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组第二语言习得中介语的研究
- 格式:pot
- 大小:5.96 MB
- 文档页数:54
引言自二语习得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存在以来,认知派与社会派的论战已持续近二十年之久。
审视其发展历史可知,认知派与社会派在本体论与认识论上存在着根本差异,这些差异进一步导致二者在二语习得重点问题中的研究偏重。
与此同时,人类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逐渐将研窕重心扩展至社区非核心成员的社会身份问题研究也叫由于儿童被普遍认为缺乏充分参与社会活动的知识与技能,无法为民族志田野调查者提供理想信息,对儿童群体的研究仍然处于该领域的边缘【纥对儿童参与社会的方式与方法的研究亟待发展。
语言社会化由人类学家Schieffe1in与语言学家Ochs提出,认为母语是儿童社会文化知识与感知力发展中的根本工具,儿童母语的发展与其社会性发展互相交织、同时发生囱。
笔者回顾了以母语社会化为重心的第一代语言社会化与以二语社会化为重心的第二代社会化之间的理论发展,并基于此梳理了其研究范围、重心与方法论,进•步探讨语言社会化在与社会文化理论兼容的前提下,以微观宏观视角的理念迎合全球多语化的世界格局,在语言教育教学多方面发挥社会干预作用,从而成为二语习得新范式的可能。
语言社会化研究因其在理论及方法论方面的独特优势,是迄今最能促进这•融合的研究范式,将成为二语习得领域的主流研究范式。
1二语习得研究中的认知派与社会派本体论是指探寻独立于人的主观性之外事物本质的哲学,而认知论则是有关如何认识事物本质的哲学,深受人的主观性影响。
认知派与社会派对二语习得秉持截然不同的立场。
1.1认知派:关注理想化的语言学习者同质性语言能力发展,呈现脱离社会情境、去社会性的倾向20世纪中叶,乔姆斯基以普遍语法向当时引领语言学习的行为主义展开攻势,开启了认知派在语言习得领域的征途囹。
乔氏语言学提出,由于一种先天普遍语法的存在,儿童的语言发展应当是受系统控制的、普遍的,而非行为主义认为的,仅仅是其所接触的语言输入的简单反射行为田。
与乔氏观点相同,Corder认为,二语学习者的语言错误并非是由其•语所导致的反射行为,而是反映了学习者发展中潜在的二语能力网。
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第一语言"是我们从小学会的语言,简称"一语",也叫"母语"(mother tongue)。
“第二语言”在掌握第一语言之后,人们还可以继续学习并在不同程度上掌握的语言,简称“二语。
3、第二语言习得: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也称之为:第二语言习得。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学习者在非目的语国家(作为外语)来学习目的语。
也称之为:外语习得。
4、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Chomsky (1965)认为,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是一种“潜在的”而不是一种“明晰的”语言知识。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语言能力。
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母语者在具体的语言表达中,由于各种非语言因素,不可能生成上面的句子。
母语者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所生成的语言仅仅是整个话语的一部分,而且这些实际生成的话语有些可能是不合语法的。
也就是说,这些实际运用的话语并不一定能够反映那种理想的语言能力。
5、corder和selinker文章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Corder第一次从理论上阐述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偏误对语言教学、习得过程研究以及第二语言学习者的重要意义。
Corder的观点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人们对待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偏误的看法和态度。
Selinker关于“中介语”理论假设的提出,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对象,即“学习者的语言系统”。
这在当时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6、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跨学科:1. 语言学与心理学的交叉构成了心理语言学;2. L2习得与语言学的交叉反映了L2习得研究的语言学视角;3. L2习得与心理学的交叉反映了L2习得的认知视角;4. L2习得与心理语言学的交叉反映了上述四个学科(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心理学、SLA)共同的研究领域。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与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一、本文概述《论汉语中介语的研究》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汉语中介语的现象、特点及其在教学和学习中的应用。
中介语,也称为中介语系统或中介语言,是二语习得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过程中构建的一种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语言系统。
汉语作为世界上最广泛使用的语言之一,其中介语的研究对于理解二语习得过程、优化汉语教学以及提高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首先回顾中介语理论的发展历程,分析中介语形成的主要因素和特征,包括语言迁移、学习策略、交际策略等。
接着,文章将重点探讨汉语中介语的具体表现,如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的特点,并结合实际教学案例,分析汉语中介语在教学中的应用。
本文还将讨论汉语中介语研究的挑战与前景,以期为未来汉语中介语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通过对汉语中介语的研究,本文旨在促进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实践,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习者的语言发展过程,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学建议和策略。
本文也希望激发更多学者对汉语中介语的研究兴趣,推动该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发展。
二、汉语中介语的定义与特点汉语中介语,也称为汉语习得语或汉语过渡语,是指非母语者在学习汉语过程中,由于其母语与汉语之间的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
这种语言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也不同于他们正在学习的目标语言——汉语,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过渡状态。
混合性:汉语中介语常常融合了学习者的母语和汉语的元素。
在学习者的发音、词汇、语法和语用等方面,都可能出现母语的痕迹,这种混合性使得中介语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
动态性:随着学习者汉语水平的提高,他们的中介语也在不断变化。
这种变化表现在词汇的丰富、语法结构的完善、语用行为的改进等方面。
中介语的动态性反映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不断进步。
系统性:尽管中介语是母语与汉语之间的过渡状态,但它本身也具有系统性。
在学习者的中介语中,词汇、语法和语用等方面都会形成一定的规则和模式,这些规则和模式构成了中介语的系统性。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全书概要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的一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简称SLA,是指人们在获得母语(第一语言)的基础上习得另一种或几种语言的过程。
也叫“二语习得”。
一、母语与目的语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也称作“本族语”。
目的语,也叫目标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二、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在此后习得的语言就是第二语言。
三、习得与学习克拉申(Krashen)认为成人L2学习者有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两者在获得方式、心理过程、所获得的知识类型、作用等方面都不同Krashen认为,习得的知识与学得的知识是相互独立的两种知识。
学得的知识无法转换成习得的知识。
即所谓“无接口观点”(non-interface position)。
自然习得研究的证据表明,在习得情况下并未发生学习的过程,有时候,学习者可以先学会某个规则,但是并没有习得这个规则。
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一定导致习得过程的发生。
无接口观点的证据:Seliger(1979)的证据:他让在课堂上让学习者描述一些图片,然后分析这些学习者使用冠词a与an的情况;此外,他让这些学习者陈述关于冠词用法的相关规则。
调查分析表明,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达与其元语言知识不相关。
也就是说,“习得”与“学习”的确是彼此独立的。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外语习得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上学习的。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前者指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后者指在课堂教学环境中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语言表达指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语言学是一个古老的学科,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则是一个年轻的学科。
第⼆语⾔习得研究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研究⽅向:第⼆语⾔习得、语⾔教学理论、跨⽂化交际学、现代汉语研究第⼆语⾔习得概论系统介绍国内外第⼆语⾔习得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念、发展历史、理论框架、理论模式和研究⽅法,分析当前这个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共分7节§1绪论1.第⼆语⾔习得研究的内涵、作⽤及其学科性质2.第⼆语⾔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3.第⼆语⾔习得研究的主要研究领域与理论框架4.第⼆语⾔习得研究发展的特点§2第⼆语⾔习得研究的语料分析⽅法1.对⽐分析2.偏误分析3.表现分析4.话语分析§3中介语研究1.内在⼤纲和习得顺序研究2.语⾔变异性研究3.母语对中介语的影响§4第⼆语⾔习得研究的理论模式1.先天论2.环境论3.交互作⽤论§5汉语作为第⼆语⾔的习得研究1.第⼆语⾔习得理论的介绍与探讨2.汉语学习者语⾔系统的描写3.语⾔学习者研究4.学习者外部因素研究§6第⼆语⾔习得的研究⽅法参考⽂献1.《世界汉语教学》编辑部、《语⾔⽂字应⽤》编辑部、《语⾔教学与研究》编辑部主编(1994)《语⾔学习理论研究》,北京语⾔学院出版社。
2.王建勤主编(1997)《汉语作为第⼆语⾔的习得研究》,北京语⾔⽂化⼤学出版社。
3.靳洪刚(1997)《语⾔获得理论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4.王魁京(1998)《第⼆语⾔学习理论研究》,北京师范⼤学出版社。
5.Brown, Roger (1973) A First Language: the Early Stages, Cambridge, Mass., HarvardUniversity Press.6.Cook, V. (1991)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and Language Teaching, Edward Arnold.7.Evelyn Marcussen Hatch (1978)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 Book of Readings,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Rowley, Mass.8.Rod Ellis(1985)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9.Rod Ellis(2000)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0.Stephen D. Krashen (1981)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Learning, Pergamon Press.⼯具书Jack C. Richards, John Platt and Heidi Platt (1998) 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and Applied Linguistics (English-Chinese Versio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 绪论1.第⼆语⾔习得研究的内涵、作⽤及其学科性质1.1第⼆语⾔习得研究的内涵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的三⾓框架: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越来越多的⼈关注三⾓框架过去不为⼈注意的⼀⾓--怎么学(语⾔习得)。
浅谈二语习得过程中中介语的僵化现象1引言中介语(inter-language)是由Selinger于1969年首次提出,并于1972年在其题为《inter-language》的论文中首次使用。
它是指外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native language)与目标语(targetlanguage)之间的一种语言体系。
Selinger 对中介语的定义含有两层意思:“一是指二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某一特定阶段认知目标语的方式和结果的特征系统;二是指所有学习者在二语习得的整个过程中,二语能力发生和发展的特征性系统” (戴炜栋、蔡龙权,2001)。
前者是指某一学习个体的、某一特定的、具体的中介语语言(an inter-language),后者是指所有二语习得者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普遍的,抽象的中介语语言体系(the inter-language continuum),也称“中介语连续体”。
中介语既不同于学习者的母语,又区别于学习者的目标语。
二语习得者都是从母语出发,经过中介语,达到目标语。
中介语是母语和目标语之间的一座桥梁,是二语习得中认知过程的必经之路。
中介语是一种既独立于母语和目标语之外,同时与两者有着密切相关性的语言体系。
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当中,因为受到母语的干扰和影响,存在着很多与中介语相关的问题,以及中介语的僵化现象,而民族预科学生同样不能例外。
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未进入大学而补习基础知识或提高语言能力。
预科教育起着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衔接作用。
本文拟通过中介语的相关理论,结合实证调查,分析民族预科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困难,为更好的进行预科英语教学提供一点参考。
2中介语的特性语言学习是一种认知行为,应当遵循人类共同的认知规律。
按照认知心理学的观点,人的知识有两大类,一类是陈述性知识,一类是程序性知识(转引自周红云,2003)。
Anderson(1980:223-256)认为陈述性知识获得的关键是记忆,而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要复杂的多,它需要三个阶段:①陈述性阶段,②联结阶段,③自动化阶段。
填空判断20分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交叉学科:语言学、心理学、心理语言学。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发端:Corder在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和Selinker在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
3.1984年,鲁健骥在《中介语理论与外国人学习汉语的语音偏误分析》这篇文章中,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偏误”和“中介语”的概念引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
4.1945年,弗里斯在《作为外语的英语教学与学习》一书中提出了对比分析的思想。
5.1957年,拉多在《跨文化语言学》中系统地阐述了对比分析的内容、理论依据和分析方法。
6.对比分析这一基本假设建立在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基础之上。
7.Selinker被称为“中介语之父”。
8.在第二语言习得顺序中,主要存在以下争议:①母语迁移;②“正确顺序”是否等于“习得顺序”;③第一语言习得顺序是否等于第二语言习得顺序。
9.输入假说是克拉申的语言监控模式整个习得理论的核心部分。
10.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包括四个要素:输入数量、输入质量、输入方式、输入条件。
11.情感过滤假说把成功的二语习得相关联的情感因素分为三大类:动机、自信、焦虑。
12.“社会文化理论”由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创立。
主要内容包括:调节论、最近发展区理论、个体话语和内在言语、活动理论。
13.原则和参数是普遍语法的核心概念。
14.最早提出“关键期假说”这个观点的是著名神经外科医生Penfield。
15.根据社会心理学家的观点,学习者的态度是有三个方面构成:认知、情感、意动。
16.(判断)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言焦虑是一种现实焦虑,也是一种状态焦虑。
所谓现实焦虑是指处于该现实情况下,任何人都会自然产生的焦虑;而状态焦虑是焦虑的暂时被动状态,它随着自主神经系统的唤醒,表现出对当时情境的忧虑和担心。
17.(判断)失误指口误、笔误等语言运用上偶然的错误,如不小心把“小张”说成了“小王”,是偶然发生的,和语言能力无关。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重点知识点第二语言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得研究的基本概念在第二语言得研究中,有一些基本概念需要明确。
首先,母语通常指研究者所属社团使用的语言,也被称为“本族语”或“第一语言”。
其次,目的语指研究者正在研究的语言,与研究者的语言得环境无关。
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得的语言,而第二语言则是相对于研究者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研究则指正式的语言规则研究,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此外,第二语言得指研究者在目的语国家研究目的语,而外语得则是指研究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研究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研究的。
第二语言环境指研究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自然的第二语言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得则是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最后,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而语言表达则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第二章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第一节对比分析一对比分析产生的背景对比分析是一种语言学理论,其基础是结构主义语言学,而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则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对比分析的产生背景主要是因为第二语言得过程中研究者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而对比分析则是通过对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第二语言得过程。
二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分析方法以及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
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是,研究者在研究第二语言时会受到母语的影响,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会影响研究者的语言得。
对比分析的分析方法则是通过对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和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第二语言得过程。