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动机不转故障诊断与排除》 教学设计方案
- 格式:rtf
- 大小:239.75 KB
- 文档页数:6
《起动机不工作的故障诊断与排除》一.【课题】起动机不工作的故障诊断与排除二.【教学对象分析】1.学生知识技能基础教学对象为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二年级学生,接受了一年的职业教育,对汽车有着浓厚的兴趣,但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较弱,应多举实例进行分析归纳来进一步培养。
2.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大部分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数学物理基础知识较弱,而且欠缺学习主动性,语言表达能力也有待提高,应在课堂上多应用多媒体教学方法,多进行实物教学,通过现场实操训练的方式让同学们把教学内容从感官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同学们在做中学,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三.【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本课程采用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教材《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于明进、于光明主编。
2.教学内容“起动机不工作的故障诊断与排除”是《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课程的一个教学任务。
这个学习任务包含起动系统的组成、起动机的结构、起动机的类型和工作过程等主要教学内容,并从中学习了如何对汽车起动系统进行检修和装配的实操技能。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通过一个完整的的工作过程把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结合在一起,实现理实一体化教学。
3.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该节内容是汽车充电系统后,所要认识的起动系统的故障诊断与排除,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涉及到一些关于起动系统的组成等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汽车起动机的重要作用,并对日后进行起动系统的检修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起动系统典型故障中,如:起动机不工作,起动机转速低,起动机空转难等故障现象都有可能是起动系统工作不良引起的,所以起动系统的检修是汽车维修中典型的工作任务之一。
四.【教学目标】为了让学生在完成本任务后,能够达到可观察,测量的教学效果和状态,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企业实践专家的要求出发,按照能力表述的明确性,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本着以学生发展为本,能力培养为重原则,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起动机不工作故障诊断与排除讲解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汇报的内容是起动机不工作的故障诊断与排除。
我主要从:教学设计、教学资源、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四个方面来叙阐述我对本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第一个方面,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教学内容选自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于明进,于光明主编的《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第二章第八节。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中职2年级学生。
通过本课程其他章节的教学效果分析,该班学生喜欢动手操作,思维活跃,对新兴事物充满好奇心。
此外,从学生现有的知识层面分析,他们已经了解起动系统的工作过程,能够识读简单的电路图,懂得使用万用表进行线路测量,但是对起动系统的故障诊断与排除这一章节的知识还不了解,需要进一步学习。
终上所述,我认为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活起动系统各种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技能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立了本次课教学目标有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分别如图所示。
重点难点。
为了更好的达成本次课的教学目标。
我把故障原因的分析和确定诊排流程的学习作为本次课的难点。
同时又考虑到学生动手能力的差异性。
因此我确立了本次课的教学重点是熟练规范的就车拆卸起动机。
教法学法。
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我采用了以上的教学方法。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等方法进行学习。
教学和学法的制定充分体现了做中教和做中学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理念。
第二个方面,教学资源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完善的教学设备能使信息化教学顺畅进行。
我把手机学习平台,混合式教学平台,微视频,网络电话电视直播平台,在线测试平台运用于线上教学。
同时又具备多功能实训车间,校园无线WIFI,标准操作视频,三维仿真软件,以确保线下教学环节能顺利开展。
第三个方面,教学过程。
通过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的有机结合。
将传统的课堂教学有效延展为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
课前,教师创设情境,学生自主探究。
课中,教师组织指导,学生实践合作。
随着汽车零部件的生产成本变得越来越低,汽车维修已经从维修旧件向更换新件转变,汽车维修方式也从汽车出现故障后去修理向定期检测、强制维护、视情修理的方向转变。
近年来出现的汽车远程诊断技术使汽车维修行业对高技能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特别是要求高技能人才应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本教学设计是基于企业用人标准的变化,选取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课程中的发动机无法起动故障诊断与排除项目内容,通过企业岗位真实工作任务,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具备较强实践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的高技能人才。
1 整体教学设计1.1 课程定位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
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汽车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故障检测的方法及检测标准;初步具备诊断故障、分析故障及排除故障的能力;具备查找相关技术资料的能力,达到岗课赛证的有机统一;能考取汽车维修中级工、1+X证书相关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为今后从事汽车检测与维修工作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1.2 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以企业实际岗位典型工作任务为依据,打造基于实际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型课程体系,共包括11个项目、17个教学任务。
本教学设计选自该课程的项目二(起动机运转正常,发动机无法起动故障诊断),共设置4个任务,每个任务4课时共16课时,该项目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频率很高,需要很强的逻辑分析能力。
1.3 学情分析本课程授课对象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高职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汽车发动机构造原理、汽车电器基础、汽车电控发动机、汽车维护等课程,具备汽车电路图识读、汽车传感器检测、汽车电路检测、汽车维护等相关知识,能够按照标准流程完成发动机拆装、汽车维护、电路检修等操作,但这些学生也存在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安全规范意识不强、厌倦理论学习等问题。
1.4 教学目标根据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国家教学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汽车维修中级工标准、1+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及汽车检测与故障诊断课程标准,确定本项目的教学目标。
起动机不转的故障诊断实训方案一、起动机不转的故障诊断导入有一辆一汽丰田卡罗拉GL、1.6L轿车,起动机不转的故障诊断。
二、实训时间:2学时三、实训目标能熟练规范进行可能故障部位的检测。
能熟练规范进行故障部件的更换四、注意事项1、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及安全规范教育2、相关工具仪器的准备:解码器、万用表、T型线、普通工具、扭力板手3、实践操作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4、工具仪器的摆放与恢复,实训场地清洁。
五、操作步骤(一)验证故障1、启动发动机1)按照常规启动前检查要求进行发动机启动前检查;2)检查点火开关档位是否正常;3)点火开关打到点火档观察仪表故障指示灯是否点亮;4)踩下离合器踏板起动机是否能能够正常运转;2、连接诊断仪测试检查1)关闭点火开关;2)连接诊断仪,打开点火开关读取静态故障码;3)读取发动机相关静态数据流,在读取静态数据流时注意点火开关打到起动档,观察起动继电器是否闭合。
3、分析故障可能原因点火开关、离合器开关、档位开关、起动继电器、起动机、起动系统控制电路、发动机控制单元等。
离合器踏板开关故障(二)查询相关维修手册及电路图1、查询维修手册检查起动系统电路图2、根据分析结果确定故障可能部位离合器踏板开关、档位开关、起动继电器、起动机、起动系统控制电路。
3、使用电路图找到需要检查的线路。
(三)故障点确定及维修验证1、使用万用表测量1)测量离合器踏板开关供电2)测试离合器踏板开关信号线在不同状态电压。
不踏下离合器踏板没有12V供电;在踏下离合器踏板有12V供电,判断离合器踏板开关损坏。
2、更换离合器踏板开关。
按照维修手册要求拆装调整离合器踏板开关。
3、验证故障排除将点火开关打到起动档,观察起动机是否工作。
4、关闭点火开关。
六、教学评价以过程评价为主占60%;学生互评占10%,最终考核占30%。
1、过程评价占60%(教师评价)在操作过程中进行考核,采用小组作业,在每小组中抽考1~2人,被抽考者的成绩作为该小组的基础成绩(40%),结合该小组成员在实训中的表现(20%),确定过程评价成绩。
《起动机不转故障诊断与排除》教学设计方案
七、教学反思
创新点:
1、整个教学设计以完成实际检修项目为目的,并且与维修企业实际维修项目对接,保证学生将来就业时能较快适应维修企业各岗位工作;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利用导学案及微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学习愿望;
3、通过双轮换(组间工位轮换、组内角色轮换),让学生体验不同的工位工作,使绝大多数的学生动手,实现均衡学习;
4、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为表现突出的小组及组员奖励获得专业创业资格的积分,体现学习效果与专业创业相结合。
不足的方面:
1、学生主动性、动手能力、逻辑思维存在一定差异,造成个别同学存在参与少,动手弱的情况;
2、组与组之间的学习进程难以达到一致。
改进办法:
1、在教学时数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多次换岗,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
2、对组员进行适当的调整,尽可能让各组综合能力水平一致。
附件:1、检修工作页;
2、小组角色分工表;
3、学生评价表;
4、师生评价表;
5、创业项目资格积分表;
6、导学案。
《起动机不转故障诊断与排除》-教学设计方案《汽车电气设备与维修》起动机不转故障诊断与排除教学设计(4课时)一、教材分析与使用:1、使用教材:《汽车电气设备与维修》高等教育出版社,巫兴宏主编;工作页:《起动机不转故障诊断与排除工作页》自编;导学案:《起动机不转故障诊断与排除导学案》自编。
2、教材分析:1项目设计思路电路分析能力是中职学生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
因电不看见、摸不着,学生“怕电”,要使学生“懂电”、“不怕电”,到“喜欢电”。
因而通过对一种典型车型(威乐车)起动机控制电路及控制原理的学习,再去分析、检测、排除另一种典型车型(卡罗拉)起动机不转故障;提高学生的电路综合分析能力及应变能力,避免机械模仿,学会知识迁移。
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模拟实际维修企业现场,分组进行项目学习。
学生根据起动机不转故障现象,结合电路图、检修工作页、导学案及维修手册等,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参与意识,提出引起故障原因的各种猜想,分析、查找故障原因,最后归纳出电路故障的诊断思路和检修流程,并根据流程完成故障的诊断排除。
作为对表现优秀小组及组员的奖励,结合学校学生专业创业(创业教育为我校办学特色,目前我校汽修部已运营有汽车维修与保养、汽车美容、汽车配件及用品销售三个学生专业创业项目,服务对象主要面向本地区广大教职员工。
创业项目既为学生提供了专业技能学习的平台,学生每月还有一笔创业收入。
)给予获得专业创业项目资格的积分,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公益、法治、创业、创新)。
1教材处理本教材着重于诊断的内容和排除的措施,而缺乏对具体控制电路及控制原理的分析及实际运用。
故先将本章的教材内容整合成4个学习项目,分别为起动系统的组成与结构项目;起动机的就车检查及整体拆卸与安装项目;起动机的结构、解体、检修、装复及测试项目、起动机不转故障诊断与排除项目(本次课项目)。
通过以项目任务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并结合自编的导学案、检修工作页及评价表等,引导学生在逐步探索中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分析、解决实际维修项目。
《启动机不转故障的诊断与排除》
教学设计方案
《启动机不转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教学设计
课中学习成果展示1.教师根据学生讲解进行纠正与补
充
2.根据学生展示,教师补充与纠正。
形成最终的检测流程图。
1.学生根据课前预习,讨论起动
机不转的故障点及故障点的测量方
法,制成卡片上传云班课平台。
2.根据教师的纠正与补充,以维
修手册为依据,制定故障排除的检
测流程图
3.学生通过本
阶段的学习,在云班课内即时进行
自评与互评
1.检查学生课前自主
预习的结果
2.提高学生自主学
习,独立思考,互相
讨论并解决问题的能
力
尝试检测1.观察各组测量过程,适时提出意
见,最终让学生能够保质保量的完
成检测任务
1.根据流程图,在教室内完成对启
动系中各元器件的尝试测量,锻炼
测量技能
1.依据流程图进行测
量,要求学生严格按
照维修手册进行操作
2.在操作过程中可以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
力,独立思考和相互
交流的能力
3.按时、保质保量的
完成尝试测量任务,
培养时间观念及团队
合作意识
1.安全规范教育。
★考勤,检查工作服、工作鞋、手
指甲。
1.各组同学由组长组织进行实操演
练,每个同学做完后,进行角色转
换,反复练习,牢记诊断流程及排
1.在实施计划时,锻
炼各角色学生的组织
能力,强化学生的责。
实训八起动系故障诊断与排除一、实训目的及要求1、掌握起动系的线路连接及电流走向分析。
2、掌握起动系常见故障的检测方法和步骤。
二、实训仪器设备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1、桑塔纳发动机;2、常用拆装工具,万用表、试灯及连线、绝缘电胶布、起动系部件等。
三、实训内容与操作步骤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一)起动机不转的故障诊断1、起动机不转的故障诊断思路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2、起动机不转的故障诊断步骤(1)启动发动机的同时,接通前大灯或喇叭,观察灯光亮度和喇叭声响是否正常,如变弱,则检查蓄电池是否亏电和线路连接是否松动;(2)短接起动机电磁开关与蓄电池正极接柱,观察起动机运转情况,如运转正常,则检查点火开关;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3)短接起动机开关接柱,观察起动机运转情况,如运转正常,则检查起动机电磁开关;(4)从车上拆下起动机,然后拆下起动机电刷,检查起动机电刷和换向器表面状况,换向器表面应无烧蚀现象,电刷在电刷架内应活动自如,无卡滞现象,电刷与换向器的接触面积不应小于4/5,电刷长度不应小于新电刷的2/3;(5)以上检测都正常,若起动机不转,则故障为励磁线圈断路;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6)若外部电路接触火花很大,则故障为励磁线圈或电刷架搭铁;(7)确认并排除故障后,将起动机装回发动机;(8)再次启动发动机,发动机能正常启动,确认系统正常无故障。
望闻问切查问题,手到病除排故障!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塑造一双会思考的手---启动机不转故障的诊断与排除”。
接下来我将从教学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反思4各方面展开说课。
首先进行教学分析。
本课选自高教社《汽车电气设备构造与维修》第二章第八节《起动系统故障的诊断与排除》,该章节内容问题较为大众,没有指定具体车型。
而“起动机不转”这一现象又是汽修厂遇到较为普遍的问题,为了让教学与现实工作相对接,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确定本节内容为《启动机不转故障的诊断与排除》本课授课对象为汽修专业一年级学生,他们喜欢新鲜事物,接受能力强,乐于动手,不喜欢纯粹的理论知识,已经熟悉启动系的结构和工作原理,能够规范的使用常用测量用具,但是对于在实车上出现的故障,他们还不能掌握具体的测量思路。
根据教学要求及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理论是基础,操作是保证,思路是关键。
能够规范的使用工具进行启动系中各元器件的测量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也是实车测量的基础,因此我将其设为本课的重点,而实车上各元器件的测量也是有先后顺序和测量方法的,因为涉及到电学,较难理解,因此我将其设为本课的难点。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重点,有效突破难点,扎实的学到知识。
我进行如下教学设计。
根据本课的重难点,用情景模拟的方法引入课程,用任务驱动法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共同制定计划并实施,之后学生角色扮演进行操作,牢记检测流程。
首先在蓝墨云班课平台上上传相关视频资料以及维修手册,供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发起讨论,学生在讨论中不断提升自己,并力所能及的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也便于教师掌握学生课前预习成果。
其次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共同制定检测计划,然后在云班课上展示小组合作的成果,最后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进行尝试测量。
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沟通及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进入教学过程。
以下是我本次课程的教学安排和时间分配,共2课时。
起动机系统常见故障诊断与排除教学设计摘要:本课程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可持续性发展,关注学生素质,关注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
总体设计思路是:以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企业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
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教学模式,转变为以企业中常见的典型工作任务为线索组织课程内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相应知识内容与技能操作,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能力。
课程内容突出对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理论知识紧密围绕完成项目的需求,同时,充分考虑中职学生职业发展,融入相关职业资格等级标准对知识、技能的要求。
项目设计以满足学生职业能力为核心,整个课程知识内容以够用为度。
在汽车起动系统维修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达到能叙述起动机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设计起动机故障检修流程掌握对起动机进行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了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项目教学法;关键词:起动系统、故障诊断与排除、案例教学法一、教学回顾:(5分钟)如图11、起动机的组成:(1)电磁开关(控制机构)(2)直流电机(3)传动机构2、电磁开关吸合电流回路原理:a、蓄电池正极,点火开关,保险丝,空档开关,起动继电器线圈,搭铁b、蓄电池正极,起动机继电器触点,吸拉线圈,定子绕组,转子绕组搭铁图1二、理论学习,新课导入(12分钟):1、情景案例分析:故障现象:赵女士的一辆2016款别克全新英朗自动波小轿车正常打到点火起动开关后,车辆却无反应,如果您是维修师傅,请问下一步该做什么检查?(请思考、、) 2分钟2、下达起动线路板故障排除实操任务:10分钟a、每组分别领取一块起动系统不同的故障电路板(车钥匙统一发放)b、小组根据起动系统的电路控制和起动机结构讨论制定维修方案c、完成任务的小组向老师报告,并计时d、教师巡回指导,并提醒电流短路安全事故二、慢速充电系统的充电条件、工作原理及工作过程三、归纳每小组故障点:(8分钟)1、点火开关故障。
七、教学反思
创新点:
1、整个教学设计以完成实际检修项目为目的,并且与维修企业实际维修项目对接,保证学生将来就业时能较快适应维修企业各岗位工作;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利用导学案及微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学习愿望;
3、通过双轮换(组间工位轮换、组内角色轮换),让学生体验不同的工位工作,使绝大多数的学生动手,实现均衡学习;
4、结合学校办学特色,为表现突出的小组及组员奖励获得专业创业资格的积分,体现学习效果与专业创业相结合。
不足的方面:
1、学生主动性、动手能力、逻辑思维存在一定差异,造成个别同学存在参与少,动手弱的情况;
2、组与组之间的学习进程难以达到一致。
改进办法:
1、在教学时数允许的情况下,可进行多次换岗,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有动手的机会;
2、对组员进行适当的调整,尽可能让各组综合能力水平一致。
附件:1、检修工作页;
2、小组角色分工表;
3、学生评价表;
4、师生评价表;
5、创业项目资格积分表;
6、导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