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
- 格式:ppt
- 大小:2.81 MB
- 文档页数:37
第三章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思考题1.阐述下列化学名词、概念的含义.解离常数,解离度,分步解离,水解常数,水解度,分步水解, 水的离子积,缓冲溶液,溶度积,溶度积规则,分步沉淀,沉淀完全,沉淀转化。
2.在氨水中加入下列物质时,NH3·H2O的解离度和溶液的pH值将如何变化?(1) 加NH4C1;NH3·H2O的解离度下降,pH值↓(2)加NaOH;NH3·H2O的解离度下降,pH值↑(3) 加HCl;NH3·H2O的解离度增大,pH值↓(4)加水稀释. 解离度α↑,溶液pH值的变化与加水的多少有关。
3.是非题:(1)酸性水溶液中不含OH—,碱性水溶液中不含H+;×(2)1×10-5 mol·L—1的盐酸溶液冲稀1000倍,溶液的pH值等于8.0;×(3)使甲基橙显黄色的溶液一定是碱性的;×(4)在一定温度下,改变溶液的pH值,水的离子积不变;√(5)弱电解质的解离度随弱电解质浓度降低而增大;√(6)H2S溶液中c(H+)=2c(S2—)×4.下列说法是否正确?为什么?(1) 将氨水和NaOH溶液的浓度各稀释为原来的1/2,则两种溶液中OH—浓度均减小为原来的1/2;×(2) 若HCI溶液的浓度为HOAc溶液的2倍,则HCl溶液中H+浓度也为HOAc溶液中H+浓度的2倍;×(3)中和同浓度、等体积的一元酸所需的碱量基本上是相等的,所以同浓度的一元酸溶液中H+浓度基本上也是相等的;前半句√、后半句×(4)氨水的浓度越小,解离度越大,溶液中OH-浓度也必越大。
5.根据弱电解质的解离常数,确定下列各溶液在相同浓度下,pH值由大到小的顺序。
③NaOAc ②NaCN ④Na3PO4 ⑧H3PO4⑦(NH4)2SO4⑥HCOONH4⑤NH4OAc ⑩H2SO4⑨HCl ①NaOH.6.试回答下列问题;(1)如何配制SnCl2、Bi(NO3)3、Na2S溶液?先用浓HCl溶解SnCl2固体、先用浓HNO3溶解Bi(NO3)3固体、先用浓NaOH溶解Na2S固体后再稀释。
无机化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实验一: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班级】 【日期】【姓名】 【学号】一、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证实水溶液中的酸碱反应、沉淀反应存在着化学平衡及平衡移动的规则——同离子效应、溶度积规则等。
○2学习验证性实验的设计方法。
○3学习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从实验现象得出结论等逻辑手段。
二、实验原理(1)按质子理论,酸、碱在水溶液中的解离和金属离子、弱酸根离子在水溶液中的水解均为酸碱反应。
弱酸、弱碱的解离和金属离子、弱酸根离子的水解均存在着化学平衡。
如一元弱酸的解离HA == H + + A -,其平衡常数称弱酸的解离常数,记作K θa ,其表达式为:[c (H +)/c θ][c(Ac -)/ c θ]K θa (HAc) = ————————————— (3-1)[c(HAc)/ c θ]c (H +) c(A -)解离度 α = ——— ⨯ 100% = ——— ⨯ 100% (3-2) c(HA) c(HA)从平衡移动的观点,可以了解当溶液增加c(A -)或c(H +),使平衡向左移动,使弱酸的解离度降低,即当增加c(H +),使c(A -)降低,当增加c(A -)则c(H +)降低。
金属离子与水的酸碱反应,即水解反应,就像多元酸的解离是分步进行的。
例如Al 3+(aq)的水解:Al 3+(aq) + H 20 === Al(OH)2+(aq) + H +(aq)Al(OH)2+(aq) + H 20 === Al(OH)2+(aq) + H +(aq)Al(OH)2+(aq) + H 20 === Al(OH)3(s) + H +(aq)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金属离子的水解,并不是要水解到相应的氢氧化物才生成沉淀,而是水解到某一中间步骤,就生成了碱式盐沉淀。
如Sb 3+(aq)的水解: 第一步 Sb 3+(aq) + H 20 === Sb(OH)2+(aq) + H +第二步 Sb(OH)2+(aq) + Cl -(aq) === SbOH 2+(s) + H +这类反应同样也存在平衡,当增加溶液中c(H +),则可抑制水解,当减少溶液中c(H +)(pH 增大),则可促进其水解。
第三章 酸碱反应与沉淀反应一、判断1、因为难溶盐类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所以它们都是弱电解质。
2、H 2PO 4-、HS -既是酸又是碱。
3、阳离子水解总是显酸性,阴离子水解必定显碱性。
4、浓度很大的酸或浓度很大的碱溶液也有缓冲作用。
二、选择1、某难溶盐化学式为M 2X ,则溶解度s 与溶度积sp K 的关系是 。
(1)s=sp K (2)2s =sp K (3)22s =sp K (4)43s =sp K 2、欲配制PH=9.00的缓冲溶液最好应选用 。
(1)NaHCO 3-Na 2CO 3 (2)NaH 2PO 4-Na 2HPO 4 (3)HAc -NaAc (4)NH 3·H 2O -NH 4Cl 3、下列几组溶液具有缓冲作用的是 。
(1)H 2O —NaAc (2)HCl —NaCl (3)NaOH —Na 2SO 4 (4)NaHCO 3—Na 2CO 3 4、向氨水中加入少量固体NH 4Ac 后,溶液的pH 值将 。
(1)增大 (2)减小 (3)不变 (4)无法判断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1)溶度积小的物质一定比溶度积大的物质溶解度小 (2)难溶物质的溶度积与温度无关 (3)对同类型的难溶物,溶度积小的一定比溶度积大的溶解度小(4)难溶物的溶解度仅与温度有关 6、)(4s PbSO 在1升含有相同摩尔数的下列物质溶液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
(1)23)(NO Pb (2)42SO Na (3)Ac NH 4 (4)4CaSO 7、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1)根据稀释定律,弱酸溶液越稀,其解离度越大,溶液中氢离子浓度也越大。
(2)弱酸H 2A 溶液中A H a H c K c 212θ=+(3)凡是多元弱酸溶液中,其酸根浓度在数值上近似等于其最后一级的标准解离常数。
(4)一般情况下,多元弱酸溶液中的氢离子浓度可根据第一级解离平衡求出。
8、已知HAc K =1.75×10-5,用HAc 和NaAc 配制pH=5.00的缓冲溶液时,c(HAc)/c(NaAc)= 。
化学反应中的酸碱中和和沉淀反应知识点总结化学反应是研究物质变化的一门科学,其中酸碱中和反应和沉淀反应是化学反应中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对这两个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是指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化学反应。
以下是酸碱中和反应的几个重要知识点:1. 酸的特性:酸是指能够释放出H+离子的物质,常见的酸包括硫酸、盐酸等。
2. 碱的特性:碱是指能够释放出OH-离子的物质,常见的碱包括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
3. 盐的特性:盐是酸碱中和反应生成的产物,由阴离子和阳离子组成,如氯化钠、硫酸铜等。
4. 水的生成:酸和碱反应时,产生的H+离子和OH-离子结合生成水,这是酸碱中和反应的基本特点。
5. 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酸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一般形式为:酸 + 碱→ 盐 + 水。
6. pH值的变化:在酸碱中和反应过程中,溶液的pH值会向中性的7靠近。
二、沉淀反应沉淀反应是指溶液中两种溶解度有限的物质反应生成难溶于溶液中的沉淀。
以下是沉淀反应的几个重要知识点:1. 溶解度积:溶解度积是指溶液中产生沉淀所需要的离子浓度乘积,如果离子浓度乘积大于溶解度积,沉淀反应将会发生。
2. 沉淀的性质:沉淀是指在溶液中形成的难溶于溶液的固体物质,常见的沉淀包括氧化物、氢氧化物等。
3. 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沉淀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一般形式为:离子1 + 离子2 → 沉淀。
4. 沉淀反应的条件:沉淀反应需要满足溶解度积的条件,即离子浓度乘积大于溶解度积。
5. 用沉淀反应分离离子:由于沉淀反应的特性,可以利用沉淀反应将溶液中的离子进行分离和识别。
总结:化学反应中的酸碱中和反应和沉淀反应是化学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酸碱中和反应产生盐和水,通过酸和碱之间的中和作用使溶液的pH值靠近中性。
沉淀反应则是由溶解度积的条件所决定,通过沉淀的形成实现将溶液中的离子分离和识别。
以上是对酸碱中和和沉淀反应的知识点的简要总结,希望对您的学习有所帮助。
第3章 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一)思考题1.阐述下列化学名词、概念的含义。
解离常数,解离度,分步解离,水解常数,水解度,分步水解,水的离子积,缓冲溶液,溶度积,溶度积规则,分步沉淀,沉淀完全,沉淀转化答:(1)解离常数:在溶液中存在着已解离的弱电解质的组分离子和未解离的弱电解质分子之间的平衡,该平衡的平衡常数称为解离常数。
(2)解离度:弱电解质在溶剂中解离达平衡后,已解离的弱电解质分子百分数称为解离度。
(3)分步解离:多元弱酸在水溶液中的解离是分步(或分级)进行的,平衡时每一级都有一个相应的解离平衡常数。
(4)水解常数:对于强碱弱酸盐、强酸弱碱盐、弱酸弱碱盐,盐的组分离子与水解离出来的H+或OH-结合成弱电解质的反应的平衡常数称为水解常数。
(5)水解度:盐水解部分的物质的量或浓度与始态盐的物质的量或浓度的比值称为水解度。
(6)分步水解:与多元弱酸(或多元弱碱)的分步解离相对应,多元弱酸盐(或多元弱碱盐)的水解也是分步进行的。
(7)水的离子积:水的解离平衡常数称为水的离子积。
(8)缓冲溶液:弱酸与弱酸盐、弱碱与弱碱盐等混合液保持pH相对稳定作用的溶液称为缓冲溶液。
(9)溶度积:难溶强电解质在水中虽然难溶,但仍有一定数量的构晶离子离开晶体表面而进入水中,当溶解与沉淀的速率相等时,晶体和溶液相应的离子之间达到动态的多相离子平衡,该溶解平衡常数称为溶度积。
(10)溶度积规则:,该规律称为溶度积规则。
(11)分步沉淀:体系中同时含有多种离子,离子可能与加入的某一沉淀剂均会发生沉淀反应,生成难溶电解质,则离子积首先超过溶度积的难溶电解质先沉出,这种在混合溶液中多种离子发生先后沉淀的现象称为分步沉淀。
(12)沉淀完全:在进行沉淀反应时,当离子浓度小于10-5时,可以认为沉淀基本完全。
(13)沉淀转化:借助于某一试剂的作用,把一种难溶电解质转化为另一难溶电解质的过程称为沉淀转化。
2.在氨水中加入下列物质时,的解离度和溶液的pH 将如何变化?(1)加(2)加(3)加答:(1)使的解离度下降,溶液的pH 减小;(2)使的解离度下降,溶液的pH 升高;(3)使的解离度增大,溶液的pH 减小;(4)使的解离度增大,溶液的pH 的变化与加水量的多少有关。
第3章 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 习题参考答案 解:(1)pH=-lg c (H +)=12.00(2)0.050mol·L -1HOAc 溶液中,HOAc H + + OAc -c 平/(mol·L -1) 0.050-x x x5108.1x0.050x x )HOAc ()OAc ()H (K --+⨯=-⋅==c c c a θ c (H +) = 9.5×10-4mol·L -1pH = -lg c (H +) = 3.022.解:(1)pH = 1.00 c (H +) = 0.10mol·L -1pH = 2.00 c (H +) = 0.010mol·L -1等体积混合后:c (H +) =(0.10mol·L -1+0.010mol·L -1)/2 = 0.055 mol·L -1pH = -lg c (H +) = 1.26(2)pH = 2.00 c (H +) = 0.010mol·L -1pH = 13.00 pOH = 14.00-13.00 = 1.00, c (OH -) = 0.10mol·L -1 等体积混合后:-1-10.010mol L (H )0.0050mol L 2c +⋅==⋅ -1--10.10mol L (OH )0.050mol L 2c ⋅==⋅ 酸碱中和后:H + + OH - → H 2Oc (OH -) = 0.045mol·L -1pH =12.653.解:正常状态时pH = 7.35 c (H +) = 4.5×10-8mol·L -1pH = 7.45 c (H +) = 3.5×10-8mol·L -1患病时pH = 5.90 c (H +) = 1.2×10-6mol·L -127L m ol 105.4L m ol 101.21-8--1-6=⋅⨯⋅⨯ 34L m ol 105.3L m ol 101.21-8--1-6=⋅⨯⋅⨯患此种疾病的人血液中c (H +)为正常状态的27~34倍。
盐的性质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盐的性质: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盐是由酸和碱反应产生的化合物,它在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中表现出独特的性质。
本文将探讨盐的性质以及在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中的作用。
一、盐的酸碱性质盐在溶液中可以解离出阳离子和阴离子。
如果阳离子来自酸,阴离子来自碱,则该盐呈碱性;如果阳离子来自碱,阴离子来自酸,则该盐呈酸性;如果阳离子和阴离子都来自酸或碱,或者它们来自的酸和碱性质相同,则该盐呈中性。
盐的酸碱性质决定了它在酸碱反应中的作用。
当与酸反应时,碱性盐具有中和酸的作用,可以将酸溶液的酸度降低;酸性盐和中性盐在酸中也可以发生酸碱反应。
与碱反应时,酸性盐可以中和碱的作用,降低碱溶液的碱度;中性盐在碱中也能发生酸碱反应。
二、盐的沉淀反应盐在溶液中会发生溶解和沉淀的反应。
当溶液中加入另一种盐,并且两种盐中至少有一种存在溶解度较低的盐时,就会发生沉淀反应。
沉淀反应是指两种盐溶液中的离子发生反应,生成难溶的盐并从溶液中析出。
例如,当向硫酸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钙溶液时,钠离子和氯离子不发生反应,但是钙离子和硫酸根离子会结合成难溶的硫酸钙沉淀。
沉淀可以根据其性质进行相应的分离和鉴定。
盐的沉淀反应不仅在化学实验中有应用,也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水中含有较高的钙、镁离子时会产生水垢,给水质和用水设备带来影响。
为了处理水质问题,可以利用盐的沉淀反应,使水中的钙镁离子形成沉淀,从而达到除垢的目的。
总结:盐的性质包括酸碱反应和沉淀反应。
酸碱性质决定了盐在酸碱反应中的作用,可以起到中和酸碱溶液的作用。
盐的沉淀反应可以通过两种溶液中的离子结合形成难溶的盐沉淀,对于分离和鉴定盐有重要意义。
通过进一步研究和应用盐的性质,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化学反应和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字数:60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