、体位要点(1)仰卧正位、站立位或坐位均可。
(2)头颅正中矢状面垂直于台面中线,两外耳孔与台面等距。
下颌稍内收。
2、中心线中心线向足侧倾斜25°~30°角,对准眉间上方8~10cm处经枕外隆凸射入探测器。
3、标准影像(1)显示顶枕部、枕骨、岩骨及枕骨大孔后1/2区域。
(2)矢状缝位于照片正中,左右岩椎部基本对称。
(3)枕大孔内显示出鞍背。
头颅后前位摄影体位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两肘弯曲,两手放于身体两侧或头旁。
踝部下方垫以沙袋,将足稍抬高,可使患者较舒适。
头颅正中面对台面中线并垂直于台面,前额和鼻紧靠台面,使听毗线与台面垂直。
暗盒上缘超出头颅,下线包括下颌骨,或将鼻根放在暗盒中心。
中心线; ①对准枕外隆凸下方3cm处,与暗盒垂直。
②向足侧倾斜15o~20o角,通过鼻根射入暗盒。
用途常规位置。
如观察前额和眼眶病变,应以中心线向足侧倾斜摄影。
头颅前后位摄影体位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两臂放于身旁,头颅正中面对台面中线并与之垂直。
下颌稍内收,使听毗线与台面垂直,左右两侧外耳孔与台面距离相等。
暗盒上缘超出头顶,下线包括下颌骨。
中心线对准眉间,与暗盒垂直。
用途常规位置。
适用于患者意识不清而不宜于俯卧位摄影者,或同时需要检查内耳等部位者。
头颅侧位摄影体位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侧转,被检测紧靠台面。
对侧前胸用沙袋垫高,肘部弯曲,用前臂支撑身体,头颅矢状面与台面平行,瞳间线与台面垂直,头颅摆成完全侧位。
暗盒上级超出头顶,下级包括下颌骨,或将枕外隆凸与眉间的连线中点放于暗盒中心。
中心线对准外耳孔前上方各2.5cm处,与暗盒垂直。
用途常规位置。
枕骨和颞骨岩部前后位(Towne位)摄影体位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两臂放于身旁。
头颅正中面对台面中线,并与之垂直,下颌内收,使听毗线与台面垂直。
为使患者较为舒适.可用一棉垫垫于枕骨处。
暗盒上缘与头顶相齐,下级低于下颌骨,或将枕外隆凸对暗盒中心上方约5cm处。
中心线向足侧倾斜30o角,对准眉间上方约11cm处,从枕外隆凸下方射出。
用途对检查枕骨和额骨岩部等部位的病变很有价值。
颅底颌下顶位(颅底位)摄影体位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头颅正中面对台面中线。
背部用沙袋垫高,髋关节和膝关节弯曲,使腹部肌肉松弛。
头尽量后仰,使头顶与台面接触,听呲线尽量与胶片平行。
前额用棉垫和沙袋顶住,使头颅保持后仰姿势。
暗盒上缘超出前额部,下线超出枕外隆凸。
1.胸部后前位片检查胶片尺寸:14Ⅹ17.根据身高大小灵活选用。
投照体位:患者背向球管站立于平板面前,前胸紧贴平板,双手背放在髂骨上,肩部下垂、上臂内旋(拉开肩胛骨),头稍后仰,下颌置平板上缘之上。
中心线:对准胸5水平射入胶片,深吸气后闭气曝光。
显示:胸部正位像,包括两侧胸廓、肺野、肋膈角、纵隔、心脏及横膈。
2.胸部侧位检查14Ⅹ17平板投照体位:患者侧立平板前,患侧紧贴平板,两臂屈肘高举、交叉抱头、前、后胸壁置于平板内缘,上缘包括颈7。
中心线:经胸5高度胸壁前后中点垂直射入,深吸气后闭气曝光。
显示:胸部侧位片像、主要观察心脏后方肺组织,前肋膈角,结合正位确定病变部位,对纵隔显示较好。
3.心脏正位片14Ⅹ17平板投照体位:同胸片正位片。
中心线:对准胸6水平射入,平静呼吸下闭气曝光。
胶位片距:180-200cm(远达、减少放大)。
4、右前斜位14Ⅹ17平板投照体位:患者位于平板前,面向平板,向左后旋转、右肩紧贴平板,身体冠状面与平板成45~550角,左手高举抱头,右肘弯曲、平板上缘达右肩部上2.0cm。
中心线:经左腋后线胸5-6高度垂直射入,曝光前服钡剂两口,待服第2口钡后闭气曝光。
距离:150cm.5.左前斜位14Ⅹ17平板投照体位:患者位于平板前,面向平板,向左后旋转,左肩贴近平板,身体冠状面与平板成55-650角,右手高举抱头,左肘弯曲,平板上缘超过左肩1.5cm.中心线:经右腋后线相当于胸5-6垂直射入,平静呼吸下闭气曝光。
距离150cm。
6.腹部仰卧位前后位(正位)14Ⅹ17平板投照位置:患者仰卧摄影台上,正中矢状面与台面垂直并与台面中心线重合,平板下缘超出耻骨联合下5cm。
中心线:经剑突与耻骨联合上缘连线的中点垂直射入,深吸气后曝光。
距离:90cm..7、腹部站立前后位胶片:平板立前后位片体位:患者面向球管站立于平板前,腰背部紧贴平板,身体正中矢状面与垂直25并重合于平板中心线,两手放于两侧,下缘包括耻骨联合。
X线常用摄影体位(一)上肢X线摄影一.手后前位 1 •体位: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被检测手掌伸直,掌心向下,五指伸直自然分开。
第三掌骨头置于IR中心。
摄影距离为75-100cmo照射野与被检部位等大为宜。
2.中心线:对准第三掌骨头垂直入射。
若同时摄取双手,中心线经两手第3掌骨头连线的中点垂直射入。
3.显示部位:显示被检侧手掌的正位影像。
被检测二至五掌指骨呈正位影像,拇指的掌指骨呈斜位像,骨小梁清晰显示,软组织显示良好。
二、手后前斜位 1 •体位: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前臂伸直掌面向下,挠侧抬高,手指内旋,使掌而与IR成45。
角。
五指均匀分开稍弯曲,各指尖触及摄影台而,第三掌骨头置于IR中心。
摄影距离为75-100cmo照射野与被检部位等大为宜◊ 2.中心线:对准第三掌骨头垂直入射。
3.显示部位:显示手的斜位影像,被检侧二至五掌骨指呈正位影像, 第四五掌骨基底部有不同程度重叠,手背侧内部及掌侧外部的骨皮质呈切线位显示,骨小梁清晰显示,软组织影像显示良好。
三、腕关节正位1.体位: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前臂伸直掌而向下,肘部弯曲成90度角,五指稍弯曲成半握拳状。
尺挠骨茎突连线中点置于IR中心。
2.中心线对尺挠骨茎突连线中点垂直入射。
摄影距离为75-100cmo 照射野与被检部位等大为宜。
3.显示部位:显示腕骨,掌骨基底部,尺骨及挠骨远端的正位影像,税腕关节而清晰,骨小梁清晰显示,软组织影像显示良好。
四、腕关节侧位1.体位: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前臂伸直尺侧在下,五指稍弯曲成半握拳状,尺骨茎突置于IR中心。
照射野包括尺挠骨远端和掌骨远端,摄影距离为75-100cmo照射野与被检部位等大为宜。
2.中心线经挠骨茎突垂直入射。
3.显示部位:显示腕关节,掌骨基底部,尺骨及槎骨远端的侧位影像。
腕骨重叠较多,月骨显示较为清晰,腕部诸骨骨小梁清晰显示,软组织影像显示良好。
八、前臂前后位1.体位:被检者侧坐于摄影床旁,肩部放低,前臂伸直掌而向下,五指稍弯曲成半握拳状(或掌心向上前臂长轴与探测器长轴平行)。
x线摄影体位名词解释
X 线摄影体位是指患者在进行 X 线摄影时所采取的特定姿势和体位。
为了获得高质量的 X 线影像,患者需要在特定的姿势和体位下进行检查。
这些姿势和体位通常需要患者在特定的位置上静止一段时间,以确保 X 线能够准确地穿过身体并捕捉到需要观察的部位。
X 线摄影体位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包括全身 X 线摄影、腹部 X 线摄影、胸部 X 线摄影、颅脑 X 线摄影等。
在这些体位中,患者通常需要采取一些特定的姿势,例如仰卧、侧卧、坐位等,以使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能够清晰地暴露在 X 线下。
在进行 X 线摄影体位时,医生和患者需要密切合作,以确保检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要求,选择最佳的体位和姿势,以确保检查的质量和效果。
同时,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要求,保持体位稳定和静止,以确保 X 线能够准确地穿过身体并捕捉到需要观察的部位。
普通X线摄影体位显示标准一.胸部后前位:1、包括胸廓、全部肺野及两侧肋膈角;2、两侧胸锁关节对称,肩胛骨位于肺野外方;3肺野密度适中,肺尖显示在锁骨上方,纵膈内1-4胸椎显示清晰;4、肺门位于肺内带中部,肺纹理由肺门呈放射状伸向肺野,层次清晰;5、肺纹理、肋骨、膈肌及心脏边缘锐利;6、心脏居中偏左;7、高千伏显示层次丰富、与肋骨纵膈与心脏等重叠肺组织显示清晰,气管和支气管的形态和管壁显示良好,心脏及大血管边界较锐利。
二.胸部侧位片:1、胸片包括肺尖膈肌及前后胸壁;2、胸骨及胸椎呈侧位缘;3、从颈部到气管分叉部,能连续追踪到气管影像;4、心脏大血管居中偏前;5、心前、后间隙肺野清晰,食管显影时位于心影后方。
三.手正位:显示第2-5掌、指骨正位影像,拇指的掌、指骨斜位像。
四.手斜位:显示第2-5掌、指骨斜位像。
五.腕关节正位:1、显示腕骨、掌骨基底部、尺骨及桡骨远端的正位影像;2、腕桡关节面清晰。
六.腕关节侧位:1、显示腕骨、掌骨基底部、尺骨及桡骨远端的侧位影像;2、腕骨重叠较多,月骨显示较为清晰。
七.尺桡骨正位:显示尺、桡骨正位影像。
八.尺桡骨侧位:显示尺、桡骨侧位影像。
九.肘关节正位:显示肘关节正位影像,关节间隙清晰。
十.肘关节侧位:1、显示肘关节侧位影像;2、关节间隙清晰;3、肱骨两髁影像相重叠。
十一、肱骨正位:显示肱骨正位影像。
十二、肱骨侧位:显示肱骨侧位影像。
十三肩关节正位:显示肩关节正位影像,关节间隙显示清晰。
十四、肩胛骨正位:显示肩胛骨正位影像。
十五、锁骨正位:1、显示锁骨正位影像;2、肩锁关节及胸锁关节影像显示清晰。
十六、足正位:显示趾骨、跖骨及部分跗骨正位影像。
、十七、足斜位:显示足部xx斜位影像。
十八、跟骨侧位:1、显示跟骨侧位影像;2、跟骨形态、骨质,跟骨关节、跟距关节。
十九、踝关节正位:1、显示踝关节正位影像;2、关节间隙清晰。
二十、踝关节侧位:1,显示踝关节侧位影像;2、踝关节xx影像显示清晰。
X线摄影体位名词解释
X线摄影是一种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用于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各种病症。
在进行X线摄影时,患者需要采取不同的体位,以便将某个部位的影像清晰地呈现出来。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X线摄影体位名词及其解释:
正位(正面位)
正位是指患者面向X射线机,胸部或腹部贴紧摄影板,使得X射线垂直穿过身体并投影在摄影板上。
这种体位用于检查胸部、腹部和盆腔等区域。
侧位
侧位是指患者侧身,使得X射线从侧面垂直穿过身体并投影在摄影板上。
这种体位通常用于检查胸部、脊柱和四肢等区域。
斜位
斜位是指患者身体在正位和侧位之间倾斜一定角度,以改变X射线的入射角度和投影方向。
斜位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观察某些结构或病变。
前后位
前后位是指患者面向或背对X射线机,使得X射线从前方或后方穿过身体并投影在摄影板上。
这种体位常用于检查头部、脊柱和四肢等区域。
斜位(RPO、LPO)
RPO(右前斜位)和LPO(左前斜位)是指患者身体倾斜一定角度,使得X射线从右前方或左前方穿过身体并投影在摄影板上。
这种体位常用于检查肝脏、胆囊等区域。
俯卧位
俯卧位是指患者躺在胸部朝下的姿势,使得X射线从背后穿过身体并投影在摄影板上。
这种体位常用于检查背部、腰椎和骨盆等区域。
仰卧位
仰卧位是指患者躺在背部朝上的姿势,使得X射线从腹部或头部正对身体并投影在摄影板上。
这种体位常用于检查胸部、腹部和颅脑等区域。
胸锁关节后前斜位摄影体位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两手放于身旁。
身体正中面或脊柱对暗盒或台面中线。
下颌前伸,支撑头部,使肢体更靠近暗盒。
胸锁关节放于暗盒中心。
中心线向被检侧(左或右)倾斜15”~20”角,经第3胸椎左或右侧射至暗盒中心;左右两侧分别摄影,暗盒用铅橡皮遮挡。
用途常规位置。
胸锁关节侧位摄影体位患者侧立于摄片架前,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
头稍向后仰,两臂在背后交叉,胸部向前挺出,两肩尽量后倾.胸骨颈切迹对暗盒中心。
中心线对准胸锁关节,与暗盒垂直。
用途常规位置。
膈上肋骨后前位摄影体位患者站立于摄片架前,面向暗盒,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
身体正中面或脊柱对暗盒中线。
头稍抬高。
暗盒上缘超出肩部,下颌置于暗盒上缘,使胸部更能靠近暗盒。
两肘弯曲,手背放于髋部,两臂和肩部尽量内转,使肩胛骨影像不与肋骨重叠.中心线对准第4胸椎,与暗盒垂直。
用途常规位置。
膈上肋骨前后位摄影体位患者站立于摄片架前,背向暗盒,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
两手上举抱头,然后将身体向被检测转45o角,使被检侧腋背部紧靠暗企。
将脊柱至胸腔外侧缘的中点对暗盒中线,暗盒上缘须超过肩部。
中心线对准胸骨颈切迹,通过第2胸椎间隙,与暗盒垂直。
用途用以检查腋部肋骨的病变或外伤。
膈上肋骨前后斜位摄影体位患者站立于摄片架前,背向暗盒,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
两手上举抱头,然后将身体向被检侧转45o角,使被检侧腋背部紧靠暗盒。
将脊柱至胸腔外缘的中点对暗盒中线,暗盒上缘超过肩部。
中心线对准胸骨颈切迹,通过第2胸椎间隙,与暗盒垂直。
用途用以检查腋部肋骨的病变或外伤。
膈上肋骨后前斜位摄影体位患者站立于摄片架前.面向暗盒,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
两手上举抱头,或将健侧手臂上举,被检侧肘部弯曲,手腕放于髋部,手臂及肩部尽量内转。
然后将身体向被检侧转45o角,使被检侧的胸腋部靠近暗盒,并将脊柱至胸腔外侧缘中点对暗盘中线,暗盒上缘须超出肩部。
中心线对准第3胸椎,通过胸骨颈切迹,与暗盒垂直。
用途用以检查腋部肋骨病变或外伤。
膈下肋骨前后位摄影体位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身体正中面或胸骨对台面中线。
两臂放于头旁或身旁,膝和髋关节弯曲。
暗盒上缘包括第5胸椎,下缘包括第3腰椎。
中心线对准脐孔,通过第3腰椎间隙,与暗盒垂直。
用途常规位置。
膈下肋骨前后斜位摄影体位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被检侧上肢外展上举,脊柱至胸腔外侧缘的中点对台面或暗盒中线。
对侧背部抬高,使躯干与台面成45o角,并用沙袋或枕头支撑,暗盒上缘包括乳头,下缘包括脐孔。
中心线对准暗盒中心,并垂直。
骨盆前后位摄影体位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身体正中面或前中线对台面中线。
两下肢伸直,或将膝关节稍弯曲,用沙袋稍垫高。
足内旋,使两侧拇趾内侧相互接触,两足跟分开,踝部置沙袋固定,骨盆摆平,两侧髂前上棘至台面的距离必须相等。
如两侧髋部有畸形现象,另一侧须用棉垫垫平,使两侧髋部等高,使骨盆不致倾斜,两侧骼前上棘联线中点下方3cm处放于暗盒中心,暗盒上缘包括髂骨嵴,下缘包括耻骨联合。
中心线对准暗盒中心.并垂直。
用途常规位置。
骨盆侧位摄影体位患者侧卧于摄影台上,两下肢完全伸直,以避免大腿与耻骨联合重叠。
腰部和两膝的中间用棉垫或沙袋垫平,使脊柱长轴与台面平行,骨盆成完全侧位。
暗盒上缘包括骼骨嵴,下缘超出耻骨联合,将大粗隆上方的软组织凹对暗盘中心。
小腿部置长形沙袋固定。
中心线对准大腿外侧粗隆上方的软组织凹,与暗盒垂直。
用途此位置用以计算骨盆的人口径和出口径,并能测定异物的位置。
耻骨和坐骨后前位摄影体位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身体正中面或脊柱对台面中线。
膝关节稍弯曲,踝下垫一沙袋,骨盆摆平,不能有倾斜。
耻骨联合对暗盒中心,或以两侧大粗隆连线中点对暗盒中线。
中心线对准两侧大粗隆连线中点,与暗盒垂直。
用途常规位置。
肺后前位摄影体位患者面向摄影架站立,前胸紧靠暗盒,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身体正中面或脊柱对暗盒中线,头稍向后仰,将下颌搁于暗盒上绿,暗盘上缘需超出两肩。
肘部弯曲,手背放于破部,两肩尽量内转紧靠暗盒,如此可使两侧肩肿骨拉出肺野,不与肺部重叠。
两肩尽量放平,使锁骨成水平位,以免肺尖部被锁骨影像所遮盖。
如患者不能做到上述姿势,可嘱其抱住摄影架,也能达到同样效果。
女性患者如有发辫,应让其结于头上,以免发辫的阴影投射到胶片上形成伪影。
曝光前须请患者深吸气屏气。
中心线对准第4胸椎或第6胸椎高度与暗盒垂直。
用途常规位置。
肺前后位摄影体位患者背向摄片架站立,背部紧靠暗盒,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
身体正中面或胸骨对暗盒中线,头部稍向后仰。
肘部弯曲,手背放于赢部,两肩尽量下垂井内转,使锁骨放平,以免遮蔽肺尖。
肩胛分开,不与肺部重叠。
暗盒上缘超出两肩峰3cm。
中心线对准第5胸椎,与暗盒垂直。
用途如病灶靠近背部时,可用此位置。
肺仰卧前后位摄影体位先将暗盒放于摄影台上。
患者仰卧,背部紧靠暗盒,身体正中面或脊柱对准暗盒中线.头稍向后仰,两肘弯曲,手背放于髋部。
两肩尽量内转并下垂,使两侧肩呷骨分开,不与肺野重叠。
锁骨放平,不遮盖肺尖。
暗盒上缘超出两肩峰3cm。
中心线对准胸骨中点,与暗盒垂直。
用途适用于重病或不能站立的患者和小儿的胸部摄影.肺侧位摄影体位患者倒立于拉片架前,被检侧胸部紧靠暗盒。
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胸部腋中线对准暗盒中线,两臂高举,交叉放于头上,使两肩尽量不与肺野重叠。
收腹,使胸部长袖与暗盒长轴一致,暗盒上缘需超出肩部。
前胸壁及后胸壁投影与暗盒边缘等距.中心线对准第5胸推平面的侧胸壁中点与暗盒垂直。
用途①能观察纵隔、心脏后方和后部横膈上方的肺部情况,藉以发现在后前位照什中不能显示的病灶。
②能了解肺部分叶、分段和确定病灶的位置.③能观察胸膜(包括叶间胸膜的病变).肺侧卧后前位摄影体位患者侧卧于摄影台上,有少量胸腔积气者患倒在上,有少量胸腔科液者患侧在下.暗盒横放竖立,紧靠前胸,并以上方手臂抱住,使暗盒固定.靠台面恻的手臂前伸或高举过头,胸部与台面中间可用棉垫垫起,以抬高胸部,使整个胸部能包括在胶片内。
中心线是水平对准第5N椎,与暗盒.垂直.用途①此位置可用于检查少量胸腔积液,这是因为积液少于200ml时,在普通后前位照片上被横膈顶部遮蔽,常不能发现。
③能测得空洞的大小,并能观察空洞内有无液体存在.③对少量气胸或液气胸的病例,可利用此位置摄影,观察肺压缩情况.肺仰卧侧位摄影体位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两臂高举过头,下颌稍抬高,背部可用棉垫垫高。
暗盒在患侧胸部旁边竖立,与台面垂直,并以沙袋支撑,或用专用木架固定,上缘约与下颌相齐。
中心线摆成水平位,对准第5M椎平面的腋中线与暗盒垂直。
用途用以检查胸内液体平面。
对不能采取站立侧位的患者亦可用此位置。
用于重病患者的床边摄影。
肺前凸位摄影体位患者背向摄片架站立,身体正中面或脊柱对暗盒中线。
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
肘部弯曲,手背放于髋部.身体稍离开摄片架,上胸向后仰,使上背部紧靠暗盒,腹部向前挺出,身体冠状面与胶片成35o角。
两肩尽量内旋,使肩胛骨影像不与肺部重叠。
暗盒上缘须超出肩部上方约7cm。
中心线向头侧倾斜12o角,对准胸骨角与剑突联线的中点,射入暗盒中心,或垂直摄入暗盒。
用途此位置主要检查肺尖部病变,对在前后位被肋骨或锁骨遮蔽的病灶都能清楚显示。
其他如叶间积液和右肺中叶不张等也有诊断价值。
腹部前后位摄影体位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身体的正中面或正中线对台面中线,两臂放于身边或上举,下肢伸直,头部用枕头垫高,暗盒上缘超出胸骨剑突,下缘包括耻骨联合。
中心线对准胸骨剑突与耻骨联合连线的中点,与暗盒垂直。
用途常规位置。
腹部前后立位或后前立位摄影体位患者面对或背向摄影架站立,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
两臂垂于身旁或抱住摄影架,身体正中面或脊柱对准暗盒中线。
暗盒上缘超出胸骨剑突,下缘包括耻骨联合。
中心线对准耻骨联合与剑突连线中点,与暗盒垂直。
用途此位置应用于观察肠梗阻及消化道穿孔。
先天性肛门闭锁摄影法先天性肛门闭锁的X线摄影检查,可了解肠管闭锁的部位并能测量闭锁部位与肛门处皮肤间的距离,对外科手术有很大帮助。
为达到以上两个目的,可利用肠管内的空气来确定。
因气体较轻,所以必须摄取倒立位才有诊断价值。
新生儿,空气自口到达肛门需要12~24小时,因此,出生后即刻进行腹部X线检查对锁肛是没有诊断意义的。
第一张片应在生后12~18小时摄取,以后每隔3小时摄取一张,直至见到气柱不能下降,同时肠管下端开始膨胀为止。
在此时,可确定最下端即闭锁肠管的盲端,依此可确定肠管闭锁的部位,并可估计到肛门的距离.但由于倒立,直肠末端一般向头侧牵引1—2.5cm,所以在照片上测得的距离较实际的长。
对肛门闭锁的小儿,应摄取倒立前后位和倒立侧位照各一张。
侧位片不但能确定肠管闭锁的部位,还可估计出到肛门的距离。
摄影时,在肛门窝部置一金属物,用胶布固定,用作测量到闭锁部位长度的标记。
另外,将患者倒立后,应稍等数分钟,使气体尽量上升至而管的盲端,然后再摄影。
右上腹部(胆囊区)后前位摄影体位患者俯卧于摄影台上,头放于枕头之上,转向右侧,身体右侧莫菲点对台面中线。
左手上举抱头,右臂屈肘放于身旁,身体右侧抬高20o~30o角,避免胆囊与脊柱影像重叠。
暗盒上缘包括第10胸椎,下缘包括第3腰椎。
背部应用压迫带正紧,使患者保持不动。
中心线对准暗盒中心,并与暗盒垂直。
用途常规位置。
心脏和大血管后前位摄影体位患者站立于摄片架前,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
身体正中面或脊柱对准暗盒中线,前胸紧靠暗盒。
头稍向后仰,下颌放于暗盒上缘,使前胸能靠近暗盒。
肘部弯曲,手背放于髋部,两肩尽量内转。
曝光时.请患者在平静呼吸下屏气。
中心线对准第6胸椎,与暗盒垂直。
用途常规位置。
心脏和大血管侧位摄影体位患者侧立于摄片架前,左侧或右侧靠近暗盒,身体矢状面或脊柱与陪盒平行。
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头部稍向后仰,两臂高举过头或交叉抱于头上。
暗盒上缘应超过肩部。
曝光时应屏气。
中心线对准第6胸椎,由腋中线前方5cm处射人暗盒中心,并与暗盒垂直。
用途常规位置。
心脏和大血管右前斜位摄影体位患者站立于摄片架前,先面向暗盒,身体正中面或脊柱对暗盒中线。
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
头稍向后仰,左手高举抱头.右前胸紧靠暗盒,右肘弯曲,手背放于髋部,右肩内转,左前胸离开暗盒,使躯干与暗盒成45o~55o角。
暗盒上缘超过肩部。
中心线对准第6胸椎,与暗盒垂直。
用途常规位置,主要观左心房大小。
心脏和大血管左前斜位.摄影体位患者站于摄片架前,先面向暗盒,身体正中面或脊柱对暗盒中线。
两足分开,使身体站稳。
头部稍后仰,右手高举抱头,左前胸靠近暗盒,左肘弯曲,手背放于髋部,左肩内转,然后右侧胸部离开暗企,使躯干与暗盒成55o~65o角。
暗盒上缘超过肩部。
中心线对准第6胸,与暗盒垂直。
用途常规位置,用于检查左心室.尿路仰卧前后位摄影体位患者仰卧于摄影台上,身体正中面前中线对准台面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